中国传统民间年画用色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9
分析中国民间年画色彩摘要:中国民间年画作为我国民间的艺术特色,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年画是一种绘画形式的特殊体裁,它以色彩的鲜明性为特点,通过年画表达了吉祥如意、合家欢乐的美好寓意,深受我国广大群众的喜爱,是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特色形式。
中国民间年画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内容的丰富性和广泛性,推动了我国民间艺术特色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艺术;民间年画;色彩引言中国民间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民间年画在我国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社会中便深受老百姓的喜爱,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拿出年画进行张贴,以祈求万事如意、驱凶迎祥,这一传统文化形式流传至今,依旧深受人们的欢迎,成为了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民间特色。
年画也是我国艺术特色发展的一个体现,我国的民间年画内容丰富、色彩鲜明,对于研究我国各地人民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便通过民间年画的色彩对其进行分析。
一、中国民间年画的介绍中国民间年画兴起于古代传统文化的“门神画”,具有驱凶辟邪、祈福纳祥的美好寓意,因此张贴年画成为我国春节等风俗节日的特色文化形式。
中国民间年画的内涵丰富,它的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相融合,符合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形式,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所以中国民间年画至今生生不息、长久不衰。
年画展现了各个地区独特的艺术风格,体裁多样、形式丰富,包含了各式各样的财神、武将门神、八仙、吉祥娃娃等人物以及耕织劳作、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的生动内容。
民间年画来自于底层人民对于生活的美好期待,使年画被赋予了勇敢忠良、英勇威武、惩恶扬善的寓意,从而起到了激励人们努力生活、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作用。
民间年画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它的造型艺术和表现形式都极富有想象力,呈现出了夸张的效果,使之更好地体现我国民族特色的鲜明性。
年画的创造不论是人物形象、内涵寓意、色彩艺术,都需要人们的想象力,通过想象将自己的主观性融入其中,使年画色彩鲜明、气氛热烈,具有生动的灵性,将理想和现实表现其中,从而贴近人们的生活和美好期盼。
年画知识点
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形式,通常用来描绘农村生活和民间故事。
以下是年画的一些知识点:
1、年画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追溯到唐朝。
它的发展和流传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尤以山东、河北、陕西等地最为典型。
2、年画通常采用彩色水墨绘画,色彩鲜艳,图案简洁明快。
它以红色为主调,寓意吉祥、喜庆、祝福。
3、年画的题材多种多样,包括神仙、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民间故事、家庭生活等。
例如《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等,都是经典的年画题材。
4、年画的绘制技巧丰富多样,常用的有素描、水墨和丙烯等。
其中,木刻年画是年画的主要形式,它通过雕刻木版来制作印刷版,使年画可以大量生产和流通。
5、年画在中国传统农村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它是春节时期的重要装饰物,被用来贴在门上和墙上,以祈求喜庆、平安和健康。
年画也成为人们传递祝福和爱的方式。
6、现代年画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例如,在绘制题材上加入当代的科技元素,融入新的绘画风格和表现手法等。
7、年画的艺术价值受到了普遍认可,被中国政府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国内外展览和活动中广泛展示和推广。
年画也成为中国文化与传统艺术的一部分,代表着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望和情感表达。
朱仙镇年画色彩应用研究摘要河南朱仙镇年画色泽艳丽、浑厚古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从色彩构成原理出发,对朱仙镇年画的色相、纯度、明度三个要素分析,概括出年画用色的配置规律,即冷暖对比、补色对比、面积对比,进一步剖析了隐藏于色彩之后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揭示了其色彩美感的真谛。
关键词:朱仙镇年画色彩用色规律用色理念中图分类号:j218.3 文献标识码:a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国四大年画之一,它以简练粗犷的线条、古朴稚拙的造型而著称。
其用色大胆热烈,鲜艳明快,多采用纯度较高的红、黄、绿等原色来传递喜庆、吉祥的欢乐气氛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体现了中原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民族意识,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一朱仙镇年画色彩的认知1 色相通过对50张朱仙镇年画色相属性分析,红色面积占36%,绿色占28%,黄色占12%,紫色占10%,黑色占7%,白色占4%,橙色占3%,从而总结出朱仙镇年画常用色依次为红、绿、黄、紫、黑、白、橙。
其中以红、绿、黄、紫为主色,显得对比鲜明,庄重而美观。
2 纯度纯度是指色彩纯净程度,也称饱和度、鲜艳度等。
用photoshop 拾色器对年画“钟魁镇宅”进行颜色拾取并进行分析比较,从结果可以看出,红色、绿色纯度较高,紫色、黄色次之,无论是人物头部还是服饰的配色,都很少采用间色或复色,所以画面生动、华丽,透明不混浊,有较强的表现力。
红色是纯度最高的,也是朱仙镇年画常用的颜色,代表着欢快、喜庆、生动、活泼,对视觉刺激的效果强,也符合了年画要求吉庆热闹的民俗特点。
在色彩学中,蓝色纯度偏低,较忧郁、安静,对视觉刺激的效果较弱,没有喜庆的气氛,这正是朱仙镇年画中不用蓝色的原因之一。
这与其他地方的年画色彩有所不同,它反映了在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下,人们对于色彩的选择及喜好。
3 明度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或深浅程度。
它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明度阶:高、中、低调。
高调是主体色较浅,颜色较明亮的色彩组合;中调是色彩主体居于中间灰色层次,从明度上概括为浅灰或深灰,颜色较为中庸的色彩组合;低调是主体色较深,从明度上概括为深灰或接近黑色的各种色彩,低调色是较为厚重的色彩组合。
感受文化内涵。
同时,还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提供相应的补贴,实行津贴制度等,激发传承人的发展积极性,让传承人自发地传承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乡村的振兴发展。
为了保证文化基因的有效传承,还要制订规范性、多层次的人才培养计划,积极利用群众组织、政府组织的优势与条件,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力度,鼓励并引导传承人的发展。
对于具有传承意愿的人才,可以组织其参与教育培训,加强研习专修,并鼓励各领域人才参与其中,调动社会资源,大力开发并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文化的创新,从而达到发展的要求。
完善传承机制,是乡村振兴视域下推动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必备举措。
首先,应当确定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数量,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及传承人数量,大力倡导当地青年群体拜师学艺,并适当地给予青年群体以物质奖励,创造良好的传承氛围,以此扩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规模,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发展、推广创造有利条件。
在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数量时,应注重制定合理的标准,可放宽认定标准,通过加强教育辅导和资金扶持,培养新一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
在认定程序中,不仅要注重个人的推荐和申请,还要积极组织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以此提升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其次,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可以充分地为农民传承提供保护条件,并增强农民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和产权的意识。
在制定法律法规中,应当全面明确损坏、践踏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责任。
再次,应完善人员职责,创造合法的保障条件,保证人才有充足的动力弘扬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时,还应当结合实际情况与需求,调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政策,利用动态化的法律保护,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弘扬与传承。
在实际工作中,相关部门应认识到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现状,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开发传统文化和技艺,及时做好申报工作,以此完善传承机制,保障传承人的切身利益。
浅谈木版年画的色彩论文摘要:在中国民间美术中,色彩已成为一种民间百姓思想感情最强烈的表达符号,它和整个民间文化一样具有一定的历史积累性,在这里运用到木板年画上,又是另一番光彩。
关键词:年画色彩民间美术在充满喜庆氛围的新年期间,我们随处可见的便是写有对来年憧憬的祝福语,它们以春联的形式出现在大众的视线里,这是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寻到的。
而在城市的个别家庭以及乡村大多家庭,你可以隐约寻到“年画”的影子。
简单介绍一些年画,它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在过去,它的制作人员都是些民间艺匠、画工,他们没有受到过正式的文化教育,只是为了生计才拜师学艺,所以年画技艺乃是师徒世代传承的手艺。
想当然,艺人们所交往的亲友,也都是农夫、渔樵等劳动大众,所以年画的题材大多围绕人民大众的风俗与习惯而展开,如此,它的作用就是寄托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可能这也是农村仍保持将新年贴年画这一传统风气保留至今的一个纯朴动机。
随着人们需求的扩大以及欣赏品味的提升,年画的制作手法有了很大的突破,现在的传统年画几乎都是以木刻水印为主,主体也开始偏向追求拙朴的风格与热闹的气氛,因而画的线条单纯、色彩鲜明。
内容上也开始丰富起来,从原来的门神,发展到有花鸟、胖孩、金鸡、春牛、神话传说与历史故事等,这些事物同样都表达了人们祈望丰收的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
纵观年画的历史,它们最早是以门神形式出现的,经历了两千多年,时至今日门神仍未衰落褪色,所以可以说年画这一画种在我国绘画史上寿命最长。
翻看汉代文献,就已经有了门神之记载。
例如蔡邕的《独断》中便有记载:十二月岁竟,常以先腊之夜逐除之也,乃画荼、垒并悬苇索于门户,以御凶也。
到了隋唐时期,门神内容发生了变化,并融合儒、道、释等宗教色彩,显示出世俗化的端倪,例如门神中开始出现妇女、美人等世俗形象。
在对民间年画的原始称呼方面,各个朝代亦有其不同的叫法:宋朝叫“纸画”,明朝叫“画贴”,清朝叫“画片”。
直到清朝道光年间,在文人李光庭的一篇文章中寻到:“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
为人民群众所喜爱。
性。
这些个性因素,不仅在题材内容里,从各个年画产地习惯的体裁、用色,线条及其不同的版味,也能一眼识别出来。
由年画可以认识全部的中国民间。
关于年画的故事古书里记载,传说很久以前,有名叫神荼、郁垒的两个兄弟,专门监督百鬼,发现有害的鬼就捆绑起来去喂老虎。
于是黄帝就在门户上画神荼、郁垒的像用以防鬼。
这个神话就是后来“门神”画产生的缘由。
据说唐代皇帝曾命吴道子画钟馗像,并摹刻出来分赏给大臣贴挂以辟鬼。
关于“门神画”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唐太宗时,泾河龙王违反天规,玉帝降旨斩首,执刑人乃人间宰相魏征。
泾河龙王得袁守诚指点,去太宗梦中央求,请他在执刑斩首时拖住魏征,太宗应允。
斩首日,太宗邀魏征下棋,魏征入寐,神游出外,梦斩龙王。
龙王魂魄恼怒,找太宗索命,太宗惊吓过度,夜不能寐。
后,命秦叔宝、尉迟敬德守卫在寝宫门口,龙王魂魄畏惧二将军的威相,不敢骚扰。
日久,二将军日夜不息,逐渐支持不住,不能守夜,太宗让人画了他们的像,贴在门上,恐吓龙王魂魄。
后来这个形式就流传到民间。
组图(20张)编辑本段分类按印制工艺分,可分为木板年画、水彩年画、扑灰年画、胶印年画。
按着色层次分,可分为单色年画、黑白年画、彩色年画。
按年代长度分,可分为古代年画、近代年画、当代年画。
按国家地区分,可分为中国年画、西洋年画。
按年度月份分,可分为年度年画、月份年画。
编辑本段体裁民间木版年画的体裁有很多,也很讲究。
门神是贴在院门上的,根据门神的种类,又细分为贴在大门、二门、后门或闺房门上的区别。
神像有灶王神、天地神、仓房财神,甚至贴在牛棚马圈上的车马神。
“中堂”贴在客厅,"月光"贴于窗旁,斗方则贴在箱柜或升、斗上,真是各有规矩。
总之,过年时,屋里屋外,院内院外,各个角落都贴得红红火火,花花绿绿,既用以表达了主人的心愿,又布置烘托了节日气氛。
[1]编辑本段工艺大抵经过画稿、构线、木刻、制版、印刷、人工彩绘、装裱等几道工序。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汉族民间艺术之一,亦是常见的民间工艺品之一。
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中国汉族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
o101张年画[nián huà]中国汉族民间艺术更多义项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汉族民间艺术之一,亦是常见的民间工艺品之一。
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中国汉族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
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
旧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称谓。
整张大的叫“宫尖”,一纸三开的叫“三才”。
加工多而细致的叫“画宫尖”、“画三才”。
颜色上用金粉描画的叫“金宫尖”、“金三才”。
六月以前的产品叫“青版”,七、八月以后的产品叫“秋版”。
中文名年画外文名new year paintings形成时间北宋来源“门神画”用途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春节习俗大盘点历史渊源点击查看图片潍坊年画《麒麟送子》年画是中国古代一种寓意吉祥的形象。
在漫长的岁月里,随着年节风俗的演变而衍生形成的一种中国民间特殊的象征性装饰艺术,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远古时期的自然崇拜观念和神灵信仰观念。
中国早期的年画都与驱凶避邪、祈福迎祥这两个母题有着密切关系,在祈祷丰收、祭祀祖宗、驱妖除怪等年节风俗习俗化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与之相适应的年节装饰艺术。
i发展历程年画起源于汉代,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画正式形成于北宋时期元代是年画的低落期到了明代,小说、戏曲插图的勃兴对年画的发展有很大促进,明中叶以后,随着商业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雕版印刷中的彩色套印技术的成熟,木版年画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出现了诸如天津杨柳青、山东杨家埠、苏州桃花坞等著名的年画产地。
年画在清代进人鼎盛期1949年以后,新年画继承了旧年画的许多优良传统,摒弃了旧年画中的一些迷信、落后的内容。
中国的年画色彩特点年画作为我国所独有的古老民间艺术,它以色彩的鲜明性艺术地展现了题材广泛性和内容丰富性,充分地体现出我国民间色彩的艺术特色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深受我国人民以及世界人民的喜爱。
以下是分享给大家的中国的年画色彩特点,一起来看看吧!中国民间年画简介我国民间年画历史久远,最早的形式是“门神”,并逐步形成了独特的绘画特色和绘画体裁。
年画作为民间美术中较大的一个艺术门类,既是我国艺术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同时又是研究和认识我国民间各地乡土民情、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民间色彩艺术的重要形象资料,是一部地域文化的辞典。
年画,顾名思义,就是过年(春节)时张贴的画。
旧时候,每当春节来临,新的一年即将到来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把房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在堂房、卧室、窗旁,门上以及灶前、院内的神龛上,贴上焕然一新的年画,既用以创造喜气洋洋的新年气氛,又借以祈求上天赐给幸福,消除灾祸与不幸。
年画是艺术领域中我国特有的且为广大人民所喜爱的一个画种。
花纸铺里出售,四张为一堂,皆彩印戏出,全本团圆。
它最初是以木版来印制,每到过新年的时候家家户户将画贴在门窗或屋子内墙壁上,来装点节日。
古书里记载,传说很久以前,有名叫神荼、郁垒的两个兄弟,专门监督百鬼,发现有害的鬼就捆绑起来去喂老虎。
于是黄帝就在门户上画神荼、郁垒的像用以防鬼。
这个神话就是后来“门神”画产生的缘由。
据说唐代皇帝曾命吴道子画钟馗像,并摹刻出来分赏给大臣贴挂以辟鬼。
关于“门神画”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相传唐太宗李世民时,宫中闹鬼,李世民吓得心神不定,他手下的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便一个持剑、一个拿叉,昼夜替李世民站岗壮胆,宫中才平静下来。
李世民觉得这两位大将太辛苦了,便令画师把二位将军的威武形象绘在宫门上。
后来这个形式就流传到民间。
年画体裁多样,却以“门神”形式出现为最早。
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人类的不断进化及生产方式的发展,逐渐脱离了原始的生活方式,但是对昼夜、雷电、猛兽、毒虫之祸害等现象,恐惧心理并未消除,仍不能用科学来理解,所以才尝试着在门上画虎和“神荼、郁垒”二神之图像,用来拒邪于门外。
五颜六⾊中国传统绵⽵年画制作全过程历史沿⾰第⼀节绵⽵概况第⼆节绵⽵⽊版年画的起源与发展⼀、绵⽵⽊版年画产⽣的历史⽂化背景⼆、绵⽵⽊版年画的产⽣与发展历程第三节绵⽵⽊版年画的内容题材与民俗应⽤⼀、辞旧迎新驱邪纳福的“诸般⼤⼩门神”⼆、“画中有戏百看不腻”的⽃⽅和画条三、奉祀祷、祈保平安的神像画四、拓⽚五、门签六、绵⽵⽊版年画的张贴绵⽵⽊版年画制作的媒材第⼀节绵⽵⽊版年画纸张的制作⼀、⼟纸的制作⼆、粉笺纸的制作第⼆节绵⽵⽊版年画彩绘颜料的制作⼀、植物颜料⼆、矿物质颜料第三节绵⽵⽊版年画彩绘画笔的制作第四节绵⽵⽊版年画雕刻⽊版的选择第五节绵⽵⽊版年画刻版所⽤⼯具⼀、雕⼑⼆、圆弧⼑三、戳⼦第六节绵⽵⽊版年画制作所需的其他⼯具⼀、刷⼦⼆、擦⼦三、拓⼦四、花戳⼦五、明矾六、⾻胶第七节绵⽵⽊版年画媒材的演变与发展⼀、纸张的演变⼆、颜料的演变三、画笔的演变绵⽵⽊版年画的制作过程第⼀节绵⽵⽊版年画⽣产组织形式第⼆节绵⽵⽊版年画制作者第三节绵⽵⽊版年画的制作过程⼀、起稿⼆、刻版三、印墨四、施彩第四节绵⽵⽊版年画“北派”与“南派”制作之⽐较⼀、“北派”⼆、“南派”绵⽵⽊版年画制作形式与其他产地⽊版年画制作形式之⽐较第⼀节中国四⼤年画的内容题材及制作形式简述第⼆节年画制作形式的演变与发展⼀、⼿绘复制年画⼆、单线⽊版年画三、半印半绘年画四、套⾊⽊版年画制作与⼿绘⽊版年画制作之⽐较绵⽵⽊版年画的艺术特⾊与媒材、制作的关系第⼀节构图与媒材及其制作的关系第⼆节造型与媒材及其制作的关系第三节⽤⾊与媒材及其制作的关系第四节线条与媒材及其制作的关系绵⽵⽊版年画制作技艺的传承第⼀节历代杰出传承⼈介绍及对绵⽵⽊版年画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主要画师⼆、重要彩绘艺⼈第⼆节画诀⼀绵⽵⽊版年画制作⼯艺的民间理论⼀、配⾊⼆、⾯部造型第三节绵⽵⽊版年画技艺传承模式⼀、⾔传⾝教的传承⽅式⼆、⼼领神会与物化传承第四节绵⽵⽊版年画的传授环境⼀、家庭模式的传授环境⼆、⾏会组织绵⽵⽊版年画的保护与创新第⼀节从绵⽵⽊版年画的销售看其兴衰⼀、历史的销售情况⼆、20世纪50—70年代三、20世纪70—90年代初四、20世纪90年代初⾄今第⼆节绵⽵⽊版年画的保护第三节绵⽵⽊版年画的创新与发展结语附⼀主要绵⽵年画村、年画作坊介绍孝德镇射箭台年画村建设三彩画坊陈兴才画馆李芳福画室长寿轩画坊剑南慧丰画坊邱泽画室附⼆当代绵⽵年画家侯世武⾦平定刘⽵梅胡光葵参考后记。
中国民间年画中国年画,是一种十分独特的绘画体裁,是历史最久寿命最长的与年俗密切相关的民间艺术。
中国民间艺人用他们炉火纯青的技艺,给我们留下了大量十分优美的绘画作品。
作品的题材多采用寓意或象征的手法,造型夸张具有装饰意味。
年画用色大胆明艳,而又栩栩如生。
年画这一独特而又古老的艺术,颇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
在中国历史上,四川绵竹年画、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的木版年画在全国最为著名,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
绵竹年画以产于竹纸之乡的四川省绵竹县而得名。
绵竹年画历史悠久,它起源于北宋,到明末清初进入繁盛时期。
绵竹年画以彩绘见长,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绵竹年画构图讲求对称、完整、饱满,主次分明,多样统一;色彩上采用对比手法,设色单纯、艳丽,强烈明快,构成红火、热烈的艺术效果;线条讲求洗炼、流畅,刚柔结合,疏密有致,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具有夸张、变形、象征、寓意的造型,和诙谐活泼的效果。
桃花坞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到明代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为鼎盛时期。
桃花坞年画的印刷兼用着色和彩套版,构图对称、丰满,色彩绚丽,民间画坛称之为“姑苏版”。
由于接近民间生活,富于装饰性,加上价廉物美,因此桃花坞木刻年画不仅广泛流传于江南一带,更广为流传于全国许多地方,深受民间人民喜爱。
而杨柳青年画继承宋、元绘画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制作时,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上面,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
既有版味、木味,又有手绘的色彩斑斓与工艺性。
杨柳青年画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
年画色彩艳丽,渲染营造欢乐的节日气氛,并达到特定的装饰美感。
可见,年画并不是单纯的民间艺术品,它还具有浓厚的装饰意味,具有极强的装饰性。
说起装饰,我们一般会想到带有装饰性意味的绘画作品以及印刷品。
Fashion Color人文叶子Ye Zi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1Jiangsu Food & Pharmaceutical Science College, Huaian Jiangsu 223001The Color Concep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Folk Art中国传统民间美术的色彩观念摘 要:色彩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个重要构成因素,它能让人产生视觉上的愉悦,而色彩的搭配又能增加民间艺术的魅力,从而推动了民族艺术的发展。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民族艺术的色彩很大程度上受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制约,而外在环境的作用也是巨大的。
我国民间美术表现出鲜明的社会主义文化特征,并始终遵循着传统色彩的象征含义。
从传统民间美术色彩的象征性、传统民间美术色彩的视觉审美等角度,全面地剖析和理解民间美术色彩的观念,希望能为广大继续进行艺术创作的民间传统艺术爱好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传统文化;视觉审美;民间美术;色彩观念;象征性Abstract: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hinese folk art is color, which creates visual pleasure, and the matching of colors adds to the charm of folk art, thus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art. However, we must realize soberly that the colors of folk art are largely governed by our traditional national culture, while the role of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is also enormous. Our folk art shows distinct socialist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always follows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raditional color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symbolic nature of traditional folk art colors and the visual aesthetics of traditional folk art colors, we comprehensively analyze and understand theconcept of folk art colors, hoping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majority of traditional folk art enthusiasts to continue their artistic creation.Key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visual aesthetics;folk art;color concept;symbolism 中国民间传统美术对美术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此产生了多种形式的民间传统美术。
浅谈民间美术中的色彩浅谈民间美术中的色彩引言:色彩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建筑物、艺术作品,色彩都能够给人带来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在民间美术中,色彩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民间美术中色彩的特点和表现手法,并分析其在文化传承和社区发展中的意义。
一、民间美术中色彩的特点1.1 明亮鲜艳民间美术中的色彩往往明亮鲜艳,充满生机和活力。
这与民间艺术的本质及其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在古代,大多数民众生活在贫困的环境中,生活枯燥单调。
因此,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中,人们通过丰富多彩的色彩表达对幸福和美好生活的渴望。
1.2 色彩的象征意义在民间美术中,色彩经常被使用来传递特定的象征意义。
例如,在中国的年画中,红色象征着吉祥和幸福,白色象征着纯洁和祥和,黄色象征着财富和富饶。
通过运用不同的色彩,艺术家可以传达出特定文化、社会和宗教的寓意和价值观。
1.3 色彩的对比运用在民间美术中,色彩对比的运用是常见的技巧,既能增强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又能体现作者的审美追求。
对比色的使用能够营造鲜明的视觉效果,使作品更加生动活泼。
此外,对比色还可以引起观众的注意,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民间美术中色彩的表现手法2.1 手绘艺术的色彩运用在民间绘画中,色彩的运用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表现力。
艺术家常常使用纯色或者略带淡色调的色彩进行描绘,以突出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同时,他们还善于利用色彩的明暗变化和层次感来增加图像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由于手绘艺术的独特性,色彩在作品中呈现出浓重的个性风格和民族特色。
2.2 文化符号的色彩运用在民间美术中,色彩的运用与文化符号紧密相连。
随着时间的推移,民间艺术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色彩作为一种重要的表达手段,经常与特定的传统、信仰和价值观相联系。
通过特定的色彩运用,艺术家能够准确地传递出这些文化符号所具有的意义和感情。
三、民间美术中色彩的意义3.1 传承与保护文化遗产民间美术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夹江年画浅说夹江年画是四川夹江县的一门传统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夹江年画起源于明朝,发展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宝库”。
夹江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形式,以绘画夹子为主要材料,是一种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彩色画。
夹江年画采用手工制作的方法,画面以红黑两色为主,表现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场景。
夹江年画的内容以人物形象为主,画面中的人物形象丰满鲜明,富有动感和生命力。
夹江年画的题材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村庙、山川、动物、人物等。
夹江年画以画家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为基础,通过艺术手法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夹江年画以其别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和精湛的技艺,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赞誉。
夹江年画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色彩鲜明,色彩运用丰富多样。
夹江年画以红色和黑色为主要色调,红色象征着热情和瑞气,黑色象征着庄严和神秘。
画家通过运用红黑两色,形成鲜明的对比效果,使画面更加生动活泼。
夹江年画也运用了其他颜色,如黄、绿、蓝等,通过不同的色彩组合,表现了画家对世界的独特见解。
二是线条流畅,构图合理。
夹江年画注重形象的表现,画家通过清晰的线条和精湛的技巧,准确地表现出人物形象和环境场景。
线条在夹江年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起到了勾勒形象的作用,还能够表现出画面的节奏和动感。
画家在构图方面也非常讲究,通过合理的布局和安排,使画面更加和谐统一,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是寓意深远,富有文化内涵。
夹江年画的每一幅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寓意。
画家通过对人物形象和环境场景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夹江年画中的人物形象大多是喜庆、吉祥的,寓意着祝福和吉祥之意。
夹江年画也表达了画家对社会现象和时事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夹江年画的艺术魅力源于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浓厚的文化底蕴。
夹江年画以其独有的艺术特色和卓越的技艺,成为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重要一员。
浅析中国传统民间年画的用色摘要本文首先对中国传统民间年画的施色特点进行了分析,从而引申出影响中国传统民间年画用色的客观和主观原因。
客观上,民间年画用色单纯的原因主要受工具材料的限制和制作方法的影响。
主观上,民间年画的用色主要受到传统五行色彩观的影响,以及受民众追求喜庆吉祥心理因素的影响和色彩自身对人心理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重正色(五色)对比强烈中图分类号:j218.3 文献标识码:a华夏文明,绵延五千余年,其间生成极具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可谓是灿若繁星。
在绘画艺术领域,除却众所周知的中国水墨画(简称中国画)早已被作为国粹展示在世人面前之外,中国的另一类草根艺术形式——民间年画也独具特色。
年画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可谓久远。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曾有多处有关年画的记载。
例如,冬至日“御街游人嬉集,观者如织,卖扑土木粉捏小象儿,并纸画,看人携归,以为献遗。
”这里的“纸画”即是北宋时对年画的称谓。
另有“十二月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这里的门神、钟馗都是年画中的一类。
可见,在北宋时期年画艺术已十分发达。
据当代年画大家王树村先生考证:汉代文献中,已有了关于门神画的记载。
至宋代,年画艺术正式形成,至清代年画艺术高度发展,前后历经两千多年,并至今不衰。
年画在我国的分布极为广泛,全国大多数省份都有不同风格的年画流传,其中最著名的有:天津杨柳青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河北武强年画,河南朱仙镇年画以及四川绵竹年画等。
可以说,年画这一画种是在我国民间流传最为广泛的一种艺术形式。
一中国传统民间年画的用色特点1 重正色,抑间色“正色”“间色”的说法在我国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
《礼记·玉藻》有云:“衣正色,裳间色。
”《考工记·疏》引黄侃语“正谓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也。
不正谓五方间色也,绿、红、碧、紫、駠黄是也。
”由此我们大体可知,正色也就是原色,是未经调配的;而间色是由两种正色调配后生成的。
在民间画决中我们并未见“重正色,抑间色”的说法,之所以说中国传统民间年画具有“重正色,抑间色”的特点,是由于中国大多数传统民间年画的色彩多选用未经调配的正色(原色),而较少用到间色。
纵览各地有代表性的传统年画,除却天津杨柳青年画受文人审美趣味的影响而显淡雅以外,其它年画大都离不了黑、大红(赤)、黄、蓝(青)等这几类纯度较高的色彩;在间色中,除了绿、紫等由两种原色直接调成的间色也较常用外,其它诸如褐、土黄、墨绿、粉绿、洋红等二次以上调配而成的再间色则较少用到。
如,河南朱仙镇的年画,采用最多的便是黑、大红、黄、紫、绿这五种色彩;河北武强年画的色彩则主要为黑、红、蓝、绿、黄这五色;四川绵竹年画则多取黑、红、蓝、黄、紫这五色;四川夹江的门神画则多用黑、红、蓝、黄、绿这五色。
由这些高纯度的色彩组成的民间年画的画面自然就与文人画的温润柔和截然不同而显得硬朗、明快,恰似民间百姓爽朗的性格。
2 画面色彩对比鲜明、强烈民间年画的用色不仅讲究鲜艳,还讲究对比鲜明。
这可以从画面的色彩搭配上看得出来,民间年画的用色多是一种颜色如散花般洒满画面多个位置,如果一处颜色为深色,那么与另一处深色间多会加一块浅色来加以区分,从而使各个色相都能尽展其妍。
例如,钟馗头上的黑色帽子与紫色面庞之间就饰以红色帽边来加以区分,从而使画面对比鲜明,清晰夺目。
另外,从流传至今的一些民间画决上我们也可发现民间年画多讲究对比施色的特点,最典型的要数“软靠硬,色不愣”这句口诀了。
“民间画工把大红、深绿、深蓝、黑叫做硬色,把淡灰或加粉的天蓝、粉红、粉绿、淡黄等,称作软色。
”其实这种色彩软硬的区别用科学的色彩知识加以分析,也就相当于一种色彩明度的区别。
“硬色”就是明度较低的色彩,“软色”就是明度较高的色彩。
“软靠硬,色不愣”讲的就是民间年画注重画面的明暗对比,从而使画面明快醒目。
另外还有“黑靠紫,臭狗屎”这句口诀大概也是由于民间艺人发现了黑紫二色明度差别不大,其搭配不够鲜亮才得出的经验总结。
由此可见,民间年画在用色上,重正色(原色),抑间色(复色);在画面色彩效果上则具有对比强烈鲜明的特点。
二影响中国传统民间年画用色特点的原因1 客观原因客观上,影响中国传统民间年画用色特点的原因主要在于制作工艺的限制。
中国传统民间年画多为手工雕版套印着色而成。
所雕版由线版和色版两类组成,线版只有一块,印刷时用墨色,印出来类似中国画里的白描,这也为下一步色版的设计界定了范围。
年画不像文人画是为了传达文人淡雅、隐逸的情怀,它的主要功能是装点普通百姓逢年过节时的喜庆气氛,因而多喜欢花色而不喜欢单色。
所以除了用线版印出轮廓外,民间年画艺人还要刻制几块色版来为画面印上颜色。
在刻制色版时,为了防止刷印颜色时纸张局部凹陷,因而一块色版上的凸起部位要照顾到画面的各个部位,只有这样多点支撑才能避免印刷时出现纸张凹陷、破裂的现象。
这样一来,民间年画的色彩为何总是如天女散花般平均分布就不难理解了。
并且各色相在画面的平均分配也增加了色相之间对比的机会,从而使画面显得热烈而明朗。
虽说色彩越多画面就越丰富,但对于民间年画来说却不能无所限制地运用色彩,这也是由木版印刷的特点决定的。
在制作年画的过程中,除了线版,画面有几种颜色就得刻几块色版,色版越多,印刷时色块就会越小越乱,这不但不容易刻版,而且还容易增加色块与色块对接处出现色彩模糊、互渗现象的机会,画面质量就会因此降低,因而民间木版年画的色彩就要求尽可能地少。
一般来说,一张年画用4到5块色版较为常见。
色版少了,色块才整齐,画面效果才会更加鲜明夺目。
至于民间艺人为何将有限的色版大都选用正色,这就跟我国传统文化中对色彩的认识大有关系。
总的说来,由于木版套色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中国传统民间年画的画面色相较少,各色相在画面上的分布也较为平均,再加上民间艺人自觉地将有限的色彩进行了软色与硬色的组合,从而使得画面色彩虽单纯却又对比强烈,虽质朴却又明快。
2 主观原因主观上,中国传统民间年画的用色特点的原因主要在于传统五行色彩观的影响以及色彩给人的心理感受的影响。
(1)受传统五行色彩观的影响五行色彩观在我国由来已久。
五色六章之色彩分类最早见于《周礼·冬官·考工记》:“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墨,天谓之玄,地谓之黄。
”此时先民由直觉经验提炼出的五色仅与五方相配,而并未与五行搭配。
但至战国末期,邹衍将五行说体系化,用“这五种物质与其作用统辖时令、方向、神灵、音律、服色、食物、臭味、道德等等,以及帝王的系统和国家的制度。
”五色至此被嵌进了五行系统之中。
五行色彩观认为:东方主木,属青色;南方主火,属赤色;西方主金,属白色;北方主水,属黑色;中央主土,属黄色。
这就是五行色彩中的正色;而间色是指那些色相不属于五方正色的绿、红、碧、紫、駠黄等。
依照五行的生克之说,色彩不但有名称上的正色与间色的区别,而且某种间色的形成还被说成是生克的结果,《考工记·疏》就提到了间色的生成原理,“青是东方正,绿是东方间,东为木,木色青,木克土,土色黄,并以所克为间,故绿色,青、黄也。
”以此类推,各间色俱是由五行正色相克而成的。
我们姑且不去谈这种色彩生成论的荒谬,但这种将色彩分成正色与间色的区别以及它们生成的等级次序的排列却使色彩拥有了超出自然属性之外的社会属性。
色彩本无优劣,但分其为正色、间色,其地位高下就一目了然了。
正色与五方正相对应,无疑是正统的,占“统治”地位的,而间色,则是依五行由五方正色相克而成,其地位显然要等而下之了。
虽说这种对色彩进行正色与间色的区别在最初只是为了遵守天人感应的规则以维护统治的秩序,但由于统治者不遗余力地宣传与鼓吹,宫廷百工和民间手工制作各行业在设色时无不遵从五行色彩观“重正色,抑间色”的法则。
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手工技艺和产品形制的书籍《考工记》中就明确规定了“画缋之事杂五色。
”在古代百工中,画、缋都属于设色之工,画指绘图的工匠,缋原指用五彩线在服装上绣像的工匠,都属于百工之列。
可见,从春秋战国起,手工技艺中有关设色的环节就遵从五行色彩观了。
兼刻与印为一体的年画制作显然与“百工”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在用色上自然也避免不了受其“杂五色”思想的影响了。
虽然在民间画决中未曾见到有“正色、间色”之说,但各地传统民间年画的色彩大都偏向于用青、赤、黄、白、黑这五正色,而少用间色、复色,这难道仅仅是一种巧合?从皇室对五彩齐备的凤鸟的推崇,到民间于五月初五以五色丝线系臂以避病的风俗,从秦砖汉瓦上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图案,到普通百姓家里的三彩泥玩、五色刺绣等,我们都能感受到五行色彩观传播影响之广泛,五行色彩观可以说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一种集体无意识的选择,那么在此传统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传统民间年画,无论是从创作者还是从欣赏者的角度来说都有了选择五行色彩的必然性。
(2)受民众自发心理意识与色彩感受的影响中国传统民间年画是于新年之际张贴的,新年历来包含着“辞旧迎新”之意,因此在年画制作中有一句口诀叫做“年画要新鲜,才能中人意。
”因为只有画面“新”才能彰显辞旧迎新的心理,而画面的“新”“旧”与“形”的因素联系不大,新旧主要是靠色彩来体现的。
色彩纯度越高,视觉冲击力就越大,对比越鲜明,“新”的感觉就越强烈。
相信大家在穿新衣时会深有体会。
一件刚买的红白相间的衣服,红色饱满浓重,与白色形成鲜明对比,大老远就让人眼前一亮。
但经过一年的风吹日晒,揉搓洗涤,红色褪去不少,与白色的明度差降低了,因而就显得不鲜亮、不打眼,也就成旧衣服。
年画亦是如此,为了要符合新年的“新”意,所以不但要选用高纯度的五正色,还要讲究对比,讲究明度差。
纯度越高,明度差越大,就越显“新”。
所以传统的民间年画多“杂五色”也受“辞旧迎新”心理意识的影响。
除此之外,色彩本身也会给人不同的感受,从而影响传统民间年画的施色。
例如,红色不但代表了温暖、生命,还代表了一种刚正、公平、忠厚的性格,因此,人们通常把忠勇无私的关公绘成红脸。
另外,在描绘妇女时,民间有“女红、妇黄、寡青、老褐”这一口诀,这恐怕也是由于不同的色彩给人的感受恰与某个年龄段妇女给人的感受相一致而得出的施色经验总结。
红色娇艳,恰似年轻女人之热烈;黄色温暖祥和,恰似中年妇女之成熟;青色冷静,犹如寡妇之心若止水;褐色灰暗,仿佛老年妇女之枯萎。
另外,由红和蓝调和而成的紫色历来给人以神秘之感,因而捉鬼的钟馗多被画作紫脸。
还有红与黄的组合,因二者同属暖色,其组合总给人一种温暖热烈之感,因而人们在年画中展现佛祖神仙,帝王将相等高贵华丽的人物时多以红黄两色装饰。
如,常见的神仙大都饰以红色的袍带,身后为金黄的佛光,皇宫大殿多装饰大红的柱子和黄色的帷帐,大概人们是想通过画面“红靠黄,亮晃晃”的色彩感受来体验一种他们心中的幸福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