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考研名词解释汇总(八)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文学专业考研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记者。
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
广义、狭义、符号学。
文学文化: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涵和价值的阅读。
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审美: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文学的认识性:以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文学理论名词解释120条汇总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
必须面对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随着科学的发展,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化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
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
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
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
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
必须面对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随着科学的发展,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化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
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
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
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
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打印)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记者。
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
广义、狭义、符号学。
文学文化: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审美: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1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文学的认识性:以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2、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4、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6、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7、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8、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9、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10、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广义、狭义、符号学。
11、文学文化: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12、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13、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14、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16、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17、文学的认识性:对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18、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19、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20、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21、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22、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23、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24、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25、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26、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27、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28、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是特殊的语言建构,是艺术手法,主张“陌生化”。
29、结构主义:由结构主义方法论所联系起来的文学思潮,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文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名词术语。
以下是对几个常见文学理论名词的解释。
1. 传统文学:传统文学是指以传统为基础的文学作品,它包括具有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价值体系的文学作品。
传统文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智慧和文化传承。
2. 恐怖主义:恐怖主义是一种文学创作风格,以探索人类心灵的恐惧与邪恶为主题。
这种文学作品通常通过描述恐怖和可怕的场景,展示人类内心的黑暗面,引发读者的恐慌和恐惧。
3. 解构主义:解构主义是一种批评理论,旨在揭示文本的内部矛盾、不稳定和多义性。
它强调语言的不确定性和无法确定的意义,通过对文本进行分析和反思,揭示隐含的权力关系和主导意识形态。
4. 启示文学:启示文学是指通过对神秘、超自然和灵感的探索,提供人类教诲和指导的文学作品。
这种文学作品通常涉及到宗教、神话和奇迹等元素,以展现人类灵魂的拯救和超越。
5.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回应和批判,它强调多样性、相对性和破碎性。
后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通常采用碎片化的叙事结构、模拟和拼贴等技巧,反映了当代社会的混乱和无序。
6. 关联主义:关联主义是一种文学流派,强调文本中的意象、象征和隐喻。
通过将不同的意象相互联系,关联主义试图传递出文学作品深层次的主题和情感。
7. 同情文学:同情文学是一种以表达同情和共鸣情感为目的的文学作品。
它通常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遭遇和苦难,通过展示人性的善良和人道主义的情感,呼吁读者关注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
8. 文化研究:文化研究是对文化现象和文化表达的跨学科研究领域。
它关注文化的产生、传播和演变,并探讨文化与权力、性别、种族等因素的相互关系。
文化研究旨在揭示文化的意义和社会的文化动态。
以上是对几个常见文学理论名词的简要解释,每个名词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研究领域。
深入理解这些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并提高对文学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名词解释1.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其研究对象,具体地说,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对象。
2.文学: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这是文学的一班文化含义。
3.文学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这是文学的审美含义。
4.话语诗特定社会预警中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集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华人之间在特定社会环境中通过文本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华人,文本,沟通,语境等。
5.艺术构思: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穿做冬季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想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6.艺术真实:它是作家在假定性情景中,以主观性感知和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诗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无意,这是一种特殊的真实,诗主题把自己的‘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而创造出来的审美化真实。
它既不想生活真是那样与生活本身诗同一的,也不想科学真是那样能够验证和还原。
7.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诗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美丽的性格。
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8.意境:诗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出来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想空间。
它同文学典型一样,夜市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9.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语言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10.文学消费:诗近代出现的指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印刷出版等传播媒介得到广泛应用的条件下,在文学称为一种特别的商品以来,人们对他的消费阅读和欣赏。
11.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主题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集成的思维之象与观念结构。
1、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也叫“文学学”。
它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
2、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名称。
文学作为一种活动,他包括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
3、文学理论:研究文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范畴、文学研究的方法的一门学科。
4、文学批评:是文学接受活动中的一种能动的意识形态评价行为,即站在一定的立场、根据一定的文学理论思想以文学作品为主要对象并兼并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5、文学史:以历时方法,记载文学活动的过程,并对重要的现象作必要的阐释的一门学科。
6、移情:移情是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立普斯提出的一种美学概念,认为主体在接触对象时,把自己的生命、情感移注到外在对象上去,是原本无生命的东西有了生命,本无感情的东西有了人的感情、思想、感觉和意志,非人的东西因而人情化、人格化;在移情中,人的“自我”得到自由伸张的机会,进入“非自我”的外在对象中去活动,这样,人的“自我”就由有限到无限,由禁锢到自我解脱,获得充分自由,于是美感就产生了。
7、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是美国当代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的,他认为,文学活动应有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他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活动系统。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它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中所阐述的文艺学思想的核心,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革命领袖思想中所包涵的文学理论为主体,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所论述的理论为补充的文学理论体系。
2、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是人的活动的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途径,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促成人的全面的发展。
3、本质力量对象化:人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全部特性和能力)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艺术本质、规律和价值的理论体系。
它囊括了诸多重要的概念和名词,这些名词对于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将对一些常见的文学理论名词进行解释。
1. 传统现实主义(Traditional Realism):传统现实主义是一种文学流派和艺术风格,它致力于真实、客观地再现日常生活。
传统现实主义笔下的人物形象常常是普通人,作品内容通常涉及社会问题,注重社会生活的真实细节。
2. 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意识流是一种通过文字再现人类思维过程和意识流动的文学技巧。
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思想、感受和记忆,作者可以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将读者带入人物的意识世界。
3.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延续,强调对话性、多元性和相对性。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常常以碎片化、拼贴化的形式呈现,打破了传统的叙事结构,追求对真理的怀疑和对现实的反思。
4. 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结构主义是一种关注文本结构和语言结构的文学理论方法。
结构主义认为文本中的意义是通过结构和符号系统来构建的,强调在文本中寻找潜在的隐喻和规律。
5. 敘事者(Narrator):敘事者是文学作品中负责讲述故事的人或人物。
敘事者可以是第一人称敘事者,以自己的视角来讲述故事,也可以是第三人称敘事者,通过旁观者的角度来讲述故事。
6. 拟人化(Personification):拟人化是一种修辞手法,将非人物化的事物赋予人的特征和行为。
通过拟人化,作家可以使抽象的概念或非生物的物体具备生命力,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7. 象征主义(Symbolism):象征主义是一种将事物转化为象征或符号来表示深层含义的文学运动。
在象征主义作品中,一些具体的形象或物体可以代表更深层的意义或情感。
8. 批评学(Criticism):批评学是研究文学作品的理论和方法。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文学理论名词解释1.意象:就是表意之象、表情之象,它是融合情感意蕴与直观形象的“合金”。
2.灵感:所谓灵感,就是在人的思维活动中突如其来而又稍纵即逝的顿悟状态。
3.艺术传达:作家在构思活动和灵感爆发的基础上,通过语言文字的媒介将头脑中的作品的雏形明确起来、固定下来,将意象转化为物象,这就是艺术传达。
4.形象思维:就是不脱离形象的思维,它也要对社会生活加以概括,但它并不抛弃事物的感性现象,并不粉碎事物的具体性和个别性,而是与具体形象同起伏、共始终,最终创作出从个别中见一般、从现象中显本质的艺术形象。
5.抽象思维:也叫逻辑思维,就是从事物大量的感性现象出发,通过分析、归纳和综合,扬弃其中的具体性和个别性,而得出一般性的概念,再通过判断、推理、演绎,概括出其中的内在本质和普遍规律,最后得出科学性的结论。
6.想象:想象就是人脑对于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进而创造新表象的过程。
7.联想:联想就是不同的表象根据某种内在联系由此及彼的联结。
根据这种内在联系的不同情况,联想又分成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等等。
8.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大脑中再创出相应的心形象的过程。
9.创造想象:所谓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作出新形象的过程。
10.文学风格:从本质上说,是主观与客观、内容与形式相互交融的有机融合体,它是作家在主观方面的个人独特性在创造过程及其物化的成果--作品中的体现,它不但在作品的形式上,而且也在作品的内容上表象出来。
11.“风格即人”:是18世纪法国学者布封在《论风格》的演说中提出来的命题,即风格必须一人为本,以人的主观精神修养为根底,包括人的道德、品格、情感等。
是作家个性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是作家的创造个性与具体话语情景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
12.文学流派:就是一批在思想倾向、美学观念、文学主张等方面相互趋同或接近的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文学派别,他们在实际创作中往往表现出艺术特色和风格追求的一致性。
文学理论基本名词解释汇总【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
【文学理论的任务】①文学本质论: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②文学创作论:作家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③作品构成论: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④文学接受论: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
【文学活动的两个过程】①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过程;②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过程;【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有机组成部分——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美学——人类文学理论史的革命性转换;理性根基: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①对象化论;②艺术生产论;③特殊的意识形态论;④能动的反映论;⑤文学起源论;⑥现实主义的创作论;⑦文学历史发展论;⑧文学批评论。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人类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①理论方式——理论性、认识性的精神活动;②宗教方式——宗教性、幻象性的精神活动;③实践—精神方式——伦理性、意志性的精神活动;④艺术方式——审美性,情感性的精神活动。
【审美的文学观念(狭义文学)】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
【惯例的文学观念(折中义文学)】介乎前二者之间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
【文学的含义】显现在生活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活动】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从事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话语】文学是一种话语。
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含蕴性质,二是具体的文本带有话语含蕴性质。
名词解释1、隐含读者隐含读者(implied reader),指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2、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
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3、伦理批评伦理道德批评是以一定的道德意识及其由之而形成的伦理关系作为规范来评价作品,以善、恶为基本范畴来决定对批评对象的取舍。
这种批评着重于对文学作品的道德意识性质和品位的评价,实现作品的伦理价值及道德教化作用。
伦理道德批评具有历史的久远性,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都是兴起最早而又影响深远的一种批评形态。
伦理道德批评之所以兴起较早,与人们早期的美学观念和道德观念有关,更与古代社会生活中森严的等级制度而形成的伦理关系有关。
传统: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柏拉图:“作品须对我们有益;须只模仿好人的言语,并且遵守我们原来替保卫者们设计教育时所定的规范。
”近代:文艺复兴的人道主义、宋明理学现代:欧文•白璧德和保尔•摩尔《伦理学原理》4、共鸣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指的是: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5、行动元与角色行动元的意识说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的行动要素。
角色的意思是指具有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的人物。
行动元是情节的动因,决定人物“做什么”,如《西厢记》为代表的才子佳人小说中都是有追求者、被追求者、促进者、反对者、竞争与破坏者这几种类型的行动元。
角色是形象的基础,表现出人物“怎样做”。
人格特征构成的人物自身的同一性和独立性我们称之为“角色”。
6、意境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
它是我国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1.意象是将情感和直观形象融合在一起的“合金”,表达了作者想要传达的意义。
2.灵感是一种突如其来的顿悟状态,在思维活动中短暂出现并迅速消失。
3.艺术传达是作家通过语言文字将头脑中的作品雏形转化为物象的过程,将意象变为具体形象。
4.形象思维是不脱离形象的思维方式,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概括来创作出从个别中见一般、从现象中显本质的艺术形象。
5.抽象思维是从事物的感性现象出发,通过分析、归纳和综合得出一般性的概念,最终得出科学性的结论。
6.想象是将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的表象的过程。
7.___是不同表象之间根据内在联系而联结起来的过程,有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等类型。
8.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描述或图样示意,在大脑中再创造出相应的心形象的过程。
9.创造想象是独立地创作出新形象的过程,不依据现成的描述。
10.文学风格是主观与客观、内容与形式相互交融的有机融合体,是作家个性在创造过程及其物化的成果中的体现。
11.“风格即人”是指风格必须以人的主观精神修养为根底,包括人的道德、品格、情感等,是作家个性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12.文学流派是在思想倾向、美学观念、文学主张等方面相互趋同或接近的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文学派别。
13.文学思潮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在一定哲学思想、美学观念、文学主张支配之下所形成的文学创作的潮流。
14.创作方法是作家、艺术家创作时所遵循的反映和表现现实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15.文学作品的内容是指文学作品中展现的社会生活和艺术形象所隐含的思想蕴藉。
解类书籍不同,它更注重对作品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
在文学鉴赏中,读者需要通过对作品的形式、题材、主题、语言等方面的分析和理解,来深入感受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也需要了解作品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文学鉴赏是一种艺术享受,也是一种文化修养。
通过文学鉴赏,人们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一.期待视野“期待视野”是西方接受美学理论中一个重要概念。
一个具有主体能动性的读者,在进入文学阅读和鉴赏过程之前,基于个人复杂的生活经历和文学经验,心理上往往会形成一个既成的审美定势。
读者的这种根据既成审美定势对于阅读鉴赏客体的预先估计与期盼,就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二.召唤结构(2010,5分)召唤结构是西方接受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由接受美学的理论家伊瑟尔提出。
他认为:“文学作品具有两极:我们可以称之为艺术极和审美极;艺术极是作品的本文,审美极是由读者完成对本文的实现。
”这艺术的一极,即本文,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它存在着许多的空白。
所谓空白,就是指本文中未写出或未明确写出的部分,它召唤着读者在其可能范围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
三.隐含读者由德国接受美学代表人物伊瑟尔提出。
所谓隐含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
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即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四.范式危机“范式”是库恩历史主义科学哲学思想的核心,指科学共同体共有的信念、理论价值和方法,是理解科学发展动态模式的关键。
“范式危机”是指范式在反常面前已无法解释反常以维护范式的权威,导致人们对它的怀疑,使科学研究处于危机阶段。
范式危机往往是新范式代替旧范式的开始,也就是科学革命的开始。
五.反讽(2011,5分)所谓反讽,是一种作者在文学创作中寻求文字表象与其内蕴世界逆向而复杂的做法。
反讽是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技巧,他所追求的是文字表象与其内蕴世界逆向而复杂的距离感。
米兰·昆德拉堪称反讽的代表。
六.四分法(2011,5分)是把各种各样的文学题材归并起来,分成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的文体分类方法。
这种分法既吸取了西方“三分法”的合理因素,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体分类的习惯,同时还兼取了作品在内质和外形上的综合特征。
“四分法”的最大优点是充分考虑到不同的文学类型在外在形式形态上的特点,分出的文学类型具体明确,容易识别,也为中国人民所熟悉。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作品的原理、规律以及文学创作与批评的方法和途径的一门学科。
它涉及的范畴十分广泛,包括文学的定义、文学风格、文学流派、文学结构、文学形态、文学批评等多个方面。
下面是对几个常见的文学理论名词的解释。
1. 传统批评(Traditional Criticism)传统批评主要关注于文学作品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强调对具体作品的分析和解读。
它注重对文学作品的内在价值进行评判,并提供给读者理解和解释的指导,旨在探索作品的内在意义和其与作者和时代的关系。
2. 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结构主义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是通过其内部结构和语言系统来构建的。
它强调文本自身的结构和形式,并通过分析文本的符号和符号体系,揭示作品中深层的结构和意义。
结构主义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方法具有重要的影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象征、隐喻和语言游戏。
3. 释义学(Hermeneutics)释义学是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强调理解和解释文学作品中的意义。
它关注作者意图和读者反应之间的关系,认为作品的意义取决于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解释。
释义学关注文学作品的背后的含义和价值观,通过解读作品的文化背景、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来揭示作品的意义。
4.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学和思想的潮流,出现在20世纪中后期。
后现代主义拒绝传统的理性和宏大叙事,强调语言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
它以游戏、幽默、讽刺和互文性为特征,打破了传统文学的结构和形式,挑战了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固有观念和预期。
5. 叙述学(Narratology)叙述学是研究叙述结构和技巧的文学理论。
它关注文学作品中的叙述方式和叙述结构,分析故事的元素和故事的组织方式。
叙述学探讨故事的时间、空间、角色和情节,并研究叙述者在故事中的角色和影响。
以上只是对几个常见的文学理论名词进行了简要的解释。
文学理论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领域,涵盖了众多的理论流派和研究方向。
21、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含蕴性质,二是具体的本文带有话语含蕴性质。
22、文学:是显现在话语含蕴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23、主导性与多样性(略)24、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略)25、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略)26、推陈出新(略)27、人民性(略)28、精神生产(略)29、艺术生产(略)30、文学创造的客体(略)31、文学创造的主体(略)32、材料: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所获取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和信息。
33、艺术发现:作家依据自己的理想、审美原则,从所观察的事物中发掘出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34、创作动机: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作活动的内在动力。
35、艺术构思:作家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意向及其序列的过程。
36、直觉: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或现象作出的直接判断和认知。
37、灵感: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
38、综合:作家围绕一个中心意念,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揉合成一个新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39、突出:在创作中,作家调动各种材料加工中心意象或意念,使之比周围其他意象更为明确、清晰,更加与众不同。
40、简化:作家故意少说几句,略去细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地传达出中心意象或意念的主要特征的构思方式。
41、变形:作家驰骋自己的想象力,以违反常规事理的方式创造意象。
42、陌生化:在创作中,作家把与人太切近的事物或现象当成是第一次看见,无法称呼,不得不进行的指称的描写,以造成似曾相识的生疏感。
43、即兴:在某一刺激或内在冲动的支配下,作家兴会来临,迅速完成作品的状况。
44、推敲:在文字操作过程中,作家反复斟酌,选择、调动词句,以求妥帖地传达意象的过程。
45、艺术真实: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作家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在其营构的假定性情境中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特别是那些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认识和感悟。
文学理论考研名词解释汇总(八)
叙述声音:体现叙述者叙述动作的口气或基本态度。
显在叙述者、隐在叙述者。
三分法:把文学作品为成三大类: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戏剧作品。
抒情作品: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
情感:人对与之人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情绪: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人对外界刺激带有特殊色彩的主观态度。
审美情感: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态度和体验。
艺术情感:对客观现实与表现对象持特定审美态度的一种情感体验。
表现论: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情感,又称情感论。
托尔斯泰传达论:借助"外在符号""传达""感情"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抒发情感;观,反映社会生活;群,沟通人与人;怨,批评时政。
抒情原则:在创作过程中,处理情感与理性、现实、语言等关系问题上,有意无意遵循的原则。
古曲主义:拥护王权;理性绝对化,否定感情的意义;运用民族规范语,恪守"三一律";明显的保守性。
灵感:文思敏捷、思维活跃、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很顺利的创作心境。
抒情策略:创作时,在语法或修辞采用某种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并强化抒情效果。
原型意象: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反复使用并因之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
抒情母题:在某种抒情传中基于某种原型意象而形成的内涵相对固定的大型主题。
抒情小品文:一种短小而富有抒情意味的散文。
抒情的语法策略:从语言的结构方式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抒情的修辞策略: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