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读后感1200字
- 格式:docx
- 大小:17.07 KB
- 文档页数:4
巴金《家》读后感800字10篇巴金《家》读后感800字1读完巴金的《家》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好比在严冬里往身上浇了一盆热水,好比在炎夏中赤脚逛街,心中一直有股劲头在不停的上升。
书中形成鲜明对比的两个人物,同时也是兄弟两——觉新和觉慧,他们虽然出生在同一家庭,但是两人的思想完全不同。
觉新的“作辑主义”和“不反抗主义”使我义愤填膺;觉慧的初生牛犊不怕虎,追求自己的理想,使人感到一点欣慰。
因为懦弱,因为封建礼教的传统旧思想,断送了觉新这个有为的、年轻的生命。
觉新虽然有过向往“五四运动新潮”的影响,但是在封建家庭的“孝”道的感染下,在全家的封建思想的带动中,他放弃了不敢说“不”字。
当父亲决定用抓阄的方法决定婚姻时,他默认了,当家人要让瑞钰到城外生孩子时他更默认了……当他意识到家庭的腐`败,正想追求自己的理想时,却在忧郁中死去。
不久,觉慧又离家出走,这不仅没使他放飞梦想,却让他在腐`败的家庭中更加讨好每一个人,更加小心翼翼。
因为他在懦弱中更加懦弱。
相反,觉慧这个封建礼教叛徒,这个胆大妄为的青年却在不平中走向光明的大上海。
离开了这个关着他18年的恐怕的笼子。
正因为有了觉慧,才使这个生气沉沉的大家庭中带来了一丝朝气,一股清风。
“无论如何,我不跟他们一样,我要走自己的路,甚至于踏着他们的尸首,我也要向前去。
”这是觉慧对封建礼教,对旧制度发出的一声警告;“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把自己的幸福争过来!”这句话证明了觉慧追求自己理想,是个热血沸腾的青年。
虽然他没有和鸣凤结合,虽然他努力的想把腐朽的家庭变朝气,但是他失败了,而他在失败中选择了离开和放弃,去追寻自己的理想。
许多人在谴责与犹豫中一直没有正确的选择。
可你要知道“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只要坚持自己正确的理想,不要管别人是如何指责,相信自己,向胜利之门冲啊!巴金《家》读后感800字2我想这书最适合青春的人去读,十八九岁,刚入世事,见的不多,有活力有激情,这书最能激起这样的人的兴趣。
巴金的《家》读后感5篇巴金的《家》读后感1《家》,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生动地展现了青年一代的觉醒突然封建势力的没落,是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觉新是这部小说里塑造得最胜利的一个人物。
由于他处在长房长孙的位置,因此,为维护这个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谐相处,他凡事都实行不反抗主义。
他与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妙的恋情,但是在这个封建大家庭里,婚姻大事是不由得他们作主的。
他的父亲为他做了亲,他没有抵抗,有的只是悄悄地接受父亲为他支配的一切。
虽然他的内心非常苦痛,但他不敢说一个不字。
而后他与妻子瑞钰成了亲。
祖父死后,陈姨太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钰在家生孩子,叫觉新送她到城外去。
这事对觉新来说如同晴天霹雳,但他还是接受了,结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
而在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由于他,郁郁寡欢而死。
然而对于这一切悲剧的发生,他无力抵抗,甘愿连续苦痛地过着旧式的生活。
小说中的另一个典型角色觉慧,觉新的弟弟,却有着与他哥哥完全不同的性格。
小说典型地塑造了觉慧这个大胆稚嫩的叛逆者的人物形象。
他主动参与了同学联合会组织的的反帝反封建活动,猛烈抨击封建家庭。
在婚姻问题上,他敢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毅然和丫头鸣凤相爱。
对于长辈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他也敢于大胆抵抗。
最终,他义无返顾地走出了家庭。
《家》还重点描写了几个有着不幸遭受的女子形象梅、鸣凤和瑞珏。
这三个女子虽然性格不同梅悒郁,瑞珏贤慧,鸣凤和善却柔中有刚;她们的社会地位也不同,但她们的悲剧结局却是相同的。
作品通过对这几位女子悲剧遭际的描写,进一步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和善的人们的迫害,强化了全书主旨。
《家》是一部充分表达了巴金创作成就和风格的优秀作品,它充分显示出了巴金在现代文学小说创作领域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巴金的《家》读后感2激流三部曲,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家》、《春》、《秋》,我读的,是其中一部《家》。
它讲解并描述了二十世纪初期的一个封建大家族高家的故事。
巴金《家》的读后感1000字(5篇)巴金《家》的读后感1100字篇一让我带你走进巴金的《家》。
《家》描写的是高公馆这个“诗礼传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家庭的没落分化的过程。
觉新、觉民、觉慧三个性格迥异的兄弟为了自己的理想在奋斗:大哥觉新面对封建礼教选择了屈服和服从,担负着全家的重担,被兄弟责骂,在关键时刻也打破陈规帮助弟弟实现理想;觉慧、觉民、琴三个受到新思想影响的热血青年投身于革命,用自己的笔去教化他人,传播新思想。
丫头鸣凤与三少爷觉慧相恋,苦于身份悬殊以及封建势力的压迫,被逼嫁于他人为妾,誓死不从,以死明志,可见其刚烈。
许许多多高家大院里的人都在受到封建礼教的压迫从而走向了沉沦与灭亡。
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高家大院在新思想的袭击下,走向灭亡,性思想最终会战胜一切。
觉新就是手封建大家庭和旧时礼教毒害的典型例子。
他也是有着一腔冲破旧礼教的热血,可却在旧礼教前沉沦了。
到底是因为什么呢?他受到封建礼教的毒害太深了,在强大的势力下他别无选择,他只有选择屈服。
我为他而感到悲哀,更加同情他:就是因为他所谓的服从,他失去了自己的最爱,害死了最爱他的妻子;就是因为他的服从,他的一生都在别人的安排下度过的。
这难道还不悲哀吗?我们应该庆幸自己生活在自由自在、民主的新时代,可以大胆的追求自己所想的,不需要为别人的安排而活,每个人的未来都充满希望。
相比觉新,我更加欣赏和佩服觉慧的个性和勇气。
他大胆的与封建礼教抗争,勇敢追求心中所爱,接受新思想的洗涤,在封建社会的大舞台上,他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老鹰,雄赳赳、气昂昂地冲向蓝天,那气势仿佛要将封建礼教在这个社会上破除;那劲头有着不到黄河不死心的决心。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发表自己的看法,用笔描述出新的社会,抨击旧社会,用行动改变社会,逃离自己的家园,改变战场,用自己的文章去影响更多的人。
这份勇气难道还不值得我们学习吗?也许我们并不处于他所在的那个社会,我们无法体验他所面临的困境,无法了解到他面临多方势力压迫时的勇气,但是同样我们的人生难免也会面临许多的困境,但如今的幸福生活已让我们沉迷于平静的生活,缺少了面对灾难的勇气,从而失去了抗争的机会。
家800字读后感家800字读后感篇1《家》是历来高考学子的课外明珠的必考题,其作者巴金先生素来以进步的知识青年为主人公,暴露旧制度、旧礼貌、旧道德的罪恶来歌颂反抗和光明。
《家》以五四运动浪潮波及到的滞塞内地四川成都为背景,以高公馆这个“诗礼传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官僚地主家庭祖孙两代冲突为线索。
在这个封建大家庭中,我作为他的局外人,亦是可喜,同时也抹了一把辛酸泪。
令我可惜之处莫不过是高家主人公高觉慧的反抗精神,他反对封建思想崇尚自由与创新。
在那个极度落后的时代,等级观念深入人心。
而他视其如草芥,爱上了高家公馆可爱、善良勤劳的婢女鸣凤。
青年人正需如此,古往今来多少痴男怨女因家族反对、等级观念双双殉情,爱情的花朵尚未盛开就已枯萎凋零。
不言而喻,封建势力是悲剧的开始亦是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摧残者。
作为新中国人都会为此义愤填膺,可在那个时代,新思想就如春节的火车票一票难求。
可爱的觉慧带领了先进的思想与文化,实在是让人可喜!令我可悲之处有太多太多。
作为高家长子,高觉新过早的担负起高家的一切重担,不仅为此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女子,婚姻受到家庭的阻挠,心上人似林黛玉“焚稿而死”。
而直接原因或许让你哑然失笑:两家本为亲戚因一次小小的争执便决意断送二人的婚姻。
罗密欧与朱丽叶本就是悲剧,但他们的家族有着血海深仇。
根本原因昭然若揭,实为可叹!婢女的丈夫只能是工人或是农民而绝不可能是其心爱之人。
难道世间的爱情都是错的吗?为何本来美好的爱情要被封建制度打上沉甸甸的枷锁,蒙上灰暗的颜色。
金庸先生道: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我们由此可以看出爱情的真挚和不计较得失。
这是多么美好可爱的感情啊!新中国60年风风雨雨,正因其开放的婚姻制度促成了一段段美好佳缘。
今日是中秋之夜,我突发奇想诞生了一个梦想便是家家传颂的天下人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来源于开放的社会与人类坚持不懈的争取和追求,我坚信在这个开放的新时代,我的中国梦,总会实现!家800字读后感篇2家,在中国,在旧中国,是礼教的堡垒。
《家》读后感
《家》是一本关于家庭和人生的书籍,它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家庭的重要性和人生的真谛。
在书中,作者通过讲述许多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家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选择和决定,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明白了家庭并不是简单的黑白分明,而是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和变数。
此外,这本书还展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故事中,许多人都因为家庭的支持而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只有通过真诚的交往和沟通,才能够建立起真正的友情和爱情。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了家庭的重要性和人生的真谛。
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就一定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意义。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尊重他人的选择和决定,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理解人性、认识世界。
《家》读书分享心得
《家》是一本由余华所著的小说,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反映了中国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和人们在其中所面临的
困境和挑战。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感动,也有了一些思考。
首先,小说中的家庭故事让我感受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动荡
和变迁。
从战争年代到改革开放,主人公一家经历了许多磨难和困苦,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和追求。
这让我深刻体会到
了中国人民在历史的洪流中所展现出来的坚韧和乐观。
其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让我产生了共鸣。
主人公一家的成
员虽然并不出众,但他们的坚韧和善良却让人印象深刻。
在面对各
种困难和挑战时,他们始终保持着对家庭的责任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种精神让我深受感动。
同时,小说中塑造的一些负面人物也让我
看到了中国社会中的一些现实问题,让我更加关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最后,通过阅读《家》,我也对家庭和亲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小说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和支持让他们能够共同面对生
活的挑战,这让我意识到了家庭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同时,小说也
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和磨难,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家庭和亲情。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家》,我不仅对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家庭和亲情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这本书让我思考了很多,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和家庭。
我相信,这些思考和体会将会对我的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家》读后感
《家》是中国现代作家巴金的一部长篇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对家庭生活和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反思。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首先,我被巴金对于家庭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所打动。
在《家》中,巴金通过对家庭成员的描绘,展现了家庭生活的复杂和矛盾。
他让我们看到,家庭生活既有温馨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
这种对于家庭生活的深刻理解,让我对家庭生活的理解有了更深的认识。
其次,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社会的现实。
在《家》中,巴金通过对家庭成员的描绘,展现了社会的现实。
他让我们看到,社会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残酷的一面。
这种对于社会的现实,让我对社会有了更深的认识。
再次,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人的成长。
在《家》中,巴金通过对家庭成员的描绘,展现了人的成长。
他让我们看到,人只有在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时,才能够真正地成长。
这种对于人的成长的认识,让我对人的成长有了更深的认识。
总的来说,《家》这本书让我深受启发。
它让我看到了家庭生活的复
杂和矛盾,也让我看到了社会的现实和人的成长。
我相信,只要我们像巴金一样,深入理解和体验家庭生活和社会现实,我们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生。
《家》读后感《家》是巴金的一部经典小说,通过描绘高家这个封建大家庭的衰落和年轻一代的反抗,展现了封建制度的罪恶和年轻一代的觉醒。
读完这部小说,我对封建制度和年轻一代的觉醒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首先,小说中的封建制度是导致家庭衰落和个人悲剧的根源。
高家这个封建大家庭,虽然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但在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的冲击下,逐渐走向了衰落。
这种衰落不仅仅是家庭经济上的破产,更是家庭成员精神上的空虚和萎靡。
在这种环境下,年轻一代的成长受到了严重的压抑和束缚,他们不得不面对家庭的压力和社会的冷漠,最终导致了个人悲剧的发生。
这种家庭和个人悲剧的根源在于封建制度的存在,只有推翻这种制度,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家庭的幸福。
其次,小说中的年轻一代逐渐觉醒了反抗精神。
在封建制度的压迫下,年轻一代的高家三兄弟和几个新青年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命运和家庭的困境。
他们开始反抗家庭的束缚和社会的冷漠,勇敢地追求自由和平等。
这种反抗精神不仅仅是对封建制度的挑战,更是对个人命运的把握和追求幸福的勇气。
这种觉醒不仅仅是个人的觉醒,更是整个社会的觉醒,只有通过这种觉醒,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解放。
最后,小说中的艺术手法也非常出色。
巴金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情节安排,使得故事情节紧凑而引人入胜。
同时,小说中的语言也非常简练明快,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和社会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
这种艺术手法使得作品更加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让人读后难以忘怀。
总的来说,《家》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它通过描绘高家这个封建大家庭的衰落和年轻一代的反抗,展现了封建制度的罪恶和年轻一代的觉醒。
作品中的语言优美、人物鲜明、主题深刻,让人读后难以忘怀。
我相信这部作品将会成为我人生中的一份宝贵财富,陪伴我成长并给予我启示。
《家》读后感
《家》是一部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性的作品,读完后我深受触动。
这部小说通过对一个封建家族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封建制度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
主人公们在家族的束缚下,经历着种种痛苦和挣扎,他们的命运让人感到悲哀和无奈。
我被小说中鲜明的人物形象所吸引,他们各具特色,有着不同的性格和命运。
高老太爷的专横、觉新的妥协、觉慧的觉醒,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人物的塑造使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也让我感受到了封建社会对人的影响。
同时,小说中所展现的家族矛盾、爱情纠葛以及社会变革,使我对历史和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它让我明白,一个社会的进步需要人们的努力和抗争。
此外,《家》还让我体会到了家庭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对于培养一个人的性格和价值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读完《家》后,我对自己的生活和家庭有了更多的思考。
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应该珍惜自由和平等,追求自己的理想,同时也要关注家庭的和谐与幸福。
总的来说,《家》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作品,它不仅展现了社会的黑暗面,也给予了我们对生活的启示和思考。
这部小说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一份宝贵财富。
巴金《家》读后感800字高中(精选15篇)篇1:巴金《家》读后感800字高中《家》是巴金最杰出的作品,以五四运动浪潮波及到的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描述了高公馆这个“诗礼传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没落分化过程,揭露了封建专制的腐朽本质,控诉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恶,颂赞青年一代的反抗斗争精神。
《家》以娴熟的艺术手段,塑造了众多富有典型意义的文学形象。
书中人物不下七十个,既有专横、衰老、腐朽的封建家族最高统治者、封建家长只代表高老太爷,荒淫残忍的假道学和刽子手冯乐山,腐化堕落的败家子克定,狡猾贪婪的克安等等统治阶层的形形色色人物;又有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如敢于以死向封建专制抗议的鸣凤,温顺善良地吞咽着旧礼教俄国的小姐梅,善良厚道柔情的长孙媳瑞珏等等;以及接收新思潮影响、向往自由平等、大胆争取个性开放、敢于反抗封建统治的觉慧、觉民、琴等青年觉醒者和叛逆者的形象。
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觉新,他虽然理解过五四新思潮的激荡,可是处于“长房长孙”特殊地位,深受封建伦理纲常异常是“孝”道的熏染,铸成他委婉求全的懦弱型顺从的性格;他既同情支持弟妹们反封建的抗争,有屈从于封建势力的压力,维系着封建统治的权威。
这些人物都写得血肉饱满,个性鲜明,富有深刻的历史内涵和阔大的现实包容。
这是四个杯具,虽然发生在了几个完全不一样的人的身上,可是却都揭露了封建统治的罪恶。
梅和瑞珏都是觉新以往爱过的女人,而她们也都是封建主义的悲哀,她们同觉新一样,太软弱了,对于别人说的,哪怕自我明白是错的,也要把痛苦埋在自我心里,只会服从,不会反抗,他们的所谓“作揖主义”哲学纯粹是给在封建社会白白做出牺牲。
高老太爷在临死之前能够醒悟也称得上是一种庆幸吧,可是他醒悟地太迟了,没有任何的意义和价值,根本不能给这个家庭,这个社会带来丝毫的改变。
而鸣凤,她与常人不一样,她性格刚烈,虽然她的死也是白白牺牲,根本不会引起任何人(封建主义)的任何注意,可是她宁死也不屈服于封建主义,至少她死得不窝囊。
《家》读后感1200字
读完《家》,整个人心情是沉重的,巴金的文章不像鲁迅文章那样犀利,可胸口一直喘不过气来。
巴金说:“我的作品已经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人物,让读者们忘记它们,可能会更好一些。
”可是这是可以忘记的吗?这段高家悲欢离合的历史。
高公馆像是一片表面平静实质黑暗腐朽的土地,滋养着上上下下几十个不同的人。
这种压抑的环境下,既有青春有理想,渴望通过五四运动改变现实不堪的觉慧觉民,也有始终泰然处之的大哥觉新。
有时我会想觉新是不是已经死掉,事实他还是活着,掌管着高家大大小小的事情和祖父的企业。
那便是丢了灵魂吧,没有理想没有追求,整个人如白纸一样不堪。
是现实把他逼成这样的,曾经的觉新有理想有追求,但他的身份不同,身为高家的长孙,觉新深受封建伦理纲常的熏陶,尤其是子孝,这些都铸成了他委曲求全的怯懦,顺从的性格,他既同情支持弟弟妹妹的反封建抗争,又不得不维护封建统治的权威。
在现
实和理想面前,觉新必须选择现实,觉新的一生是纠结的,痛苦的,这样的一个悲剧人物让人心生叹息,却又无力去改变。
文中的一个细节,高觉新顺着高太爷的意愿去他的公司当了职员,一个月后领到了属于自己的第一个月薪水30元,这时高觉新的心里充斥着喜悦和悲凉。
这是他劳动所得的30元,却也是他放弃理想的代价……
相比之下,接受新思潮影响,向往自由平等,大胆争取个性,求得解放,敢于和封建统治相抗争的觉慧觉民被巴金先生刻画的栩栩如生。
他们为民主自由和封建高家作斗争,他们要求高家把他们当人看,他们随时做好为革命牺牲的准备。
觉民的琴,觉慧的鸣凤,都给了他们反抗的最好的精神动力。
梅表姐和觉新抵受不住封建势力的压迫,而两个相爱的人永远分开,这是一个悲剧。
同为反抗的琴和觉民是胜利的。
1
鸣凤的死让人心痛。
曾经觉慧那样炽热的追求鸣凤,而身处旧社会,被封建势力所压迫的鸣凤,她总是逆来顺受的。
“命啊,所有的一切
都是命中注定的”,鸣凤总用这话来告诉自己必须忍受,必须包容这一切,这所有的都不是自己能够选择的。
最后,鸣凤要被送给冯老爷家做小妾,她也是无能为力的,她只有向觉慧求助,而觉慧也是心有余力而不足,鸣凤心生悲哀和绝望,最后她选择以跳湖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鸣凤死了,这个为高家奉献出自己全部的青春的女孩死了,而高家一如既往的平静,似乎没有人在意到这个生命的离去,如此冷漠的高公馆让人心生悲凉。
心爱的鸣凤的死去,大嫂的难产而死,梅表姐的郁郁而终,大哥的始终为别人活着,家中腐朽势力的黑暗,逼迫觉慧逃到重庆,他永远的离开了高家,离开了这个他生长了20多年的地方。
故事到这里结束了,似乎也没有结束。
没有人知道今后的觉慧生活的如何,他会不会像从前那样有理想有追求,渴望革命,渴望民主自由。
而这些,已经不重要了。
经历过血和泪,伤与痛才会成长。
《家》,新势力与旧势力相抵抗,新势力在挣扎,但我坚信旧势力一定会灭亡的,因为有这么一群有理想有追求可爱的有热血的青年们!
正如巴金先生说的,青春是美丽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