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串讲: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1)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20XX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串讲: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2)从中唐起,知识分子的所系明显变化。
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时争文化正统的意识,一是更关注显示问题的固体问题。
从北宋起,理学兴盛起来。
理学代表人物在背上那个有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
在北宋则有朱熹、陆象山。
点元朝把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对待。
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点元朝统治者与历史上其他王朝一个重要不同,就是他们从不贱视商业,相反特别优待和利用色目商人。
因为他所利用的商人活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对“战利品”变相的掠夺。
点:替农民做主,是贯穿于朱元璋二十余年皇帝生涯的主导倾向,他是一个农民意识强烈的皇帝。
这影响了明朝乃至清朝的政治。
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和元以来的中书省。
朱元璋还怕受官僚们合伙的欺骗,于是实行特务制,设立锦衣卫。
唐宋以来,世家大族没落,代之而起的是庶族地主。
点:对生活揭露批判如《窦娥冤》,或讴歌爱情如《西厢记》,或曲折的表露民族意识如《汉宫秋》还发展出一种新颖的诗歌形式即散曲。
二,名词解释名: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分布于豫西晋南,是认识夏文化的第一手资料。
都显示着夏已初步进入国家阶段。
名: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储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
名:重农主义:时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
这种观念起于西周,这种观念把农业视为“本’,把工商业视为“末’,认为后者不仅时社会浮华,堕落的原因,而且是小农的兼并者和国家利益的侵蚀者。
独尊儒术:公元13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思想正是上升为国家的正统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年。
名:三省六部制:隋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
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中书省是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机构,尚书省是行政机构)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第一节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1 、中国文化中的上古是指发明并使用文字以前的历史阶段,此时正是中国文化发端的初始阶段。
2 、有人就有了历史和文化;中国文化的起源与中国人的起源实质上是联系在一起的,中国文化产生于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其间产生出来的工具(火)不仅是人类物质文化的开端,而且直接标志着文化的起源。
3 、中国先民的原始观念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是原始宗教和原始艺术,其中原始宗教是主流。
4 、中国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分为三大类:一是自然崇拜;二是生殖- 祖先崇拜;三是图腾崇拜。
5 、中国原始社会组织经历了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
其中母系氏族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
父系氏族社会铜石并用,也就是传说中的五帝时期。
五帝是指黄帝、颛顼(zhuan xu)、帝喾(ku)、唐尧、虞舜。
6 、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经过征战和磨合,最终成为中华文化。
第二节商周:从神本走向人本1 、至商周,中国文化的特殊面貌才开始形成。
2 、商代由掌理卜筮和记事的"贞人"书写与保存的典册,便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文献。
3 、商人尊神重巫,体现了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
这种神本文化是人类思维水平尚处于蒙昧阶段的产物。
4 、神本文化也就是尊神,率民以事神。
5 、以神为本的文化逐渐开始向以人为本的文化过渡,其契机便是商周之际的社会大变动。
6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来说,周人入主中原,具有决定文化模式转换的重要意义。
7 、周人维新,首先表现在宗法制度的建立。
这种兼具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机体。
8 、周人的另一个文化创新,就是确立把上下尊卑等级关系固定下来的礼制和与之相配合的情感艺术系统,即"制礼作乐"。
9 、周代的礼制是周代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各种行为规范的准则。
2011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串讲: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3)简:氏族阶层衰弱的表现?答:一个重要表现是士人的不恤国事。
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奢侈腐朽。
从西汉重儒术起,几百年培育起的一个对维系社会政治有重要职责的阶层,到汉晋之际,已经被权力腐蚀,负不起它应负的政治责任简:南朝氏族的文化作为?答;1.魏晋最重要的学术现象是玄学,玄学是老、庄哲学在魏晋时期的新发展。
(名02、玄学之风的一个重要的现象是“清谈”,清谈是士流交际中的风雅。
(名)清谈时谈士手持X尾,一主一客,主者称述自己的意见为“通”,客方起而论难为“难”。
3、尚玄学玄理,在文化方面的一个重要结果是山水诗,山水画的兴起。
简:佛教的传播的大致概况?答:1、魏晋南北朝佛家教义的流行可分为两大阶层学:前期以般若学为主,后期以涅盘学为主。
般若学也就是佛家“空宗”的理论,强调以“空观”看世界。
涅盘学主要讲成佛的问题,如何成佛,成佛的理论和成佛的阶段等。
2、南朝士人信佛,“偏于谈理”,与北朝“偏于教”的倾向大相异趣。
南朝信佛喜欢兴建寺院,北朝则喜欢立塔造像。
北朝大规模的灭佛有两次,一次是发生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期,再一次是北周武帝宇文邕时期。
(义理的冲突,计有沙门即和尚是否应向王者致敬之争,黑白论之争,神灭神不灭之争以及夷夏之争等。
3、魏晋以来中国文人画,大体有两大渊源:一个是玄学影响下的山水,另一个则是佛教绘像影响下的人物画。
简:“胡话”的三大表现?答:1、胡服的流行,固有的上衣下裳的穿着方式,逐渐被上衣下裤所取代。
2、胡床胡坐。
固有的方式是席地而坐,胡床则是可以垂脚坐。
3、魏晋以来的’“雅乐”逐渐消亡,代之而起的是“胡乐”简:唐宋之际社会的变革及经济文化的高潮?答:1、南北朝以来的旧门阀贵族衰弱以至从历史上销声匿迹。
两税法造成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动,也不利于大家族经济。
2、唐宋间另一个重要的社会变化是市井因素的大增,繁荣的城市遍布全国,附丽于市井新的文化现象层出不穷。
2015年10月《中国文化概论》真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是()oA.上层文化B.中层文化C.底层文化D.市民文化【答案】A【解析】上层文化以文字典籍为媒体。
【考点】绪论2.直指人心、开发自性的“顿悟”说,属于佛教宗派中的()。
A.天台宗B.禅宗C.华严宗D.净土宗【答案】B【解析】禅宗是中国化最彻底的佛教宗派,主要思想如“心性生万物”说、“佛性”说、“自语”说、“顿梧”说、“无念”说、“佛法不离世间”说等。
禅宗的直指人心、开发门性的直觉顿悟法门和思想,使教徒的精神追求有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
【考点】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一一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3.中国的翻译文学首先是()。
A.道教文学B.儒家文学C •佛教文学D.基督教文学【答案】C【解析】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的许多方面如哲学、艺术、音乐、绘画、建筑以及民间风俗等都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中国的翻译文学首先是佛教文学。
【考点】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一一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4.秦汉以前大最居住在成都平原的是()oA.羌族人B.古巴人C.氐人D.汉族人【答案】D【解析】考察历史上的人群分布,四川盆地的北面是大巴山地区的古代巴人、氐人、羌人分布的地区;盆地的中央是富饶的成都平原,文明发展的历史十分悠久,汉族人在秦汉以前就己大最居住在这一地区。
【考点】屮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一一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5.“天下”观念变得十分清晰的朝代是()。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答案】C【解析】甲骨文中就有“四方”的明确记载,到西周时,“天下”的观念已十分清晰。
“天下”观念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追求统一,而追求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政治观念中的基调。
【考点】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一一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6.代表着古代人对地域的不同自然区域认识的是()oA.《尚书・禹贡》B.《尚书・尧典》C.《尚书•皋陶谟》D.《尚书•洪范》【答案】A【解析】对广大地域H然区域的不同,在古代就已经有相当深入的认识。
法律制度:是由国家统治者为协调社会关系、保证社会秩序而创制出来的带有强制性的制度规范。
科举制: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是什么?3答:秦汉以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皇帝总揽大权。
封建帝王全面控制着行政、财经、司法、军事等国家权力。
第二,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
第三,严密的人身控制。
科举制的特点:123 p172宗法制:出现在周朝。
完结于春秋。
伴随分封。
对秦后国家政治结构长期影响(三点)中国古代法律的文化特色(4点):第一,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指导思想。
第二,家族本位的伦理法占重要地位。
第三,皇权至上,法自君出。
第四,强调等级特权,主张同罪异罚。
儒家伦理学说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影响::其一,以“三纲”为核心的封建礼教作为指导立法、司法活动的基本原则。
其二,贯穿“德主刑辅”、“明刑弼教”的精神,以德为主,德刑并用是统治者所倡导的统治方法。
其三,通过引经断狱、引经注律等方式使儒家经典法典化。
礼的起源:起源于俗,但不同于俗。
传统礼俗规约的特点:核心是保证宗法伦理关系,有鲜明的伦理色彩。
特点是:1等差性,礼俗制度维持的是不平等的社会秩序。
2调和性,注意等级关系之间的协调。
3规范性,这是传统礼俗最根本的特性。
五礼:是古代国家礼仪制度,大约定制于周代。
五礼分为:吉礼、祭祀之礼;凶礼,死丧、凶荒之礼;宾礼,朝见之礼;军礼,出征、田猎等礼;嘉礼,冠婚、饮食、宾射等礼。
庶族平民礼俗的规范性的表现是:1岁时礼俗的伦理性,一是自然伦理属性,二是社会伦理屑性。
2人生礼俗的家族性。
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丧礼,有浓厚的家族色彩。
3家训族规的礼俗教育与礼俗规范。
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是一种重整体、重领悟、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
它把天、地、人、社会看作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中国古代类比思维:类比思维是指依据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思维善于抓住事物之间的某种相关进行类比象征,以达到由此及彼、由近及远地分析与表述的目的。
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绪论复习资料绪论一、“文化”的界定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简答]8、从哪些方面把握“狭义文化”的定义?(1)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2)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名词解释]9、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名词解释]12、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名词解释][06-10]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多选][07-10][名词解释][01-10]文化政策是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二、民族文化、国别文化与两个文化层面[名词解释][06-10]民族文化是指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
三、文化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传统[名词解释][07-10]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第1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第一节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一、中国地理简要的概况1、中国地形地势及历史上的人群分布[简答][02-10]2、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1)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系在一起。
(2)地理通道。
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大自然总留给人以交通的便利。
3、数千年来的气候变迁及饥荒灾病的情况。
二、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诸多影响[简答][07-10]简述元明时期南北文化对峙的新文化。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1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指的是从远古至先秦这一漫长时期中的文化经历。
2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是打制石器的使用,新石器时代的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制造、磨光石器广泛使用以及村落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也是区别于旧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3新石器时代结束于至今4000年左右,分为早、中、晚,即仰韶文化以前时期、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
农业、制陶、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三大文明成就。
陶器的制造是贯穿于新石器时代重要的手工业。
快轮加工陶器在仰韶文化出现,陶器的烧制还带出了重大意义的手工业——青铜器制造。
4依文献记载把上古文化分为炎黄、东夷、苗蛮。
20世纪考古发掘证明,三大区域实际是远古更加多元的文化长期融合的结果。
5红山文化时期的祭祀遗址,凌源、建平两县交界地区还曾发现了建立在山顶上的“女神庙”和巨大的女神雕像6“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三皇”人物的共同处都是文化发明者,五帝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
7多种族群向黄帝聚拢的原因:战争;宗教活动。
8尧舜时代著名的故事是“尧舜禅让”。
《史记》“乃命羲和敬顺昊天”。
敬顺昊天的宗教的现实功用是“敬授民时”,关系着耕农大事,是黄帝的后代建立的宗教中心凝聚力的根源9夏代起中国开始的“家天下”的历史,从夏初到周人建国之前,历史的显著特征是族群的代兴。
考古发掘出“二里头文化”遗址,是认识夏文化的第一手资料。
夏朝的历史上有所谓的“太康失国”时期。
夏文化——尚忠,鲧、禹治水,夏人与土地的关系。
10自五帝时期以来,宗教崇拜大体有超自然神、天地神祗、祖先神。
11西周,分封制肇端于此。
分封制实施的特点和意义(1)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人生存的权利(2)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3)分封制是一个激发历史创造力的制度12周人极端重视农业,把农耕赋予它某种“政道”。
《尚书·无逸》中,周公告诫“君子”们“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13春秋战国:文化观念的原创时代。
《中国文化史》课程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主线学习辅导一、学习要求:第二章主要简要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生成、发展的经过。
先秦时期到近代,教材选取了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百家争鸣、汉代黄老学说与经学、佛教与道教、宋代理学等知识要点进行分析。
重点掌握:人文主义基调的形成、百家争鸣、汉初儒法之争、儒释道三教合流、理学的代表、西方文化在近代的传入。
二、知识点归纳:(一)中国文化的起源中国文化是以区域文化汇聚融合模式形成的。
古人类学家的研究表明,中国是人类最早活动的地区之一。
人类的历史距今已有四五百万年,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人类早期各阶段的遗骸化石,在中国大地上均有发现;人类起源序列各主要环节,在中国古人类学的发现中没有缺环。
中国已经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有7000余处。
有学者用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学说,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划分为几个特色不同的文化区:1、黄河中下游文化区:一是黄河中游以中原为中心,代表文化有磁山文化、裴里岗文化、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等。
二是以黄河下游的泰山为中心,代表文化有青莲岗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
2、长江中下游两个文化区:长江中游文化区,指以江汉平原为中心,代表文化有屈家岭文化等。
长江下游文化区指以太湖平原为中心,代表文化有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等。
3、燕辽和黄河上游文化区:指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等地带的北方文化区。
4、华南文化区: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为中心,包括两广、闽台、江西在内的东南沿海地区文化。
5、北方游牧和渔猎文化区:指东北北部、蒙古高原、阿拉善高原和塔里木盆地东缘等地以细石器为代表的考古遗存。
上述考古文化的区域划分反映了中国文化起源的基本模式,中国文化就是在这种多元区域性文化不平衡发展的基础上,汇聚、冲突、融合而成的。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段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1)孕育阶段:大体说来,新石器时代,我国南北各地就已存在各种古文化。
这些古文化都属于中国早期的农垦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串讲主讲王秀梅绪论一、“文化”的界定1、文化的定义“文化”名称的由来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广义的定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的定义: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2、相关文化概念文化产品、文化内涵、文化现象、文化事象、文化观念、文化思潮、文化政策等文化产品:广义的概念包括一切物质、精神的产品,狭义的仅指精神产品。
文化内涵:事物所具有的人文特性。
文化现象: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个别、具体,直观、经验性。
文化事象:反复、规律性,典型的、标志事情。
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二、民族文化、国别文化与两个文化层面1、民族文化以民族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2、国别文化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3、文化层面: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底层文化指涵盖了中下层文化的民俗文化。
三、文化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传统1、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2、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指的是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3、文化传统的概念指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四、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和基本内容1、性质: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程,入门课程。
2、目的任务(1)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长热爱并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发展的意识。
(2)使学习者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把握中国国情,增强爱国主义的意识。
(3)使学习者初步了解中国文化各分科的具体知识,从而运用这些知识来观察社会、认识社会。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一、名词解释1.新石器时代: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大约始于距今1万年左右,大约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年之久.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新石器文化遍布中国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和东南,西南及华北,东北各地.其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大时期,即仰韶文化以前时期,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
2.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因最早发掘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时间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间.以彩陶文化最为著名。
3.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首先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而得名.时间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间.以黑陶文化最为著名。
4.羲和敬顺昊天:传说尧曾命羲和到四方去测量一年的四季的至点,将一年确定为366日,并"以润月正四时",以便"敬授民时"。
5.敬授民时:在上古时期,人们是按着时节的序列敬奉上天的.日月星辰运行中任何反常现象,都会引起他们的恐慌.然而正是在对"天序"的尊奉,恭敬之中,却有着古代天文学科学实践活动.人们在虔诚的宗教心态下,包含的则是把握农时的努力.这就是"敬授民时"的本质。
6.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分布于豫西晋南,是夏文化的重要遗址.遗址中发掘出青铜器,玉器等礼器,祭器,还有大型宫殿的基址;此外还发现了少量非正常死亡者的乱葬境,乱葬者可能是战争俘虏.这些都显示着夏已初步进入国家阶段。
7.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叫分封制。
8.二王之后:周武王为了巩固周家统治,在分封诸候的同时,还把部分商人的后代封到宋国,把夏朝之后封到杞国,所以称为"二王之后"。
9.西域:西域分狭义的西域和广义的西域两种.狭义的西域指新疆地区,天山南北,汉时分布着大小36个国家,文明水准相当高.广义的西域,除新疆外,还包括中亚,印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部分。
0321-中国文化概论笔记依据目录绪论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第一节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第三节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文化得失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第一节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第二节秦汉:统一王朝政治下的文化演变第三节魏晋南北朝:中国文化在曲折中的演进第四节隋唐两宋:中国文化的鼎盛时代第五节元明清:中国文化的衰变期第三章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第一节中国传统的生产经济文化第二节中国传统的日常生活文化第三节中国的民族科技文化第四章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第一节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第二节中国社会传统的礼俗规约第五章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第一节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第二节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第三节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第四节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第五节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第六节中国传统的艺术审美第六章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第一节语言文字及其文化特征第二节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观念与制度第三节以汉语汉字为载体的文化事象第七章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第一节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第二节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第三节中国文化发展的现代趋势与时代规范第四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绪论“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化”的本义是改易。
这种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广义文化:它是指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因此,人类文化学、文化哲学取广义的“文化”定义。
)广义文化应把握三个要点:(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第一节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指的是从远古至先秦这一漫长时期中的文化经历。
先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泉。
一、中国文化的多元发生旧石器时代文化特征不明显。
1.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大约始于距今大约1万年左右,大约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年之久。
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的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新石器文化遍布中国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和东南、西南及华北、东北各地。
其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大时期,即仰韶文化以前时期、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
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因最早发掘的是河南省滢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
时间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间。
以彩陶文化最为著名。
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首先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而得名。
时间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间。
以黑陶文化最为著名。
三大文(明)化成就: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文明成就。
2. 多元的文化发生(1) 黄河流域○仰韶文化西安半坡遗址○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2) 长江流域○长江上游○长江中游屈家岭文化○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二、传说时代的文化线索三皇五帝的传说:“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
“三皇”人物极不确定,但他们的共同处都是文化的发明者。
“五帝”的人物则有相当的确定性,他们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
羲和敬顺昊天:传说尧命羲和到四方去测量一年的四季的至点,将一年确定为366日,并“以闰月正四时”以便“敬授民时”。
敬授民时:在上古时期,人们是按着时节的序列敬奉上天的。
日月星辰运行中任何反常现象,都会引起他们的恐慌。
然而正式在对“天序”的尊奉、恭敬之中,却有着古代天文学科学实践活动。
人们在虔诚的宗教心态下,包含着把握农时的努力。
这就是“敬授民时”的本质。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提纲绪论一、名词解释1、(P5)(08年真题)广义文化2、(P5)(09、12年真题)狭义文化3、(P6)文化内涵4、(P6)文化产品5、(P7)文化现象6、(P7)文化事象7、(P8)文化思潮8、(P8)文化观念9、(P8)(10年真题)文化政策10、(P9)(13年10月真题)民族文化11、(P9)国别文化12、(P10)上层文化13、(P10)底层文化14、(P11)文化传统15、(P11)(12年10月真题)传统文化二、简答题1、(P5)广义文化应把握的要点是什么?2、(P5)狭义文化应把握的要点是什么?3、(P9)中国文化能形成一种统一的文化的原因有哪些?4、(P10)什么是上层文化?什么是底层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5、(P11)文化传统有哪些特点和作用?6、(P12)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是什么?7、(P12)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人类文化学的区别是什么?8、(P12)简述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开设的目的和任务。
三、论述题1、(P10)怎样认识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及其历史阶段?2、(P11)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代文化的关系?3、(P11)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4、(P11)你认为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截然对立的观点正确吗?5、(P12)如何正确认识与对待中国文化传统?6、(P13)“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基本内容有哪些?怎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一、名词解释1、(P18)方志时期2、(P18)仪器观测期3、(P20)天下4、(P22)九州5、(P30)“尽地力之教”6、(P31)通漕四渠7、(P14)地理环境8、(P20)地缘9、(12年1月真题)“塞北江南”二、简答题1、(P14)谈一谈地理环境在人类文化发展当中的作用。
2、(P14)中国地势和地形的特点是什么?3、(P15)中国历史上的人群分布的主要情况是什么?4、(P15)(09年真题)简述中国文化史上的山西居“天下形势”。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政治和社会组织的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周朝时期的封建制度为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社会打下了基础。
在这个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并影响了后来的中国文化。
秦朝的统一意味着政治和社会体制的根本变革。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文字和货币,建立了标准化的政府机构和法律制度。
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统一的书法、铸币、士人的抵抗和文化传承等。
随着秦朝的短暂统治结束,汉朝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汉武帝时期的文景之治,对文化的推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时期,儒家思想继续得到推崇,并对政治、教育和社会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佛教的传入也为中国文化带来了新的宗教和哲学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动荡的时期。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化思潮,如玄学、道教和佛教的繁荣。
丝绸之路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隋唐时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和文化成就。
唐朝的文化繁荣不仅表现在文学和艺术方面,还表现在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的发展上。
唐朝的统一文化模式对随后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朝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宋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观念对后来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和文化成就,如文天祥、欧阳修、苏轼等。
此外,宋朝的科技创新,如造纸术、印刷术和指南针等,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元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标志着中国被外族统治。
元朝的政治和文化体制与之前的中国王朝有所不同,但同时也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做出了贡献。
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封建时代。
明朝的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同时吸收了其他文化的影响,如书法、绘画和戏曲等。
清朝的文化继续了明朝儒家思想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
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动荡的时期。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五四运动的发生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2011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串讲: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1)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一,选择,判断,知识点
点: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指的是从远古至先秦这一漫长时期中的文化经历。
中国人自具特色的生活理想,社会观念及思想法则等等已经生成。
就像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渊源一样,先秦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源泉。
多选: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的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这些都是区别与旧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
单,多: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点:“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
神农氏发明了农业,有巢氏发明居室。
五帝的谱系氏黄帝,颛顼,高辛,尧,舜。
多选: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的原因是:1战争2宗教活动
点:《史记》所说的“乃命羲和敬顺昊天”。
内容是派人到四方去测量一年的四季的至点,将一年确定为366日,并“以闰月为正四时“。
敬顺昊天的宗教的现实功用时“敬受民时”
点:从夏代起中国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
点:夏文化某些重要特征是“遵命”“近人”而“远鬼神”,即所谓的“夏上(尚)忠”。
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发掘出土,堪称20世纪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
而这些发现,都与殷商宗教生活有关。
自五帝时期以来,宗教崇拜大体有超自然神,天地神祗和祖先神三大分野。
单:“重农主义”正可以在西周的农耕政道中,找到它最早的根芽。
点: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刑名家等派别。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儒家的文化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
道家对中国人的影响与儒家旗鼓相当。
儒家讲究积极入世,道家讲究超然物外:儒家影响在道德、在世功,道家的影响在超脱、在艺术。
在人生观上,老子“清虚自守,卑弱自持”;在政治上则崇尚“无为而无不为”。
庄子哲学的宗旨重在个体精神的解放,这种宗旨的最高表现是“逍遥”。
法家在先秦明显分前后两期。
早期法家人物的代表是齐国的管仲、魏国的李悝,以及在楚国、秦国变法的吴起、商鞅等。
他们试图对宗法社会的旧结构及礼法习惯有所革除,目的在富国强兵。
后期的法家越来越变为君主集权专制的阴谋家。
后期法家的集大成人物是韩非子,他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结合在一起,发展一套专门为君主权力斗争服务的法术之学。
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保护民利,是墨子思想的主要倾向,墨子学派的出现本身,标志着私营劳动阶层已经开始有思想的代言人。
阴阳家以战国时期的绉衍为代表。
名家又称刑名家,代表人物有公孙龙,惠施。
点:从秦朝建立到汉武帝初期百余年里,王朝政治经历了郡县制与分封制地反复。
经过汉武帝一番切实地削弱政策地实施,郡县制作为王朝唯一地政治制度,最终得到确立。
“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丞相是皇帝地副手,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掌管重要文件,负责监察百官和司法审判。
三公之下设掌管具体事务地官吏,主要有九个部门。
单,判:爱地方,秦与西汉是郡、县两级制,地方行政体系变为三级。
(顾炎武在他的《日知录》里,对秦汉地乡治发出由衷的赞美。
)
皇帝剥夺宰相的权力。
大体也是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的。
汉武帝时,进一步把宰相的权力分为司徒、司空、司马。
点:两汉选官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有察举、征辟、考试等方法。
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着。
三科中,孝廉重德行,茂才重才能,贤良方正则重在学问。
点:两汉入学独尊的另外一个重要结果是士族阶层的养成。
点:永嘉五年(311年),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
永嘉之乱最大的结果是北方边地民族的大举内侵和汉族人群的大规模迁移。
这次大迁徙像以前一样分为几路,除小部分北投幽州、平洲和今河西走廊一带的凉州族地方政权之外,主要一路是从今河北、山东、河南地区向长江以南地区迁移。
“五胡”之说,即匈奴、朝卑,羯、氐、羌。
点:隋朝在地方实行州、县两级制。
科举制大致分制科和常科两项,制科由皇帝临时安排,以待非常之才,官员和平民子弟都可参加。
常科基本每年一次,科目主要有进士、明经等六科。
来自日本和朝鲜的晁衡,崔致远都可以在朝任职,可见唐朝气魄之大,包容之广。
当时在亚洲有两大文明:一是迅速崛起的伊斯兰大帝国,另一个就是唐代文明。
后者则更加持久地对亚洲及欧洲产生着影响。
佛家的高僧们受着中国宗法的启发,通过对佛教经典的诠释,建立各种宗派。
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律宗、净土宗、禅宗纷纷成立。
诸多宗派各呈异彩,分流并进,最终形成禅宗独占天下的局面。
它“不立文字”“明心见性”的旨趣,与中国人尚简明不喜欢烦琐的思维倾向有关。
点:两税法以夏、秋两次征税而得名,其核心内容是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一句征收赋税。
两税法的核心是“唯以资产为宗”。
唐朝中期以前,人民起义的矛头多指向朝廷,中唐以后则更多指向地主。
点;讲述历史及人世间故事的“说话”从中唐以后就兴旺起来,记录“说话”的文章叫做“话本”,是后来白话小说之祖。
活字印刷术在北宋应运而生。
它的发明者是以为制版工平民毕昇。
晚唐的文学家陆龟蒙的《经》记叙勒各种农具,其中就有曲辕犁。
“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梦溪笔谈》问世于北宋;
中国科技的发展有几个高潮时期,一个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是魏晋南北朝,另一个就是唐宋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