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人权的国际保护
- 格式:ppt
- 大小:468.50 KB
- 文档页数:41
国际法中关于人权的问题田缜人权,是指人所享有或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
它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基于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自由、平等权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人权是指各国国内法规定的本国公民个人享有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人权问题基本上属于一国国内管辖的事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上围绕人权问题所进行的斗争也是表现在人权的概念上,传统的资产阶级人权概念,比较强调个人基本权利和政治权利。
联合国1966年通过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盟约》和《公民及政治权利国际盟约》均在第一条规定:“所有名族均享有自决权,根据此种权利,自由决定其政治地位及自由从事其经济、社会与文化之发展。
”联合国与1986年通过的《发展权宣言》:“发展权时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
”上述规定,包括个人人权,集体人权,不仅指政治权利,而且包括国家和民族的权利。
所有这些都大大发展了人权的概念。
关于人权的性质,西方国家的一些国际法学者主张:“人权没有国界”。
“不干涉内政原则不适用于人权问题”,甚至还有学者提出,人权原则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人权原则要取代国家主权原则而成为国际法的基础。
西方学者的这种主张往往被某些国家利用,成为干涉别国内政,侵犯他国主权的工具,这是与人权保护背道而驰的。
人权具有二重性,即人去昂的国内法属性和国际法属性。
国内的人权保护是由国家制定的法律,通过各机关的执行来实现。
国际法中的人权保护只是针对人权的国际法属性,任何国家以人权为幌子,对别国人权问题指手画脚,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这是强权政治的表现,不具有合法性。
人权概念是在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来的。
首先,荷兰法学家格老秀斯提出的,他认为,自然法的基础是自然理性,人拥有一种自然的权利,是不能废除的。
他主张人的生命权和人身自由是不可侵犯的,并在其著作《战争与和平法》一书中,首次使用了“人的普遍权利”和“人权”的概念。
后来荷兰的斯宾诺莎,英国的洛克,法国的孟德斯鸠和卢梭,都进一步提出和阐述了“天赋人权”的重要思想,特别是卢梭的“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论”,认为每个人都生而平等。
第七章填空题1、194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是第一次以普遍性国际文件的形式对国际人权的内容做出了系统而详细的阐释。
2、1966年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的和标志着国际人权法开始形成。
3、从权利主体角度看,人权可分为人权和人权。
4、个人人权的内容可分为两类,即〈一〉权利;〈二〉权利。
([答案] 1《世界人权宣言》2《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3个人/ 集体4、公民和政治/ 经济、社会、文化)第七章人权的国际保护一、简述国际人权法保护的主要内容二、简述《联合国宪章》对人权的保护三、简述国际人权保护的实施机制四、简述人权和主权的关系第七章一、国际人权保护的主要内容(一)个人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1、生存权;2、自由权;3、人身保障权;4、平等权;(二)个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a) 财产权;b) 工作权;c) 受教育权;d) 社会保障权;e) 参加文化生活权;(三)民族、种族和人民的集体人权a) 民族自决权;b) 发展权;c) 和平权;d) 人类共同继承财产权;e) 环境权;二、1、《联合国宪章》在序言中明确表示要“重申对基本人权……的信念”。
2、《联合国宪章》在第一条中将尊重人权列为联合国三大宗旨之一。
3、《联合国宪章》第55条和第56条中规定,联合国应促进对人权的基本自由的普遍尊重和遵守。
4、《联合国宪章》明确授权一些机关处理人权问题。
三、(一)缔约国定期报告制度定期报告制度是有关国际组织和各主要人权公约广为采用的国际监督制度。
缔约国应回顾本国人权的状况,说明本国采取的措施、取得的进展和面临的问题,并将报告提交给有关机构。
(二)国家来文及和解制度缔约国可以随时声明承认有关机构有权接受并审议一缔约国指称另一缔约国不履行本公约的义务的来文的制度。
(三)个人来文申诉制度缔约国可以随时声明承认有关机构有权接受并审议一缔约国管辖下的个人申诉该缔约国不履行本公约义务,侵害个人人权的制度。
四、1、不能借口保护人权,干涉别国内政;2、不能借口主权,而大规模地、严重地侵犯人权;第七章一、试述中国在人权问题上的立场二、试述人权与国家主权的关系三、试述人权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四、什么是国际人权法?国际人权公约主要有哪些?五、试述国际人权的基本内容。
第十讲人权的国际法保障人权问题是当今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
国际法也是人权保障的重要方式。
我们这一讲即讨论人权的国际法保障。
一、国际法与国内法在讨论人权的国际法保障之前,我们先来说一说什么是国际法。
根据法律的制定和实施的主体不同,法律可以划分为国际法与国内法。
国际法是指若干国家参与制定或者国际公认的、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法律。
国内法是一个主权国家制定的、实施于本国的法律。
一个国家制定的调整本国公民、组织与外国公民、组织之间关系的法律,属于国内法,而不属于国际法。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国内法和国际法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传统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国家,现在则呈现出国际法主体多元化的趋势。
特别是近年来西方国家流行个人也是国际法主体的观点,并且发展了相应的制度。
如联合国《国际刑事法院规约》(1998年通过,2000年生效)规定,国际刑事法院对四类罪享有管辖权:种族灭绝罪、反人类罪、战争罪和侵略罪。
这个规约授权国际刑事法院审理国家内部个人的上述犯罪行为。
中国对这个规约投了反对票。
关于国内法和国际法的关系问题,即法律适用的效力问题,一般认为有三种不同的学说:国内法优先说、国际法优先、国内法与国际法平行说。
中国宪法虽然未作明确规定,但一般理解是只要中国批准的条约,具有和国内法相同的法律效力。
也有一些法律,主要是民事和商事领域的法律,规定国内法与国际条约冲突时国际公约效力优先。
如《民事诉讼法》第2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同本法有不同规定的,适用该国际条约的规定。
但是,中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
二、国际人权法体系国际人权法是国际法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指有关促进和保护人权的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法的总和。
国际人权法由普遍性国际人权法和区域性国际人权法组成。
(一)普遍性国际人权法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和有关国家政府的推动下,达成了一系列保护人权的国际公约。
现在,一个以《联合国宪章》人权条款和《世界人权宣言》为基础、由80多个国际人权条约构成的国际人权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并在不断完善。
著人民权利的国际保护早在17、18 世纪,欧美新兴资产阶级为了反对中世纪的神权和封建贵族、僧侣特权,提出了“天赋人权”的主张。
随着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和1789年法国《人权和公民权利宣言》的出台,人权开始成为国内法的一项原则和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主持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人权的宣言、决议和公约,在国际人权保护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譬如,1948 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1966年通过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①、《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及其任择议定书②,这三个法律文件共同被誉为“国际人权宪章”。
与此同时,欧洲国家、美洲国家以及非洲国家的区域性国际组织也积极展开人权保护,通过了一系列的人权公约。
尽管国际社会对于人权的国际保护制定了诸多公约,而实质上对于人权的保护属于一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
没有国家主权,人权是无法得到切实保障和实现的。
这些国际人权文书以及区域性人权文书对公民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权利分别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针对特殊的群体也制定了专门的人权文书,如妇女③、儿童④、难民⑤、残疾人⑥、移徙者⑦、囚犯⑧、老年人⑨、少数人⑩以及土著人B11?5取M 林?人民作为少数人群体中的一种类型,不仅仅享有所有少数人权利,还享有其特定的诸多权利。
对于土著人民权利的保护,不仅是生存发展问题, 更是各主权国家团结、稳定与世界和平的问题。
社会学界也从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政治学等多方面多角度来研究土著人民问题,使得对土著人民权利的保护最终成为国际人权法的一个分支。
我国管辖的疆域范围内不存在土著人民,所以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位学者对土著人民权利的研究,且开始时间较晚,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落后于国际社会。
纵观现有的研究成果,由于收集资料的时间限制,也略显陈旧,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对土著人民权利的保护问题进行重新审视。
、土著人民的权利一)“土著人民”的词源在有关的国际文件中,对“土著人”的指称有一个演变过程。
基本人权保护与国际人权标准人权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原则,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基本人权保护是社会进步和民主法治建设的基石,国际人权标准则是全球共同关心和遵守的准则。
本文将探讨基本人权保护与国际人权标准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基本人权保护具体指的是社会对公民的生存权、发展权、民主权、法治权和平等权的保护。
这些权利被视为基本的、普遍的、不可侵犯的,每个人都应当享有。
然而,在不同国家、不同社会中,人权保护的现状却存在着差异。
其中,一些国家存在着践踏、侵犯基本人权的情况。
例如,在一些国家,言论自由受到限制,媒体和公民社会组织遭到压制,导致人们无法自由表达观点和参与公共事务。
而在其他国家,民众可能面临贫困、歧视、乃至暴力的威胁,其基本人权难以得到充分保障。
为了确保全球人权的切实保护,国际社会形成了一系列的人权标准。
这些国际人权标准包括联合国人权公约等一系列国际法律文书,旨在规范各国政府的行为,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这些标准不仅是国际社会的共同遵守,也是各国在国内立法和司法实践中的指导原则。
通过制定和实施这些标准,国际社会试图推动基本人权的保障和尊重,促进社会的公正和发展。
国际人权标准的确立离不开人类社会的漫长历程。
二战后,为了防止类似纳粹暴行的再次发生,全球各国团结起来,制定了一系列的人权法律框架。
这些框架旨在确保人权的全球普遍性、不可侵犯性和不可剥夺性。
在这些国际人权标准的指导下,各国政府需要制定和修订相关的法律,加强执法力度,保障人权的实现和保护。
然而,实践中,国际人权标准的落实并不尽如人意。
尽管大多数国家都签署了相关国际人权公约,但在执行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
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际人权标准的对内落实,即国内法律体系与国际人权标准的一致性;二是国际人权标准的对外落实,即在国际合作中积极维护和推动人权保护。
对于第一个方面,一些国家可能在国内法律制定和实施中存在差距。
学好国际法必做的国际法课后习题第一章国际法绪论一、判断题1.所有的国际法主体在国际法中的地位是等同的。
()2.争取独立的民族的国际法主体资格是由民族自决权所决定的。
()3.国际法有强制性,但与国内法的强制方式不同。
国内法由各种国内法院执行,国际法由国际法院强制执行。
()4.联合国大会的决议具有普遍约束力。
()5.国内法必须从属于国际法。
()6.国家不能以国内法无规定为理由为其违反国际法的行为辩护。
()7.国家既是国内法的制订者,又是国际法的制订者。
()8.国际法委员会是国际立法机关。
()9.国内法如与条约抵触,应遵守国际法。
()二、单项选择题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负责国际法编纂工作的是( )。
A.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B.国际法学会C.国际法协会D.联合国大会第六委员会2.格老秀斯在1625年发表的名著是( C)。
A.锁海论B.海洋自由论C.战争与和平法D.罗得海法3.作为国际法渊源的一般法律原则是指()。
A.国际法的一般原则B.国际法基本原则C.一般法律意识引伸出来的原则D.各个法律体系所共有的原则4.A国所批准的条约,还必须经A国国会将条约的内容制定为法律,A国法院才能适用条约的规定。
这种国际条约的适用方式是()。
A.直接适用B.自动执行C.转化D.条约的遵守5.国际法编纂的意义在于()。
A.国际法的法典化B.国际法汇总成册C.国际立法D.编辑成册便于查阅三、多项选择题1.现代国际法主体应当包括()。
A.国家B.政府间国际组织C.非政府间国际组织D.争取独立的民族E.个人2.国际法的主要渊源是()。
A.国际条约B.国际习惯C.一般法律原则D.国际组织决议E.国际法院判例3.根据我国目前的法律和相关实践,对于国际条约在我国法律制度中的地位,下列哪些判断是错误的?()A.凡是我国缔结或参加的条约,都可以在国内作为国内法直接适用B.在民法涉及的范围内,我国为当事国的条约规定与国内法的规定不同时,适用条约的规定,但我国缔结该条约时做出保留的条款除外C.我国作为当事国的任何条约的规定,若与国内法的规定冲突时,在国内法院都直接并优先适用这些国际条约的规定,但我国缔结该条约时做出保留的条款除外D.在民法涉及的范围内,在国际上所有已生效的民商事方面的国际条约的规定,如与我国国内法的规定冲突时,都优先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E.凡是我国缔结或参加的条约,如果与国内法抵触,都应优先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4.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区别有()。
第⼆节⼈权的国际保护 ⼀、⼈权的国际保护的含义 ⼈权的国际保护是指国家按照国际法,通过条约,承担国际义务,对实现基本⼈权的某些⽅⾯进⾏合作与保证,并对侵犯这种权利的⾏为加以防⽌与惩治。
⼆、国际⼈权机构的设置 为了实施国际⼈权保护,根据《联合国宪章》和有关国际⼈权公约的规定,国际社会设置了⼀些国际⼈权机构。
这些机构按其产⽣的根据不同,可分为以下⼏类: (⼀)直接根据《联合国宪章》设置的⼈权机构-⼈权委员会,是联合国系统内处理⼈权问题的主要机构。
⼈权委员会的职责主要是负责进⾏专题研究、拟具建议和起草与⼈权有关的国际⽂书,调查关于侵犯⼈权的指控和处理与这种侵犯有关的来⽂,协助经社理事会协调联合国系统内⼈权的活动。
(⼆)根据国际⼈权⽽设⽴的各种⼈权机构。
这是为受理缔约国的报告,处理有关国家或个⼈的来⽂⽽设⽴的保障实施条约的机构。
这些机构的主要职责是监督条约的实施。
(三)根据联合国主要机构的决议或授权⽽成⽴的专职⼈权机构。
除了上述⼈权机构外,⽬前还有些区域性的⼈权机构。
如根据1950年《欧洲⼈权公约》的规定设⽴的欧洲⼈权委员会和欧洲⼈权法院。
根据1969年《美洲⼈权公约》的规定设⽴的美洲国家间⼈权委员会和美洲国家间⼈权法院。
根据1981年《⾮洲⼈权和⼈民权利宪章》的规定设⽴的⾮洲⼈权和民族权委员会。
三、国际⼈权保护的实施制度 国际⼈权保护的实施制度是指有关国际⼈权公约规定的保护各公约规定的⼈权的具体程序。
(⼀)报告及审查制度。
多数⼈权条约都规定了报告和审查制度,即规定各缔约国将其履⾏条约情况向有关机构提交报告的义务,有关机构有权对缔约国提交的报告进⾏审查。
但报告,审议⽅式以及有关程序有所不同。
尽管许多⼈权条约规定了审议报告的程序,但审议机构有所不同。
有些条约规定由依据该条约成⽴的专门机构审议报告。
⽽有些条约则规定由联合国的既存机构审议报告。
(⼆)处理缔约国来⽂及和解制度。
⼀些⼈权条约规定了⼀套处理缔约国来⽂指控及和解的制度。
论人权的国际保护二战以后,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人权,重视人权的国际立法。
随着国际社会联系的日益密切,国际人权的保护问题不仅成为国际立法的热点问题,也成为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中的热点问题。
国际人权的保护随着国际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发展。
在这里我从以下几点来分析人权的国际保护问题:一、关于人权国际保护的历史发展及背景联合国成立的这一年可以作为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人权保护的起点。
在这以前没有系统的国际法律规则旨在使国家负有义务尊重一系列人权。
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是第一个世界性的系统阐明人权的国际文件。
尽管宣言作为联合国大会的决议,本身不具有条约那样的法律拘束力,但是宣言作为所有人民和所有国家努力实现的共同标准,因而构成了后来在联合国系统内制定人权国际文书的重要基础。
经过了国家实践的过程,宣言亦成为了习惯国际法。
1966年在联合国主持下由各国签署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及其任择议定书表明了国际人权法的初步形成,因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三个法律文件连同《世界人权宣言》构成了“国际人权宪章”,是现代国际人权法的基本文件。
到目前为止,仅联合国系统内通过的有关人权和基本自由方面的宣言、建议、公约及决议等国际文件就有70多件,其中条约20多件。
这些条约涉及到国际人权的各个方面,因而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有关人权保护的条约体系。
与此同时,还形成了广泛和多层次的国际人权保护的实施制度。
二、国际人权保护的进步意义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尽管人是社会的主人,但长久以来人的基本权利并没有得到有效尊重和保护。
直到近代,新兴资产阶级为反对封建压迫首次提出人权问题并高举人权保护大旗,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开展了反对封建专制的资产阶级革命。
革命成功后,又相继将人权的保护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然而,资产阶级并不是普遍人权的保护神,而且在特定时期还严重践踏了人权。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二战期间日本法西斯在我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使得人的最基本的生存权都被剥夺。
2006.11论人权的国际保护□南海燕徐颖(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专业重庆400031)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人权国际保护的历史发展,主要内容,以及人权国际保护的形式和具体实施。
关键词人权的国际保护保护形式保护的实施中图分类号:D99文献标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6)11-188-02一、人权的国际保护(一)人权国际保护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在战争期间和战后国际上出现了一系列严重违反人权的情形,人权问题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国际上出现了一些关于国际人权保护的公约和规定。
可以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人权问题开始从国内法领域进入国际法领域。
但是,人权概念还没有获得国际法的承认。
1945年,《联合国宪章》第一次将“人权”规定在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文件中,并将尊重全体人类的人权及基本自由作为联合国的一项宗旨,从此,第一次将人权纳入国际法的范畴,使之成为国际法的一项原则。
1966年在联合国主持下,各国签署了《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及其《任意议定书》三个法律文件,构成了《国际人权公约》,表明国际人权法的初步形成,因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与此同时,联合国、与人权问题有关的联合国专门机构以及各主要区域性国际组织还制订、通过了许多有关人权的宣言、建议、公约和决议等国际文件,既涉及到个人人权,又涉及到集体人权,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际人权法体系。
(二)人权国际保护的内容人权的国际保护制度分为世界性的人权保护和区域性的人权保护。
世界性的人权保护制度主要是依靠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或联合国主持制订的有关人权的一般性或特殊性公约来实现的。
在这些世界性的和区域性的国际人权保护公约中,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基本人权联合国大会1966年通过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及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规定了基本人权,这两个公约连同《世界人权宣言》一起被称为“国际人权宪章”,是国际人权法的核心。
第十二章人权的国际保护一、概念题1.国际人权宪章(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研)答: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与1966年《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及《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一起,被通称为“国际人权宪章”。
“国际人权宪章”在确立国际人权保护机制在当前国际人权领域也具有影响力,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普遍性人权国际保护机制的核心。
2.世界人权宣言(郑州大学2007年研)答:为了进一步阐明《联合国宪章》中规定的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内容,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大会正式通过了《世界人权宣言》。
根据《世界人权宣言》的序言,宣言的目的是使其“作为所有人民和所有国家努力实现的共同标准,以期每一个人和社会机构经常铭念本宣言,努力通过教诲和教育促进对权利和自由的尊重,并通过国家的和国际的渐进措施,使这些权利和自由在各会员国本身及在其管辖下领土的人民中得到普遍和有效的承认和遵行”。
《宣言》第一次在国际范围内系统地规定了所有人都应毫无区别地享受的各种基本权利和自由,从而为此后的普遍性国际人权保护机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1966年国际人权公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2005年研)答:1996年国际人权公约是国际人权宪章的重要组成部分,诞生于1966年12月16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第2200(XXI)号决议,即《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于1976年先后生效,这两个公约合称为1966年国际人权公约。
两公约都对自决权和天然资源主权作了规定,并以《世界人权宣言》为基础,分别就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以及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内容、保护以及执行机制作了具体规定。
4.人权国际保护答:人权国际保护是国际关系和国际法发展到现代的产物,指的是国家根据其主权并依据公认的国际法基本原则,主要通过签订国际条约,确立各国一般接受的国际人权规则和原则,并承担予以尊重和履行的国际义务,由有关人权公约所规定的国际机构或法律机制对这些国际义务的履行实行监督、加以保证。
如何正确处理国际人权保护与国家主权原则及不干涉内政原则之间的关系国际人权保护是指国家和国际组织根据国际人权条约,为实现基本人权的某些方面承担特定的或普遍的国际合作义务,并对违反国际人权条约义务、侵犯人权的行为加以防止和惩治的活动。
而国家主权原则和不干涉内政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两条基本原则。
前者是指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后者是指一国不得干涉或借国际组织或国家集团干涉本质上属于他国国内管辖的事项。
国际人权保护与国家主权原则及不干涉内政原则之间在现实中存在一定冲突,国家内部在政治、经济发展的同时会损害到一定的人权,另外有些霸权国家以国际人权保护为借口干涉他国内政和主权。
但他们的目标都是人类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国家维护主权和内政的独立说到底是国家和平稳定发展,本国人民生活幸福安康,与保护人权是密切相连的。
各国应摆正好这个心态。
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应秉持以下两个原则:任何国家不得利用人权问题干涉他国内政,强行推行自己的社会、政治制度、发展模式和价值标准。
美国曾一度以中国的人权问题干涉中国内政,而最严重的是以“解放伊拉克人民”以维护他们的人权为理由之一对伊拉克发动战争。
但最终人权没有维护到,反而让伊拉克人民陷入缺水断电、缺医少药、物资匮乏、物价上涨、治安恶化、绑架抢劫频发,人权更加受到伤害的状态。
应通过国际合作,敦促不愿意改善人权状态的国家认真对待人权,帮助无理改善人权状况的国家改善其国内的人权保护状况。
任何国家不得以主权为由无视国际人权义务、侵犯人权。
卢旺达种族屠杀案中图西族军队屠杀了4000名胡图族难民,因维护本国主权二无视其他种族的人权,应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和制裁。
还应通过国际社会共同的监督,促使国家履行义务,防止并纠正违法行为。
通过联合国特设的相关负责实施监督的国际机构对此进行严格监督。
《国际法》。
人权的国际保护一、人权的概念邵津:人权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每个人作为人而享有或应该享有得基本权利,或者说是指人人基于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平等、自由等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基本权利。
饶戈平:人权是指人所享有的或应享有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二、人权的国际保护邵津:人权的国际保护主要是指国家按照国际法,通过国际条约或者基于国际习惯,承担国际义务保护基本人权,并在某些方面进行合作与保证及相互监督,禁止非法侵犯这些基本的权利和自由,并促使它们得以实现。
饶戈平:人权的国际保护即国际人权法,是指国家之间通过条约或习惯国际法而承担国际义务,对实现人权的某些方面进行国际合作与保护,并对侵犯人权的行为加以防止和惩治,也涉及人权的国际保护的法律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
非PPT:人权的国际保护历程:人权的国际法保护不是一开始就形成的,人权的保护起初只有国内法保护,但历史上也在特定领域中存在着对人权的国际保护,包括:保护宗教上的少数者、人种少数者、语言少数者;禁止奴隶贸易和奴役制度;国际劳工保护;保护战争受难者。
人权国际保护受到正式和普遍重视是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德、日、意法西斯的军国主义独裁和野蛮侵略给各国人民带来的灾难,人们的基本生存权利遭到严重侵犯。
因此,通过建立新的国际保护机制以保证和维护基本人权的思想在二战以后开始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随着《联合国家宣言》、《联合国宪章》、《世界人权宣言》、《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独立承认宣言》、《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等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宣言、条约相继通过,人权的国际保护体系逐渐形成,国际人权法作为国际法的独立分支也发展成为一个相对完备的法律体系。
三、人权的国际保护方式(一)国家通过参加国际条约,承担国际义务保障人权和改进国内的人权状况,这是国家承担条约义务的前提下进行的。
(二)国家未参加有关的国际人权条约,但根据该国所确认的有关人权保护的国际习惯法规则,通过国内立法和司法活动保护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