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上语文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名师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7.09 KB
- 文档页数:10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阅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速读、精读与默读,了解《朝花夕拾》的内容和主题。
2.引导学生学习分析人物的方法,理解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引领学生提高阅读全书的能力。
3.理解《朝花夕拾》的写作特色。
4.引导学生阅读过程中丰富人生感受和体验、思考人生问题、增强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1.通过速读、精读与默读,了解《朝花夕拾》的内容和主题。
2.引导学生学习分析人物的方法,理解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引领学生提高阅读全书的能力。
3.理解《朝花夕拾》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分析人物的方法,理解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引领学生提高阅读全书的能力。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读鲁迅先生的书就像品一杯淡雅的茶,品尝后感觉味道浓郁香醇。
认真阅读,仔细品味,会有很多收获。
今天,让我们共同阅读《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与同学分享读书的收获。
二、合作探究1、题目解说1926年2月至11月鲁迅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写了十篇散文,相继发表在《莽原》期刊上。
1927年5月编订成书时,改名为《朝花夕拾》,并作了《小引》,7月又写了《后记》。
“朝”表示早上的意思,“夕”表示晚上的意思。
《朝花夕拾》书名含义是:“早晨的花晚上拾起”,意即“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意思”(鲁迅语)。
是鲁迅以回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生活的一部散文集。
2、创作背景1925年,鲁迅在北京担任大学讲师期间,因支持学生运动而受到当时所谓“正人君子”(国民党反动文人)的流言攻击和排挤。
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制造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
鲁迅写下《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热情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结果遭到当局的通缉而不得不远走厦门避难。
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语),只能借文字回忆旧时的美好事物,来寄托一丝安慰,排解内心苦闷。
《朝花夕拾》名著导读——消除与经典的隔膜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朝花夕拾》的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2. 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3. 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中的主题思想,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二、教学内容1. 鲁迅生平简介及作品背景。
2. 《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3. 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及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了解鲁迅生平及作品背景,掌握《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
2. 难点: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及现实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鲁迅生平、作品背景及作品内容。
2. 讨论法:分组讨论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及现实意义。
3. 案例分析法: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鲁迅生平及作品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3. 讨论:分组讨论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及现实意义。
4. 案例分析: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
5. 总结:强调阅读名著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深入阅读。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鲁迅生平及作品背景,帮助他们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主题思想。
通过分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热情,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在教学总结环节,要强调阅读名著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深入阅读《朝花夕拾》及其他鲁迅作品。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推荐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呐喊》、《彷徨》等。
2. 邀请文学爱好者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的理解。
3. 开展鲁迅作品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参与程度。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成果。
3. 课后阅读心得:收集学生对《朝花夕拾》及其他鲁迅作品的阅读心得,评估他们的理解程度。
八、教学资源1. 鲁迅作品集:《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等。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朝花夕拾》的基本内容;分析《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形象;探究鲁迅的童年及鲁迅的儿童教育观。
2.引领学生提高阅读全书的能力,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3.引导学生阅读过程中丰富人生感受和体验、思考人生问题、增强文化积累。
【重点难点】1.了解《朝花夕拾》的基本内容;分析《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形象;探究鲁迅的童年及鲁迅的儿童教育观。
2.引领学生提高阅读全书的能力,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本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的学习中,我们初步了解了《朝花夕拾》和鲁迅,知道了《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少年、青年时期生活的散文集。
那么,这本书到底记载了鲁迅先生怎样的人生历程,回忆了哪些人与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鲁迅先生走进那些难以忘怀的记忆吧。
二、教学新课1.作者名片请简要地回忆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预设: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2.作品简介(1)《朝花夕拾》是怎样的一本书,你能解释一下书名的含义吗?预设:《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共收录了10篇文章,大部分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文章。
“朝花夕拾”中“朝"本来是指早晨,这里指童年;“夕”本来指晚上,这里指成年或老年。
意思是早上的花儿到晚上才拾取,这里是指到晚年了才回忆起少年时代的事。
(2)放视频,了解《朝花夕拾》主要内容(3)你知道《朝花夕拾》的创作背景吗?预设:1926年3月18日的段祺瑞政府屠杀爱国学生的惨案,给鲁迅很大的震动,他不但震惊于反动统治者竟如此的凶残,而且也痛感文人的软弱无力,尤其对青年非常失望,“同是青年,而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书告密,或则助官捕人"。
《<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精品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利用题目、目录、小引,初步了解《朝花夕拾》。
2. 以《五猖会》为例,指导批注式阅读方法。
3. 初步触摸回忆性散文视角交织的特点。
◎教学过程:—、导入今天,让我们拾起落英,去聆听鲁迅先生的心灵独语。
二、整体感知1. 探究《朝花夕拾》书名意蕴。
让我们齐读书名。
《朝花夕拾》最初发表在《莽原》上,叫《旧事重提》,谁能说说《朝花夕拾》这个书名比原名多了怎样的意蕴?明确:运用比喻,显得含蓄,而且富于文采。
将情感与内容融合在一起,原书名比较直白。
2. 发现“小引”中藏有的写作背景。
前言是打开书本大门的钥匙。
我们从《朝花夕拾》的“小引”中,看看能发现什么?明确:“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表明鲁迅写作此书的原因。
阅读“小引”,找出“纷扰”具体所指。
明确: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
教师稍加补充鲁迅“流离”与“挤出集团”所指的历史事件。
需说明的是,鲁迅与“学者们”围绕“三一八惨案”所发生的激烈论战,绝不是不同阵营之争。
无论是鲁迅本人还是“现代评论派”的“正人君子”,他们都是中国现代思想启蒙运动的中坚力量,不可误导学生。
小结:拾取“朝花”,依稀嗅到童年和故乡的芬芳,回忆中的距离帮助作者推开眼前必须面对的事物,让身边的烦恼暂时远去。
3. 理清目录,概览文集内容。
教师结合鲁迅成长经历,交流散文大概内容。
引导学生发现:篇目顺序基本上就是鲁迅成长历程的顺序。
小结:回忆是迟暮的花语。
当摘下枯萎的花时,留下的不是一声浅浅的叹息,而是一种深深的铭记。
一个饱经世事有着深刻思想和鲜明爱憎的中年人,想起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亲人、朋友、师长的往事,带有更深刻的感情和浓厚的怀恋色彩。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关注书的题目、目录、小引,可以让他们对作者写这部书的缘由、成书的过程、书的主要内容等有全面的了解。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教学目标1.明确阅读整本书要有一定的阅读速度,学生学会在默读中快速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2.以《朝花夕拾》为例,树立整本书阅读意识,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在作品中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引导学生注意思考书中提出的自己也遇到的社会或生活中的问题;在阅读实践中学习如何克服阅读障碍。
3.通过整本书的导读,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对名著阅读的深层兴趣。
教学重难点以《朝花夕拾》为例,树立整本书阅读意识,消除与经典的隔膜:通过回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内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作者童年的快乐和烦恼,在作品中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用默读法阅读《五猖会》引导学生注意思考书中提出的自己也遇到的社会或生活中的问题;在《狗·猫·鼠》的阅读中学会如何克服阅读障碍。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实践体验法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预计用时:5分钟,设计目的:明确经典读起来确实有隔膜,但是我们可以尝试消除。
)在课堂的开始,老师想先了解了解同学们,调查一下同学们平时的读书情况。
问题1:平时喜欢读些什么书?选择以下类型中最喜欢、最愿意去读的一种类型,举手示意。
PPT出示:网络小说:《斗罗大陆》、《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漫画:《知音漫客》恐怖悬疑:《十宗罪》经典名著:《西游记》、《红星照耀中国》(PPT展示课前调查结果。
)问题2:阅读名著不够理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同学们可以随意吐槽。
(PPT展示课前调查结果。
)问题3:同学们一般阅读“名著导读”推荐篇目的出发点是什么?(PPT展示课前调查结果。
)小结:从我们刚刚的调查可以发现,同学们在阅读经典名著上确实存在问题,由于同学们年纪还太小,视野、经历、见识有限,无法和经典深层次地交流,很多因素造成了我们现在一提起读经典,读名著就头大。
但是正因为经典经过时间的沉淀,岁月的磨砺,他能给我们的是当下流行的“文化快餐”所不能给予的智慧与力量。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1.学习运用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熟习精彩片断。
2.了解作品诞生的文明历史背景,较深化的探求文本内涵。
3.在对人物进行分析的同时注重对社会、人生进行深化考虑。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副对联吗?(PPT:“译著还没有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曾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这是一副挽联,你们知道悼念的是谁吗?(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了大量作品,鲁迅先生的作品以小说、杂文为主,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独一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走近作者、走近作品1.先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教师补充。
2.简介《朝花夕拾》。
明确:关于《朝花夕拾》:“朝”表示早年时期,“夕”表示暮年时期。
标题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早晨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中年回忆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生活为主的散文集,共支出十篇散文,外加一篇《小引》,一篇《后记》。
3.走进《朝花夕拾》。
明确:《狗·猫·鼠》和《二十四孝图》:由对童年生活的叙说引发开去,抨击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理想人生的丑恶。
《父亲的病》:在叙说父亲生病长工夫治疗的过程中,对庸医误人表示出深深的愤慨。
《琐记》:记叙作者家道衰落后,饱受众人的冷眼而毕竟走上了和封建主义决裂的道路。
《无常》描述儿时所见的无常,对“君子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藤野先生》记述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范爱农》追叙与范爱农的交往,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绝望和对范爱农的同情和悼念。
目标导学二:联系作品,分析人物《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四个次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恩师、朋友和父亲。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仁慈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
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仁慈的一面。
藤野先生——一位异国医学教授,由于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由于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整本书阅读指导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朝花夕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多种方法阅读《朝花夕拾》,将书中经典与学习、生活相结合,体会经典作品的魅力。
【设计意图】鲁迅的作品在中国,如同莎士比亚的作品在英国、普希金的作品在俄罗斯,已经成为民族语言和文化的象征,是十分重要而不可替代的存在。
学习他的作品,不仅是在学语文,更是在学中国文化、民族精神!然而,很多学生觉得鲁迅的作品难以理解,更难把握其精髓。
这种读不懂、不理解的现状,以及出现的“鲁迅作品与时代不合时宜"鲁迅作品应淡出教材”等令人痛心的言论,令人倍感遗憾。
本课意在通过探究《朝花夕拾》中的经典之处,让学生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感受鲁迅作品永恒的经典魅力!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走近鲁迅,走进《朝花夕拾》,关注鲁迅的童年生活,消除与作者的隔膜。
2、阅读、概括《朝花夕拾》各篇主要内容,初步感知经典作品。
教学重难点:走近鲁迅,走进《朝花夕拾》,关注鲁迅的童年生活,消除与作者的隔膜。
课型:导读课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王维的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让每逢佳节、思念亲人的人们感怀不已;苏轼的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让中秋思亲的人们传达美好的祝愿……无数的经典,魅力在于它超越时空而存在,让一代代人从中找到相同或相通之处。
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正是有着这样的魅力而成为经典。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揣摩、品味其中经典之处。
二、走进经典之“走近鲁迅"1、教学小助手介绍鲁迅及《朝花夕拾》资料。
预设要点:鲁迅,原名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发表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主要作品集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散文诗集《野草》。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回忆性散文集,记叙作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最新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名著的作者。
2.了解名著的概况。
3.分析名著的人物形象,感悟其精神内涵。
4.把握名著的精彩片段,抓住细节阅读。
5.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学会批注和读书卡片,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方法板块教学法讨论交流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人云:开卷有益,是说打开书本有好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是说读书可以开阔视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是说读书可以帮助写作。
莎士比亚曾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是说读书让人成长,增长智慧。
现代人则认为“不锻炼便没有体能,不读书便没有智能。
不阅读的民族便谈不上有民族之魂”。
是说读书可以强国。
读书有这么多好处,你喜欢读书吗?今天,同学们给老师带来怎样的惊喜呢?我……同学们读了这么多作品,谁能把你最喜欢的名著推荐给大家。
听你这么说老师都想读一读,你们想不想?那拿起书本去阅读吧,相信你会从中收获很多快乐,看来大家和老师一样都很喜欢阅读,今天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把你的阅读快乐和收获传递给身边的人,好不好?二、今天我们重点交流6篇名著分别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繁星春水》《海底两万里》《朝花夕拾》《童年》《骆驼祥子》下面我们谁来和大家说说这几篇名著的作者和他的故事。
……很好很详细,而且很多事情都是老师不知道的呢,看来这名同学知识很渊博,我还想给大家补充一下,(要记住作者的国别)(一)多媒体:板块之一:“七嘴八舌”话作者。
师:同学们可以七嘴八舌地从“人、时、地、事、评”五个方面说说作者,《朝花夕拾》: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二心集》《三闲集》等。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优质课堂教案一. 教材分析《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本节课将通过对该书的阅读与讨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经典文学作品,消除与经典之间的隔膜。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了对作者鲁迅的介绍、对作品主题的探讨、对文中人物的分析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对于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仍有待提高。
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障碍,如文言文的阅读、文中的一些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的了解等。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鲁迅的生平和作品《朝花夕拾》的背景。
2.能够理解并欣赏《朝花夕拾》中的经典文学作品。
3.能够分析和讨论作品中的主题和人物。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阅读《朝花夕拾》,了解作者鲁迅的生平和作品背景,理解并欣赏经典文学作品。
2.难点:分析和讨论作品中的主题和人物,消除与经典之间的隔膜。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和讨论,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欣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朝花夕拾》的文本、作者鲁迅的生平介绍、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等。
2.学生准备:阅读《朝花夕拾》的文本,了解作者鲁迅的生平。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朝花夕拾》的阅读情况,了解学生对作品的初步理解和感受。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与《朝花夕拾》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作品中的一个片段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探讨作品的主题和人物。
4.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组的分析和讨论进行总结,巩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作品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作品的经典性和消除与经典之间的隔膜的重要性。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段。
2.了解作品诞生的文化历史背景,较深入的探究文本内涵。
3.在对人物进行分析的同时注重对社会、人生进行深入思考。
4.引导学生阅读过程中丰富人生感受和体验、思考人生问题、增强文化积累。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寻找共鸣、知人论世、探究疑问,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分析人物的方法,引领学生提高阅读全书的能力。
【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朝花夕拾》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名著导入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副对联吗?这幅对联是关于谁的呢?(出示课件2)上联: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下联: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这是一副挽联,悼念的是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了大量作品,其中以小说、杂文为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二、知识备查,了解名著1.走近作者(教师讲解,学生记录。
)预设:(出示课件4、5)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对中国革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
代表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生平简介: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原名周樟寿,字豫才。
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23年,发表第一部小说集《呐喊》,作《娜拉走后怎样》演讲。
1926年,作《死地》《记念刘和珍君》等抨击段祺瑞政府屠杀学生的罪行,遭追捕,避难期间笔耕不辍。
1936年,最后的创新之作《故事新编》出版。
同年10月病逝上海。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一等奖创新教案(含答案)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文本的能力;学会用粗读、精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阅读作品。
2.结合作品诞生的文化、历史背景,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
3.对人物进行分析的同时引申到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考。
【教学重难点】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的能力。
2.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体会作品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
【课前准备】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阅读《朝花夕拾》里的作品。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本单元的第9课中,我们学习了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它出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文章主要描写了鲁迅对童年生活的追忆。
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这部散文集——《朝花夕拾》。
二、走进《朝花夕拾》走近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是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毛泽东曾评价其“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写作背景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
其间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待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
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
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1.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2.使用圈点勾画、跳读法进行作品的专题探究。
3.引导学生感受鲁迅的思想,激发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兴趣。
一、导入新课在本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的学习中,我们初步了解了《朝花夕拾》和鲁迅,知道了《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少年、青年时期生活的散文集。
那么,这本书到底记载了鲁迅先生怎样的人生历程,回忆了哪些人与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鲁迅先生走进那些难以忘怀的记忆吧。
二、教学开展1.探究活动一:初读名著,整体感知◎名著题解“朝花夕拾”的意思是“早晨的花傍晚拾起”。
“朝”表示早年时期,“夕”指40多岁时。
据鲁迅说,《朝花夕拾》的文章“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
《朝花夕拾》是关于鲁迅生平史实的第一手资料,原名《旧事重提》,写的是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创作背景1925年,鲁迅在北京担任大学讲师期间,因支持学生运动而受到当时所谓“正人君子”的流言攻击和排挤。
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鲁迅写下《记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结果遭到当局的通缉而不得不远走厦门避难。
不久之后,鲁迅又奔走广州。
在这样充满变动的环境下,“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的鲁迅把目光投向了旧事,希望借旧事的回忆来排除苦闷,寻求慰藉,先后写下十篇回忆性散文,并以“旧事重提”为总名,陆续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1928年结集时改题为《朝花夕拾》。
他在《小引》中这样叙述自己写作《朝花夕拾》的环境:“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
”◎内容简介2.探究活动二:赏析片段,体会艺术手法◎阅读《五猖会》《无常》中的精彩片段,做要点批注。
◎体会艺术特色。
(1)既有理性批判,又有温情回忆。
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又不时夹杂着有趣的议论或犀利的批判;既有温情与童趣,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
教师姓名×××单位名称×××填写时间×××学科语文年级/册七年级上册教材版本部编教材课题名称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难点名称探究《朝花夕拾》内容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朝花夕拾》承载的是鲁迅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理解作品这个思想还有一定的难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学生刚进入七年级,也刚进入青春期,生活阅历比较少,对今后的人生路比较茫然。
同时他们对鲁迅先生所知不多,对鲁迅先生生活的年代有隔膜,学生阅读整本书的理解能力有待提高,《朝花夕拾》学生似乎能读懂,又似乎读不懂,然而课时有限,不可能带领学生逐篇细读,设想以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学生对整本书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难点教学方法1.指导学生通过寻找共鸣、探究疑问,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2.引领学生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
运用合作探究法与交流分享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敢于质疑、学会简单赏析评价文学作品。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一、歌曲导入播放歌曲《童年》,并出示歌词,学生谈从歌词中联想到的自己的经历。
罗大佑的《童年》是一首老歌,却经久不衰,我们津津乐道地不仅是歌曲轻快的节奏,更是贴近我们童年生活的歌词,使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难忘的学生时代。
一首歌之所以受到听众的喜爱,在于我们能够在歌中发现自己的生活;一部文学名著能够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往往也是因为书中有我们曾经或现在、拥有或渴望的生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朝花夕拾》,去书中寻找我们的童年。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二、了解内容,寻找共鸣1.教师出示《朝花夕拾》篇目目录,引导学生回顾作品内容:大家都读完了《朝花夕拾》,回顾这本书的内容,那些人或事令你印象深刻呢?(1)学生小组交流。
(2)学生发言。
(3)教师评价、总结。
2.你有没有和作者相似的经历或故事?讲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3.总结分类:人、书、学校、神话民俗、动物三、引领探究,点拨示范1、学生分组,每人提出一个打算探究的问题,小组讨论,共同确定一个研究课题确定其中一个话题后,找出相关的信息。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教学目标】1.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2.使用圈点勾画、跳读法进行作品的专题探究。
3.引导学生感受鲁迅的思想,激发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兴趣。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朝花夕拾》的基本内容。
2.用跳读、圈点勾画法,探究鲁迅的童年生活。
3.分析《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联系课文,导入专题师:在本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的学习中,我们初步了解了《朝花夕拾》和鲁迅,知道了《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少年、青年时期生活的散文集。
那么,这本书到底记载了鲁迅先生怎样的人生历程,回忆了哪些人与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鲁迅先生走进那些难以忘怀的记忆吧。
二、初读名著,整体感知1.名著题解师:你怎样理解“朝花夕拾”这个题目?预设“朝花夕拾”的意思是“早晨的花晚上拾起”。
“朝”表示早年时期,“夕”表示晚年时期。
据鲁迅说,“《朝花夕拾》的文章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
《朝花夕拾》是关于鲁迅生平史实的第一手资料,原名《旧事重提》,写的是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2.内容概述师:学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我们就已经开始阅读《朝花夕拾》了,说一说,这本书中有哪些文章,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师指名回答)预设课件出示:(1)《狗·猫·鼠》:描写了作者仇猫的原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2)《阿长与〈山海经〉》:记述作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表达了对她的怀念、感激之情。
(3)《〈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作者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发的强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时代的中国儿童的悲惨处境。
(4)《五猖会》:以赶会为背景,描写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和摧残。
(5)《无常》:通过描写无常救人反遭毒打事件,表达了旧时代的中国人民对黑暗社会的绝望,对人世不平的愤慨。
人教版语文七上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将围绕《朝花夕拾》中的名篇《消除与经典的隔膜》进行深入的解读和探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可能已经对鲁迅先生和他的作品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朝花夕拾》和《消除与经典的隔膜》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细节出发,深入理解作品,并尝试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朝花夕拾》和《消除与经典的隔膜》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
2.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反思自己与经典之间的隔膜,并尝试消除它。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朝花夕拾》和《消除与经典的隔膜》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与经典之间的隔膜,并尝试消除它。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朝花夕拾》和《消除与经典的隔膜》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
2.引导法:引导学生从细节出发,深入理解作品。
3.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朝花夕拾》2.相关资料:关于鲁迅先生和他的作品的介绍,其他对《朝花夕拾》和《消除与经典的隔膜》的解读和评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他的作品,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呈现(15分钟)阅读《朝花夕拾》和《消除与经典的隔膜》,让学生初步感受作品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
3.操练(20分钟)针对作品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5分钟)引导学生反思自己与经典之间的隔膜,并尝试消除它。
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或者邀请专家进行讲座。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的 art style and thought connotations。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前言在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网络、手机、游戏等新兴事物,相对于这些,人们对于经典的书籍已经有了一定的遗忘或者说隔膜。
而消除和经典的隔膜,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目标之一,因为经典文学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遗产,它不仅使人类的历史更加光辉,也丰富了我们的心灵。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名著导读教案《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该教案是根据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要求编写而成,旨在增强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意识和兴趣,强化阅读技能和阅读策略的训练,形成学生深刻品味经典名著的好习惯。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本教案的内容和编写方法,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教案设计思路1. 教学目标本教案的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增强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意识和兴趣,提高阅读素养;•强化学生的阅读技能和阅读策略,使学生掌握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方法;•让学生深刻品味经典名著,形成对于经典文学的欣赏和领悟能力。
2. 教学内容本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名著背景介绍:《朝花夕拾》是在作者鲁迅47岁时写成的一篇回忆录式小品文,触及到人类的生死、真善、爱情、家庭、友情、人生哲学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本次教学需要通过对该名著的分析、阅读与欣赏,让学生了解其主题和内涵。
•阅读技能训练:本教案通过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技能和策略进行讲解和训练,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思考题目设计:教案中通过设计思考题目,促进学生对于文本的深度分析和思考。
3. 教学方法本教案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授课讲解法:通过教师的授课讲解,介绍名著背景和相关阅读技能。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阅读等方式,帮助学生有效地运用所学技能,更好地理解名著。
•学生自主学习法:通过让学生自主阅读、自由填表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案具体实现1. 教学内容安排该教案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名著导读1.名著背景介绍;2.名著背景分析;3.名著的主题和内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