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地籍调查建库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1.24 MB
- 文档页数:38
城镇地籍调查数据整理与建库方法探讨本文以数据库建设涉及的应用技术简介为基础,着重分析了界址调查与权属确定中的一些具体问题的处理方法,以实际为出发点对城镇地籍调查数据整理与建库方法进行了探讨。
标签:城镇地籍;数据整理;建库方法一、前言近年来,我国城镇地籍调查数据整理与建库虽然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改进,在行业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加强城镇地籍调查数据整理与建库方法的分析,对确保城镇地籍的准确性有着重要意义。
二、数据库建设涉及的应用技术简介1、全站仪全站仪是一种集光、电、机为一体的新型电子量距与测角仪器,与光学经纬仪相比较,电子经纬仪将光学度盘换为光电扫描度盘,数据自动记录和显示读数功能取代人工光学测微读数,从而使得测角操作简单化,而且可避免人工读数而产生的视觉误差。
电子经纬仪的自动记录、计算、储存功能,以及数据通讯功能,进一步提高了测量外业工作的自动化程度。
全站仪与光学经纬仪区别主要是度盘读数及数据显示系统,电子经纬仪的水平度盘和竖直度盘及其读数装置是分别采用两个相同的光栅度盘(或编码盘)和读数传感器进行角度测量的。
根据测角精度可分为0。
5〃,1〃,2〃,3〃,5〃,10〃等几个等级。
2、RTKRTK(Real-timekinematic)实时动态差分法。
这是一种新的常用的GPS测量方法,以前的快速静态、静态、动态测量都需要事后对采集来的数据进行平差解算才能获得厘米级的精度,而RTK是能够在野外实时得到厘米级定位精度的测量方法,它利用了载波相位动态实时差分测量方法,是GPS应用的重大里程碑,它的出现为地形测图、工程放样等測量工作带来了新曙光,提高了外业工作效率。
它能够实时地提供测站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并达到厘米级精度。
在RTK作业模式下,基准站通过数据链将其观测值和测站坐标信息一起传送给流动站。
流动站不仅通过数据链接收来自基准站的数据,还要采集GPS 观测数据,并在系统内组成差分观测值进行实时处理,同时给出厘米级定位结果,历时不足一秒钟。
地籍调查(自然资源)数据库标准地籍调查是指对土地进行实地调查,测绘出地界范围、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现状等信息,并作出详细的记录并归档管理。
在现代化城市建设和国土规划中,地籍调查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而地籍调查的核心就是将这些信息数字化,建立地籍调查数据库,实现数据共享和信息应用,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
因此,地籍调查数据库标准也就应运而生。
一、标准的概念和意义地籍调查数据库标准是指对土地调查信息进行统一规范和管理的标准。
其目的在于保证土地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靠性,为土地规划和管理人员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以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开发。
标准不仅是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工作,也是现代城市建设的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撑。
二、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地籍调查数据库标准必须遵循国家政策法规和行业标准,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和实践总结,逐步完善和提高。
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进程,需要各职业领域的专业人士、技术专家、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
目前,我国的地籍调查数据管理主要采用数字化形式,对其标准的制定和规范化管理已经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
三、标准的内容地籍调查数据库标准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1. 数据采集规范将数据采集过程按照规范化操作来设计,强调采集任务的目标、标识和采集要求等基本信息,同时具体说明照片和手绘图等数据采集的具体要求,以确保采集到的数据准确、完整、可靠。
2. 数据存储标准将采集到的数据,按照不同类型和层次分别进行分类存储,明确各种数据的数据结构、存储周期和格式等信息,以方便各级别发布者对数据库的信息进行标识和查询,也有利于数据共享和管理。
3. 数据发布规范将数据的发布按照标准化的步骤进行设计,先进行数据的审核、处理和防篡改的工作,然后进行数据的标签化和信息发布的工作,最后进行数据质量的评价,以确保发布的数据的有效性、全面性和真实性。
四、标准的应用地籍调查数据库标准的应用主要体现在:1. 地籍调查数据整合和共享规范的土地信息数据库可以支持数据的整合和共享,降低信息交流的成本和风险,有助于充分发挥数据的共享和利用价值,促进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
数据库建设工作方案目录[引言] (1)1.项目概况 (2)2.数据库建设技术依据 (3)2.1数据标准 (3)2.2技术指标 (4)3.数据库建设总体设计 (5)3.1设计原则 (5)3.1.1 规范性原则 (5)3.1.2实用性原则 (6)3.1.3 先进性原则 (6)3.1.4 安全性原则 (6)3.1.5 可靠性原则 (7)3.1.6 可扩展性与开放性原则 (7)3.2 人员分配、系统软硬件配置 (7)3.2.1人员准备 (7)3.2.2软件硬件准备 (8)3.3数据库设计 (9)3.3.1建库目标 (9)3.3.2建库内容 (10)3.3.3地籍数据的分类 (10)4.数据库建设方案 (11)4.1建库流程 (11)4.2数据库建设 (11)4.2.1外业提交数据的检查 (11)4.2.2内业建库方案 (12)4.2.3统计汇总成果整理 (15)4.3.数据库建设问题处理方案 (16)4.3.1数据库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16)4.3.2图形处理时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16)4.3.3属性库的建立时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17)4.4数据库质量控制措施与方案 (18)4.4.1地籍成果的精度 (18)4.4.2 街坊、街道、行政区的接边 (19)4.4.3良好的沟通 (19)5.数据库建设的成果要求 (19)5.1图件成果 (19)5.2数据成果 (19)5.4文档成果 (21)5.5中间成果 (21)6.质量控制与检查方案 (21)6.1数据质量控制的内容 (21)6.1.1空间数据成果 (21)6.1.2数据库体文件成果 (21)6.1.3 文档成果 (22)6.2质量控制制度 (22)6.3质量控制措施 (23)6.4.检查方案 (23)6.4.1项目自检 (23)6.5项目监理 (24)7.项目管理与工程实施 (24)7.1 县局与建库承担单位分工 (24)7.2 工程质量管理 (25)7.3项目建设进度管理 (26)8.数据库的安全保密方案 (26)8.1保密规定 (26)8.3数据库安全 (27)8.3.1软件安全 (27)8.3.2数据安全和保密 (28)8.4数据维护 (28)[引言]为了在城市建成区和县城所在地建制镇建成区范围内,建立包括土地利用、土地权属、基础地理等内容,集影像、图形、属性、文档于一体的数据库及管理系统,便于查询、分析、统计、制作专题图件及相关卡表,实现土地利用数据的动态管理,更好地保护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Urban cadastre database standar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城镇地籍要素的分类代码,几何特征,数据分层,属性数据结构,数据交换格式等。
适用于城镇地籍数据库建设及数据交换。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内容,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构成本标准的组成部分。
本标准发布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7798—1999 《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国土资源部《土地登记规则》国土资源部《城镇地籍调查规程》GB/T 2260—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7929—1995 《1:500 1:1000 1:2000 地形图图式》3 术语本标准采用以下定义。
3.1 现象 phenomenon城镇地籍所描述的事实或存在。
3.2 要素 feature城镇地籍所描述的现象。
3.3 目标 object对一个要素的全部或部分的数字表示。
3.4 类 class具有共同特性和关系的一组要素的集合。
3.5 属性 attribution要素的特性描述。
3.6矢量数据 vector data以 x,y(或x, y, z)坐标表示的点、线、面 (或包含体) 等空间图形数据及与其相联系的属性数据总称。
3.7 图像数据 image data用数值表示各像素(pixel)的灰度值的集合。
3.8 标识码 identification code对某一要素进行唯一标识的代码。
3.9 元数据 metadata对数据的内容、质量、状况及其它特征的描述。
4 城镇地籍要素的分类原则与地籍号命名规则4.1 城镇地籍要素的分类采用线分类法,根据分类编码通用原则,将城镇地籍要素分为六大类,并依次分为小类、一级类,分类代码采用四位数字层次码组成,其结构如下:XXXX|| | |大小一扩类类级充码码类码码其中:(1) 大类码、小类码、一级类码、扩充码分别用一位数字顺序排列;(2) 一级类以下的代码可以用扩充码进行扩充;(3) 扩充码一般为0。
城镇地籍调查及数据库建设2009年3月4日目录1 权属调查 (4)2.1.调查要求 (4)2.2.调查内容,程序和方法 (4)2.2.1.权属调查内容 (4)2.2.2、权属调查程序 (4)2.2.3.调查工作底图 (4)2.2.4.地籍编号 (4)2.2.5.街道(乡.镇)划分与编号 (5)2.2.6.宗地划分与编号 (5)2.2.7.界址点编号 (6)2.2.8.界址调查 (6)3.地籍测量3.1 地籍控制测量 (7)3.1.1 测量的基本规定及精度要求 (7)3.1.2 地籍图根控制测量 (8)3.1.3 地籍碎部测量 (9)3.1.4 界址点测量 (13)3.2 图件绘制 (13)3.2.1 分幅地籍图 (13)3.2.2 宗地图 (14)3.4.3 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图 (15)4 城镇地籍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 (16)4.1 管理系统建设 (16)4.1.1 初始数据库建立 (16)4.1.2 建库流程 (21)4.1.3 属性数据录入 (22)4.1.4 数据质量检查 (22)4.1.5 数据入库步骤 (23)5 成果汇总 (24)1 . 权属调查2.1 调查要求(1)县级市城区,建制镇调查范围内的农村集体土地区域要逐户分宗进行确权。
(2)设区市调查范围内城中村及农村集体土地要逐户分宗进行确权。
列在近期拆迁计划内的村庄可以不进行逐户分宗调查,以综合表示其范围,但要进行现状地形图测量。
2.2.1.权属调查内容权属调查是对土地权属单位的土地权属来源及其权利所涉及的位置,界址,数量和用途等基本情况的调查,是针对土地使用者的申请,对土地使用者、宗地位置、界址、用途等情况进行实地核实、调查和记录的过程。
2.2.2、权属调查程序调查的准备工作、实地调查、绘制宗地草图、权属调查文件资料整理归档、检查验收等2.2.3.调查工作底图可以利用已有的数字正射影像图、航片或已有的地籍图、大比例尺地形图、平面图作为调查工作底图,比列尺一般不应小与1:2000。
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建设工作方案一、背景和目标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建设工作是为了解决城镇土地使用和管理的问题,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本工作方案旨在建设一套完善的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实现土地信息的收集、整理、管理和应用,为城镇规划、土地管理、建设项目审批等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二、工作内容和流程1.数据需求分析:对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的数据需求进行调研,包括城镇土地使用情况、土地所有权、土地出让和征收情况、地籍图件、用地规划、用地变更等。
2.数据采集和整理:通过实地调查、相关政府部门和单位提供的数据、地籍图件等途径,对所需数据进行采集和整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数据库设计和建设:根据数据需求和现有技术条件,设计并建设适应城镇地籍调查的数据库,包括数据表结构、字段定义、索引、视图、存储过程等。
4.数据导入和验证:将采集整理好的数据导入数据库,并进行数据验证,确保数据的正确性和一致性。
5.数据标准化和质量控制:对导入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包括字段格式统一、数据去重、错误数据修复等;同时建立质量控制机制,对数据进行监测和验证。
6.数据管理和应用平台建设:建设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的管理平台,包括数据的录入、修改、查询和分析等功能,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和业务流程。
7.数据共享和交换:建立数据共享和交换机制,与相关政府部门和单位进行数据共享,提供数据交换接口,以便于数据的流通和利用。
8.培训和技术支持:为相关人员提供数据库操作培训,解答技术问题,确保数据库的正常运行和稳定性。
三、工作计划和进度安排1.数据需求分析:1个月2.数据采集和整理:3个月3.数据库设计和建设:2个月4.数据导入和验证:1个月5.数据标准化和质量控制:1个月6.数据管理和应用平台建设:2个月7.数据共享和交换:1个月8.培训和技术支持:1个月四、工作团队和资源需求1.工作团队组成:建设组、调查组、数据分析组、质量控制组、系统开发组等,每个组人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谈城镇地籍数据库建设(崔新红,刘文娟,尚俊玲)地籍数据库标准[关键词]地籍图地籍调查数据库1 地籍数据库建设目的地籍数据库建设是国土资源部门开展的一项重大基础性土地资源调查工程,目的是全面查清当前规划发展区范围内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的土地权利情况,土地利用和地类分布状况,全面更新地籍数据库建库范围内1∶500地籍图;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和计算机网络(Internet)等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准确、全面和现势的地籍数据库;建成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并实现与现有土地业务办公自动化系统的集成;为土地登记、土地利用以及农用地和集体土地转用征用服务。
2 地籍图测量目前,国内的大、中城市已完成地籍图的数字化工作,但多数底图为白纸测图,真正采用全野外数字地籍测图(或航测成图)的城市不多。
地籍图件精度的高低,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数字地籍图的获取,宜采用以下方案:1)在原有地籍图的基础上,进行更新;2)采用最新的城市规划用图,在此基础上修补测,达到建库所需地籍图的要求(需要国土、规划部门之间协调);3)重新成图,可采用全野外数字化测图或数字摄影成图。
数字地籍图测量,与数字地形图相比,它所要求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地籍图件中,权属(界址)是最重要的,能代表权属的线状地物,必须测量准确。
有些地物元素是无需的,如高程、地下管线出(入)口,通讯及低压线等。
3 地籍调查(权属调查)地籍调查是地籍数据库建设的主要环节。
调查工作已在前期的土地管理中开展过,一般有部分基础资料:如征地、供地、设定及变更登记档案(含划拨、出让)资料等。
如何有效的利用该档案资料,结合新测量的地籍图件及调查成果建设地籍数据库,是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工作效率的直接方法。
地籍调查要查清每一宗地的位置、权属、界线、四至、面积、用途等基本情况,满足土地登记的需要。
国有土地(建成区)部分应尽量利用已有征地、供地资料及省、市、区已有的初始登记、设定登记及变更登记的资料。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二00七年十二月为规范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的内容、程序、方法及要求,保证数据库成果质量,促进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的管理和共享,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以下简称《规程》)的相关要求,制定《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
其中,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依据《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金土工程试行)、《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 1016-2007 ),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依据《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TD/T 1015-2007 )。
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本地区实际需要,对本规范的未尽事宜制定补充规定,但不得与本规范相抵触,并须报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全国土地调查办”)备案。
本规范的附录A、附录B附录C .................. .... 附录R均为规范性附录。
本规范由国土资源部提出并归口。
本规范起草单位:全国土地调查办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温明炬、韩永顺、张炳智、孙毅、曾珏、高莉、李琪、吴明辉、辛丽璇参加编写人员:杨祝晖、戴建旺、胡小华、陈红兵、梁耘、曾巍、陈金、王莉、王永俊、刘凤君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第一部分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 (2)4 总体设计 (2)4.1 建设任务 (2)4.2 数据库体系结构 (2)4.3 数据库逻辑结构 (3)4.4 数据库内容及分层 (4)4.5 数据字典 (5)4.6 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 (5)4.7 基本要求及技术指标 (5)4.8 数据库建设主要步骤 (6)5 准备工作 (8)5.1 方案制定 (8)5.2 人员准备 (8)5.3 软硬件准备. (8)5.4 管理制度建立 (9)5.5 数据源准备. (9)6 数据采集与处理 (12)6.1 数据采集原则 (12)6.2 数据采集方法 (12)6.3 各要素数据采集 (22)7 数据入库 (26)7.1 数据入库流程 (26)7.2 数据检查 (27)7.3 数据库参数设置 (28)7.4 矢量数据入库 (28)7.5 DEM数据入库 (29)7.6 正射影像数据入库 (29)7.7 元数据入库 (29)7.8 系统运行测试 (29)8 质量控制 (30)8.1 质量控制原则 (30)8.2 数据源质量控制 (30)8.3 数据采集质量控制 (30)8.4 接边拓扑处理质量控制 (30)8.5 数据入库质量控制 (31)8.6 数据建库信息管理 (31)9 数据库成果要求 (31)9.1 成果内容及要求 (31)9.2 成果质量评价 (33)10 数据库更新 (36)10.1 更新目的与原则 (36)10.2 更新方法及要求 (36)11 数据库管理功能 (36)11.1 数据处理功能 (36)11.2 数据管理与应用功能 (37)第二部分城镇土地调查(城镇地籍)数据库建设 (38)12 总体设计 (38)12.1 建设任务 (38)12.2 数据库逻辑结构 (38)12.3 数据库内容. (39)12.4 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 (40)12.5 基本要求及技术指标 (40)12.6 数据库建设主要步骤 (40)13 准备工作 (41)13.1 方案制定 (41)13.2 人员准备 (41)13.3 软硬件准备. (41)13.4 管理制度建立 (42)13.5 数据源准备. (42)14 数据建库 (44)14.1 数据建库过程 (44)14.2 数据采集方法 (45)14.3 数据采集方式选择 (48)14.4 各要素数据采集 (49)14.5 数据检查 (49)14.6 数据入库 (50)14.7 成果输出 (51)15 质量控制 (51)15.1 质量控制原则 (51)15.2 数据源质量控制 (51)15.3 数据采集质量控制 (51)15.4 数据入库质量控制 (52)15.5 数据建库信息管理 (52)16 数据库成果 (52)16.1 成果内容及要求 (52)16.2 成果质量评价 (54)17 数据库更新 (55)17.1 数据库更新目的与依据 (55)17.2 数据更新方法及要求 (55)18 数据库管理功能 (55)18.1 数据采集与处理功能 (55)18.2 数据管理与应用功能 (56)第三部分:土地调查数据库安全管理与维护 (57)19 土地调查数据库安全管理与维护 (57)19.1 基本要求 (57)19.2 管理制度 (57)19.3 数据库安全. (58)19.4 数据库维护. (60)附录A (规范性附录)作业情况记录表 (61)附录B (规范性附录)重大问题协商解决处理情况记录表 (62)附录C (规范性附录)图历簿. (63)附录D (规范性附录)数据源说明表 (64)附录E (规范性附录)数字形式数据源说明表 (65)附录F (规范性附录)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检查内容表 (66)附录G (规范性附录)数据源质量检查表 (68)附录H (规范性附录)质量控制检查及处理表 (69)附录I (规范性附录)交接检查卡 (70)附录J (规范性附录)数据入库前质量检查表 (71)附录K (规范性附录)数据入库后质量检查表 (72)附录L (规范性附录)数据库安全运行检查表 (73)附录M (规范性附录)文字报告编写参考提纲 (74)附录N (规范性附录)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成果质量评价指标 (76)附录O (规范性附录)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缺陷分类表 (77)附录P (规范性附录)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成果质量评价指标表 (78)附录Q (规范性附录)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成果扣分标准表 (79)附录R (规范性附录)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员日志登记表 (81)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的内容、程序、方法、成果质量要求、成果质量评价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功能要求等,适用于全国范围内县级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和城镇土地调查(城镇地籍)数据库建设、更新与维护。
黑龙江省城镇地籍测绘规程1总则1.1目的 (1)1.2内容 (1)1.3依据 (1)1.4比例尺、数学基础 (1)1.5调查单元 (2)1.6地籍编号 (2)1.7实施单位 (2)1.8适用范围 (2)1.9细则解释权 (2)2土地分类 (3)2.1分类依据 (3)2.2分类体系 (3)3初始地籍调查 (3)3.1准备工作 (3)3.2权属调查 (6)3.3界址调查 (9)3.4地籍编号 (11)3.5绘制宗地草图 (12)3.6填写地籍调查表 (13)4初始地籍测量 (15)4.1地籍平面控制测量 (16)4.2地籍细部测量 (20)5初始地籍调查成果的整理、归档 (25)5.1基本要求 (25)5.2初始地籍调查技术总结 (25)5.3初始地籍调查工作报告 (26)5.4编写城镇土地利用分析报告 (26)6变更地籍调查 (27)6.1内容 (27)6.2实施单位 (27)6.3准备工作 (27)6.4变更权属调查 (28)6.5变更地籍测量 (31)7城镇地籍数据库建设 (33)7.1数据库建设的内容 (33)7.2数据库建设基本要求 (33)7.3数据建库流程 (34)7.4数据源处理 (35)7.5数据采集与处理 (36)7.6数据库建立 (40)7.7数据库检查 (41)7.8质量控制 (42)7.9数据库更新 (43)7.10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 (44)8城镇土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办法及成果质量评定 (46)8.1城镇土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办法 (46)8.2城镇土地调查成果质量评定 (46)9城镇土地调查所应该提交的成果 (46)附录 (48)附表1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表 (48)附表2《土地利用现状》(2007)与《全国土地分类》(试行)对应分析表 (52)附表3地籍调查表 (55)附表4以街道为单位的宗地面积汇总表 (59)附表5城镇土地调查土地利用一级分类面积汇总表 (59)附表6城镇土地调查土地利用二级分类面积汇总表 (60)附表7城镇土地调查利用现状一级分类面积按权属性质汇总表 (62)附表8图历簿 (63)附表9数据源质量检查表 (64)附表10质量控制检查及处理表 (65)附表11交接检查卡 (66)附表12数据入库前质量检查表 (67)附表13数据入库后质量检查表 (68)附表14数据库安全运行检查表 (69)附图1界标 (70)附图2宗地草图样图 (72)附图3地籍测量埋石控制点规格 (73)附图4地籍分幅图 (74)附图5境界线图例 (75)附图6地籍号注记 (76)附图7控制点注记 (77)附图8宗地图样图 (78)1总则1.1目的全面查清目前全省城镇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城镇土地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探讨城镇地籍数据库建设方法及数据库检查摘要:本文以台州市椒江区1:500数字地籍项目(镇、街道部分)为例,阐述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城镇地籍数据库建设的工作方法;对城镇地籍数据库建设提出了技术途径。
最后对如何做好数据建库检查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城镇地籍数据库;信息化进程;技术途径Abstract: This article provide the example of the 1:500 digital cadastral projects Jiaojiang District, Taizhou (town, street section), for example, described the methods of work of the Urban Cadastral database construction in the second national land survey;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Urban Cadastral database technical way. Finally, check on how to do Data Base we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Keywords: Urban Cadastral database; the process of information; technical approach1引言当今时代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各行各业都离不开信息处理,电子数据库的重要性得到了迅速的提升,数字化、信息化是测绘行业从传统型纸质保存向现代电脑数据库转变的必经之路,专题数据库已成为测绘资源数字化、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如今我们对土地的利用要求越来越高,合理利用好每一寸土地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迫切需要采用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推动实现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尤其是地籍管理的信息化进程,建立相应完善的城镇数字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及基础数据库,实现以图管地的科学地籍管理模式,促进国土资源管理,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
如何进行地籍调查数据的建库和管理地籍调查是指对土地所有权、土地利用以及土地具体属性等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
地籍调查数据的建库和管理对于土地管理部门和相关企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地籍调查数据建库过程以及管理方式两个方面探讨如何进行地籍调查数据的建库和管理。
一、地籍调查数据建库过程地籍调查数据建库过程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整理和数据录入三个阶段。
首先是数据采集阶段。
数据采集的方式有多种,可以采用现场实地勘测,也可以运用遥感技术等非接触式的方式。
现场实地勘测主要是通过调查员到达具体的地点,准确记录下土地的所有权、具体位置以及土地属性等信息。
而遥感技术则是通过卫星图像、航拍图像等手段进行数据采集,能够大大提高数据的采集效率和准确性。
其次是数据整理阶段。
数据整理主要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和筛选。
首先需要对地籍调查所涉及的各种信息进行分类,如土地所有权信息、土地利用信息等。
然后对每个类别的信息进行详细的整理和筛选,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最后是数据录入阶段。
数据录入是将采集和整理好的数据输入到计算机系统中,建立相应的数据库。
在数据录入过程中,需要注意数据的格式规范、一致性以及数据字段的合理性。
同时,要对数据进行统一的编码和命名,便于后期的管理和查询。
二、地籍调查数据管理方式地籍调查数据的管理方式主要包括数据存储、数据更新和数据应用三个方面。
首先是数据存储。
地籍调查数据的存储方式有多种选择,可以采用传统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如关系型数据库,也可以选择新兴的非关系型数据库,如文档型数据库、列式数据库等。
不同的存储方式有不同的优势和适用场景。
在选择存储方式时,需要考虑数据规模、数据类型和查询需求等因素,并综合考虑存储成本、性能和可扩展性等方面的因素。
其次是数据更新。
由于土地的所有权和利用情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所以地籍调查数据需要进行及时更新。
数据更新的方式可以通过定期抽样调查或者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快速更新。
城镇地籍数据库的建立与质量控制摘要:城镇地籍调查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标准数据库管理系统,使外业图形数据和权属调查成果能够被统一的管理和调用。
依据城镇地籍数据库建库的技术路线和建库过程,探讨质量控制方法。
高质量的地籍调查成果不仅体现在地籍图上,更重要的是其数据库是否真实准确。
因此,图形数据格式转换、属性数据完整入库就成为城镇地籍调查成果是否达标的重要衡量标准。
从城镇地籍数据建库的实践出发,介绍城镇地籍数据在入库时如何做好数据的质量控制,建库时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对最终数据进行质量检验,结果表明地籍数据库质量检验方法可行。
关键词:城镇地籍调查,地籍数据库,质量控制,图形,属性前言城镇地籍调查及地籍数据库建设正在全国各个城市中开展,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地籍工作,由于其具有面宽、量大的特点,在工作中总会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对城镇地籍数据库的建立和应用产生不利影响。
城镇地籍数据库主要包括应用于城镇地籍数据处理、管理、交换和分析应用的基础地理要素、土地权属要素、土地利用要素、栅格要素以及房屋等附加信息。
较传统的大比例尺测图而言,城镇地籍调查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数据入库。
入库的关键是数据质量控制,一般来说,gis的数据质量是指gis中空间数据在表达空间位置、属性和时间特征时所能达到的准确性、一致性、完整性以及三者统一性的程度。
数据质量一直是制约gis应用的一个瓶颈,从这点上说,建设城镇地籍数据库成功的标志是拥有高质量的数据。
1、城镇地籍数据库建立的技术路线城镇地籍数据库建立,主要是在城镇地籍调查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对建库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现状成果进行地类转换、补充调查,更新城镇地籍数据库。
通过地籍管理系统的计算统计功能,生成建成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现状汇总表,同时编制相应的工作报告、系统使用说明书和分析报告,然后录入到国土资源部统一下发的汇总软件之中,提交数据库汇总。
2、建立地籍数据库地籍数据库通常包含宗地属性信息库、界址点坐标数据库、地物点坐标数据库、宗地数据信息库、宗地面积数据库、街坊、街道分类面积数据统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