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共30页
- 格式:ppt
- 大小:5.36 MB
- 文档页数:30
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实质及其应用摘要:奈达所谓的“功能对等”,实质上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本文从其在谚语及广告翻译中的应用来探讨翻译策略,以便更好的帮助读者灵活的运用“功能对等”理论,使该理论能够更好地为我们工作。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谚语翻译;广告翻译“功能对等”理论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大师尤金·奈达提出的,是翻译理论的核心,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翻译理论界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是我国较早被引进的理论之一。
因此,在中国翻译学界的影响较大,也是国内翻译学界评价较多的理论。
一、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实质(一) “功能对等”的理论基础1.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尤金·奈达在1964年出版的《翻译科学探索》一书中,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的角度,提出了“动态对等”(dynamicequivalence)理论。
后来,奈达用“功能对等”替换了“动态对等”,因为“功能”二字把翻译视为一种交际形式,着重于翻译的内容和结果,因而比“动态”更合理。
2.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尤金·奈达,根据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中“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学说,提出翻译应以反映“深层结构”的“功能对等”为主,而不是反映“表层结构”的“形式对应”,使泽文文本的读者基本上能以原文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的方式来理解和欣赏译文。
(二)翻译标准和原则标准是“衡量事物的准则”。
翻译本质上就是释义:就是将原文的意思用译语重新表达出来,使不懂原文的读者能通过译文获得原文的信息。
换句话说奈达认为翻译内容高于形式。
但他同时也强调,虽然形式处于第二位,但并不意味着形式是无足轻重。
注重内容而忽略形式,那么原文的美感必将丧失,译文显得枯燥乏味;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则原文信息得不到忠实的传达,译文华而不实,离题太远。
二、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在实际中的运用奈达所谓的“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浅析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作者:石惠方陈柯利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06期摘要:本文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红楼梦》英译本,从语意对等、风格对等和文化传递三个方面来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旨在检验该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关键词:动态对等;功能对等;文学翻译[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6-0119-021、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尤金·奈达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
在中国,奈达的翻译理论在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中影响最大,其核心是功能对等理论。
1.1、动态对等他的动态对等理论,在《论对等原则》一文中得到了明确阐释。
文章一开头,奈达就提出:没有哪两种语言史完全一致的,无论是对应符号被赋予的意义还是这些符号排列为词组和句子的方式,既然如此,就有理由认为语言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对等。
这样,也就不存在完全精确的等同。
翻译整体影响可能接近原文,但细节不可能完全等同(谢,2008)。
既然没有“完全等同”,因此翻译所要追求的就是最接近的对等物。
奈达进一步把划分了对等的两种不同类型:一是形式对等;一是动态对等。
形式对等关注信息本身,包括形式和内容。
在这样的翻译中,译者关注的诗与诗、句与句、概念与概念的对应。
而与形式对等不同的是,以动态对等为导向的翻译不那么关注译语和源语在信息上的一致,而更关注动态的关系,即译语接受者和译语信息的关系应该和源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存在的关系相同。
在于Taber合著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奈达进一步说明动态对等的含义。
他认为,“所谓翻译,就是在译语种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
”(郭,2000)。
1.2、功能对等由于奈达“内容为主,形式为次”的思想受到误解,各种各样只翻译内容,而不注重形式的自由译都被冠以“动态对等”的名义。
- 202-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浅谈英汉翻译中奈达“功能对等”与“形式对等”理论的应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齐鑫【摘要】本文根据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学家尤金•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以及形式对等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差异以及举例说明其应用效果。
【关键词】英汉翻译 功能对等 形式对等一、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奈达作为现代翻译理论的鼻祖,主要倡导利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翻译,1969年,他与塔伯合作完成了著作《翻译理论与实践》,对动态对等,意义的分析、翻译的步骤等话题进行了阐述,书中提出:“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 . 即翻译是在接收语中寻找和源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的对等话语。
这个定义包括三个基本术语:(1)对等,即指向源语言信息;(2)自然,即指向受体语言;(3)最切近,是在极度相似的基础上将二者联系在一起。
首先是意义上“最切近”,而在“自然”的基础上选择意义与原文最接近的译文,首先是意义上的对等,其次才是风格上的对等即形式对等。
所以功能对等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
尽管功能对等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但同时也是一个逐渐递变的概念,因为奈达认同内容和形式等传统概念之间的“冲突”而非总能轻而易举的解决。
奈达强调如果要确定对等效应,意义的对应必须优先于文体的对应,这是处理这种冲突的总体原则。
动态对等即功能对等包括四个方面:文体,句法,篇章和词汇对等。
在实践中,译文读者理解原文的信息少于原文读者理解的信息,译者就需要拉长信息的表达形式,为使译文读者理解原文的信息与原文读者理解的信息趋于对等。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俄汉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一、引言奈达功能对等理论(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是翻译理论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对于俄汉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俄汉翻译实践中的应用,通过分析具体实例,阐述该理论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和价值。
二、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概述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的“对等”思想,即原文与译文在功能、信息、文体等方面应达到一定的对等。
该理论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和交流。
在俄汉翻译中,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要求译者关注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力求使译文在功能上与原文保持一致。
三、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俄汉翻译中的应用1. 词汇层面的应用在词汇层面,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要求译者寻找两种语言中对应的近义词或表达方式。
在俄汉翻译中,由于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差异较大,词汇的对应关系并不总是直接的。
因此,译者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灵活选择合适的词汇,使译文在功能上与原文保持一致。
例如,在翻译俄罗斯文学作品时,译者需要关注俄罗斯文化中的一些独特表达方式,如“посолить вечером”在汉语中可译为“夜晚降临的安宁”,而不是简单地翻译为“晚上撒点东西”。
这种处理方式使译文在词汇层面上与原文保持了功能对等。
2. 句子层面的应用在句子层面,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要求译者关注原文与译文之间的语法结构和句式特点。
在俄汉翻译中,由于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和句式特点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需要译者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转换。
例如,在翻译长句时,译者需要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将原文的复杂结构进行拆分和重组,使译文更加流畅自然。
同时,还需要注意两种语言中的语序、时态、语气等语法特点,力求使译文在语法结构和句式特点上与原文保持一致。
3. 文本层面的应用在文本层面,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要求译者关注原文与译文之间的整体意义和文化内涵。
最新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讲义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讲义埃米尔里厄(E.V.Rieu 1887)于1953 年提出了对等原则,尤金奈达(Eugene A.Nida 1914)以此原则为基础,将其不断发展。
奈达于上世纪60 年代初首先提出了“形式对等”理论尤金1943年获语言学博士学位,后长期担任美国圣经协会翻译部的执行秘书,主持翻译部工作,并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会长。
尤金先后访问过90个国家和地区,并著书立说,单独或合作出版了40多部书,比较著名的有《翻译科学探索》、《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等,他还发表论文250余篇,是世界译坛的一位长青学者。
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
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
“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词汇对等; 2. 句法对等; 3. 篇章对等;4.文体对等。
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
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
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二十世纪下半叶,随着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工业与科技的高度发展,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产生的文化碰撞愈加激烈,翻译理论在文化碰撞的火花中蓬勃发展,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而现代语言学的引入使翻译成为了基于符号学的编码与解码的过程。
白之与《牡丹亭》白之(Cyril Birch 1925)是美籍英裔著名的汉学家,1960年至1991 年间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方语言系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在此期间他翻译的《牡丹亭》是这部戏曲最早的完整英译本。
该译本一经出版立即得到西方汉学界的广泛认可,1981 年被评为美国杰出学术著作,并成为多所高校东亚古典文学的必修课程。
一、广告语言的特点广告语篇有其特有的格式及要求,广告语言在词汇、句法、篇章、修辞等方面表现出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征。
在广告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广告语言的特点。
首先,AID -MA(attention ,interest ,desire ,memoryand action )被看作是经典的广告创作原则。
广告的语言最重要的是“eye-catching ”/“ear-catching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让他们愿意去读或者去听该广告。
如雀巢咖啡的广告词:“Goodto the last drop.”译文:“滴滴香浓,意犹未尽。
”译文做到了意、音、形三者兼顾,实在妙不可言。
其次,广告的语言还必须要有可读性。
广告用语的这两方面的特点具体表现在选词、语法、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上。
广告中的词汇变化无穷,可是也相对稳定。
最后,广告中大量运用修辞手法,例如比喻、双关、押韵、拟人等等,这样能更加形象生动地传达信息。
分别举例如下:1)Smooth as silk is Thai.译文:泰航飞行,平滑如丝。
这是一则泰国航空公司的广告,短小精悍的比喻使泰航飞行的安全平稳的形象跃然纸上。
译文通过增词法添加“飞行”二字,加深了读者对泰航优质服务的印象。
使用比喻,可以增强广告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美。
2)I am more satisfied.Ask for More.译文:摩尔香烟,我更满意;再来一支,还吸摩尔。
这是摩尔香烟在广告语中树立的一个双关典范。
它巧妙地使用more 一词的双重意义:more 是一个副词,表示“更加,更多”;大写之后,变成了品牌名称。
这则广告使人们轻松记住了商品的品牌,同时又给人留下了一个印象:该产品优于同类产品,能使消费者更满意。
双关语义被拆成两层,在译文中分别表述,而且四字结构,读来朗朗上口。
3)Wherever it hurts ,we ’ll heal it.译文:不管它哪里伤痛,我们都将使之愈合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