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小儿脑性瘫痪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610.00 KB
- 文档页数:104
小儿脑性瘫痪查房课件一、介绍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一种严重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神经系统疾病。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和临床实践的发展,脑瘫的诊疗技术不断进步,对于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和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查房课件的主题为“小儿脑性瘫痪”,旨在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了解、识别、评估和治疗小儿脑瘫,以期提高临床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脑瘫是指一组症状,主要由未成熟的脑在发育阶段受到损害所导致,主要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及相关的认知、语言、情感和行为问题。
本疾病的发生与早产、低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
随着医学界对脑瘫认识的深化,越来越多的治疗方法被应用于临床实践,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多元化治疗模式。
脑瘫的治疗仍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需要医护人员与家长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1. 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一种非进行性脑功能障碍疾病,主要由先天性脑部发育障碍或早期(胎儿期至新生儿期)脑部受损引起。
疾病特点主要表现为持续性存在的姿势、运动功能障碍,伴随语言、认知、情感和行为等不同程度的障碍。
这些症状通常伴随着孩子的生长发育过程,并可能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
脑性瘫痪并非仅涉及脑部的疾病,而是一种由于脑部损伤或发育缺陷导致的全身性综合症。
该病症在婴儿期和儿童期表现出明显的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
这些症状可能会伴随终生,并对患儿的语言、认知、感知、情感和行为等多个方面产生影响。
小儿脑性瘫痪的脑部损伤通常是不可逆的,这意味着一旦形成,很难通过自然过程恢复。
及时的干预和治疗尤为重要。
通过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儿的症状和功能恢复。
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强调了发育障碍和损伤的早期性。
大多数患儿的脑部损伤发生在胎儿期或新生儿期,这个时期的大脑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了解这一点对于预防和早期干预至关重要。
小儿脑性瘫痪是一种因脑部发育障碍或早期受损导致的非进行性脑功能障碍疾病。
小儿脑瘫的康复中国第一届全国小儿脑瘫座谈会的定义脑性瘫痪是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发育时期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诊断条件:1)婴儿期内出现的中枢性瘫痪。
2)可伴有智力低下、惊厥、行为异常、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
3)需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小儿一过性运动发育落后。
中国教科书中的定义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脑瘫,是一组在小儿早期即发病的非进行性症候群,表现为非阵发性的中枢性随意肌功能受累,如肢体痉挛、姿势控制异常和不随意运动等,并可同时伴有癫痫、智力低下、语言和视觉障碍等。
综合多数观点,建议脑瘫定义为:脑瘫是由于胎儿、婴儿或儿童时期脑发育阶段,非进行性脑损伤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这一定义强调所有脑瘫患儿都遭受了包括运动传导路在内的脑损伤,损伤的部位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复合的;损伤可只累及运动功能,也可不同程度地累及感知觉和其他功能。
因此,脑瘫可伴有智力低下、惊厥、行为异常、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
与儿童其他疾病所致瘫痪不同,脑瘫在婴幼儿期即可出现中枢性瘫痪和姿势异常。
脑瘫脑部的病理改变是非进行性的,要与脑肿瘤、退行性脑部病变和进行性疾病所致中枢性瘫痪相区别。
脑瘫应包括那些非进行性先天性疾病或先天畸形的脑损伤所导致的瘫痪。
儿童时期的脑在持续不断地发育成熟,特别是三岁以前更是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因此,脑瘫患儿的临床表现并不是静止不变的,近年来脑的可塑性研究更加说明了这一观点。
发病率各国发病率有所不同,但一般发达国家在1.5—2.5/1000。
美国约有75万CP患者,英国每年新发生CP2000名。
据报道,CP发病率约在0.74—5.9/1000之间。
我国各地区CP发病率有所不同,1988年小样本统计约1.8—4/1000,但近年各地进行调查表明一般在1.9—3.4/1000左右。
CP的患病情况据报道男性多于女性,城乡差别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