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中国中东部地区植物分布变化
- 格式:ppt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1
过去2000年中国东部冬半年温度变化3葛全胜① 郑景云① 方修琦②① 满志敏③张雪芹① 张丕远① 王维强④(①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②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北京 100875;③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上海 200433;④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大气科学研究中心,Albany ,NY 12203,US A )摘要 根据近年收集、整理的历史文献冷暖记载及过去有关研究结果,对中国东部地区过去2000年冬半年的温度状况进行了定量推断,重建了中国东部地区过去2000年分辨率为10~30年的冬半年温度距平变化序列,并分析了中国东部过去2000年的冷暖变化阶段与变化幅度。
结果发现:在过去2000年中,中国东部冬半年温度高于1951~1980年平均值且持续时间超过百年的暖期有4个,其中最暖的30年出现在1230’s ~1250’s (较1951~1980年高0.9℃);低于1951~1980年平均值且持续时间超过百年的冷期有3个,其中最冷的30年出现在1650’s ~1670’s (较1951~1980年低1.1℃)。
在冷暖期之间相互转换的过程中,冬半年温度一般都出现1℃左右的升、降温;在冷暖期内,一些幅度较大的升、降温也与之相仿;在相邻的两个30年中,温度变化幅度达0.5℃以上的有19次之多。
对比过去2000年中的冷暖交替变化还可以看出:20世纪回暖时的升温幅度与过去2000年中的其他回暖过程所出现的幅度相似,特别是与5世纪末至6世纪的回暖极为相似;而在当前温暖阶段中,1981~1999年较1951~1980年升高了0.5℃,不但使其接近过去2000年中的最暖30年,而且其升温幅度也已接近过去2000年中温暖时期升温的最高水平。
主题词 过去2000年 中国东部 冬半年温度揭示过去2000年气候冷暖变化史一直为国际学术界所重视。
最近M.E.Mann 等基于树轮等资料重建的北半球过去1000年温度变化序列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1],但其结果也与一些基于区域气候变化研究所揭示气候变化事实相冲突[2]。
第十章 自然植物群落的类型及中国植被的分布第一节 自然植物群落的主要类型和分布世界上不同的地带生长着不同类型的植物群落。
它们的分布,决定于群落所在的生态环境和历史原因,但是气候常在其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因此,大多数类型的植物群落在分布上是有地带性的。
以下将分别叙述世界植物群落的基本类型和他们的分布。
一、常雨林和红雨林这两类群落都出现在潮湿的地带。
常雨林又称为潮湿热带雨林,分布在终年湿润多雨的热带(年雨量在2000毫米以上,分配均匀)。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常雨林分布在南美亚马孙河流域和赤道非洲的西部,其他如中美的东部,印度西南沿海,中印半岛的西部,我国的台湾南部、海南岛,以及许多热带岛屿上,也都有出现。
常雨林分布在雨量最充沛、热量最丰富,热、水与光的常年分配最均匀的地带;相应地,常雨林就成为陆地上最茂盛的植物群落。
在常雨林里,植物种类很多,每公顷的地面上可以出现二、三百种以上的树种(也有种类较少的情况)。
树木的分枝少, 树冠小,树身高挺,有些树种在树干下部产生许多板状跟、像护墙一样围绕着高大的树身。
由于乔木的高度不等,因此常雨林的树冠常参差不齐。
成层结构很发达,乔木层多至4~5层,下面还有灌木层和草本层。
藤本植物纠缠交错,如棕榈科的省藤属(Calamus )缠绕茎长可达300米,附生真蕨类和附生的兰科植物最为常见(图10-1)。
这些附生植物大量出现,种类也很多。
除附生的藻类和藓类外,还经常出现附生的蕨类和有花植物,尤其是附生植物不但生在枝干上,还生在叶上,似乎形成特殊的空中花园。
常雨林中所有植物都是常绿的,终年生长,轮流开花。
很多树木,例如可可属(Theobroma )、木波罗属(Artocarpus )、榕属(Ficus )以及柿属(Diospyros )等的许多种,能在树干和老茎上直接开花结实(图10-2)。
常雨林中所有植物的芽都没有牙鳞。
林内湿度很高,林下植物具有大而柔软的叶,显示出湿性植物的特征;但上层乔木的叶由于有时接触到晴朗炎热的天气,所以通常革质、坚硬、具光泽,带有旱生特征。
一、中国植物区系特点我国现代植物区系的形成和特点是在特定自然地理条件,特别是自然历史条件综合作用下,和植物界本身开展演化的结果。
其特征主要可归纳以下五方面。
1、植物种类丰富中国维管束植物共约353科,3184属,2.715万多种,分别占世界科、属、种数的56.9%、24.5%和11.4%。
就种数而言,仅次于世界上植物区系丰富的马来西亚植物区〔约4.5万种〕和巴西〔约4万种〕,居世界第3位。
从植物科属的大小,即其含有种数的多少来看,现知世界种子植物中含有万种以上的4个特大科,在中国也都含有千种以上。
另有50科在中国含有100~1000种,如蔷薇科、唇形科、杜鹃花科等,共有1.97万余种,约占全国种子植物80%以上,构成中国植物区系的根本骨干。
2.起源古老根据古地理研究,我国白垩纪至第三纪时期,大部地区气候暖热。
第四纪冰期,也仅受到寒冷气候影响或一些地方受到山地冰川影响。
由于我国地处中低纬度,加之地形复杂,便成为许多古老植物的避难所或新生孤立类群的发源地。
因此,我国具有许多古老的孑遗植物及系统演化上原始或孤立的科属。
我国现有种子植物2980属中,单型属〔只含1种〕422属、少型属〔含2—6种〕713属,合计占全国属数的38%。
我国特有的190多属中,单型属和少数型属的比例更高达97%。
只含1属1种的科也有16个之多。
这些种类多是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孑遗或更古老的成分。
如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银杏〔Ginkgo biloba〕、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等号称活化石。
此外还有银杉〔Cathaya argyrophylia〕、金钱松〔Pseudolarix amabilis〕、白豆杉〔Pseudotaxuschienii〕、柳杉〔Cryptomeria,2种〕、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台湾杉〔Taiwania,2种〕等古老的裸子植物,以及被子植物中钟萼树〔Brctuhneidera,1-2种〕、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金钱槭〔Dipteronia2种〕、杜仲〔Eucommia ulmoides〕、马尾树〔Rhoiptelea chiliantha〕、水青树〔Tetracentron siense〕,等等。
我国植物资源分地理分布规律讲述要点我国植物资源分区概况:东北区(重点) 华北区(重点)华中区华南区西南(云贵高原)区(重点) 西北区(重点) 青藏高原(重点)根据我国气候、土壤和植物类型以及资源植物分布等特点,把我国资源植物分布分为东北、华北、华中、华南、黄土高原、西北、云桂高原、青藏高原等八个区。
中国植物资源分区一、东北区范围:本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
气候:该区是我国最冷的地区,大部分属于寒温带和温带的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冬季严寒而漫长,年降水量在350〜700mm,海拔高度从松辽平原的120m到长白山白云峰为2 691m。
本区水湿条件较好,资源植物非常丰富,可分几种类型:(一)木材用植物本区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保存着大片森林。
据统计全区林地面积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30%,木材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33.7%,每年上调国家的木材占全国各地上调总量的72%,是我国最大的木材基地。
大兴安岭以耐寒针叶林为主,主要的有兴安落叶松(Larixgemelinii)、樟子松(Pinus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长白山地区以寒温带针叶林为主,主要树种为红松(Pinuskoraiensis)(图6-8)、云杉(Piceakoraiensis)、冷杉(Abiesnephrolepis)、华山松(图6-7)、水曲柳(Fraxinusmandshurica)。
(二)药用植物本区药用植物约有500余种,我国道地药材'关药”多产于本区:如升麻(Cimicifugadahurica)、白头翁(Pulsat川achinensis)、五味子(Schisandrachinensis)、细辛(Asarumhelerotropoides var. mandshuricum )、马兜铃(Aristolochiacontorta)、木通(A. mandshuriensis )、野罂粟(Papaxernudicaule)、芍药(Paeonialactiflora)、西伯利亚小檗(Berberissibirica)、龙牙草(Agrimoniapilosa)、黄芪(首屈一指的补气要药)(Astragqlusmembranaceus)、黄檗(Phellodendronamurense)、人参(Panax ginseng)、防风(Saposhnikoviadivaricata)、兴安杜鹃(Rhododendron dahuricum)、杜香(Ledumpalustre)、兴安薄荷(Menthadahurica)、大叶龙胆(Gentianamacrophylla)、党参(Codonopsispilosula)、北苍术(Atractylodeschinensis)等。
全国中药资源及种植概述本文根据自然区划,将我国的中药资源划分为东北区、华北区、华东区、西南区、华南区、内蒙古区、西北区、青藏区以及海洋区等九个中药区,对全国范围内的中药材资源分布以及各地区种植情况进行简略叙述,旨在对基地建设、中药材种植以及中药材资源保护和开发的相关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前言中药资源的分布从东北向西南,药用种类逐渐由少增多。
其中东北、华北各省区在1500 种左右,西南各省区在3000~5000种左右。
药用资源蕴藏量最大的是北方的新疆、黑龙江、内蒙古等省、区,常用植物药材野生蕴藏量均在109kg 以上,占全国的1/3。
位于东南沿海的江苏、江西、山东、河北南部、广东、广西药用资源蕴藏量相对减少。
二、分述1、东北区本区包括黑龙江省大部分、吉林省和辽宁省的东半部及内蒙古自治区的北部。
地貌上包括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以及三江平原。
本区是我国最寒冷地区,热量资源不够充足,大部分地区属于寒温带和中温带的湿润与半湿润地区。
本区森林植被以针叶林与针阔叶混交林为主,其中以针叶林为主的森林覆被率达30%。
本区中药资源的特点是种类丰富,地道品种和珍贵、稀有种类多,蕴藏量和产量大。
全区的中药资源有2000余种,其中植物类1700种左右,动物类300多种,矿物类50余种。
黑龙江省有中药资源约1500种,其中药用植物约1200种、药用动物约300种、药用矿物及其他约40种;吉林省有中药资源1781种,其中药用植物1412种、药用动物324种,药用矿物63种。
其中野生的关黄柏,刺五加、五味子、关升麻、牛蒡子、桔梗、地榆、朝鲜淫羊藿,辽细辛、槲寄生、赤芍、草乌、关木通、平贝母、关龙胆以及熊胆、蛤蟆油等一批“关药”,蕴藏量分别占全国同品种蕴藏量的50%以上。
本区还是我国野山参及种植人参的最主要产地,产量占全国人参总产量95%以上。
鹿的饲养及鹿茸的生产在全国也占有重要地位。
本区对中药资源的发展,一方面应注意对大面积野生药材资源的保护,如五味子、黄柏、刺五加、赤芍、桔梗、牛蒡子、关龙胆等,以利它们的再生。
银杏: 在中国、日本、朝鲜、韩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均有大量分布。
银杏的自然地理分布范围很广。
从水平自然分布状况看,以北纬30°线附近的银杏,其东西分布的距离最长,随着这一纬度的增加或减少,银杏分布的东西距离逐渐缩短,纬度愈高银杏的分布愈趋向于东部沿海,纬度愈低银杏的分布愈趋于西南部的高原山区。
日本晚樱:分布在亚洲、欧洲和北美的温暖地带,我国主要分布在西部和西南地区假槟榔:棕搁科。
分布于亚洲热带和澳大利亚北部海枣椰子:小亚西亚一带,我国南部也有分部.碧桃:原产我国北部和中部,分布在西北、华北、华东、西南等地。
现世界各国均已引种栽培。
主要城市:江苏、山东、浙江等贴梗海棠:产于我国陕、甘南、豫、鲁、皖、苏、浙、赣、湘、鄂、川、黔、滇、粤等省,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缅甸、日本、朝鲜也有分布。
山杜英:主要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福建,浙江,江西,湖南,贵州,四川及云南。
越南,老挝,泰国也有分布。
海桐:产我国江苏南部、浙江、福建、台湾、广东等地;朝鲜、日本亦有分布。
罗汉松:产于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等省区,在长江以南各省均有栽培。
日本也有分布。
刺桐:原产热带亚洲,即印度、马来西亚,我国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台湾、浙江、贵州、四川、江苏等地均有栽培。
桂花:主要是岭南以北至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热带和北亚热带地区,大致相当于北纬24~33°。
鸡冠花:原产亚洲热带,我国南北各地区均有栽培,广布于温暖地区,世界各地广为栽培棕榈:原产我国,除西藏外我国秦岭以南地区均有分布,北起陕西南部,南到广东、广西和云南、西达西藏边界,东至上海浙江。
从长江出海口,沿长江上游西岸500千米地带广为分布。
在中国主要分布在秦岭、长江流域以南温暖湿润多雨地区,以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陕西最多,垂直分布在海拔300~1500米,西南地区可达2700米。
我国入侵植物多样性的区域分异及其影响因素——以74个地区数据为基础张帅;郭水良;管铭;印丽萍;张若轩【摘要】以我国74个地理单位282种外来入侵植物的分布和环境数据为基础,应用除趋势对应分析、典范对应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了我国境内入侵植物区系组成、地理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主要结果如下:(1)我国74个地区共有282种外来入侵种,出现频率相对较高的外来入侵种是小飞蓬(Conyza canadensis)、刺苋(Amaranthus spinosus)、一年蓬(Erigeron annuus)、空心莲子草(Alternathera philoxeroides)、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圆叶牵牛(Pharbitis purpurea)、曼陀罗(Datura stramonium)、皱果苋(Amaranthus viridis)、裂叶牵牛(Pharbitis nil)、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等;(2)菊科(Compositae,67,种数)、禾本科(Gramineae,32)、豆科(Leguminosae,29)、苋科(Amaranthaceae,23)、旋花科(Convolvulaceae,13)是我国境内含入侵种最丰富的5个科,共计有164种,占我国入侵植物总数的58.16%;(3)我国外来入侵植物主要源自于热带美洲、北美洲、欧洲、地中海-西亚和中亚、非洲和南亚;(4)外来入侵植物多样性在我国的区域分异明显,热带-南业热带、中(北)亚热带和温带三大区域的入侵种组成有较大差异:马缨丹(Lantana camara)、含羞草(Mimosa pudica)、胜红蓟(Ageratum conyzoides)、刺苋、小飞蓬、飞扬草(Euphorbia hirta)、五爪金龙(Ipomoea cairica)、空心莲子草、三叶鬼针草和金腰箭(Synedrella nodiflora)是热带-南亚热带区域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的10种入侵植物;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区域出现频率最高的入侵种分别是一年蓬、小飞蓬、刺苋、土荆芥、北美独行菜(Lepidium virginicum)、美洲商陆(Phytolacca americana)、牛筋草(Eleusine indica)、紫茉莉(Mirabilis jalapa)、空心莲子草和三叶鬼针草;温带区域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反枝苋、小飞蓬、圆叶牵牛、一年蓬、野西瓜苗(Hibiscus trionum)、杂配藜(Chenopodium hybridum)、苦苣菜(Sonchus oleraceus)、野燕麦(Avena fatua)、曼陀罗和皱果苋;(5)年降雨量、年均温度、年极端低温、无霜期和年均积温是影响我国外来入侵种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气象因素,年极端高温和年日照时数的影响相对较小;人口密度和交通密度对入侵种的地理分布也均有很大的影响;(6)随着年均温度、无霜期、人口密度、交通密度、年极端低温、年均降雨量和年积温的增加,外来入侵植物的种数呈线性增加,随着纬度的增加,种数则呈线性递减,种数与这8个环境因素间的关系达到极显著的水平;(7)不同地理来源的外来入侵种在我国的分布主要受纬度、年降雨量、年均无霜期、年均温度、交通密度、年极端低温和年均积温的影响.由于外来入侵种在我国分布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化,因此,应用建立具有区域特点的外来植物入侵风险评估系统.【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0(030)016【总页数】16页(P4241-4256)【关键词】外来入侵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原产地;环境因素;统计分析【作者】张帅;郭水良;管铭;印丽萍;张若轩【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上海,200234;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上海,200234;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上海,200234;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上海,200135;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上海,2002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国是个生态系统、经济发展高度多样化的国家。
中国东部地区常见水生植物种类及其园林应用吉佩佩;高祥斌;吕福堂【摘要】对水资源比较充足的中国东部地区进行了常见水生植物种类及园林应用的调查和整理。
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地区常见水生植物约30科46属59种,其中,挺水植物应用最普遍,约36种,浮叶植物、漂浮植物、沉水植物各8种、7种、8种;水生植物的园林应用形式多样,多片植、丛植,用于观赏或净化水体;在应用中也存在许多不足。
基于现状,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对滨水区今后的水体景观构建有所帮助。
%The water resources are plentiful in eastern China. The types and landscape application of the common hydrophytes are cleared up in the paper. The results are:there are 59 species ,belong to 30 families ,46 genera ,of w hich Emergent plants are 36 species ,Floating‐leaved plants 8 specie ,Float‐ing plants 7 species and Submerged plants 8 species. The kinds of landscape application are different , most of which are always planted in groups ,and are used for ornamental or purifying water body. But some disadvantages are found. Be based upon the status quo ,the article indicated suggestions. Hope to help urban water landscape building of eastern China in the future.【期刊名称】《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4(027)004【总页数】5页(P60-63,67)【关键词】水生植物;种类;园林应用;中国东部地区【作者】吉佩佩;高祥斌;吕福堂【作者单位】聊城大学农学院,山东聊城 252059;聊城大学农学院,山东聊城252059;聊城大学农学院,山东聊城 252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88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的绿化服务功能要求越来越高,且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青山绿水”在国人的审美意识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章选择中国东部地区作研究范围,正是看重了中国东部面向大海、位于季风区、水资源丰富、城内有许多河流湖泊等特征.在中国东部地区,滨水绿地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滨水区凭借其独特的构成要素——水、水生植物,成为城市中独具吸引力的环境载体和极具活力的经济载体.在滨水绿地的构建中,水生植物所建造的水体景观效果直接影响滨水区的整体质量.对于水生植物的定义、分类,许多研究者持有不同的观点,至今没有一个定论.本文采用余树勋等[1]对水生植物的定义:生长在淡水深处的土壤中或自然漂浮在水中的植物,有时包括沼泽中出现的植物.水生植物与其它植物相比:耐水湿,处于水陆交界的生态脆弱带,生长繁茂.从功能上看:水生植物不仅具有赏花、观叶、看影等景观功能,还有净化水体、饲养鱼类等生态功能.在国内园林水景的应用中,历史悠久且广泛.我国水生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约占世界水生观赏植物的十分之一.仅高等水生植物就有 300 多种[2].按生活习性及生态环境将水生植物分为挺水型(包括湿生与沼生)、浮叶型、漂浮型及沉水型四类[3].挺水植物指根生底质中、茎直立、上部植株挺出水面、组织气生的植物.有些种类具有肥厚的根状茎,或在根系中产生发达的通气组织,如荷花.浮叶植物是指仅根生于泥土中,叶漂浮在水面或部分叶、花挺出水面的水生植物.无明显的地上茎,根状茎肥厚发达,花大、色多美丽,如睡莲.漂浮植物是指根不生于泥中,整个植株都能漂浮于水面上生长发育.这类植物种类不多,多数以观叶为主,观花为辅,常见的有:水鳖、浮萍.沉水植物指整个植株都生活于水中,并只在花期将花及少部分茎叶伸出水面的水生植物.此类水生植物以观叶为主,同时还能起到净化水质的重要作用,如金鱼藻[4].通过调查,查阅相关文献、书籍资料[5-28]及咨询专业人员,共整理出中国东部地区常见水生植物约 30科 46 属 59 种.其中挺水植物 36 种,占 61%;浮叶植物 8 种,占 14%;漂浮植物 7 种,占 12%;沉水植物 8 种,占 14%.含 4 种及以上的科有 5 个:睡莲科、浮萍科、禾本科、天南星科、莎草科.各地最常见的水生植物有:挺水植物荷花、芦苇、香蒲、菖蒲、慈姑、千屈菜、泽泻、菱白;浮叶植物荇菜、睡莲;漂浮植物槐叶萍、浮萍、凤眼莲及沉水植物眼子菜、金鱼藻、苦草.像荷花、芦苇、菖蒲等在北方和南方地区都较常见,但是野芋、三白草、梭鱼草、再力花、石菖蒲、海芋、王莲、水罂粟、大藻等在南方比较普遍,北方则很少.水生植物的园林应用形式多种多样.从种植形式来看,多片植、丛植,少孤植、列植.任全进等[29]从水面、水缘、驳岸、岛屿和堤岸、亲水建筑物旁、植物浮岛等 6 个方面论述了水生植物的应用配置.吴彩芸等[20] 认为可以根据水面大小、宽窄、水流缓急等生境条件,把不同生活型、观赏型、季相的乡土水生植物搭配运用.经整理发现,挺水植物大多片植、丛植于水缘或水面,形成群落,用于花序和叶片的观赏,或作水景园的背景材料;浮叶植物多用于静水面或水流缓慢的溪沟,片植;漂浮植物大多可净化水体,但大水面应用需设隔离,多用于静水面;沉水植物即可用于水流较急的水体,也可用于静水域.除此之外,还有部分植物可用作药材或科研材料.具体植物的园林应用见表1-表4.虽然,水生植物比陆生植物的起源更早,且在中国具有悠久的栽培史,但,在我国,水生花卉业的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系统的水生植物配置模式及评价体系.实际项目从规划、设计、施工到后期养护管理都缺乏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30].在已建成的工程中出现许多配置不合理现象,如:(1) 许多地区只用荷花、芦苇、菖蒲、睡莲等少数几种挺水植物或浮叶植物,造成水体景观单调、各地雷同、缺乏特色.(2) 睡莲、大藻等净化水体的植物得不到充分利用而致使生态作用不明显.(3) 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应用比较少,而所用的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因搭配不当,达不到水面多个空间层次的效果.(4) 冬季景观效果差.另外,还存在其他方面的一些问题.比如,像黑三棱、紫萍等水生植物的药用价值及东北菱等稀有水生植物资源的科研价值没有得到重视;芦苇、荷花等生长后期没进行割除,景观不佳等.针对调查及整理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水生植物的景观配置.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沉水植物四种类型合理搭配,形成层次,注重季相变化. (2) 重视后期的养护管理.像浮萍、水罂粟等繁殖力强的植物要及时修剪并设隔离;植物的残枝落叶要及时清理. (3) 充分利用水生植物的经济价值、药用价值和科研价值. (4) 当水系结构不满足直接栽植水生植物的条件时,利用浮床、浮岛等方式进行景观建设,既美化水面又净化水系. (5) 乡土植物具有民族文化、地方文化、成活率高、成本低等特点,应充分利用乡土水生植物. (6) 加强水生植物的驯化、引种等研究.【相关文献】[1] 余树勋,吴应祥.花卉词典[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2] 黄柯.水生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现状初探[J].林业调查规划,2005,30(5): 94-97.[3] 赵家容.水生花卉[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4] 朱克利.湖北省水生植物物种资源及其园林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9.[5] 孙文.哈尔滨不同公园湿地植物景观评价及构建对策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1.[6] 薛晟岩,石晓艳,等.沈阳地区水生植物资源的调查及其应用[J].北方园艺,2010(20):114-116.[7] 刘洪涛.大庆地区水生观赏植物资源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7.[8] 周以良.黑龙江植物志[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8.[9] 于少鹏,孙雅萍,谷晓红,等.哈尔滨天然湿地生态环境可持续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8(2):67-68.[10] 李庆伟,刘玫.黑龙江水湿生花卉及其应用[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6,4(22):89-92.[11] 孟祥龙,付晓云,孙权.辽宁地区水生植物在园林水景中应用现状及对策[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6,12,8(4):704-705.[12] 徐晓蕾.北京与杭州滨水植物及植物景观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7.[13] 马安娜.北京地区人工湿地优势植物筛选及净化效果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14] 张培培.河北省滨水植物景观特征与游憩功能评价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15] 赵芳.白洋淀大型水生植物资源调查及对富营养化的影响[J].环境科学,1995,S1:21-23.[16] 赵尊田,王锡华.山东花卉志[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7] 付延军,贺坤,张志国,等.山东省水生植物资源及园林应用研究[J].北方园艺,2007(1):139-141.[18] 刘姗姗.济南滨水地区绿化现状及植物景观调查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0.[19] 郭萧.南京滨水区绿化现状及植物景观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7.[20] 吴彩芸,夏宜平.杭州园林水景的水生植物调查及其配置应用[J].中国园林,2006(1):83-88.[21] 陈波.杭州西湖园林植物配置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6.[22] 徐洁思.上海市河岸带植物配置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23] 李红艳,周为.杭州西湖湖边景区的湿地景观设计[J].中国园林,2004,20(10):37-39.[24] 吴彩芸.杭州园林水景的水生植物调查及配置应用[J].中国园林,2006(1):83-88.[25] 车生泉,可燕.上海地区水生观赏植物资源多样性及其利用初探[J].上海农学院学报,1997.15(4):293-300.[26] 毛纯.广西城市园林滨水绿地植物多样性及其景观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9.[27] 林春.浅谈福州水生植物的种类及其配置应用[J].福建热作科技,2009,34(1):29-32.[28] 陈银凤.水生观赏植物在厦门园林水景中的应用[J].福建热作科技,2008(4):38-40.[29] 任全进,徐勤明,陈晓萱,等.水生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配置[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10):183-184.[30] 崔心红.水生植物的应用与管理[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7,12(4):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