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肠道传染病基本知识1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7
食品安全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食品安全是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了解并预防常见的食品传染病对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食品传染病,并提供预防措施。
肠道传染病1. 腹泻:腹泻是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之一。
预防腹泻的关键是保持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避免生吃食物,尤其是生肉和生蔬菜。
2. 肠炎:肠炎一般由于病菌感染引起,主要症状是腹泻、呕吐和发热。
预防肠炎的重要措施包括保持水源卫生,饮用干净的水,避免食用过期或不洁的食物。
呼吸道传染病1. 流感: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预防流感的有效方法包括接种流感疫苗、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惯,如勤洗手、避免接触病毒患者和戴口罩。
2. 肺结核:肺结核是一种严重的呼吸道传染病,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
预防肺结核的主要措施包括接种卡介苗、保持良好的通风环境、避免与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
寄生虫感染1. 肠道寄生虫感染:常见的肠道寄生虫包括蛔虫、钩虫等。
预防肠道寄生虫感染的关键措施包括煮熟食物、勤洗手,避免食用生蔬菜和水果,特别是未经清洗的。
2. 蛔虫病:蛔虫病主要通过食用被寄生虫卵污染的食物引起。
预防蛔虫病的有效方法包括彻底煮熟食物,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避免接触可能被虫卵污染的环境。
总结了解并采取预防措施是预防食品传染病的关键。
个人卫生是预防肠道传染病的重要手段,接种疫苗和保持良好的卫生惯则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有效方法。
此外,避免食用未经煮熟的食物和保持环境卫生可以有效预防寄生虫感染。
了解这些预防知识并实践将有助于我们保障自身健康。
以上就是食品安全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幼儿园常见肠道传染病知识1. 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口腔、手部和脚部之间的接触传播。
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口腔溃疡和手脚出现水泡。
以下是预防手足口病的措施:- 经常洗手,特别是在进食前和接触尿布后;- 避免与患病儿童共用餐具、毛巾等个人用品;- 保持幼儿园环境的清洁和通风;- 建立合理的卫生措施,如定期清洗玩具和用具。
2. 腹泻腹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并伴有腹部不适的状况。
腹泻可以由多种病原体引起,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虫。
以下是预防腹泻的措施:- 保持干净的饮用水源;- 提倡良好的个人卫生惯,包括勤洗手和正确处理食物;- 定期清洁和消毒幼儿园厕所和用具;- 鼓励孩子们养成良好的饮食惯,适度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3. 肠道寄生虫感染肠道寄生虫感染主要是由于摄入被寄生虫卵污染的食物或水源引起的。
常见的寄生虫包括蛔虫、钩虫和旋毛虫。
以下是预防肠道寄生虫感染的措施:- 提倡良好的个人卫生惯,特别是洗手和清洗食物;- 确保食物和饮用水的来源安全;- 定期清洁幼儿园厕所和环境;- 适当处理儿童的排泄物,如正确处理尿布并妥善清洁儿童排泄物。
4. 病毒性肠胃炎病毒性肠胃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常见症状包括腹泻、呕吐、腹痛和发热等。
以下是预防病毒性肠胃炎的措施:- 定期清洁和消毒公共场所和用具;- 避免与患病人员接触;-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惯,特别是勤洗手和正确处理食物。
了解幼儿园常见肠道传染病的知识,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能够有效避免疾病传播,保护孩子们的健康。
同时,幼儿园应该加强卫生措施和环境清洁,确保孩子们的安全和健康。
引言概述肠道传染病是指通过消化道传播的疾病,主要涉及结肠、小肠、胃等消化道器官。
肠道传染病可由各种病原微生物引起,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其传播途径主要包括食物、水源和粪口途径。
这些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给社会健康带来了极大的负担。
本文将从疾病定义、病因与发病机制、常见类型、防控措施等方面对肠道传染病做详细的阐述。
正文内容一、疾病定义1.肠道传染病的概念和范围。
2.肠道传染病的主要特点和临床表现。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1.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1.1大肠杆菌感染。
1.2沙门氏菌感染。
1.3嗜肠杆菌感染。
1.4弯曲菌感染。
1.5曲霉菌感染。
2.病毒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2.2诺如病毒感染。
2.3腺病毒感染。
2.4冠状病毒感染。
2.5副行感染病毒感染。
3.寄生虫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3.1肠道纤毛虫感染。
3.2蓝氏锥虫感染。
3.3秀珍锥虫感染。
3.4蛔虫感染。
3.5血吸虫感染。
三、常见类型1.细菌性病原体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1.1大肠杆菌感染。
1.2沙门氏菌感染。
1.3嗜肠杆菌感染。
1.4弯曲菌感染。
1.5曲霉菌感染。
2.病毒性病原体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2.2诺如病毒感染。
2.3腺病毒感染。
2.4冠状病毒感染。
2.5副行感染病毒感染。
3.寄生虫性病原体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3.1肠道纤毛虫感染。
3.2蓝氏锥虫感染。
3.3秀珍锥虫感染。
3.4蛔虫感染。
3.5血吸虫感染。
四、防控措施1.公共卫生措施。
1.1饮用水监管。
1.2食品安全监管。
1.3卫生教育与宣传。
2.个人卫生措施。
2.1规范饮食习惯。
2.2注重个人卫生。
2.3定期接种疫苗。
2.4避免近距离接触感染源。
2.5避免高风险区域和场所。
五、总结肠道传染病是通过消化道传播的疾病,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多种病原微生物引起,其传播途径主要包括食物、水源和粪口途径。
本文从疾病定义、病因与发病机制、常见类型、防控措施等方面对肠道传染病进行了详细阐述。
了解肠道传染病的定义和范围,掌握病因与发病机制,能够对不同类型的肠道传染病进行及时的预防和治疗。
肠道传染病防治宣传知识1、什么是肠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是由多种细菌和病毒感染引起的以消化道症状为主的传染性疾病。
常见的有霍乱、细菌性痢疾、甲型病毒性肝炎、伤寒、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等。
夏秋季是肠道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高峰季节,这些疾病发病急、传播快、传染性强、危害性大,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很容易造成某种肠道传染病的流行。
2、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⑴经水传播:如果生活饮用水源被肠道传染病人和病原携带者排出的粪便、呕吐物污染或在水中洗涤病人的衣裤、器具、手等,都容易造成水源污染,可引起霍乱、伤寒、细菌性痢疾等疾病的暴发流行。
⑵经食物传播:食品在加工、储存、制作、运输、销售等过程中,被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污染,可造成局部的流行和暴发流行。
⑶接触传播:通过握手、使用或接触病人的衣物、文具、门具、门把手、人民币等造成病原体传播。
⑷昆虫传播:苍蝇、蟑螂可携带病原体,污染食物或水源后导致肠道感染性腹泻的发生。
3、肠道传染病的主要症状一般临床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有些可伴有发热、头痛、全身中毒症状。
症状的轻重要看感染的是哪种细菌和病毒,有些肠道传染病来势十分凶险如霍乱和中毒性细菌性疾病、食物中毒等,细菌在人体内大量的生长繁殖,毒素迅速进入人体血液,若不及时治疗,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病,导致多器官衰竭而死亡。
4、怎样预防肠道传染病关键是把好“病从口入”关,做好“三管一灭”良好的卫生习惯。
(1)管好水源:自来水要按规定消毒,不到被污染的河塘中取水。
不在河边洗刷肠道传染病病人的衣物、用具和便桶,防止粪便、脏水污染水源。
(2)管好饮食: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不吃苍蝇叮爬过的食物;不暴饮暴食;饭前便后要洗手;隔夜的饭菜和买回来的熟食要重新煮沸;餐具、食物要防蝇;餐具要煮沸消毒;生熟刀板要分开;生食瓜果要洗涤消毒;杜绝生吃水产品。
(3)管好粪便:粪便要进行无害化处理;不施鲜肥;病人的呕吐物和排泄物未经消毒,不得乱倒。
预防肠道传染病科普知识宣传预防肠道传染病科普知识宣传一、引言肠道传染病是指由致病微生物通过口-手-病原体途径侵入人体,造成胃肠道感染的一类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其潜在致命性和极易传播的特点,使得预防和控制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工作。
本篇文章将通过对预防肠道传染病的科普知识宣传,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一疾病,并且掌握预防方法,以期减少其对人类的影响。
二、肠道传染病的病因肠道传染病的病因主要有病毒、细菌、寄生虫等。
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包括痢疾、霍乱、副伤寒、急性细菌性痢疾等。
这些疾病通常通过受污染的食物、饮水、接触感染者的粪便等途径传播,病原体容易在人群中传播,造成集体性传染。
三、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基本原则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基本原则是“饮食卫生、个人卫生、环境卫生”。
首先要保证饮食卫生,尤其是熟食与生食的区分、生水与饮用水的分开等。
其次要注意个人卫生,包括勤洗手、定期消毒、避免接触感染者等。
最后是环境卫生,要保持室内外环境清洁,加强家庭、食品和饮用水的卫生管理。
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有效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四、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具体措施(一)饮食卫生1. 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避免食用过期、变质的食品。
2. 生食与熟食分开,注意食品加工的卫生。
3. 饮用开水或经过消毒的水,避免饮用未经检验的饮用水。
(二)个人卫生1. 饭前、便后、接触动物或粪便后及时洗手。
2. 避免接触感染者的排泄物,避免直接接触患有肠道传染病的病患。
(三)环境卫生1. 定期对自来水、饮用水进行消毒处理,保证饮用水的卫生安全。
2. 保持住所环境清洁,注意室内通风和日光消毒。
3. 定期对家庭厨房、餐具进行清洗和消毒。
五、总结通过对预防肠道传染病的科普知识宣传,我们了解到预防肠道传染病的重要性。
只有保持饮食卫生、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我们才能从根本上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我们每个人都要牢记这些基本原则和措施,与传染病做斗争,为自己和他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常见肠道传染病基本知识一、常见肠道传染病得类型肠道传染病就是由相应得肠道致病菌引起得急性肠道传染病。
以发病急,传播快,波及范围广为特征。
它可以引起散发、流行、暴发、甚至世界性大流行,不仅危害人民健康,而且影响人民正常得生活、生产、旅游、经贸、交通运输,甚至社会安定。
肠道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生,但多发生在夏秋季。
1、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就是指由痢疾杆菌引起得肠道传染病,简称菌痢。
传染源就是痢疾患者与带菌者。
主要通过肠道传播。
病原菌随病人粪便排出,污染食物、水、生活用品或手,经口使人感染。
儿童发病率最高,其次为中青年。
主要临床表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与粘液脓血便,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与(或)中毒性脑病。
2、伤寒与副伤寒伤寒与副伤寒就是分别由伤寒杆菌与副伤寒杆菌甲、乙、丙引起得急性肠道传染病。
传染源就是伤寒或副伤寒患者与带菌者。
主要通过肠道传播。
伤寒杆菌与副伤寒杆菌通过病人或带菌者得粪便排出,污染水、食物,经口使人感染;还可通过日常生活接触、苍蝇与蟑螂等传递病原菌而传播。
伤寒杆菌在水中不仅可以存活并保持毒力,而且还可以繁殖,因此,水源被污染后,易造成伤寒与副伤寒得流行。
人群普遍易感,以儿童与青壮年发病率最高。
病后免疫力持久。
主要临床表现:持续发热,相对缓脉,有腹胀、便秘、腹泻等肠道症状,还可出现精神恍惚、表情淡漠等神经系统症状,部分病人全身可出现玫瑰色皮疹。
3、急性胃肠炎多由被细菌及其毒素或病毒污染得食物引起,致病菌主要为致病性大肠杆菌群、空肠弯曲菌、沙门氏菌等。
其媒介食物主要为肉类、蛋类、水产品、凉拌菜等。
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4、甲型肝炎甲型肝炎就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得一种病毒性肝炎。
传染源就是甲型肝炎患者与病毒携带者。
主要传播途径以粪便排出,经口使人感染,多由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水与食物得传播,特别就是水生贝类等,就是甲型肝炎暴发流行得主要传播方式。
儿童发病率高。
感染性腹泻(一)感染性腹泻是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常见传染病, 其中 ,病原十分明确的 ,已给予了特定的名称 ,如霍乱、细菌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除此之外统称为其它感染性腹泻,较常见的如沙门菌肠炎、肠致泻性大肠杆菌肠炎、空肠弯曲菌肠炎、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肠炎、诺瓦克样病毒胃肠炎、轮状病毒肠炎等,同属国家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
感染性腹泻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即通常经水、食物、接触和苍蝇等媒介传播。
受到传染源粪便污染的水、水冲洗的生冷食品如瓜果、海产品、蔬菜等受到污染。
经接触传播通常引起感染性腹泻散发,被污染的手是传播的重要因素。
感染性腹泻的临床表现可分为二大类:炎症性腹泻及分泌性腹泻。
炎症性腹泻为病原体侵袭上皮细胞,引起炎症而致的腹泻;常伴有发热,粪便多为粘液便或粘液血便,粪便的显微镜检查见有较多的红、白细胞;属于此类感染性腹泻的除细菌性痢疾外,还有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弯曲菌肠炎、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肠炎等。
分泌性腹泻指病原体或其产物作用于肠上皮细胞,引起肠液分泌增多或吸收障碍而导致的腹泻;病人多不伴有发热,粪便性状为稀便或水样便,粪便的显微镜检查多无细胞,或可见少许红、白细胞;属于此类腹泻的除霍乱外,还有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肠炎、致泻性弧菌肠炎、非O1/非O139霍乱弧菌肠炎、轮状病毒肠炎、隐孢子虫肠炎,以及常以食物中毒形式出现的腊样芽胞杆菌腹泻,金黄色葡萄球菌腹泻等。
而一般的肠道功能紊乱性腹泻症状较轻,具有自愈性。
(二)随着气温增高,肠道传染病也进入高发季节,为了预防发生肠道传染病,特提醒公众注意:1. 养成“喝开水、吃熟食、勤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
2. 尽量不要到卫生条件差的街头摊点就餐,尽量在外少吃凉拌菜和肉类烧烤食物;3. 注意家庭饮食卫生,食物制作要加热3分钟以上。
尽量不吃剩饭菜。
冰箱不是“保险箱”,冰箱内储放的直接入口食品,经卫生处理后才能进食。
4. 加工凉拌菜时,加工者要把双手清洗干净,一定要用专用的熟食案板和刀具,不要和生肉刀具和案板混用,将生菜在加工前用开水过一下,盛放凉拌菜和色拉的容器要专用。
常见肠道传染病基本知识
一、常见肠道传染病的类型
肠道传染病是由相应的肠道致病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以发病急,传播快,波及范围广为特征。
它可以引起散发、流行、暴发、甚至世界性大流行,不仅危害人民健康,而且影响人民正常的生活、生产、旅游、经贸、交通运输,甚至社会安定。
肠道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生,但多发生在夏秋季。
1、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是指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简称菌痢。
传染源是痢疾患者和带菌者。
主要通过肠道传播。
病原菌随病人粪便排出,污染食物、水、生活用品或手,经口使人感染。
儿童发病率最高,其次为中青年。
主要临床表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粘液脓血便,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2、伤寒和副伤寒
伤寒和副伤寒是分别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传染源是伤寒或副伤寒患者和带菌者。
主要通过肠道传播。
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通过病人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污染水、食物,经口使人感染;还可通过日常生活接触、苍蝇与蟑螂等传递病原菌而传播。
伤寒杆菌在水中不仅可以存活并保持毒力,而且还可以繁殖,因此,水源被污染后,易造成伤寒和副伤寒的流行。
人群普遍易感,以儿童和青壮年发病率最高。
病后免疫力持久。
主要临床表现:持续发热,相对缓脉,有腹胀、便秘、腹泻等肠道症状,还可出现精神恍惚、表情淡漠等神经系统症状,部分病人全身可出现玫瑰色皮疹。
3、急性胃肠炎
多由被细菌及其毒素或病毒污染的食物引起,致病菌主要为致病性大肠杆菌群、空肠弯曲菌、沙门氏菌等。
其媒介食物主要为肉类、蛋类、水产品、凉拌菜等。
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
4、甲型肝炎
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肝炎。
传染源是甲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主要传播途径以粪便排出,经口使人感染,多由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水和食物的传播,特别是水生贝类等,是甲型肝炎暴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
儿童发病率高。
患者康复后通常会终身免疫,不会成为长期带病毒者。
主要临床表现:起病急,有畏寒、发热、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腹痛、肝区痛、腹泻、尿色加深、皮肤和巩膜黄染等症状。
5、霍乱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所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
属于甲类传染病。
传染源是霍乱患者和带菌者。
通过被病人与带菌者粪便或排泄物污染的水、食物以及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等不同途径进行传播或蔓延,其中水的作用最为突出。
人群普遍易感。
主要临床表现:发病急,起病快。
发病迅速出现频繁的水样腹泻,粪便通常呈米汤状,后出现喷射性、连续性呕吐。
病人可能很快会有脱水及肌肉痉挛、循环衰竭伴严重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失衡。
若不能及时接受治疗或治疗不当,患者可能会死亡。
6、脊髓灰质炎
又叫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半岁至5岁的小孩容易得病,症状多为发病很急,突然发烧,精神不好,很象感冒,烧三、四天后自动退烧,但过一至五天又发烧,第二次发烧两、三天后可能发生腿或胳臂不能动的现象,完全瘫软无力,所以叫"小儿麻痹症"。
7、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 : H7感染性腹泻
O157 : H7大肠杆菌感染是一种食源性疾病,病人和无症状携带者均可成为传染源,人群对病原体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一定程度的特异性免疫力。
O157 : H7大肠杆菌感染可表现为无症状感染、轻度腹泻、出血性肠炎(HC)、溶血性中毒综合(HUS)、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其中以出血性肠炎最常见。
典型的出血性肠炎的临床表现为腹部剧烈疼痛,先期水样便,1~2天后出现类似下消化道出血的鲜血样便或血便相混,低烧或不发烧,部分病人可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率较高。
8、细菌性食物中毒
凡进食被细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引起的急性中毒性胃肠炎和其他症状,称细菌性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多发生在夏秋季。
可暴发、易集体发病。
以呕吐、腹痛、腹泻为主要表现,严重可失水和致中毒症。
二、常见肠道传染病的基本诊断方法
诊断须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粪便常规及病原学检查等来综合诊断。
三、预防措施
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关键是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要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1)注意饮水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变质食物,尤其注意不要生食或半生食海产品、水产品。
食物要彻底煮熟、煮透。
剩余食品、隔餐食品要彻底加热后再食用。
外出旅游、出差、工作要挑选卫生条件好的饭店就餐,并尽量少食凉拌菜,最好不要在路边露天饮食小摊点就餐。
(2)讲究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常剪指甲、勤换衣服。
(3)注意劳逸结合,起居有度,生活有规律。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4)搞好环境卫生,加强粪便、垃圾和饮用水的管理,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建设卫生村、卫生镇,消灭苍蝇、蟑螂、老鼠等传染媒介。
(5)高危人群可接种伤寒疫苗、口服痢疾疫苗、口服轮状病毒疫苗、注射甲肝疫苗等。
(6)当发生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时,要及时去就近医疗机构的肠道门诊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四、霍乱的应急处理
按甲类传染病隔离治疗。
危重病人应先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在医护人员陪同下送往指定的隔离病房。
确诊与疑似病例应分开隔离。
治疗原则
1.轻度脱水病人,以口服补液为主。
2.中、重型脱水病人,须立即进行静脉输液抢救、待病情稳定、脱水程度减轻、呕吐停止后改为口服补液。
3.在液体疗法的同时,给予抗菌药物治疗以减少腹泻量和缩短排菌期。
可根据药品来源及引起流行的霍乱弧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选定一种常用抗菌药
物,连服3天。
解除隔离标准
1.停服抗菌药物后,连续二天粪便培养(如无粪便,可用肛拭子从直肠取粪
便)未检出霍乱弧菌者解除隔离。
2.患者经治疗症状消失后,如无大便培养条件,自发病日起,住院隔离。
不
得少于七天。
3.慢性带菌者,大便培养连续七天阴性,每周培养胆汁一次,连续两次阴性
者可解除隔离,但尚需进行流行病学观察。
疫点疫区处理
疫点疫区的划定及处理的目的在于及时发现和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迅速控制疫情。
对从首例病人检出的埃尔托型霍乱弧菌应及时做噬菌体-生物分型。
如为流行株要及时划定疫点、疫区,并按下列规定处理。
如为非流行株,按一般腹泻病菌处理。
1.疫点、疫区的划定
疫点:指与病人、疑似病人或带菌者同一门出入的住户或与其生活有密切关系的若干户为范围。
疫区:根据疫点的地理位置、水系分布、交通情况、自然村落等特点来划定。
一般在农村以一个村或几个村、一个乡或毗邻乡,在城市以一个或几个居委会或一个街道为范围。
2.疫点处理
疫情报告: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病人、疑似病人或带菌者时,城镇于2h内,农村于6h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发病地的卫生防疫机构报告,并
同时报出传染病卡。
隔离治疗传染源:病人、疑似病人和带菌者要立即就地隔离治疗。
转送病人时对途中污染的物品、地面和运送病人的工具要随时消毒处理。
疫点消毒:做好随时消毒和终未消毒。
对病人、疑似病人和带菌者的吐泻物和污染过的环境、物品、饮用水进行消毒。
验便:对疫点内所有人员,自开始处理之日起每日验便一次。
第一次采便应在服药前进行。
病家和密切接触者预防服药:可根据药敏试验情况和药物来源选择一种抗菌药物,连服2天。
3.疫点的解除:在传染源隔离后,疫点内所有人员验便连续两次阴性,无续发病人或带菌者出现时可予以解除。
如无粪检条件,自疫点处理后5日内无新病例出现时亦可解除。
4.疫区处理:加强饮用水消毒和水源管理、饮食卫生和集市贸易管理、做好粪便管理、改善环境卫生。
及时发现传染源,按规定处理,防止传播。
五、关于霍乱、伤寒等重点肠道传染病应急处理预案
(一)应急救治工作步骤
1、医师接诊病人,进行就地抢救。
2、医师接急救通知后,到发病地点,边抢救边运送。
3、对肠道传染病住院患者,积极进行救治(抢救),及时组织专家组对于急、重病人进行会诊,并提出治疗方案。
3、采集患者标本,送检验中心监测,指导临床用药。
4、院内感染工作人员随时进行监督、监测、指导。
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
5、相关科室根据《传染病消毒规范》,对肠道传染病病区进行严格消毒,防止传染病的传播及流行。
(二)、疫情报告
根据各市、区重点肠道传染病监测方案的要求,对于霍乱、伤寒等重点肠道传染病及时网络直报。
(三)、物资、药品保障
物资及药品准备:储备一次性防护服、重型防护服、肠道传染病治疗药品、检验试剂、消毒剂等。
(四)、责任
对在肠道传染病疫情处理过程中,有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等行为的,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