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2.3氧气的制取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23.87 KB
- 文档页数:4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一个学生实验《氧气的实验室制取》。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实验器材、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板书设计这八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是初中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单元所学知识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其中“性质活泼的氧气”就是我们要仔细学习的内容,本课题是典型的物质制取课,也是学生初次通过化学实验来获得新物质,初次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氧气的性质等内容,这就为我们学习氧气的制备作好了的准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也为今后学习制取其他气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1)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反应原理、仪器组装、收集方法、验满、检验方法及操作注意事项。
(2)掌握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实验室采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难点:实验室采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的探讨。
二、说学情九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化学,特别对于化学实验有浓厚的兴趣,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具备了简单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所以对于氧气的制取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三、说教学方法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2、小组探究合作法;3、集体讨论法;4、多媒体教学。
四、说学法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获得知识、培养动手能力。
2、合作学习法: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团队意识。
五、说实验器材药品:高锰酸钾。
仪器:大试管、酒精灯、单孔橡胶塞、导气管、集气瓶、水槽、玻璃片等。
六、说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引入新知上课前,我会用PPT向学生展示几张人类在特殊环境下,人们是怎样呼吸的?如果在实验室,我们又会怎样制取氧气,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进行探讨。
2、实验探究,引入新知我会向学生系统的说明实验室制取气体应该遵循的方法和步骤。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说课稿:2.3 制取氧气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制取氧气的实验原理和步骤。
–理解氧气的制取方法和应用。
2.过程与方法:–学会观察、实验和操作的基本技能。
–学会提问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动手解决问题的勇气和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氧气的制取方法和实验步骤。
–理解氧气的应用,如促进燃烧等。
2.教学难点:–学生对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和原理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燃烧瓶、放大镜、橡皮塞、酒精灯、导管、蜡烛等。
2.实验材料:酒精、过硫酸钾等。
3.PPT课件:制取氧气实验的步骤和相关实验原理的图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和引导•学生已经学习过氧、氢气和一氧化碳的制取方法,请问如何制取氧气呢?2. 实验步骤1.实验前准备–老师向学生展示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并解释其用途。
–学生根据展示的实验器材和材料,预测实验的内容和步骤。
2.实验操作–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际操作:1.将适量的过硫酸钾放入燃烧瓶中。
2.加入适量的酒精,将燃烧瓶口用橡皮塞密封。
3.用导管连接燃烧瓶和酒精灯。
4.点燃酒精灯,观察燃烧瓶内发生的变化。
5.进行必要的记录和观察。
3.实验结果与分析–学生观察到酒精灯燃烧时,燃烧瓶内液体水平的变化和有无气体产生。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
3. 实验原理1.酒精作为还原剂,在酒精灯燃烧时,通过氧化反应释放出氧气。
–反应方程式:酒精 + 过硫酸钾→ 二氧化硫 + 水 + 氧气2.过硫酸钾作为催化剂,加速酒精的氧化反应。
3.橡皮塞的作用是密封燃烧瓶,防止氧气泄漏。
4. 拓展应用•学生通过实验和教师的引导,了解氧气的使用和应用领域,如促进燃烧、呼吸等。
五、板书设计实验步骤:1. 将适量的过硫酸钾放入燃烧瓶中。
2. 加入适量的酒精,将燃烧瓶口用橡皮塞密封。
3. 用导管连接燃烧瓶和酒精灯。
4. 点燃酒精灯,观察燃烧瓶内发生的变化。
2.3 制取氧气——多功能瓶的使用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制取氧气的方法和步骤;–掌握多功能瓶的使用方法;–熟悉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的方式,掌握制取氧气的具体步骤;–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操作,并进行数据记录和结果分析;–学生通过讨论和总结,进一步加深对氧气的理解和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对氧气的珍惜和利用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掌握制取氧气的具体步骤;•理解多功能瓶的使用方法;•熟悉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三、教学难点•理解制取氧气的原理和实验操作;•理解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首先,我将在黑板上写下“制取氧气”的标题,引导学生谈谈对氧气的了解,激发他们的兴趣,并与前几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联系。
2. 自主探究(3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实验的方式制取氧气。
实验操作步骤如下:实验材料:•多功能瓶•高锰酸钾(KMnO4)粉末•氢醚酮(C4H8O)溶液•导管•水槽实验步骤:1.将适量KMnO4粉末置于多功能瓶底部;2.加入适量氢醚酮溶液,注意不要漏入瓶子外面;3.将导管一端插入瓶盖上的气孔,另一端放入水槽,保持导管浸入水中;4.轻轻旋转多功能瓶,观察气泡的产生;5.当气泡产生较多时,关闭气孔。
每个小组完成实验后,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结果分析,然后由各小组分享实验结果和发现。
3. 理论知识讲解(15分钟)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和发现,我将介绍氧气的制取原理和多功能瓶的使用方法。
首先,我会简要介绍高锰酸钾和氢醚酮的作用原理:高锰酸钾可以与氢醚酮反应产生氧气,同时生成水和锰酸钠。
然后,我会详细讲解多功能瓶的使用方法:多功能瓶是一种能够进行多种气体制取的装置,由于其具有较强的密封性能和可调节气流的功能,特别适合制取氧气等气体。
最后,我将介绍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可燃的气体,广泛用于医疗、冶金、化工等领域。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二单元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方面阐述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意图。
一、教材分析1、课标分析(1)课标要求①初步学习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
②化学实验应高度关注安全问题,避免污染环境。
③学生应遵守化学实验室的规则,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④在实验教学中,应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提倡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活动。
(2)分析本课题是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氧气是学生生活中最为熟悉的物质之一,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对于学生能以化学的视角看待物质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具备了药品的取用、加热、仪器连接、装置气密性检查等基本实验操作技能,本实验正是在这些基本操作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应用。
新课标在基本实验技能的要求中增加了安全和环保的意识。
在本实验中容易出现安全隐患的地方就是加热的操作,而高锰酸钾加热后的剩余物如果处理不当,也可能会造成污染。
对教师来说,上实验课比平时上课负担要重得多,因为学生一进入实验室就很兴奋,加上实验室的空间比较大,教师的关注度有限,有时就会使课堂显得较凌乱。
因此在学生进实验室之前,就应当向学生讲明实验室的规则和要求,而且每次进实验室后也应再强调,组织好实验教学秩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减轻教师的负担。
实验课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对于顺利完成实验,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课中应要求每个小组的成员都应分工明确,有事可做。
通过交流讨论、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实验,掌握制取氧气的步骤及注意事项,并巩固氧气的化学性质。
2、编写意图本课题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探究,综合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出发,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去学习新知识,掌握运用新知识,并从实验活动过程中体会化学带给他们的快乐。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说课稿:2.3制取氧气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材的第2.3节,主要介绍了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实验操作过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到氧气的特性、制取的方法以及应用。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过程,并能够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氧气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掌握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实验操作步骤。
–了解氧气的一些应用领域。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进行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
–能够观察实验现象,进行实验记录和数据处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提高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重点1.掌握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步骤。
2.了解氧气的一些应用领域。
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酸性高锰酸钾、蒸馏水、锥形瓶、玻璃管、水槽、点火棒等。
2.教具:投影仪、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与引出问题通过问题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和思考。
导入问题:你知道氧气是什么吗?氧气在生活中的作用有哪些?通过让学生回答这些问题,激发学生对氧气的兴趣,并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第二步:展示实验操作步骤使用投影仪和PPT课件,向学生展示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步骤。
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制取氧气的关键步骤。
实验操作步骤: 1. 准备实验装置:将锥形瓶倒置放入水槽中,用玻璃管连接锥形瓶和水槽。
2. 加入试剂:将酸性高锰酸钾加入锥形瓶中。
3. 开始制氧:将蒸馏水注入锥形瓶中,使试剂溶解。
4. 收集氧气:观察氧气的产生,用玻璃管收集氧气。
第三步:学生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制取氧气的理解并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和观察实验现象。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
第四步:实验结果观察与讨论实验结束后,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现象进行讨论。
《制取氧气》说课稿(精选3篇)《制取氧气》说课稿(精选3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
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制取氧气》说课稿(精选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制取氧气》说课稿1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制取氧气。
该内容隶属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的说课内容包括四个方面: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
在教材分析里,首先说一下制取氧气在课标中的解释:它属于一级主题,科学探究和身边的化学物质下的二级主题,学习基本实验技能和地球周围的空气。
在教材的编写顺序上,前期有小学科学介绍过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简单方法,上了初三学习化学后,进一步系统的学习了氧气的主要性质,为本节课的进行做好铺垫。
学生在学完本节课内容后,应该初步掌握了气体制取中如何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方法,进而为下一阶段学习制取二氧化碳做准备。
前期,学生已有的知识及能力是氧气基本性质,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基本实验操作。
要想顺利选择出制取氧气的仪器,还需要掌握的是:用什么药品能得到氧气,以及对所学实验仪器的熟练操作。
经过课程学习,学生应该能初步掌握气体制取装置选择依据,对实验仪器的使用更加熟悉。
气体性质+仪器使用=气体制取装置选择依据:根据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得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重点内容是关于气体制取实验装置的学习,并总结出选择装置的一般方法,方便在第六单元二氧化碳制取学习中应用。
难点是通过本节课对仪器装置的探究学习,初步认识到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并且能在实验中与他人交流讨论,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为以后的探究题目练习打好基础。
本节课总体的教学过程分为三部分。
首先是复习氧气的基本性质,引入新课。
之后挖掘学生的兴趣点:怎么得到一瓶氧气呢?进行氧气制取的学习。
最后总结归纳出气体制取装置选择的一般方法。
而在重点介绍的气体制取过程中,又分为三步来学习:反应原理介绍,装置仪器猜测,以及最后教师演示制取一瓶氧气。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2.3 制取氧气(第一课时)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的第2.3章,共分为2个课时,本课是第一课时。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实验步骤,并通过实验的形式让学生亲自操作制取氧气。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 知识目标:了解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实验步骤; - 过程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实验步骤,理解氧气的性质和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掌握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技能,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氧气在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场景,如燃烧、呼吸等,引发学生对氧气的兴趣和好奇心,导入本节课的主题,制取氧气。
2. 学习制取氧气的方法(10分钟)通过讲解氧气的性质和工业制取氧气的常用方法,如高温分解和电解水,让学生了解到制取氧气的基本原理。
3. 制取氧气实验(30分钟)3.1 实验准备 - 叫上两名学生担任实验操作员,让其他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 进行实验的材料准备,如烧杯、漏斗、试管、酒精灯等。
3.2 实验操作步骤 - 步骤一:准备实验器材,包括烧杯、漏斗、试管等。
- 步骤二:将含有过氧化氢的过氧化铁放入烧杯中,加热至40°C左右。
观察试管中发生的变化。
- 步骤三:将观察到的气体用排气管收集到试管中,并用火柴点燃。
观察火柴的变化。
- 步骤四:观察实验现象,记录观察结果。
3.3 实验讨论与总结根据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与学生共同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4. 实验报告写作(10分钟)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实验内容,以制取氧气实验报告为题,按照实验报告的格式要求,撰写实验报告。
5. 小结(5分钟)通过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和实验过程,提醒学生复习所学知识,并对制取氧气的实验进行总结。
《制取氧气》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制取氧气》。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制取氧气》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 3 的内容。
本课题是学生在学习了氧气的性质之后,进一步学习氧气的制取方法。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制取氧气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为今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方法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已经对氧气的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但是,对于制取气体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步骤还比较陌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和探究。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包括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和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
(2)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3)理解催化剂的概念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实验装置。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教学难点(1)理解催化剂的概念和作用。
(2)探究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最佳实验条件。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讲授法:讲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步骤等基础知识。
(2)实验法: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制取氧气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和体会,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2.3 制取氧气说课稿——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氧气的特性和应用;2.掌握制取氧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操作能力;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制取氧气的基本原理;2.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步骤。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设备与材料:装置一套,试剂氯化钠和二氧化锰适量,磁力搅拌器一台;–实验操作视频和图片;–实验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
2.学生准备:–预习本节课相关知识;–提前了解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氧气的应用场景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习的动机,同时通过提问和讨论,了解学生对氧气的认知。
2. 知识讲解(10分钟)1.讲解氧气的特性和应用: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可以促进燃烧和呼吸过程。
它广泛用于医疗、工业和生活中。
2.讲解制取氧气的基本原理:利用化学反应获得氧气,一般通过加热氯化钠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来制取氧气。
3. 实验演示(15分钟)1.先通过实验操作视频展示制取氧气的实验过程,引导学生对实验步骤进行观察和分析。
2.口头解读视频内容,强调实验材料和装置的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3.结合图片和文字解释实验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操作要点。
4.学生观摩实验过程,注重对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的理解。
4. 实验操作(3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每组3-4人。
2.教师进行实时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安全和正确性。
3.学生互相配合完成各项实验操作,注意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5. 总结与讨论(15分钟)1.学生回到座位上,交流和总结实验结果与观察现象。
2.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讨论,加深对制取氧气原理和实验操作的理解。
3.教师进行总结补充和讲解,澄清和解答学生的疑惑。
6. 拓展与应用(10分钟)1.通过举例和案例,让学生了解氧气在生产和医疗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2.强调安全使用氧气的注意事项,并引导学生思考氧气的合理利用问题。
九年级化学上册2 3制取氧气说课稿九年级化学上册2-3制取氧气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制取氧气”,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课题三《制取氧气》的内容,下面我就从以下四部分来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第一部分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促进作用第二单元属于“身边的化学物质”这个一级主题,是初中化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题是典型的物质制取课,也是学生初次通过化学反应来获取新物质,初次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实验课。
在教材的科学知识体系中,本节课与前面的仪器操作方式、氧气的性质等科学知识二者链接,也为以后系统地自学二氧化碳的制备打下了理论和课堂教学基础。
因此,本节课就是初中化学必须处置不好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教学目标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1.介绍实验室制氧气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药品、实验操作方式。
2.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探究活动,初步重新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
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进一步增强对化学的自学兴趣,陶冶化学审美情趣。
2.逐步认识用实验验证化学理论,进一步认识到实验探究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药品和操作方法。
难点是:催化剂的概念,催化剂对反应所起的催化作用。
(四)教学用时:二课时,这节课只是第一课时实验室冷却kmno4制备氧气,水解h2o2制备o2,冷却kclo3制备o2,以及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第二部分学情分析(一)学生情况八年级学生刚碰触化学这门课,自学热情很高。
氧气就是学生很熟识的物质,通过前面的自学学生已初步具有了观测实验和展开直观实验操作方式的技能.使他们试试看、搞一搞,很难唤起学生自学化学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二)教法与学法使用启发式,设疑导学式,实验观测式等教学方法,培育学生独立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和能力。
016 九年级化学:2.3氧气的制取说课稿
《制取氧气》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制取氧气》。
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对本课题的理解和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是九年级上册的内容。
上承常用仪器的使用、基本实验操作、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下接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制取气体的综合实验能力,为今后系统学习气体制取奠定基础。
2、教材的内容和结构特点
本课题的结构分两部分:一是让学生系统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二是组织好制备氧气的实验活动。
教材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为例,但过程和细节交代不多,同时对双氧水制取氧气的装置和过程没有介绍,为了以后教学的方便,教师要给与学生足够的指导,让学生在实验中理解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收集方法。
掌握两套装置的使用原理。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我认为本课题的教学重点是实验室制取氧气,包括方法、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检验方法、收集方法等,难点是两套制取气体装置的使用原理。
二、说三维目标
根据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我认为本课题的三维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认识分解反应,知道氧气的工业制法,认识催化剂。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探究和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装置的设计,提高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学会依据反应原理选择制取气体的合适装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设计装置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在实验中激发兴趣,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创新意识。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本课题的教法以演示为主,结合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引导法、归纳总结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由浅入深,逐渐理解和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系统知识。
2、学法
本课题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室制取氧气,而且要让学生学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装置,突破教学的难点,让学生会从反应原理选择反应装置。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严密的实验步骤和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四、说教学过程
1、教学策略
本课题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以教师的讲解和演示为主,让学生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知识系统化;第二课时以展示学生设计装置和动手实验为主,分析两套装置的原理和使用。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2、具体教学过程
导课:从生活中熟悉的氧气用途导入新课,结合钢瓶里和集气瓶里氧气制取方法的不同,说明制取氧气分工业制法和实验室制法。
新授课:从工业制取氧气的方法到实验室制取氧气,并说明两种制取方法不同。
实验演示:以教材中没有介绍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为例进行演示。
通过边演示、边讲解、边提问、变归纳的方法,引导学生归纳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系统知识。
引导:引导学生通过看书、比较,认识另外两种物质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分解反应。
小结:先让学生自我总结本课时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然后教师再强调重点和难点。
作业布置:为了突破本课题的难点,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反应装置和反应原理的联系,把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布置给学生课后自己设计,并强调下节课重点展示设计方案,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分析、比较,以发现两种制氧气方法所用药品和反应条件的不同。
3、板书设计
利用板书简洁、明了、清晰的体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教学程序。
五、说反思
本课题内容较多,尤其是细节较多,一节课完成太匆忙,因此我分两课时完成教学内容。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结合学生情况,分两课时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学会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理解装置的使用原理,并学会依据反应原理选择发生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