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诗的教学设想及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71.50 KB
- 文档页数:15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教授的不仅是文学知识,更是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咏物诗是诗歌形式中的一种,它以“咏物”为主要题材,表现出作者对物体的感性认识和感悟。
在授课中,通过咏物诗教案的互动课堂设计,让学生通过创新思维来理解和感悟诗歌,提升诗歌的审美水平。
一、导入——探究“咏物诗”基本概念在开始咏物诗课的教学之前,我们可以从“咏物”的定义入手,给学生介绍咏物诗的定义和形式,以及历史渊源。
让他们在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咏物诗,并对咏物诗作品有更深层次的认知。
同时,通过和学生的互动,让他们知道咏物诗是如何在文学史上发展和演变的,以及其在不同时期的文学价值等问题。
二、分析咏物诗的特点通过对咏物诗的基本概念介绍,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咏物诗的特点。
例如,咏物诗的表现方式鲜明、生动,诗歌中的物体有鲜明的形象、特点。
同时,咏物诗也是一种表达感悟的手段,通过诗歌将作者对物体的理解与感悟转化成诗歌文字,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三、开展创新思维活动在课堂中,我们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咏物诗的经典作品,同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创作诗歌。
在语言环节中,我们可以先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知识,提取出诗歌中的重要元素,例如音韵、节奏、押韵、语气等,让他们对这些重要元素进行思考。
然后再逐步引导学生对物体的特征进行感性的理解,引导他们审美感觉,把感悟写成诗。
四、启发学生创新观察物体,感受物体,从而写出美妙的诗歌,这是咏物诗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开启他们创新思维的大门。
例如,我们可以分小组,请学生观察自己所找到的物体,并进行头脑风暴,以开创性的方式理解和创造,作出更有创意和更具美感的诗歌。
五、巩固知识在授完咏物诗的课内容之后,我们可以通过检测与复习活动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例如,出题检测学生对所学诗歌的理解程度,让他们在检测中不断参悟,加强对诗歌世界的探究和审美情感的捕捉,从而提高对整个文学世界的认知。
《诗歌鉴赏之咏物诗》教学设计课题:咏物诗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咏物诗的基本特征,掌握咏物诗的概念。
能力目标:掌握赏析咏物诗的基本思路。
情感目标:体会咏物诗中包含的情感,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
教学重点:掌握咏物诗的赏析思路。
教学难点:基本了解咏物诗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曾说:“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正是因为古人对事物有深刻的探索精神,所以天地万物才都成为了诗人笔下描摹歌咏的对象。
诗人在对景物细致描摹的同时,往往也寄寓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这就产生了一种特殊的诗歌类型——咏物诗。
本节课的重点就是了解咏物诗的基本特点,学会鉴赏咏物诗的基本步骤以及答题技巧。
二、知识链接(1)猜诗谜竹清·郑板桥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画鸡明·唐寅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生平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总结出咏物诗的第一个特征:形似咏物诗特征一: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2)知识回顾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由这首诗我们可以总结出咏物诗的第二个特征:神似咏物诗特征二:思想上往往由物及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3)咏物诗常见手法抒情手法——托物言志等描写手法——象征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三、课堂演练根据诗歌内容,完成下面表格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①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
杜荀鹤虽年轻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出身寒微,“帝里无相识”,以致屡试不中,后设法得到梁太祖朱温的赏识才居要职。
②刺头:埋头。
咏物诗基本解题思路:三步到位:第一:通过“形似”,概括事物的特征。
【关键字】咏物诗咏物诗四首【教学目标】1、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四首咏物诗所言之志。
2、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3、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并学习如何将自己的情感通过“一枝一叶”表达出来。
4、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写出作者表达的情志。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涵咏法和讨论法。
以读为主,讲、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尝试用三步法鉴赏咏物诗。
【教学重点】1、了解咏物诗托物言志的手法。
2、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方式】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诗谜导入)请你猜猜下面这首咏物诗所咏之物: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未肯灰。
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
——《爆竹》明•黎淳【简析】虽然我的身材瘦小,全身被扎得紧紧的,但是,我并不因而心灰意冷。
等到适当的时节,我的心中就会引燃火焰,在万人头上发出如雷的声响。
二、关于咏物诗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1、咏物诗: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歌。
2、咏物诗主要写作特点——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3、咏物诗鉴赏要点:①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
②挖掘物象内在品格和精神。
③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④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⑤体会表达技巧。
4、咏物诗常用的写法: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比喻、象征、对比、烘托、拟人、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等《子规》一、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顾况(725—814),字逋翁,苏州(今属江苏)人,唐肃宗至德二载(757)登进士第,曾为校书郎、著作佐郎,贞元初,因作诗嘲讽权贵,贬为饶州司户。
咏物诗鉴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咏物类诗歌的概念、特点、写作技巧2. 了解咏物诗中寄托的思想感情3. 掌握鉴赏咏物诗的思路及方法【教学过程】一. 导入咏物诗草木皆有意,万物总关情!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
——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咏物诗是我国民族传统诗歌中的一枝奇葩。
古人很喜欢咏物,据统计,仅《全唐诗》已存咏物诗就有六千多首。
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咏物诗的鉴赏。
二、学习咏物诗(一)含义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体,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二)特点1.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2.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即: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
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三)咏物与写景的区别1.从描写对象上,咏物诗中只有一个主体描写对象,主要描写此物的特点;而其它的诗中多是由多个景物构成一幅总体的画面,没有主次之分。
2.从作用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其它诗中的景物描写是通过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咏物诗常见的思想内容1.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坚持个性、保持清白的高尚情操。
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
3.通过某种事物或事情的触动,进而引发自己的某种人生感悟、生活哲理。
……(五)咏物诗常见的意象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
抓意象的特殊内涵,例: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梧桐:凄苦猿啼:悲伤风急天高猿啸哀鹧鸪鸟: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沙鸥:飘零、伤感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六)咏物诗常用的写作手法菊——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咏柳》教学反思
在教《咏柳》这首诗的过程中,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进行反思和改进:
首先,我在教学中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背景知识和文化背景。
《咏柳》是唐代诗人
贺知章创作的一首咏物诗,描述了柳树在春天的美景。
然而,学生对于唐代文化和柳
树的特点可能不太了解,导致他们对于诗意的把握和理解不够深入。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在课前给学生提供相关的知识背景,比如唐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传统,以及柳
树的特点和意象在古代文学中的重要性。
其次,我在教学中没有充分引导学生进行情感和审美的体验。
《咏柳》是一首咏物诗,重在描绘柳树的美景和给读者带来的感受。
然而,我在讲解诗意时主要停留在表层,
没有引导学生主动地感知和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审美内涵。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
会通过音乐、影像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引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柳树的柔弱和在
风中摇曳的美感。
此外,我在教学中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创作空间。
《咏柳》是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但是我在课堂上主要是进行解读和分析,没有鼓励学生进行个人的感悟和创作。
在未
来的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进行个人的诗歌创作,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视角和语言表
达对于柳树的理解和感受,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教学《咏柳》时,我需要增加文化背景的讲解,引导学生深入体
验诗意的情感和审美内涵,以及给予学生充分的创作空间。
通过这些改进,相信能够
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理解能力,让他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首优秀的诗歌作品。
《咏物诗教案分享:用诗歌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情绪》引言诗歌是一种充满情感、感性和意境的艺术表达方式,而咏物诗正是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作者对某个事物的情感和感受。
在语文教学中,咏物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堂内容,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还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
本文将结合个人教学经验和相关的理论研究,探讨咏物诗教学的重要性、教学方法及其对学生的影响。
一、咏物诗教学的重要性1.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在现代社会中,文学素养已成为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
咏物诗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不同文学作品的风格特色和表达方式,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提高他们对古典文学的欣赏水平。
2.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咏物诗作品要求作者能够从生活中的某个细节入手,将其赋予意义和情感,展现出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并自行创作,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还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咏物诗所表达的内容往往是作者对事物的情感和感受,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体验到同样的情感和感受,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文学作品中表达的情感,以及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咏物诗教学的方法1.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在文学类课堂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教师讲解文学作品的内容和作品的风格特色。
而在咏物诗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到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还要让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带给他们的情感体验上的感受。
2.启发学生创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并自行创作。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某个细节入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将需要表达的情感和感受转化为优美的诗歌。
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创作能力,还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咏物诗表达方式。
3.个性化评价不同学生之间的创作风格和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优缺点进行个性化评价。
原创精品教案咏物诗教案第一篇:原创精品教案咏物诗教案咏物诗教学目标:1、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3、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并学习如何将自己的情感通过“一枝一叶”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教学时数四课时第一课时一、引入,回顾。
1、引入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
——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2、回顾(1)小池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前半是一首很好的咏物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5)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6)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7)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8)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二、如何鉴赏咏物诗1、步骤:(1)意象分析。
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
(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
)(2)情感分析。
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要挖掘物象内在品格和精神,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初中咏物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咏物诗的定义和特点,认识咏物诗在古代诗歌中的地位和作用。
2. 通过分析具体的咏物诗作品,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咏物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咏物诗的定义和特点2. 咏物诗的鉴赏方法3. 经典咏物诗作品分析4. 创作练习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咏物诗的定义和特点,学会鉴赏咏物诗。
2. 难点:分析咏物诗中的寓意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提问学生是否记得其中有关描写事物的诗歌。
通过回顾和提问,激发学生对咏物诗的兴趣。
2. 讲解咏物诗的定义和特点:解释咏物诗是以描写事物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形式,通过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咏物诗的特点包括:细致的观察、准确的描绘、深刻的寓意和丰富的情感。
3. 鉴赏方法的介绍:引导学生学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鉴赏咏物诗:a. 观察事物的形象:注意事物的外貌、特征和变化。
b. 理解寓意:通过事物的描绘,理解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c.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关注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4. 经典咏物诗作品分析:选择一些经典的咏物诗作品,如《蜂》、《竹石》等,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欣赏。
通过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咏物诗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5.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咏物诗,可以选取一个自己喜欢的事物进行描绘。
在创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事物的细节,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6. 总结与拓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总结咏物诗的特点和鉴赏方法,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阅读和欣赏咏物诗,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诗歌鉴赏能力:通过学生的分析和欣赏,评估学生对咏物诗的鉴赏能力。
3. 创作练习:评估学生在创作练习中的表现,关注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诗词鉴赏之咏物诗鉴赏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了解咏物类诗歌和常见思想感情。
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方法。
教学重难点: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语王安石说“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古代多少文人墨客由于社会环境、身份地位、处境等原因,诗人在写作时往往不直接表达志向感情,而是借物抒情,借物述志,于咏物中寄情寓兴,赋予所触之物以深意,正所谓“一枝一叶总关情”,于是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类特殊形式——咏物诗。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咏物诗的殿堂,学习鉴赏咏物诗。
二、概念介绍所谓咏物诗,概括来说,就是以“物”为吟咏对象的诗歌,这类诗歌由咏物这一写法而得名。
关于“咏”,《说文解字》说:“咏,歌也。
”咏可以由“歌”引申为“吟咏”。
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诗人的思想。
三、咏物诗的类型1、“托物言志”型。
这类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如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诗中的“蝉”即是作者的自况。
前两联点明因蝉声而触发的满腹忧思。
想想自己仕途坎坷,屡遭困厄,今又陷于冤狱,未老先衰,怎能禁得住这寒蝉的哀鸣!颈联即切合秋蝉的处境,又是诗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
尾联“高洁”二字,是“居高食洁”的蝉性的浓缩。
这两句将所咏之蝉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直接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蒙冤不白的悲愤之情。
2、“借物抒情”型。
在这类咏物诗中,托物寓意,借题发挥,作者往往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中通过描写柳树的风姿,歌颂春风的神奇力量,透露出诗人对春光的热爱之情。
咏物诗是一种将物体作为主题进行创作的诗歌形式,它是诗歌的一大流派之一。
咏物诗以叙述或描写物体的特点、形态、赞美和批评等为主题,从而展示创作者的情感、审美和思想。
咏物诗以富有感情和个性化表现方式的特点,以及对人类认知、审美以及语言表达方面的独特视角而备受赞誉。
咏物诗的写作不难,但是作为学习者,如何在咏物诗创作中体验到诗歌之美,不仅能够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而且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本教案将介绍如何通过咏物诗创作的方式提升学习者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这也是一种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提升创造力的有效方法。
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习者感受和体验咏物诗的表现方式和审美特征;2.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完善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创造能力;3.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创作和思考,发掘自己的独特视角和创作灵感;4.培养学生在创作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强化他们的审美和认知能力。
二、教学内容1.课程名称:咏物诗教案设计:体验诗歌之美,提升文学素。
2.课程内容:(1)课前导入介绍和解释咏物诗的概念,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范畴、形态、特点等咏物诗的基本要素。
(2)案例呈现通过课件或者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呈现经典或现代的咏物诗创作样本,鼓励学生借助视觉和感官观察方式,感受和理解不同类型和风格的咏物诗所表达的情感和特色风格。
(3)创作实践在理解和感受咏物诗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创作实践,进行短小精悍、具有形象、联想的诗句的创作。
鼓励学生从自己或身边的物品入手,运用想象力和创意,描述物品的特点、美感以及其他感官特点。
也可以在课后鼓励学生多进行想象和创作,形成诗歌创作的习惯和兴趣。
(4)创作分享将学生的作品进行整理统计,将其中部分优秀的创作或赏析进行分享和展示,鼓励学生从中汲取营养,提升自己的创作和鉴赏能力。
(5)课堂总结让学生体验和总结本课程所学的内容,梳理和理解咏物诗的审美特征和基本要素,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观物·思人·悟意——“咏物诗”专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咏物诗“物我合一”的特点。
2.理解并运用“观物·思人·悟意”的方法鉴赏咏物诗。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回忆学生学过的咏物诗,请学生简单谈谈自己对咏物诗的初步理解。
小结:咏物诗是以客观外物为描写对象的一种诗体。
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或寄托了感情,或流露出诗人的志趣追求,或包含着生活的哲理。
二、观物思人悟意(老师引导鉴赏,归结鉴赏咏物诗的思路与方法)(一)鉴赏刘禹锡《赏牡丹》赏牡丹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1.观物(观诗人眼中之物)芍药:庭前——妖——无格芙蕖:池上——净——少情牡丹:京城——?——?(环境)(形)(神)【示范】我看到了刘禹锡眼中的牡丹是这样的:它不似庭院中的芍药娇弱妖艳,没有气格;它也不似池中芙蕖素淡清冷,缺少情韵。
它灿烂地绽放,开遍了整个京城,它端丽坚韧有气格,它绚烂繁茂有情韵。
它高贵的气度、雍容的风姿撼动了京城所有人的心。
小结:观物要紧扣文本,抓住描摹物态的关键词(环境、形、神)。
2.思人(寻找与物有相似点的诗中人)牡丹诗中人绽放于京城(洛阳)?(环境/处境)有气格,有情韵,高贵雍容? (物态特征/人的品性)小结:思人要多从人的处境、人的品性来思考。
古人认为咏物诗中,诗人要么“自己顿在里面”,要么“自己站在旁边”。
“诗中人”也许是诗人自己的写照,也许是诗人眼中的某个形象。
3.悟意(感悟诗人心中的寄托)把诗人心中“牡丹”的人格形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呈现出来。
【示范】读了《赏牡丹》,我觉得诗中高贵雍容的牡丹就是刘禹锡自己的人格写照。
诗人即使身处陋室,依然谈笑自若,不改高贵气度;即使再三贬谪,依然不媚不俗。
他本就是高洁傲岸之人,这和他笔下的牡丹何其相似啊!所以,诗中的牡丹也许就是诗人自身的人格写照吧。
(处境、品性)【示范】读了《赏牡丹》,诗中高贵雍容的牡丹让我想到了武则天,那位宛如牡丹怒放于盛唐的千古奇女子,那位让百花无颜的千古女帝。
咏物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及反思咏物诗群是经典文学中的一种独特形式,通过触发读者的联想与感受,表达了对物象的赞美、抒情或取材于社会现象的批判等。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咏物诗群文阅读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提升学生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从教学设计和反思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咏物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1. 目标确定在开展咏物诗群文阅读教学之前,明确教学目标对于教师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需要结合具体的文本选材,确定学生需要达到的阅读层次和理解程度。
例如,学生可以了解咏物诗群的定义与特点,以及中国古代咏物诗的发展历程和代表作品。
2. 文本选择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经典咏物诗群文本是教学中的关键一步。
可以选择一些简短而经典的咏物诗群文本,如杜牧的《秋夕》、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这些文本既能展示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又能引发学生对咏物诗群的好奇和兴趣。
3. 预备知识讲授在学生接触咏物诗群之前,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咏物诗群的概念、特点和历史背景,让学生对咏物诗群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通过讲解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如韵律、修辞手法等,为学生后续的阅读和分析提供一定的帮助。
4. 阅读指导引导学生进行咏物诗群文本的阅读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解读生字生词,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朗读和讨论。
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作者通过描写物象的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对这首诗的主题有何看法?”等。
5. 分享与总结在阅读过程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分享。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感受以及对诗歌的理解。
通过分享,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思辨与表达能力。
二、咏物诗群文阅读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进行反思与总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效果。
咏物诗群文阅读教学也不例外。
以下是一些值得反思的方面:1. 文本选择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选择咏物诗群文本时,是否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文化背景、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等因素?是否选取的文本能够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共鸣?2. 阅读指导的有效性如何?教师在进行阅读指导时,是否能够合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是否能够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阅读难题?3. 学生表达与交流的机会是否足够?在课堂中,是否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与交流机会?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思辨与表达能力?4. 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如何?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对于咏物诗群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是否得到提高?是否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通过对教学过程中的反思与总结,教师可以更好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咏物诗《竹石》教学反思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
在这次学区组织的六年级同题会课活动后,我对《竹石》这节课的教学进行了自我反思。
《竹石》是一首咏物诗。
借物喻人,用物的特点来表达人的思想、人的情感、人的品格。
我在教学中,主要运用梳理和探究的方式,把《竹石》置于咏物诗的大情境、大结构之中,通过与学过的《墨梅》《蜂》《石灰吟》的联结学习,打开“这一类”文本的密码,提炼“这一类”文本的“构式”。
在言语实践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咏物诗阅读的三条建议:“想一想:所咏之物有什么特点。
找-找:有没有直接写诗人情感倾向的诗句。
联一联:咏物诗跟诗人有什么关系。
”根据阅读建议提供学习《竹石》更具操作性的任务单。
在问题链的驱动下,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明确方向,集中目标。
重视语言文字的品味与感悟。
在感悟竹石的特点时,我强调抓住关键词语进行感悟,特别是对诗眼的感悟,从“咬定”“立根"“千磨万击”“任尔”中体会竹石的“坚劲”。
这样,“坚劲”也就具象化、立体化、深刻化了。
在引导学生理解竹子的坚劲后,进一步探究郑板桥笔下的石,扩大学生认知背景,补充“燮画此石,丑石也:丑而雄,丑而秀”,让学生很自然地将“竹”和“石”关联在一起,头脑中形成认知:坚劲的竹,雄秀的石。
进而理解郑板桥笔下的竹和石是相互依靠、融为一体的,竹的坚劲就是石的雄秀,石的雄秀就是竹的坚劲。
突破学生固有认知,读出原来没有的阅读体验。
在学生的朗读想象、交流感悟中,将竹石跟诗人的品格联系在一起。
为此,我在学生搜集资料的基础上,选择了诗人郑燮的三个典型事迹,让这些散发着生活气息的典型场景,使学生很自然地把竹石的特点和郑燮的人格联结在一起。
学习任务完成后,让学生联想具有竹石品质的英雄人物,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喜欢的事物及值得自己学习的品质。
这样,从咏物诗的本质出发,传递诗中那份深厚、博大、坚韧的精神力量。
整堂课学生以浓厚的兴趣投入学习之中,自学能力,朗读能力,理解能力都不同程度得到了提高。
咏物诗教学反思
咏物诗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设计思路:
咏物诗是诗歌分类中一个个性鲜明的类别。
鉴赏这类型的诗歌需要抓住物象的特征,联系诗人生平背景,从而把握住诗人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
所以,我选了三首诗来交给学生怎样鉴赏咏物诗。
第一首有教师讲授,第二首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学习鉴赏方法,第三首让学生独自鉴赏。
最后,再读背资料上咏物诗的常见情感和手法。
二、问题和不足:
1、备课需要更充分。
只有在充分备课的前提下,才能在录播时,充满自信,游刃有余。
如果备课不够充分,可能会因为紧张或信息设备出现没有预料的.一些问题时,会让人手忙脚乱。
2、熟悉多媒体。
平时要多去练习多媒体的各种功能,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多媒体为课堂服务,而不至于让多媒体成为一个影响课堂效率的一个障碍物。
3、要多加练习。
这节课有三首咏物诗让学生学习,即便如此,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学生还是回答得不够准确,这有待通过练习,让学生能够熟练而准确地鉴赏好咏物诗。
好玩的咏物诗小班教案反思教案标题:好玩的咏物诗小班教案反思教案目标:1. 帮助小班学生了解和欣赏咏物诗的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对于自然界事物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韵律感知能力。
4. 激发学生对于诗歌创作的兴趣和想象力。
教学准备:1. 课堂环境布置:展示一些与自然相关的图片、物品或图表。
2. 准备一些咏物诗的范例,例如关于花、树、动物等的诗歌。
3. 准备一些小班学生易于理解的咏物诗,可以包括韵律感强的诗歌。
4. 准备一些与咏物诗相关的艺术活动,例如绘画、手工制作等。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与学生共同欣赏一首咏物诗,例如《小蝌蚪找妈妈》。
2. 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诗歌中所描绘的事物,并与学生分享对于诗歌的感受。
探究活动:1. 向学生介绍咏物诗的定义和特点,例如通过图片展示、口头解释等方式。
2. 展示一些咏物诗的范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诗歌中的韵律、押韵等元素。
3. 与学生一起合作创作一首简单的咏物诗,例如咏叶子、花朵等。
4. 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于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巩固活动:1. 分发给学生一些小班学生易于理解的咏物诗,让学生阅读并理解诗歌的意义。
2. 鼓励学生尝试背诵一首自己喜欢的咏物诗,并表演给同学们观看。
3. 组织学生进行艺术活动,例如绘画、手工制作等,让学生通过艺术形式表达对于事物的感受。
反思与评估:1. 与学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咏物诗的理解和体验。
2. 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表达能力等,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收集学生的作品和创作,对学生的诗歌创作进行评估和反馈。
教案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咏物诗,培养学生对于自然界事物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通过合作创作和艺术活动,激发学生对于诗歌创作的兴趣和想象力。
教案中的引入活动和探究活动设计合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
在巩固活动中,通过背诵和表演咏物诗,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韵律感知能力。
咏物诗的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我们高二级语文备课组都重视集体备课,教研风气较浓,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重点都经过集体共同探讨。
对于选修课的古典诗歌教学,我们是这样统一认识的:(1)两线并举,由点带面。
从“名家名篇”到“诗词专题”这两条线,力求容量大,专题意识强。
(2)“基本”“拓展”,同题异教。
对同一题材的诗歌,“基本阅读”的采用先讲后练,用练习反馈讲课的效果;“拓展阅读”的采用先练后讲,讲课前,设计练习让学生先自主学习、探究,再通过讲课反馈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梳理总结知识。
就拿咏物诗的教学来说,针对我级学生在古典诗歌学习上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鉴赏理论的缺乏和鉴赏能力的欠缺这个问题,经过共同的研究,我们备课组确定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根据学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围绕咏物诗的教学,我为自己班的学生设计了这样一套教学方案:第一阶段:把“基础阅读”中出现的两首咏物诗:杜牧的《早雁》和李商隐的《柳》抽出来集中讲,重点学习鉴赏咏物诗的鉴赏理论和指导鉴赏咏物诗的技巧,让学生对鉴赏咏物诗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知识。
课后设计练习反馈教学效果,加强了学生对鉴赏咏物诗的系统性和专业性的指导和训练,这为拓展阅读的咏物诗专题教学的自主学习、实践演练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由点到面,组织学习小组全面展开咏物诗专题学习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参与意识,这节课我将探究活动贯穿始终。
一、课前的探究为了避免探究设置的随意、简单、肤浅。
我根据这一课的学习重点、难点,鉴赏的技巧,理解的分歧点,阅读的延伸点设置了以下方面的探究内容:(1)知人论世:要求学生学生从作者的简历,成就、评价三方面上网或查书搜集资料制作作者名片。
(2)诵读感悟: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要求学生反复诵读,整体把握,体会感悟。
(3)破译物象:提示学生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把握物象的特点,从挖掘物象的内在精神品格去抓“物”与“志”的契合点,从而体会诗中的“情”和“志”。
(4)鉴赏探秘: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塑造形象,抒发感情、托物言志。
(5)知识拓展要求学生:①联系同题咏物诗、比较立意异同。
②搜查、积累有关“子规、葡萄、牡丹、小松”物象的古诗句。
③归纳以上四种物象的象征意义。
(后附表)(后记:设置课前的探究活动,目的是想检查学生在《早雁》和《柳》的学习之后的知识迁移能力。
因为保证了学生的准备、思考时间,这次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读背能力、分析能力、仿写能力,为课堂上建构新知做好材料、背景、经验等方面的铺垫。
)二、课堂的探究相对于课前的探究,设置课堂探究的目的性更强,本着“一课一得”的原则,我围绕备课组确定的学习重点设置一个探究点: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因为之前的通盘考虑,在课前探究活动时,我已将鉴赏咏物诗时“三步”(①写了什么物象②言了什么志③用了什么手法)以及涉及到的材料、知识(如诗人的自身经历和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物”与“志”的契合点)都已被分解、渗透在课前的探究中,所以在课堂探究中学生讨论比较热烈,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
在互动中,我不但检查了学生课前探究的情况、效果,又组织了学生将课前探究的那些零碎的、粗糙的材料,肤浅的、单一的观点梳理整合成系统和专业的知识。
就这样,同学们用课前准备的材料、梳理的知识、积累的经验构建了新的知识——如何鉴赏咏物诗。
(后记:充分利用集体备课的智慧和力量,精心设置探究点,不仅可以避免探究时的简单化、庸俗化,更重要的是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益。
)下面是咏物诗专题教学的设计:一草一木总是情——咏物诗四首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3.尝试写一首咏物诗。
过程和方法:采用“互动、合作、探究”学习方法,教师引导点拨,共同归纳,形成学习成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咏物诗的学习,培养学生关注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2.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草一木总是情”的生活感悟,并学习如何将自己的情感通过“一草一木”表达出来。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艺术特点;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难点:挖掘物象的内在精神品格去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互动、合作、探究(多媒体课件辅助)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抒情导入抒情排比式的开头,让大家感受到“一草一木总是情”的意蕴,从而引出课题。
(二)指导鉴赏,让学生体会“一草一木总是情”的生活感悟1.回顾所学的咏物诗,理解掌握咏物诗的特点——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2.指导鉴赏咏物诗,体会诗中感情。
三步到位:第1步:概括事物的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第2步:体会所言之“志” (包括:思想、感情、志向、愿望等)第3步:分析表达技巧(常用的表现手法: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烘托)3.具体分析《赏牡丹》,指导学生落实鉴赏的“三步到位”。
(三)课堂探究活动:1.重点指导《赏牡丹》后,以点带面,引出《子规》《葡萄》《小松》这三首诗的自主学习探究。
(1)按学生兴趣分三大研究小组:《子规》组、《萄葡》组、《小松》组(2)探究范围:咏物诗《子规》、《葡萄》、《小松》(3)探究内容:运用“三步到位”自主鉴赏三首诗(教师巡视点拨、指导,共同归纳,形成学习成果。
)2.小结鉴赏方法:鉴赏咏物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1)提炼所写物象特征,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
——“形象”(抓关键词)(2)挖掘物象内在品格和精神,进而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情志”(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技巧”(四)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要求堂上背下必背课《赏牡丹》)(五)创作交流,指导学生学习如何将自己情感通过“一草一木”表达出来。
1.掌握咏物诗的特点,选择自己熟悉的事物,写一首咏物诗。
2.在小组中交流作品。
3.作品点评(后记:学生作品中体现出的优点是重视仿写。
不足是未领会咏物诗所咏之物形神兼备的特点,对事物只是客观的描摹。
)4.学生优秀作品展示(齐读、积累):水滴你虽然很渺小,却有着穿石的恒心和毅力。
(罗健明)橡皮擦在计较别人错误中你消磨了自己的生命。
(曾嘉明)月依靠别人的光辉照亮自己所以你永远只能出现在黑暗当中。
(刘娟妙)电熨斗要征服别人必须要有满腔的热情。
(伍淑英)伞你注定一生与雷雨相伴时时为别人遮风挡雨却湿透自己(列嘉慧)六、拓展能力,走近高考(作业布置)列举近年来高考有关咏物诗的设题1.2002年北京北京高考24题仿写请选择某一事物,通过情境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
原作: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就小了满分示例:峭壁的松/你顽强生长时/高天就近了笼中的鸟/你安于供养时/自由就没了井底的蛙/你跃出井口时/天地就大了破茧的蝶/你炫耀狂舞时/死亡就近了2.2007年重庆高考题、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海棠(宋)苏轼牡丹花(唐)白居易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月转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2分)参考答案:(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3.2008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下面两首著名的咏物诗蕴含的人生境界有何不同?请你从中国历史上选出两个著名人物,分别代表这两种境界,并说明理由。
(6分)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
参考答案:(1)竹子象征人生的“坚劲”,石灰象征人生的“清白”。
或:《竹石》表现的是逆境中个性的坚持与张扬;塑造了一个百折不挠、顶天立地的强者形象。
《石灰吟》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2分)(如学生答《竹石》是小我境界,《石灰吟》是大我境界,可得该项一半分。
)(2)如:前者的代表人物有陶渊明、鲁迅等,后者的代表人物有屈原、文天祥等。
(2分)(3)说明理由。
(2分)(表述清晰,能紧扣(1)内容回答,即可得分)附:备课组集体研究的关于咏物诗的课前预习、积累、探究练习:一、了解作者,知人论世。
1.刘禹锡(772-842),字,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
著有《文集》。
与白居易齐名,白称为,世人合称二人。
其诗简洁明快,风格俊爽,格律精切。
2.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
字,号。
杜荀鹤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出身寒微,“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
其诗歌继承运动的传统,多以诗歌来反映民生疾苦。
3.顾况,,海盐人。
贞元初,因作诗嘲讽权贵遭贬。
自号,有《集》。
其诗多以揭露现实黑暗为主。
4.韩愈,字,自称,有《集》,“唐宋八大家”之一,倡导运动。
二、古诗意象的探究1.子规又称、。
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的象征了。
2.牡丹素有、百两金之贵称。
“国色天香”乃人们对其的定评。
因此,牡丹成为的象征。
3.松树林中的英雄、勇士。
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
因此,松的形象寓意。
4.芙蕖即,寓意。
三、我的发现(搜集积累诗句)1.写“子规”的诗句:(1)(2)(3)2.写“葡萄”的诗句:(1)3.写“牡丹”的诗句:(1)(2)(3)4.写“松树”的诗句:(1)(2)(3)四、完成下列表格:按照解读方法,抓住事物的特征,从物人一体角度抓“物”与“志”的契合点,指出诗歌所言之志,分析所用表达技巧。
五、读下面一首唐诗,此诗立意恰与刘禹锡《赏牡丹》相反,请就此发表看法,并有条理的陈述你的理由。
牡丹王睿(唐)牡丹妖艳乱人心,一国如狂不惜金。
曷若东园桃与李,果成无语自成阴?六、选用你喜欢的形式,选择熟悉的事物,尝试写作一首咏物诗。
例1:现代诗歌形式《电风扇》一生都在散布风言风语偶尔住嘴头脑又开始发热例2:古代诗歌形式《咏卷笔刀》也曾利刃腹中藏,刊木生涯未感伤。
虽是铅刀聊一割,助人笔底出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