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_经络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1.10 MB
- 文档页数:92
第一章经络总论前言经络、经络学说的含义
同学们,经络这个词大家都听说过吧,可能都是从电视剧看来的,特别是武侠电视剧里面,经常会说“打通任督二脉”这个任督二脉就属于经络的一种。
而经络到底是什么,我来给大家解释下。
一经、络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可以联络脏腑、沟通内外,它是由2个部分构成的,经脉和络脉。
“经络”的名词出现是在“筋脉”、“血脉”、“脉道”之后的,
“经”,指经脉,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较大。
“络”指络脉,有网络的含义,为经脉别出的分支,较小。
经与络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二、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学说。
经络学说的形成途径是多方面的,但整体的形成必然是腧穴与经络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过程。
经络学说形成的基础有以下几个因素:
1.针灸等刺激机体所出现的经气感应与传导等现象的观察。
2.腧穴主治功效归纳分析,发现的有序排列。
3.内脏疾病在体表相应部位所出现的病理现象,如循经压痛、结节、丘疹、色泽变化等。
从这些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4.人体解剖知识与生理现象的补充,并由此得到启发。
经络总论知识点总结一、经络概述1.1 定义经络是中医基本理论之一,是中医学六经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之一。
经络是中医理论对人体生理、病理调节和治疗的主要途径,是中医学调节气血、阳气、阴气、营精等生理活动的重要渠道。
1.2 名称经络,也称为经脉、经气、经脉络。
1.3 基本特点经络是中医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其基本特点包括:存在于人体内部,是人体内一种独特、复杂的生命系统;通过人体内输送气血和调节生理功能;它是人体生理机能调控的重要通道。
二、经络的构成2.1 经络的组成经络主要由经脉和络脉两部分组成。
经脉是中医学所说的主要的经络部位,通行组织结构为经脉。
络脉是指与经脉相连通的类似网状的血管结构,通行组织结构为络脉。
2.2 经络的分布经络在人体内分布广泛,包括全身各个部分,主要包括头部、颈部、胸部、腹部、背部、上肢、下肢等部位。
2.3 经络的分类经络根据不同的特点可分为经脉、络脉、奇经八脉、经别等,其根据不同特点分类有所不同。
三、经络的功能3.1 输导气血经络能够输送气血,保持气血畅通,维持人体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保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3.2 调节阴阳经络能够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保持人体阴阳的平衡状态,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3.3 调节机体生理经络能够调节机体生理活动,保持人体的机体功能正常。
3.4 调节情志经络能够调节情志,保持人体情志的平衡状态,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四、经络的临床应用4.1 诊断经络能够通过检查经脉来了解人体脏腑功能的变化情况,用于诊断疾病。
4.2 治疗经络能够通过调节经脉来治疗疾病,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4.3 预防经络能够通过调整经脉来预防疾病的发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手段之一。
五、保健5.1 调养阴阳通过调养经络,可以调养体内的阴阳平衡,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5.2 健身保健通过调养经络,可以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增强体质,达到健身保健的目的。
5.3 预防疾病通过调养经络,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提高身体免疫力,保持健康。
第一章经络总论概述⒈经指经脉,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较大;⒉络指络脉,有网络的含义,为经脉所分出的小支。
⒊经络指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调节人体各部的通路。
经与络纵横交错,遍布于全身。
第一节经络学说的形成⒈针刺等感传的观察⒉腧穴疗效的总结⒊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⒋人体解剖和生理知识的启发。
第二节经络系统的组成一、十二经脉⒈定义:即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足三阴经(脾、肝、肾)的总称,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⒉命名:十二经脉是根据手足、阴阳、脏腑三方面内容确定的。
如:手太阴肺经。
⒊体表分布规律: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
阳经(属六腑)分布于头面、躯干及四肢外侧,阴经(归五脏)分布于胸腹及四肢内侧手经分布于上肢,足经分布于下肢按立正姿势大指在前的体位,四肢外侧从前到后依次是阳明、少阳,太阳,内侧由前而后依次是太阴、厥阴、少阴。
但是,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⒋表里属络关系:1)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属络。
2)阴经属脏主里络腑,阳经属腑主表络脏。
3)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构成脏腑相表里属络关系。
⒌循行走向:1)手三阴经从胸走手2)手三阳经从手上头3)足三阳经从头走足4)足三阴经从足至腹胸⒍交接规律:1)表里的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①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商阳)②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接于足大趾内端(隐白)③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于小指端(少冲、少泽)④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接于小趾端(至阴)⑤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太阳三焦经交接于无名指端(关冲)⑥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接于大趾外端(大敦)2)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①手足阳明经交接于鼻旁(迎香)②手足太阳经交接于目内眦(睛明)③手足少阳经交接于目外眦(瞳子髎)3)相互衔接的阴经在胸中交接:①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②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③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⒎循行流注:1)流注顺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肺。
•第一章经络概述一.经络的概念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系指经脉,其原意是“纵丝”就是直行主干线的意思。
有路径的含义。
起着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的作用,为经络系统主体部分。
络:有网络含义。
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起网络与联系的作用。
二.什么是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
三.经络的基本作用(一)十二经脉:具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支节之特点。
(二)十二经别:加强了十二经脉在胸腹,头面,脏腑与脏腑,脏腑与体表间的密切联系。
(三)十五络脉:加强了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以及躯干前后左右多个部位间的紧密联系。
(四)奇经八脉:是一组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对其他经脉起统率,联络与调节作用。
(五)十二经筋:起着约束骨骼,疏利关节的作用。
(六)十二皮部:防御病邪的作用。
四、经络的重要性《灵枢.脉度》篇:“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尚之所难也。
”(一)说明病理变化(二)指导辩证归经(三)指导针灸治疗《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喻加言说:“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者,开口动手便错。
”五、经络学说的学习与研究内容(一)经络系统部分(相当于结构部分)。
(二)经络生理学。
(三)经络病理学。
第一节经络系统概貌一、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别十二经脉十二经筋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皮部经络络脉十五络脉三百六十五络二、经络的形成(一)针灸疗法的发明和针灸感觉传导的发现是经络学形成的基础。
(二)腧穴疗效的总结。
(三)体表病理表现的推理。
(四)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五)气功养生术的出现。
三、十二经脉(一)定义十二经脉即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的总称。
由于他们属于十二脏腑。
为经络系统中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