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科学 14、沙洲的形成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1
五年级科学《沙洲的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沙洲的定义和形成原因。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沙洲的定义及其形成原因。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沙洲形成过程的阐述。
2. 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图片素材:沙洲图片、河流图片等。
2. 教学视频:沙洲形成的过程。
3.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PPT展示沙洲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激发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它有什么特点?”2. 新课导入:介绍沙洲的定义及其形成原因,通过PPT展示相关知识点。
提问:“沙洲是如何形成的?它与河流有什么关系?”3. 案例分析:观看教学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沙洲形成的过程。
提问:“视频中展示了沙洲形成的哪些环节?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沙洲形成的原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提问:“你们认为沙洲形成对生态环境有何影响?如何保护沙洲?”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收获了哪些知识?如何运用所学知识?”6.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河流,分析沙洲形成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保护措施。
作业形式:观察报告。
六、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师也应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看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七、评价建议: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看他们是否积极思考、提问和讨论。
2. 评估学生对沙洲形成原因的理解程度,看他们是否能够清晰地解释这一现象。
3. 检查学生的作业,看他们是否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并提出合理的保护措施。
八、教学extensions:1. 邀请当地的环保专家或者河流管理者来给学生做讲座,分享他们在保护河流和沙洲方面的经验和案例。
五年级科学《沙洲的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沙洲的形成原因和过程。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和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沙洲的形成原因和过程。
难点:理解沙洲形成过程中的水流、泥沙运动等科学原理。
三、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展示沙洲形成的过程。
2. 图片或实物,展示不同类型的沙洲。
3. 地图或沙洲分布图,展示沙洲在河流中的位置。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沙洲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沙洲是如何形成的呢?”2. 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沙洲的形成原因和过程,引导学生关注沙洲与河流、泥沙运动的关系。
3. 课堂探究:教师提出探究问题:“沙洲是如何形成的?请你们小组讨论并回答。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沙洲形成的过程。
4. 知识拓展:教师展示沙洲分布图,引导学生了解沙洲在河流中的位置,以及沙洲对河流的影响。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提问:“你们认为沙洲的形成对河流有什么意义?”6.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观察身边的河流,了解沙洲的形成与河流的关系。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是否准确、流畅,了解学生对沙洲形成原因和过程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河流中的沙洲,加深学生对沙洲形成过程的理解。
2.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家长进行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3. 开展科学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沙洲形成过程中的水流、泥沙运动等现象。
五年级下册科学培优大讲堂第九课沙洲的形成实验五年级下册科学培优大讲堂第九课沙洲的形成实验一、引言沙洲作为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地貌类型,是由沉积物堆积而成的陆地,因而对于沙洲的形成原理和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沙洲的形成,在本次科学培优大讲堂中我们准备了一项有趣的沙洲形成实验,让同学们通过亲身参与来深入理解沙洲形成的原理。
二、实验材料准备1.一条小河流或者水槽:用于模拟江河流域的水流情况。
2.细沙和石子:用于模拟沙洲的沉积物。
3.水桶:用于装载水流的水。
三、实验步骤1.取一条小河流或者水槽,用于进行模拟实验。
将水槽填满水,保证水的流量稳定。
2.在水槽的下游一侧加入一定量的石子,形成一个初始的“沙洲”。
3.在水桶中装满水,做好备用。
四、实验过程及观察1.打开水桶,将水缓慢地倒入水槽中,让水流通过已形成的“沙洲”。
2.观察水流经过沙洲时的变化。
五、实验数据记录1.记录水流经过沙洲时的速度和流量。
2.记录沙洲的变化,包括沙洲的大小、沙粒的淤积情况等。
六、实验结果分析1.通过观察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水流经过沙洲,沙洲的大小逐渐增大,沙粒逐渐堆积。
2.实验结果表明,当水流通过沙洲时,水的速度变慢,水中的悬浮物质会逐渐沉积在沙洲上,最终形成沙洲。
七、实验思考及延伸1.沙洲形成实验中,同学们可以思考为什么沙洲的形成需要水流的参与?2.如果实验水流变快,会对形成沙洲有什么影响?3.延伸思考:除了水流之外,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沙洲的形成?八、实验总结通过本次沙洲形成实验,同学们深入了解了沙洲形成的原理和过程。
同时,实验过程中同学们也锻炼了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加关注并研究这些地理现象,探索真实世界中的奥秘。
《沙洲的形成》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入1.1 问题提出:大家知道沙洲是如何形成的吗?有没有好奇过这些美丽的沙洲是如何产生的呢?1.2 学习意义:通过学习《沙洲的形成》,可以了解沙洲的形成过程和原因,增加对地理学知识的理解。
二、学习目标2.1 知识目标:掌握沙洲的形成原理和过程。
2.2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情感目标:培养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三、学习内容3.1 定义沙洲:沙洲是指海滩或河口附近,由海水或河水冲击形成的地形,常常为沙子构成。
3.2 沙洲的形成原因:海水、河水带着泥砂不断冲刷海滩或岸边,凝结成一块块沙土,最终形成沙洲。
3.3 沙洲的形成过程:泥砂随着水流冲刷,逐渐在海滩或河口周围堆积起来,形成沙洲。
四、学习方法4.1 教师讲解:通过老师的讲解、图文展示等方式,介绍沙洲的形成原理和过程。
4.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沙洲的形成与保护问题,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五、学习过程5.1 导入:通过提出问题引出学习《沙洲的形成》的话题。
5.2 学习:老师讲解沙洲的形成原理和过程,并让学生观看相关视频、图片。
5.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沙洲的形成原因和影响,整理出小组的观点并展示。
5.4 资源分享:学生将自己的学习心得分享给其他小组成员,互相学习提高。
5.5 总结:整合讨论内容,总结学习到的知识和体会,加深对沙洲形成的理解。
六、课后作业6.1 撰写小结:写一篇100字以上的小结,总结沙洲的形成原理和过程。
6.2 保护行动:收集有关保护沙洲的信息,撰写一份宣传海报或口号,呼吁大家共同保护自然环境。
七、评价方式7.1 课堂表现: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
7.2 作业质量:根据学生的小结和保护行动方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
八、拓展延伸8.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去海滩或河口实地考察沙洲的形成情况。
8.2 图书阅读:推荐相关图书,深入了解沙洲的形成过程和保护方法。
五年级科学《沙洲的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沙洲的形成原因,掌握沙洲形成的基本过程。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沙洲的定义:沙洲是河流、湖泊等水域中由泥沙堆积形成的地貌。
2. 沙洲形成的原因:洪水、泥沙来源、水流速度、地形等。
3. 沙洲形成的过程:泥沙积累、堆积、固结、植被生长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沙洲的形成原因和形成过程。
2. 难点:沙洲形成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观察、实验、讨论、讲解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 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等教具,直观展示沙洲形成的过程。
3. 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沙洲这一特殊地貌,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沙洲的定义,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 讲解沙洲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了解各种因素对沙洲形成的影响。
4. 讲解沙洲形成的过程,让学生掌握沙洲形成的基本步骤。
5.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沙洲形成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6.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沙洲形成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7.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沙洲形成的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8. 组织学生实地考察,观察沙洲地貌,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
9.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巩固知识点。
10.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
11. 课后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完善教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课后作业评估:通过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制作内容丰富、清晰的沙洲形成过程的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14 沙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通过对河流上游和下游实景图的观察,提出上游的石子和沙是靠什么动力从上游被搬到下游的假设。
2.能用模拟实验证明水和风对土壤、沙有搬运作用以及对石子的搬运和磨圆作用。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想像、假设、设计并完成模拟实验,初步认识冲刷、搬运作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教学用具:有关沙洲和鹅卵石的图片。
一、情景导学、提出问题。
1.谈话:当我们乘船沿江而下时,有时可以看到大河中央有一些由沙石堆成的“小岛”,人们称它们为沙洲。
你知道沙洲是怎样形成的吗?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板书课题)二、自主探究、个体建构。
1.探究沙洲是怎样形成的。
(1)沙洲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会从哪里来?(2)在教材示意图上画出水流流动方向。
(3)想一想洪水中是否含有大量泥沙。
(4)河流上、中、下游不同河段的石块有什么不同。
(5)沙洲形成需什么样的条件?这几道题每个同学都完成了吗?下面再给两分钟时间小组交流一下。
2.小组交流,教师指导。
3.汇报(1)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个人把所有题都汇报完。
)(2)评价、补充和质疑。
4.总结同学们预习的非常认真,学会了这么多知识,非常棒!三、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1、做沙洲形成的模拟实验。
(1)比较喷水前后的“景观”。
(2)讨论:如果注入更多水的时候,会发生什么现象?(3)小结沙洲的形成。
感受流水的冲刷和搬运作用。
2.学生独立完成。
3.小组交流4.汇报(1)哪个小组先来汇报?(2)评价、补充、质疑。
四、合作展示、评研升华。
1. 自己提出沙洲形成的解释。
2..鼓励学生用其它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
3.拓展延伸与现实联系,进一步推测出连续一周的大暴雨会使地表发生什么变化的符合实际的推五、巩固达标、拓展应用1.师过渡语:这节课咱们学了这么多知识,下面就来考考你们!给大家4分钟时间先自主完成,然后小组交流。
2.自主完,并小组交流。
3.小组汇报填空、简答题答案。
4..小组补充,教师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
五年级科学《沙洲的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沙洲的形成原因和过程。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沙洲的形成原因和过程。
2. 难点:理解沙洲形成过程中的水流、泥沙运动等自然现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沙洲形成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沙洲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沙洲是怎么形成的吗?”2. 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沙洲的形成原因和过程,引导学生关注水流、泥沙运动等自然现象。
3.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沙洲形成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分析沙洲形成的过程。
4. 小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围绕沙洲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展开讨论,并提出问题:“沙洲形成对生态环境有什么影响?”5. 小组汇报:各小组向全班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可进行补充和评价。
6.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沙洲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强调环保意识。
7. 课后作业: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六、教学延伸活动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附近的河流或沙滩进行实地考察,观察沙洲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沙洲形成原因的理解。
2. 科学实验:安排一次关于泥沙运动的水流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泥沙在不同水流速度下的运动情况,进一步理解沙洲形成的过程。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提问等,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观察日记的内容充实程度、科学性等。
3.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后测试或课堂提问,评估学生对沙洲形成原因和过程的理解程度。
八、教学建议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确保所有学生都能跟上课程进度。
小学科学冀人版五年级下册第14课《沙洲的形成》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科学冀人版五年级下册第14课《沙洲的形成》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指导学生认识卵石的形成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岩石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作用,认识流水的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卵石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
对学生创造性、发散性思维进行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求知欲,以及探究精神,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态度,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
2学情分析
本节课光滑的鹅卵石是五年级科学下册《沙洲的形成》的第二课时,由于五年级的学生通过对科学两年半的学习,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本班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对科学实验比较感兴趣,不喜欢死记硬背的知识,但是理解不深刻,运用能力较差。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探究卵石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教学难点:
感受大自然的力量以及自然界变化的壮观过程
4教学过程
4.1第二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冀人版五年级科学下册14课《沙洲的形成》第二课时
教学实验准备
带盖的玻璃杯、碎砖头、沙子、水、镊子
教师准备:
课件,视频
一、导入新课
师:老师带来两块岩石,大家仔细观察,他们的形状有什么特点?
出示图片1(引导学生把图片中1和2比较,找出岩石和卵石的特征;发现卵石光滑圆溜,岩石棱角分明)
2.生描述后师讲述:。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沙洲的形成沙洲的形成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的一项重要内容。
通过参与这项活动,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沙洲的形成过程、地理特点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从沙洲的形成原因、形成过程和环境影响三个方面展开阐述。
沙洲是指河流、湖泊或海洋中由水流冲刷和沉积而成的岛屿状地形,它因沉积物的堆积而慢慢形成。
那么,沙洲的形成是如何发生的呢?首先,沙洲的形成与水流的冲刷和沉积有着密切的关系。
河流、湖泊或海洋中的水流可以带走沉积物,当河流的流速减慢或遇到阻碍时,便会将携带的沉积物沉积在底部。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沉积物逐渐堆积形成岛屿状地形,即沙洲。
其次,沙洲的形成还与河流、湖泊或海洋的地形有关。
在河流汇入湖泊、海洋时,水流会受到地势的影响而产生变化。
当水流遇到较平缓的地形时,流速会减慢,导致沉积物的堆积。
这些沉积物的堆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沙洲。
此外,沙洲的形成还与植物的生长有关。
植物的根系能够固定沉积物,阻止水流的流速,促使沉积物的堆积。
尤其是沙质植物如芦苇等常见于河流、湖泊或海洋中的植物,它们能够在沉积物上生长,稳定沉积物,从而加速沙洲的形成过程。
当然,沙洲的形成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河流或湖泊的水流不断地冲刷和沉积沙粒,沙粒随之积聚,最终逐渐形成沙洲。
沙洲的形成过程可以概括为:水流携带着沉积物,当流速减慢或遇到阻碍时,沉积物开始沉淀;随着时间的推移,沉积物逐渐堆积,形成岛屿状的地形;最后,植物的生长促进沙洲的稳定和发展。
沙洲的形成不仅影响着地貌,同时也对环境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首先,沙洲能够分隔水体,形成河道或湖泊的分支,为水生生物提供了新的栖息环境。
沙洲上的植物也提供了食物和庇护所,为许多鸟类和动物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地。
其次,沙洲的形成还能够减缓洪水的冲击和侵蚀。
沙洲能够拦截和吸收水流中的能量,减少洪水的流速和冲击力。
同时,它们也能够阻挡河水对岸堤和河床的侵蚀,起到保护岸边土地的作用。
沙洲的形成的实验报告
《沙洲的形成实验报告》
摘要:本实验旨在探究沙洲的形成过程,通过模拟实验观察沙洲的形成规律,
为沙洲地理形成提供实验数据和理论依据。
引言:沙洲是指在海岸线附近由潮流、海浪和风力等作用下,沙粒聚积形成的
陆地。
沙洲的形成对海岸线的保护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
模拟实验,探究沙洲的形成规律,为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实验材料及方法:本实验使用玻璃容器模拟海洋环境,将细沙均匀撒在容器底部,然后模拟海浪和潮流的作用,观察沙洲的形成过程。
实验中还设置了不同
的潮汐和风力条件,以观察其对沙洲形成的影响。
实验结果:经过一定时间的模拟实验,观察到沙洲逐渐形成的过程。
在潮汐和
风力的作用下,沙粒逐渐聚集在一起,形成了陆地与海洋之间的过渡地带,即
沙洲。
实验结果表明,潮汐和风力是沙洲形成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潮汐和风力
条件会对沙洲形成产生不同的影响。
讨论与结论:通过本实验的模拟观察,我们得出了沙洲形成的一些规律性结论。
潮汐和风力是沙洲形成的重要因素,它们的作用会影响沙洲的形成速度和形态
特征。
此外,沙洲的形成对海岸线的保护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要
加强对沙洲形成规律的研究,为海岸线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理论和实
践依据。
结语:本实验通过模拟实验的方式,探究了沙洲的形成规律,为沙洲地理形成
提供了实验数据和理论依据。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沙洲地理形成的研
究和环境保护工作做出一定的贡献。
《沙洲的形成》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对河流上有河下游实景图观察,提出上游的石子和沙市靠什么动力从上游被搬到下游的假设。
2、能用模拟实验证明谁和风对土壤、沙有搬运作用和磨圆作用。
3、渗透环保教学,让学生认识沙尘暴的危害和了解一些防措施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验大自然的力量以及陆地变化的壮观过程。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解释平原、沙洲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2、能解释沙尘暴的成因。
四、科学、技术、环境目标
能针对性地提出三条以上预防和智力沙尘暴的措施。
沙洲的形成教案14、沙洲的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对河流上下游实景图的观察,提出上游的石子和沙是靠什么动力被搬到下游的假设。
2、能用模拟试验证明水和风对土壤、沙有搬运作用,对石子有搬运和磨圆作用。
(二)科学知识目标:1、能解释平原、沙洲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2、能解释沙尘暴的成因。
(三)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能有针对性的提出3条以上预防和治理沙尘暴的措施。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大自然的力量和陆地变迁的壮观过程。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每实验小组喷壶、沙土、大小不同的石子、2 个托盘、报纸(或塑料布等)、三、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假设、设计并完成模拟实验,初步认识冲刷、搬运作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1、师:老师出去旅游时拍了一组照片,请同学们欣赏。
出示高山、平原、沙洲风景图。
(媒体或图片的形式出示)2、学生说出画面上的地貌,引导学生对沙州图提出疑问,适时导出“沙洲” 并板书。
(二)、猜想与实验,探究沙洲的形成。
1、观察沙州图,提出关于沙洲形成的假设。
2、小组内填写出猜想。
过渡:科学的结论需要用实验来明,那幺我们就来做实验吧,请注意记录实验前后的现象。
3、师演示模拟沙洲形成的实验,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并观察记录。
4、根据实验现象,请学生预测;如果注入更多的水会发生什幺现象。
想象连续下一周的暴雨会使地表发生什幺变化。
5、分析实验现象,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思考还可以用什幺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
(将托盘中放好土和石子的混合物用装满水的喷壶喷洒)会发现水土大量流失,水有冲刷和搬运的作用。
6、拓展:思考大自然中还有哪些自然现象有冲刷和搬运作用?(风、冰川、洪水、水)沙尘暴就是风搬运的结果。
(三)、板书设计14、沙洲的形成沙洲:大河中央由沙石堆成的“小岛”流水对石块有搬运和磨圆的作用沙洲在河流什么地方?河道的拐弯处海河交汇处河道由窄变宽洪水有冲刷和搬运作用。
人教版五年级下科学14、沙洲的形成一、填空1、当我们乘船沿江而下时,有时可以看到大河中央有一些由沙石堆成的“小岛”,人们称它们为沙洲。
2、沙尘暴是我国北方春天经常出现的一种天气现象。
3、卵石的形成过程是“岩石——风化、崩落——搬运、磨圆——卵石。
4、在自然界中,除了河流、冰川有冲刷和搬运作用以外,风也有冲刷和搬运作用。
地球上沙漠面积不断扩大,就是风搬运的结果。
二、判断1、凡是石头都是卵石。
(×)2、卵石是在温度、水、植物的长期作用下形成的。
(×)3、上游的碎石块,能被水流冲到很远的中、下游的地方,这是因为水流有搬运的作用。
(√)4、卵石是未经外力作用而形成的。
(×)5、河道中的碎石块,是在河水的冲击、摩擦、互相碰撞作用下失去棱角的。
(√)三、问答题1、沙洲是怎样形成的答:沙洲是水流和波浪搬运、、挟带的泥沙、岩石等堆积物堆积形成的堆积地貌。
2、鹅卵石是怎样形成的答:卵石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高山上的岩石崩塌下来,滚落到河流中;第二阶段是受到河水的冲刷,以及岩石之间的相互摩擦、碰撞,棱角被逐渐磨去,体积逐渐变小,称为圆圆的卵石。
3、沙尘暴是怎样形成的它有哪些危害我们应该怎样防治沙尘暴答:造成沙尘暴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大量砍伐森林,垦荒种地,过度放牧,使土壤荒漠化和沙漠化,大量沙尘会被吹离地面,就会形成沙尘暴。
沙尘暴给人们的生产生活、交通运输和自然环境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防止沙尘暴的根本办法是大规模植树造林。
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保护生态环境。
机械搬运作用机械搬运作用,按搬运介质不同可以分为流水、风、冰川、海洋等机械搬运,此外还有重力机械搬运。
(1)流水的机械搬运:流水的机械搬运可以分为浮运和底运,底运又可分为滚动、滑动及跳动等方式。
搬运方式主要决定于颗粒的大小、密度和碎屑的球度。
颗粒小、密度小的碎屑,多以悬浮状态搬运;颗粒大、密度大的碎屑,容易沿水底滚动或滑动前进,有时也跳动前进。
(2)风的机械搬运:风的搬运方式和流水相同,一般说来,细小的碎屑呈悬浮状态搬运,而较粗大的碎屑则沿地表滚动、滑动或跳跃式前进。
所谓飞沙走石,很恰当地描绘了风的搬运情况。
(3)冰川的机械搬运:风化作用产物和冰川剥蚀作用的产物,随着冰川的移动被载运前进。
被冰川搬运的物体分选和磨圆作用不好。
(4)海洋的机械搬运:它的搬运物质大部分是从大陆上河流搬运来的,部分来源于海水对海岸的侵蚀。
海洋搬运主要是靠海浪、潮汐和海流来进行的。
(5)重力机械搬运:碎屑物质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由高向低进行移动。
这种作用在山崩、滑坡、泥石流处表现尤为明显。
重力机械搬运的碎屑物质分选不好,多具棱角。
卵石的形成过程卵石是经过很长时间逐渐形成的。
卵石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岩石风化、崩塌阶段;第二阶段是岩石在河流中被河水搬运和磨圆阶段。
自然界中的岩石,经常受到冷热的影响。
白天,阳光把岩石晒得很热,夜里,没有阳光的岩石变得很凉,日子久了,岩石的内外冷热程度就不一样,各部分的热胀冷缩也不一样,内部结构的变化使岩石产生了裂缝。
在冬季,存于岩缝中的水会结冰,结冰会产生一种特殊的膨胀现象,膨胀会产生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使岩石的裂缝增大,甚至完全裂开。
长在岩缝中的树,会越长越粗,树根会越扎越深,时间长了,裂缝就会被撑得越来越大,越来越深,最后造成岩石完全破裂。
经过风化作用崩塌下采的岩石滚落到河流中,由于水流是有力量的,所以水流对河流中的岩石有一种搬运作用。
河水越多,流速越快,搬运力量就越大。
大的、重的石块,搬运的距离近;小的、轻的石块,搬运的距离远。
五年级科学《沙洲的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沙洲的形成过程,知道河流、泥沙和沙洲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沙洲的形成过程。
难点:理解河流、泥沙和沙洲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沙洲形成过程的图片、泥沙样本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沙洲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它是什么形成的?”2. 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沙洲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了解河流、泥沙和沙洲之间的关系。
3. 课堂讲解:教师结合PPT,详细讲解沙洲的形成过程,包括河流携带泥沙、泥沙沉积、沙洲逐渐形成等。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泥沙样本,让学生观察并分析泥沙的来源和特点。
5.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河流、泥沙和沙洲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实际情况举例说明。
6. 成果分享: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沙洲形成的原因和意义。
8. 课后作业:学生绘制一幅沙洲形成过程的示意图,并写一篇关于沙洲形成的小短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沙洲形成过程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交流观点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检查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河流和沙洲的真实情况,加深对沙洲形成过程的理解。
2.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环保工作者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沙洲的保护意义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八、教学注意事项:1. 在讲解沙洲形成过程时,要注重科学性的准确性,避免误导学生。
人教版五年级下科学
14、沙洲的形成
一、填空
1、当我们乘船沿江而下时,有时可以看到大河中央有一些由沙石堆成的“小岛”,人
们称它们为沙洲。
2、沙尘暴是我国北方春天经常出现的一种天气现象。
3、卵石的形成过程是“岩石——风化、崩落——搬运、磨圆——卵石。
4、在自然界中,除了河流、冰川有冲刷和搬运作用以外,风也有冲刷和搬运作用。
地
球上沙漠面积不断扩大,就是风搬运的结果。
二、判断
1、凡是石头都是卵石。
(×)
2、卵石是在温度、水、植物的长期作用下形成的。
(×)
3、上游的碎石块,能被水流冲到很远的中、下游的地方,这是因为水流有搬运的作用。
(√)
4、卵石是未经外力作用而形成的。
(×)
5、河道中的碎石块,是在河水的冲击、摩擦、互相碰撞作用下失去棱角的。
(√)
三、问答题
1、沙洲是怎样形成的?
答:沙洲是水流和波浪搬运、、挟带的泥沙、岩石等堆积物堆积形成的堆积地貌。
2、鹅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答:卵石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高山上的岩石崩塌下来,滚落到河流中;第二阶段是受到河水的冲刷,以及岩石之间的相互摩擦、碰撞,棱角被逐渐磨去,体积逐渐变小,称为圆圆的卵石。
3、沙尘暴是怎样形成的?它有哪些危害?我们应该怎样防治沙尘暴?
答:造成沙尘暴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大量砍伐森林,垦荒种地,过度放牧,使土壤荒漠化和沙漠化,大量沙尘会被吹离地面,就会形成沙尘暴。
沙尘暴给人们的生产生活、交通运输和自然环境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防止沙尘暴的根本办法是大规模植树造林。
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保护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