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的形态特征教学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17.17 KB
- 文档页数:5
高一物理滑坡知识点归纳滑坡是地质灾害中常见的一种形式,它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了解滑坡的成因和预防措施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高一物理中与滑坡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归纳,以供学习和参考。
1. 滑坡的定义和成因滑坡是指山体的一部分或整体沿一定的滑动面向下滑动或倾倒的现象。
滑坡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1 地质因素地质构造、岩性、斜度和地下水等地质因素对滑坡的发生都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地震可能会导致地下水位的改变和地层的破坏,从而引发滑坡。
1.2 水分因素水分是滑坡发生的重要因素。
降雨过多过频、地下水位上升或排水不畅等都可能导致地表土壤饱和,减弱土壤的黏聚力和内聚力,从而使滑坡发生的概率增加。
1.3 人为因素人类的活动也是滑坡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过度采矿、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施工等都会破坏地质环境,加速滑坡的发生。
2. 滑坡类型和特征滑坡可以根据滑动面的形态、滑动形态和滑动区材料的性质来进行分类。
主要的滑坡类型包括:2.1 剪切滑坡剪切滑坡是最常见的滑坡类型,其滑动面呈剪切破裂面,造成土体整体向下滑动。
2.2 推倒滑坡推倒滑坡的滑动面主要是岩性的断层面,土体向下推压滑动。
2.3 膨胀滑坡膨胀滑坡是由于土壤中存在可膨胀性土质,当土壤吸湿膨胀时,会导致滑动的发生。
3. 滑坡预测和防治了解滑坡的成因和特征是滑坡预测和防治的基础。
在高一物理中,我们学习了以下与滑坡相关的预测和防治知识点:3.1 地震仪地震仪可以用于监测地震活动,及时判断地质环境的变化,提前预警可能发生的滑坡。
3.2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卫星图像的获取和分析,了解地表的形态和变化,帮助我们发现潜在的滑坡危险区域。
3.3 排水工程合理的排水工程可以降低地下水位,减少水分对土壤的影响,从而减少滑坡发生的概率。
3.4 土地规划和管理合理的土地规划和管理可以避免在潜在的滑坡危险区域进行建设,减少滑坡造成的损失。
4. 滑坡的影响和灾害应对滑坡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灾害应对措施来降低损失。
滑坡地形地貌特征:
滑坡是一种地质灾害,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在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的影响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顺坡向下滑动的现象。
滑坡地形地貌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地形地貌:滑坡常常发生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如山区、丘陵地带和河谷地带。
滑坡体的地形地貌通常呈簸箕状、阶梯状或台状。
滑坡体边缘常常有明显的裂缝,滑坡体上部的裂缝比下部的裂缝宽,裂缝长度和深度也较大。
2.岩层结构:滑坡体上的岩层结构是影响滑坡的重要因素。
岩层结构可以是单斜层、整合层、逆向层等,不同的岩层结构对滑坡的影响不同。
单斜层结构最容易发生滑坡,整合层结构次之,逆向层结构最不容易发生滑坡。
3.地下水:地下水对滑坡的影响很大。
在地下水丰富的地方,水的压力和润滑作用容易引发滑坡。
地下水对滑坡的影响还表现在对滑带土的软化和泥化作用上,使滑带土的抗剪强度降低,容易发生滑坡。
4.植被覆盖:滑坡体上的植被覆盖也是影响滑坡的重要因素。
植被覆盖可以增加滑坡体的稳定性,减少水土流失,防止滑坡的发生。
但是,在一些暴雨或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条件下,植被覆盖也可能引发滑坡。
总之,滑坡地形地貌特征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只有了解和掌握了这些特征,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治理滑坡灾害。
七、滑坡特征及稳定性评价(一)、滑坡边界、规模、形态特征下土地岭滑坡位于袁水河的南岸,主滑方向受河岸边坡和地层倾向的控制,为NE10°~20°之间。
滑坡西侧以基岩地层的下错台坎为边界,主要受走向近南北的节理控制,右侧的袁水河Ⅱ、Ⅲ阶地边缘为控制线,总体平面形态呈下宽上窄的特点。
滑坡后缘具有十分明显的圈椅状地貌,滑坡体中部为滑坡平台,现为民房所在地,滑坡前缘属袁水河的冲刷岸,但是由于滑坡在不断地滑动,河岸向外微凸出,且堆积有大量滑坡产生的块石,呈现出明显的滑坡舌地貌。
滑坡前缘宽度210m,往中后部(沿江大道上方),滑坡变窄,宽度在150—70m,滑坡纵向长度右侧明显大于左侧,平均长度为170m,以F1裂缝和泉水出露点的连线为界,左侧滑坡的长度为75m。
滑坡体平面范围为20000m2,滑坡体的厚度在纵向上也有一定的变化,中上部滑坡体平均厚度约为14m,最大厚度为17.2 m,沿江大道下部的滑坡体厚度逐渐变薄,平均厚度为6 m。
该滑坡的总体积约为25万m3。
(二)、滑坡体结构与滑动带特征通过对工程地质测绘和勘探资料的分析,下土地岭滑坡是一古基岩滑坡,原古滑坡体物质组成是以上侏罗系蓬莱镇组紫红色泥岩、泥质粉砂岩和灰白色长石石英砂岩为主。
岩层面总体上是以10°左右的倾角倾向河岸。
该古滑坡由于受到袁水河的侧向侵蚀,前缘不断向河岸推移,前缘活动性明显大于中后部的活动性,而且由于该滑坡的长期活动,滑坡物质的分布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规律。
由于滑坡体中上部的活动性小于前缘的活动性,滑坡物质总体保留有原基岩地层的层里特征,表层为2m厚的粘土碎石,其下为5~6m厚的泥岩块石层,泥岩块石层与滑带之间为7~8m厚的砂岩块石层。
基岩块石大多呈强风化和中风化状态。
滑坡前缘物质结构由于受其活动性的影响,滑坡体物质已基本反映不出原基岩地层的层理结构特征,以紫红色泥岩碎石的长石石英砂岩块石夹粘土为主要特征。
滑坡分析报告总结1. 引言滑坡是一种地质灾害,常常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了解滑坡的成因和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滑坡事件,我们进行了滑坡分析。
本报告总结了滑坡分析的步骤和结果。
2. 数据收集为了进行滑坡分析,我们首先收集了相关的地质和气象数据。
地质数据包括地形图、地质构造图和岩性分布图。
气象数据包括降雨量、温度和湿度等信息。
这些数据是分析滑坡的基础。
3. 地质条件分析通过对收集到的地质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滑坡发生的区域具有以下地质条件:地形陡峭、岩性松散、地下水丰富等。
这些地质条件增加了滑坡发生的风险。
4. 气象条件分析除了地质条件,气象条件也对滑坡的发生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对收集到的气象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在滑坡发生前有大量降雨,并且降雨过程持续时间较长。
这种气象条件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增加滑坡的可能性。
5. 滑坡预测基于对地质和气象条件的分析,我们进行了滑坡的预测。
我们采用了统计模型来预测滑坡的概率。
根据历史滑坡事件和相关的地质、气象数据,我们建立了一个预测模型。
通过模型,我们可以得出不同条件下滑坡发生的概率。
6. 风险评估根据滑坡预测的结果,我们进行了风险评估。
我们将滑坡的概率分为几个等级,用于评估滑坡事件对人员和财产的威胁程度。
通过风险评估,我们可以制定相应的防灾措施,减少滑坡事件的影响。
7. 防灾建议根据滑坡分析的结果和风险评估,我们提出了一些防灾建议。
首先,加强地质勘测,及时发现潜在滑坡风险。
其次,建立滑坡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地下水位和地表位移等指标,及早预警滑坡事件。
此外,加强公众教育,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减少人员伤亡。
8. 结论滑坡分析是了解滑坡成因和预测滑坡事件的重要工具。
通过对地质和气象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预测滑坡的概率,并评估滑坡事件的风险。
根据分析结果,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防灾措施,减少滑坡事件的损失。
滑坡分析的结果对于土地规划和灾害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就是我们对滑坡分析的总结报告,希望对相关人员有所启发,提高对滑坡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广东省大埔县某滑坡特征分析广东省大埔县位于粤东梅江河中游,地处粤闽边区,素有“梅岭明珠”之称。
这里山峦叠嶂,水质优美,自然景观优美,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
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大自然的力量也给这里带来了一些问题,其中就包括滑坡灾害。
滑坡是指在山体斜坡上由于重力作用和多种外力的共同作用而发生的地表岩土体整体或局部的向下滑动的现象。
滑坡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周边环境和人类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对广东省大埔县某滑坡进行特征分析,以揭示滑坡发生的原因和规律,为防灾减灾提供参考。
一、滑坡的地理位置及基本情况该滑坡位于大埔县一处山区的山脚下,周边环境为茂密的森林和坡地农田。
该地区属于低山丘陵地带,地形较为起伏,山体呈现较为陡峭的坡度。
降雨较为充沛,气候湿润,是滑坡发生的常见地质背景。
二、滑坡的形态特征该滑坡为一个规模较大的滑坡,滑坡体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向下滑动形态。
滑坡体呈现出一定的坡度,滑动面比较清晰。
滑坡体上方的山体出现了明显的裸露、滑动现象,下方地面被滑坡体所掩盖。
滑坡体的前端形成了一定的堤坝状地貌,周边存在一定的落石和滑坡碎屑。
三、滑坡发生的原因分析1.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滑坡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该地区为活动断裂带,地层受到了断裂带的影响,地势较为陡峭,地形变化较大。
2. 人为开发活动:过度的人类开采和基础设施建设,如采矿、土地整理等活动导致了山体的破坏和变形,使得地下水位发生变化,加重了滑坡的发生。
3. 降雨和水文因素:在暴雨等极端降水条件下,地下水位上升,山体与坡面的地表径流形成,增加了山体的滑动性。
四、滑坡发生的危害及影响1. 生活和财产安全:滑坡会导致山体滑坡区域的居民撤离,撤离安置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资和财力。
滑坡的发生也会导致房屋、农作物的毁坏,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 环境破坏:山体滑坡会导致水土流失,河道淤塞,从而引发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3. 生态环境影响:滑坡会破坏原有的植被,减少植被的保持和根系的约束,增加了山体的非饱和水分含量,从而增大了山体的滑动性。
滑坡分析报告总结概述滑坡是地质灾害中常见的一种类型,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减少滑坡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进行滑坡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滑坡分析报告进行总结,以期提供决策者更全面的信息,以便制定合适的应对措施。
分析方法滑坡分析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资料收集、现场考察和数值模拟等。
不同方法的综合运用有助于更准确地了解滑坡的成因和演化过程。
在本次滑坡分析报告中,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1.资料收集:对历史滑坡事件进行梳理,收集相关地质、地形、气候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数据。
2.现场考察:到滑坡发生地实地勘查,观察滑坡地带的地貌形态、岩石结构和土壤特征等,并采集样本进行室内实验。
3.数值模拟:利用数值模型对滑坡的稳定性进行分析,通过计算和预测了解滑坡的可能发展趋势和危险程度。
通过以上方法的综合运用,我们可以获得多角度、多尺度的滑坡分析结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滑坡发生的机理和规律。
分析结果根据我们的滑坡分析报告,得出了以下结论:1.滑坡成因:此次滑坡事件的成因主要是由于降雨过程中地下水的积聚和土壤饱和引起的。
在过去的几个月中,这一地区降雨量超过了历史平均水平,导致地下水位明显升高。
这种地下水的积聚对滑坡的稳定性产生了重要影响。
2.滑坡类型:本次滑坡为斜坡滑坡,在滑坡的下部形成了明显的滑面。
滑坡发展过程中,滑面逐渐向上扩展,土体不断破裂,最终形成滑坡体。
3.滑坡危险性评估:通过数值模拟和对历史滑坡事件的分析,我们发现滑坡的危险性较高。
滑坡体上方的土壤存在明显的裂缝和变形现象,预示着滑坡的进一步发展可能。
此外,滑坡还对下方的建筑物和交通线路造成了严重威胁。
应对措施根据滑坡分析报告的结果,我们建议采取以下应对措施:1.治理现场:对滑坡发生地进行加固处理,包括加强滑坡体上方土壤的支护和整治滑坡体下方的交通线路。
2.监测系统建设:建立滑坡监测系统,包括地下水位监测、位移监测和地质应力监测等,实时监测滑坡的变形和演化。
滑坡分析报告总结1. 引言滑坡作为一种地质灾害,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为了有效地预防和减轻滑坡灾害的影响,对滑坡进行分析和评估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对滑坡分析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案例进行总结和归纳,旨在提供对滑坡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参考。
2. 滑坡的定义和分类滑坡是指地表或地下岩土体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发生连续性的、不可逆的、相对于地下稳定体的滑动现象。
根据滑坡的形态、滑动方式和滑动材料的特征,可以将滑坡分为多种类型,如崩塌滑坡、滑动滑坡、蠕滑滑坡等。
3. 滑坡分析的基本原理滑坡分析是通过研究滑坡的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和运动规律,以及岩土体的力学特性和变形特征,来判断滑坡的稳定性和危险程度。
滑坡分析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动力学原理滑坡的发生和发展离不开外力的作用,如重力、水力、地震力等。
通过对这些外力的分析,可以评估滑坡的稳定性和可能的破坏程度。
3.2 静力学原理滑坡的稳定性与岩土体的内部力平衡密切相关。
静力学原理可以通过分析岩土体的剪切强度、有效应力和摩擦角等参数,来评估滑坡的稳定性和潜在风险。
3.3 地质条件和变形特征滑坡的形成和演化与地质条件和岩土体的变形特征密切相关。
通过对滑坡区域的地质环境、地下水位、土层厚度、岩性等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滑坡的发生机理和危险性。
4. 滑坡分析的方法和技术滑坡分析涉及到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包括地质学、地理学、力学、数学等。
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数据条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技术来进行滑坡分析,如:4.1 地质调查和野外观测通过实地调查和野外观测,获取滑坡区域的地质地貌、地形地貌、岩土体特征和变形迹象等信息,为滑坡分析提供基础数据。
4.2 试验和实验室测试通过室内试验和实验室测试,获取岩土体的力学参数、变形特性和水文特性等数据,为滑坡分析提供定量依据。
4.3 数值模拟和计算分析利用数值模拟软件或计算方法,对滑坡的稳定性和运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和计算分析,预测滑坡的演化趋势和可能的影响范围。
滑坡教案中班反思与改进教案标题:滑坡教案中班反思与改进教案目标:1. 通过反思滑坡教案的实施情况,分析问题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2. 提高教师对于教案编写和实施的专业能力。
3. 优化教学过程,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案步骤:1. 反思滑坡教案的实施情况a. 教师回顾滑坡教案的编写过程,包括目标设定、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选择等。
b. 教师回顾滑坡教案的实施情况,包括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学生的反应和学习效果等。
c. 教师分析滑坡教案中存在的问题,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难易度不适宜、教学方法不合理等。
2. 分析问题原因a. 教师针对滑坡教案中存在的问题,逐一分析其原因,如教学目标不明确可能是因为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了解不足。
b.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生的互动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求,从而更准确地设定教学目标。
3. 提出改进措施a. 教师根据问题分析的结果,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例如,针对教学目标不明确的问题,教师可以重新设定目标并明确表达给学生。
b. 教师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具,以适应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和需求。
c. 教师可以调整教学内容的难易度,确保学生在学习中既有挑战又能够取得成就感。
4. 实施改进措施a. 教师根据提出的改进措施,对滑坡教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b. 教师在实施教案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c. 教师可以与同事进行交流和分享,共同提高教案编写和实施的专业能力。
5. 评估改进效果a.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评估改进措施的效果。
b. 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反馈交流,了解他们对教学的感受和意见。
c. 教师可以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
通过以上步骤的实施,教师能够对滑坡教案进行反思与改进,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教师也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教案编写和实施能力,更好地适应不同教育阶段的要求。
滑坡的形态特征滑坡在平面上的边界和形态特征与滑坡的规模、类型及所处的发育阶段有关。
一个发育完全的滑坡,一般包括:1,滑坡体,指滑坡发生后与母体脱离开的滑动部分;2,滑动带,滑动时形成的碾压破碎带;3,滑动面,滑坡体沿着下滑的表面;4,滑坡床,滑体以下固定不动的岩土体,它基本上未变形,保持了原有的岩体结构;5,滑坡壁,滑体后部和母体脱离开的分界面,暴露在外面的部分,平面上多呈圈椅状;6,滑坡台阶,由于各段滑体运动速度的差异而在滑体上部形成的滑坡错台;7,滑坡舌,又称滑坡前缘或滑坡头,在滑坡前部,形如舌状伸入沟谷或河流,甚至越过河对岸;8,滑坡周界,指滑坡体与其周围不动体在平面上的分界线,它决定了滑坡的范围;9,封闭洼地,滑体与滑坡壁之间拉开成沟槽,相邻滑体形成反坡地形,形成四周高中间低的封闭洼地;10,主滑线,又称滑坡轴,滑坡在滑动时运动速度最快的纵向线,它代表滑体的运动方向;11,滑坡裂隙,分为四类:1,分布在滑坡体上部的拉张裂隙;2,分布在滑体中部两侧的剪切裂隙;3,分布在滑坡体中下部的扇状裂隙;4,分布在滑坡体下部的鼓张裂隙。
由此可见,一个滑坡完整的应该包括以上11个部分组成。
当然,在实际的滑坡现象中,有时候我们很难分清楚各个部分明显的边界。
在野外,从宏观角度观察滑坡体,可以根据一些外表迹象和特征,可粗略的判断它的稳定性。
已稳定的老滑坡体有以下特征:(1)后壁较高,长满了树木,找不到擦痕,且十分稳定;(2)滑坡平台宽大、且已夷平,土体密实,有沉陷现象;(3)滑坡前缘的斜坡较陡,土体密实,长满树木,无松散崩塌现象。
前缘迎河部分有被河水冲刷过的现象;(4)目前的河水远离滑坡的舌部,甚至在舌部外已有漫滩、阶地分布;(5)滑坡体两侧的自然冲刷沟切割很深,甚至已达基岩;(6)滑坡体舌部的坡脚有清晰的泉水流出等等;不稳定的滑坡体常具有下列迹象:(1)滑坡体表面总体坡度较陡,而且延伸很长,坡面高低不平;(2)有滑坡平台、面积不大,且有向下缓倾和未夷平现象;(3)滑坡表面有泉水、湿地,且有新生冲沟;(4)滑坡表面有不均匀沉陷的局部平台,参差不齐;(5)滑坡前缘土石松散,小型坍塌时有发生,并面临河水冲刷的危险;(6)滑坡体上无巨大直立树木。
一是地质条件与地貌条件;二是内外营力(动力)和人为作用的影响。
第一个条件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岩土类型: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
一般说,各类岩、土都有可能构成滑坡体,其中结构松散,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质能发生变化的岩、土,如松散覆盖层、黄土、红粘土、页岩、泥岩、煤系地层、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及软硬相间的岩层所构成的斜坡易发生滑坡。
(2)地质构造条件:组成斜坡的岩、土体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状态时,才有可能向下滑动的条件。
同时、构造面又为降雨等水流进入斜坡提供了通道。
故各种节理、裂滑坡隙、层面、断层发育的斜坡、特别是当平行和垂直斜坡的陡倾角构造面及顺坡缓倾的构造面发育时,最易发生滑坡。
(3)地形地貌条件:只有处于一定的地貌部位,具备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发生滑坡。
一般江、河、湖(水库)、海、沟的斜坡,前缘开阔的山坡、铁路、公路和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都是易发生滑坡的地貌部位。
坡度大于10度,小于45度,下陡中缓上陡、上部成环状的坡形是产生滑坡的有利地形。
(4)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活动,在滑坡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
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软化岩、土,降低岩、土体的强度,产生动水压力和孔隙水压力,潜蚀岩、土,增大岩、土容重,对透水岩层产生浮托力等。
尤其是对滑面(带)的软化作用和降低强度的作用最突出。
就第二个条件而言,在现今地壳运动的地区和人类工程活动的频繁地区是滑坡多发区,外界因素和作用,可以使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发生变化,从而诱发滑坡。
主要的诱发因素有:地震、降雨和融雪、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如开挖坡脚、坡体上部堆载、爆破、水库蓄(泄)水、矿山开采等都可诱发滑坡,还有如海啸、风暴潮、冻融等作用也可诱发滑坡。
崩塌发生之后,崩塌物常推积在山坡脚,呈锥形体,结构零乱,毫无层序;而滑坡堆积物常具有一定的外部形状,滑坡体的整体性较好,反映出层序和结构特征。
也就是说,在滑坡堆积物中,岩体(土体)的上下层位和新老关系没有多大的变化,仍然是有规律的分布。
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它的面积、体积和流量都较大滑坡(landslide)的定义与组成要素定义: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滑坡的主要组成要素有:滑坡体一指滑坡的整个滑动部分,简称滑体;滑坡壁一指滑坡体后缘与不动的山体脱离开后,暴露在外面的形似壁状的分界面;滑动面一指滑坡体沿下伏不动的岩、土体下滑的分界面,简称滑面;滑动带一指平行滑动面受揉皱及剪切的破碎地带,简称滑带;滑坡床一指滑坡体滑动时所依附的下伏不动的岩、土体,简称滑床;滑坡舌一指滑坡前缘形如舌状的凸出部分,简称滑舌;滑坡台阶一指滑坡体滑动时,由于各种岩、土体滑动速度差异,在滑坡体表面形成台阶状的错落台阶;滑坡周界一指滑坡体和周围不动的岩、土体在平面上的分界线;滑坡洼地—指滑动时滑坡体与滑坡壁间拉开,形成的沟槽或中间低四周高的封闭洼地;滑坡鼓丘一指滑坡体前缘因受阻力而隆起的小丘;滑坡裂缝一指滑坡活动时在滑体及其边缘所产生的一系列裂缝。
位于滑坡体上(后)部多呈弧形展布者称拉张裂缝;位于滑体中部两侧,滑动体与不滑动体分界处者称剪切裂缝;剪切裂缝两侧又常伴有羽毛状排列的裂缝,称羽状裂缝;滑坡体前部因滑动受阻而隆起形成的张裂缝,称鼓张裂缝;位于滑坡体中前部,尤其在滑舌部位呈放射状展布者,称扇状裂缝。
以上滑坡诸要素只有在发育完全的新生滑坡才同时具备,并非任一滑坡都具有。
2.产生滑坡的主要条件与外界诱发作用的影响。
产生滑坡的主要条件:一是地质条件与地貌条件;二是内外营力(动力)和人为作用的影响。
第一个条件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岩土类型: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
一般说,各类岩、土都有可能构成滑坡体,其中结构松散,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质能发生变化的岩、土,如松散覆盖层、黄土、红粘土、页岩、泥岩、煤系地层、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及软硬相间的岩层所构成的斜坡易发生滑坡。
(2)地质构造条件:组成斜坡的岩、土体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状态时,才有可能向下滑动的条件。
同时、构造面又为降雨等水流进入斜坡提供了通道。
故各种节理、裂隙、层面、断层发育的斜坡、特别是当平行和垂直斜坡的陡倾角构造面及顺坡缓倾的构造面发育时,最易发生滑坡。
(3)地形地貌条件:只有处于一定的地貌部位,具备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发生滑坡。
一般江、河、湖(水库)、海、沟的斜坡,前缘开阔的山坡、铁路、公路和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都是易发生滑坡的地貌部位。
坡度大于10度,小于45度,下陡中缓上陡、上部成环状的坡形是产生滑坡的有利地形。
(4)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活动,在滑坡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
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软化岩、土,降低岩、土体的强度,产生动水压力和孔隙水压力,潜蚀岩、土,增大岩、土容重,对透水岩层产生浮托力等。
尤其是对滑面(带)的软化作用和降低强度的作用最突出。
就第二个条件而言,在现今地壳运动的地区和人类工程活动的频繁地区是滑坡多发区,外界因素和作用,可以使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发生变化,从而诱发滑坡。
主要的诱发因素有:地震、降雨和融雪、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如开挖坡脚、坡体上部堆载、爆破、水库蓄(泄)水、矿山开采等都可诱发滑坡,还有如海啸、风暴潮、冻融等作用也可诱发滑坡。
3.滑坡活动强度的主要因素滑坡的活动强度,主要与滑坡的规模、滑移速度、滑移距离及其蓄积的位能和产生的功能有关。
一般讲,滑坡体的位置越高、体积越大、移动速度越快、移动距离越远,则滑坡的活动强度也就越高,危害程度也就越大。
具体讲来,影响滑坡活动强度的因素有:(1)地形:坡度、高差越大,滑坡位能越大,所形成滑坡的滑速越高。
斜坡前方地形的开阔程度,对滑移距离的大小有很大影响。
地形越开阔,则滑移距离越大。
阔程度,对滑移距离的大小有很大影响。
地形越开阔,则滑移距离越大。
(2)岩性:组成滑坡体的岩、土的力学强度越高、越完整,则滑坡往往就越少。
构成滑坡滑面的岩、土性质,直接影响着滑速的高低,一般讲,滑坡面的力学强度越低,滑坡体的滑速也就越高。
(3)地质构造:切割、分离坡体的地质构造越发育,形成滑坡的规模往往也就越大越多。
(4)诱发因素:诱发滑坡活动的外界因素越强,滑坡的活动强度则越大。
如强烈地震、特大暴雨所诱发的滑坡多为大的高速滑坡。
4.影响滑坡的活动时间规律滑坡的活动时间主要与诱发滑坡的各种外界因素有关,如地震、降温、冻融、海啸、风暴潮及人类活动等。
大致有如下规律:(1)同时性:有些滑坡受诱发因素的作用后,立即活动。
如强烈地震、暴雨、海啸、风暴潮等发生时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爆破等,都会有大量的滑坡出现。
(2)滞后性:有些滑坡发生时间稍晚于诱发作用因素的时间。
如降雨、融雪、海啸、风暴潮及人类活动之后。
这种滞后性规律在降雨诱发型滑坡中表现最为明显,该类滑坡多发生在暴雨、大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之后,滞后时间的长短与滑坡体的岩性、结构及降雨量的大小有关。
一般讲,滑坡体越松散、裂隙越发育、降雨量越大,则滞后时间越短。
此外,人工开挖坡脚之后,堆载及水库蓄、泄水之后发生的滑坡也属于这类。
由人为活动因素诱发的滑坡的滞后时间的长短与人类活动的强度大小及滑坡的原先稳定程度有关。
人类活动强度越大、滑坡体的稳定程度越低,则滞后时间越短。
5.滑坡的空间分布规律主要与地质因素和气候等因素有关。
通常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1)江、河、湖(水库)、海、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地段等。
这些地带为滑坡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形地貌条件;(2)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
通常、地震烈度大于7度的地区,坡度大于25度的坡体,在地震中极易发生滑坡;断裂带中的岩体破碎、裂隙发育,则非常有利于滑坡的形成;(3)易滑(坡)的岩、土分布区。
如松散覆盖层、.黄土、泥岩、页岩、煤系地层、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岩、土的存在,为滑坡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4)暴雨多发区或异常的强降雨地区。
在这些地区,异常的降雨为滑坡发生提供了有利的诱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