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建筑立面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502.00 KB
- 文档页数:12
建筑经典案例赏析建筑艺术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典的建筑案例不仅代表着当时的建筑技术水平,更是文化和历史的见证。
本文将对一些建筑史上的经典案例进行赏析,探究其设计理念和艺术价值。
1. 拜占庭圣索菲亚大教堂(Istanbul, Turkey)拜占庭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拜占庭艺术的代表作,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的壮丽建筑和华丽的装饰令人叹为观止。
圣索菲亚大教堂采用了拜占庭建筑特有的穹顶和拱顶构造,使建筑内部空间显得宏伟壮丽。
圣索菲亚大教堂的主穹顶曾是世界上最大的穹顶建筑,其创新的结构设计可谓惊艳了当时的世人。
此外,教堂内部的壁画和镶嵌着金壮丽的摩赛克花纹,彰显了拜占庭艺术浓厚的宗教氛围。
2. 古罗马斗兽场(Rome, Italy)古罗马斗兽场,即斯帕尔坎竞技场,是古罗马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该建筑以其独特而坚固的结构设计而闻名于世。
斗兽场采用了椭圆形的平面布局,便于观众观看比赛。
其庞大的建筑规模和精湛的建筑技术令人称奇。
斗兽场的外墙使用了大量的石材,并巧妙地运用了拱门和圆柱来增加结构的稳定性。
这座建筑曾经举办过大规模的角斗士和野兽对决,成为古罗马人业余生活的一部分。
3. 埃菲尔铁塔(Paris, France)埃菲尔铁塔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之一,也是法国文化的象征。
该建筑高达324米,是19世纪末的建筑壮举。
埃菲尔铁塔采用了铁结构,结构稳定且轻便,使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
这座铁塔的外观设计简约大方,融合了工业化时代的现代主义风格。
它成为法国首都巴黎的标志之一,并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4. 赫尔辛基大教堂(Helsinki, Finland)赫尔辛基大教堂是芬兰最重要的地标之一,也是该国最著名的建筑之一。
这座建筑采用了新古典主义风格,曾经是俄罗斯皇帝亚历山大一世的庆祝剧院。
教堂外立面由粉红色花岗岩砌筑而成,宏伟壮观。
其设计灵感来自于古希腊神庙,风格庄重而庄严。
教堂顶部的圆顶结构是其最显著的特点,与周围的景观相得益彰。
建筑设计中的建筑立面与立柱在建筑设计中,建筑立面与立柱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它们共同构成了建筑物的外观和结构。
本文将探讨建筑立面与立柱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设计原则以及一些经典的案例。
一、建筑立面的作用与设计原则建筑立面是建筑物外部的面朝街道或开放空间的一面墙壁,它承担着保护建筑内部空间、体现建筑风格、提供视觉效果等多重功能。
一个好的建筑立面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 功能性:建筑立面应为建筑物提供必要的保护功能,如隔绝外界噪音、控制室内光线等。
2. 美观性:建筑立面是建筑物与外界环境的交互界面,应该考虑整体外观的协调与美感。
3. 表达性:建筑立面可以通过形式、材料、色彩等手段,传达建筑的内涵与特点。
4. 可持续性:考虑建筑立面的可维护性、可持续发展性等方面的设计,使建筑物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变化。
二、立柱在建筑设计中的角色与分类立柱是建筑物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承重和支撑的功能。
根据不同的结构体系和设计需求,立柱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1. 柱式结构:柱式结构是最常见的立柱形式,其设计理念为利用垂直柱线承担承重和支撑的功能。
比如古希腊的多立克柱式、古埃及的古柱等。
2. 架空结构:架空结构通过桁架、悬索等形式,将立柱设置在建筑外部或其它空间的上空,以实现空间的支撑。
3. 嵌固结构:嵌固结构是将立柱嵌入地基深处,通过地基的固定为整个建筑物提供支撑和抗震性。
4. 组合结构:为了满足建筑设计的特定需求,立柱的结构形式可以进行组合。
比如将钢柱与混凝土柱结合,利用各自的优点来实现更好的结构性能。
三、经典案例1. 法国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是法国的一座哥特式建筑,其立面设计精美,采用尖拱形的立柱与雕塑装饰,展示了哥特建筑的典型特点。
2. 美国纽约帝国大厦:帝国大厦是现代摩天大楼的代表之一,其立面采用了钢结构的竖向立柱和玻璃幕墙的组合,创造了独特的外观效果。
3. 中国北京故宫:故宫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其建筑立面采用了黄色琉璃瓦和红色墙体的组合,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风格。
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外立面1.中国古典建筑的外立面:中国古代建筑都是采用木构架的结构方式。
其基本形式是在地面上立好木头柱子,在柱子上架设木梁和木枋,梁、枋上再用木料做成屋顶的构架,最后在这些构架上再铺设瓦顶屋面。
围绕柱子四周有砖土或其他材料筑造的墙体,但是这些墙并不起承受房屋重量的作用。
中国古典建筑的外立面基本上是由台基、屋身、屋顶三大部分组成。
台基一般由砖石砌成,承托着整座房屋,一方面起保护木柱不受雨水和潮气侵蚀的作用。
另一方面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感,使其显得庄严雄伟。
架设于台基之上的屋身,一般采取明间面阔略大、两侧面阔递减的方式,既满足功能要求,又使外观取得了主次分明的艺术效果。
屋身的墙体不承受屋顶的重量,所以建筑的外墙可以灵活处理。
在较为重要的建筑物上,在其屋身和屋顶的交接部分设置斗拱,斗拱是一种悬挑结构,主要起支撑巨大的屋顶出檐和减小室内大梁跨度的作用。
屋顶部分是中国古典建筑最具特色的造型要素之一。
由于木结构的关系,中国传统建筑体形都显得庞大笨拙,人们将屋顶做成曲面形,屋檐到四个角也都微微向上翘起,使十分庞大高耸的屋顶显得生动而轻巧。
他们还把屋脊上的构件加工成各种小兽,连屋檐上的瓦头都加以装饰,刻出各式花草、禽兽,增加了建筑的情趣。
中国古代建筑善于从外形上进行各种艺术处理,大到单栋建筑的整体,小到一个梁头、瓦当,往往都经过美化成为一种装饰。
为防潮防蛀,人们在木结构的露明部分涂上油彩,从而创造了中国建筑特有的“彩画”装饰。
此外,在古建筑的石造台基和栏杆、砖造的大门门头和墙头以及木制门窗上,凡是稍微讲究的房屋,几乎都装饰有石雕或者砖雕、木雕。
中国古典建筑由于主要为木结构,单体建筑的体量一般不可能很大,因此除了利用高隆的地势、巨大的台基的烘托及向高层发展外,更常采用的是借助于建筑群体组合取得宏伟壮丽的艺术效果。
通常是利用一系列紧凑的院落的递进,富有层次和秩序地将空间画卷随空间顺序展开,强化了高潮及整体群体的艺术感。
公建化住宅外⽴⾯——精细化设计,呈现不同的⽓质。
沁园 · 杭城中的深沉GLA建筑设计沿杭城主⼲道丰潭路⼀路北上,或是艳阳⾼照天,或遇密云遮天⽇,亦或华灯初上时,有⼀⽚住宅如⿊曜⽯般在城市界⾯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引⼈注这就是沁园。
⽬。
这就是沁园。
项⽬基地置⾝于杭州城区西北部中河⽔之交汇处,东临城西主⼲道,西侧和北侧均为城市绿带与河道,南侧为政府建筑,这对⽤地退界提出了极具挑战的设计以挖掘场地内涵,丰富城市空间⽴⾯为设计出发点,为有着低调精致的⽣活态度的要求。
基地所在⽚区早年便是杭州最⼤规模的集中居住地块,设计以挖掘场地内涵,丰富城市空间⽴⾯为设计出发点,为有着低调精致的⽣活态度的⼈打造品质社区。
▲区位分析园▏润⾊于四季造园是我们的主旨,从⾼低错落的建筑形态,⾄组团空间的次序组织,营造归家四境:⼊园、扣院、启厅、归堂营造归家四境:⼊园、扣院、启厅、归堂,从⽔沁⼊园内,花池芳润,演丽于四季。
▲形体⽣成▲花园分析的南侧视野,这⽚开阔疏朗的庭院也顺应成为了我们的设计亮点。
整体的⾼低布局兼顾了城市天际线的同时,开放的西南园区让⾃然与光都充分寖⼊整个住区的每⼀处居住空项⽬的基本地势为东北⾼,西南低,整体的⾼低布局兼顾了城市天际线的同时,开放的西南园区让⾃然与光都充分寖⼊整个住区的每⼀处居住空间,让它们都拥有开阔的南向视野和阳光。
强调中⼼庭院与组团庭院的有效结合与过渡,营造⼀个整体式的公园化城市社区。
住宅组团注重围合与收放的院落空间,从社区公共界⾯到组团之间再到组团内部,形成了三个层次的围合空间,强化社区环境的领域感和归属感。
组团花园,⼊户花园,四季花厅,绿⾊健⾝道,与住宅共⽣共长打造全周期态系统,营造绿⾊⼈居环境。
打造了完整的园区配套。
⾼层底部全架空布置社区服务,结合西南的中⼼花园游步道,顺势⽽为,打造整套游步同时为缝合⼈与场地的空间关系,设计打造了完整的园区配套完整的步⾏游园流线。
道系统,结合西北的城市公共滨⽔带,形成⼀条完整的步⾏游园流线寻找⾃然与建筑共存的理想状态。
21建筑设计方法之——立面深化(附最美的立面欣赏)一般来说,生成方案的平面布局与空间组合基本上确定了建筑的形式,也就是完成了平面深化和剖面深化,建筑形式也就基本确定了。
那么完善立面设计是做什么工作呢?那就是对附着于形式的表皮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这样,完善立面设计的任务就是在环境、平面、体量、剖面的约定下,构思立面的个性表达、研究其形式、材料的肌理、把握立面色彩、确定门窗洞口的构成、推敲立面各部分的比例与尺度。
这么说来,立面设计内容都涉及到建筑美学问题。
而建筑形式美的创作规律,已形成约定成俗的美的法则,如对比、韵律、均衡等。
在完善立面设计时,我们都应善于运用这些形式美的法则,来体现立面的意图和效果。
当然,建筑立面的形式美法则又不是纯艺术的创作。
它不像其他艺术形式那样再现生活。
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一方面要受到平面功能、结构、材料、施工技术的制约,因此,建筑立面形式的创作自由是有限度的,这一点就很不像其他艺术形式;另一方面这些外在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总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建筑立面形式也会发展变化,比如随着金属和玻璃技术的成熟,大量的应用建筑,以前的立面形式必然会发生变化。
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立面设计1、推敲立面的透视效果2、立面个性要基于使用功能3、立面要反映结构的真实性4、立面细部要依据美学原则一、推敲立面的透视效果我们评价一座建筑好不好看,首先是看它的形式,而形式通常是由几个立面构成的。
我们通常是站在建筑物前某一个地方,以一种透视角度去观看建筑,总是会看到两个以上的立面,如果是在鸟瞰的情况下面还可能会看到三个立面。
由于透视关系,几个立面都会发生形状尺寸的变化,即使我们是站在某一个立面的正中央的前面,也是会有一点透视的效果,因此我们不能把立面当作二维空间,孤立地进行研究,而应该以三度空间的概念从透视的角度下面去进行立面完善工作。
通常立面的外轮廓,特别是天际线的轮廓线,往往给人以比较突出的印象,也是设计师刻意追求立面变化的部位。
第三节建筑立面设计建筑立面是表示房屋四周的外部形象。
立面设计和建筑体型组合一样,也是在满足房屋使用要求和技术经济条件的前提下,运用建筑造型和立面构图的一些规律,紧密结合平面、剖面的内部空间组合下进行的。
一、尺度和比例1. 比例的概念。
比例是指长、宽、高三个方向之间的大小关系。
无论是整体或局部以及整体与局部之间,局部与局部之间都存在着比例关系。
良好的比例能给人以和谐、完美的感受,反之,比例失调就无法使人产生美感。
2.建筑物的各部份一般是由一定的几何形体所构成。
因此,在建筑设计中,有意识地注意几何形体的相似关系,对于推敲和谐的比例是有帮助的。
1. 尺度的概念尺度所研究的是建筑物整体与局部构件给人感觉上的大小与其真实大小之间的关系。
2. 在建筑设计中,常以人或与人体活动有关的一些不变因素如门、台阶、栏杆等作为比较标准,通过与它们的对比而获得一定的尺度感。
尺度的处理通常有三种方法:自然的尺度以人体大小来度量建筑物的实际大小,从而给人的印象与建筑物真实大小一致。
常用于住宅、办公楼、学校等建筑民族文化宫建筑东西两翼为二层至三层,中部塔楼地上十三层,高达67 m,挺拔高耸,全部墙面用白色面砖饰面,孔雀蓝色琉璃瓦屋顶,方整石墙脚,融现代建筑与传统民族风格于一体,造型优美,色彩明快,充分体现了建筑的主题。
以较小的尺度获得小于真实的感觉,从而给人以亲切宜人的尺度感。
常用来创造小巧、亲切、舒适的气氛,如庭园建筑。
二、节奏感和虚实对比1. 韵律的概念。
韵律是任何物体各要素重复或渐变出现所形成的一种特性,这种有规律的变化和有秩序的重复所形成的节奏,能产生具有条理性、重复性、连续性为特征的韵律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河南开封祐国寺铁塔建造时间:1041年-1048年祐国寺铁塔在河南开封城内,塔建于宋庆历间(公元104l一1048年)、塔面用铁色琉璃砌成,故俗称"铁塔"。
塔平面八角形,高十三级,第一层下段堙入土中,其在地面以上部分有大方涩数层,似为须弥座之上半。
以上塔身八角砌圆柱,柱上为普拍枋,承托密列之双杪斗拱以承檐。
自第二层以上,每层均在平坐之上砌塔身,角上均用圆柱,其中砌普拍枋斗拱出檐,如第一层。
塔身壁面褐色琉璃砖,砖面隐起花纹。
各层塔身宽度递减,故补间铺作之数,白第一层六朵递从至第十三层出两朵。
因各层高度递减,故平坐铺作第二至第六层出两跳,第七层以上仅出一跳。
塔内无空室,仅有梯道穿塔身旋绕而上。
2. 利用建筑物存在的很多重复的因素,有意识地对这些构图因素进行重复或渐变的处理,能使建筑形体以至细部给人以更加强烈而深刻的印象。
金茂大厦Jinmao Building金茂大厦是由中国上海对外贸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独家投资5.6亿美元建设的一座88层的超高层大厦,建筑高度420.5m,建筑面积28.9万m2,是目前世界第三、中国第一高楼,于1998年8月28日竣工。
她是中国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的象征之一。
金茂大厦主楼1~52层为办公用房,53~87层为五星级宾馆,88层为观光层,裙楼为金融、商业、服务、康乐等多功能设施。
大厦同时又是一座集智能化、信息化、现代化于一体的大楼,当代最先进的高新技术在大厦中得到最为完善的体现。
金茂大厦平面布局严谨,空间组织合理,立面构思精细,结构选型可靠,体现了当代国际建筑与设计的发展潮流。
设计者为美国S.O.M事务所。
大厦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文化与现代高新科技相融合的特点,既是中国古老塔式建筑的延伸和发展,又是海派建筑风格在浦东的再现。
交错的韵律德国斯图加特美术馆新馆建造时间:1977-1984年建筑师:James Fraser Stirling美术馆新馆是由美术馆、剧场、图书馆、音乐教室及办公楼组成的一座群体建筑。
建筑师斯特林在设计中采用了后现代建筑中常用的隐喻手法,展室转角处线脚造型的构件使人联想到古典建筑的样式。
新馆的讲堂和临时展室中的蘑菇柱子颇似莱特的处理,玻璃电梯的使用又好象有波特曼的影子,主入口挑篷似构成主义的风格,而入口平台及坡道上大红大蓝的超尺度扶手及主门厅绿色的玻璃墙,又颇有高技术派的味道。
1.对比的概念。
在二物之间彼此相互衬托作用下,使其形、色更加鲜明、如大者更觉其大、小者更觉其小、深者更其深、浅者更觉其浅,给人以强烈的感受,深刻的印象称为对比。
2. 在建筑造型同一要素之间通过对比,相互衬托,就能产生不同的形象效果。
在建筑设计中恰当地运用对比是取得统一与变化的有效手段。
玻璃与实墙的对比肯尼迪图书馆John Fitzgerald Kenndy Library该图书馆建于美国麻萨诸塞州波士顿市以南一个半岛的端部。
用地3.8公顷,总建筑面积为10230 m2。
整个图书馆是多个基本几何形体的构成:九层的三棱柱体内容纳档案室、接待室、办公室等内部使用空间;由空间网架和玻璃包围而成的巨大立方体高达31 m,其中悬挂一面高达四层楼的美国国旗,作为一个"默思"大厅,成为参观路线中的高潮之一,又是有意义的结束。
当国旗在夜晚被照亮时,成为波士顿海湾地区一个重要的景观;圆形的剧场部分包含两个300座的半圆形观众厅;方形的展览大厅正好适应功能的要求;把前两者与后两者联系起来的则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过渡空间。
这些与其内容完美结合的几何形体被建筑师巧妙地组织在一起,最终给参观者的印象则是一个庄严的、但又具有人情味的纪念碑。
在外观上图书馆体现了鲜明的雕塑性,白色的实墙与深灰色的玻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更为图书馆的建筑风格增添了戏剧性。
三、材料质感和色彩配置流水别墅是赖特在20世纪30年代为卡夫曼家族设计的别墅,该别墅位于瀑布之上,赖特实现了"方山之宅的梦想,悬的楼板锚固在后面的和自然山石中.主要的一层几乎是一个完整的大房间,通过空间处理而形成相互流通的各种从属空间,并且有小梯与下面的水池联系.正面在窗台与天棚之间,是一金属窗框的大玻璃,虚实对比十分强烈。
整个构思是大胆的,成为无与比的世界最著名的现代建筑。
帝国大厦由舒瓦、兰博和哈蒙设计的帝国大厦体现了上世纪30年代建筑科学技术的水平。
大厦坐落在纽约的繁华大街上。
地段面积为130m×60m,五层以下占满整个地段,从第六层开始收缩,面积为70m×50m。
30层以上再次收缩,到第85层面积缩小为40m×24m。
85层以上是一个直径约10米,高消费1米的圆塔。
塔身高度相当17层。
因此,帝国大厦号称102层。
塔顶端距地380m,第一次超过巴黎埃菲尔铁塔的高度。
大厦有效使用面积为16万m2,房屋总重达30万吨。
由于建筑技术的成熟,帝国大厦从动工到使用只用了19个月。
这个施工速度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美国也没有被超过。
大楼建成以后,经受了巨大负荷和大风的考验,是新材料、新技术成熟完善的重要标志。
四、重点及细部处理巴士底歌剧院建成于1989年,建筑师为卡尔罗斯·欧特,位于法国大革命发源地-巴士底狱旧址,总建筑面积15万m2,主体建筑高48m。
在建筑总体设计中,建筑师成功地解决了广场轴线与基地轴线相偏离的总是,方案充分尊重原有的旧城结构系统,在巴黎城市规划上为旧城区连续性更新起了重要作用。
巴十底歌剧院规模巨大,但在建筑形式上摆脱了同类传统建筑的纪念性风格,建筑各个部分的功能都以特定的形体表现出来,并且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而组合原则又是以充分表达各部分特殊功能为基础的。
巴十底歌剧院在功能方面也有许多革新,主要表现在:1. 拥有2700个座位的观众大厅,内部的视觉和音响效果十分完善;2. 可改变窖的舞台;高度从8 m到12 m,宽度从12 m到19.5 m,深度从23 m到50 m。
以及可进行不同方向运动的快速更换布景的机械设备;3. 座位数可增减(从600到1000个)的灵活组合大厅。
法兰克福DG银行综合楼该大厦方案获1988年P/A奖。
大厦面对宽阔而繁忙的美茵泽·兰德斯特雷斯大街,北靠安静而尺度一致的居住区。
为了与这种环境直辖市,建筑师把这座塔式楼朝向商业街的一面设计成陡直的,而趄向住宅区的一面采最小的尺度。
这座大厦不是设计成古典组合体的形式,而是采用了与所在城市建筑群相似的集合体。
建筑师把综合楼分成几个独立的"块块",使它成为一个"功能混合物"。
从立面上可以看到一系与周围环境相呼应的外墙伸缩线。
最短的缩入线与附近建筑物的22m高的檐板相呼应,60 m高的屋顶使人能回想起这座城市的第一代塔式办公楼。
在整个建筑物的中心部位,是一个冬景花园,它既是能使人放松的休闲空间,大的门房,在两个轴上都对称。
冬景花园紧靠美国茵泽·兰德斯特雷斯大街,因此,建筑师用厚重门把两者隔开。
冬景花园的门与玻璃篷分开,以突出玻璃篷的轻盈。
这座塔式楼朝向旧市中心和这座城市的命脉-美茵河。
塔式楼的顶端有一个向外10.5m 的突起,看上去象是它的"帽檐"。
这个"帽檐"向旧市中心和美少年河的方向凸出,似乎在向它们致意。
德国有关部门规定,办公楼从中心到外墙的距离不得超过6.8 m,因此,德国的办公楼与住宅楼的宽度大致相同。
由于遵循了这一规定,这座塔式楼以及法兰克福的其它塔式楼比北美的同类建筑物细长得多。
派德森指出,这种办公建筑惊讶更适合人类,因为这样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光。
他预言,将来人们设计办公建筑时,将比现在重视人类的耐受力问题筑波中心大厦包括旅馆、市民会馆、音乐厅、信息中心、商业街等部分的复合建筑,位于筑波科学城中心,1983年建成,日本当代著建筑师矶崎新设计。
占地面积10642m2,总建筑面积32902m2。
用地中心为椭圆形平面的下沉式广场,长轴与城市南北轴线重合,西北角有瀑布跌水,一直引入中心,两幢主体建筑成L形围合在广场东南侧。
该建筑设计“引用”了西方文化中过去和现在的多种样式加以变形或反转,和谐统一,并以隐喻、象征等手法赋予多重意义。
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政大楼是于贝聿铭(I. M. Pei)1975年设计的作品,大楼于1978年建成。
这座像倒转金字塔的建筑物的倾斜面有34度,楼高7 层,每一层比底下一层宽出9.5英尺。
这样的设计虽然有点夸张,但可以遮挡风雨以及得克萨斯州酷热的阳光。
五角大楼坐落在美国华盛顿附近波托马克河畔的阿灵顿镇,是美国国防部所在地。
从空中俯瞰,这座建筑成正五边形,故名“五角大楼”。
1993年5月12日美国内政部把五角大楼定为国家历史标志。
五角大楼占地面积235.9万m2,大楼高22m,共有5层,总建筑面积60.8万平方米,使用面积约34.4万平方米,当时造价8700万美元,于1943年1月15日建成,同年5月启用,可供2.3万人办公。
大楼南北两侧各有一大型停车场,可同时停放汽车1万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