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浆层参数对上海地铁隧道沉降的影响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20 MB
- 文档页数:6
0引言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断加大,以地铁为代表的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方兴未艾,成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重要举措[1]。
然而,地铁在施工和开挖过程中,地层变形、沉降、水土流失等问题时有发生。
随着隧道建成年限的增加,隧道在使用期间会受到行车动载及自然环境因素的不断影响,导致隧道自身产生沉降,这不仅影响着地铁工程的正常运行,还将给人们的出行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2]。
因此解决复杂地质环境下地铁隧道的安全稳定性至关重要。
现今注浆技术在提高隧道工程安全稳定性方面以其成熟的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采用注浆技术不仅能够提高地铁隧道围压的安全稳定性,也能够很好的解决隧道开挖过程中所遇到的溶洞、断层复杂地质环境[3]。
1工程概况1.1工程地质情况此地铁隧道工程作业区间全线长度为2641m ,地质条件比较复杂,拱顶岩性为风化灰岩、红黏土、杂填土,且围岩等级为V ,该工程地质中填土、黏性土层具有微透水性,石英砂岩、泥岩、硅质粉细砂岩具有弱透水性;灰岩渗透性不一,具有各向异性;溶洞、溶隙发育,具有较强的透水性。
同时,区间范围存在基岩裂隙水与岩溶水,地质富水性能良好,局部表现出承压性。
1.2工程拟解决的问题首先,位于区间隧道洞身或明挖段隧道基坑范围内有众多溶洞,且溶洞工况复杂,在作业区间隧道上部随机分布121个大小不一的溶洞,占13.52%,最大溶洞自身高度达到24.00m 庁。
溶洞大拱顶和岩壁为灰岩,岩面稳定性相对较差,存在掉块等风险,严重影响了隧道施工的进程。
其次,场地基岩面上广泛充填红黏土,结构松散,孔隙较大,含水量较高,力学性能差异较大。
此外,周围环境比较复杂,包括独立基础的小区商铺房以及以整体筏板基础的幼儿园,穿越隧道长度达到250m 且埋深达到28m 。
因此在不影响公共设施安全正常运行并对隧道溶洞进行加固工程方案的设计亟待解决。
2注浆加固技术在地铁隧道施工的应用2.1注浆前技术准备①岩溶区段处理方法。
地铁隧道结构沉降原因及防治措施探析摘要: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我国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范围不断扩展,为了保证城市居民出行便捷,建设发达安全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十分重要。
而城市机动车不断增加使城市路面交通的通畅性大大降低,因此,为了保证城市交通的通畅性和有序性,兴建城市地铁是当前城市建设和规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在地铁建设过程中,重视地铁隧道结构的沉降问题是保证地铁运行安全的关键因素,因此,对地铁隧道结构的沉降原因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有助于提高地铁隧道结构的稳定性,保证地铁安全稳定运行。
关键词:地铁隧道;沉降原因;地质条件;改进措施1 地铁隧道结构沉降的一般因素地铁隧道结构的稳定性是保证地铁运行安全的重要基础,但在地铁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原因导致地铁隧道结构出现不均匀沉降现象,影响地铁隧道的正常使用,并且对地表上的建筑物也会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造成地铁隧道结构不均匀沉降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1.1 下卧土层的均匀性较差。
一般来说,地铁隧道结构的下卧土层呈纵向分布,不同土层的性质、分层以及过度等情况都会影响下卧土层的均匀性和平衡性,而地铁隧道施工过程中,因为下卧土层的均匀性不够稳定就会导致施工偏差,增加地铁隧道结构的沉降量。
1.2 隧道埋深对地铁隧道结构承载力的影响。
隧道埋深度主要影响地铁上方结构的承载力,尤其在地铁隧道附近进行施工就会对地铁隧道的施工质量产生影响,使地铁隧道结构出现侧向位移,导致沉降现象发生,并且地铁隧道附近施工也会使地铁结构出现振动,从而造成沉降。
1.3 临近地铁开挖基坑。
深基坑开挖过程实际是卸载的过程,临近地铁隧道的深基坑开挖对隧道的影响主要是两个方面1.由于基坑开挖引起围护的侧向位移和坑内隆起使得坑外地层沉降,导致隧道也随之沉降;2.基坑开挖引起围护向基坑内的侧向水平位移,导致隧道发生挠曲变形,临近基坑的隧道段和远离基坑的隧道段间将产生明显的纵向不均匀沉降。
微扰动注浆工法对地铁变形影响分析微扰动注浆工法由于其效果好,扰动小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地铁收敛治理工作。
本文通过对上海某段地铁微扰动注浆施工后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验证了其在低温及复杂土质条件下的施工效果及稳定性。
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微扰动注浆施工,取得了较好的收敛治理效果;本次微扰动注浆施工后回弹量较小;注浆施工对周围环境扰动较小。
标签:微扰动注浆;收敛;沉降1 前言随着公共交通需求的急剧上升,上海市自1993年开始进行地铁建设。
但由于地质环境复杂,土质较差,随着运营时间的不断延长及周围施工、堆土导致地铁在建成之后出现诸多病害情况,如隧道管片出现细微裂缝、渗漏水等。
实际工程发现,隧道收敛变形较大是造成各种病害的重要原因之一[1]。
目前国内对于收敛变形治理工作主要采用注浆施工方法,主要有充渗透注浆技术、劈裂注浆技术、挤密注浆技术等,但这些传统的注浆方法对地铁周围土体及建筑物扰动较大,且造价颇高。
为了克服传统注浆技术的弊端,上海轨交系统科研工作者尝试通过微扰动注浆技术进行地铁隧道收敛变形开展治理工作,且在工程应用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2-3]。
但其在较低温度及土质较差区域施工时的稳定性及效果仍有待进一步验证,因此利用实际工程中的监测数据进行相应的研究和分析就显得尤为必要。
本文依托上海地铁某区段的注浆项目,就微扰动注浆对地铁管片收敛变形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
2 项目概况上海某地铁隧道上方出现绿化超载现象,根据长期监测数据发现,该区段沉降及收敛变形过大,对地铁的安全运营产生了不利影响。
为保证隧道安全及正常运营,必须对该区域绿化堆土进行技术处理。
首先对隧道上方土体进行卸载,然后对隧道两侧进行微扰动注浆治理工作。
治理区域紧邻河道,土质较差,上部主要以淤泥质粉质黏土为主,下部以砂质粉土和淤泥质粘土为主,土体受到一定程度的河流侵蚀。
同时,本次注浆施工时间为12月至2月,温度较低。
据此,可研究低温及不利地质条件对微扰动注浆施工工艺及施工效果的影响情况。
浅析微扰动(地面)注浆施工对地铁隧道收敛的影响摘要:随着上海城市的发展,人员的增加,地面交通的压力也在增加,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的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上海地铁的里程也在年年梯增。
城市建设的地下基坑项目也越来越多发生在地铁隧道的保护区内,对隧道的安全运营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所以深基坑施工期间的工程影响监护测量,对地铁运营隧道的影响也具重要的意义。
本文结合一个工程实例从基坑开挖施工对地铁运营隧道的变形影响报警后,采取了隧道外注浆的补救措施后,讨论隧道收敛变形的规律。
关键词:安全保护区;工程影响监护测量;隧道收敛;微扰动(地面)注浆安全保护区--轨道交通结构外边线分别向外平移一定的距离所围成的区域。
范围如下:a)地下车站与隧道外边线外侧五十米内;b)地面车站和高架车站以及线路轨道外边线外侧三十米内;c)出入口、通风亭、变电站等建筑物、构筑物外边线外侧十米内。
工程影响监护测量:为监控轨道交通安全保护区的施工作业对轨道交通结构安全的影响而进行的监护测量,工程影响监护测量应能反映施工作业对轨道交通结构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过程。
隧道收敛测量:确定隧道结构净空尺寸变化的测量。
1、工程概况项目位于上海杨浦区,安全保护区内有多层建筑F、G、H楼,地下三层退隧道结构外边线约35m,基坑深度约16.1m;D、E、F楼地下二层距隧道结构外边线约10.5m,基坑深度约12.0m。
基坑边线平行地铁隧道延长距离总共约160m。
该区段为轨交为运营线路,区间隧道为直径 5.5米的单圆隧道。
隧顶覆土约14.2m。
近侧基坑开挖的底面处于隧道的顶部以上1~2米,离基坑最近的为隧道上行线。
受到基坑施工影响,项目对应轨道交通XX路站~XX站隧道上行线部分环片水平直径收敛变形过大。
根据“XX项目地铁隧道纠偏专题协调会会议纪要”,需对XX路站~XX站上行线区间隧道因施工引起变形超过3cm区域范围内(上行线628~767环)进行微扰动注浆,为确保注浆期间地铁结构安全,在对上述区段进行微扰动(地面)注浆加固施工。
内容摘要:【提要】:地铁隧道发生的过量不均匀纵向沉降对隧道结构内力、变形、接头防水、以及隧道正常运营的影响已不容忽视。
因此研究地铁盾构隧道的纵向结构性能和变形性态,是非常必要而且迫切的。
本文分析了地铁隧道纵向沉降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改进了隧道等效连续化的计算方法,对地铁盾构隧道纵向结构性能进行了讨论。
【提要】:地铁隧道发生的过量不均匀纵向沉降对隧道结构内力、变形、接头防水、以及隧道正常运营的影响已不容忽视。
因此研究地铁盾构隧道的纵向结构性能和变形性态,是非常必要而且迫切的。
本文分析了地铁隧道纵向沉降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改进了隧道等效连续化的计算方法,对地铁盾构隧道纵向结构性能进行了讨论。
1 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化程度迅速提高,国内许多大城市都竞相发展以地铁为主干线的快速轨道运输系统(rts)。
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深圳等地相继开展大规模的地铁建设。
随着盾构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的发展成熟,盾构施工法以其对城市地面环境影响小的特点,成为城市环境下地铁隧道的主要施工方法。
由此也发现,在饱和、灵敏度高的软土地区,盾构隧道经常发生较大的不均匀纵向沉降,其对隧道纵横向的内力、变形、接头防水、及隧道正常运营的影响已不容忽视。
因此研究盾构隧道的纵向结构性能和变形性能,分析隧道纵向沉降的影响因素,是非常必要而且迫切的[1][2]。
国际隧道协会(ita)在2000年盾构法隧道设计指导中提出在必要时将隧道纵向沉降的影响列入荷载种类的其他荷载项予以考虑[3]。
上海市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对盾构隧道设计的规定中也提出必要时尤其在隧道下卧土层土性变化处应考虑隧道纵向不均匀沉降对隧道内力的影响[4]。
这表明隧道纵向沉降尤其是不均匀沉降对隧道的影响已经引起国内外工程界的重视,但以上二者都没有明确提出具体应该如何考虑隧道纵向沉降的影响和隧道的纵向结构性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2 隧道纵向沉降影响因素分析2.1 施工期间的影响施工期间隧道沉降主要是由于盾构推进时对周围土体的扰动,以及注浆等施工活动引起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①开挖面底下的土体扰动;②盾尾后压浆不及时不充分;③盾构在曲线推进或纠偏推进中造成超挖;④盾壳对周围土体的摩擦和剪切造成隧道周围土层的扰动;⑤盾构挤压推进对土体的扰动。
关于地铁盾构施工中注浆技术的研究张嵩天津市地下铁道集团有限公司,天津 300000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交通的发展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重中之重。
地下铁路是现代城市交通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地铁主要设施位于地面以下,使得地下施工成为地铁建设工程的主体。
地铁这一轨道交通工具将显著地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疏解主城中心区交通拥堵、改善居民的出行。
而盾构法施工具有施工速度快、洞体质量比较稳定、对周围建筑物影响较小等特点。
在近年来地铁工程施工中得到广泛应用。
关键词:地铁;盾构施工;注浆技术中图分类号:U45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810(2015)30-0244-02引言由于城市化进程对交通的需求和地面空间的限制,使得近年来国内城市地下交通的进展与建设不断加速。
盾构法因为其施工效率度高、施工安全可靠性高、一般的盾构施工所采用的保护方法主要有地面隔离桩保护、地面跟注浆浆或地面深孔注浆加固建筑物基础等方法。
1 地铁工程盾构施工技术的施工原理盾构法主要是法国工程师所发明的一种隧道施工方法,这种施工方法至今已经使用了超过100多年的,发展速度极为迅速,遍布全球各个国家的地铁隧道工程建设中。
地铁隧道采用盾构法进行施工,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在盾构的保护之下安全顺利进行地层开挖以及成衬砌支护工程等。
后构法的构造较为复杂,其主体结构较多,盾构法在实际进行施工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安装和拆卸、地层开挖和推进、衬砌支护拼装以及防水等几个方而的施工工序。
在使用盾构法进行实际施工的过程中,必须要依据地铁的规划来进行设计,也就是首先在隧道内部的一端利用明挖法来建造起基坑,之后在该基坑的内部安装上盾构机,嵌入到土层之中去,在盾构架的掩护之下进行地层的开挖工作以及衬砌装配等,当衬砌环上的千斤顶利用自身的推力来帮助盾构架克服掘进过程中的土层阻力,通过这一方式,才能够使盾构架能够保持持续的前进速度。
隧道注浆技术研究与应用分析隧道注浆技术是一种应用于地下工程中的灌浆技术,通过注入适量的浆液来增强地层的稳定性,提高地下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本文将从隧道注浆技术的研究背景、原理、材料选型、施工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隧道注浆技术的研究背景隧道工程的建设是现代城市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而地层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给隧道工程的建设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因此,如何提高隧道工程的稳定性、防止地层塌方和水侵等问题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隧道注浆技术的出现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二、隧道注浆技术的原理隧道注浆技术通过注入适量的浆液来填充地下空腔和裂隙,从而增强地层的稳定性。
注浆材料中的固体颗粒能够填充地层的空隙,形成骨架结构,而浆液则能填充地层的裂隙,增加地层的密实度。
同时,注浆材料还能与地层固体颗粒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强度较高的胶凝材料。
因此,隧道注浆技术能够改善地层的力学性能,提高地下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三、隧道注浆技术的材料选型隧道注浆技术的应用需要选择合适的注浆材料。
一般来说,注浆材料应具有较好的流动性、可逆性和附着性。
常用的注浆材料包括水泥浆、水玻璃浆、聚氨酯浆等。
水泥浆能够形成较高的强度,在地下工程中应用广泛;水玻璃浆具有较好的润湿性和透水性,适用于一些需要控制地下水流的工程;聚氨酯浆则具有较好的柔软性和黏附性,适用于含水层较多的地层。
四、隧道注浆技术的施工工艺隧道注浆技术的施工工艺包括准备工作、注浆设备的选择和施工步骤等。
首先需要对地层进行调查和勘探,确定注浆工艺的具体要求。
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注浆设备,包括混凝土搅拌车、注浆泵等。
最后按照施工步骤进行注浆施工,包括注浆孔的钻探、浆液的配置和注浆操作等。
五、隧道注浆技术的质量控制隧道注浆技术的施工需要进行质量控制,以确保注浆效果的达到设计要求。
质量控制主要包括注浆材料的质量检查、注浆设备的检测和施工现场的监测等。
注浆材料的质量检查需要对原材料进行检测和验收,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
地铁旁通道冻土融沉规律及注浆治理方法研究冻结法施工以其封水性好、强度高、适应性强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但后期冻土的融沉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一直是制约冻结法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以地铁旁通道冻土的融沉为研究对象,应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以及现场实测的方法对地铁旁通道冻土的融化规律、地面沉降规律和相应注浆治理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
首先通过上海地铁7号线上海大学至南陈路站区间旁通道冻结法施工冻土融化温度场的现场实测研究,并结合数值模拟,得出了解冻期温度随时间变化近似成对数曲线分布;由于冻土融化引发地面沉降,应用随机介质的基本理论,将冻土的融化沉降和注浆抬升当作类似的随机介质事件,建立了旁通道融沉注浆综合作用下地面竖向变形的随机介质理论模型,并进行了工程预测;据此融化规律创造性地提出了地铁旁通道融沉注浆治理新方法,并应用于工程实践,同时对地面变形进行了跟踪监测,得到了旁通道融沉注浆时对应地面“马鞍型”沉降变形规律,并将监测结果和融沉注浆随机预测模型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理论预测模型的可靠性,同时也说明了本文基于冻土融化规律提出的地铁旁通道融沉注浆治理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对于城市地铁隧道施工引起地面沉降问题的探究摘要:盾构施工法作为城市地铁隧道施工的主要工艺和应用技术,与地面沉降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尽管该种方法已在我国地铁隧道施工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施工工艺、技术和施工中仍然存在问题。
而这些问题因素的存在以及产生的后果,就是引起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
因此,本文将重点分析盾构施工引发地面沉降的问题因素,以及他们对地面沉降的影响。
关键词:盾构施工;沉降;土层损失;固结压密;盾构埋深;盾构半径Abstract: Shield tunnel as a method for urban subway tunnel construction of main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technology, and ground subsidence has intersected connection. Although the method has set up a file in the tunnel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 has grown rapidly, but in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technical and construction problems still exist. And these problems factors and consequences, is the main cause of ground subsidence caused. Therefore, this article mainly focuses on analysis of shield construction by surface subsidence problem factors, and the influence of ground subsidence.Key Words: Shield construction; Settlement; Soil loss; Consolidation pressure dense; Shield buried depth; Shield tunnel radius自20实际60年代,盾构施工法引进我国后,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被广泛地应用到地铁隧道、公路隧道、市政管道等工程领域,并发挥了巨大的功效。
地铁隧道开挖超前小导管预注浆参数对地表沉降的影响王辉;王鹏;梁明纯【摘要】以哈尔滨地铁三号线湘江路站—会展中心站区间大断面地铁隧道暗挖段施工为背景,采用FLAC 3D数值模拟软件研究不同超前小导管预注浆参数下地铁隧道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规律,计算结果显示,改善小导管投影长度、注浆半径及径向加固范围这3个参数可以有效地减小地表最大沉降量.基于这3个敏感性因素设计正交试验,以掌子面后方14 m处截面最大地表沉降和掌子面处地表沉降释放率为评价指标,通过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得出:小导管投影长度对地表沉降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注浆半径,而小导管径向加固范围的影响最小.【期刊名称】《铁道建筑》【年(卷),期】2019(059)003【总页数】5页(P47-51)【关键词】地铁隧道;地表沉降;数值模拟;超前小导管;正交试验【作者】王辉;王鹏;梁明纯【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土木工程系,北京 100083;北京科技大学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泛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070;北京科技大学土木工程系,北京 100083;北京科技大学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55.49地铁隧道施工会破坏周围地质体原有的平衡,诱发应力重分布,从而引起地层位移与地表不均匀沉降,这种现象在大断面浅埋暗挖隧道施工中表现得尤为突出[1-4]。
为保证隧道的安全施工,需对软弱围岩、自稳能力差的隧道洞口或洞身段进行预支护。
主要的预支护方法有:超前锚杆法[5]、冷冻法[6-7]、管棚法[8]、水平旋喷注浆法[9]、超前小导管注浆法[10],其中超前小导管注浆法具有锚杆和棚架双重作用,其经济性、灵活性和良好的加固效果使其在隧道穿越浅埋、软弱地层等不良地段的施工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1-12]。
因此,确定合理的超前小导管预注浆参数,以增强超前小导管的支护效果,改善掌子面的受力情况,使隧道开挖过程中不同部位的地层应力、位移等指标都减少至最小,对工程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盾构管片壁后注浆材料实验以及地表沉降影响研究1研究背景与意义我国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南京、天津等十多个城市已经成功釆用盾构工法修建了大量地铁工程。
截止2010年10月,广州地铁通车总里程已达到240km;2010年底,北京地铁通车总里程已超过300km;世博会闭幕后,上海全面实施公交优先战略,预计到2015年,全市地铁通车总里程将由目前的400多公里增加至600kni。
这些城市地铁隧道绝大部分釆用盾构工法施工,大大丰富和完善了盾构法施工技术,越来越成熟的盾构施工技术将在城市地铁等各类地下工程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
壁后注聚是盾构法施工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起到控制地表沉降、增强隧道抗渗性和稳定性的作用。
注衆材料如何均匀地填充空隙,同时又具有良好的施工性能,起到加固地层、减小地层位移损失的作用,是盾构隧道设计及施工人员共同关注的问题。
近几十年来,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就盾构同步注浆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特定地层开展的,比如成都富水砂卵地层、上海软土地层、穿黄隧道富水地层等,这些材料都可以达到良好的施工性能及满足特定地层的要求。
对于穿越膨胀岩地区的盾构管片结构,将受到特殊岩土膨胀变形的影响,而针对合肥膨胀岩地区盾构壁后注浆材料的研究鲜见报道,因此幵展膨胀岩地区盾构管片受力特性的壁后注浆材料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同时,研究盾构施工对地层扰动的机理以及支护结构的受力特征不仅具有经济效益,而且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其中盾构壁后注装对險道及地表的影响更是研究的重点。
2国内外研究现状(1)材料实验曾晓清、张庆贺结合上海地铁一号线衆液配比,分析了装液成分、配合比与菜液性能指标之间的关系,提出不同地层奖液配比的优化方向及适合不同地层的衆液配比。
祝龙根、白廷辉以上海地铁为研究对象,从静强度、动强度、可菜性三方面提出梁液配制优化思路,得出满足上海工程要求的装液配比。
朱建春等介绍了北京地铁盾构同步注桨及其材料研究,根据北京地区的地质条件、工程特点,自行研制了惰性装液,并且在北京盾构施工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对于城市地铁隧道施工引起地面沉降问题的探究【摘要】城市铁路隧道建设阶段中,普遍应用盾构施工处理方式。
该项技术工艺同地面沉降包含紧密联系。
虽然该类技术方式在我国隧道工程建设中获取了长足进步。
然而其仍旧包含一定问题,即会导致地面沉降。
为此,本文就城市地铁隧道工程施工引起的地面沉降展开探讨。
对提升整体质量水平,预防不良损失影响,创设明显效益,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城市地铁;隧道施工;地面沉降1、前言城市交通建设事业的迅猛发展,令城市地铁隧道工程施工建设规模逐步扩充。
我国较多工程普遍应用盾构处理方式,虽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也呈现出了一定弊端问题。
基于各类因素作用影响,会令地层结构受到不良破坏,导致地面沉降。
一旦发生该类状况不但会令地表以及四周建筑受到影响,还会导致一定区域范畴中地层形成不规则改变,对人们日常生活、从事各项丰富的经济建设、实践生产活动,极为不利。
为此,地铁隧道工程施工建设导致的地面沉降问题,逐步受到广泛重视。
人们主力探究引发地铁隧道工程周围环境地面沉降的具体成因,进而可通过更好的防护处理,提升工程应用服务质量,有效杜绝不良隐患问题。
通常来讲,隧道工程盾构施工处理导致的地面沉降种类多样。
包含四类,即地层损伤、扰动土层总体密实性、盾构埋深以及半径。
2、地层损失影响城市地铁隧道施工阶段中,采用盾构方式,具体开挖土体的总量体积以及隧道总体体积存在差异。
令现实施工处理阶段中会导致土层受损。
为有效的弥补该类影响损失,则会令隧道四周土体自然变化移动,进而形成地面沉降。
为科学明确该类因素影响,我们做进一步分析。
通常盾构掘进阶段中,基于开挖面土体受到的初期侧向应力小于水平支护应力影响,进而令土体会朝着盾构中变化移动,进而令其上部地面形成沉降。
推进阶段中,作用在开挖面土体的推动力则会高于初级侧向力,进而令土地会朝前或朝上运动,进而形成上方土体不断的隆起。
为降低盾构施工处理对土体产生的影响作用,一般会利用千斤顶发挥驱动作用,令切口贯穿到土层,而后可位于切口中完成土体运输以及开挖。
微扰动注浆工法对地铁变形影响分析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运营分公司 余海生摘 要:微扰动注浆工法由于其自身施工特点,能够在狭窄的施工环境精确应用,同时,注浆效果优于其他注浆方式。
在地铁的建设过程中,由于施工地点在地下狭窄的空间之中。
同时,施工过程关系到了国家的利益和社会人民的便利,需要把地下工程的沉降变形控制在可靠范围之内。
微扰动技术就能够很好地做到这一点。
在我国的地铁地下施工注浆中,上海、杭州地下铁在施工过程中均采用了微扰动技术,效果十分显著。
文章主要通过阐述分析微扰动注浆技术对地铁施工中沉降变形的问题研究,确保微扰动技术的合理施工流程。
关键词:微扰动注浆;地铁施工;沉降变形控制由于地区差异的影响,微扰动注浆技术在不同的施工环境中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和分析。
根据地下土质情况,在施工过程中先进行样本的采集和分析,确定施工技术和施工流程。
由于地铁内施工环境复杂,常年受到地下潮湿环境的腐蚀造成了地下隧道变形、沉降度过大等相关问题的产生。
所以在施工过程中要采取注浆加固的方式,改变这种现状,促进我国地铁建设的不断发展。
微扰动技术在实践的过程中需要控制技术变量,把握浇筑过程中的细节方面,从而做到真正的注浆加固。
1 微扰动注浆技术背景介绍微扰动注浆技术是在地铁通行隧道的沉降曲线上,按照沉降点的划分地点进行标点注浆施工。
阶段性地注浆加固隧道的整体结构,防止大面积沉降、变形的施工技术。
在隧道的沉降曲线上选取多个注浆孔,分区域进行多次注浆,每次注浆量控制在一个小范围内,防止因为大量注浆产生的大范围沉降现象的发生,改善隧道内部纵向曲线的脆弱结构。
同时考虑到作为上方住宅商业建筑的支撑地下室,防止其在施工过程中塌陷,就需要在注浆的过程中做好加固措施。
与传统的充渗透注浆技术、劈裂注浆技术、挤密注浆技术不同的是,微扰动注浆技术对上层建筑物的干扰较少,同时,传统注浆技术的器械设备巨大,不易在狭窄的隧道内部展开工作[1]。
微扰动注浆技术凭借小型注浆设备能够在隧道注浆施工中起到一个良好的施工作用,石家庄地铁在施工注浆的过程中,就凭借着微扰动技术把最大沉降度控制在了2.54 mm内,远远低于施工建设要求的8 mm。
双液微扰动加固注浆在地铁隧道不均匀沉降段的应用摘要:由于轨道交通11号线下穿1号线,造成1号线下卧层土体受到扰动,导致1号线在穿越段产生不均匀沉降,影响1号线的安全运营。
针对1号线下卧受扰动土体采用双液微扰动加固注浆法进行加固,以加固受扰动土体,避免不均匀沉降趋势的进一步发展,并改善线路线型,确保地铁的安全运营。
关键词:穿越段,微扰动,不均匀沉降1.前言由于地铁11号线隧道下穿1号线隧道引起地层损失,造成1号线隧道产生不均匀沉降,给地铁1号线隧道结构安全带来隐患。
针对沉降量较大且沉降趋势尚未稳定的不均匀沉降段采用在隧道下卧土层注浆来加固土体并使被加固土体适量隆起以调整地铁隧道线形。
由于隧道内施工时间有限和空间受限,同时为避免注浆时过量扰动土体并达到土体加固均匀和隆起量可控的效果,在遵循“多点、少量、多次、均匀”的注浆原则下,对地铁1号线不均匀沉降段采用双液微扰动加固注浆工法进行治理。
为以后类似工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2. 工程概况: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南段在1号线徐家汇-上海体育馆区段内下穿轨道交通1号线,两者平面斜交30度,最小净距为7.48m。
1号线下卧土层为④、⑤层土,夹有粉砂层,粉砂层约1m厚,并含有微承压水头。
穿越完成后的5个月内,由于11号线土体扰动引起的土体损失导致1号线产生不均匀沉降,沉降段纵向长度约100m,上行线最大沉降量达-11.79mm(电水平),而且还具有继续下沉的趋势。
图1注浆前沉降曲线为避免1号线进一步的沉降造成更大的差异沉降而影响地铁结构的安全,经研究决定对1号线下受扰动土层进行注浆加固,并通过注浆使沉降段上抬,达到对差异沉降段进行土体加固和线形调整的双重目的。
3. 注浆方案3.1注浆范围、位置及深度(1)通过讨论分析,先对沉降量大于6mm的区段进行注浆加固,初期定为上行43环。
(2)为保证管片受力均匀,毎环管片设2个注浆孔,分别对称位于道床两侧的水沟内,同时为避免开设注浆孔时破坏管片的受力主筋,注浆点设置的平面位置,在环向上距拱底块纵缝的距离为547mm,在纵向上为毎环管片的中间偏封顶块大头20mm的位置。
上海压密注浆扩散半径经验值【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地下空间开发日益受到重视。
在上海这个繁华的都市,地下工程众多,压密注浆技术在地铁、隧道、基坑等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旨在总结上海地区压密注浆扩散半径的经验值,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上海压密注浆扩散半径的经验值】一、概述压密注浆是一种在地基中注入浆体,通过增加土体强度和密度来提高地基承载力的加固方法。
扩散半径是衡量注浆效果的一个重要参数,影响着加固效果和工程成本。
在上海地区,根据众多工程实践,总结出以下经验值。
二、计算方法1.公式法:扩散半径R与注浆孔径D、注浆压力P的关系为:R =sqrt((D^2 * P) / γ)),其中γ为浆体比重。
2.经验公式:根据实测数据,上海地区扩散半径的经验公式为:R = 0.7D + 0.5。
三、影响因素1.浆体性质:浆体浓度、粘度、固结性能等影响扩散半径。
2.注浆压力:压力越大,扩散半径越大,但过大的压力可能导致土体破坏。
3.土层条件:土层性质、含水量、孔隙度等影响扩散半径。
4.注浆孔间距:合理的孔间距有利于提高加固效果,减小扩散半径。
四、应用案例1.上海某地铁工程:通过采用压密注浆技术,根据经验值调整注浆参数,有效提高了地基承载力,保证了工程安全。
2.上海某隧道工程:在隧道开挖过程中,采用经验值指导注浆加固,降低了地面沉降,确保了工程质量。
【结论】本文总结了上海地区压密注浆扩散半径的经验值,为在地基加固工程中提高加固效果、降低成本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注浆参数,注重监测与反馈,以确保工程质量。
【展望】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压密注浆技术将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