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 历史文化名城
- 格式:docx
- 大小:17.21 KB
- 文档页数:5
昆明一、概况昆明,云南省省会,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云南省唯一的特大城市和西部第四大城市,是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枢纽;是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旅游、商贸城市之一。
昆明是国家一级口岸城市,滇中城市群的核心圈、亚洲5小时航空圈的中心,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门户枢纽,中国唯一面向东盟的大都市。
因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宜人,是典型的温带气候,城区温度在0~29℃之间,年温差为全国最小,这样在全球极少有的气候特征使昆明以“春城”而享誉中外。
昆明市虽位于北纬亚热带,但境内大多数地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素以"春城"之称而享誉中外。
其特点一是春季温暖,干燥少雨,日温变化大。
月平均气温多在20℃以下。
二是夏无酷暑,雨量集中,降雨量占全年雨量的60%以上,平均气温22℃。
三是秋季温凉,天高气爽,雨水减少,霜期开始。
四是冬无严寒,日照充足,天睛少雨。
每月晴天平均在20天左右,日照230小时左右,雨日4天左右,全季降雨量仅占全年的3--5%。
昆明市是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名胜区。
二、人口、面积全市人口726万3100人;常住人口648.64万,市区常住人口358万3429人,城镇人口占全市人口的66%,为428万人,全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6岁,男女比例为105.76:100。
昆明市域总面积约1556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约98平方公里。
三、交通昆明市是中国西部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是中国面向东南亚的国家一级口岸城市,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门户城市。
昆明的发展首位度、产业支撑度、经济集中度、文化多维度、社会集聚度“五度”加权高,经济发展的市场体系覆盖全省,经济发展触角延伸全省,资源运作半径辐射全省。
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年吞吐量计划3800万人次远期达到8000万人次,已于2012年6月28号通航,是全国第四大国际门户枢纽机场。
昆明市内现有沪昆铁路、成昆铁路、南昆铁路、内昆铁路、昆丽铁路、昆玉铁路、昆河铁路等12条铁路干支线。
历史文化名城文旅融合昆明案例历史文化名城文旅融合——昆明案例近年来,中国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与文化的融合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昆明通过积极推进文旅融合,成为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深入探讨昆明这一历史文化名城在文旅融合方面的成功经验,并共享个人观点和理解。
1. 昆明的历史文化底蕴我们来了解一下昆明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
昆明位于中国西南部,地处滇池之滨,是云南省的省会城市。
昆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拥有着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城市。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昆明曾是滇池文明的发源地,也是南诏国和大理国的都城。
这些历史文化积淀赋予了昆明独特的魅力和底蕴。
2. 文旅融合的意义和作用文旅融合是指将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通过旅游活动传播文化,同时通过文化的挖掘和传承来丰富旅游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互促共赢。
文旅融合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也可以推动当地旅游业的繁荣发展,为城市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
3. 昆明的文旅融合实践在昆明,文旅融合的实践非常成功且具有代表性。
昆明充分挖掘和利用了自身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建设了一批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景区,如大观楼、滇池景区等。
昆明还积极举办各类文化节庆活动,如昆明春城文化旅游节、玉龙雪山文化旅游节等,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游览,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昆明还大力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如云南大学等高校开设了丰富多样的文化旅游专业,培养了大批文旅人才,为文旅融合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
4. 个人观点和理解根据我对昆明文旅融合的了解,我认为文旅融合不仅是一种发展趋势,也是一种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文旅融合将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将有助于激发城市的新活力,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昆明的文旅融合实践也给其他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昆明官渡古镇简介
昆明官渡古镇,位于云南昆明市官渡区,临近昆明滇池,毗邻官渡山,海拔1024米,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的古镇,历史上曾经建邑百余年,是昆明市的重要历史文化名镇。
昆明官渡古镇地处安宁河南岸,毗邻官渡山,西接官渡滩,东连官渡湖,南接滇池,拥有极佳的地理环境。
整个古镇分成三个部分,包括上官渡古镇、中官渡古镇和下官渡古镇。
上官渡古镇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是昆明市的重要历史文化名镇,融合了多元文化和历史文化,是昆明市文化旅游的重要节点。
昆明官渡古镇始建于明朝,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镇。
古镇内保存了大量的历史遗迹,如官渡古城、官渡古桥、官渡古民居、官渡古墓葬、官渡古院落和官渡古寺庙等,是昆明市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
昆明官渡古镇的文化活动也很丰富,每年的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都会有众多的活动举行,如:龙舟赛、灯会、祭祖和歌舞表演等,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另外,昆明官渡古镇也是许多知名文化名人的故乡,如明代文学家苗发,清代名将萧何,清代政治家萧统等,都曾在此地生活,把昆明官渡古镇的文化熠熠生辉。
昆明官渡古镇的美景也是十分秀丽,官渡滩是最具代表性的景观,宽广的滩涂,清澈的池水,渔翁的抛网,游客的欢笑,景色优美动人,颇有一番江南水乡的风情。
昆明官渡古镇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的古镇,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极具代表性的景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游玩。
一游官渡,收获秀美的江南水乡,也是一种难得的体验。
云南昆明景色介绍
昆明,别称春城,位于中国云南省中部偏东,是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门户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昆明市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门户城市,是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西南地区最大的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已建成国际航空、铁路、公路、水路立体交通网络。
昆明是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和金融中心,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昆明市辖4个区(市)县,代管
3个县级市(五华区、盘龙区),总面积15400平方公里。
昆明
四季如春,是中国三大避暑胜地之一。
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年平均气温为16℃-18℃。
年均日照数为2564小时-2653小时,
年降雨量为800-1200毫米。
昆明的气候属于北亚热带高原山地
季风气候,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特点。
由于地势高峻,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春秋两季天气温和宜人。
—— 1 —1 —。
我的家乡历史文化名城昆明昆明,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充满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本文将为您介绍昆明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的亮点。
第一部分:历史渊源昆明这座城市拥有着悠久的历史。
根据考古发现,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昆明地区就有人类居住。
昆明是滇池流域的原始居民文化中心,曾是古滇王国的首府。
随着历史的发展,昆明作为一个交通枢纽,不仅是南方丝绸之路的出口港口,还是东南亚与中国内地的重要商贸城市。
第二部分:古迹名胜昆明以其古老的建筑和独特的风景而闻名。
滇池、西山、世博园等自然景观成为了这座城市的重要标志。
此外,昆明还有许多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值得一提。
1. 大观楼:位于滇池北岸,是昆明古城的象征之一。
该楼建于明朝,是古代昆明城墙的一部分,如今已成为一处游览胜地,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2. 金马碑:位于昆明市中心的金马坊街。
这座古碑建于唐代,刻有唐玄宗年间的文字,是研究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要历史资料。
3. 东川红土地:东川区的红土地被誉为中国的“浪漫土地”。
这里的红土地是由地质活动形成的,呈现出绚丽多彩的色彩,成为了摄影和旅游爱好者的天堂。
第三部分:人文风情昆明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城市,这里有着丰富多样的人文风情。
昆明是滇池流域少数民族的聚居地,这里的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1. 彝族文化:彝族是昆明市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
他们有着独特的服饰、舞蹈和音乐,其中著名的彝族火把节以盛大的烟火表演而闻名。
2. 文学艺术:昆明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也是许多著名作家、诗人和艺术家的故乡。
这里的文化氛围深厚,艺术品和文学作品在全国范围内享有盛誉。
第四部分:当代昆明昆明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在当代仍然绽放光彩,展现出城市的活力与魅力。
1. 经济发展:昆明作为云南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一直以来都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近年来,昆明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旅游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城市的重要支柱。
昆明历史昆明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滇池地区拥有3000年的文明史。
远古数万年前昆明人的祖先就已在这一带过着茹毛饮血、穴居野处的原始生活。
约四千至七千年前,滇池一带已有了定居的农业民族,从事“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和狩猎、饲养畜禽等多种经营活动,并已能纺纱、织布。
滇池地区和稻谷种植至今至少已约有数千年的历史。
青铜器时代青铜器时代滇池地区各氏族部落,以叟族为主,属氐羌族语系。
氐羌,是中国古代分布在陕西、甘肃、青海、四川到云南北部一带的古老游牧民族。
其中一部分从越西(今四川越西)渡金沙江而南进入滇池地区,与当地傣僮语系氏族“蒲”、“僚”等部落相融合,共同促进了滇池地区的开发和发展。
楚王入滇公元前三世纪(纪元前298-277年间),楚国大将庄硚率众入滇,抵滇池地区,与当地的叟族部落联盟,建立了以叟族为主的“滇国”,自称“滇王”,其故城在今晋宁县晋城镇。
“庄开滇”带来了楚国和中原内地先进的文化、技术,对促进当时以滇部落为主的滇池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汉代、三国(益州郡)西汉王朝建立后,积极谋求对“西南夷”地区的开发。
公元前109年(西汉元封二年),汉武帝征发巴蜀地区士卒,滇王被迫归降。
汉王朝以滇池地区为中心设置了益州郡,郡治与滇王驻地同在今晋城附近。
郡下设县:昆明为谷昌县,昆阳为建伶县,晋宁为滇池县,安宁为连然县,富民为秦臧县,宜良为昆泽县,把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推行到了西南边疆,标志着古代云南接受中央王朝直接统治的开始。
郡县制度的施行,有力地促进了滇池地区奴隶制社会的解体。
汉族移民和中原内地先进技术、文化的传播,使滇池地区的经济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蜀汉诸葛亮平定南中后,改益州郡为建宁郡,“郡治仍益州郡之旧”,任用“大姓”为地方官吏,实行促进民族团结的政策。
晋朝、南北朝、隋朝(宁州)公元271年(晋武帝泰始七年),晋王朝把南中四郡(建宁、云南、永昌、兴古)从益州(治成都)分划出来,设立宁州,与益州同列,为全国十九州之一。
昆明,云南省省会,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中国内陆城市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域中心城市,国家一级口岸城市。
昆明位于云南省中部,东经102°10′~103°40′,北纬24°23′~26°33′,南北长237.5km,东西宽152km,总面积约21473k㎡。
昆明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乃至中东、南欧、非洲的前沿和门户,具有东连黔桂通沿海,北经川渝进中原,南下越老达泰柬,西接缅甸连印巴的独特区位优势。
市域地处云贵高原,总体地势北部高,南部低,由北向南呈阶梯状逐渐降低。
中部隆起,东西两侧较低。
以湖盆岩溶高原地貌形态为主,红色山原地貌次之。
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2800m之间。
城区坐落在滇池坝子,海拔1891m,三面环山,南濒滇池,湖光山色交相辉映。
昆明属低纬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15℃左右,年均日照2200小时左右,无霜期240天以上,年均降水约1000mm。
鲜花常年开放,草木四季常青,是著名的“春城”、“花城”,是休闲、旅游、度假、居住的理想之地。
辖区14个。
昆明共辖6个区、7个县、代管安宁一市,另管辖3个国家级开发区。
昆明东西最大横距140km,南北最大纵距220km,全市面积21473k㎡,市区面积330k㎡(其中主城区290k㎡,呈贡新区40k㎡)。
昆明精神:春融万物和谐发展敢为人先追求卓越。
文物在昆明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四千多年以来,以城市为中心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历史的主线索。
城市是文化积淀最为厚重的地方,也是文物积淀最为厚重的地方,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中诸多文物对于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并传之后世,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对文物在历史文化名城中地位的认识自从产生“历史文化名城”一词以来,对其定义有各种不同的解释。
1982年国务院第一次公布历史文化名城时,当时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国家城市建设总局的界定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或者是近代革命运动和发生重大历史事件的重要城市。
”①1986年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时,建设部和文化部又依据《文物保护法》调整为“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
并且确定了三个原则“第一,不但要看城市的历史,还要看重当前是否保存有较为丰富,完好的文物古迹和具有重大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第二,历史文化名城和和文物保护单位是有区别的。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现状格局和风貌应保留着历史特色,并具有一定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
第三,文物古迹主要颁在城市市区或郊区,保护和合理使用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对该城市的性质、布局、建设方针有重要影响”。
②依上述有关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义来看,第一次是以城市历史来定位的,第二次则突出了文物在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地位,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首要条件。
任何地方的历史如果不与文物结合,将是呆板的,缺乏生命力的。
文物是历史具体的、物质的反映,一件文物的内涵是广泛的,简言之,文物必须具有历史、科学、艺术诸方面的价值,是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结合,是对历史文化具体的体现。
二、文物所包含的历史文化的信息(一)对可移动文物的解读文物一般分为可移动和不可移动两大类。
可移动文物体积较小,一般分为陶瓷器、青铜器、玉器、漆器、书画、丝织品、竹木牙雕、金银器等,对历史文化的信息记载比较具体,一般来说,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个别的有很高的科学性。
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云南的昆明和什么位列其中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云南的昆明和大理位列其中。
1982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我国24个由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
被定为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云南的昆明和大理位列其中。
昆明和大理更多的被人们熟知是作为旅游城市的身份,其实这两个城市除了旅游景点丰富之外,还具有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以及独特的风土人情。
在2000多年之前,楚国的一名叫做庄芷的将军,带领着他的部
下进入了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地区的这块盆地,在这块盆地上开始建国立家,自此以来历史上开始有了关于滇池这块土地的文献记录。
时光飞速,2000多年过后,滇池这块盆地已经逐渐从当时一个部落聚集
的小城市,转变成了昆明这个旅游业飞速发展、人口密集、风景秀丽的大城市。
另一个云南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大理。
大理是祖国西南边疆开发得较早的地区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洱海周围就已经生活着白族先民。
唐代的南诏国、宋代的大理国曾是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历时长达500多年。
清康熙年间御赐大理为“文献名邦”,公元一千年时曾是世界上的十四大城市之一,被称为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是我国西南最古老的国际通道——西南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要
枢纽。
昆明的特色
昆明作为云南省的省会,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以下是对其特色的具体介绍:
1.自然环境:昆明位于云贵高原中部,有“春城”之称,因为它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
昆明的著名景点有石林、滇池、西山、阳宗海、安宁温泉、九乡溶洞等。
2.历史文化:昆明历史悠久,早在2200多年前,楚国大将庄蹻就在这里建立了“滇国”,是国家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抗战时期,昆明是文化界的重要避难所,著名的西南联大就设在这里。
3.特产:昆明的特产丰富多样,如普洱茶、糯米茶化石、雪花银等。
普洱茶是云南的特产,而糯米茶化石和雪花银则是昆明特有的产品。
此外,昆明的特色美食如辣子鸡等也值得一试。
综上所述,昆明的特色包括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多样的特产美食。
昆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2021·全国第九届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年会昆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昆明市规划编制与信息中心2021.9昆明市规划编制与信息中心昆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简况昆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架构昆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研究1.昆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简况昆明市规划编制与信息中心昆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简况1982年列入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以来,昆明市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以及基于文化遗产的利用与建设工作持续开展:- 对具有历史意义的生态环境的治理与改善:治理滇池、长虫山生态公园、盘龙江滨江绿带、莲花池公园等昆明市规划编制与信息中心重拳治理滇池长虫山生态公园盘龙江绿带莲花池公园- 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修缮与利用:云南陆军讲武堂、官渡金刚塔、真庆观、灵源别墅、安宁八街文庙、圆通寺、石龙坝、北门书屋等文物得到保护修缮并妥善利用;昆明市规划编制与信息中心- 对古城中轴线的环境改善:重建金马碧鸡坊、打通东西寺双塔景观视廊、正义路步行街等昆明市规划编制与信息中心不容忽视的是昆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同时存在诸多重大问题-历史城区整体风貌基本完全消亡:高度局部失控、历史街区逐片拆除(宝善街、大观街、同仁街等)昆明市规划编制与信息中心- 部分重要传统格局或视廊遭到破坏:部分历史街巷拓宽(金碧路等、城隍庙街、文庙横街)、大观楼望草海、翠湖至大观河、圆通山看翠湖(俊园小区)等昆明市规划编制与信息中心2.昆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架构昆明市规划编制与信息中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昆明市规划编制与信息中心机构组织架构昆明市人民政府昆明市规划局昆明市规划编制与信息中心昆明历史街区与建筑保护办公室昆明市文广体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处文物及博物馆处调查、档案政策、法规历史村镇历史街区(地段) 历史建筑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明市规划编制与信息中心3.昆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研究市域层面――昆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制度层面――昆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修订) 行动层面――组织编制多片保护规划、历史建筑挂牌保护、村镇调研技术层面――昆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地理信息系统昆明市规划编制与信息中心3.1 市域层面――昆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21)规划范围示意图市域范围21011km2历史文化名城5.5km2历史城区龙泉宝云历史城区官渡古镇晋城古镇上、下西街历史城区4.7km2名城保护范围昆明历史城区历史城区外的街区(地段) 历史文化景观带环滇池地区2180km21)历史文化名城 2)历史文化街区3个、历史地段7个 3)文物保护单位555处、历史建筑62处2021年7月统计的各级文保单位数量昆明市规划编制与信息中心历史文化名城层次保护结构:三山绕一湖、城轴带相连三山:五华山、圆通山、云大山一湖:翠湖一城:昆明历史城区一轴:城市轴带一带:历史文化景观带(正义路-三市街-文庙直街-文明街)(圆通山、翠湖、篆塘、大观河、大观楼)大三山一水小三山一湖3.2 制度层面――组织编制多片保护规划昆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 1995年,昆明市政府制定了《昆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 2021年6月第一次修订; 2021年,中心(保护办)与市规划局开展《条例》的修订工作; 2021年1月1日颁布实施。
昆明故城简介
昆明故城是中国云南省昆明市的旧称,位于昆明市西南10
公里,呈贡南部。
故城城址由一系列土丘堆积而成,平面呈正方形,南北长约4000米,东西宽约3000米,总面积约420万平方米。
故城建于汉魏时期。
当时称为“昆阳”、“昆夷”或“昆池”,是古代滇国的都城。
随着历史的变迁,昆明故城已经废弃。
今在
昆明城内西北隅尚有一小土丘,高约4米,南临昆水河,为古代
昆明城的南界。
昆明故城为中国西南地区古代都城遗址。
由于地处高原山地
的环境特征和特殊的地理位置,故城的选址十分重要。
它西临滇池,北依滇池山麓缓坡地带;南依高峻山岗;东与滇池接触;城
址内地势平缓、开阔。
故其城址平面呈正方形或长方形,南、北、西三面环山,东面开阔平坦。
城内西北隅有一小土丘与之相望。
在故城遗址上建有昆明古城和南屏旧馆两个大型宫殿建筑遗址。
故城的南屏旧馆和昆明古城两处建筑遗址都有其独特之处:
南屏旧馆建在土丘上,平面呈长方形,南临滇池山麓缓坡地带;
昆明古城的建筑遗址在一片平地上。
—— 1 —1 —。
昆明历史文化景点
昆明是云南省省会,位于云贵高原中部的滇池之滨,是一座
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昆明名胜古迹众多,著名的有
古滇文化、滇池风光、南强街等。
现就主要介绍一下昆明历史文
化景点。
一、古滇国遗址
古滇国位于昆明市西南30公里处,是滇池最早的古代居民
部落。
古滇国因在滇池之南而得名,据文献记载,古滇国是公元
前200多年建立的。
公元前5世纪时,滇王无余被楚国所杀,其
后代以国为姓,逐渐形成了以滇为名的民族。
昆明古称“昆明”,其名称也是因古滇国而来。
二、翠湖公园
翠湖公园位于昆明市东北隅,是昆明市区内最大的公园。
公
园内有五个岛和许多湖泊组成,湖中有许多小岛和半岛,湖面狭
长形,故称“翠湖”。
翠湖因湖面狭长形如翠鸟之头而得名。
湖
畔林木葱郁、草长莺飞、鸟语花香、湖水清澈、碧波荡漾。
湖水
自西北向东南缓缓流过,形似玉带,故称“玉带河”。
三、圆通山
— 1 —
圆通山位于昆明市中心西南8公里处的滇池南岸,是昆明城中一座独立的山。
— 2 —。
引言概述:昆明是中国云南省的省会,也是云南省最大的城市。
昆明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而闻名于世,被誉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本文将从文化底蕴、历史名胜、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和美食文化五个大点来详细阐述昆明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和魅力。
正文内容:一、文化底蕴1. 昆明作为云南省的省会,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自古以来,云南就是中国南方与东南亚之间的交通要道,因此各种文化在昆明会汇聚并形成独特的文化风貌。
2. 昆明有着悠久的历史,20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昆明就是滇池周边一片繁华地区。
在历史的长河中,昆明经历了多次政权更迭和文化交融,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
二、历史名胜1. 昆明拥有众多的历史名胜,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滇池。
滇池是中国最大的高原湖泊,自古以来被称为“昆明之海”。
它既是昆明的自然名胜,也是一片历史的见证。
游览滇池,可以欣赏到湖光山色和悠久历史的结合。
2. 昆明还有许多古镇和古建筑,如大观楼、翠湖、西山石林等。
这些历史名胜无一不展现着昆明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
三、民族文化1. 昆明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城市,汇集了多个少数民族的文化。
彝族、白族、哈尼族等各种民族文化在昆明得到了保护和传承,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2. 在昆明,游客可以参观民族村落,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俗和传统文化。
比如,石林地区聚居着彝族人,游客可以在那里欣赏到彝族的传统歌舞和手工艺品。
四、传统文化1. 昆明的传统文化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
从历史上来看,昆明是佛教在中国传播的重要节点之一。
而至今,昆明的佛教文化仍然繁盛,许多佛教寺庙和文化遗址成为旅游景点。
2. 昆明还有着独特的民间艺术,如十年一次的“石屏拜佛”活动。
这是一种具有浓郁民间特色的宗教庙会,是昆明人民对佛教的虔诚表达。
五、美食文化1. 昆明是中国著名的美食之都,拥有丰富多样的美食文化。
从昆明的小吃到正餐,都有着独特的特色。
比如,过桥米线就是昆明的传统名吃,鲜香美味,让人回味无穷。
昆明昆明为云南省会,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中国的西南部,云贵高原中部,市中心海拔1,891米。
南濒滇池,三面环山。
作为云南省唯一的特大城市和西部地区第四大城市(仅次于成都、重庆、西安),它是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是我国重要的旅游、商贸城市、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亦是滇中城市群的核心圈!此外,它还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门户枢纽,是中国唯一面向东盟的大都市。
因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宜人,具有典型的温带气候特点,城区温度在0—29℃之间,年温差为全国最小,这样在全球亦少有的气候特征使昆明以“春城”而享誉中外。
名称由来“昆明”一词作为地名,在唐代以前很难稽考。
关于“昆明”一词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大多数学者认为,“昆明”最初是我国西南地区一个古代民族的族称。
当时的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写道是古代云南一个少数民族的族称。
唐代“昆明”作为地名出现。
辖区14个。
昆明共辖6个区、7个县、代管安宁一市,另管辖3个国家级开发区。
面积昆明东西最大横距140千米,南北最大纵距220千米,全市面积21473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30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290平方公里,呈贡新区40平方公里)。
海拔市中心海拔约1891米。
拱王山马鬃岭为昆明境内最高点,海拔4247.7米,金沙江与普渡河汇合处为昆明境内最低点,海拔746米。
人口全市人口726万3100人;常住人口643万2212人,市区常住人口358万3429人,城镇人口占全市人口的64%,为411万6616人,全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6岁,男女比例为105.76:100。
民族昆明市人口以汉族为主,占全市常住人口的 86.16%。
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的 13.84%,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为彝族(44.1万人)、回族(15.2万人)、白族(8.3万人)。
国内生产总值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为2120.37亿元人民币。
较上年增长14%。
昆明历史文化名城?
专家观点
在建筑层面昆明的文化渐被边缘化
谈及昆明的发展,原省规划院院长顾奇伟认为,城市建设应规划先行,一个城市的发展要有产业,也要有文化,而昆明的发展,从建筑层面来看,文化已渐渐被边缘化,关于文化产业的设施不宜往城外迁。
城变节点
上世纪50年代起,明代古砖城墙遭到毁灭性拆除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昆明逐步进行城市改造
1994年起,昆明逐渐进入大规模的城市改造
1999年,世博会召开,昆明从此迎来大发展
2003年,省委、省政府提出“现代新昆明”建设战略构想
2006年,昆明的房价开始上涨,房地产开发如火如荼,北市区、南市区发展迅速
金马碧鸡坊旧貌。
重建后的金马碧鸡坊色彩鲜艳,是钢筋水泥之躯。
文庙里的很多古建筑都已无存。
城市有五脉,即商脉、文脉、武脉、政脉、农脉,其中的文脉是经多年酝酿传承形成的。
文脉是一座城市的根,亦是一座城市的魂,如今又被解读为城市软实力和潜在竞争力的核心。
而昆明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其文脉内伤已很严重。
>文脉的表现有很多形式,建筑风格、城市布局是承载文脉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
昆明的文脉在近现代弱化消退,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建国后的约20年间和改革开放后。
50年代
明代古城墙被大规模拆除
建国后最初的20年是昆明文脉被严重破坏的阶段,首当其冲的就是制约城市扩张的城墙。
上世纪50年代后,昆明的明代古砖城墙遭到毁灭性拆除,原有的城市格局因此破碎。
拆除的原因是为了扩建城市,以及响应“消除封建残存”的号召。
如今,往日城池的荣耀已灰飞烟灭,变成了一条条拥堵的大路抑或是一个个高档小区的地基,4650米的明代城墙仅余象征性的50米。
80年代
古城格局不再城市改造起步
一晃到80年代,昆明进入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之列。
在经过数十年改造后,原来的古城格局还依稀存在,整个城市版图仍是以近日公园为圆心、五华山向正义路以下延伸的一根中轴线平分的形状基本对称的两城区,周边大都为农田。
当时,面临激增的人口,城市与人口的不协调发展引发了严重的问题。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昆明逐步进行城市改造,改造始自大观片区,之后是长春路片区,再到金碧路片区。
昆明城市改造的步伐从那时起就停不下来了。
90年代
“万国建筑博物馆”渐行渐远
1994年起,昆明逐渐进入大规模的城市改造阶段,随着武成路、金碧路、长春路、同仁街、金牛街等大批老街的改造,许多凝聚着昆明历史文化精髓的老宅消失。
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的三四十年,昆明还是在各种建筑风格的老房子掩映下的一座古城,既有明清时期的“一颗印”、“走马转角楼”,北方的四合院、粤式的滴水檐楼,也有苏式的红砖或青砖群楼和欧美风格的精美别墅。
这些老宅都典雅、简约、实用,用“万国建筑博物馆”来形容昆明一点都不为过。
随着城市改造步伐的加速,“万国建筑博物馆”的辉煌渐行渐远,昆明市区有些街区整个地消失了,比如大德寺附近的小绿水河,原本是建筑颇有特色的小街巷,现已彻底消失,变成新建的楼房。
有些老宅和老街虽然得以留存,但由于城市规划缺乏整体性,导致部分老街区和富丽堂皇的现代化街区建筑风格迥异、格格不入,对于文化的继承发展也是非常大的破坏。
对于拆除这些老街,市民反应不一。
对于一些代表性街区的消逝,不少市民有着很矛盾的看法。
比如武成路,一方面这条街在城市改造中被拉通后成了城市中心部位的一条大街,为市民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另一方面它的消逝也连带改变了不少老昆明的生活方式,甚至邻里间的相处方式都改变了。
新世纪
城市扩张迅猛文脉日渐迷失
1999年世博会后,昆明迎来了大发展。
虽然有总体规划的引导,但由于城市规模空前发展,城市边缘区发展失控,城市中心区与各片区由此前放射组团的田园形式逐渐转为“中心摊大饼”形态。
为解决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无数古老的特色建筑被形式单一的火柴盒式现代建筑取代。
昆明一批人文特色景观在发展中消失,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被忽略。
随着旧城区开始成片大规模改造,传统商业文化街道迅速消失。
如今的昆明,老城区的传统风貌区已不完整,只余下若干零星地段。
2003年,省委、省政府提出现代新昆明建设战略构想,但在后来的具体操作中,城市独有的历史文脉却渐渐迷失。
2006年,昆明的房价开始上涨,房地产开发如火如荼,北市区、南市区发展迅速,城市扩张之迅速超乎大多数昆明人的想象,现代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游客进入昆明,一片千城一面的风景,一股浓重的商业气息,很难感受到古滇文化的气息。
有观点认为,云南被称为旅游大省,但是来云南的游客只把省会昆明视为落脚点,而不是主要旅游目的地,也与这里的文化特色薄弱有关。
早在1982年,昆明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但回望新中国成立后这数十年间,昆明很多具有人文气息与文化传承的古老建筑被陆续拆除。
拆毁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城市的扩张,一方面是因为主导者对文化传承认识的缺乏与不屑。
金马碧鸡坊、近日楼等很多具有地标价值抑或具有文明象征的建筑在被拆毁之后又被重建,但新建的建筑虽有鲜艳的色彩,却是水泥钢筋之躯,原有的风格与质感已然难以复现。
焦点
古城墙厄运:从4650米到50米
明、清两代,昆明城内的建设有一定规划,城市功能区分较为明显。
清朝,昆明城墙先后修葺过23次,城内外街道也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扩建。
城中多官府衙门,人少地阔,青山绿水,南城门外则商贾云集,商铺与民房鳞次栉比,十分热闹。
上世纪初,昆明城整体还保留着明、清两朝留下来的面貌。
据记载,昆明城城墙被拆除前为九里三分长,换算出来约为4650米。
城墙共开六道城门,各门均有楼,分别为殷春、壁光、拓边、康阜、眺京、向明(清初改为近日)。
民国时期,政府开始局部拆除昆明的明城墙。
1922年,因市政建设需要,开始拆除城墙,先拆除南面一段,开辟一门,纪念护国起义成功,命名为“护国门”(在今南屏街下穿道口东北侧),俗称小南门。
继之又拆除丽正门,保留“近日楼”。
1930年拆除正义路以东、护国路以西城墙,填河建路,取名南屏街,今改为南屏步行街。
新中国成立后,从1951年开始,昆明的明城墙遭到毁灭性拆除。
拆除护国门至圆通公园的
城墙,修建青年路,随后又拆除近日公园至小西门、大西门至圆通公园、小西门至大西门的城墙修建道路。
4650米的明代城墙如今只剩下50米,残存于圆通公园东北角。
对于昆明城墙的拆除,当时并非没有人提出异议。
但正如北京古建筑拆除时梁思成上书反对未被采纳一样,昆明城墙也未能因为极少数人的反对而避免毁灭的厄运。
备忘录
那些古老地标的改头换面
金马碧鸡坊:拆后重建
金马、碧鸡两个牌坊始建于明代,最初位于老昆明城中轴线的南端,两坊相隔数十米,均为门楼式木构牌坊,飞檐翘角,雕梁画栋,与忠爱坊鼎足而立呈“品”字形。
历史上,牌坊屡在战火中焚毁,又多次重建。
金马碧鸡坊是昆明城区重要的人文景观和地标,在上个世纪60年代“文革”初期被拆。
1998年,在金碧路改扩建过程中,市政府再次重建金马碧鸡二坊,目前位于金碧路和正义路交叉口附近。
近日楼:迁址重建
近日楼建于元代,最初名为丽正门,位于老昆明城南北中轴线上,为昆明的南大门。
清朝改名为近日楼,被老昆明人誉为“接近太阳的高楼”,同金马碧鸡坊一样是老昆明城的象征和骄傲,这一片区曾是昆明的商业中心和大批货物的集散地。
1955年3月,因拓建横贯市中心东西的东风路,近日楼被拆。
到了2002年,昆明市政府决定在东、西寺塔之间重建近日楼,建成恢复“老昆明”风貌的步行街。
重建的近日楼离原址南移了近900米。
状元楼:仅余拱形桥孔
据记载,昆明老城东南郊(今为拓东路)早前有一座桂林桥,横跨金汁河。
康熙年间,为祝愿地方多出人才,在此建造了一座“魁星阁”,后因岁月沧桑和战火,魁星阁存在100多年后消失。
光绪年间,重建此处,改阁为楼。
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科考,石屏人袁嘉谷殿试得魁,时任盐道的钱登熙亲题“大魁天下”悬于聚奎楼头,自此,人们称此楼为“状元楼”。
1953年,为拓宽拓东路,状元楼被拆除,但地名沿用下来。
桂林桥虽留存至今,但由于多次改造路面,桥身已完全掩入路面之下,仅可认出一拱形桥孔了。
文庙:或拆或改建古味大减
文庙坐落于五华山右,始建于元代,是云南第一座孔庙,文化气息浓重。
康熙年间重建,具有典型的园林式建筑风格。
20世纪50年代,文庙先后成为市群众艺术馆、市大众游艺园馆址,现为市群众艺术馆所在地。
由于历史原因,文庙中的其他建筑或拆除或改建,已无早年模样,除棂星门、泮池上的壁水桥和1978年左右重建的桂香楼外,其他建筑包括碑刻、楹联、匾额均已无存。
昆明老街:商楼挤走原汁原味
“昆明老街”是昆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唯一保留下来的一片原汁原味的老街区。
百年前,这里是昆明面积最大、保存清代和民国时期特色民居建筑、商铺建筑最多的片区,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作为昆明古城千年文明的象征,“昆明老街”成为最具有代表性的昆明城市名片之一,但现在走在昆明老街上,能看到民国时期的建筑已渐渐消失,除了具有中式建筑符号的商业建筑,就是残破的楼层,原汁原味的昆明味已气息奄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