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总论第七讲[民法由近代到现
- 格式:pptx
- 大小:403.39 KB
- 文档页数:24
民法总论第一讲民法导论一、民法的内涵(一)概念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民法概念的反思1、民法的功能是否仅限于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民法所确立的权利难道仅仅在市民社会具有的意义吗?2、将民法的调整对象限于平等主体,是一种过时的观念,其不能解释国际法的公法属性。
如今,已经不再以主体之间是否平等作为区分公法与私法的标准。
(三) 形式民法与实质民法注意:由于立法技术的安排,形式民法中有些内容可能不属于民法的范畴;而其他部门立法中也可能有实质民法的内容。
(四)民法内涵的演变:从市民法到市民社会的法1、罗马法上的民法的内涵民法在罗马法上是指罗马市民法,指适用于罗马市民的全部法律的总称,相对于万民法而言。
2、近现代民法的内涵受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二元划分思想的影响以及法律部门划分的影响,近现代民法不再具有罗马法上民法的含义,而是专指关于市民社会的法。
二、民法的性质:私法(一)公法与私法划分的标准。
1、利益说(罗马法采用)2、主体说3、隶属说目前比较有力的理论是新主体说,即法律关系中至少有一方是以主权者的身份参与。
应该讲,随着时间的迁延,哪些法属于公法,哪些法属于私法已经在人们的心中有了前见,而且这些前见往往会反过来影响人们的认识。
注意:关于实际法律生活中的公法与私法区分,与其说是理论的问题,毋宁说是一个传统和习惯的问题,而这种传统和习惯的形成往往是多重标准作用的结果。
(二)法国与德国对私法的不同理解。
法国法采取的是罗马法利益说的标准,因此其私法不仅包括民法,还包括刑法、诉讼法等(该学说尚需考证)。
德国法采取的是主体说,因此,其私法仅指民法和商法。
(三)区分公法与私法的意义。
在近现代,区分私法与公法的意义主要在技术方面而非价值方面。
在私法领域以私法自治为原则,法不禁止即许可。
在公法领域,对于公权力的行使以法定为原则,法不授权即禁止。
在价值方面两者是统一的,都是强调对公民权利的保护和对国家公权力的控制。
民法概述第一节:民法的含义一、民法的基本概念概念: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语源:罗马法的市民法几个基本关系:民法典(一般法)——按照一定体系将各种基本的民事法律制度编纂在一起的民事基本规范,由国家立法机关指定和颁布。
它的规定涵盖了民事法律的基本内容,属于民事基本法。
民法学——阐明现行民事法律规范为内容的民法学(狭义);包括比较民法学、民法社会学、民法哲学和民法史学等(广义)商法——调整商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分为民商分立与民商合一,我国民商合一。
二、民法的历史沿革:1、古代民法的典型代表是罗马法。
2、近代民法是在继受罗马法的基础上形成的,形成了大陆法和英美法两大法系。
大陆法系推行法典化,又称民法法系,英美法以判例为法律的主要渊源,又称判例法系。
近代法以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为代表。
3、资本主义现代民法始于1897年公布、1900年生效的《德国民法典》。
1922年列宁亲自主持制定的《苏俄民法典》始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民法典。
我国近代民法始于清末,1907年清政府开始制定的《大清民律草案》,1911年完成。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法典是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民法典,该法典随着1949年中国成立在大陆已经废除,仅在台湾有效。
1986年颁布的《民法通则》是我国民事立法进入的一个新阶段。
第二节:民法的调整对象一、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概念:指人们在社会财富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形成的以经济利益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特点:1、主体的地位是平等的。
2、一般是当事人自愿发生的。
3、受价值规律支配。
财产关系种类:1、财产归属关系——财产所有和支配关系2、财产流转关系——财产由一方向另一方转移而发生的关系二、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概念: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具有人身属性,与主体的人身不可分离的,不是以经济利益而是以特定精神利益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种类:1、人格关系——人格尊严、人格独立、人格自由,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等2、身份关系——亲权、配偶权、亲属权、著作权中作者的署名权特点:1、主体的地位平等。
民法总论第一章导论第一节民法概述一、民法的概念㈠民法之语源①近代民法——罗马法(市民法与万民法)②中国——诸法合一,以刑法为主,习惯法调整一般民事关系原因:重农抑商经济政策,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㈡形式民法与实质民法①形式民法:以民法命名的成文法典②实质民法:成文法典以及一切具有民法性质的法律、法规及判例法、习惯法㈢普通民法与特别民法优先适用特别法的规定二、习惯民法与成文民法先有习惯,再有习惯发展成为法律一、罗马民法(反应商品生产)最早的成文法:十二表法罗马法典(民法大全):《优帝法典》《学说汇纂》《法学阶梯》《优帝新律》四、近代民法与现代民法㈠近代民法之制定⑴特殊社会政治背景⑵中国——废除领事裁判权㈡近代民法模式表现:①抽象的人格;②私的所有;③私法自治;④自己责任㈢现代民法模式集中表现:①具体人格;②私的所有的社会制约(私法的公法化);③受规制的竞争;④社会责任(过失责任、无过失责任、严格责任、受害补偿制度)★★近代模式与现代模式之间,起桥梁作用的是判例和特别法,诚实信用原则五、大陆法系民法与英美法系民法①大陆法系(罗马法系):法国、德国形式上的特征:法典化,即制定有成文的民商法典②英美法系(普通法系):英国、美国、加拿大————判例★★加拿大的《魁北克民法典》、美国的《路易斯安那民法典》等,具有“融合两大法系”的特点。
六、民法的构造㈠民法上的法律关系模型基本关系:①契约关系;②财产所有关系;③侵害财产:Α、被侵占:要求返还财产;Α、被伤害:要求赔偿损失㈡权利、义务契约法、所有权法、侵权行为法㈢以契约和所有权为基轴的体系化㈣以物权和债权为基轴的体系化民法作为法律关系模式的三种法律关系,所发生的权利被归结为两类:其一,债权(契约和侵权行为);其二,物权(所有权)㈤债权法的体系契约无因管理债权法----债权的发生原因不当得利侵权行为㈥物权法的体系所有权:是对物的完全的支配权所有权(完全的物权)物权法限制物权(不完全的物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占有(事实支配状态)㈦民法的体系财产关系和身份关系财产法物权法债权法民法身份法亲属法继承法七、民法的编纂㈠民商分立与民商合一1、民商分立主义(旧制,19世纪前)①法国、德国、日本、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时;②均有民法典和商法典,其中商法典为民法的特别法。
民法总论第一章民法概述1.作为法律体系中的一个法律部门,民法是指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我国民商合一,是广义民法,我国还没有形式意义的民法。
2.古代社会民法的典型代表为罗马法。
近代民法以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为代表。
(第一部资产阶级民法典)。
资产阶级现代民法始于1897年公布、1900年生效的《德国民法典》。
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民法典《苏俄民法典》(列宁).我国《民法通则》1986年颁布。
3.民法的调整对象:平等主体的财产关系、平等主体的人身关系。
4.财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财富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形成的以经济利益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民法所调整的财产关系的主要特点:a主体的地位是平等的b一般是当事人自愿发生的c受价值规律支配人身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具有人身属性,与主体的人身不可分离的、不是以经济利益而是以特定精神利益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民法所调整的人身关系的主要特点:a主体的地位平等b与民事权力的享受和行使有关c与主体的人身不可分离并不具有经济内容5.我国民法具有一下性质:a民法是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的基本法b民法为文明法c民法为行为规范兼裁判规范d民法为实体法e民法为私法6.民法的任务有:a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b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c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7.民法的基本原则是其效力贯穿于各项民事法律制度之中的民法的根本规则,是民法立法的指导方针和解释民法规范、适用民法规范以及进行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
8.民法的基本原则具有评价功能和补充功能。
9.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 A平等原则(首要原则):a民事主体的法律地位平等 b民事主体平等地依法受权利和负担义务c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受法律平等保护d民事主体的民事责任平等B自愿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以自己的意志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按照自己的意思和利益确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