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2中考语文课本知识阿西莫夫短文

2012中考语文课本知识阿西莫夫短文

2012中考语文课本知识阿西莫夫短文

八年级上册每课要点--18阿西莫夫短文

自读指导:

一、自己动手动脑分三步阅读课文,理解并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1、先默读课文下边的全部注释和课文后边的思考练习题,拿到入门的钥匙;再读课文时,找出生字、生词,结合注解或查字典逐一解释,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2、集中注意力阅读全文,着重理解文章的思路和说明内容。

3、带着问题,细读若干段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和艺术特点。

二、了解“大陆漂移假说”

“大陆漂移假说”是以大陆和海洋形成的几种理论为基础所形成的大陆学说之一。它是1912年由德国A·L·韦格纳根据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海岸线能互相衔接,两岸的地层、构造、岩相、古生物和古气候等极为相似并呈连续状的现象提出的。认为大西洋两岸和其他地区间的古生物有亲缘关系,不是由于“陆桥”的存在,而是由于非洲和南美洲等曾直接连接。古生代二叠纪时,地球上只有一个联合大陆,当时大西洋和印度洋并不存在;中生代以后,联合大陆开始破裂并漂移,逐步形成现今海陆布局。

思考:

1、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第一篇《恐龙无处不在》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第二篇《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着比较一下。

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这--问题在每篇文章中所"扮

的角色"不同。在第一篇中,作者谈到恐龙灭绝的历史,谈到它的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3、《恐龙无处不在》谈到恐龙化石在各个大陆都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这样推测?

恐龙化石在现在每一块大陆上都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大陆在不停地移动。因为几十年前,人们就发现地壳就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移动的大板块构成的。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就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恐龙的时代可能就是大陆汇聚的时期,而现在大陆板块处在分离的时期,因此恐龙化石便在每一块大陆上都有分布。

4、《恐龙无处不在》文中作者认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

由于恐龙在地球的统治时期太长,而且恰好经历了一个"泛大陆"由合而分的过程,成了历史演变的见证者,在"泛大陆"不断分裂,不断地带着自己陆地上的恐龙驶向另一个方向,不同气候的影响使恐龙无法适应。南极大陆也曾是生机勃勃的"生命天地",由于它驶向了地球的极地而成了冰雪的天地,于是坐这趟"航班"的大部分生物就都灭绝了。作者文中认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大陆漂移。

5、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对科学界有什么重要意义?

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是大陆漂移学说的有力证据。这表明每一个科学的新发现都会引起科学界新的思考,成为新的科学研究的基础,或者由此可以开辟出科学研究的新领域,从而推动科学研究的向前发展。

6、作者在《被压扁的沙子》中认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在这篇文中认为"大灭绝"的原因是"火山"爆发。由于火山灰而影响地球的气候,从而使地球上当时的生物大批灭绝。

7、在《被压扁的沙子》文中,斯石英有哪些性质?

(1)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它会变成普通的沙子,但在自然条件下"反弹"很慢,可以保持数百万年。

(2)斯石英在很高温度下,会很快恢复为普通的沙子。

(3)只有在"出现被强烈挤压的地方"才会有斯石英,斯石英的形成来自巨大的压力。

8、《恐龙无处不在》中,作者为什么说南极地区的“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呢?

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大约经历了1亿年,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

9、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是因为什么?

火山喷发温度极高,岩石被熔化,斯石英也被转化为二氧化硅。

10、《被压扁的沙子》一文中“似乎可以肯定地说”,“似乎”与“肯定”,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似乎可以肯定”,表明这“可以肯定”还是一种推测,有待进一步考证。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解读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解读 1.时代背景 阿西莫夫未满16岁便完成高中学业,1939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1948年回校取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阿西莫夫完成博士学业后,成为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生化讲师,从此跟波大建立起终生的关系。1955年升任副教授。1958年他全心投入写作后,就不再教书(他写作所得远比任教来得多),但仍争取到保留副教授的头衔。1979年大学为表扬他的写作,晋升他为生物化学教授。1965年,应大学莫加纪念图书馆(Mugar Memorial Library)馆长霍华?戈特利布(Howard Gottlieb)之请,阿西莫夫捐赠出他的私人文件。一共464箱,放满71格的收藏架。 阿西莫夫治学有方,他的科普著作多以史学手法阐述科学概念,尽可能细数从头,理性分析科学脉络。提及某个科学家时,也会一并附上详细的背景资料,诸如国籍、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并以语源学和发音方式介绍科技名词。这些特点在他的《科学指南》(Guide to Science)、三大卷的《认识物理学》(Understanding Physics)和《阿西莫夫的科学探索史纲》(Asimov'sChronology of Science and Discovery)里处处可见。 2.文题诠释 《恐龙无处不有》“恐龙无处不在”,初看标题,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 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答:没有离题;不好;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文题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3.主旨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灭绝了,成为生物史上最大的谜案。这两篇短文,一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一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4.内容解读 《恐龙无处不有》开篇提出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各自的发明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启发,以引起读者的兴趣:“紧密相连”表现在哪里?有哪些事实能证明它们是互相“产生影响”

部编版语文八下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知识梳理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恐龙无处不有 【原文】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南美洲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每一个大陆都有自己的恐龙化石。 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然而,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大约经历了一亿年,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为冰天雪地。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如果南极的冰雪层再薄一些的话,我们就可以找到它们。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知识点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微课视频+图文解读+知识点 恐龙无处不有 一、故事背景 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之久,可是6 500万年前,它们却突然在世界各地销声匿迹了。恐龙的灭绝是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悬案,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有关恐龙灭绝的理论、假说纷纷出现,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争论。 二、问题归纳 1.课文开头段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开头发出议论,点明中心,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便于读者理解全文,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 2.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 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3. 说说恐龙为什么会无处不在,这个现象证明了怎样的理论。 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 4.文中认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试列举作者这样认为的两点理由。 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 5.第九段“似乎”能否删除?为什么? 【答案】本题运用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答题法。 不能,“似乎”在这里表示推测,如果去掉,就表示对当时的情况很肯定,就违背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6.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呼应课文开头作者的观点:“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7.文章为什么要举斯石英和金刚石的例子? “金刚石”的形成与斯石英相类似。作者介绍“斯石英”的化学、物理性质,用人们较为熟悉的“金刚石”进行类比,使一般人明白: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巨大的撞击,形成过高压,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三、课文主题

2012中考语文课本知识阿西莫夫短文

2012中考语文课本知识阿西莫夫短文 八年级上册每课要点--18阿西莫夫短文 自读指导: 一、自己动手动脑分三步阅读课文,理解并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1、先默读课文下边的全部注释和课文后边的思考练习题,拿到入门的钥匙;再读课文时,找出生字、生词,结合注解或查字典逐一解释,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2、集中注意力阅读全文,着重理解文章的思路和说明内容。 3、带着问题,细读若干段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和艺术特点。 二、了解“大陆漂移假说” “大陆漂移假说”是以大陆和海洋形成的几种理论为基础所形成的大陆学说之一。它是1912年由德国A·L·韦格纳根据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海岸线能互相衔接,两岸的地层、构造、岩相、古生物和古气候等极为相似并呈连续状的现象提出的。认为大西洋两岸和其他地区间的古生物有亲缘关系,不是由于“陆桥”的存在,而是由于非洲和南美洲等曾直接连接。古生代二叠纪时,地球上只有一个联合大陆,当时大西洋和印度洋并不存在;中生代以后,联合大陆开始破裂并漂移,逐步形成现今海陆布局。 思考: 1、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第一篇《恐龙无处不在》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第二篇《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着比较一下。 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这--问题在每篇文章中所"扮

的角色"不同。在第一篇中,作者谈到恐龙灭绝的历史,谈到它的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3、《恐龙无处不在》谈到恐龙化石在各个大陆都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这样推测? 恐龙化石在现在每一块大陆上都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大陆在不停地移动。因为几十年前,人们就发现地壳就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移动的大板块构成的。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就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恐龙的时代可能就是大陆汇聚的时期,而现在大陆板块处在分离的时期,因此恐龙化石便在每一块大陆上都有分布。 4、《恐龙无处不在》文中作者认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 由于恐龙在地球的统治时期太长,而且恰好经历了一个"泛大陆"由合而分的过程,成了历史演变的见证者,在"泛大陆"不断分裂,不断地带着自己陆地上的恐龙驶向另一个方向,不同气候的影响使恐龙无法适应。南极大陆也曾是生机勃勃的"生命天地",由于它驶向了地球的极地而成了冰雪的天地,于是坐这趟"航班"的大部分生物就都灭绝了。作者文中认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大陆漂移。 5、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对科学界有什么重要意义? 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是大陆漂移学说的有力证据。这表明每一个科学的新发现都会引起科学界新的思考,成为新的科学研究的基础,或者由此可以开辟出科学研究的新领域,从而推动科学研究的向前发展。 6、作者在《被压扁的沙子》中认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在这篇文中认为"大灭绝"的原因是"火山"爆发。由于火山灰而影响地球的气候,从而使地球上当时的生物大批灭绝。 7、在《被压扁的沙子》文中,斯石英有哪些性质? (1)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它会变成普通的沙子,但在自然条件下"反弹"很慢,可以保持数百万年。

精选初二上册语文第18课知识点复习: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精选初二上册语文第18课知识点复习:阿 西莫夫短文两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 恐龙无处不在 1、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列数字,打比方。 2、语言特色:①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多; ②多处运用了设问句;③采用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明白如画。 3、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总领全文,是全文的逻辑基础) 4、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考古学、生物学)→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学) 5、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举人们熟悉的例子来使概念更浅显易懂。 6、本文的专业术语:使文章更有权威性,科学性。 7、泛大陆(热带、温带)→分裂成四部分→南极大陆(其中一个)→极地

8、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的多么天衣无缝: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说的一个显而易见的证据。 被压扁的沙子 1、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也许”表示估计“最终”表明作者的信心。 2、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强调科学研究的现实意义,同时体现了作者的幽默。 3、因为斯石英只有在撞击下才形成,所以由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推导出恐龙灭绝的原因(撞击说)。 4、两文作比较:①说明顺序:逻辑顺序,从现象到本质(原理);②说明方法:举例子(最多)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③说明内容: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化石证明板块构造说;用“斯石英”证明恐龙灭绝是由撞击形成的。④说明语言:逻辑性强,简明精炼,风趣幽默。 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精选初二上册语文第18课知识点复习: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怎么样,大家还满意吗?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同时也祝大家学习进步,考试顺利! 相关链接:

初二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堂笔记整理

初二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堂笔记整理课文知识点 恐龙无处不有 一、故事背景 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之久,可是6500万年前,它们却突然在世界各地销声匿迹了。恐龙的灭绝是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悬案,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有关恐龙灭绝的理论、假说纷纷出现,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争论。 二、问题归纳 1.课文开头段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开头发出议论,点明中心,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便于读者理解全文,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 2.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 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3.说说恐龙为什么会无处不在,这个现象证明了怎样的理论。 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 4.文中认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试列举作者这样认为的两点理由。 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 5.第九段“似乎”能否删除?为什么? 【答案】本题运用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答题法。 不能,“似乎”在这里表示推测,如果去掉,就表示对当时的情况很肯定,就违背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6.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呼应课文开头作者的观点:“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7.文章为什么要举斯石英和金刚石的例子? “金刚石”的形成与斯石英相类似。作者介绍“斯石英”的化学、物理性质,用人们较为熟悉的“金刚石”进行类比,使一般人明白: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巨大的撞击,形成过高压,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三、课文主题 这篇短文从恐龙的化石无处不在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被压扁的沙子 一、作者简介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幻、科普作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高产,著述甚丰,一生著述近500本。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代表作有《苍穹微石》《钢穴》等。 二、理解词义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力而形成的波状弯曲构造形式。文中指形成褶皱的过程。 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细而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三、问题归纳 1.“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 处。”“似乎”与“肯定”连用,是否矛盾? 本题运用前后词语(句子)是否矛盾分析法。“似乎”与“肯定”连用,看似矛盾,实际上非常妥帖。用“似乎”一词是因为无法切实验证地壳深处有没有斯石英,而依据客观条件,又可以肯定地推测地壳深处斯石英的存在,所以“似乎”和“肯定”连用不仅不矛盾,反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2.第16自然段中举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 科学家在恐龙灭绝时期的岩层中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从而证明下文所说的岩层当时受到过巨大的撞击,从而为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提供了依据。 3.文章为什么要举斯石英和金刚石的例子?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知识点 恐龙无处不有 一、故事背景 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之久,可是6 500万年前,它们却突然在世界各地销声匿迹了。恐龙的灭绝是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悬案,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有关恐龙灭绝的理论、假说纷纷出现,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争论。 二、问题归纳 1.课文开头段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开头发出议论,点明中心,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便于读者理解全文,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 2.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 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3. 说说恐龙为什么会无处不在,这个现象证明了怎样的理论。 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 4.文中认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试列举作者这样认为的两点理由。 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 5.第九段“似乎”能否删除?为什么? 【答案】本题运用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答题法。 不能,“似乎”在这里表示推测,如果去掉,就表示对当时的情况很肯定,就违背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6.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呼应课文开头作者的观点:“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7.文章为什么要举斯石英和金刚石的例子? “金刚石”的形成与斯石英相类似。作者介绍“斯石英”的化学、物理性质,用人们较为熟悉的“金刚石”进行类比,使一般人明白: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巨大的撞击,形成过高压,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部编人教版八下语文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预习与复习资料汇编(含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下语文第六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资 料汇编 相关常识 1.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年-1992年),美国科幻小说作家、科普作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如《基地》三部曲、《新疆域》等。课文选自《新疆域》。 2.事物说明文与事理说明文: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阐明事理、介绍事物等为主要内容的文章,其说明对象往往就是某一事物(事理)或事物(事理)的某一方面。说明文分类一般根据说明对象不同来分: 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特征。介绍具体事物,说明的目的是使读者了解和认识事物的特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事理说明文——旨在讲明事因、物因,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 3.事理说明文的严谨逻辑。逻辑顺序是介绍事理时通常采用的顺序,具体地说,有先总说后分说、从概括到具体、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一般到特殊、从整体到局部、从简单到复杂、从特点到用途、从主要到次要等。两篇短文都是整理说明文,都是按照严谨的逻辑顺序展开论说的。 内容主题

《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两篇科普小品是思想相通的,都说明了不同学科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加以思考探究,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有,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6500万年的岩层中发现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最终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文章还给了人们一些有益的启示: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关键字词 不解之谜:解不开的谜团。 天衣无缝fèng:比喻事物没有一点儿破绽。 骨骼gǔ gé:人或动物体内或体表坚硬的组织。分内骨骼和外骨骼两种。 漂移: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 流逝:像流水一样消逝。 褶(zhě)皱(zhîu):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携xié带:随身带着。 冰天雪地:形容冰雪漫天盖地,非常寒冷。 覆fù盖:遮盖。 铱yī:一种稀有金属,银白色,质硬而脆,化学性质稳定。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知识点总结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 知识点总结 恐龙无处不有 一、故事背景 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之久,可是6 500万年前,它们却突然在世界各地销声匿迹了。恐龙的灭绝是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悬案,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有关恐龙灭绝的理论、假说纷纷出现,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争论。 二、问题归纳 1.课文开头段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开头发出议论,点明中心,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便于读者理解全文,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 2.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 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3. 说说恐龙为什么会无处不在,这个现象证明了怎样的理论。 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 4.文中认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试列举作者这样认为的两点理由。 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 5.第九段“似乎”能否删除?为什么? 【答案】本题运用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答题法。 不能,“似乎”在这里表示推测,如果去掉,就表示对当时的情况很肯定,就违背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6.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呼应课文开头作者的观点:“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7.文章为什么要举斯石英和金刚石的例子? “金刚石”的形成与斯石英相类似。作者介绍“斯石英”的化学、物理性质,用人们较为熟悉的“金刚石”进行类比,使一般人明白: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巨大的撞击,形成过高压,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三、课文主题 这篇短文从恐龙的化石无处不在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被压扁的沙子 一、作者简介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幻、科普作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高产,著述甚丰,一生著述近500本。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代表作有《苍穹微石》《钢穴》等。 二、理解词义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堂笔记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堂 笔记 本课主要学习了两篇阿西莫夫的短文《机器人三定律与人类行为的差异》和《机械生物的产生》。 一、《机器人三定律与人类行为的差异》 1. 阿西莫夫最著名的贡献就是提出了机器人三定律,即机器人不能伤害人类,必须服从人类命令,必须保护自身安全。 2. 三定律是基于人类的利益和安全出发,但人类自身行为常常违反自己的利益和安全。 3. 人类在面临利益冲突时,会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他人的利益。但机器人是不会有利益冲突的,因为它们永远只会考虑到人类的利益。 4. 思考题:你认为机器人三定律在哪些方面可以为人类社会带来帮助?又会在哪些方面带来挑战? 二、《机械生物的产生》 1. 生命的来源始终是个谜,但这并没有阻止科学家探索人造机械生命的可能性。 2. 机械生命可以模仿真实生命的各种形态和功能,甚至可以超越真实生命。

3. 机械生命的出现可能会引起人类的恐惧和抵触,因为它们并不是自然进化的产物。 4. 机械生命与人类的关系也需要重新定义,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合理地处理机械生命的权利和人类的利益。 5. 思考题:你认为机械生命的出现会改变人类社会的哪些方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处理机械生命与人类的关系? 思考这两个问题,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与机器人的关系和未来发展。人与机器人的关系一直是科幻作品和哲学思辨的热门话题,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个话题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未来场景,而变成了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机器人作为一种非有机体的人造生命,其三定律的出现可以为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帮助和便利。尤其在现代产业和服务领域,机器人已经广泛应用,如自动化工厂、智能家居、人形机器人等。这些机器人可以高效地完成重复性和高难度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实体劳动的危险和劳累程度,从而改善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质量。 此外,机器人还可以解决人类无法完成的任务。例如,机器人在火星和月球等行星上探测、勘测和采样,可以为人类的科学探索提供宝贵的数据。而在灾难救援和医疗领域,机器人也可以派上用场,可以搭载相关设备完成搜索、挖掘和搬运等任务,还可以替代医生完成手术和护理等工作,从而挽救更多人的生

(机构适用)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教学案(知识点梳理+同步检测)——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含答案)

(机构适用)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案(知识点梳理+同步检测)——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含答案) 八年级下语文同步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作者简介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阿西莫夫一生著述近500本,题材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其作品“基地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人系列”被誉为“科幻圣经?”。 主题概述 课文中用“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用“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证明了“不同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观点。 文章结构 恐龙无处不有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出本文的主旨——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互相影响的。 第二部分(第2—14段):以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板块漂移学说为例,印证本文的主旨。 第三部分(第15段):写发现南极洲恐龙化石的意义,照应开头,突出文章主旨。 被压扁的沙子 第一部分(第1—6段):介绍了有关恐龙灭绝原因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撞击说”和“火山说”,并指出科学家一直在为验证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寻找证据。 第二部分(第7—14段):写只有受到外力强烈撞击,斯石英才会出现。 第三部分(第15—17段):写亚利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检测”的结果,有力地证明了“撞击说”。

字音词义 鸟臀tún目恐龙:恐龙的一个目,骨盆构造与鸟类相似,多为植食性或杂食性。 潮汐:海水定时的涨落,由月球和太阳的引力造成。早潮叫潮,晚潮叫汐。 遗骸hái:指的是弃置而暴露的尸体。 褶zhě皱:文中指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连续弯曲的构造形式。 携xié带:随身带着。 劫难:泛指灾难。 追溯sù:溯,逆水而行,后引申为追求根源。比喻回首往事、探寻渊源。 理解词义 褶皱: 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力而形成的波状弯曲构造形式。文中指形成褶皱的过程。 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 细而密;细致精密。 追溯: 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知识点汇总 恐龙无处不有 一、故事背景 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之久,可是6 500万年前,它们却突然在世界各地销声匿迹了。恐龙的灭绝是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悬案,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有关恐龙灭绝的理论、假说纷纷出现,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争论。 问题归纳 1.课文开头段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开头发出议论,点明中心,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课文解读+批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课文解读+批注 ①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批注]新观点指的是什么?还有哪些有关恐龙灭绝的假说。 ②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批注]是一种稀有的贵金属材料,呈白色,是唯一一种在1600 °C以上的空气中仍保持优良力学性质的金属,也是抗腐蚀性最强的金属之一。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批注]太阳无法抵达地球表面,为什么会导致恐龙灭绝?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批注]语言严密准确。 ③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④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批注]观点产生。 ⑤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批注]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义!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批注]作者作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⑥为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 ⑦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批注]用通俗明白的语言说理。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⑧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⑨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批注]两个例子在文章中的作用相同吗?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

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把握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思路。 2、本文说明其观点的行文顺序及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 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文中提取主要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科学需要合乎逻辑的分析、探索 2、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文章所说明的事理,领会文章的说明顺序。 难点: 品味本文语言严密准确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被公认为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的阿西莫夫所撰写的一篇说明性文章《被压扁的沙子》 文章的题目通常对文章有一定的概括或提示作用,看到本文的题目

《被压扁的沙子》,你猜想本文会写些什么呢?大概会介绍类似沙子为什么被压扁,或者被压扁的沙子是什么样的之类的问题吧 本文到底介绍什么科学知识,我们肯定能在文章里找到答案就请大家和我一起进入阿西莫夫书写的科学世界吧! (二)初读课文 自学检测 作者简介: 阿西莫夫(1920 1992)出生在苏联彼得罗维奇小镇,3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纽约。自小喜欢读科幻小说,18岁那年,就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在1941年的《理智》第一次提出了著名“机器人三原则”,1942年开始创作《基地三部曲》(1966年获雨果奖),1972年科幻小说《神仙们自由》获当年雨果奖和星云奖。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已300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泰斗。 生字词: 骨骼(gé)漂移(piāo)地壳(qiào)深渊(yuān)驮着 (tuó)岛屿链(yǔ liàn)两栖(qī)铱(yī)潮汐(xī)硅(guī)追溯(sù)褶皱(zhě zhòu)劫难(jié)鸟臀目(tún)蟾蜍(chán chú)衍射(yn)携带(xié) 词语解释: 1 遗骸:遗留下来的骨骸。 2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弯曲。 3 劫难:灾难。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年1月2日-1992年4月6日),生于俄罗斯,后移民美国。他是美国最重要、最广为人知的科幻作家之一,也是20世纪最 重要的科普作家之一。阿西莫夫的作品风格多样,包括科幻小说、科普读物、历史著作等。他的作品以严谨的逻辑、深入浅出的科学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闻名于世。 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概述 本课文是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第2课,包含两篇阿西莫夫的短文作品: 《是谁谋杀了温柔?》和《超越地狱》。这两篇短文都是科幻题材,充满了阿西莫夫独特的思辨和推理。 三、《是谁谋杀了温柔?》 1. 主要内容 该短文讲述了一个在未来世界中,跌跌撞撞地前往一个时光机器展览的男子发现,所有人都异常暴躁和敌意满满。最终,他发现这个世界里的人都拥有一种叫做“权利”的毒品,而这种毒品的副作用是使人丧失善良和温柔。 2. 知识点 •反思现实社会中的毒品问题,探讨其对人性的影响。 •了解科幻作品中人性的探索和思辨。 •理解作者通过故事情节来表达对人性可塑性的思考。 3. 阅读策略 •通过阅读理解故事情节来探讨其中的含义和思想。 •思考毒品问题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四、《超越地狱》 1. 主要内容 该短文描述了一个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复活的故事。主人公亚历克斯在一场事故 中丧生,但他的脑袋被保存下来,成功地复活了。然而,亚历克斯发现自己复活后的生活并不如他预期的那样美好,他面临着由于技术原因而导致的种种困难和挑战。

2. 知识点 •探讨复活技术对个体和社会带来的问题和影响。 •深入思考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的改变和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 •分析主人公在面临困境时的心理变化和思考。 3. 阅读策略 •理解故事情节中的科技元素以及可能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思考现实中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可能的伦理问题。 五、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和阅读《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学生将能够: •了解阿西莫夫及其作品的背景和特点。 •分析科幻作品中对人性、社会和科技的思考。 •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六、教学建议 •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考短文中所涉及的问题和思想。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他们表达个人的观点和看法。 •提供额外的阅读材料,进一步探讨科幻作品和相关的科学、伦理问题。 以上就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知识点概述。 通过阅读和学习这两篇短文,学生将能够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思辨能力,同时深入思考科幻作品中所涉及的人性、社会和科技问题。希望本文能对教材的理解和学习有所帮助。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7《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7《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被压扁的沙子》 一、内容简介: 介绍有关恐龙灭绝原因的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并指出科学家为验证这两种理论一直在寻找证据。同时又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恐龙灭绝“撞击说”的成立。 二、作者简介: 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年1 月2日-1992年4月6日)是出生于俄罗斯的美国 犹太人作家是生物化学教授,门萨学会会员,他创 作力丰沛,产量惊人,作品以科幻小说和科普丛书 最为人称道。 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阿西莫夫一生创作和编辑过的书籍超过500册,据估计他至少写过9000封的信函和明信片,著作类别除了哲学类以外,几乎涵盖整个「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 阿西莫夫是公认的科幻大师,与儒勒·凡尔纳、H·G·威尔斯并称为科幻历史上的三巨头,同时还与罗伯特·海因莱因、亚瑟·克拉克并列为科幻小说的三巨头。阿西莫夫的作品中,以「基地系列」最为人称道,其它的主要著作还有「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人系列」,三大系列

最后在「基地系列」的架空宇宙中合归一统,被誉为"科幻圣经"。 阿西莫夫笔下产出不少短篇小说,其中〈夜归〉(Nightfall)曾获美国科幻作家协会(Science Fiction Writers of America)票选为1964年前的最佳短篇小说。他也写推理小说和奇幻小说,以及大量的非文学类作品,并曾用笔名保罗·法兰西(Paul French)为青少年撰写科幻小说「幸运之星系列」。阿西莫夫治学有方,他的科普著作多以史学手法阐述科学概念,尽可能细数从头,理性分析科学脉络。提及某个科学家时,也会一并附上详细的背景资料,诸如国籍、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并以语源学和发音方式介绍科技名词。这些特点在他的《科学指南》(Guide to Science)、三大卷的《认识物理学》(Understanding Physics)和《阿西莫夫的科学探索史纲》(Asimov'sChronology of Science and Discovery)里处处可见。阿西莫夫参与门萨学会多年,后来有点不甘愿的被任选为副会长,他说这个学会的会员都「好逞能斗智」,相较之下,他更乐意担任美国人道协会(American Humanist Association)的会长。小行星「5020 Asimov」、《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和两项艾西莫夫奖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三:学习方法: 在结合上篇文章中的学习方法时,注意文中概念“撞击说”与“火山说”及其证明恐龙灭绝说的成立。 四、思维导图:

八年级上册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恐龙无处不在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 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印度向北 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 喜马拉雅山脉。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南

义教语文八上教学用书: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义教语文八上教学用书: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这两篇科普短文选自阿西莫夫晚年的著作《新疆域》。阿西莫夫在本书序言中说,这些文章,是“对科学近期进展的回顾和对导致我们形成清晰知识的历史成就的重新检讨与评价”。阿西莫夫认为,“科学是个极具活力的领域,而且它从来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充满活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科学的新进展而欣喜,“对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令人敬畏的新疆域感到惊奇”。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说明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相互参照阅读。 恐龙无处不在 “恐龙无处不在”,初看标题,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上亿年前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 文章开头突发议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两句议论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南极和地球其他大陆上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特别是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引起了作者深入的思考:“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作者并没有把思维定格在恐龙本身的研究上,而是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考察,由此及彼步步追问:“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行文到第6、7段,对这一问题做出直截了当的回答:“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显然,一部分恐龙正是搭乘这班“航船”来到南极的。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原文 恐龙无处不有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现在的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现在的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