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考研心理学复习:普通心理学知识点(12)
- 格式:docx
- 大小:38.52 KB
- 文档页数:3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汇总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
它涉及到人的思维、情感、意志等各种心理过程,研究人们如何感知、思考和决策,以及他们的情绪、人格和社会行为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普通心理学的知识点。
1.心理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心理和认知发展。
重要的发展理论包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爱因斯坦的社会发展理论。
2.学习理论:学习理论研究人们如何通过接受和处理信息来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
其中,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和响应的关系实现的,而认知学习理论则强调人们的思考和理解对学习的影响。
3.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研究人们如何处理和理解信息以及如何使用这些信息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
重要的认知心理学概念包括记忆、学习和决策等。
4.情绪和情感:情绪和情感研究人们的情绪体验和情感反应。
了解情绪和情感的行为模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管理情绪和与他人建立更健康的关系。
5.人格理论:人格理论研究人们的个性特点和行为方式。
重要的人格理论包括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和五大人格特质理论等。
6.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指人们在情绪、认知、意志和行为等方面出现的异常。
常见的心理障碍包括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和人格障碍等。
7.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们是如何与他人互动和影响彼此的。
重要的社会心理学概念包括归属感、社会认知和群体行为等。
8.判断和决策:判断和决策研究人们如何收集和评估信息以作出决策。
重要的概念包括启发式和偏见、决策风险和认知失调等。
9.异常心理学:异常心理学研究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该领域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或他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10.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心理和行为变化。
这个领域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等特定年龄群体的心理特点和需求。
11.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是人们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它包括对自己的价值观、能力、兴趣和个性等方面的认知。
心理学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普通心理学是考研心理学科目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是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涵盖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应用等方面。
在准备考研过程中,针对普通心理学的复习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普通心理学常考的知识点的汇总,供考生复习参考。
1.心理学的定义和发展: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主要学派和代表人物。
2.神经系统与感觉过程: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感觉过程的基本原理。
3.感知与知觉:感知和知觉的定义、感知的过程、知觉的特点、感知与知觉的关系。
4.学习与记忆:学习的定义、学习的基本原理、记忆的定义、记忆的过程和类型。
5.思维与语言:思维的定义、思维的特点和类型、语言的定义、语言的发展和特点。
6.情绪与动机:情绪的定义、情绪的成因和表现、动机的定义、动机的类型和功能。
7.认知与发展:认知的定义、认知的过程和类型、认知发展的理论和阶段。
8.个体差异与人格:个体差异的定义、个体差异的类型、人格的定义和结构。
9.社会心理学:社会认知的定义和原理、社会影响的类型和机制、群体行为和合作的原理。
10.应用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的定义和发展、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组织心理学等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11.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步骤、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原理。
心理学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汇总(12)十二、人格(一)人格概述1.人格的含义人格: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稳定而同一的心理品质。
它既包括人遵从社会文化习俗要求做出的外在言行,也指人不愿展露的真实自我。
凯程2014年心理学考研保录班考入北师大心理学5人,首师大3人,再创心理学保录班新高,心理学大题全部压中,学员通过全日制封闭式高三式培训,加上凯程关系疏导,顺利考入理想院校。
有考研择校问题,对考研复习不熟悉的地方,请联系凯程咨询老师。
2.人格的特征(1)独特性: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和环境、教育等先后天因素的互相作下形成的。
(2)稳定性:偶然的心理特征不能称人格,但随着自身和环境的成熟和改变人格也能或多或少地变化。
(3)统合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
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4)功能性:人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会决定某些人的命运。
3.人格的结构(新增)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有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
自我调控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二)人格理论1.人格特质理论特质理论认为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评测人格常用的基本单位。
(1) 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共同特质:特定社会文化形态下,群体或多数人共有的特质个人特质:个人身上独具的特质,根据在生活中作用可分为以下三种首要特质:一个人最典型和概括性的特质,影响人各方面行为中心特质: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次要特质:不太重要,较少表露的特质(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卡特尔受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启发,用因素分析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质的一个理论模型。
模型分成四层: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普通心理学复习知识点普通心理学第一章:1、心理学的概念以及研究内容是什么?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属于中间科学。
研究内容:心理现象1、心理过程A认知过程: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B情意过程a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b意志过程2、个性心理A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自我意识B个性心理特征a能力(潜力、已经具备的能力)b人格(气质、性格)3、团体心理A人与人之间的沟通B团体之间互动2、心理学主要有哪些理论流派?各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的主要观点是什么?1、构造主义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主要观点:反对哲学的思辨方式,主张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的意识;所有的心理现象都是由元素构成,强调意识的结构。
2、机能主义代表人物:詹姆斯主要观点:研究人性不应研究意识结构,而应研究心智发展的目的和功能;意识是连续变化的。
3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物:华生与斯金纳主要观点: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4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韦特海默、科勒主要观点:反对把意识分为元素,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识。
5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佛洛依德主要观点:人类的行为源于欲望和动机;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的行为。
6、人本主义学派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主要观点:反对人类行为受制于潜意识,认为人可以超越本能,发挥潜能,人性本善;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3、为什么说“心理学虽有一个长期的过去,但却仅有一个短暂的历史”?仅从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算起,对心理的研究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由此可见,心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
只是长期以来心理现象的探讨都是哲学的范畴中进行的,直到19世纪中叶以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都是思辨式的,研究成果多带经验描述性质,因而心理学还不能成其为科学。
1879年心理学终于从哲学的母体诞生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冯特也被视为科学心理的创始人。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认知——感觉、知觉、记忆、言语、思维心理过程情感心理现象意志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人生观、价值观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1、人的心理的本质心理是脑的机能,即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现象是脑活动的结果。
(1)单细胞动物:无心理现象(2)环节动物:有“感觉”的心理现象,如蚯蚓(触觉)、蚂蚁(嗅觉)、蜘蛛(感受震动)(3)脊椎动物:有了知觉(4)灵长类动物:思维萌芽阶段(5)人类:思维,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2、心理发展史(1)科学心理学建立:1879年、冯特、德国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2)艾宾浩斯(德):“心理学有一个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的历史”3、心理流派的分类(1)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奥地利)人格的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分类一:心理学三大势力(2)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S---R),是一种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3)人本主义:罗杰斯、马斯洛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心理流派分类分类二:内省实验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及它们如何连接成各种复杂的心理过程的规律机能主义——杜威(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重心理学实际应用)格式塔——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认知心理学——把人看做是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分类三:生理心理学——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4、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客观性、辩证发展、理论联系实际5、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心理量表)、个案法、实验法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6、神经元: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功能是接受信息,传递信息。
7、神经系统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外周神经系统躯体神经系统:支配感觉器官、运动器官交感神经:兴奋,调动能量自主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意志,维持平衡(支配内脏器官)自主神经的活动与情绪的表现有密切的关系神经系统脊髓中枢神经系统脑干:延脑(支配呼吸和心跳)、桥脑、中脑(脑最古老的部位,维持生命基本活动的主要机构)丘脑: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中枢脑间脑上丘脑:参与嗅觉和某些激素的调节下丘脑:调节内脏系统的活动小脑:保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端脑8、大脑的四个“叶”额叶——控制躯体运动,最大,约占半球表面的1/3顶叶——感觉中枢枕叶——视觉中枢颞叶——听觉中枢9、高级神经系统的反射学说第一信号系统(人与动物共有)——以现实具体事物为条件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第二信号系统(人特有)——以语言和词为条件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10、巴甫洛夫学说的几个基本概念(1)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兴奋、抑制(2)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下载毙考题APP免费领取考试干货资料,还有资料商城等你入驻邀请码:8806 可获得更多福利2019考研普通心理学基础复习重点:记忆三大生理机制1、记忆的脑学说整合论:记忆的非定位理论。
认为记忆的保持不依赖于大脑皮层的精细结构定位,而是整个大脑皮层的机能。
定位论:脑机能定位理论。
如布洛卡区和威尔尼克区记忆的SPI理论:将记忆系统和记忆过程整合起来。
5种主要记忆系统:程序记忆系统,知觉表征系统,语义记忆系统,情景记忆系统,初级记忆系统。
关于记忆过程的假设是编码是单行的,存储是并行的,提取数独立的。
2、记忆的脑细胞机制反响回路: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
是指神经系统中皮层和皮层下组织之间存在的某种闭合的神经环路。
外界刺激作用于神经环路的某一部分,贿赂便产生神经冲动,刺激停止冲动并不停止,而是继续在回路中往返传递并持续一段时间。
突触结构:作为人类长时记忆的神经基础包含着神经元突触结构的持久性改变,这种变化是由特异的神经冲动导致的。
神经元和突触结构的改变是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过渡的生理机制。
长时程增强作用:海马的神经元具有形成长时记忆所需要的塑造能力,是长时记忆的暂时性存储场所。
利用长时程增强机制,海马能对新习得的信息进行为期数小时乃至数小时的加工,然后再将这种信息传输到大脑皮层中相关部位作更长时间的存储。
3、记忆的生物化学机制神经元的电活动不仅会引起神经元突出结构的改变,还会导致神经细胞内部的生物化学变化,这些变化包括核糖核酸及某些特异性蛋白质分子结构的改变。
机体内部的一些激素分泌能够促进其记忆的保持。
考试使用毙考题,不用再报培训班。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2.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对象,阐述心理活动最基本规律的科学。
3.基础心理学把其他心理学学科的探究成果集中起来加以概括,总结出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它总结出来的规律,对其他学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思维、言语和想象等等心理现象。
5.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过程分为认知、情感和意志。
人格也称个性,它不是不独立,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
6.动物心理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分别是感觉(只有某种感觉器官)、知觉(有了各种感觉器官)、思维萌芽(灵长类动物)。
7.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大脑活动的产品,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8.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我们的生活的经验;临床事实和对心理发生和发展过程、脑解剖、生理的科学研究成果所获得的大量资料都证明这一观点。
9.心理现象具有客观性和能动性。
心理反映可以是事物的形象,也可以是概念,甚至可以是体验。
10.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人的行为活动客观的研究人的心理。
11.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1.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构造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
主张从意识经验的结构方面来说明整个人的心理。
3.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华生。
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行为。
所谓行为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
心理学研究任务就是: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4.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惠特海默、克勒、考夫卡,主张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
5.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杜威。
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
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6.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是弗洛伊德,等等等等~~~7.人本主义心理学以罗杰斯和马斯洛为代表,他们认为人有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就会努力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一、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关于个体行为及精神过程的科学的研究,为了达到研究内隐的精神过程的目的,我们通过刺激与外部行为共同进行推测1认知过程认知过程:人们获得或应用知识的信息加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语言2.情绪、情感与意志情绪和情感:人们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态度并由此引起各种主观体验意志:自觉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动机:推动人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3.能力与人格心理特征:人信息加工的过程中产生的稳定的个体心理差异,它包括能力和人格两方面能力: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人格: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家从事基础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行为。
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对客观事实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尽可能用客观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系统性:任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处在一个有组织的系统中。
不仅要将研究对象放在有组织的系统中进行考察,而且要运用系统方法,从不同层次和侧面来分析研究对象与系统与各要素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践是理论的源泉,也是检验理论真确的唯一标准。
任何心理理论只有在实践中应用才能得到检验、修正和发展伦理性:忌讳采取如欺骗、隐瞒、威胁、恫吓及可能造成研究对象身心受到伤害或者有悖伦理性原则的方法2.具体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适合以下情况使用: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控制;在控制的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由于社会道德,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
其缺陷主要表现为:难以重复观察,观察结果也难以进行检验和证实;自然中影响心理活动的因素很多,因此对结果难以精确分析;可能出现不需要研究的现象,而不出现需要研究的现象;观察结果容易受到观察者本人经验,目的,兴趣等取向和技能的影响。
考研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涵盖了广泛而丰富的知识领域。
对于考研的同学来说,系统地掌握心理学的知识点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
以下是对考研心理学中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总结。
一、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学科,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
1、感觉与知觉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则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在感觉的研究中,要了解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觉阈限等概念。
知觉具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等特性。
2、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种类包括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注意的品质有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
3、记忆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
记忆的类型可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遗忘的规律由艾宾浩斯提出,先快后慢。
影响遗忘的因素包括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学习的程度、识记材料的位置等。
4、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思维的种类有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具体化与系统化。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问题的表征、知识经验、思维定势、功能固着、动机和情绪等。
5、情绪与情感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情绪具有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
情感具有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情绪的基本分类有喜怒哀惧。
情感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二、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1、胎儿的发展胎儿的发展受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孕妇的营养、健康状况、情绪状态等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
2、婴儿期的心理发展婴儿的动作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如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和大小原则。
认知发展方面,感知觉迅速发展,出现了客体永久性等概念。
2019考研普通心理学要点:听觉1、听觉刺激声波的物理特性包括频率,振幅和波形。
人耳能接受的振动赫兹为16Hz~20000Hz,低于或高于又叫次声或超声波。
振幅越大压力越大,测量声音的强度水平用声压水平SPL,单位为分贝dB 声波的物理特性决定力听觉的基本特性,即音调,音响,音色。
2、听觉的生理机制耳朵由三部分组成:外耳,中耳,内耳。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收集声音。
中耳:包括鼓膜、三块听小骨、卵圆窗和正圆窗。
声音经中耳的传音装置,声音大约提升了20~30倍,为生理性传导。
还有空气传播和骨传播,骨传播排除了体内各种噪声的影响。
内耳包括前庭器官和耳蜗。
耳蜗是人的听觉器官,包括三部分,鼓阶、中阶和前庭阶,分隔鼓阶与中阶的基底膜上的柯蒂氏器的毛细胞是听觉的感受器。
听觉系统的单个神经元编码声音的频率(音调),不同的神经元对不同的频率有的感受性。
3、听觉的基本现象(1)、音调人耳最敏感的声音频率范围是1000~4000Hz,音乐的音调一般在50~5000Hz,言语的音调一般在300~5000Hz之间。
人耳能觉察到的频率变化范围是0.3%,也就是人耳能分辨出1000~1003Hz两种音调的差别,即音调的差别阈限。
1000Hz以上的声音频率与音调的关系几乎是线性的,以下不是线性,音调的变化快于频率的变化。
音调不但决定于频率的高低,还受声音的持续时间、强度和复合声音的影响。
(2)、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理论频率理论:罗·费尔提出的,认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的。
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合。
但有局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1000Hz以上的快速运动,与人耳能接受超过1000Hz以上的声音不符。
共鸣理论:赫尔姆霍茨提出的理论,主要根据是基底膜的横纤维具有不同长短,因而能对不同频率的声音发生共鸣。
声音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声音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也叫位置理论。
行波理论:冯·贝克西发展了共鸣学说,提出行波理论。
2019考研心理学复习:普通心理学知识点(12)
第三章感觉
视觉中的时间因素
视觉适合,分暗适合和明适合。
暗适合时间较长,而明适合实行
很快,时间很短暂。
红色眼镜因为红光不能漂白杆体细胞的视色素,
可加快暗适合过程。
后像:正后像和负后像。
颜色视觉也有后像,一般为负后像。
闪光融合:刚刚能引起融合感觉的刺激的最小频率叫闪光融合临
界频率。
费里—波特定理是指亮度和闪光融合频率的对数呈线性关系。
亮度中等时,闪光融合频率随闪光照射视野区域的扩大而增加。
视觉掩蔽: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前一个闪光的觉察。
听觉
1、听觉刺激
声波的物理特性包括频率,振幅和波形。
人耳能接受的振动赫兹为16Hz~20000Hz,低于或高于又叫次声或
超声波。
振幅越大压力越大,测量声音的强度水平用声压水平SPL,
单位为分贝dB 声波的物理特性决定力听觉的基本特性,即音调,音响,音色。
2、听觉的生理机制
耳朵由三部分组成:外耳,中耳,内耳。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收集声音。
中耳:包括鼓膜、三块听小骨、卵圆窗和正圆窗。
声音经中耳的传音装置,声音大约提升了20~30倍,为生理性传导。
还有空气传播和骨传播,骨传播排除了体内各种噪声的影响。
内耳包括前庭器官和耳蜗。
耳蜗是人的听觉器官,包括三部分,鼓阶、中阶和前庭阶,分隔鼓阶与中阶的基底膜上的柯蒂氏器的毛细胞是听觉的感受器。
听觉系统的单个神经元编码声音的频率(音调),不同的神经元对不同的频率有的感受性。
3、听觉的基本现象
(1)、音调
人耳最敏感的声音频率范围是1000~4000Hz,音乐的音调一般在50~5000Hz,言语的音调一般在300~5000Hz之间。
人耳能觉察到的频率变化范围是0.3%,也就是人耳能分辨出1000~1003Hz两种音调的差别,即音调的差别阈限。
1000Hz以上的声音频率与音调的关系几乎是线性的,以下不是线性,音调的变化快于频率的变化。
音调不但决定于频率的高低,还受声音的持续时间、强度和复合声音的影响。
(2)、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理论
频率理论:罗·费尔提出的,认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的。
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合。
但有局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1000Hz以上的快速运动,与人耳能接受超过1000Hz以上的声音不符。
共鸣理论:赫尔姆霍茨提出的理论,主要根据是基底膜的横纤维具有不同长短,因而能对不同频率的声音发生共鸣。
声音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声音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也叫位置理论。
行波理论:冯·贝克西发展了共鸣学说,提出行波理论。
声音传入内耳,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
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
动,振动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到达基底膜某一部位时达到值然后消失。
声音频率不同,振幅的位置也不同,频率越低,越接近蜗顶;频率越高,振幅越接近蜗底,从而实现对不同频率的分析。
神经齐射理论:韦弗尔提出。
认为,声音频率低于400Hz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相对应的。
声音频率高时,神经纤维按照齐射原则发生作用,来反应5000Hz以下频率较高的声音。
(3)、音响
对人来说,音响的下阈为0dB,上阈为130dB,物理强度为下阈时物理强度的100万倍。
声压超过情感阈限会使人产生痛觉。
(4)、声音的掩蔽
一个声音因为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阈限上升,叫声音的掩蔽。
声音的掩蔽依赖于声音的频率、掩蔽音的强度、掩蔽音与被掩蔽音的间隔时间等。
掩蔽音强度提升,掩蔽作用也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