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贴身婢女群体存在基础及生存模式探微
- 格式:pdf
- 大小:422.08 KB
- 文档页数:5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明清小说中的婢女形象姓名:肖露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指导教师:***2000.3.30内容提要在明清小说的研究领域中,婢女形象作为一个不客忽视的文学群体巳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综观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人们大多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把婢女这一群体归纳于女性形象这一大的群体概念之中进行研究.我的研究则是试图把婢女形象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物群,对其发晨演变和具体分类进行探讨.j本文运用辩论的、历史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大量原著和资料的研究从纵向角度考察了婢女形象的发展演变过程,将婢女形象的发晨演变归纳为三个阶段,即起步、发展、成熟阶段。
在对婢女形象进行横向的考察时,笔者又运用唯物主义研究方法,从婢女形象的阶级性入手来进行分析,将婢女形象按其自身的反抗性大小分为三类,即逆来顺受者、善白为谋者和勇于反抗者。
最后,作者还从作品题材、社会经济、社会思潮与创作主体之问的关系着手,阐述了婢女形象发展演变成熟的历史必然性.全文共分为四部分:一、引论二、婢女形象的演变三,婢女形象的分类四,结语二、三部分为全文的中心内容.关键词:明清小说婢女形象演变类型AbStractInthepreyinceofMingQingfictions.themaids7imageisanreaIizedandvaluedbyimporrantliterarygroup、itbemoreandmoreresearchcondition,mostpeoples.Observetheoutlandandinlandmaids7grouppeopleviewedfromgeneralangel,theyresearchedtheinthefemalegroup.ButItrytostudythemaids’imageasanindependentgroup.1wi1itreatthegroup’sdevelopmentandtype.ThepaperusedrelativeandhistoricmethodtostudyVRStwprksanddstufa.Isearchedthemaids’image’sdevelopmentfromVetticalangelandclassifiedittothreestages:thebeginingstage,thedevelopingstageandtheripeningstage.Ithenusedmateralisticmethodtoro¥earchfromlateralangel.IclaSSifledthemaids’imagetothreetypesbytheyro¥istedrulersornot:theendurablemaids,theshrewdmaidsandtherosi8tant衄ids.Atlast、Ia1soclarifledthenocessityofthe.maids’image’sriponess.Ia180rosesrchedtheconnoctionofthework’scontent,thesocialoconomics.theSOCi&1thoughtandtheauthor’sopinion.FromthisresearchIclarifiedthatthem&ids’image7sripencesisnotessary.=、ThisthesisCOnSistsOffourparts:IPrefaceIITheevolutionofthemaids’imageII/Thetypeofthemaids’imageIVConclusionPartIIIIlarecentrslmeaningofthethesis.Keywords:MingOingfictionMaidImageEvelotioffType第一章引论早在遥远的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就已经随著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向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转化而烟消云散.但社会制度的变革不可能一劳永逸,过惯了优裕生活的贵族们也不可能梅最野蛮的人身占有制完全切除.于是奴隶主们被历史的尘土所埋葬,而奴隶的后代却在繁衍中蜕变为奴婢,继续存在于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之中.正如毛泽东同志说过的那样:“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1)文学既然是社会生活的反映,那么对于奴婢这一渺小而伟大的人物群体,作家们就不可能不关注,也不可能不反映。
《牡丹亭》婢女春香形象研究周洁琼【摘要】婢女是中国旧社会的产物,旧时有钱人家买来女孩作为私有物在家中作为奴役来使用,多数买来的丫鬟没有人身自由,主人家对她们有绝对的约束力。
本文主要分析了春香这一婢女形象在《牡丹亭》中有着的作用。
【期刊名称】《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00)008【总页数】2页(P64-65)【关键词】《牡丹亭》婢女;春香形象;分析【作者】周洁琼【作者单位】西京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37婢女是中国旧社会的产物,旧时有钱人家买来女孩作为私有物在家中作为奴役来使用,多数买来的丫鬟没有人身自由,主人家对她们有绝对的约束力。
早在汉代,婢女这一形象就进入到文学领域,例如说蔡邕的《青衣赋》,此赋写奴婢的美貌和对她的思慕,是过去从未有过的题材。
后来唐传奇中婢女形象逐渐占了很大的比重。
又如《莺莺传》,张生对表妹莺莺一见倾心,婢女红娘传书,几经反复,两人终于花好月圆。
元代《西厢记》中的红娘戏份更是在王实甫笔下加大比重。
再到后来清朝《红楼梦》中的丫鬟形象更是出神入化,而且目前丫鬟形象也是学界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
汤显祖的《牡丹亭》可说是家喻户晓的昆曲曲本名作。
《牡丹亭》中的主人公杜丽娘与柳梦梅被前人详细研究过。
不论是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还是反封建意识或是大胆追求自由爱情的方面都已经做过很详细的研究。
对于曲本中出现的婢女春香这一形象前人也做过一定的研究。
有春香与《西厢记》中红娘的对比,有春香闹学的特殊含义等等。
本文结合前人研究经验并分析总结春香这一形象在《牡丹亭》角色中的重要性。
如果曲本中没有出现春香这一形象,《牡丹亭》则是不完美的,杜丽娘这么一个世上独美的女孩形象也就没有了衬托和对比。
不仅仅因此,那么让我们来详细分析《牡丹亭》中婢女春香形象的重要性。
春香在牡丹亭中涉及以及提到的共有17出。
众所周知,汤显祖的《牡丹亭》一共有55出,而春香在17出中出现或者被提到,这也进一步说明婢女春香在《牡丹亭》中的重要地位。
十六至十八世纪婢女生存状态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十六至十八世纪婢女生存状态研究
研究背景:
婢女是指在古代社会中为主人服务、通常出身于贫苦家庭、无法自主选择生活方式的女性。
十六至十八世纪,婢女是欧洲社会中重要的劳动力之一,但她们的生存状态经常被忽视和忽略。
因此,对十六至十八世纪婢女的生存状况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这一社会群体的生活情况和历史地位。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十六至十八世纪婢女的生存状态进行分析和比较,探讨她们的生计来源、住房状况、社会地位、工作条件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反映出她们在当时社会中的生存状况和处境,并对当代女性的生存现状提供借鉴。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历史文献分析法、考古调查法、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十六至十八世纪欧洲的婢女生存状态进行全面、系统的探究,并通过对生计来源、住房状况、社会地位、工作条件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梳理和分析,全面展现当时社会中婢女的生存状况。
研究内容:
(1)十六至十八世纪欧洲社会中婢女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2)十六至十八世纪婢女的生计来源;
(3)十六至十八世纪婢女的住房状况;
(4)十六至十八世纪婢女的社会地位;
(5)十六至十八世纪婢女的工作条件;
(6)十六至十八世纪婢女的人际关系。
预期结果:
通过对十六至十八世纪婢女的生存状态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中,婢女为生计而付出的劳动和生活条件的艰辛。
同时,本研究可为当代女性的生存现状提供
有益的参考,促进人们关注婢女的生存状态,尊重女性的人权和女性的劳动价值,进一步推动女性的自主发展和社会进步。
明代江南地区的蓄奴之风明代的江南地区是经济重心所在,其中的徽州、宁国(均在安徽省,明代为南直隶治内)等府属于尤以商业经济发达而闻名。
但是这里却长期盛行着一种蓄养奴仆的现象。
傅衣凌先生着重指出,正是“商业资本的发达,尤助长了这种奴仆制的盛行。
”在明代的徽州、宁国等地方,这种奴仆制的存在时间是相当长久的,于是被冠以“世仆”的名号。
这种世仆现象甚至经过清朝中后期仍存在,一直到民国时代依旧可以寻到它的残存。
一、蓄奴的根源清代学者赵翼评论东汉光武免奴时指出,“主藉奴婢以供使令,奴婢亦藉主以资生养,固王法所不禁。
”但是,蓄奴之盛,岂仅因主奴互有需求乎在这背后却是数量庞大的人口为地主豪强所苞荫和隐匿。
也就是说,奴婢问题的由来绝对不是简单的双向需求。
我们以明代宁国府、徽州府为例,来看这种不争的事实。
“太祖当兵燹之后,户口顾极盛。
其后,承平日久,反不及焉……户口所以减者,周忱谓:投倚于豪门,或冒匠鼠窜两京,或冒引贾四方,举家舟居,莫可踪迹也。
”明代地方户口数的增减不定,时而极盛、时而寥寥,我们可以看到与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
那么徽州、宁国两地的户口在明代有怎样的变化呢宁国府:有明一代,自太祖初定天下,安抚流民,并输籍造册,又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太平岁月,户口人丁必然会有所增益,这应在情理之中。
然而实际情形却是明中叶以后人口户数减耗严重。
究其原因,我比较赞同韦庆远先生的观点:“一为农民被迫逃亡;二为地主阶级欺隐人丁。
而两者又是互相关连的。
”封建国家的横征暴敛逼迫大量的农民逃亡或流亡而成为所谓“逃户”、“流民”,其中不少的农民走投无路而投靠到贵族官僚等地主豪强家中为奴仆。
那么农民是怎样步入屈身为奴的境况的呢我们接着来看看明中叶徽州、宁国两地的赋役,进而找出蓄奴问题的症结。
从弘治十五年(1503年)到万历六年(1579)不过数十载,徽州、宁国两府每年税额就已明显增加不少,尤其是各类附税征派等。
这在太平岁月里尚且如此,倘若凶年,加派转征都强加于百姓头上。
明代的奴隶制度与庶民生活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而矛盾的时期。
在明代,奴隶制度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制度,成为统治阶级维持统治和剥削庶民的工具。
奴隶主们通过奴隶的劳动来获取利益,而奴隶则遭受着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然而,庶民也并非全部被奴隶制度所束缚,他们仍然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生活自由。
本文将就明代的奴隶制度和庶民生活进行探讨。
一、奴隶制度的特点及其对庶民生活的影响明代的奴隶制度以贵族、寺庙和富有的人家为奴隶主。
奴隶主可以将奴隶作为商品进行交易和赠与。
奴隶主对奴隶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奴隶不享有人身自由和个人权利。
他们被迫从事艰苦劳动,甚至遭受体罚和酷刑。
1.1 奴隶主的特权明代奴隶主享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和特权。
他们可以随意买卖奴隶,奴隶成为他们获取财富和权力的工具。
奴隶主通过对奴隶的剥削来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和财富积累,而庶民则陷入了贫困和无望的境地。
1.2 奴隶生活的艰辛明代的奴隶生活充满了痛苦和困苦。
他们被剥夺了人身自由,被迫从事艰苦的劳动,没有任何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奴隶们长时间在繁重的劳动中度过,饱受身体和精神上的折磨。
他们的劳动成果被奴隶主全部占有,奴隶们只能继续陷入贫困的泥淖。
1.3 对庶民生活的影响奴隶制度对庶民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庶民受到奴隶制度的限制,缺乏发展和实现自己潜能的机会。
他们的社会地位低下,生活贫困。
庶民的劳动成果被奴隶制度所垄断,他们难以摆脱贫困,失去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二、庶民生活的特点与变迁然而,明代庶民的生活并非完全被奴隶制度所束缚,他们仍然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生活自由。
在明代的庶民社会中,庶民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有所不同。
2.1 农民的生活农民是明代庶民社会中最广大的一个群体。
他们依靠种植粮食和经营农田来维持生计。
农民致力于丰收,不断开发土地和改良农作物。
他们的生活虽然艰辛,但庄稼的收成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他们在社会中受到一定的尊重。
明代奴仆与社会2015-02-04 13:32:31 《史学月刊》牛建强封建社会中奴仆豢养现象的存在,应是上古奴隶社会落后生产关系的残留和变种,自秦汉、历六朝、至唐宋都是如此。
到了明代,它既保留了这一特殊社会阶层过去的某些特征,也随着社会的剧烈变动而相应地发生新的变化,从而使其具有自身的特点。
关于明代奴仆的研究,前人已取得了一些成绩(注: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有谢国桢:《明季奴变考》,原载《清华学报》1925年第1期,后作为附录收入他的《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09-234页。
吴晗:《明代的奴隶和奴变》,原作于解放前,后收入他的《灯下集》,三联书店1960年版,第76-82页。
傅衣凌:《明季奴变史料拾补》,原载福建《协和学报》1949年第1期,后收入他的《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81-386页;《明代徵州庄仆制度之侧面的研究》,收入他的《明代农村社会经济》,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1-19页;《明清之际的“奴变”和佃农解放运动:以长江中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为中心的一个研究》,见上书第68-153页。
韩大成:《明代的奴仆》,收入他的《明代社会经济初探》,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3-97页。
),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也存在着一些缺陷:或者只是把明末奴仆的特殊斗争形式“奴变”作为明末农民战争的一个组成部分来对待;或是下意识地强调主奴的矛盾,陷入机械和狭隘的阶级分析方法的泥沼,把复杂的历史简单化;或是把奴仆现象混杂叙述,使所利用的材料失却了固有的时间和空间的规定等等,即大都未把这一问题放置到明代社会整体变化过程中来理解和把握。
本文拟就明代的奴仆与社会变化间的关系进行考察,试图从一个侧面认识和理解处于封建社会后期的明代这一重要历史时段的社会变动的丰富内涵及其对社会诸方面的重大影响。
一、明代置仆现象的演进明代奴仆又称奴婢、臧获、家奴、家僮、僮仆、家人、义男、义妇等等。
明朝的社会底层贫民与奴隶的生活状况明朝时期,社会底层的贫民和奴隶承受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和困苦。
在这个时代,贫民和奴隶的生活状况往往被忽视,但他们作为社会中最弱势的群体,他们的存在对于了解明朝社会的真实面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明朝社会底层贫民与奴隶的生活状况展开探讨。
一、贫民的生活状况在明朝社会,贫民是指生活贫困、无力维持正常生活的社会群体。
他们大多数是农民,由于自然灾害、战乱及政策不公等原因,导致他们无法脱离贫困的困境。
首先,贫民们面临严峻的生存压力。
他们生活在极度贫困的环境中,收入微薄,无法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许多贫民过着靠边缘度日的生活,无法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
其次,贫民们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
在明朝时期,贫民缺乏政府的关怀和帮助。
他们缺乏医疗保障、教育机会和住房条件非常差,生活在极度困苦的环境中。
另外,贫民们被社会边缘化。
由于贫困的身份,他们往往被社会边缘化,受到歧视和排斥。
他们的社会地位低下,缺乏机会获得提升。
无法改变贫困的现状,注定困于绝境。
二、奴隶的生活状况奴隶制度在明朝时期依然存在,奴隶作为社会最底层的人群,他们的生活状况极其艰难,受到严重剥削和压迫。
首先,奴隶们丧失了自由,他们被视为财产,完全被所有者控制和支配。
他们失去了选择生活方式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沦为主人的附属物。
其次,奴隶们面临着非人的待遇。
他们被强迫从事劳动,多数时候是艰苦的体力劳动。
他们没有劳动保护,工作时长长且辛苦,生活极度艰苦。
另外,奴隶们的社会地位低下,遭受歧视和压迫。
他们缺乏受教育的机会,无法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奴隶制度的存在造成了深刻的社会不平等,给明朝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三、对贫民与奴隶的改善与措施尽管贫民和奴隶的生活状况艰难,但明朝也出现了一些改善与保护措施,如:首先,明朝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减税政策,以减轻农民负担。
政府还在一些地区设立了济贫机构,向贫民提供生活救助和医疗帮助。
其次,明朝通过一些农业改革政策,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为部分农民增加了收入来源,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状况。
综合论坛新教师教学门的委员会。
由各种规模类型的企业代表、工会代表、行业协会代表、培训机构代表和专业院校等组成,使行业、企业、职业院校成为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
比如,澳大利亚培训署成立了国家培训质量委员会,由行业和政府代表组成,负责审批行业技能委员会制定的资格认证培训包,并直接向联邦教育科学和培训部长委员会报告工作。
澳大利亚政府还为各行业技能委员会提供205万澳元的经费,其他经费由参加其他竞标任务的大型企业、行业协会等提供支持。
3、借鉴德国”双元制”体系下的校企合作机制德国的“双元制”是世界上比较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之一。
它是一种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职业教育内容。
行业协会负责质量监控的职业教育模式。
它的最大特点是整个职业教育学习过程是在企业和职业学校交叉进行,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与企业的实践密切结合。
在德国职业教育被企业看做是他们的特权,但并不是每个企业都可以举办职业教育,只有通过行业协会审核的企业才能举办职业教育。
行业协会是“双元制”职业教育运作机制的关键环节。
其中,周凤华指出德国的行业协会是以地区划分的,凡是在某一区域的企业、商会、个体经营者或工商企业界的法人单位,都必须在本地区相应的行业协会登记注册和缴纳会费。
邓志军和李艳兰指明了德国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的途径有:参与职业教育的管理和决策、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的资格认证、参与职业教育培训过程的管理与实施、参与职业教育教师管理、获取职业教育经费、自理能力强。
因此,在合作运行上,我们一方面可以通过行业协会监管保障校企合作机制的运行。
比如:学生到企业实习、考取职业技能资格证等事项均要得到行业协会的监管。
另一方面,在校企合作上,逐步建立完善的立法体系,从政策上保障校企双方利益,促进了合作的长效运行。
比如:德国在1938年颁布了《义务教育法》,从法律角度确立了“双元制”的职业教育运行机制。
2005年修订后的《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条例》、《框架教学计划》、《青年劳动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条例,以进一步保障校企合作主体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