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价值与目标构成
- 格式:ppt
- 大小:1.24 MB
- 文档页数:13
简答题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四个层次是什么
【实用版】
目录
1.引言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四个层次目标
3.总结
正文
1.引言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和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进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我们需要明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活动。
本文将从四个层次来阐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四个层次目标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同时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
(2)年龄阶段目标: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分阶段制定科学教育目标。
例如,小班阶段主要以感知和认识自然事物为主,中班阶段可以引导幼儿探索和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大班阶段则可以尝试让幼儿理解和运用一些简单的科学原理。
(3)单元目标:以某个主题为核心,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深入的科学探究。
例如,以“动植物”为主题,可以让幼儿了解动植物的特点、习性、生活环境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幼儿对动植物的关爱和尊重。
(4)活动目标:针对具体的教育活动,制定相应的活动目标。
例如,在一次关于“水的性质”的教育活动中,可以让幼儿通过实验观察水的流
动性、溶解性等特性,从而了解水的基本性质。
3.总结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分为四个层次,即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教案第一章:科学教育的目标1.1 理解科学教育的定义1.2 掌握科学教育的目标1.3 分析科学教育目标对儿童的意义第二章:科学教育的内容2.1 了解科学教育的基本内容2.2 掌握科学教育的主要领域2.3 分析科学教育内容对儿童的发展作用第三章:科学教育的原则3.1 理解科学教育的基本原则3.2 掌握科学教育原则在教学中的应用3.3 分析科学教育原则对儿童学习的影响第四章:科学教育的方法4.1 了解科学教育的方法种类4.2 掌握科学教育方法的运用技巧4.3 分析不同科学教育方法对儿童的效果第五章:科学教育的评价5.1 理解科学教育评价的重要性5.2 掌握科学教育的评价方法5.3 分析科学教育评价对教学的指导作用第六章:科学教育的环境创设6.1 理解科学教育环境的重要性6.2 掌握科学教育环境的创设原则6.3 分析科学教育环境对儿童的影响第七章:科学教育中的家庭与社区合作7.1 了解家庭与社区在科学教育中的作用7.2 掌握与家庭和社区合作的方法7.3 分析家庭和社区合作对儿童科学教育的意义第八章:科学教育中的教师专业发展8.1 理解教师在科学教育中的角色8.2 掌握科学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8.3 分析教师专业发展对科学教育质量的影响第九章:科学教育中的伦理与道德问题9.1 理解科学教育中的伦理与道德问题9.2 掌握处理伦理与道德问题的方法9.3 分析伦理与道德问题对儿童科学教育的影响第十章:科学教育的案例分析与实践指导10.1 分析科学教育的成功案例10.2 学习科学教育的实践指导方法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科学教育的目标:重点关注科学教育目标的制定和理解,以及如何将这些目标融入到教学实践中。
二、科学教育的内容:重点关注科学教育内容的选取和编排,以及如何使内容适合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
三、科学教育的原则:重点关注如何在教学中灵活运用科学教育原则,以及这些原则如何指导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与探索、对身边事物的探究、对物质世界的认知以及对未来的探究。
第一层次: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与探索在这个层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力和探索精神,以及从观察和探索中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这个层次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如天气、季节、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自然界中的声音、光、水、火等。
通过观察和探索,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可以让儿童了解自然界的规律,培养他们对自然的尊重和热爱,同时也能激发他们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第二层次:对身边事物的探究在这个层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他们对身边事物的探究精神和能力,以及从探究中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这个层次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身边各种物品和现象,如家庭用品、玩具、衣服、鞋子、家庭和社区的环境等。
通过探究身边事物,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可以让儿童了解身边物品和现象的构成和功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同时也能激发他们对身边事物的关注和探索欲望。
第三层次:对物质世界的认知在这个层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他们对物质世界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从认知中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这个层次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物质世界的各种现象和事物,如物质的运动、结构、性质等。
通过认知物质世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可以让儿童了解物质世界的规律和特点,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同时也能激发他们对物质世界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第四层次:对未来的探究在这个层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他们对未来的探究精神和能力,以及从探究中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这个层次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未来的各种可能和事物,如科技的发展、社会的变化等。
通过探究未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可以让儿童了解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变化,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科技素养,同时也能激发他们对未来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总的来说,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他们对自然、身边事物和物质世界的认知和探究能力,以及从中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简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回复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引导和激发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方法,让他们在实践中探索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实验、观察、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
1. 培养儿童对科学的兴趣:通过引导儿童进行观察、实验和体验,让他们发现科学的奇妙和有趣之处,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儿童的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培养儿童的观察、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让他们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和解释世界。
3. 培养儿童的科学方法:培养儿童进行实验、观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学会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
4. 培养儿童的科学知识和概念:通过引导儿童了解和学习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概念,让他们对科学的基础知识有所了解。
5. 培养儿童的科学道德和科学价值观:引导儿童形成正确的科学道德观念,如诚实、严谨、负责任的科学态度,培养儿童积极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通过达到上述目标,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可以为儿童的终身学习和科学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西 安 欧 亚 学 院教 案 教学目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概念与特性的发展和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掌握学前儿童教育的概念、现代科学教育特征。
教学难点:了解不同年代儿童科学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内容。
教学过程设计:第一章 第三节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概念与特性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概念与特性有一个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经历了最初的常识教育、新生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和近年来以探究为核心的学前儿童教育三代的演变,具有现代科学教育的基本特征。
(一)、20世纪80年代---幼儿常识教育20世纪80年代,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的常识教育一,有完整的课程和教学体系。
《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明确规定了幼儿园常识教育的具体任务和明确要求,明确了幼儿园常识教学的任务、内容、具体要求,指出了幼儿园常识教学的方法,以及所学的环境与设备。
课程名称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时总数 32 任课教师 苏靖涵 适用专业12级教育学 课 次 16 审 批 人 白瑞芳 章节题目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概念与特性、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与目标构成》 审批时间常识教学的目标:知识、兴趣、能力具体为:1.丰富幼儿关于自然和社会方面粗浅的知识,扩大他们的眼界。
2.培养他们对认识社会和自然的兴趣及求职欲,逐步形成对待周围人和事物的正确态度。
3.发展幼儿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常识教育的主要方法是:观察、小实验、劳动、游戏等,讲述、谈话、朗诵诗歌等方法。
在实践层面,80年代及其之前的常识教学,教师最关心的是把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自然常识和社会常识传给幼儿,主要的教育策略是教师讲(做),幼儿听(看);教师告诉事实和规律,幼儿被动接受、练习和记忆。
(二)20世纪90年代—新生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20世界90年代初,我国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诞生了,我国借鉴国外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变革,在结合本国实际的实践探索中不断发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