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探视系统在医患沟通中的作用
- 格式:pdf
- 大小:190.09 KB
- 文档页数:2
儿科医患沟通技巧儿科是医疗纠纷的高发部门。
要使得医患关系融洽。
几年来,医疗服务质量投诉下降80%,医疗费用投诉下降25%,无一例群体冲突及暴力事件的发生,卫生部曾专门到该院召开了“医患沟通”现场经验交流会。
多年前,重庆儿童医院在调查中发现:患者因服务态度差、沟通不够引起的投诉占62.5%;历年累积的8件医疗纠纷诉讼中,有一半以上是因医生解释不到位造成的;患者反映的意见也一多半是医护人员服务态度不好、解释不耐心,病儿家属不知道病情、不知道检查、不知道用药等。
有的家长反映:“儿童医院医疗水平高,就是看病等了两三个小时,病情还没说完,医生已把药开好了,想对医生多说几句都没时间,有时从我进诊室到出诊室,医生都没看我一眼。
”正是这次调查,最终促成了“医患沟通制”的实施。
从建章立制入手首先,医院把医患沟通纳入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医务人员在患者入院3天内必须进行正式沟通,并把医患沟通情况记入病程记录。
同时,医院还确定了医患沟通的主要内容,即医务人员应当向家属介绍小孩疾病的诊断情况、主要治疗手段、重要检查的目的及结果、患儿病情及预后、某些治疗可能引起的严重后果,如化疗等引起的并发症、药物副反应,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及防范措施、医药费用清单等,并听取家属的意见和建议,回答家属想要了解的问题,加深对医学技术局限性、风险性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医院明确了医患沟通的三个层面:第一,对普通疾病患者,主治医师在床旁查房时就将病情、预后、治疗方案详细地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第二,对疑难、危重患者,由患者所在医疗小组(主治医师、住院医师和责任护士)直接与家属进行正式沟通;第三,对患有“肺炎”、“哮喘”、“轮状病毒肠炎”等多发病、常见病的患者,科主任、护士长及相关医生、护士一起召集病儿家属开会,集中沟通。
为让患者家属对物价、服务和医疗都能清楚了解,医院又建立了物价、服务沟通三级体系,如果患者家属对物价不满意,可向护士长反映,如果认为护士长解释的不清楚,可再向物价员咨询,如果物价员还不能满足患者家属的疑问,则家属就可以直接找纪委咨询,直到完全清楚明白为止。
儿科医患沟通第一篇:儿科医患沟通儿科医患沟通一、儿科疾病特征和患者身心特点(一)疾病特征1.起病急,临床表现不典型年幼儿患感染性疾病时,由于机体抵抗力低下,缺乏局限能力,容易发展成为败血症,原发感染灶反而不易被发现。
儿童患急性传染病时,常起病急、来势凶,并常伴有呼吸、循环衰竭,水、电解质紊乱或中毒性脑病。
儿童,特别是婴幼儿患急性肺炎常易并发心力衰竭;婴幼儿患腹泻病时易发生水、电解质紊乱;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易并发循环衰竭,以致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危及生命。
新生儿及体弱儿严重感染时往往临床表现不典型,仅表现为反应低下,而无典型的症状和体征,例如,新生儿败血症时易发生化脓性脑膜炎,而缺少典型的临床表现,易造成漏诊。
2.病情易反复且变化多端小儿处于不断生长的过程中,生命力旺盛,组织的修复能力强,患病时虽然起病急、来势凶、变化快,但只要诊断及时、处理得当,不少病情很重的患儿,经及时诊断、治疗后迅速转危为安,直至痊愈;也有某些病儿特别是新生儿、体弱儿,虽然起病时较轻,但由于病原体毒力较强、自身抵抗力较弱等原因,病情骤然加重,甚至突然死亡。
3.各年龄阶段儿童患病种类不同由于不同年龄阶段小儿的解剖、生理、病理、免疫等方面均各有其特点,他们的患病种类存在明显差异,并且,相同的临床症状在不同年龄阶段小儿的病因也各不相同。
以小儿惊厥为例,不同年龄阶段发病原因不同:新生儿期多与产伤、窒息、颅内出血或先天异常有关;6个月以内应考虑有无婴儿手足搐搦症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6个月至3岁以高热惊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可能性大;3岁以上年长儿,如无热惊厥则以癫痫为多见。
又如1~3岁的小儿容易患水痘、猩红热等传染性疾病,很少患风湿热;而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风湿热、急性肾炎、过敏性紫癜等)就相对多见了。
4.与成人疾病种类有很大不同儿童一般以急性感染性疾病、先天性或遗传代谢性疾病为多见;这些病在成人则少见。
护理管理制度探视陪护制度一、探视陪护制度的定义探视陪护制度是指医疗机构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允许患者的亲属或其他指定人员进入病房或诊室,与患者进行探视和陪护的一项制度。
探视陪护制度的设立,主要是为了满足患者和家属的心理需要,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和合作意愿,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二、探视陪护制度的原则1. 合理性原则:探视陪护制度应当根据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和患者的病情特点进行设定,保证其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2. 安全性原则:探视陪护制度应当确保患者和陪护者的安全,防止患者受到不必要的伤害或感染。
3. 秩序性原则:探视陪护制度应当保持医疗机构的秩序,避免因探视陪护而造成医疗秩序混乱或患者隐私泄露。
4. 公平性原则:探视陪护制度应当公平公正,不得因为患者或家属的身份地位而有差异对待。
5. 效益性原则:探视陪护制度应当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为宗旨,确保其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探视陪护制度的内容1. 探视时间:医疗机构应当规定探视的时间段,一般是每天的特定时间段,以保障医疗秩序和工作正常进行。
2. 探视人员:医疗机构可以规定患者的家属或指定人员进行探视,需要提前办理相关手续,并遵守医疗机构的规定。
3. 探视方式:探视者需要遵守医疗机构的相关规定和有关制度,文明有序地进行探视,保持病房内的安静和整洁。
4. 探视内容:探视者应当尊重患者的隐私和个人空间,不得干扰医疗工作和患者的治疗过程。
5. 探视监督:医疗机构可以安排专人负责探视陪护制度的监督和管理,保证其正常落实和执行。
四、探视陪护制度的管理1. 宣传推广:医疗机构应当及时宣传探视陪护制度的内容和要求,让患者和家属了解相关规定和禁止事项。
2. 培训教育:医疗机构可以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探视陪护制度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执行力和管理水平。
3. 监督检查: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探视陪护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整改。
4. 绩效评估:医疗机构可以通过评估患者满意度和医疗服务质量等指标,来检验探视陪护制度的效果和作用。
新生儿病房探视制度新生儿病房探视制度是指针对新生儿病房的探视规定和流程。
该制度旨在保护新生儿的健康和安全,确保他们得到适当的护理和治疗。
下面将详细介绍新生儿病房探视制度的相关内容。
一、探视时间和探视人员1. 探视时间:新生儿病房的探视时间根据医院的具体规定而定,一般分为上午和下午两个时间段。
具体的探视时间应在病房门口明确告示,并在医院官方网站上公布。
2. 探视人员:只有特定的人员才能进入新生儿病房进行探视。
通常包括父母、祖父母、兄弟姐妹等直系亲属,但也可能有其他限制,如年龄限制、健康状况等。
探视人员需要提供有效的身份证明和健康证明。
二、探视流程1. 登记:探视人员进入医院后,需前往相关部门登记,提供个人信息和探视目的。
医院工作人员会核对登记信息并发放探视证件。
2. 消毒:进入新生儿病房前,探视人员需要按照医院的要求进行手部消毒,以防止传染病的传播。
3. 穿戴:探视人员需要穿戴医院提供的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鞋套等,以确保病房的卫生和安全。
4. 探视时间限制:为了保护新生儿的休息和治疗,探视时间可能会有限制。
一般情况下,每次探视时间不超过30分钟,探视人员需要遵守医院的要求,不得超时。
5. 安静探视:探视人员进入病房后,需要保持安静,避免发出大声音或制造噪音,以免影响其他新生儿的休息和治疗。
三、注意事项1. 不带感染性疾病探视:探视人员如果患有感染性疾病,如感冒、流感等,应暂时避免探视,以免传染给新生儿。
2. 注意个人卫生:探视人员进入病房前,应注意个人卫生,如洗手、清洁口腔等,以减少病菌的传播。
3. 遵守医院规定:探视人员需要遵守医院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如不吸烟、不饮酒、不随意触摸设备等。
4. 尊重医护人员:在探视过程中,探视人员需要尊重医护人员的工作,遵守医院的管理规定,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
四、特殊情况处理1. 突发状况:如果在探视过程中出现突发状况,如新生儿身体不适或出现紧急情况,探视人员应立即向医护人员报告,并按照医护人员的指示行动。
新生儿病房探视制度一、背景介绍新生儿病房是一个为新生儿提供专业医疗护理的特殊病区。
为了保障新生儿的健康和安全,制定一套规范的探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新生儿病房探视制度的相关内容。
二、探视时间和人数限制1. 探视时间:新生儿病房的探视时间为每天上午9点至下午9点,探视时间为30分钟。
2. 人数限制:每位患儿每次探视最多限制2人,包括父母或者监护人。
三、探视流程1. 预约探视:家属需提前预约探视时间,以便医务人员合理安排。
2. 登记信息:家属到达病房后,需在接待处登记个人信息,并出示有效身份证件。
3. 洗手消毒:家属进入病房前,必须先进行洗手消毒,以确保病房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4. 穿戴防护服:家属需穿戴医院提供的防护服,包括帽子、口罩、手套等,以预防交叉感染。
5. 探视时间:家属进入病房后,需按照规定的探视时间进行探视,不得超时。
6. 注意事项:家属在探视期间需保持肃静,不得喧哗,不得接触其他患儿,以免传染病菌。
7. 探视结束:探视结束后,家属需将防护服放入指定的箱子中,并在接待处登记离开。
四、探视禁忌1. 感染性疾病:家属若患有感染性疾病,如感冒、发热等,禁止探视,以免传染给新生儿。
2. 体质不适:家属若身体状况不佳,如身体虚弱、咳嗽、呼吸难点等,禁止探视,以免对新生儿造成不利影响。
3. 不符合探视条件:家属若未按照规定穿戴防护服,未进行洗手消毒等,禁止探视。
五、探视注意事项1. 遵守医院规定:家属需遵守医院相关规定,如不随意触摸设备、不携带食物进入病房等。
2. 保持环境整洁:家属需保持病房环境整洁,不乱丢垃圾,不随地吐痰等。
3. 尊重医务人员:家属需尊重医务人员的工作,不干扰医务人员的工作秩序。
4. 保护隐私权:家属需保护新生儿及其家属的隐私权,不得擅自拍照、录相或者传播相关信息。
六、探视制度的意义1. 促进家庭情感:通过合理的探视制度,可以促进家庭与新生儿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强亲子关系。
医患沟通的意义与技巧第一篇:医患沟通的意义与技巧实行医患沟通的意义与技巧在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背景下,我院领导要求全院医护工作人员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使患者积极支持、配合医疗工作,减少不必要的医患纠纷,使医务工作者有良好的心态从事医疗事业,推动现代妇科医院科学的发展。
医患沟通的意义1.1 沟通的目的医患沟通是为了满足医患关系、医疗目的以及医疗服务情景的需要,是特定的人际交流。
优质有效地进行医患沟通,首先需要医患双方有沟通的愿望,其次必须具备沟通的信息以及合适的沟通场所和方式。
由于社会分配的原因,决定了医疗活动中医患角色的不对称,它主要体现在文化、职业、知识、环境、目的、需求、心理、生理等方面,特别在医学的理解和相关知识的拥有上优劣势明显。
同样,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患者,对医疗活动的理解和医疗服务的需求,也存在差异,正是这些优劣势和差异要求进而影响了医患沟通。
医患沟通,要求医务人员及时了解并满足患者被理解的需求,受尊重的需求,及时和有序服务的需求,感觉舒适的需求等等。
同时也应掌握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期望,具体的需求,每个医疗环节的疑虑,对医疗服务的感觉以及医疗服务需求的关键点等等,充分了解患者对医疗服务和疾病治疗效果的满意度,以便于医院提供患者急需、适宜的医疗和相关服务。
同样也便于患者对自己所参与的医疗活动过程有较为符合实际的了解。
1.2 医患沟通是医疗诊断的需要疾病诊断的前提是对患者疾病起因、发展过程的了解,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就是与患者沟通和交流的过程,这一过程的质量,决定了病史采集的可靠程度和体格检查的可信度,在一定意义上也就决定了疾病诊断正确与否。
医患沟通是临床治疗的需要,医疗活动必须由医患双方共同参与完成,服务的有效和高质量,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医患沟通的基础上。
医务人员在进行医疗服务时,应带有鲜明的个人医学体验和认识,他(她)有义务将自己对疾病的看法以及治疗中的要求,通过语言的形式传输给患者,患者将对这种医疗信号的理解治疗过程的心理感受和生理反应反馈给医生、护理人员,这种传输与反馈循环贯穿于整个医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