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中考试题及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20.06 KB
- 文档页数:10
《马说》练习题2.填空《马说》选自,作者, (朝代)著名的文学家,世称,有文之称,被列为之首。
与共倡古文运动,合称“韩柳”。
二、1.解释加粗字的意思⑵只辱于奴隶人之手:⑶骈死于槽枥之间:⑷一食或尽粟一石:⑸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⑹才美不外见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⑻策之不以其道:⑼食之不能尽其材⑽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⑾执策而临之:⑿其真无马邪:⒀其真不知马也 (14)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3、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意思是才美不外见同,意思是食之不能尽其材同,意思是其真无马邪同,意思是4、翻译下列句子(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三、按原文填空。
1、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2、表明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必然性的句子:。
3、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6、本文的主旨是:7、有一句话叫做“世上不是没有美。
而是缺少发现”由此可联想到《马说》中的哪句话:四、文章通过巧妙地比喻来阐述深刻的道理,指出“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义。
五、课文写了“千里马”的,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才?六、找出文中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语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怎样的作用?七、本文揭示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主张?八、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写作手法)九、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的理解?。
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真才实学(zhēn cái shí xué)B. 聪明伶俐(cōng míng líng lì)C. 精疲力竭(jīng pí lì jié)D. 举世闻名(jǔ shì wén míng)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B.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3. 下列对《马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马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以寓言的形式揭示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悲剧。
B. 文中“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反映了封建社会人才选拔制度的弊端。
C. 文章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千里马的价值和命运。
D. 文章结尾“其真不知马也”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强烈愤慨。
二、填空题4. 《马说》出自《》,作者是唐代文学家。
5. “ ,然后有千里马。
”(填空)6. “ ,一食或尽粟一石。
”(填空)7. “ ,其真不知马也。
”(填空)三、简答题8. 请简要概括《马说》的中心思想。
9. 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马说》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的技巧。
四、作文题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生如马,有千里马,也有普通马。
千里马若遇到伯乐,定能一展鸿图;普通马若遇不到伯乐,可能就此埋没。
请以“人生如马”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要求:①立意准确,主题鲜明;②内容充实,感情真挚;③思路清晰,语言流畅;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C2. D3. D二、填空题4. 《韩昌黎文集》韩愈5. 世有伯乐6. 马之千里者7. 其真不知马也三、简答题8. 《马说》的中心思想是揭示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悲剧,强调人才的重要性,呼吁社会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马说》中考复习题1、填空。
①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的著作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②本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2.本文中有五个“也”字,请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作出解说。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表示肯定语气,肯定“食马者”的无知。
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表示句中停顿,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带来的严重危害。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表示反诘语气,凝聚着作者愤慨之情。
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表示感叹语气,其间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辛辣嘲讽。
⑤不以千里称也:表陈述语气,但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
3.归纳文章第2段文字的主要意思。
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作论证的反面论据。
4.第3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起什么作用?排比、引用、设问,将“食马者”的愚妄写得淋漓尽致,点明全文主旨:其真不知马也。
5.找出全文的主旨句,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其真不知马也。
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猛烈地抨击,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之情。
6、从文章中可以看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7、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8、求∕其能千里也?②食之∕不能尽其材8、本文托物寓意,文中“千里马”喻指人才,“伯乐”喻指善于识别人才的人,而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食马者”。
9.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匹骨瘦如柴的老马拉着盐车上山坡,气直喘,汗直流,竭尽全力还是拉不上去。
赶车的人吆喝着,用鞭子狠狠的抽打它……这时一个路过的相马人看见了,心疼得流下了眼泪,急忙脱下衣裳披在瘫倒在地的老马身上。
老马睁开眼,看到相马人,眼睛一亮,长嘶一声而逝。
请你展开想像,写出老马临死前想对相马人说的话。
能从诉说自己的怀才不遇,谴责赶车人的愚昧粗暴,感激相马人的知遇之情等角度展开合理想像均可。
《马说》阅读答案山西省中考真题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知识点。
一份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称之为好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马说》阅读答案(山西省中考真题),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马说》阅读答案(山西省中考真题)1文言文阅读。
(10分)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铲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是马也()(3)执策而临之()(4)策之不以其道()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小题3:上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文中的“千里马”、“伯乐”各有什么寓意?(2分)小题4: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参考答案:小题1:(4分)(1)通“饲”,喂养(2)这(3)靠近(面对)(4)鞭打(驱使)小题1:想要它和普通的马有一样的才能尚且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呢?小题1:千里马:人才伯乐:识别人才的人小题1:讽刺、控诉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用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
表达了自己痛感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托物言志类中“意象”的能力。
中考语文复习《马说》《送东阳马生序》《小石潭记》考题练一、《马说》(8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2分)A.①执策而临.之②临.表涕零,不知所言B.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②人不知.而不愠C.①初不甚疾.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D.①帝称善.②京中有善.口技者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①骈死于.槽枥之间②每假借于.藏书之家B.①策之不以.其道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C.①驽钝之.材也②怅恨久之.D.①此其.寡取易盈②其.如土石何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2分)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伯乐与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谈谈你的看法,并举历史或当今社会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2分)二、《小石潭记》(12分)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列加点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①水尤清.冽②以其境过清.B.①闻.水声,如鸣珮环②鸡犬相闻.C.①日光下.澈②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D.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先生不知何许.人也2.下列加点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①先帝不以.臣卑鄙②以.其境过清B.①潭西南而.望②乃记之而.去C.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不可.屈致也D.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②隶而从.者3.翻译下列句子。
马说中考试题及答案马说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马说》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文章,《马说》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马说中考试题及答案,希望你喜欢。
马说中考试题及答案一二(一)阅读下文,完成5—8题。
(16分)马说韩愈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来源:学科网]⑵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⑶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5.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4分)⑴骈死:⑵见:⑶等:⑷策: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⑴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⑵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文:7.“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句话与文中画线句相比标点符号发生了变化,请说说这两个句子表达的效果有什么不同。
(4分) 答:8.请从形象塑造、写作手法、阐明道理三个方面中任选其一,结合文章内容对作品进行评析。
(4分)[来源:学_科_网Z_X_X_K]答:【答案】5.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⑵显露、表现⑶一样(聍待)、等同⑷驱使、鞭打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字词含义的理解和把握。
因为是课内文言文,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即可。
比较简单。
6.⑴(千里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食料。
⑵(千里马)呜叫,(饲养马的人)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
完成时,抓住句中的关键字词。
比如,①中的“食”或”“尽”,②中的“鸣”“通”“意”。
7.原文是反问加感叹,语气强烈,表达了对不识千里马者的讽刺及千里马被埋没的愤懑之情。
后句是一个反问句,语气不如原文强烈,抒发的感情也不如原文浓烈。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语句句式的把握。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马说》对比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
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已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资治通鉴•唐纪八》【注】①上:皇上,指唐太宗。
①封德彝(568—627):名伦,字德彝,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
①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①一食或.尽粟一石①策.之不以其道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而.伯乐不常有/德彝惭而.退B.虽有千里之.能/上诘之.C.安.求其能千里也/安.可诬一世之人D.弗食,不知其.旨也/其.真无马邪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食之不能尽其材。
①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4.(甲)文哪一句话可以用来形容(乙)文的封德彝?5.假如可以“借才于异代”,你会向唐太宗举荐谁?请选择一个古代人物,并说出举荐理由。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乙】昔者汤将往见伊尹①,令彭氏之子御②。
专题29:《马说》(解析版)真题专练【12023年湖南省常德市中考语文真题】《马说》中的“_____?______”二句,自问自答,寄寓了者对人才被压抑、被埋没的不平与悲愤。
【答案】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古诗文名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理解性识记,注意根据语境的意思来解答,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注意“邪”的书写。
【22023年山东省聊城市中考语文真题】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在古代,“冠冕”指帝王、官员戴的帽子;“簪缨”指贵族的帽饰;“纶巾”是用青色丝带做的头巾。
B. “布衣之交”“管鲍之交”“忘年之交”“八拜之交”都是关于交情的成语。
C. 《马说》和《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杞人忧天》和《愚公移山》均出自《列子》。
D. 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运用写实的笔法来表现人物,如朱德笔下的母亲,杨绛笔下的老王和刘绍棠笔下的何大学问。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相关文学文化常识。
D.“……刘绍棠笔下的何大学问”表述错误。
何大学问是小说《蒲柳人家》的一位人物,是虚构的,不是真实存在的,不是运用写实的笔法来表现的人物。
故选D。
【32023年辽宁省锦州市中考语文真题】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A. 向.者任座之言直/便扶向.路(《桃花源记》)B. 何以.知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C.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D. 皆以美于.徐公/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均为副词,均译为:从前、原来;B.介词,凭借/动词,按照;C.均为副词,均译为:确实;D.均为介词,均译为:比;故选B。
【42023年湖南省长沙市中考语文真题】下面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 “引佩刀自刺”中的“引”本义是“拉弓”,引申为“牵引”“延长”“举,拿”等,在此处取“牵引”之意。
中考试题《马说》及答案一、选择题1. 《马说》一文中,作者通过“千里马”这一形象,比喻了什么?A. 有才能的人B. 善于发现人才的人C. 有才能的人和善于发现人才的人D. 马匹答案:A2. 下列关于《马说》的表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 《马说》是韩愈的一篇散文B. 文章通过比喻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人才的重视C. 作者认为只有伯乐才能识别千里马D. 文章强调了人才的自我展示的重要性答案:D二、填空题3. 《马说》中,作者用“______,食之不能尽其材”来说明即使是千里马,如果没有得到合适的对待,也无法发挥其真正的才能。
答案:千里马常有4. 文中“______,安求其能千里也?”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人才被埋没的无奈和惋惜。
答案:策之不以其道三、简答题5. 《马说》中,韩愈是如何通过“马”来比喻人才的?答案:在《马说》中,韩愈通过“马”来比喻人才,特别是那些有才能但未被发掘的人。
他指出,即使是千里马,如果没有遇到合适的机会和伯乐的赏识,也无法展现其才能。
这比喻了有才能的人在没有得到适当机会和认可的情况下,很难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6. 根据《马说》的内容,你认为作者对人才的态度是怎样的?答案:作者对人才的态度是重视和尊重的。
他通过《马说》表达了对人才的珍视,认为人才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应该得到适当的培养和使用。
同时,他也对那些被埋没的人才表示了同情和惋惜,强调了发现和使用人才的重要性。
结束语:通过以上试题及答案的排版和格式,我们可以看出《马说》这篇文章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人才的重视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这篇文章,更加深刻地理解人才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和培养人才。
马说中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马说》一文中,作者韩愈通过马的比喻,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A. 马是忠诚的象征B. 马是力量的代表C. 马是智慧的化身D. 马是人才的象征答案:D2. 在《马说》中,韩愈认为“千里马”需要什么条件才能被发现?A. 需要有伯乐B. 需要有好的食物C. 需要有好的环境D. 需要有好的速度答案:A3. 下列哪一项不是《马说》中提到的“千里马”的特点?A.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C. 马不扬鞭自奋蹄D. 马之千里者,其真不知马也答案:C二、填空题4. 《马说》中提到“________”,意指只有真正懂得马的人才能识别出千里马。
答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5. 韩愈在《马说》中用“________”来比喻那些有才华但未被发现的人。
答案: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三、简答题6. 请简述《马说》中韩愈提出的关于人才的观点。
答案:在《马说》中,韩愈通过马的比喻,表达了对人才的重视和对人才识别的见解。
他认为,人才就像千里马一样,需要有识才之人(伯乐)来发现和培养。
同时,他批评了那些不识才、不重视人才的现象,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和发掘人才的必要性。
四、论述题7. 结合《马说》的内容,谈谈你对“伯乐”和“千里马”关系的理解。
答案:《马说》通过“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深刻揭示了人才与识才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韩愈认为,优秀的人才(千里马)需要有眼光独到的识才者(伯乐)来发现和培养。
没有伯乐,千里马可能永远无法展现其才华。
反之,伯乐也需要千里马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这种关系强调了人才识别和培养的重要性,以及社会对人才的尊重和重视。
五、作文题8. 以“我心目中的千里马”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答案:略(考生需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围绕“千里马”的象征意义,结合个人经历或社会现象,撰写一篇有深度的作文。
)【注】以上试题及答案仅供参考,实际中考试题及答案可能会有所不同。
一、马说(15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1)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2)虽.有千里之能。
虽:(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4)策.之不以其道.。
策:道:2、翻译下列句子。
(4分)(1)食之不能尽其材。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从文中看,造成千里马被埋没和被摧残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用文中原句回答)(2分)4、文中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如果韩愈生活在当今社会,你有什么建议想对他说说?(4分)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1)骈:两马并驾(2)虽:即使(3)食:通“饲”,喂(4)策:用鞭子打道:正确的方法2.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2)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3.(2分)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4.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控诉。
(2分)我想对韩愈说:千里马固然是由伯乐来发现的,但是在伯乐出现之前也应该学会毛遂自荐,为自己争取机会,而不是被动的等待。
且当今社会条条大道通罗马,无人赏识不妨自我创业。
(言之有理即可)(2分)二、【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竹性直,直以立身;竹心空,空以体道;竹节贞,贞以立志。
马说中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马说”一文中,作者通过马来比喻什么?A. 人才B. 物品C. 金钱D. 权力答案:A2. 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A. 真正的马B. 有才能的人C. 有地位的人D. 有财富的人答案:B3. “马说”一文的作者是谁?A. 韩愈B. 柳宗元C. 欧阳修D. 苏轼答案:A4. 文章中提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里的“食马者”指的是什么?A. 饲养马的人B. 骑马的人C. 识马的人D. 用马的人答案:D5. “马说”一文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A. 马的饲养方法B. 人才的埋没C. 马的品种分类D. 马的用途答案:B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马说”一文中,作者通过______来比喻人才的埋没。
答案:马2. 文中“______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强调了识才的重要性。
答案:千里3. “马说”一文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______。
答案:韩愈4. 文章中提到“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这里的“策之”指的是______。
答案:驱使5. 文章通过______的故事,来说明人才被埋没的现象。
答案:千里马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请简述“马说”一文的中心思想。
答案:文章通过比喻马的才能被埋没,来说明有才能的人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使用,强调了识才和用才的重要性。
2. “马说”一文中,作者对“食马者”的态度是怎样的?答案:作者对“食马者”的态度是批评的,认为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和使用有才能的人,导致人才的埋没。
四、阅读理解题(每题10分,共20分)阅读“马说”全文,回答问题:1. 文中“千里马”和“食马者”分别代表了什么?答案:文中“千里马”代表了有才能的人,而“食马者”则代表了不能正确认识和使用人才的人。
2. 作者通过“马说”一文,希望传达给读者什么样的信息?答案:作者希望传达的信息是,社会应该重视和正确使用人才,避免人才的浪费和埋没,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说八年级(下)15 马说唐·韩愈理解虚词在详细语境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比较的方法,体会文中与语气表达有关的助词(如文中的五个“也”)、连词(如“而伯乐不常有”的“而”)、副词(如“其真无马邪”的“其”)和叹词(如“呜呼”)所表达的情感。
故事复述千里马未遇伯乐时,常吃不饱,受到不公正的鞭打,骈死于槽枥间。
喂马者听不懂它的嘶鸣,还感叹没有千里马。
其实是他不识千里马。
学问梳理一、重点字词1. 通假字(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2)才美不外见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2. 一词多义(1)常:①千里马常.有F______________②且欲与常.马等不行得F ______________(2)尽:①一食或尽.粟一石F ______________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________③林尽.水源(《桃花源记》) ______________④进尽.忠言(《出师表》) ______________(3)知: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F ______________②其真不知.马也F ______________③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章》) ______________④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______________(4)能:①虽有千里之能.F ______________②安求其能.千里也F ______________③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 ______________(5)策:①策.之不以其道 ______________②执策.而临之F ______________3. 重点实词(1)故虽出名马名F:______________(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______________辱F:______________(3)骈死..之间骈死:______________ ..于槽枥骈:______________槽枥:______________(4)不以千里称.也称:______________(5)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石:______________2025(6)食不饱,力不足.足F:______________(7)才美不外见..外见:______________(8)且欲与常马等.不行得等F:______________(9)安.求其能千里也安F:______________(10)策之不以其道.道:______________2025(11)食之不能尽其材.材:______________(1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______________意:______________(13)执策而临.之临:______________4. 文言虚词①故虽.出名马 ______________(1)虽②虽.有千里之能 ______________(2)故.虽出名马 ______________(3)骈死于.槽枥之间 ______________①不以.千里称也 ______________(4)以②策之不以.其道 ______________①马之千里者. ______________(5)者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①马之.千里者 ______________(6)之②虽有千里之.能 ______________③策之.不以其道 ______________④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_____________①是马也. ______________(7)也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③其真不知马也. ______________(8)且.欲与常马等不行得 ______________(9)且欲与.常马等不行得 ______________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10)而②执策而.临之 ______________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11)其②其真无马邪 ______________③其.真不知马也2024 ______________(12)然.后有千里马 ______________二、重点句子翻译1.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中考比较阅读(附参考答案)(一)【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乙】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
”诚以德为性所固有,非若力之赋于生初,而犹待培于生后也。
是以骥之为骥,知之而性无所加,不知而性无所损。
修其在已,听其在人。
辱于奴隶,弗顾也;死于槽奶,不惜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不计也。
文公所说千里马,食以千里则马显,食非千里则马晦。
一若千里之权不操于已而听于人。
虽马犹是马,而固有之失不亦多乎!【注】骥:千里马.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不以千里称.也称:著称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喂养C.才美不外见.见:看见D.执策而临.之临:面对2.下列句子中加点“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鸣之而不能通其意A.人不知而.不愠B.康肃笑而.遣之C 野芳发而.幽香 D.乃记之而.去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甲文是韩愈《杂说》中的一篇,“说”是古代用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看法的文体。
B.甲文分析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生动地表现了有才之士遭受的不公正待遇。
C.乙文认为判断是不是千里马的标准是自身品德修养,不能一味依靠别人赏识。
D.甲乙两文都将千里马比作人才,重点阐述了应如何对待人才,洋溢着不平之气。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2分)一若千里之权不操于已而听于人。
(二)【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马说》中考试题全解析(2020•安徽省)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关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1)一食或.尽粟一石或:(2)才美不外见.见:(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4)安.求其能千里也安:(5)执.策而临之执:16.翻译下列句子。
(4分)(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7.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 (3分)18.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3分)【答案】15.(5分)(1)或:有时(2)见:显现(3)等:等同(4)安:怎么,怎能(5)执:拿着,举着16.(4分)(1)喂马的人不知道它是千里马,所以不按照千里马的喂养方法喂养它。
(2)千里马鸣叫,喂马的人却不知道它想表达的意思。
17.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3分)18.反应了当时的社会不重视人才,不善于发现人才的社会现实。
(3分)资阳市2020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三)(11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马说》中考试题及答案试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并完成习题。
《马说》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闻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行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可以尽其材,鸣之而不可以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解说以下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骈. 死于槽枥之间。
骈:(2)虽. 有千里之能。
虽:(3)食.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4)策. 之不以其道。
策(5)道:2.翻译以下句子。
1)食之不可以尽其材。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从文中看,造成千里马被沉没和被残害的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_ ,直接原因:_______________ 。
(用文中原句回答)答案1.(1)骈:两马并驾(2)虽:即便(3)食:通“饲” ,喂(4)策:用鞭子打(5)道:正确的方法2.1)饲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足发挥自己的才能。
2)莫非果然没有千里马?实际上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3.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试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并完成习题。
《马说》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闻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行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可以尽其材,鸣之而不可以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1)食.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是. 马也(3)执策而临. 之(4)策. 之不以其道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中考文言文阅读《马说》专项训练附答案(一)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4分)(1)骈死于槽枥之间()(2)才美不外见()(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4)策之不以其道()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一食或尽粟一石。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句话与文中画线句相比,标点符号发生了变化,请说说这两个句子表达的效果有什么不同。
(4分) 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4.请从形象塑造、写作手法、阐明道理三个方面中任选其一,结合文章内容对作品进行评析。
(4分)(二)(一) 《马说》(二)“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全,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全,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释]①涓人:官中主管酒扫清洁的人。
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
③捐:白白费掉1.给下面句中加点的词注音。
(2分)(1)骈死于槽枥之间()(2)一食或尽粟一石()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策之不以其道()(2)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⑵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4.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
《马说》一文,作者以“千里马”寓(),以“食马者”寓()。
5.《马说》与《千里之马》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答它们的不同之处。
(2分)(三)【甲】《马说》【乙】冯异定关中,自以久在外,不自安。
人有章言:“异威权至重,百姓归心,号为咸阳王’,陛下应防其反之。
”光武以章示异。
异上书谢,诏报曰:“将军之于国家,思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及异大破敌军,诸将欲分其功。
玺书请大司马以下,称异功若丘山。
《马说》中考试题及答案(2)《马说》中考试题及答案(2)文章来自:《杂说》中考试题及答案三春中学:赵修玉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⑴骈死(A、piánB、bìn)⑵邮无恤(A、xùB、xuě)⑶伯乐(A、bóB、bǎi)⑷粟一石(A、shíB、dàn)⑸才美不外见(A、xiànB、jiàn)⑹其真无马邪(A、xiéB、yé)⑺相马(A、xiānɡB、xiànɡ)⑻马厩(A、jiùB、jì)2、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⑴骈死于槽枥之间___________⑵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⑸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3、为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⑴不以千里称也(A、称赞B、称呼C、物名)⑵故虽有名马(A、虽然B、即使C、如果)⑶一食或尽粟一石(A、有时B、或者C、可能)⑷其真不知马也(A、知道B、识别C、懂得)4、解释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意思。
⑴食:食民者不知其千里而食也食不饱⑵策: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⑶其:其直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⑷能:虽有千里之能晏求其能千里也5、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⑴才美不外见________⑵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______⑶其真无马邪________二、阅读并回答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各句中的“食”读音和意义都相同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食不饱,力不足。
④食之不能尽其材。
文章来自:《杂说》中考试题及答案三春中学:赵修玉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⑴骈死(A、piánB、bìn)⑵邮无恤(A、xùB、xuě)⑶伯乐(A、bóB、bǎi)⑷粟一石(A、shíB、dàn)⑸才美不外见(A、xiànB、jiàn)⑹其真无马邪(A、xiéB、yé)⑺相马(A、xiānɡB、xiànɡ)⑻马厩(A、jiùB、jì)2、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⑴骈死于槽枥之间___________⑵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⑸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3、为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⑴不以千里称也(A、称赞B、称呼C、物名)⑵故虽有名马(A、虽然B、即使C、如果)⑶一食或尽粟一石(A、有时B、或者C、可能)⑷其真不知马也(A、知道B、识别C、懂得)4、解释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意思。
⑴食:食民者不知其千里而食也食不饱⑵策: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⑶其:其直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⑷能:虽有千里之能晏求其能千里也5、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⑴才美不外见________⑵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______⑶其真无马邪________二、阅读并回答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各句中的“食”读音和意义都相同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食不饱,力不足。
④食之不能尽其材。
,文章来自:《杂说》中考试题及答案三春中学:赵修玉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⑴骈死(A、piánB、bìn)⑵邮无恤(A、xùB、xuě)⑶伯乐(A、bóB、bǎi)⑷粟一石(A、shíB、dàn)⑸才美不外见(A、xiànB、jiàn)⑹其真无马邪(A、xiéB、yé)⑺相马(A、xiānɡB、xiànɡ)⑻马厩(A、jiùB、jì)2、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⑴骈死于槽枥之间___________⑵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⑸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3、为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⑴不以千里称也(A、称赞B、称呼C、物名)⑵故虽有名马(A、虽然B、即使C、如果)⑶一食或尽粟一石(A、有时B、或者C、可能)⑷其真不知马也(A、知道B、识别C、懂得)4、解释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意思。
⑴食:食民者不知其千里而食也食不饱⑵策: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⑶其:其直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⑷能:虽有千里之能晏求其能千里也5、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⑴才美不外见________⑵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______⑶其真无马邪________二、阅读并回答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各句中的“食”读音和意义都相同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食不饱,力不足。
④食之不能尽其材。
文章来自:2、翻译。
⑴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⑵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⑶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3、本文采用的写法是_________________。
文中的“伯乐”是比喻__________;“千里马”是比喻________________;“食马者”是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
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写千里马的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论证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两处停顿。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7、“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A、策之不以其道B、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C、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D、不以善小而不为8、各用一句话概括各段段意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9、对本文写作意图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借千里马因不遇伯乐而被埋没于世的故事,说明了识别和选拔人才的困难及其严重危害。
B、本文就有马无马问题反复进行论述,说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借以讽喻当时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选拔人才,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C、本文借千里马因不遇伯乐而被埋没于世的故事,说明了众多的才智之士不得重用的真正原因,在于没有遇到像伯乐那样知人善任的人。
D、本文就有马无马问题反复进行论述,说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借以呼吁社会能有更多的像伯乐那样的人,使天下人才各得其用。
【答案】一、1、⑴A⑵A⑶A⑷B⑸A⑹B⑺A⑻A2、⑴两马并驾⑵犹,尚且等同,一样⑶拿,握面对⑷通“饲”,喂竭尽⑸正确的方法3、⑴B⑵B⑶A⑷C4、⑴通“饲”,喂吃⑵用鞭子打马鞭⑶难道,表反问大概,表推测⑷能力能够5、⑴“见”通“现”,表现,表露⑵“食”通“饲”,喂材通“才”,才能⑶“邪”通“耶”,肄问词,相当于“吗”二、1、①③②④2、⑴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⑵喂马的人不能按照它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
⑶想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
3、托物寓意能识别人才的人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4、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7、D8、第一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段:总结全文,着力写“食马者”的愚妄。
9、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