孢粉 植被 气候关系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348.75 KB
- 文档页数:9
历史地理第六辑根据砲粉组合推断上海西部三千年来的植被、气候变化王开发沈才明吕厚远r序言在我国,对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研究,主婆依据历史资料中的气象和物候记录,较少有人利用抱粉分析的资料。
抱粉分析是根据保存在地层中的植物生殖器官——抱子和花粉来恢复当时的植被,由于植被是气候的标志,因而抱粉分析可以用来探讨历史时期的植被和气候。
上海西部地区,在近三千年里堆积了1一2米的湖沼沉积,且有一层厚度不一的泥炭层,为抱粉分析提供了良好的材料。
上海青浦县城东乡和松江县泗泾乡图1选择了两个剖面,分别以5厘米间距连续采样16和36个,分析鉴定了其中的12和27个,还对城东剖面泥炭层的底部样品作了’°C同位素年代测定。
本文试图根据所得的抱粉、年代资料对上海西部地区近三千年来的气候变迁作初涉探讨°二.自然地理概况上海西部包括青浦县一松江县全部和金山县大部,是上海市郊地势最低、洼地面积最大的地区,境内除十几个山丘,如松江县的东余山鶯西余山、薛山.辰山、罗山*钟家山、天马山、马河山、小机山、横山、小昆山,松江、青浦县交界的北干山鼻金山县的秦皇山外,大部分地区为海拔在3.2米以下的冲积平原,青浦西部淀山湖一带,海拔高度在2.2—3米之间,属淀滦低地。
本区气候隶属于东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表现为显著的海洋性蒔征,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热量丰富。
全年平均气温15.5°C,年降水量1032.8—1092.2毫米尬上海西部位于中亚热带北缘,其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在本13、 oEViTTTI严 H^brrnwnTwnTrnTrn痘 I nwlWWnTrrnYnTrnnTnTTwrTrffiYlM WE$葢嵌联^144襄曲联M f fi&仁|0^—0'T,Q 9:小—萨4- 0*・十 0^<|G Q <—— on浦北部有较多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性质口當绿树种有苦榴、樟树、冬青、石楠,落叶树种 有白栋■化香、山合欢"厚壳树、样树等.此外 还有竹林.黑松、马尾松。
青藏高原东北缘天水盆地中新世孢粉记录及其环境变化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天水盆地中新世孢粉记录及其环境变化研究摘要:天水盆地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是一个古老的盆地。
根据孢粉记录研究,本文对天水盆地中新世地质时期的孢粉组合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其与环境变化的关联。
研究结果显示,中新世期间天水盆地经历了多次环境变化,包括植被演替、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引起的环境变化。
本文的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的地质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引言:孢粉记录是研究地球演化和古环境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选取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天水盆地中新世地质时期的孢粉记录,对该地区的环境演变过程进行了研究。
天水盆地是一个古老的深水盆地,经历了多次地质变化和构造活动。
通过孢粉记录的研究,可以了解中新世期间该地区的植被演替、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对环境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选取了天水盆地中新世岩心样品,并对样品进行了孢粉提取和制片工作。
通过显微镜观察和统计计数,得到了不同地层和年代的孢粉记录。
根据孢粉组合的差异,可以了解其背后的环境变化。
结果与讨论:根据孢粉记录的结果,天水盆地中新世期间经历了多次环境变化。
早期的孢粉组合以常见的草本植物和针叶树花粉为主,表明当时植被以草原和森林为主。
随着时间的推移,孢粉组合逐渐变得复杂多样,显示出森林和湿地的发展趋势。
这可能与气候变化和盆地地质演化有关。
中新世晚期的孢粉组合显示了更多的沙漠和荒漠植物花粉,以及少量藻类和真菌孢子。
这表明该地区的气候相对干旱,植被类型发生了较大变化。
此外,一些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和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农业的发展和人类对森林资源的利用。
结论:通过对天水盆地中新世孢粉记录的分析,可以看出该地区在中新世期间经历了多次环境变化。
植被演替、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对天水盆地的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的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的地质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云南中西部地区晚第三纪孢粉植物群及其古植被和古气候研究晚第三纪是云南地区环境演变过程中的关键地质历史时段,本论文以晚第三纪晚中新世(吕合)、晚上新世(羊邑和龙陵)地层中的孢粉为研究对象,结合同层位大化石植物证据,参照现代植被,恢复了云南三个化石出产地区的古植被垂直分布景观,并定性地描述了古气候;同时运用共存分析方法(The Co-existence Approach)定量化地重建了三个地区的古气候参数值;初步推测了沉积地可能的古海拔。
吕合晚中新世孢粉植物群含52个孢粉类型,隶属38科,其中25个类型鉴定到属级。
植物群中被子植物占73.1%,裸子植物占11.5%,蕨类植物占15.4%。
吕合孢粉植物群的组成反映该地区在沉积时期植被具有垂直分带特征,沉积地附近分布有常绿阔叶林,包括壳斗科的青冈属、栲属、石栎属和漆树科等植物,以及多种亚热带和温带阔叶成分;林中混生少量针叶树(如松属和杉科等);林内蕨类植物较少;距沉积地较远的海拔较高的地区分布由铁杉属、冷杉属、雪松属和云杉属组成的针阔混交林或针叶林。
吕合地区晚中新世的气候参数:年均温:13.3-20.9℃,最热月均温:22.5-27.5℃,最冷月均温:2.5-12.6℃,年较差:12.1-24.8℃,年降雨量:803.6-1254.7mm,最大月降雨量:179.4-281.9mm,最小月降雨量:10.2-18.5mm。
羊邑晚上新世孢粉植物群含52个孢粉类型,隶属32科,其中36个类型鉴定到属级。
植物群中被子植物占61.5%,裸子植物占9.6%,蕨类植物占25.0%,藻类植物占3.9%。
羊邑孢粉植物群的组成反映在沉积时期该地区的植被具有明显垂直分带特征。
湿性常绿阔叶林分布在沉积地附近,以壳斗科的石栎属、青冈属和栲属为主,混生漆树科、桃金娘科、蓼科、大戟科和金缕梅科的枫香属等植物,林内蕨类植物丰富;针阔叶混交林分布在距沉积地较远海拔较高的山地,主要包括松属,铁杉属,罗汉松属和一些阔叶植物类群;云杉林、冷杉林和铁杉林分布在更高海拔的地区。
第10卷 第2期2008年 4月古地理学报JOURNAL OF P ALAE OGE OGRAPHYV ol 110 N o 12A pr .2008 文章编号:1671-1505(2008)02-0183-10安徽巢湖湖泊沉积物孢粉—炭屑组合记录的全新世以来植被与气候演变3吴 立1 王心源1 张广胜2 肖霞云31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芜湖2410002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33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8摘 要 利用湖泊钻孔的孢粉及炭屑分析资料,探讨了安徽巢湖湖泊沉积物孢粉—炭屑组合记录的全新世以来植被与气候演变。
孢粉—炭屑记录表明:本区9870—6040cal .a B P,植被是以壳斗科的落叶、常绿属种为主的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气候呈现温和略干的特点;6040—4860cal .a B P,植被是以落叶栎类、栗属、青冈属和栲/石栎属为主的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气候由前一阶段的温和略干变为温暖湿润,进入全新世最适宜气候期;4860—2170cal .a B P,植被是以落叶栎类占绝对优势的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气温逐渐降低、湿度下降,气候温和干燥,环境整体向着干旱趋势转化,2170cal .a B P 左右出现一次明显的干旱事件;2170—1040cal .a B P,森林退缩,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迅速被破坏,演替成以禾本科为主的草地,气候处于转型时期,总体上温和湿润;1040—200cal .a B P,木本植物仅零星分布,可能存在针叶阔叶混交林植被,植被类型逐渐演替成以禾本科、蒿属和蓼属等为主的草丛,其中包括较多的农作物,气候温凉稍湿;200cal .a B P 以来,湖区周围零星分布有阔叶乔木,松林在远处可能有分布,植被仍是以禾本科、蒿属和蓼属等为主的草丛,气候相对温暖湿润,但也有若干变凉干的波动,湖泊富营养化水平逐渐增加,人类活动已经对环境变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西北干旱地区表土孢粉与植被关系研究进展
西北干旱地区表土孢粉与植被关系研究进展
较全面地综述了西北干旱地区表土孢粉与植被和气候关系的研究进展, 讨论了部分有指示意义的花粉,如云杉、杨、桦、禾本科、豆科等代表性花粉以及花粉浓度、A/C(蒿属Artemisia/藜科Chenopodiaceae)比值等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和未来进一步开展工作的方向:如,在新疆某些地区很少发现桦属花粉可能属个别现象;可以根据藜科的生理习性解释草原区植被的A/C值较低即表明草原植被退化严重;进一步开展杨属(Populus)和桦属(Betula)花粉在林中的代表性、西北地区Ch(藜科Chenopodiaceae)/Po(禾本科Poaceae)值的研究,以及草原带与森林带之间的过渡地带的孢粉组合研究;今后需要将整个中国西北干旱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以深入了解孢粉-植被-气候的关系.
作者:罗传秀潘安定郑卓LUO Chuan-xiu PAN An-ding ZHENG Zhuo 作者单位:罗传秀,潘安定,LUO Chuan-xiu,PAN An-ding(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郑卓,ZHENG Zhuo(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广东,广州,510275)
刊名:干旱区研究ISTIC PKU英文刊名:ARID ZONE RESEARCH 年,卷(期):2006 23(2) 分类号:Q948.119 关键词:表土孢粉云杉花粉杨桦花粉植被西北干旱区。
《内蒙古乌兰呼少海子孢粉记录的末次冰消期以来植被变化与响应机制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其植被变化对于区域乃至全球的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末次冰消期以来,内蒙古地区的植被经历了显著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与气候、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以乌兰呼少海子孢粉记录为研究对象,探讨该地区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植被变化及其响应机制。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一)研究区域本文的研究区域为内蒙古地区的乌兰呼少海子,该地区具有丰富的植被和地质历史记录,是研究末次冰消期以来植被变化的重要区域。
(二)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孢粉学方法,通过对乌兰呼少海子地区孢粉的采集、鉴定和分析,重建该地区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植被演变历史。
同时,结合气候、环境等因素,探讨植被变化的响应机制。
三、乌兰呼少海子孢粉记录的植被变化根据乌兰呼少海子孢粉记录,末次冰消期以来,该地区的植被变化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冰后期植被恢复阶段该阶段主要发生在末次冰消期初期,气候逐渐变暖,植被由冰川覆盖逐渐向草原、森林等类型转变。
孢粉记录显示,该阶段以草本植物为主,同时出现了一定数量的乔木和灌木。
(二)草原植被稳定发展阶段随着气候进一步变暖,草原植被得到了稳定发展。
孢粉记录显示,该阶段以草本植物为主,同时出现了适应干旱环境的植物种类。
(三)森林草原交替阶段随着气候的波动,森林和草原植被在该地区交替出现。
孢粉记录显示,该阶段出现了较多的乔木和灌木孢粉,同时草本植物的比例也有所增加。
四、植被变化的响应机制乌兰呼少海子地区植被变化的响应机制主要受到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具体来说:(一)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气候变化是导致乌兰呼少海子地区植被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随着气候逐渐变暖,该地区的植被由冰川覆盖向草原、森林等类型转变。
同时,气候的波动也会导致森林和草原植被的交替出现。
(二)环境因素对植被的影响除了气候变化外,地形、土壤、水资源等环境因素也会对乌兰呼少海子地区的植被产生影响。
西藏羊湖地区近1.4万年以来孢粉植物群及古气候研究喻建新;刘爱民;黄永忠;卢定彪;牟世勇;岳龙;杨家禄【期刊名称】《植物学报》【年(卷),期】2004(021)001【摘要】通过对西藏羊湖地区ZK1和卡拉苏代牙剖面(IP16)的孢粉分析和总有机碳(TOC)、元素含量分析等,建立了羊湖地区近1.4万年以来的孢粉组合带、重建当时的植被类型及古气候演变序列.结果显示:该时期经历了5次植被类型的更替,即草原型→疏林草原型→草原型→疏林草原型→草原型,与之相对应的气候经历了5次波动(2个半旋回),即11220a.B.P.左右的第一气候旋回:由干旱→半干旱半湿润转化;8970a.B.P.左右的第二气候旋回,同样由干旱→半干旱半湿润转化,然后进入半个气候旋回,即干旱气候期,推测今后有可能进入半干旱半湿润气候期.【总页数】10页(P91-100)【作者】喻建新;刘爱民;黄永忠;卢定彪;牟世勇;岳龙;杨家禄【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074;贵州省地质调查院,贵阳,550005;贵州省地质调查院,贵阳,550005;贵州省地质调查院,贵阳,550005;贵州省地质调查院,贵阳,550005;贵州省地质调查院,贵阳,550005;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相关文献】1.从碱湖沉积和孢粉组合看内蒙古伊盟地区近5ka以来的古植被古气候变迁 [J], 王吉平;张淑霞;周建民2.藏北羊湖地区孢粉组合及其1.3万年以来的古气候变化 [J], 黄勇;牟世勇;贺永忠;朱勋;陈仁3.川西南布拖县西溪河火烈湖孢粉组合特征与距今2.2万年以来古气候分析 [J], 刘和林;李承彪;陈乐尧4.雷州半岛南部近40万年以来的古植被与古生态——田洋湖钻孔孢粉数值分析[J], 郑卓;雷作淇5.潮汕平原近五万年来的孢粉植物群与古气候 [J], 郑卓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球气候变化的地质证据近年来,全球变暖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气候变化问题不仅有着深远的影响,也是一个复杂且有争议的话题。
那么,地球气候变化真的存在吗?如果存在,又有哪些证据呢?本文将通过地质证据来探究地球气候变化的真相。
1. 孢粉化石孢粉化石通常指的是距今几十甚至上百万年前的植物花粉和孢子。
它们被包含在深层土壤中,且由于天然保护,保存完好。
通过对孢粉化石的研究,科学家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的植被、降雨量和温度等自然环境的变化情况。
据统计,孢粉化石记录了近几千年来的平均温度变化。
例如,亚北极地区的孢粉化石研究表明,在上一次冰期时期,该地区气温比现在低8到10摄氏度,而在冰期结束后的渐渐升温过程中,该地区气温则上升了7到8摄氏度。
这些数据明确地表明了孢粉化石对于气候变化的重要作用,也是研究地球气候历史的重要证据之一。
2. 沉积物的变化沉积物是指积聚在河床、海底等地形高低处的物质。
通过对沉积物厚度进行测定,可以推断各个时期的降雨量。
此外,不同时期下的沉积物也有显著不同。
比如,在冰期时期,厚重的沉积物通常由冰川携带的岩石颗粒和沙子组成,而在温暖时期的沉积物中,细沙便会逐渐增多。
细沙的存在,暗示了当时环境的潮湿、多雨,而冰沉积物的出现则说明当时气温较低。
3. 岩石地球上的大部分地区都是由岩石构成的。
在地质成分和形状性质得以保持不变的岩石中,也包含了很多有关气候变化的线索。
曾经,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也显而易见。
其中,最明显的莫过于冰川。
冰河所移动的轨道通常是一条长而窄的线路,留下来的痕迹是凸起的石头或钝状物。
早期的石头正在经历破碎和抛光,随着冰川的扩张,它们变得更加明显。
同时,地震活动、火山喷发等自然事件也有可能会对气候造成影响。
而这些活动所留下的岩石碎屑,则可以用来解释当时的气候情况。
4. 冰芯冰芯是指从极地覆盖着冰层的区域获取的地层样本。
当地球气温变化时,构成雪层的水分和氧气同位素数位则会随之变动。
同时,当气温上升时,冰层表面也会加速融化,空气中封存的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就被释放出来,形成一个正反馈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