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说教案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5.01 KB
- 文档页数:5
初中《数字杂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各种数字及其背后的文化和历史意义。
2. 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性和对数学的兴趣。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数字的起源和发展2. 数字的文化与传说3. 数字与生活4. 数字游戏5. 数字谜语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数字的起源和发展,数字的文化与传说,以及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数字背后的文化和历史意义,以及如何运用数字进行游戏和谜语。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数字的起源、发展和文化传说。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数字游戏和谜语的解法。
4. 实践活动法:让学生参与数字游戏和谜语的解答。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相关的数字资料和案例,制作PPT。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内容,了解数字的基本知识。
【课堂导入】(教师通过引入数字的起源和发展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新课内容】1. 数字的起源和发展(讲解数字的起源,如印度、中国、阿拉伯等国家的数字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数字的演变。
)2. 数字的文化与传说(讲解数字的文化意义,如数字的象征、传说故事等,引导学生了解数字背后的文化内涵。
)【案例分析】1. 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分析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时间、货币、电话号码等,引导学生了解数字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课堂互动】1. 数字游戏(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数字游戏,如数独、24点等,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数字的乐趣。
)2. 数字谜语(教师出一些数字谜语,让学生分组讨论解答,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数字的重要性和有趣之处,激发学生对数字的兴趣。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与数字相关的作业,如查找数字的文化故事、设计数字游戏等,巩固所学知识。
数字杂说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数字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性和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3. 通过数字杂说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发现数字中的规律,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数字的起源和发展:介绍数字的起源,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数字的发展和演变。
2. 数字的性质:探讨数字的奇偶性、质数与合数、素数与合数的关系等。
3. 数字的规律:分析数字在自然界的出现和规律性,如斐波那契数列、黄金分割等。
4. 数字的应用:介绍数字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数字密码、二维码等。
5. 数字游戏与趣味数学:通过数字游戏和趣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数字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数字案例,让学生发现数字中的规律和应用。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4.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和探索数字的规律和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相关的数字杂说教材或教辅资料。
2. 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白板等教学工具,以便进行讲解和演示。
3. 实践活动材料:准备相关的实践活动材料,如数字游戏道具、趣味数学题目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实践活动等。
2. 学生作业: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包括数字杂说的练习和趣味数学题目的解答。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能力、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等。
4. 课堂小测:进行课堂小测,测试学生对数字杂说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数字的起源和发展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他们对数字的关注。
2. 讲解与演示:讲解数字的基本概念和性质,通过示例和演示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数字案例,引导学生发现数字中的规律和应用。
《数字杂说》教案《数字杂说》教案1目标:概括文章的内容,体会文字的情趣,用词造句。
重点:发掘文字的情趣,积累数字成语难点:数字的身世,及罗马数字的表意设想:板块式推进课时:1课时程序:㈠导语:大家都知道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人们选择电话号码时一般喜欢“6”、“8”而不喜欢“4”,有的为了自己的电话号码中多几个“6”、“8”而不惜重金,为的是图个吉利。
数字真有如此魔力吗?让我们从《数字杂说》中找答案。
㈡整体感知1、按第一段提示,将文章分成四部分2、细读“数字的身世”,填表:㈢质疑问难1、“123456789”既是印度人发明的,为什么又称为“阿拉伯数字”?2、我国在使用“阿拉伯数字”前有没有数字?具体情况如何?3、“阿拉伯数字”与“幸”和“不幸”有无联系?人们为什么喜欢“8”而厌“4”呢?5、请指出下列数字的含意:Ⅳ、_I、DM㈣实践操作数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学习提供了极大方便,而且给人们生活增添了情趣。
在我国流传下来的成语中,也大量运用了数字,学习这些成语,也是趣味无穷的。
下面我们就来体会一下成语中的情趣。
1、看谁两分钟内写出最我以“一”字开头的成语?2、在两分钟内写出含“十、百、千、万”的成语,看谁写得最多?3、在3分钟内按以下格式写完从“一”到“九”的成语。
一□二□二□三□三□四□四□五□五□六□六□七□七□八□八□九□4、交流。
㈤积累雅词:找词造句1、找四字词:目不识丁饱学之士大同小异不胜枚举雅俗共赏拍案叫绝不乏其例浑然天成无稽之谈如痴如醉2、说意思并造句附:板书设计(见上面的`表格)作业设计思路:以读写为主,立足课内,放眼课外,分层设计。
内容:一、填表二、简答题1、“123456789”既是印度人发明的,为什么又称为“阿拉伯数字”?2、我国在使用“阿拉伯数字”前有没有数字?具体情况如何?3、“阿拉伯数字”与“幸”和“不幸”有无联系?人们为什么喜欢“8”而厌“4”呢?5、请指出下列数字的含意:Ⅳ、_I、DM三、课外延伸1、看谁两分钟内写出最我以“一”字开头的成语?2、在两分钟内写出含“十、百、千、万”的成语,看谁写得最多?3、在3分钟内按以下格式写完从“一”到“九”的成语。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数字杂说》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数字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能够运用数字进行基本的计算和解决问题。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1.2.1 数字的基本概念: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等。
1.2.2 数字的性质: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
1.2.3 数字的运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2.1.1 讲授法:通过讲解数字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1.2 实践法: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
2.1.3 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手段2.2.1 教学黑板:用于展示数字的运算过程和结果。
2.2.2 教学PPT:用于展示数字的图像和实例,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
2.2.3 练习题库:提供不同难度的练习题,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3.1.1 导入:通过引入数字的实际应用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1.2 讲解:讲解数字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1.3 练习:进行数字的运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1.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数字的问题,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3.1.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3.2 时间安排3.2.1 导入:5分钟3.2.2 讲解:15分钟3.2.3 练习:20分钟3.2.4 讨论:15分钟3.2.5 总结:5分钟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4.1.1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题,评估学生对数字知识的掌握程度。
4.1.2 课后作业:通过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数字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初中《数字杂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数字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包括整数、分数、小数等。
2. 通过数字杂说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数字的神奇性质数字的奇偶性数字的质数与合数数字的因数与倍数2. 第二章:分数的奇妙世界分数的定义与性质分数的加减乘除法分数的应用与实际问题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数字的性质和规律。
2.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四、教学评估1. 定期进行课堂测验和作业批改,了解学生对数字概念和运算法则的掌握情况。
2. 组织小组讨论和报告,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方面的进步。
3. 鼓励学生参与数学竞赛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数学》2. 多媒体教学课件3. 练习题和测试题4. 数学竞赛和活动资源六、第三章:小数的美妙世界小数的定义与性质小数的加减乘除法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七、第四章:指数的奥秘指数的定义与性质指数的运算法则指数的实际应用,如人口增长、放射性衰变等八、第五章:数字的运算规律数字的乘法分配律数字的结合律与交换律数字的平方与立方运算九、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共同探索数字的性质和规律。
开展数学游戏和竞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脑能力。
安排实地考察或社会实践,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方法和内容的优缺点,为下一轮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理解数字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掌握整数、分数、小数等基本运算。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运用数字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初中语文优秀教案《数字杂说》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文章《数字杂说》。
(2)掌握文中出现的生词和短语。
(3)了解数字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性和兴趣。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字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数学和语文的兴趣。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文章《数字杂说》。
(2)掌握文中出现的生词和短语。
(3)了解数字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
2. 教学难点:(1)数字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
(2)如何通过写作练习表达自己对数字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数字,引发学生对数字的兴趣和好奇心。
(2)教师简要介绍数字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文章《数字杂说》。
(2)学生标记出生词和短语,并尝试理解其含义。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生词或短语进行讨论。
(2)学生通过讨论,共同解释生词或短语的含义和用法。
4. 课堂讲解:(1)教师对文章《数字杂说》进行详细讲解,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和用法。
(2)教师举例说明数字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
5.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自己对数字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短文。
(2)学生互相交换并互相评价,提高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文章《数字杂说》,巩固所学内容。
2. 收集一些数字在中国文化中的例子,进行进一步研究。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2.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复习和理解程度。
《数字杂说》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学会快速阅读的方法。
2.理解数字的身世、情趣和遗憾。
3.学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 1.重点:(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2)理解数字的身世、情趣和遗憾。
(3)快速阅读的方法。
2.难点:制作与数字有关的成语、灯谜、对联。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生词,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1)嵌(qian):把软小的东西卡进较大东西上面的凹处(多指美术品的装饰)(2)上乘(cheng):本佛教用语,就是‘大乘’,一般惜指文学艺术的高妙境界或上品。
(3)目不识丁:形容人不识字。
(4)饱学之土:学识丰富的人。
(5)不胜枚举(shengmei):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
(6)雅俗共赏:文化高的人和文化低的人都能欣赏。
(7)浑然天成(hun):形容完整不可分割就像天地生成一般。
(8)先稽之谈(ji):毫无根据的话。
稽,查考。
2.阅读课文,思考自该提示和课后练习。
二、、导入你认识数字吗?你了解数字的来源、发展过程以及有关趣事和遗憾吗?这篇课文就是介绍这方面的知识的。
三、正课1.用5分钟速读课文。
做到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回机,理解文章内容。
2.提问:请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第一段:从开头到“可谓大同小异”。
介绍数字的身世。
第二段:从“数字之妙远远不局限于数字王国本身”到“水面偏能用火攻”。
介绍数字的情趣。
第三段:从“然而”到完。
介绍数字的遗憾。
3.提问:数字的身世一段写数字起源及发展的几个阶段?讨论并归纳:(1)大约四千年前,古代希腊人和希伯来人都曾用字母表中的字母依次代表数字。
后来,人们也曾用英语字母代表过数字。
(2)大约2000年前,古罗马人创立了一套书写数字的独特方法。
(3)两千多年前,印度人首先使用了1、2、3 (9)这九个数字。
(4)公元8世纪前后,印度人又发明了一个代表“根本没有”的符号.“0”4.提问:我国数字发展史有几个阶段?讨论并归纳:(1)在距今7000年至5000年的半坡文化遗址中,一些彩陶上刻画的简单符号很可能就是最原始的文字和数字。
数字杂说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A)教学设想这是一篇介绍数字的说明文,也是课内自读课文。
学会快速阅读,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要点,这些都是本文的学习重点和学习目标。
本文说明中出现的一些词语,要让学生掌握,积累下来并学会运用,不妨当堂做一些造句练习,同时也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用一课时。
教师不要讲得过多,将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学。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语,引入课文。
教师:数字,不仅只用于记数、运算,它还有很多的妙用呢!同学们,你们了解数字的身世吗?你们知道数字的妙趣吗?数字的遗憾又是什么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数字杂说》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作者,并给“毓麟"两字正直正形。
“毓”读 yu,左右结构;“麟”读 lin,左右结构。
)二、学习字词,扫除阅读理解障碍。
、1.掌握下列词语,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嵌:把较小的东西卡在较大东西上面的凹处(多指美术品的装饰)。
尽识:都懂得的意思。
上乘: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高妙境界或上品。
泛指事物质量好或水平高。
目不识丁:形容人不识字。
他学之士:指学识丰富的人。
不胜枚举:例子很多,无法—一列出。
雅俗共赏:文化高的人和文化低的人都能欣常。
浑然天成:形容完整不可分割。
无稽之谈:毫无根据的说法。
拍案叫绝:拍着桌子说很好。
形容非常欣赏。
2.每个字词齐读两遍。
3.指名学生用“不胜枚举”“浑然天成”“无稽之谈”“拍案叫绝”各造一句,并简评。
三、速读课文,标好段序,并划分文章的结构。
1.教师先简介速读的方法。
①默读。
②高度集中注意力,准确扫视,逐行逐段地读。
③准确把握文段中最重要的信息,特别是能用来概括内容要点的关键词句。
④尽量不“回机”。
2.提示学生根据课后练习题一给文章划分结构。
指名学生给文章划分结构。
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l段)总括全文,概说数字的身世、数字的情趣、数字的遗憾等三方面的内容,是全文的“纲”。
《数字杂说》 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会快速阅读的方法。
2.理解数字的身世、情趣和遗憾。
3.学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 1.重点 1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2 理解数字的身世、情趣和遗憾。
3 快速阅读的方法。
2.难点制作与数字有关的成语、灯谜、对联。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生词,并给 加点的字注音。
1 嵌把软小的东西卡进较大东西上面的凹处多指美术品的装饰 2 上乘 本佛教用语,就是‘大乘’,一般惜指文学艺术的高妙境界或上品。
3 目不识丁形容人不识字。
4 饱学之土学识丰富的人。
5 不胜枚举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
6 雅俗共赏文化高的人和文化低的人都能欣赏。
7 浑然天成形容完整不可分割就像天地生成一般。
8 先稽之谈毫无根据的话。
稽,查考。
2.阅读课文,思考自该提示和课后练习。
二、、导入你认识数字吗?你了解数字的来源、发展过程以及有关趣 事和遗憾吗?这篇课文就是介绍这方面的知识的。
三、正课 1.用 5 分钟速读课文。
做到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回机,理解文章内容。
2.提问请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第一段从开头到可谓大同小异。
介绍数字的身世。
第二段从数字之妙远远不局限于数字王国本身到水面偏能用火攻。
介绍数字的情趣。
第三段从然而到完。
介绍数字的遗憾。
3. 提问数字的身世一段写数字起源及发展的几个阶段?讨论并归纳 1 大约四千年前,古代希腊人和希伯来人都曾用字母表中的字母依次代表数 字。
后来,人们也曾用英语字母代表过数字。
2 大约 2000 年前,古罗马人创立了一套书写数字的独特方法。
3 两千多年前,印度人首先使用了 1、2、3……9 这九个数字。
4 公元 8 世纪前后, 印度人又发明了一个代表根本没有的符号. 04. 提 问我国数字发展史有几个阶段?讨论并归纳 1 在距今 7000 年至 5000 年的 半坡文化遗址中,一些彩陶上刻画的简单符号很可能就是最原始的文字和 数字。
数字杂说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数字的一些基本知识,如数字的起源、发展以及在不同文化中的含义。
2. 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性和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3. 通过数字杂说的学习,使学生更加了解我国丰富的文化底蕴,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数字的起源和发展:介绍数字的起源,如印度、阿拉伯数字的发展历程,以及我国古代的数字表示方法。
2. 数字在不同文化中的含义:分析数字在各种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如西方文化中13、7的忌讳,我国文化中8、9的吉祥意义等。
3. 数学趣闻:讲述一些与数字有关的数学趣闻,如完全数、质数、黄金分割等。
4. 数字游戏:介绍一些数字游戏,如24点、数独等,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数字的乐趣。
5. 数字与生活:探讨数字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数字时钟、手机号码、身份证号码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数字的起源、发展和文化含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文化现象,让学生了解数字的象征意义。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参与数字游戏,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数字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与数字杂说相关的课件,以便进行多媒体教学。
2. 教学素材:收集一些与数字相关的文化现象,如故事、趣闻等。
3. 游戏道具:准备一些数字游戏所需的道具,如卡片、拼图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他们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数字杂说作业的质量,了解他们的学习效果。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合作意识、创新能力等。
4. 游戏竞赛:组织数字游戏竞赛,检验学生运用数字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实践操作、小组讨论相结合。
3. 教学进度:数字的起源和发展(第1-4课时)数字在不同文化中的含义(第5-8课时)数学趣闻(第9-12课时)数字游戏(第13-16课时)数字与生活(第17-20课时)七、教学策略1. 激发兴趣:通过趣味性的故事、案例引出数字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字杂说教案设计
即使目不识丁的人,通常也会数数,诸如一棵树,两本书,三元钱等等。
不过,纵然是饱学之士,倒也未
必尽识数字的身世,数字的情趣,乃至数字的遗憾。
数字的发展走过了漫长的路程。
大约4000年前,地
中海东岸的肺尼基人发明了字母表。
它在传播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发生了种种变化,例如,古老的希腊字母和希
伯来字母就不太一样。
但是,古代希腊人和希伯来人都曾用字母表中的字母依次代表数字。
后来,人们也曾用英语
阿拉伯人首先将印度数字传到了西亚、北非和西班牙,这就是欧洲人称它为“阿拉伯数字”的原因。
我国广泛使用“阿拉伯数字”迄今尚不足一个世纪。
然而,数字在我国却有着独特而悠久的发展史。
在距今7000年至5000年的半坡文化遗址中,一些彩陶上刻画的
简单符号很可能就是最原始的文字和数字。
在距今3000年前的殷墟甲骨上,已有代表“一、十、百、千、万”的
专门数字。
距今约3000年的西周钟鼎文中还用到了隔位字‘又”,例如“六百又五十又九”,即659。
后来,我们
中国人又创造了表示空位的符号“0”,它与“阿拉伯数字”中的0相比,可谓大同小异。
数字之妙远远不局限于数学王国本身。
它的概括力使人易于
记忆,便利交谈。
“二十四史”“三十六计”“九大行
星”“三好学生”“世界七大奇迹”“四项基本原
则”“七十七国集团”……诸如此类的例子,委实不胜枚举①。
更何况它在文化生活中还给人以无穷的乐趣。
例如,在灯谜中,“十(打日本一政治家),谜底:田中”,“ 9 9(打一字),谜底:白”,皆系雅俗共赏②的上乘之作③。
在对联中,古往今来令人拍案叫绝④的“数字对”亦不乏其例:上下联中均嵌入诸多数字,—一相对,浑然天成。
如以五行和五方与十个数字相对、巧妙地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旧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上革交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
然而,数字却也有自己的苦恼,本来和它毫不相干的事情,偏偏总有人硬往它身上安。
过去人们用字母代表数
字时,有的数字写出来就像是一些单词,例如,人们曾用英语字母e代表5,用o代表60,用w代表500,于是,
565写出来就是woe,正好和英语单词“悲哀”的拼法完全一样。
因此,人们认为565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
古
希腊人和希伯来人甚至创造了一套方法,故意让用字母表示的数字带有一定的含义,这就是所谓的“占数术”。
其
实,它和“占星术”一样,纯系无稽之谈。
分外可悲的是,
“占数术”这种骗人的鬼话,居然在
今天的中华大地上再度看好走俏。
君不见,有人如痴如醉地想弄上8888168这么一个电话号码——期盼着“发发发发,一路发”;君不见,有人视 7424994这个号码如丧门之神,仿佛那真会害得他“妻死儿死舅舅死”。
如今,人们仿佛对这种畸形的文化现象已经见怪不怪了。
其实,数字和“发”或“死”又有什么关系?
字母代表过数字,例如依次用 a b、 c d代表 1、 2、3、4,i、j、k、l代表9、10、20、30等等。
大约2019年前,古罗马人统治着整个地中海周围跨越欧亚非三洲、直达大不列颠岛的辽阔地域。
他们创立了
一套书写数字的独特方法:用i、11、iii、v、x分别表示1、2、3、5、10,iv和vi分别表示4和6,其中的奥妙是:“若较小的数字紧靠在较大数字的左侧,则表示两者相减;苦紧靠在较大数字的右侧,则表示两者相加”,所以 iv表示 v(即“ 5”)减去 i(即“ l”), vi则是 v加上 i;同理,vii和viii分别表示“v加ii”和“v加ii”,即表示7和
8;ix和xi则分别表示“x(即‘10’)减i”和“x加i”,即9和11。
代表数字的符号,在书写时的顺序非常
重要。
在罗马记数法中,还用l代表“50,c代表“100’,d 代表“500”,m代表“1000”。
所以,1994用罗马数字
书写,就是mcmxciv,其中从左到右依次为: m(即“ 1000”),cm(“ 1000”减“ 100”,即“ 900”),xc(“100”减“10’,即“900),以及iv(即“4”)。
要是把这些数字符号重新排列一下,变成mmcxcvi,那么它就不是表示1994,而是代表2196了。
创造出这些记数方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
然而,它们毕竟还不够方便。
比如说,今天在全世界广泛使用的“阿拉伯数字”,就要比使用罗马数字简便很多。
有趣的是,发明“阿拉伯数字”的并不是阿拉伯人,而是印度人。
两千多年前,印度人首先使用了1、2.3……9这九个数字;他们书写时,用最右边的数字代表有多少个“一”,其左边的数字代表有多少个“十”,再左边的数字代表有多少个“百”,如此等等。
例如,1994就表示一共有4个“-”、9个“十”、9个“百”、1个“千”。
这在今天,就连小学生也是非常熟悉的了。
这种写法有一个缺陷:比如说,它很难将
“3500’’和“35000”区分开来。
公元8世纪前后,印度人又发明了一个代表“根本没有”的符号:
“ 0’。
于是,就可以很清楚地用3005来表示3个“千”、没有“百”、没有“十”和5个“一”了用这种印
度数字进行数学运算,不知要比用罗马数字或用字母符号方便多少。
因此,它渐渐地传遍了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