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数学新课程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4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的特征,数学学习方式变化,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即要构建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
数学新课程在学生学习方式上的实施存在以下问题:课堂教学存在形式化,对数学探究性学习存在误解,对学生的探究与交流的空间把握不合理等。
在数学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的重要学习方法。
同时从数学活动教学、数学学习方式多样化、探究教学设计的方法等方面加强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研究。
1、问题的背景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的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地学习。
数学学习方式变化,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即要构建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数学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的重要学习方法。
作为数学新教材的使用者,有义务和责任去关注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为此,笔者对初中数学学习进行调查并展开研究。
2、调查设计调查样本:八年级1、2、7、8班的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情况样本容量:191调查方式:问卷使用教材: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数学3、具体数据调查结果: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A 110 21 72 88 4 11 17 7 12 95 30 24 116 10B 38 62 55 23 127 80 21 34 7 45 5 12 29 74C 43 39 36 36 36 31 17 104 129 32 31 34 16 8D 0 62 16 31 24 68 96 36 38 17 123 118 27 88E 0 6 0 0 0 0 38 0 0 0 0 0 0 104、百分比数据统计结果。
数学论文之浅谈新课标下如何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入第四个年头了,课改的全新理念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育生活,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都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
但是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在许多课堂上,我们也看到“学生热热闹闹,教师无可奈何;学生夸夸其谈,教师无言以对……”,这些都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掩盖了真实的教学事实。
下面列举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二个片段,简要加以分析,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这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吗有一次,在听一位教师在教学“对称图形”时,他是这样设计的:1游戏引入,初步感受对称。
(通过贴眼睛游戏感受。
)2分类。
出示五个图形:恐龙、蝴蝶、飞机、树叶、脸谱。
你会怎么分?小组讨论。
(学生经过讨论:有按会动和不会动分;有按会飞的和不会飞的分;按有角和没有角分……说了很多,就是没人提出来按对称和不对称分。
)这时教师还是在启发“还有别的分法吗?”(学生还是没能想出来用“对称”来分。
)低年级学生,还第一次接触“对称”,就让他们来分五个“生动形象”的图形,学生怎么会不“跑题”?(实际上,这里也没有必要进行分类,只要让学生能感性的判断就可以了。
)本人在想: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教师就不能“说”了吗?难道教师说出来,就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二)这样的探究必要吗前不久笔者听了一节“字母表示数”,执教者在上课开始,与学生做了一个“猜玻璃球”的游戏:1出示数量比较少的玻璃球,你猜、我猜、大家一起猜,很是热闹。
2再用手抓6粒出来,猜剩下几粒?3猜一个大箱子的有很多数量的玻璃球数。
先从箱子抓6粒出来,猜剩下几粒?学生乱猜,老师笑眯眯地说“大了,或小了!”(学生猜不出来。
)接着老师把箱子的玻璃球,“哗啦哗啦”的倒入一个学生能看见的“塑料盒”,再猜。
(学生又瞎猜,没猜出来)4教师出示了一个“探究表格”:算手里的玻璃球数,剩下的玻璃球数及一共的玻璃球数。
然后再汇报。
最后当然还是没算出玻璃球数。
新课改理念下的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初中数学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新教材为师生的发展提供了平台,教材不再是教育的目的和结果,而是把教材作为可以利用的工具和手段,以媒介搭建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现的,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组织作用和熏陶作用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
因此,在新教材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改变了。
一、提倡探究性学习新课改后,增加了很多探究性的题型,这一反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问答或对话形式,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于学生。
在探究式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的集体参与,并非只有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探究,应该给每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
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极少发言的学生,应多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探究中来。
通过探究,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朗、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二、教师从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一直在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是“主演加导演”。
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只能被动学习。
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从“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从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入手,组织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以缩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三、课外提倡合作式学习“合作学习”法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指导的学习方法转变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则为学生的管理者和技术“顾问”的教学过程,真正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通过新课改,将学生按照学习成绩分为A、B、C三个学习小组,其中A组为最基础的小组,B组为中等成绩组,C组为成绩优秀组。
每个级别学生均直接请教于其高一级别的学生,A级别的可直接请教于老师。
新课程下转变数学学习方式的有效策略随着新一轮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体会数学学习方式的变更,由“被动”变“主动”,由简洁“学会”到“会学”数学,自觉转变学习方式。
策略一:造就学生学会阅读数学学问在传统教学中,老师往往是将教材中的内容“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学生听,对学生读书却有所无视。
然而,终身学习须要学生学会学习,而学会学习的根底前提是要学会阅读数学学问。
学生阅读数学学问,首先要学会阅读教材。
数学教科书的每一章节就是一篇逻辑严谨的说明文。
老师可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让学生了解教材的根本构造,在驾驭根底学问的同时驾驭数学方法;对每一个定理、公式不但要明确其条件与结论,而且要弄清晰其来龙去脉和纵横关系;强调要不断总结解题规律,归纳解题方法与技巧。
对每一道题要理清思路、驾驭格式,对常见的数学方法要在解题中娴熟地驾驭等。
随着学生阅读实力的提高,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对课本进展独立阅读、思索、完成作业,进而对课本进展质疑、重组、超越,老师只充当点拨、修正的角色。
其次,倡议学生阅读课外的数学书籍。
在教学中,结合新教材的特点,老师可有针对性地向学生引荐大量的数学史料书籍、数学名人传、数学期刊杂志、世界名题与趣题的简易读本等,供学生课外阅读。
这些书籍凝合了众多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及教育工作者多年的心血,是值得每一个人专心去阅读的。
对于学生而言,要完全理解这些内容是不现实的,但读书的乐趣、良好数学修养的形成、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治学方法、敬重客观事实的看法及独立思索的习惯等,往往都蕴涵其中。
策略二:造就学生学会质疑数学问题“学贵有疑”,造就学生质疑提问的意识,首先应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其次依据详细的内容,诱导学生通过视察、类比、猜测,提出概括性、质疑性、探究性或猜测性的问题,并鼓舞其大胆地解决。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转变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所谓的“转变”是从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到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上。
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中,要以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索性”的学习方式为主,把思考还给学生,让创新走进课程,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小学数学教材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突破以往教材以知识为主线的设计方式,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理念。
现就以“小猫钓鱼”这节课为例,谈谈我们一些做法。
一、让学生在已有的经验上学习数学《小猫钓鱼》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童话故事作为认识的背景,让学生在身边的事情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把数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这节课始,我们改变已往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静听、模仿、记忆的学习方式,以小故事作导语“星期天,猫兄弟四人一起来到池塘边钓鱼,傍晚兄弟们回家了。
”这时,分别出现画外音(演示动画课件,一只猫清脆的声音:哈哈!今天我钓的鱼最多;另一只猫沮丧地说:唉!今天我一条鱼也没钓着。
)“同学们都来猜猜猫兄弟各钓了几条鱼?谁钓的鱼最多?”这样,把“小猫钓鱼”的生活情境,通过图像、色彩、文字、声音融为一体的动画课件的再现,现象生动地把教材内容呈现在同学们的面前,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
教材按“钓到3条鱼—2条鱼—1条鱼—1条鱼也没钓着”的顺序呈现(从多到少,从有至无)。
我们认为,教师不要一味地按照教材的呈现顺序,而应适时挖掘教材、教师和校园以外的资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生活经验创造性使用教材,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教材”。
课前,我们从学生知识摸底问卷中知道,绝大多数学生能正确地按物点数(20以内),已有“冰箱里吃的东西是光光的,房间一个也没有……”的生活经验。
因此,设计“猜一猜”的数学游戏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说出自己的猜想:学生可以说比3大的数,可以按从大到小顺序说数,也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数,还可以不按任何数学顺序规律说数。
在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一轮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开展着,新课改对课程的性质、功能、内容、实施以及评价都进行了重新定位,在最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新课程指导纲要突破了以往历次教学改革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学的方式。
一线教师作为新课改的具体实施者和最终实施者,应尽快领悟到新课改的精髓,使新课改的新教学理念和学生新的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得以更新。
以下我就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中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谈几点看法: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学习方式上主要是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
因此,新课程的数学教材中在内容上就以“想一想”、“做一做”、“议一议”等体现了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的基本目标。
在设置的例题上大量使用生活实际的问题,注重知识的生成性和开放性。
新课改在课程目标问题设置上,对达到目标的内容与方法不做硬性规定,即增大教师在课程执行中的自主权,让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条件和需要以新的教学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为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同时也让学生能在教学实践中能体验到学习可以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能体验到探索过程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促使学生在学习方式上有更大的转变,即要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一、用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转变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教师讲授为主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学生很少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
因此导致了大多数学生习惯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非常低,也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的五个转变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要实现的五个转变包括:
1. 转变教师教学方式:教师不再是单向传授知识的角色,而是
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他们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和实践,自
主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能力。
2.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要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者。
他们需要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组织自己的学习过程,发展自己的思
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转变课程设置:数学课程不再只着重讲解概念和公式,更注
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设置要更加弹性化
和针对性,依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调整;
4. 转变教学资源:采用多元化教学资源,如互联网资源、多媒
体教学和实践活动等,以更有效、丰富和生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
5. 转变教育评价:数学教育的评价不再仅仅是单纯的考试成绩,而是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多方面表现,包括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等。
评价要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
激励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和追求。
新课程下如何转变学生数学的学习方式数学教育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上教师“重灌输式讲授,轻探究式教学”;重有限知识的“学会”,轻无限知识的“会学”,教师习惯通过大量练习来让学生学习数学,这是数学教学的基本特征。
显然是一个被动的接受知识、强化储存的过程,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也就缺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国家教育部2003年4月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应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涉及具体的学习方法、策略等,还应包括其学习是否具有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等基本特征。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应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认为,要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可以从培养学生“阅读”、“质疑”、“探究”、“实践”和“反思”五方面人手。
一、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提到阅读,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读文学著作,其实学习数学同样需要阅读,但对于很多学生而言,“上学读书”已被“上学听讲”所取代。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将教材中的内容“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学生听,对学生的“读书”却有所忽视。
从长远看,一个人不可能终身依靠教师,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终身学习是时代的发展对我们每一个人提出的要求。
因此,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基本前提是要学会阅读自学。
首先是学会阅读教材。
数学教科书的每一章节,就是一篇逻辑严谨的说明文。
教师可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回答问题。
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尝试让学生对课本进行独立阅读、思考、完成作业,进而对课本进行质疑、重组、超越,教师只充当点拨、修正的角色。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推进,学生学习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特别是高中的数学学习,还是以传统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主,存在着单一、被动、封闭、单向的知识接受的特点.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学习方式要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涉及具体的学习方法、策略等,还应包括其学习是否具有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等基本特征。
要转变高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ﻭ一、课前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ﻭ进入高中后,高中数学的难度明显大于初中数学,这就要求学生上新课之前一定要先自学,预习的主要手段是阅读,把要上的新课阅读1—3遍。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将教材中的内容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学生听,对学生的读书却有所忽视.从长远看,一个人不可能终身依靠教师,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终身学习是时代的对我们每一个人提出的要求.因此,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基本前提是要学会阅读自学。
比如,在学习逻辑联结词这节内容时,我要求学生先读书.这一节分四部分内容:命题、逻辑联结词、复合命题和复合命题的.我分别请同学来讲解、讨论和总结.学生通过认真读书,认识了教材中有关的数学术语,理解领会了数学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表语言),促进了数学语言的内化.通过自学,学生除了对要学习的新课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外,肯定还存在许多不能理解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对这些内容做一些记号,留到课堂上解决,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
ﻭ二、交流互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ﻭ学生经过课前自学,带着不同的自学成果,进入课堂.由于学生基础不一,思考问题的途径不尽相同,因而对自学目标的理解程度也**异,这时,学生通过小组展开自学情况交流,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通过学生小组共同讨论或教师点拨,得以解惑.这样的交流不但增进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良好习惯,同时也增进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多方位的合作交流。
谈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数学学习确立数学教育新理念,转变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对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和反思中,我体会到:以数学知识自身独特的魅力,能让教师在激情和享受中教,让学生在欢乐和入迷中学,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说明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实质性的变化,“课标”提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得到了很好地落实。
下面结合新课程理念,浅谈我对学生数学学习方式转变的一些做法:一、非信息技术参与下学生的数学学习数学学习应该多样化,现实的、有趣的、探索的学习活动应成为主要的学习形式,“自主、探索、合作”应该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教学中,我们应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基本内容和探索机会,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活动过程,以促进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让学生经历操作活动的过程,通过动手实践学习数学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是动手操作,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并把外显的操作过程抽象成数学的表达,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的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数学的方法与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综观我们的教材,在各个内容的领域都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
1、“做”中获知。
如“分数的初步认识”我问: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数学在哪里吗?其实,数学就在你们的手指间,不信?我们来试试。
出示一个圆形纸片,让学生把这个圆平均分成两份。
学生操作感悟出要对折以后才是平均分成两份。
教师又说:刚才,我们表示了一个圆的二分之一,其它图形上也能找到二分之一吗?试试看! 学生拿出准备的图形纸片操作,折出了各种图形的二分之一,并展示交流。
之后,我进一步追问:你能折出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吗?试试看!学生操作,很快折出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2、“做”中得法。
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我提出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草地,怎样来计算它的面积呢?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把它分割成几个正方形小块,一块一块计算面积,再加起来、有的说把它转化成一个我们会算的图形。
谈数学新课程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清华初中孙兴平
摘要:数学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学实效突显出新课程特有的魅力。
摆脱了对数学学习的困惑,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学习的环境。
学生学习方式进入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多元化学习方式。
关键字:新课程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学习方式转变
正文:
数学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学实效突显出新课程特有的魅力。
摆脱了对数学学习的困惑,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学习的环境,学生学习方式发生着明显的转变,已经从单一的学习方式转入到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一、数学学习方式的含义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并表现出的对影响数学学习因素的偏爱,是学生经常使用具有个人特色的学习方式,它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和经验的途径和组织形式。
即:①自主学习和他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能够自觉控制自己行为,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下一种自觉学习的方式;他主学习指学生在外界因素压迫下进行被迫学习的学习方式。
②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带有问题进行有目的的学习;接受学习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只是进行着被动的接受,学习缺少问题的思考和疑虑。
③合作学习和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指学生参与团体组织的学习方式;个体学习是指学生不与任何人协作以个体形式进行学习的方式。
数学课程改革旨在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在他主学习、接受学习、独立学习的方式下,完全达不到对知识的渗透和理解的目的,从而起不到培养学生“四力”
的目标(即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必要性
素质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其着眼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
新课程立足探究,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记忆和理解,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求新知,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学习方式。
1、拓展数学学习广度的需要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迷,日用之繁,无不用数学。
”这是对数学应用性的精彩叙述。
数学知识体系庞大、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探求无涯,广泛的应用于生活中的各行业各领域。
而作为数学教材内容以静与动、数与数、数与形的综合,复合的形式反映了人们随事物本质抽象思维的理论表述。
教师家长对学生被迫式的学习,使学生对数学学习只停留在数学基本知识的学习上;而对数学历史、数学故事、数学家及数学理论的由来,却知之甚少,对数学知识之重懂之更少。
新课程改革使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接触更多其它关于数学的知识拓展了视野,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打开了学生对数学求知欲的空间。
与此同时,传统被动的学习方式在很多时候局限了学生思维空间的发展。
教师单一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片面的灌注教材内容,完全忽略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思考和理解,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对教材内容的学习上,使学生成为“学教材”的奴隶。
他主的学习方式扭曲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埋没了学生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潜能。
因此,新课
程注意对学生数学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
2、加深数学学习深度的需要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就对学习者的主动性提出了要求。
数学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学习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大多是教师传授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对数学的理解,这个理解很狭隘,且带有浓厚的个人思想,学生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也就继承了教师的这种对数学问题片面的理解,在现行教材的变革下,教材内容的减少、知识的更新,数学课围绕的课题都是以探究式的活动展开,学生如在被动的接受学习的方式下,对数学活动提出的问题会缺少主动的思考,从而导致对所学知识似懂非懂,一知半解。
把数学的学习只停留在对数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上,而失去了对问题质疑和思考的主动性。
3、提升数学高度的需要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这足以说明了团队力量的巨大,数学学习也不例外。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知识面、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都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不同的学生对相同问题的认识上也存在不同的见解,每个人的见解都有每个人的优势。
“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意在强调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会得到不同的答案,如果以一个人的角度去看这个事物,很难描述出整体的形象,例如一个立方体从一个单一的角度去观察,只能看到单面的平面图形,很难知道它的几何形状,如果从正面、左面、上面三个角度去观察,这个几何体的形状会清晰的出现在脑海。
单一的个体学习只能对数学知识产生片面的理解,难以从多角度给予把握。
三、数学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
数学课程改革对数学学习提出了新的挑战。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
多元化交互式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是这些能力的基点。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需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使学生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放松,对数学抽象思维的恐惧,拉近与数学的距离,从而产生对数学知识的渴求。
学生会自主的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必然会对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问进行探索。
在个人能力无法解决的情况下,会向其他人进行学习,随着学习过程中的争论和交流,疑惑的问题会逐步变的明朗。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不但拓宽了视野、开发了思维、扩充了学习方法,而且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自我能力的认识,锻炼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强了数学学习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