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 2017版 中考导航
- 格式:doc
- 大小:60.91 KB
- 文档页数:7
世界近代史世界近代史主题名称及所含重要历史事件的名称和先后顺序:(一)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文艺复兴(14-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15-16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权利法案》(1689)、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789-1794)、《人权宣言》(1789)、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独立宣言》(1776、7、4)(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珍妮机(18世纪60年代)、瓦特改进蒸汽机(1785年)、美国的富尔顿发明了轮船(1807年)、史蒂芬孙“旅行者号”机车(1825年)(三)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三角贸易(15世纪后)、拉丁美洲独立革命(18世纪末19世纪初)、印度反英大起义(1857——1859)(四)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日本明治维新(1868——1873)、(五)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宪章运动(1836——1848)、《共产党宣言》(1848、2)、巴黎公社(1871)(六)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的广泛使用(19世纪70年代)、新的交通工具的发明:本茨发明汽车(1885)、莱特兄弟发明飞机(1903)(七)第一次世界大战——“三国同盟”(1882)、三国协约(1907)、萨拉热窝事件(1914、6、28)凡尔登战役(1916)主题一步入近代“三角贸易”世纪英国年《独立宣言》年法国末19世纪初年世议会发表发表《人权宣言》拉美独立纪《权利法案》发表斗争中考点清单期1、文艺复兴:时间:14-16世纪实质(性质):一场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背景:(1)14-16世纪的西欧,封建制度走向衰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手工工场的出现;(2)封建统治、教会神权阻碍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资产阶级不满教会对十精神世界的控制。
概念:14-16世纪的西欧,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最先在意大利掀起了反封建、反神学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历史上叫做文艺复兴。
世界现代史世界现代历史主题名称及所含重要历史事件的名称和先后顺序:(一)苏联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917)、苏联的成立(192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928~1937)(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巴黎和会(1919)与《凡尔赛和约》(1919、6)华盛顿会议(921-1922)、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1933)、德(1933)、意(1921)、日(1936)的法西斯化。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慕尼黑阴谋(1938、9)二战爆发(1939、9)苏德战争(1941、6、22)日本偷袭珍珠港(1941、12、7)、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1942、1)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7~1943、2)、雅尔塔会议(1945、2)、诺曼底登陆战(1944、6、6)(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20世纪50~90年代)、欧洲共同体(1967)、欧洲联盟(1993)、日本的崛起(二战后)(五)社会主义国家的的改革与演变--赫鲁晓夫的改革(1953-1964)、戈尔巴乔夫的改革(1985)、苏联的解体(1991)(六)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印巴分治(1947)、非洲的独立年(1960)、纳米比亚的独立(1990)、古巴革命(1959)、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1999)的斗争、中东战争(1948、1956、1967、1973)(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冷战政策(1947-1991)、北约(1949、5)与华约(1955、5)、美苏争霸(20世纪50-80年代)、一超多强(1991)、科索沃战争(1999.3~6月)、经济全球化(15世纪开始、20世纪八九十年代加速发展)主题一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考点聚焦考点清单战后西欧经济的发展原因:西欧国家发挥高素质劳动力的优势,利用美国的援助,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西欧国家的联合形成了统一的欧洲市场。
表现(特点):20世纪50年代初,各国的工业生产已经大体达到甚至超过了战前水平。
50-70欧洲共同体原因:西欧经济实力增强,西欧国家的联系日益密切,经济上完全依附美国的局面已经改变(根本原因);西欧经济持续繁荣。
时间:20世纪60年代(1967年)作用:对成员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性质:西欧经济合作组织欧洲联盟成立时间:1993年基础:欧洲共同体作用:欧盟成立以后,欧盟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欧洲一体化的表现:(1)欧盟各国将逐步使用单一的货币--欧元;(2)成员国内部的成员、资本和货物可以自由流通,不同国家的人可以自由的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3)同时,欧盟还力求在外交和国家安全等方面步调一致。
〖其中(1)(2)是生活变化〗其他重要知识点归纳1、战后日本的崛起对我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带来的启示是什么?(1)要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坚持改革开放,国家才能强大起来;(2)要倡导“科教兴国”战略,努力发展教育事业,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大胆创新;(3)要坚持对外开放,引进外国先进科技。
(4)善于抓住机遇,注意加强国际间的经济联系、交流与合作(5)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6)“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之一,我国应当继续保持既定方针,保持政局稳定,把发展作为工作的重心2、战后日本崛起的影响:(1)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得到加强(2)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也开始膨胀,军费支出不断增加,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3)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提出了要改造联合国的想法,谋求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3、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美国一枝独秀→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主题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知识梳理“冷战”暂时形成“一超多强”,向多极化发展杜鲁门北约华约古巴导欧共体日本成为资本东欧剧变主义成立成立弹危机成立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强国苏联解体1947年 1949年1955年 1962年 1967年 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苏争霸,两极格局考点清单背景:“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世界第一,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本质(实质):“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称霸世界。
冷战政策含义;二战结束后,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
序幕:1946年,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发表“铁幕”演说,主张遏制苏联,对抗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揭开了“冷战”的序幕政治上: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①其内容是: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援助”某些国家复兴、防止共产主义渗透的使命;杜鲁门提出了“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
后来称为杜鲁门主义。
②实质:以维护美国的安全为幌子,干涉别国内政,以反苏反共为借口,掩盖其全球扩张的野心。
③影响:既是对苏联发动“冷战”的宣言书,又是“冷战”开始的标志。
美国冷经济上:1947年,实施马歇尔计划(又叫欧洲复兴计划),援助濒临战政策崩溃的西欧表现军事上:1949年5月,创建北约,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对抗冷战结束的标志:1991年12月苏联的解体。
时间: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
阶段五六十年代特点:既有缓和,又有紧张,优势在美国重要事件:1961年柏林墙的修建;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七十年代特点:美苏争霸达到高潮,美国实施战略收缩,苏联采取积极进攻战略重要事件:越南战争、苏联占领阿富汗;中美关系正常化八十年代特点:苏联提出全球缓和战略,美国同意实现有限缓和重要事件:苏联从阿富汗撤军(1989年)根本原因:为了各自的国家利益实质:美苏两国在实力的基础上对世界格局的划分。
评价:美苏等大国违背客观历史潮流,实施霸权主义结束:1991年苏联的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形成标志:1955年苏联成立华沙条约组织两极格局结束标志:1991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影响:两极格局的形成,对战后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人类进步和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
(1)20世纪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崩溃;(2)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3)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他们是促进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重要力量)的实力不断增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
“一超多强”的局面初步形成,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但一个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还未形成。
;”一超”是指美国,“多强”是指日本、欧盟、中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迄今还没有定型。
发展趋势:“一超多强”是暂时的,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当今世界形势的特点:走向缓和,但出现缓和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加剧。
冷战结束后美国称霸世界的措施:重新制定了全球战略,随意干涉其它国家和地区的事务,还大力发展高科技武器,加紧研制和部署导弹防御系统。
当今时代主题: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根源:经济结构的多极化。
影响:世界格局朝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有利于削弱和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影响多极化发展的因素:(1)美国对多极化趋势的挑战,如科索沃战争(2)“多强”推动多极化(3)影响多极化的决定性因素是经济实力。
推动多极化发展的途径:遏制霸权主义,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提高多种政治力量的综合实力,加强国际合作等。
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1)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如巴以冲突、乌克兰内战、、也门胡塞武装与政府军的冲突等(2)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美国依仗其唯一超级大国的实力,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严重干扰了和平与发展,科索沃战争是典型事例之一(3)恐怖主义的威胁日趋严重,如伊斯兰国影响日益增强(IS)经济的强势增长,日本经济的相对低迷,俄罗斯的复兴,欧洲一体化的实现,第三世界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表明了多极化格局日益成熟。
原因:冷战结束后,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不断,成为威胁世界安全的因素。
霸权主义利用并介入这些矛盾纷争,将其转化为国际冲突,直接威胁世界和平。
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就是例子。
时间:1999年3月-6月发动者: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南斯拉夫联盟军队屠杀科索沃地区的阿尔巴尼亚族人。
:科索沃战争是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对世界格局产生:世界多极化趋势将是长期的、曲折的斗争过程。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违背原因:①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东西方冷战结束,国际趋于缓和,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
②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
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各国都在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发挥优势,弥补不足,促进经济的发展③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生产技术不断更新,生产力迅速提高,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
〘根本原因〙④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为全球范围的经济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形成过程:15世纪,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开始;两次工业革命以后,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经济全球化趋势含义:随着世界性经济交往的日益增多,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高新科技的推动下,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从总体上看,世界经济正在逐渐形成一个整体。
特征:世界经济迅速发展,联系日益密切表现: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的增长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生产的全球化趋势加快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影响(1)积极影响:①经济全球化得病发展,使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从而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经济格局,使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②发达国家推进与各国的经济技术合作,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更大的销售、投资和劳动力市场;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促进本国经济发展。
广大发展中国家也可从中获得比资金、技术和管理的经验,以提高本国经济技术发展水平;③国家间经济往来的障碍减少,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