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时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2
一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第3单元:第7课时可爱的企鹅-北师大版 (5)一、教材内容1. 教学目标1.理解概念:图形的水平对称、垂直对称;2.观察、发现、探索水平对称和垂直对称的特点;3.能画出具有对称性质的图形;4.用语言描述具有对称性质的图形。
2. 教学重点1.图形的水平对称、垂直对称的概念;2.观察、发现、探索水平对称和垂直对称的特点;3.能画出具有对称性质的图形;4.用语言描述具有对称性质的图形。
3. 教学内容第 7 课时:可爱的企鹅(北师大版第 5 页)教材内容:对称性质的探究。
本节课程要点:1.观察可爱的企鹅图形,在纸上画出它的水平对称轴和垂直对称轴;2.在纸上翻折,发现对称轴的位置,这时,如果能把它们堆叠在一起,就说明可爱的企鹅图形是具有对称性质的;3.总结:具有对称性质的图形,可以用“我画我折,我折我重”方法来验证。
二、教学步骤1. 教学准备结构图、黑板、带有对称性质的图形(如可爱的企鹅)2.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1.首先,通过结构图,引导学生了解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重点和内容。
2.然后,出示可爱的企鹅图形,询问学生有无发现其与众不同的地方。
Step 2操作探究1.学生首先观察可爱的企鹅图形,老师引导学生在纸上画出它的水平对称轴和垂直对称轴。
2.接着,老师在黑板上展示水平和垂直对称轴的画法,并要求学生在纸上画出来。
(需注意:在画对称轴时需要较好地掌握尺规)3.然后,老师要求学生把对称轴翻起来,观察可爱的企鹅图形和它的翻折图象。
以直观感受对称性质。
4.最后,老师要求学生用“我画我折,我折我重”方法验证每个图形是否具有对称性质。
Step 3总结1.老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对称性质的探究。
2.引导学生在“我画我折,我折我重”方法的指导下,学会了如何验证图形是否具有对称性质。
3.导入下一节课的主题:图形变换。
三、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对称性质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学会了如何验证图形是否具有对称性质。
记念刘和珍君第一课时【知识回顾】(一)温故知新在我国文学史上,闪烁着一颗璀璨的巨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见了《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结识了《藤野先生》。
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
(二)走近作家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
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三)背景:注解①了解背景及刘和珍等参与的爱国活动。
1.背景介绍:192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蓬勃发展,在人民革命浪涛的冲击下,帝国主义扶植的段府摇摇欲坠。
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消灭当时倾向于革命的冯玉祥的国民军,日帝的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后者忍无可忍,被迫还击。
16日,日帝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中国提出抗议,并纠集美英等帝国,向段府提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内既18日午前作出答复。
18日,北京各界人士为了抗议帝国主义侵略我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会后,游行示威,在段府前请愿,当到达时,早已经戒备森严的府卫队突然向群众开枪射击,并用大刀砍杀,制造了死47人,伤123人的“三•一八”惨案。
惨案发生后,军阀的反动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污蔑参加请援的群众是“暴徒”,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制造了种种谣言。
§2.3.1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学习目标1.掌握双曲线的定义;2.掌握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学习过程一、课前准备复习1:椭圆的定义是什么?椭圆的标准方程是什么?复习2:在椭圆的标准方程22221x y a b+=中,,,a b c 有何关系?若5,3a b ==,则?c =二、新课导学※ 学习探究问题1:把椭圆定义中的“距离的和”改为“距离的差”,那么点的轨迹会怎样?新知1:双曲线的定义:平面内与两定点12,F F 的距离的差的 等于常数(小于12F F )的点的轨迹叫做双曲线。
两定点12,F F 叫做双曲线的 ,两焦点间的距离12F F 叫做双曲线的 .反思:设常数为2a ,为什么2a <12F F ?2a =12F F 时,轨迹是 ;2a >12F F 时,轨迹 .试试:点(1,0)A ,(1,0)B -,若1AC BC -=,则点C 的轨迹是 .新知2:双曲线的标准方程:22222221,(0,0,)x y a b c a b a b -=>>=+(焦点在x 轴)其焦点坐标为1(,0)F c -,2(,0)F c .思考:若焦点在y 轴,标准方程又如何?※ 典型例题例1已知双曲线的两焦点为1(5,0)F -,2(5,0)F ,双曲线上任意点到12,F F 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6,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变式:已知双曲线221169x y -=的左支上一点P 到左焦点的距离为10,则点P 到右焦点的距离为 .例2 已知,A B 两地相距800m ,在A 地听到炮弹爆炸声比在B 地晚2s ,且声速为340/m s ,求炮弹爆炸点的轨迹方程.变式:如果,A B 两处同时听到爆炸声,那么爆炸点在什么曲线上?为什么?※动手试试练1:求适合下列条件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式:(1)焦点在x轴上,4a=,3b=;(2)焦点为(0,6),(0,6)-,且经过点(2,5)-.练2.点,A B的坐标分别是(5,0)-,(5,0),直线AM,BM相交于点M,且它们斜率之积是49,试求点M的轨迹方程式,并由点M的轨迹方程判断轨迹的形状.三、总结提升※学习小结1 .双曲线的定义;2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知识拓展GPS(全球定位系统):双曲线的一个重要应用.在例2中,再增设一个观察点C,利用B,C两处测得的点P发出的信号的时间差,就可以求出另一个双曲线的方程,解这两个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就能确定点P的准确位置.学习评价※自我评价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A. 很好B. 较好C. 一般D. 较差※ 当堂检测(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计分:1.动点P 到点(1,0)M 及点(3,0)N 的距离之差为2,则点P 的轨迹是( ).A. 双曲线B. 双曲线的一支C. 两条射线D. 一条射线2.双曲线2255x ky +=的一个焦点是,那么实数k 的值为( ).A .25-B .25C .1-D .13.双曲线的两焦点分别为12(3,0),(3,0)F F -,若2a =,则b =( ).A. 5B. 13C.D.4.已知点(2,0),(2,0)M N -,动点P 满足条件||||PM PN -=则动点P 的轨迹方程为 .5.已知方程22121x y m m -=++表示双曲线,则m 的取值范围 .课后作业1. 求适合下列条件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式:(1)焦点在x 轴上,a =,经过点(5,2)A -;(2)经过两点(7,A --,B .2.相距1400m ,A B 两个哨所,听到炮弹爆炸声的时间相差3s ,已知声速是340/m s ,问炮弹爆炸点在怎样的曲线上,为什么?。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学习目标:1、能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2、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一些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学习重点: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学习难点:发现规律。
课前游戏体验。
阅读课本38页的《什么是数字黑洞》,并亲自体验数字黑洞。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1÷11= 2÷11= 3÷11=4÷11= 5÷11= 6÷11=观察上面6道算式,说出你发现的规律。
3、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写出下面几题的商,再交流。
7÷11= 8÷11= 9÷11=4、及时练习:(1)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并找出规律1÷9= 2÷9= 3÷9= 4÷9=5÷9= 6÷9= 7÷9= 8÷9=(2)课本35页的‘做一做’。
用计算器计算前4道,试着写出后两道的积。
3 ×7 =()3.3 ×6.7 =()3.33 ×66.7 =()3.333 ×666.7 =()3.3333 ×6666.7 =()3.33333 ×66666.7 =()二、达标检测〈一〉、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哪些商是循环小数,就在后面的括号里打上“√”1÷6()3÷8()10÷56()3.8÷5.4() 5.5÷9() 6.6÷1.8()〈二〉、解决问题1、南京长江大桥建成以前,火车用轮渡过江要1.25小时,大桥建成通车后,过江只要0.28小时。
过去过江用的时间是现在过江用的时间的多少倍?(得数保留两位小数)2、修一条水渠,原计划每天修4.5千米,30天完成,实际每天的工作效率是原计划的1.2倍,。
完成这项任务,实际需要多少天?3、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甲乙两城相对开出,4小时相遇,已知客车每小时行90千米,是货车速度的1.5倍。
第7课百家争鸣内容导航素养目标课程标准+素养目标,明确学习任务及目的预习导学填预习单,梳理基础知识,强化基础概念探究提升探究问题,典例+ 训练,逐个击破重难点体系构建思维导图,强化整体感知,建立系统思维分层训练精选试题,分层强化训练,完成学习闭环2022年课程标准学习目标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1.了解老子和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历史解释)2.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含义和影响;了解百家争鸣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3.掌握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认识百家争鸣与社会大变革的关系。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自主学习任务一老子和《道德经》设问1:老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老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道家学派的经典是什么?1·老子简介(1)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an1),春秋后期①国人。
(2)他做过周朝的史官,掌管王室的典籍,学识渊博。
2.老子的思想主张(1)核心:老子思想的核心是“②”(2)哲学: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3)处世:老子在处世上提倡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4)政治:主张“③”,追求“④”的理想社会。
3.老子的地位(1)老子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他的学说集中在《老子》一书中,这部书又称《⑤》,是道家的经典,充满着哲理和东方智慧。
自主学习任务二孔子和儒家学说设问2: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孔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1.孔子生平·孔子是⑥后期鲁国人,出身下层没落贵族。
·他从小学习礼乐,年轻时做过小吏,后收徒办学。
·孔子中年后曾在鲁国从政,但时问不长,不久便周游列国,宜扬自已的政治主张,却不为各国采纳。
·孔子在晚年回到家乡,主要从事⑦,整理编订文化典籍。
2.孔子的思想主张(1)核心思想:“⑧”。
(2)政治主张:恢复周礼;“为政以德”;反对⑨积极意义:①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促进生产的发展;②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
第7课时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导学案知识目标: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及解法 能力目标:1、数形结合思想;自主学习(我愿学,我会学)阅读课本137页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至139页回答下列问题1、把 个 元 次不等式合起来,就组成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这两个不等式必须含有 (填空“相同”或“不同” )的未知数。
2、根据概念写出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再写几个反例(不是一元一次的不等式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非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3、几个不等式的解集的 部分,叫做不等式组的解集。
例1:解下列不等式组:⎩⎨⎧-<++>-②①148112x x x x解: 解不等式①得: 2x >解不等式②得:3x >不等式①、②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为:32所以不等式组的解集为:3x >学习方法指导 (学生提问题)根据概念写不等式要符合概念的每个条件。
写反例,只要不符合其中一个条件即可。
怎么理解这个概念?阅读完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题过程后,你认为解不等式组可以分为 步进行。
这几步分别是:你认为最难的一步是:例2:根据下列数轴写出不等式组的解集(即公共部分)120 不等式组的解集为:-21不等式组的解集为: 20-1不等式组的解集为: 20-1 不等式组的解集为: 练习: 1、 根据数轴,写出不等式组的解集: -20-1不等式组的解集为: 402不等式组的解集为: -2-10不等式组的解集为: -2-10不等式组的解集为: 2-20不等式组的解集为: 210不等式组的解集为:通过本例题,你认为不等式组的解集有 种情况 。
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在下方写出你根据数轴得到不等式组的解集的心得体会:2、 把下列最简单的不等式组的解集在数轴上画出来,并写出他们的解集。
⎩⎨⎧-≥>11x x ⎩⎨⎧≥-<110x x ⎩⎨⎧-≥<23x x ⎩⎨⎧<-<52x x ⎩⎨⎧->-≤31x x ⎩⎨⎧<-≤13x x ⎩⎨⎧-≥≥32x x3、解下列不等式组: ⎩⎨⎧-<+<-1121x x ⎩⎨⎧>+>-1212x x ⎩⎨⎧>+<-4141x x⎩⎨⎧≤+>-2222x x自我小测(挑战自我)1、下图所表示的不等式组的解集为( )A 、3->xB 、2>xC 、3-≥xD 、2≥x 第1题图0-32第2题图0-322、下图所表示的不等式组的解集为( )A 、3-<xB 、2≥xC 、无解D 、2>x 3、下图所表示的不等式组的解集为( )A 、23≤>-xB 、23≤<-xC 、3->xD 、2≤x第3题图0-3243210-1-2-3第4题图4、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不等式组:⎩⎨⎧-≥<23x x 的解集。
六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第7课时解决问题课题处置效果(1) 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延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是由分数乘法的意义扩展而来的分数运用题中最基本的效果,它不只是分数乘、除法运用题的基础,而且也是很多复合分数运用题的基础,所以本节内容十分重要,教学时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抓住关键句,找准单位〝1〞。
相关的两个数量停止比拟,肯定会有比拟的规范,也就是规范量,即单位〝1〞,也肯定会有与规范量停止比拟的量,即比竞赛。
因此要想知道两个相关数量之间的关系,首先要找到题中的关键句,并依据关键句找准单位〝1〞。
2.借助画图,明白单位〝1〞的转化。
引导先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把规范量与比竞赛之间笼统的数量关系用直观、笼统的线段图表示出来,从而使先生明白求红萝卜地的面积就是用大棚面积的一半乘红萝卜空中积占萝卜空中积的几分之几。
3.依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处置实践效果。
引导先生在了解题意的基础上,结合线段图并依据〝一个数乘分数表示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一分数乘法的意义,用分数乘法处置延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践效果。
学习目的1.在了解分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使先生学会剖析乘法运用题的数量关系;借助折纸或画图,能正确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稍复杂实践效果;培育先生仔细审题、细心计算的好习气。
2.在观察、猜想、尝试练习、交流、反应等活动中,培育先生的剖析才干和推理才干。
学习重点准确了解题中单位〝1〞和所求量的关系。
学习难点抓住知识关键,正确判别单位〝1〞。
学习预备教具预备:PPT课件学具预备:直尺课时布置1课时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创设情境,温习导入。
1.温习导入。
(1)8×21的意义是什么?(2)东东有20元零用钱,他用零用钱的41给奶奶买了一件生日礼物,东东买这件生日礼物花了多少钱?2.导入新课。
明天,我们来研讨延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效果,看看可以有哪些想法和思绪。
1.(1)先生依据自己的了解,说出算式的意义:8的21是多少。
课题 1.4 计算机使用中的安全问题(1)
温馨寄语: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安全概念、法律常识,有保证信息安全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教师讲解、展示案例,学生讨论探究,教师讲评
【学习重点】
教学重点:信息安全
解决措施:案例讲解
【学习难点】
教学难点:文明使用网络
解决措施:案例讲解,危害说明
【教学方法】
采用讲解、个别指导、自主学习和集体讲评的方法分任务进行教学。
建议在大屏幕教室教学,以展示、讲解、讨论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任务,在学生讨论时,教师应注意发现不正确的观点,及时纠正,重要问题在最后的时间里进行重点解释。
一、导入
安全使用计算机是计算机应用普及过程的关键问题,也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只有解决好计算机应用中的安全问题,才能保证信息化社会健康有序地发展。
二、自主学习
近几年来,大规模的计算机病毒侵袭事件接连不断,黑客入侵遍布全球,这些原因导致危害信息安全事件的数量急剧上升,信息安全也因此成为制约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核心问题。
计算机中的信息资源有别于其他资源,它可以同时被很多人共享使用。
如果在信息传输和使用过程中没有安全保护措施,就可能出现信息被截收、删除、修改等危害事件,使信息泄露或被非法篡改。
本任务将帮助读者了解信息安全的基本内容,提高信息安全保护意识。
三、合作探究
信息安全是涉及技术、管理、法律、心理学等内容的复杂问题,因此,可以将了解信息安全的任务分解成以下活动:
(1)危害信息安全案例展示。
(2)案例研讨。
(3)了解信息安全的基本要求。
1. 危害信息安全案例展示1)恶意攻击
据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报告,2009年2月1日至28日,中国内地被篡改的网站数量为2500个,网站被篡改的数量为52个,代号为“asp站长助手”的攻击者是实施恶意行为者之一。
2)自然灾害
日本东京电信局在电缆维护施工时,工人操作不慎造成火灾,由于缺乏有效的火灾控制手段,大火持续16h,烧毁了大量的通信设备,导致数家银行和邮局的计算机通信系统中断,银行分布在各地的自动提款机被迫停机,邮局的一些业务只能暂停。
2. 案例研讨
(1)两类危害案例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2)列举其他种类的危害信息安全形式。
(3)发生危害信息安全事件的诱因是什么?
3. 了解信息安全的基本要求
1)信息安全的概念
不同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对信息安全有不同的理解。
网络用户需要的安全是指他们借助计算机处理信息时,不会出现非授权访问和破坏,即便是在信息交换、传输过程中也不能出现任何意外事件。
信息系统管理者认为的安全是对管理对象完全可控,任何时候都不能因黑客攻击、系统故障等问题出现管理失控,管理者按约定给用户提供井然有序的信息服务。
公共信息受众理解的信息安全是过滤一切有害信息,享受信息带来的便利和快乐。
机密信息拥有者要保证的安全是敏感信息不会以任何形式泄露。
综合以上要求,可以认为信息安全是指信息不会被故意地或偶然地非法授权泄露、更改、破坏,不会被非法系统辨识、控制,人们能有益、有序地使用信息。
2)信息安全的基本内容
信息安全主要涉及信息存储安全、信息传输安全、信息应用安全3个方面,包括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安全、网络安全、访问控制、病毒防护、加密、鉴别7类技术问题,可以通过保密性、完整性、真实性、可用性、可控性5种特性进行表述。
(1)保密性:是信息不会泄露给非授权对象的特性。
(2)完整性:是信息本身完整,并且不会在未授权时发生变化的特性。
(3)真实性:是保证信息内容及处理过程真实可靠的特性。
(4)可用性:是合法对象能有效使用信息资源的特性。
(5)可控性:是对信息资源能进行有效控制的特性。
3)信息安全控制层次
信息安全控制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安全技术、科学管理和法律规范等多方面协调,并构成层次合理的保护体系。
只有这样,最终才能达到保证信息安全的目的。
安全防护技术是保证实体、软件、数据安全的基础,有效管理是保障安全技术发挥作用的前提,法律规范是制约和打击危害信息安全的武器,因此,信息安全控制应在以下4个层次上考虑。
(1)实体安全防护。
对计算机实体进行安全防护是保护信息安全的重要环节。
如果计算机硬件和工作环境出现安全问题,存储其中的信息很难幸免。
因此,设置必要的实体安全防护设施
是保证信息安全的基础。
(2)软件安全防护。
在实体安全的基础上增加软件安全防护措施是保证信息安全的进一步要求,软件系统故障同样会导致信息安全问题。
因此,软件和软件运行安全也是保证信息安全的基础。
(3)安全管理。
设置硬件、软件安全防护设施固然重要,让安全设施充分发挥作用更重要,而它主要依赖于对安全设施的科学管理。
统计结果表明,70%以上的安全问题是管理不善造成的,真正由于技术原因出现的安全问题很少。
由此可见,安全管理在保证信息安全中的作用极其重要。
(4)法律规范。
安全法律是安全防护技术以外的信息安全保障因素。
在发生安全问题以前,安全法律起规范信息应用行为、威慑破坏行为的作用,是信息安全的法律保障。
在发生安全问题以后,安全法律是处理安全问题的法律依据。
四、展示反馈
五、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