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项目建设与投资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9
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方案(最新)为进一步加强全县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2007)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案如下:一、划分依据(一)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供水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地下水开发利用保护管理规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X省环境保护条例》《X省水污染防治条例》《X省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区域水污染防治条例》《X县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水资源统一管理办法》《X县农村公共供水管理实施细则》(二)主要技术标准、规范《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2007)《地下水监测规范》(SL/T183-96)《城市供水水质标准》(CJ/T206-2005)《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CJ3020-93)《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85)《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X省南水北调沿线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37/599-2006)(三)相关规划、方案《X省水环境功能区划》《X省“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X市“十三五”水利规划》《X县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二、农村饮用水源地状况评价十二五期间,我县对全县农村饮水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并开展了村村通农村饮水工作,规划建设城北供水工程、城南供水工程、城西供水工程、城东供水工程。
目前,城北水厂供水工程已建成,水源类型为地下水,覆盖郭楼镇、郭仓镇、杨店镇、军屯乡、白石镇5处乡镇,供水人口175733人,供水能力1.3万m3/d。
2024年乡饮用水源保护区保护方案范本保护乡镇饮用水源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的重要任务。
为了有效地保护乡饮用水源,我们制定了下面的保护方案。
1.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制定乡饮用水源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乡饮用水源的保护责任和管理权限,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2.划定乡饮用水源保护区。
根据相关标准和指标,明确乡镇饮用水源区域,建立保护范围并划定保护区。
在保护区内禁止任何影响水质的活动,包括工业生产、污水排放等。
3.建立监测体系。
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体系,定期对乡饮用水源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水质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
对监测结果不合格的水源,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理,恢复水源的安全饮用功能。
4.推广节水技术。
加强对农村居民和农业生产者的节水宣传教育,推广节水器具、节水灌溉等技术,降低水资源的消耗量。
5.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农业是乡镇饮用水源受到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通过加强农药和化肥的管理,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乡饮用水源。
6.加强危险化学品管理。
严格管理和控制危险化学品的生产、运输和使用,防止危险化学品的泄漏和污染乡饮用水源。
7.加强生态修复。
加大对污染乡饮用水源区域的生态修复力度,恢复生物多样性,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鼓励乡镇居民积极参与生态修复工作。
8.加强监督和执法。
建立乡镇饮用水源保护的监管体系,加强执法力度,对违法行为及时查处,确保保护措施的有效实施。
9.加强宣传与教育。
开展相关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乡镇居民对乡饮用水源保护的意识和重视程度,引导和培养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10.加强合作与交流。
建立乡饮用水源保护的协作机制,加强与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乡饮用水源保护工作。
通过上述的保护方案,我们将能够有效地保护乡镇饮用水源,提高水质安全,保障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这不仅是对未来的投资和承诺,也是对下一代的责任和担当。
同时,我们也呼吁全社会一起行动起来,共同参与乡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共建美丽乡村和健康家园。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公开征求国家生态环境标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勘界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意见的通知
文章属性
•【公布机关】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部
•【公布日期】2024.08.07
•【分类】征求意见稿
正文
关于公开征求国家生态环境标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勘界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
环办标征函〔2024〕23号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规范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勘界工作,我部组织编制了国家生态环境标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勘界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现公开征求意见。
标准征求意见稿及其编制说明可登录生态环境部网站()“意见征集”栏目检索查阅。
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均可提出意见和建议。
有关意见请书面反馈我部,电子版材料请同时发至联系人邮箱。
征求意见截止时间为2024年9月10日。
联系人:水生态环境司信达、裘东升
电话:(010)65645472、65645458
邮箱:***************.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长安街12号
邮编:100006
联系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王恩瑞
电话:(010)84915302
邮箱:136****************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外北苑大羊坊8号
邮编:100012
附件:
1.征求意见单位名单
2.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勘界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3.《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勘界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
2024年8月7日。
附件十一:《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项目建设与投资技术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项目建设与投资技术指南》编制组2012年2月目 次1 任务来源 (1)2 指南制定的必要性 (1)3 指南编制的原则和技术依据 (1)3.1编制原则 (1)3.2编制依据 (2)4 主要工作过程 (2)4.1技术路线 (2)4.2实施方案的确定与调研 (3)4.3指南初稿的编制 (3)4.4指南征求意见稿的编制 (3)5 国内外研究进展 (4)5.1 美国相关法律、技术标准 (4)5.2 日本相关法律、技术标准 (5)5.3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 (8)5.4 国内外对比分析及借鉴 (13)6 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最佳可行技术 (14)6.1 隔离防护技术 (14)6.2 生态拦截工程 (15)7 最佳可行技术的确定 (19)7.1 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的确定原则 (19)7.2 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最佳可行技术筛选标准及评价 (20)7.3 农村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技术投资估算说明 (20)8 指南实施建议 (20)1 任务来源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加快建立环境技术管理体系,进一步增强环境管理决策的科学性,提供环境标准制定与实施的技术支持,引导农村环境整治技术的发展,根据《国家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规划》,环境保护部组织制定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系列技术指导文件。
《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项目建设与投资技术指南》是2011年环保部组织制定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建设与投资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系列指导文件中的一部分,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共同承担编制工作。
2 指南制定的必要性我国农村饮用水安全危机的核心问题是农村饮用水源保护问题。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加大了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的投资力度,采取了一系列工程和管理措施,解决了一些农民的饮用水问题。
附件:《全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编制技术大纲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二○○六年五月目 录1.总论 (1)1.1.工作背景 (1)1.2.规划原则 (2)1.3.规划编制依据 (2)1.4.规划范围与目标 (3)1.5.规划编制技术路线 (4)2.全国饮用水水源地基础情况调查 (5)2.1.基本要求 (5)2.2.城市社会经济基础情况调查 (6)2.3.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状况调查 (8)2.4.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污染源调查 (9)2.5.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状况调查 (10)3.全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评价 (10)3.1.基本要求 (10)3.2.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状况评价 (11)3.3.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状况评价 (13)4.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负荷控制 (14)4.1.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负荷特征分析 (14)4.2.不达标水源地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 (14)5.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核定与补充划分 (14)5.1.基本要求 (14)5.2.全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核定与补充划分 (15)6.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规划 (16)6.1.基本要求 (16)6.2.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工程 (16)6.3.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生态恢复与建设工程 (18)6.4.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工程 (19)6.5.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预警监控体系建设工程 (19)6.6.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能力建设 (20)6.7.规划投资—效益评估 (21)6.8.规划实施保障 (21)7.典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技术示范 (23)7.1.重庆市水库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技术示范 (23)7.2.大理市湖泊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技术示范 (23)7.3.深圳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筛选技术示范 (23)7.4.沈阳市浑河地表—地下复合型饮用水水源地环保规划技术示范 (23)8.全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技术支撑体系 (24)8.1.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研究 (24)8.2.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制度研究 (25)8.3.饮用水水源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研究 (26)9.工作成果提交 (26)9.1.地市级规划成果 (27)9.2.省级规划成果 (27)9.3.国家级规划成果 (27)1.总 论1.1.工作背景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饮水安全状况堪忧。
附件十三:环境保护技术文件《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技术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技术指南》编制组2012年3月目次1 任务来源 (1)2 指南编制的必要性 (1)2.1 立项需求分析 (1)2.2 课题重要意义 (2)3 指南编制的原则和技术依据 (2)3.1 编制原则 (2)3.2 编制依据 (3)4 技术路线及主要工作过程 (3)4.1 课题与农村环境技术管理文件系统的逻辑关系 (3)4.2 课题管理技术路线 (3)4.3 课题编制技术路线 (4)5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工作概况 (4)5.1 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背景 (5)5.2 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技术研究现状 (5)6 主要技术内容及说明 (7)6.1 关于指南适用范围问题 (7)6.2 关于农村饮用水水源规模 (7)6.3 关于农村饮用水水源选址工程技术 (8)6.4 关于污染防护区范围规定 (8)6.5 关于水源标志规定 (8)6.6 关于污染防护技术 (8)6.7 关于环境管理技术 (8)7 技术指南实施建议 (8)1 任务来源农村“以奖促治”政策设施以来,围绕如何深化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如何优化农村污染治理技术开展了一系列科学研究工作。
农村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是在全面分析我国农村饮用水水源水质现状和污染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方式,也是我国“十二五”期间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的科技支撑,加快完善农村环境技术管理体系,指导各地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确保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协同规划财务司提出编制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技术指南的任务,并委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组织实施,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为协作单位配合编制工作。
2 指南编制的必要性2.1 立项需求分析2.1.1国家高度重视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
【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实施意见】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实施意见为切实改善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保障城乡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安全,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 __水法》、《中华人民 __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 __环境保护法》、《江苏省人民 __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的决定》、《南京市水资源保护条例》、《溧水县水资源管理办法》及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控制性要素。
全县14座镇级以上水厂,除洪蓝镇渔歌水厂、柘塘镇水厂在河道取水外,其余水厂均在中小型水库取水。
目前,作为饮用水水源地的中小型水库水质为Ⅱ-Ⅲ类,尚能满足国家地表水饮用水质标准;饮用水水源地内河水质为Ⅲ-Ⅳ类,阶段性能满足国家地表水饮用水质标准。
近年来,由于部分饮用水水源地上游开发建设、规模畜禽养殖、开挖精养鱼池以及水库围网养殖、不当投饵等直接或间接破坏和污染水源的行为时有发生,加之农业面源污染,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有下降趋势,对全县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实现水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已 __,迫在眉睫。
二、明确全县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范围和目标要求(一)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范围。
根据《江苏省人民 __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的决定》、《溧水县水资源管理办法》,划定我县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
方便、中山、老鸦坝、卧龙、姚家、赭山头六座中型水库校核洪水位以下的库区为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校核洪水位以上的1000米范围为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 1000米以上汇水区域为准保护区。
作为饮用水源地的小型水库:汛限水位以下的整个水域为饮用水源地一级水源保护区;汛限水位以上的汇水区域为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
石臼湖、新桥河、云鹤支河整个水域为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其汇水区域为饮用水源地准保护区。
附件3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项目建设与投资指南Guideline on Project Construction and Investment for Rural Drinking Water Sourc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环境保护部发布—20—前言为防治污染、保护环境,指导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确保工作成效,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为指导性文件,可作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项目建设与投资的参考依据。
本指南由环境保护部规划财务司提出,由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指南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本指南2013年11月11日由环境保护部批准、发布。
本指南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21—1 总则1.1 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项目的建设与投资。
1.2 术语与定义1.2.1植物篱:是指在坡地上相隔一定距离密集种植多年生草本、乔木或灌木植物,形成无间断性或接近连续的植物带;具有分散地表径流、保土蓄水、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增加土壤肥力等功能,能有效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具有构建容易、建造成本低、使用方便简单、经济效益高等特点,一般不需要专业知识与技术即可运用。
1.2.2生态沟渠:生态沟渠由农田排水沟渠及其内部种植的植物组成,是一种湿地生态系统和水生廊道系统,通过沟渠拦截径流和泥沙,植物滞留和吸收氮、磷等,实现生态拦截氮、磷等的功能,具有占地面积小、运行和建设费用低、水质净化效率高等特点。
1.2.3植被缓冲带:是位于水生和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一般被描述为长的、线状的邻近溪流,河流、湖泊、水库等各种水体的植被带,通称为岸线植被缓冲带或岸线缓冲带,分为原生植被缓冲带和人工植被缓冲带,人工植被缓冲带又分为森林缓冲带、林农复合缓冲带和农田缓冲带;具有保水固土,过滤径流,防浪护堤,改善水文状况,提供生物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等功能。
1.2.4前置库:是利用水库的蓄水功能,将因表层土地中的污染物淋溶而产生的径流污水截留在水库中,延长水力停留时间,经物理、生物作用强化净化后,排入所要保护水体,其功能主要包括蓄浑放清、净化水质等,具有投资小、见效快、效果好等特点,是控制面污染源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规划2023-11-14CATALOGUE目录•引言•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现状分析•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策略•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行动计划•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监管体系•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投资与效益•结论与展望01引言水是生命之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源。
饮用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保障饮用水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的民生大事。
当前,我国一些地区的饮用水水源地存在环境安全隐患,威胁到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需要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背景与意义规划目标通过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规划任务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监管,推进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风险防控,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完善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规划目标与任务规划范围与期限规划范围全国范围内的饮用水水源地。
规划期限本次规划期限为三年。
02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现状分析03跨界水源地跨界水源地是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水源共享地,可能存在管理协调和污染治理难题。
水源地分布与特点01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全国约80%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分布在城市和工业区周边,这些地区的水质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
02农村水源地农村水源地分布广泛,但水质监测和管理相对薄弱,存在一定的污染风险。
1水质现状与问题23全国90%以上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符合国家二、三类标准,但部分水源地存在总硬度、硝酸盐、铁等超标现象。
全国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总体稳定部分水源地在雨季受到洪水冲刷,导致水质下降,同时冬季枯水期水量不足也会影响水质。
季节性污染部分水源地存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生态退化等问题,影响水源涵养和水质保护。
生态破坏规划措施针对以上污染源,需要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规划措施,包括加强水源地周边环境管理、推进污染源治理、提高水质监测能力等。
目录1项目背景 (1)1.1任务来源 (1)1.2工作过程 (1)2标准制订的必要性 (2)2.1落实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全域环境保护的要求 (2)2.2全面推广专项行动经验成果的需要 (3)2.3规范化开展水源地风险源遥感调查的需求 (3)3国内外研究进展 (3)3.1国外研究进展 (3)3.2国内研究进展 (5)3.3与相关标准的比较 (5)4标准制订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路线 (6)4.1基本原则 (6)4.2技术路线 (6)5标准主要技术内容 (7)5.1适用范围 (7)5.2规范性引用文件 (7)5.3术语和定义 (8)5.4数据准备 (10)5.5遥感解译 (11)5.6现场核查 (12)5.7质量控制要求 (14)5.8成果提交要求 (15)6对实施本标准的建议 (17)1项目背景1.1任务来源饮用水安全是人民生活的一条底线。
作为饮用水的源头,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是保障老百姓喝上放心水、健康水的第一道关卡,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关系到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将其作为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七大标志性战役之一,明确要求打好水源地保护攻坚战。
近年来,我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但在一些地区因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不清、边界不明、违法问题较多,环境风险隐患突出。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水源保护区空间范围大(几十、上百、甚至几千平方公里)、地处偏远(山区或人烟稀少处)、交通不便、环境风险源种类多样(点源排放源、移动排放源、面状排放源),通过传统的人工信息调查手段建立问题清单,效率低下、主观性强、误差性大、时间滞后,快速、动态、持续的年度更新成本更高,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监督管理需求。
水源地环境安全是一个区域性、综合性问题,水源地精准执法、督查亟待引入新的技术和新的工作模式,开展全面、准确、高效的风险源调查。
自2009年起,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全域环境风险源遥感监管工作进行了持续性探索和系统性创新,运用遥感技术有力支撑了饮用水水源地多次专项行动和执法督查,积累了成熟的集中式地表型饮用水水源地风险源遥感调查技术方法和流程,使饮用水水源地管控能力全面升级,有效支持了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执法监管工作顺利开展。
环办函〔2008〕667号关于《水污染防治法》中饮用水水源保护有关规定进行法律解释有关意见的复函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秘书行政司:你办转来全国人大法工委经济法室《关于商请对〈水污染防治法〉中饮用水水源保护有关规定进行法律解释的函》(法工经函〔2008〕5号)收悉。
根据新《水污染防治法》,并充分、合理考虑实际需要,我们作了认真研究,现函复如下:一、关于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建设项目新《水污染防治法》第58条规定:“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拆除或者关闭。
”1、根据新《水污染防治法》上述规定,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只要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一律禁止建设。
但是,对于既无法调整饮用水水源和保护区,又确实避让不开的跨省公路、铁路、输油、输气和调水等重大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可以在充分论证的前提下批准建设。
但必须具有饮用水水源应急预案,并在铺设线路方案上科学论证,从严要求,并采取防遗洒、防泄露等措施,设置专用收集系统,对所收集的污水和固体废物进行异地处理和达标排放,而且应当对施工阶段提出严格的环保要求。
2、《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管理名录》已明确规定环评文件审批权限。
因此,上述涉及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建设项目的环评文件审批,应当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管理名录》确定的审批权限执行。
二、关于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建设项目1、新《水污染防治法》第59条第一款规定:“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
”根据新《水污染防治法》立法目的和上述规定,“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应当是指因排放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可能对水体产生影响的建设项目,包括排污口未设在保护区内的建设项目。
2、新《水污染防治法》第59条第一款还规定:(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已建成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拆除或者关闭。
保护水源的建议书范文尊敬的领导:我根据我所在区域的实际情况,特向您提出保护水源的建议如下:一、加强水资源管理和监测体系建设1. 建立完善水资源管理和监测体系,包括建立水资源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发布机制,以及建立水资源监测站点和监测网络。
2. 加强对水质、水量、水生态等方面的监测,建立定期的水资源评价和预测机制,及时发现水源污染、枯水期等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二、加强水源地保护和水环境治理1. 制定并严格执行水源地保护规划和措施,加大水源地土地保护力度,确保水源地的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不受破坏。
2. 加强水源地周边环境的治理,防止农业、工业、城市等活动对水源地造成污染,减少污水、废气的排放,建设环保型城市和生态农田。
3.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广科学的农业生产方式,合理利用农药、化肥,减少农业活动对水源的污染。
三、加强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科学配置1. 推广节水型社会理念,宣传水资源的珍贵性和节约意识,推动企事业单位、居民家庭等广泛参与节水行动。
2. 加强农业灌溉水的管理,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合理配置灌溉用水,减少农田排水对水源的浪费。
3. 着力优化供水体制,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配置,建立健全市场机制,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四、加强水源保护立法和执法力度1. 完善水源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水源地的保护和管理的法制建设,明确责任主体和管理权限。
2. 加大对水源保护执法力度,加强对水污染行为的监管和处罚,严厉打击水源地非法占用、破坏、污染等违法行为。
五、积极开展水源保护宣传教育1. 加大对水资源保护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引导公众树立水资源保护意识,培养水资源保护习惯。
2. 利用各种媒体和宣传方式,开展水源保护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水源保护的重视和认识。
综上所述,为了保护水源,我们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和监测体系建设,加强水源地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加强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科学配置,加强水源保护立法和执法力度,积极开展水源保护宣传教育。
全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三篇篇一:全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编制技术大纲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二○XX年五月目录1.总论 (1)1.1.工作背景 (1)1.2.规划原则 (2)1.3.规划编制依据 (2)1.4.规划范围与目标 (3)1.5.规划编制技术路线 (4)2.全国饮用水水源地基础情况调查 (5)2.1.基本要求 (5)2.2.城市社会经济基础情况调查 (6)2.3.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状况调查 (8)2.4.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污染源调查 (9)2.5.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状况调查 (10)3.全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评价 (10)3.1.基本要求 (10)3.2.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状况评价 (11)3.3.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状况评价 (13)4.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负荷控制 (14)4.1.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负荷特征分析 (14)4.2.不达标水源地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 (14)5.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核定与补充划分 (14)5.1.基本要求 (14)5.2.全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核定与补充划分 (15)6.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规划 (16)6.1.基本要求 (16)6.2.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工程 (16)6.3.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生态恢复与建设工程 (18)6.4.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工程 (19)6.5.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预警监控体系建设工程 (19)6.6.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能力建设 (20)6.7.规划投资—效益评估 (21)6.8.规划实施保障 (21)7.典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技术示范 (23)7.1.重庆市水库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技术示范 (23)7.2.大理市湖泊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技术示范 (23)7.3.深圳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筛选技术示范 (23)7.4.沈阳市浑河地表—地下复合型饮用水水源地环保规划技术示范 (23)8.全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技术支撑体系 (24)8.1.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研究 (24)8.2.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制度研究 (25)8.3.饮用水水源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研究 (26)9.工作成果提交 (26)9.1.地市级规划成果 (27)9.2.省级规划成果 (27)9.3.国家级规划成果 (27)1.总论1.1.工作背景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饮水安全状况堪忧。
附件十二: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技术指南Guideline on Technologies of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for Rural Drinking Water Sources Environment Protection(征求意见稿)《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技术指南》编制组2012年3月前言为防治污染、保护环境,指导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确保工作成效,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是指导性文件,可作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建设与管理的参考依据。
本指南由环境保护部规划财务司提出,由科技标准司组织制定。
本指南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本指南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1 总则1.1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的建设与管理。
1.2术语和定义1.2.1 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指向乡、村供水、有简易净化措施或无净化措施、并小于一定规模(供水人口一般在1000人以下)的现用和规划饮用水水源地。
1.2.2 农村饮用水水源防护区指农村饮用水水源按照本技术规范要求设定的污染防护区域。
1.2.3 乡村连片供水指村镇以简易供水的方式集中向村民、乡(镇)居民供水。
1.2.4 农村分散供水指村民通过分散设置的水井或其他取水设施直接取水。
1.3 规范性引用文件制定本指南主要参考了以下文件,包括:(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2)《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3)《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4)《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2007)(5)《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技术要求》(HJ/T433-2008)(6)《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7)《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2004)(8)《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SL310-2004)(9)《镇(乡)村给水工程技术规程》(CJJ123-2008)(10)关于进一步加强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环办[2010]32号)(11)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7〕63号)2 农村饮用水水源分类农村饮用水水源可以分为地表水源、地下水源和其他等类型,地表水源主要包括河流、湖库、山溪、坑塘等;地下水源主要包括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山涧泉水等类型;其他类型包括水窖、水柜等。
附件十: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项目建设与投资技术指南Technical Guideline on Project Construction and Investmentfor Rural Portable Water Source Environment Protection(征求意见稿)《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项目建设与投资技术指南》编制组2012年3月前言为防治污染、保护环境,指导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确保工作成效,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是指导性文件,可作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项目建设与投资的参考依据。
为首次发布,将根据环境管理要求及技术发展情况适时修订。
本指南由环境保护部规划财务司提出,由科技标准司组织制定。
本指南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本指南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1 总则1.1 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项目。
1.2 术语与定义1.2.1植物篱是指由植物组成的无间断性或接近连续的窄而密集的植物带。
其根部或近根部互相靠近形成带状,或由主、副林带组成网格状。
这种植物群体形成的封闭篱带具有短期防护作用。
1.2.2生态沟渠也称为沟渠湿地,一般布置在农田排水系统的干沟渠上,包括田间出水沟渠、田间进水沟渠以及附带的一些水塘和季节性小河流。
1.2.3植被缓冲带是指河岸两边向岸坡爬升的由树木(乔木及其他植被组成的缓冲区域,其功能是防止由坡地地表径流、废水排放、地下径流和深层地下水流所带来的养分、沉积物、有机质、杀虫剂及其他污染物进入河流系统。
1.2.4前置库技术是指利用水库存在的从上游到下游的水质浓度变化梯度特点,根据水库形态,将水库分为一个或者若干个子库与主库相连构成的库区生态系统。
通过延长水力停留时间,促进水中泥沙及营养盐的沉降,同时利用子库中大型水生植物、藻类等进一步吸收、吸附、拦截营养盐,从而降低进入下一级子库或者主库水中的营养盐含量,达到改善水质。
1.3 规范性引用文件制定本指南主要参考了以下文件,包括:(1《饮用水水源保护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 338-2007)(2《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技术要求》(HJ/T 433-2008)(3《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指南(试行)》(环办 [2010]132号)1.4 技术模式选取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分为大型河流、湖库水源保护工程技术、小型塘坝水源保护工程技术和地下水源保护工程技术三种类型。
大型河流、湖库水源保护工程技术包括取水设施、取水口隔离和饮用水源标志三项子技术。
小型塘坝水源保护工程技术应包括取水设施、水源污染防护、取水口隔离和饮用水源标志四个子项技术。
地下水源保护工程技术工程内容包括:取水设施子工程、取水口隔离子工程和饮用水源标志子工程。
警示标志和隔离防护设施为各类水源地保护必备的两项技术。
生态拦截工程可更有效的保护水源地,已有沟塘分布基础的水源地可优先选用生态沟渠。
就不同地形而言,生态沟渠可在平原河网地区得到较大规模的应用,小规模应用则不受地形限制。
前置库系统可优先选取具有天然坡降地势的水源地类型,实际应用中不受区域限制。
植被缓冲带多应用于河流湖泊水源,目前应用较为广泛,可作为水源保护的基本措施。
2 农村饮用水源选址工程技术2.1 概述要选择水质良好、水量充足、便于卫生防护的水源。
当原水水质不能满足上述规定时水源时,应优先考虑水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定的地下水作为给水水源或采取必要的净化方法。
当有多个水源可供选择时,还应考虑供水的可靠性、基建成本、运行费用、施工条件和施工方法等,进行全面技术经济分析后才能确定。
水源防护区域范围内应杜绝可能危害水源水质的设施和一切有碍水源水质的行为。
新建水源地或改、扩建存在水质安全隐患的水源地,至少进行丰、枯两个季节的水质、水量监测,保证满足环境质量标准及供水需求。
2.2 建设内容大型河流、湖库水源地取水口应尽可能离开岸边,距离大于30米;取水口位置应在最枯水位线以下0.5米。
取水时尽可能采用傍河取水方式,设置取水井而非从大型河道、湖库直接取水;井口设置应高于大型河流、湖库正常防洪水位线。
地下水源应设置在镇(乡)村的上游地区,选择包气带防污性好的地带;打井深度按照当地水文地质条件,以保证满足取水水量和取水水质达到饮用水水质要求为准。
2.3 投资估算指标水源选址投资主要为新建或改建水源费用,挖建取水井费用在30~60元/米,因水位深度、土层质地而异。
3 警示标志设置3.1 概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包括界标、交通警示牌和宣传牌。
各类饮用水水源地均须设置警示标志。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界标一般设立于保护区陆域界线的端点处。
随保护区域形状不同,在相应形状顶端设置界标,如为多边形即设置在多边形各定点,弧形或圆形时则设置在四个方向端点或圆弧顶点,也可结合水源地护栏围网等隔离防护工程设立界标。
可根据环境管理需要在人群易见、活动处(如交叉路口,绿地休闲区等)设立界标。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界标的设立应综合考虑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的界标设立数量和分布进行设置。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交通警示牌设在保护区的道路或航道的进入点及驶出点。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道路警示牌设置于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范围内的主干道、高速公路等道路旁。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宣传牌的设立位置可根据实际需要在适当的位置设立饮用水源保护区宣传牌。
各地方政府可根据实际需求设计宣传牌上的图形和文字,如介绍当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地形地貌、保护现状、管理要求等。
3.2 建设内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的颜色选取、尺寸要求及支持方式参见HJ/T 433-2008中规定。
应遵循耐久、经济的原则,宜采用铝合金板、合成树脂类板材等材质。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界标如有必要,也可采用大理石等其他材质。
标志表面宜采用反光材料。
设置的具体要求参照HJ/T 433-2008,包括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的类型、内容、位置、构造、制作及管理和维护。
3.3 投资估算指标表1 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标志投资参考内容具体要求与投资参考材料费1. 界标:300~500元/块,以设计规格为准2. 交通警示牌材质要求:铝板,且按标准图案贴好反光膜规格和单价:1.2毫米厚:320±60元/平方米1.5毫米厚:360±70元/平方米2.0毫米厚:400±80元/平方米3. 宣传牌:300~800元/块,因大小和造型而异更换费 5~8年为一个更换周期饮用水源保护区标志由各级地方人民政府设立,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监制,价格以各地定额为准。
标志的加工要求、外观质量及其测试方法参照 HJ/T 433-2008 中规定。
根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界桩、界碑的不同类型和数量,按照各地区的定额进行投资估算。
4 隔离防护设施 4.1 概述为防止人类活动造成不利影响,按照 HJ/T 338-2007 划分的保护区和保护范围,依据水源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环境管理需要,在人群活动较为频繁的一级保护区陆域外围边界应设置隔离防护设施。
该设施包括物理防护和生物防护,前者包括护栏、隔离网、隔离墙;鉴于隔离墙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推荐采用护栏、隔离网;生物防护主要为植物篱构建。
取水简易且水量大的河流、湖库型水源存在易受污染的问题。
因此在水源地周围应设立隔离防护篱,利用植物的吸附和分解作用,拦截农业污染物进入水源。
4.2 建设内容 4.2.1 物理防护物理隔离防护设施应遵循耐久、经济的原则。
目前应用较多的护栏和隔离网是电焊网片护栏和勾花隔离网。
参照高速公路隔离网设计,饮用水水源地的防护栏规格为高度 1.7 米,顶部 0.2 米向内倾斜。
4.2.2 生物防护-植物篱植物篱建设的关键步骤包括:树种选择和植物配置、带间距确定、栽植密度和栽种技术。
植物篱物种应选择区域适应性强、具有较好生态效益(多年生、分枝密、根系发达、生物量大等)且兼具一定经济效应的物种,结合实际需要可辅助栽种一些景观植物。
一般由乔木、灌木和草本三类搭配组成。
格局设置应参照本地天然植被格局及乔灌草比例。
栽植密度因植被种类而异,如果根茎萌发力强则形成篱墙需时短,可设置较大株距,否则应密植;依据灌木或草本实行单行和多行;以植物篱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其水土保持、改善土壤养分和控制面源污染的生态功能为宗旨。
带间距设置应满足四方面基本要求:有效减轻侵蚀、尽量减少植物篱与带间作物的竞争、便于耕作、确保最高土地利用效率。
应根据坡边坡度、土地厚度和植物冠幅的大小以及林木栽种技术等综合确定其数值。
表2 坡度(°) 5 10 15 20 25 几种特定坡度条件下临界坡长和植物篱带间距临界坡长(m)最大水平带间距(m) 9.2 9.1 6.05.9 4.2 4.0 2.8 2.7 1.8 1.7 4.3 投资估算指标表3 类型农村饮用水源地隔离防护投资参考价格参考种类铁网防护栏:高 1.5 米;平均 180±35 元/米 PVC 浸塑护栏:高 1.5 米;平均 95±20 元/米材料费 PVC 隔离网:高 1.5 米;平均 60±15 元/米运行维护费材料费运行维护费平均 5±1 元/米平均 700±150 元/平方米平均 2±0.4 元/平方米物理防护生物防护 5 农村饮用水源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 5.1 生态沟渠 45.1.1 概述生态沟渠具有良好的水文效应、水环境效应和生态效应。
适用于各类规模水源地保护工程。
该技术无需占用大面积土地,尤其适用于原本已有沟渠系统的农田区域。
对水源地四周原有的沟渠进行改造可降低建设成本。
该技术可有效拦截农田径流污染从而保护农村饮用水水源。
5.1.2 建设内容生态沟渠主要由工程部分和生物部分组成。
工程部分等高开沟,两侧沟壁可由蜂窝状水泥板组成,也可由木桩或扁竹固定。
沟渠内部可以构建拦截坝或拦截箱减缓水速,延长水力停留时间,使流水携带的颗粒物质和养分等得以沉淀和去除。
后期运行和维护包括隔离带管理(植被收割等)和疏浚清淤等内容。
植物的选择多以耐污性较好、生长适应能力较强、根系较为发达的植物为主,同时考虑美观性和当地的气候条件。
植物种类合理配置,可包含挺水、浮水、漂浮及沉水植被类型及岸边护坡植物。
种类选取以本地物种为主,可适当引入去污或繁殖能力较强的其他种类。
5.1.3 投资估算指标表4 内容土方开挖及整理植物栽种石料、木桩植被收割疏浚清淤总体成本农村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生态沟渠投资参考价格参考 10~15 元/立方米种类:以水生植物为主价格:15~25 元/平方米,价格随种类而异 100~200 元/立方米,因石料种类而异 8~12 元/平方米 15~20 元/立方米建设费用:800~1200 元/立方米运行维护费用:0.16~0.24 元/立方米/年 5.2 植被缓冲带 5.2.1 概述植被缓冲带是控制流域非点源污染、保持水土和提高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策略之一;可有效保护河流及湖泊类型饮用水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