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19 MB
- 文档页数:114
中职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案I.教学目标:1.理解金属材料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了解金属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3.掌握金属材料的常见制备方法;4.熟悉金属材料的常用热处理方法;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金属材料加工中的问题。
II.教学内容:1.金属材料的基本概念A.金属的定义和特点B.金属材料的分类2.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A.密度、弹性模量、热膨胀系数等B.导电性、导热性等3.金属材料的化学性质A.与氧气、水等的反应B.腐蚀性和耐蚀性4.金属材料的制备方法A.提炼金属B.合金的制备C.半成品的加工5.金属材料的热处理方法A.热处理的基本概念B.固溶处理C.灭火处理D.淬火处理E.回火处理6.金属材料的加工工艺A.锻造B.轧制C.拉伸D.压力加工III.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通过教师授课,传授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相关理论知识;2.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熟悉金属材料的制备方法和热处理工艺;3.研讨讲解: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加深对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理解;4.问题解答:根据学生的提问,解答相关疑惑。
IV.教学过程:第一讲:金属材料的基本概念和分类A.教师介绍金属的定义和特点B.学生讨论金属材料的分类,并列举几个常见的金属材料C.教师讲解金属材料的分类第二讲:金属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A.教师介绍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如密度、弹性模量等B.学生通过实验测量金属的物理性质并分析结果C.教师介绍金属材料的化学性质,如与氧气的反应和腐蚀性D.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金属材料的化学性质实例第三讲:金属材料的制备方法A.教师介绍金属的提炼方法和合金制备方法B.学生进行小组实验,提炼金属和制备合金C.教师介绍金属材料的半成品加工方法,如锻造和轧制D.学生观看相关视频,了解金属材料的半成品加工过程第四讲:金属材料的热处理方法A.教师介绍热处理的基本概念和作用B.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固溶处理的原理和方法C.教师介绍金属材料的灭火处理和淬火处理方法D.学生进行小组实验,灭火处理和淬火处理金属材料E.进行回火处理实验,学生观察和记录结果第五讲:金属材料的加工工艺A.教师介绍金属材料的加工工艺,如锻造、轧制、拉伸和压力加工B.学生观看相关视频,了解金属材料的加工工艺流程C.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金属材料加工工艺的应用领域V.教学评价:1.学生实验成绩和实验报告;2.学生的小组讨论和研讨参与度;3.学生的问题解答能力;4.学生的总结和应用能力。
4中职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掌握金属材料的组织与性能的关系;
3.能够运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金属材料的组织与性能的关系;
2.热处理工艺与金属材料的性能改善。
三、教学内容:
1.金属材料的组织与性能的关系
1.1金属材料的组织类型及其特点
1.2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组织的关系
1.3金属材料的电性能和组织的关系
1.4金属材料的磁性能和组织的关系
2.热处理工艺与金属材料的性能改善
2.1热处理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2固溶处理
2.3空冷和水淬处理
2.4回火处理
2.5调质处理
2.6热处理工艺对金属材料性能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1.理论讲解:通过课堂讲解,介绍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金属材料的组织与性能的关系以及热处理工艺对金属材料性能的影响;
3.实验操作:组织学观察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仪器,观察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
五、教学资源:
1.课件:PPT讲义,包含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例分析;
2.实验室设备:金属显微镜、样品制备设备、显微摄像系统等。
六、教学评估:
1.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查阅资料,加深对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理解;
2.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按照实验要求自主完成实验操作和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和科学写作能力;
3.考试:结合理论和实际应用,出题考察学生对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综合理解能力。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案教案: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一、教学目标:1.了解金属材料的基本性质和分类;2.掌握金属材料的热处理工艺;3.理解金属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金属材料的概述(1)金属材料的定义和特点(2)金属材料的分类及应用领域2.金属材料的热处理(1)热处理的目的和基本原理(2)常见的热处理方法和工艺流程(3)热处理对金属材料性能的影响3.金属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关系(1)金属晶体结构与性能的关系(2)金属的固溶体和析出相的形成与性能的关系三、教学过程:1.导入(15分钟)(1)讲解金属材料的定义和特点;(2)引入金属材料的分类及应用领域。
2.讲解金属材料的热处理(30分钟)(1)讲解热处理的目的和基本原理;(2)介绍常见的热处理方法和工艺流程;(3)分析热处理对金属材料性能的影响。
3.组织热处理实验(60分钟)(1)准备实验所需的金属材料和设备;(2)进行热处理实验,并观察实验结果;(3)分析实验结果,讨论热处理对金属材料性能的影响。
4.讲解金属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关系(30分钟)(1)讲解金属晶体结构与性能的关系;(2)介绍金属的固溶体和析出相的形成与性能的关系。
5.总结与提问(15分钟)(1)总结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基本知识;(2)提问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四、教学资源:1.教材《金属材料与热处理》;2.实验室设备和金属材料。
五、教学评估:教师通过学生的表现、回答问题的情况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等来评估学生对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到金属材料的基本性质和分类,掌握了金属材料的热处理工艺,并理解了金属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在教学中,我通过引入实验环节,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提高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对金属材料的晶体结构和热处理工艺的理解有难度,需要在教学中提供更多的实例和练习。
此外,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合作能力。
项目教学电子教案(总第30・31课时)一、项目名称:钢的热处理1・子项目名称:钢在加热及冷却时的组织转变:钢在加热时的组织转变2•课时安排:_4,本节为第1-2课时。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热处理的定义、过程及方法;2)、掌握钢材加热时的组织转变;3)、掌握钢材加热时细化晶粒的措施。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T青感目标:培养互帮互助的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钢材加热时的组织转变难点:加热和冷却时的临界点四、教学准备:1 •教0帀准备:制作课件,准备教案、提出项目任务,给出完成项目的相关知识五、教学方法(策略): 问题法、座谈法、竞赛法2•学生准备:预习木项口。
六、预计问题及对策:问题:共析钢和过共析钢在加热时的组织转变。
对策:根据铁碳合金相图先分析共析钢和过共析钢在不同温度下的组织。
七、教学辅助手段:八.教学过程:教师阐述项目任务:1、分析实际加热过程中,钢材晶粒粗大的原因2、加热过程中可通过那些方式获得细晶粒的钢材3、绘制出热处理工艺曲线4、画出钢材加热、冷却和理论临界点并理解其含义5、分析过共析钢和亚共析钢在加热时的组织转变知识链接/示范讲解:一、钢的热处理定义:•把钢在固态下加热到一定温度,进行必要的保温,并以适当的速度冷却到室温,以改变钢的内部组织,从而得到所需性能的工艺方法。
1、消除毛坯中的缺陷,改善工艺性能,为切削加工或热处理做组织和性能上的准备。
------- 叫预先热处理。
2、提高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充分发挥材料的潜力,节约材料延长零件使用寿命。
-------- 叫最终热处理。
三、热处理的方法(按工艺方法不同分)整体热处理表而热处理化学热处理r退火:完全退火、球化退火、去应力退火等正火V淬火:"表面淬火:火焰加热、感应加热、激光加热<物理气相沉积:化学气相沉积I渗孰I碳氮共渗I其它:渗其它金属或非金属、多元共渗热处理基本原理•热处理之所以能够使钢的性能发生很大变化,主要是由于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钢的内部组织发生了变化造成的的热处理目的:•以共析钢为例(3卢0・77%)影响奥氏体形成的因素:•温度:温度越高,原子扩散能力越大,加速奥氏体形成。
理论课教案教师活动内容学生活动内容时间拉伸载荷压缩载荷弯曲载荷剪切载荷扭曲载荷㈡、内力1、概念材料受外力作用时,为保持其不变形,在材料内部产生的与外力相对抗的力。
注意:内力一定是在外力的作用下,材料内部所产生的相互作用力。
2、特点⑴、内力的大小:外力增加时内力也增加,其数值大小与外力相等,当内力达到其极限值时,外力再增加,材料将被破坏。
⑵、内力的方向:与外力相反。
⑶、内力的作用方式:随外力的作用方式而变化。
㈢、应力1、概念假设作用在零件横截面上的内力大小均匀分布,单位横截面积上的内力。
即:R = F / S(R——应力,Pa;F——外力,N;S——横截面面积,m2)1Pa=1N/㎡1Mpa=1 *106 N/mm2思考公式中的内力为什么用外力代替?答:内力= 外力2、意义用“应力”可以表示不同材料的承载能力(见各种手册中的强度指标),也可以在现有外力下材料内部单位面积的受力。
跟随老师思路,认真听讲学生分组讨论20分教师活动内容学生活动内容时间——如:相同截面的粉笔和铁棒,在相同外力的作用下的结果。
(粉笔先断,说明铁棒的应力比粉笔大,即承载能力较强。
)——如:相同截面的同一粉笔在不同的外力的作用下的结果。
(作用力大的粉笔先断,说明先断的粉笔内部单位面积的受力较大)一、强度1、定义:金属在静载荷的作用下,抵抗塑性变形或断裂的性能2、表示方法:应力抗拉强度3、强度的种类抗压强度抗弯强度抗剪强度抗扭强度4、拉伸试验:⑴拉伸试样:是国家规定的标准棒。
拉伸试样的形状一般有圆形和矩形。
试棒直径d0与长度之间的关系:两种L0=5 d0或L0=10 d0力-伸长曲线⑵试验力-伸长曲线△L⑶什么叫力-伸长曲线:拉力与伸长量的关系叫力-伸长曲线。
纵坐标为拉力F(N),横坐标为伸长量△L(mm)⑷通过力-伸长曲线图可以看出拉伸时的几个变形阶段:a、oe:弹性变形阶段:试样变形完全是弹性的,这种随载荷的存在而产生,随载荷的去除而消失的变形称为弹性变形。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金属材料的分类及性能;(2)掌握金属热处理的基本方法及其应用;(3)学会运用金属热处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培养学生对金属材料的认知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环节,提高学生对金属热处理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金属材料的分类及性能(1)金属材料的分类: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及合金;(2)金属材料的性能: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
2. 金属热处理的基本方法(1)退火:降低硬度、提高韧性;(2)正火:提高硬度、降低韧性;(3)淬火:提高硬度、降低韧性;(4)回火:调整硬度与韧性。
3. 金属热处理的应用(1)金属零件的制造与修复;(2)金属工具的制造与维护;(3)金属设备的改进与优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金属材料的分类及性能;(2)金属热处理的基本方法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1)金属热处理过程中温度、时间、冷却速度等参数的控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2)金属热处理对金属性能的影响规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系统地向学生介绍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基本知识;2. 利用实验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金属热处理的过程及效果;3. 通过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金属材料的分类及性能;2. 第二课时:金属热处理的基本方法;3. 第三课时:金属热处理的应用;4. 第四课时:金属热处理实践操作;5. 第五课时:总结与拓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评价:通过提问、讨论、实验操作等方式,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检查学生对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知识的掌握程度;3. 实验报告评价:对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操作技能、问题解决能力等。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案第一章:金属材料的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金属材料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金属材料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内容:1. 金属材料的定义:金属材料是指由金属元素或金属合金组成的材料。
2. 金属材料的分类:金属材料主要包括纯金属和合金两大类。
3. 金属材料的性质:金属材料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导热性和韧性等。
4. 金属材料的用途:金属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机械、电子等领域。
教学活动:1. 引入金属材料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金属材料的日常应用。
2. 介绍金属材料的分类,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金属材料。
3. 通过实例讲解金属材料的性质,如导电性、导热性和韧性等。
4. 探讨金属材料的用途,让学生了解金属材料在各个领域的重要性。
第二章:金属的结晶与晶体结构教学目标:1. 了解金属的结晶过程和晶体结构。
2. 掌握金属的晶体类型和性质。
教学内容:1. 金属的结晶过程:金属从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称为结晶。
2. 金属的晶体结构:金属晶体主要由金属原子通过金属键相互连接而成。
3. 金属的晶体类型:金属晶体主要分为面心立方晶格和体心立方晶格两种类型。
4. 金属的晶体性质:不同晶体结构的金属具有不同的性质,如硬度和延展性等。
教学活动:1. 引入金属的结晶过程,引导学生了解结晶的基本概念。
2. 介绍金属的晶体结构,让学生掌握金属原子的排列方式。
3. 通过示意图讲解金属的晶体类型,如面心立方晶格和体心立方晶格。
4. 探讨金属的晶体性质,让学生了解不同晶体结构对金属性质的影响。
第三章: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教学目标:1. 了解金属的塑性变形和再结晶过程。
2. 掌握金属的塑性变形方式和再结晶的条件。
教学内容:1. 金属的塑性变形:金属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状改变而不断裂的过程。
2. 金属的塑性变形方式:主要包括拉伸、压缩、弯曲和扭转等。
3. 再结晶:金属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晶体结构发生改变的现象。
4. 再结晶的条件:再结晶发生的温度、应变量和时间等因素。
中职金属材料和热处理教学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金属材料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2.了解金属材料的分类、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
3.掌握金属热处理的原理和方法。
4.学会金属材料的选择和热处理工艺的设计。
5.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金属材料的分类、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
2.金属热处理的原理和方法。
3.金属材料的选择和热处理工艺的设计。
三、教学内容:1.金属材料的分类。
2.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
3.金属热处理的概念和作用。
4.金属热处理的分类和方法。
5.金属材料的选择和热处理工艺的设计。
四、教学方法:1.综合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2.多媒体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3.互动授课与计划安排相结合的方法。
五、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实例引入课题,例如汽车发动机的高温工作条件下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材料和热处理工艺。
2.知识讲解:a.金属材料的分类:根据成分等特征,将金属材料分为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
根据组织结构,将金属材料分为铸造材料、锻造材料、热处理材料和复合材料。
b.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解释金属材料的晶体结构和相图,介绍金属材料的强度、韧性、塑性等力学性能。
c.金属热处理的概念和作用:解释什么是金属热处理,以及热处理对金属材料的影响,如提高强度、改善韧性等。
d.金属热处理的分类和方法:介绍常见的金属热处理方法,如退火、正火、淬火、调质等,以及各自的作用和过程。
e.金属材料的选择和热处理工艺的设计:讲解如何根据工作条件和要求选择合适的金属材料,以及如何设计适当的热处理工艺。
3.案例分析:a.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金属材料和热处理在工程中的应用和意义,如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电子产品等。
b.给定特定工作条件和要求,要求学生选择合适的金属材料和热处理工艺,并设计相应的工艺流程。
4.实验教学:a.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基础的金属材料实验,如金相分析、硬度测试,以巩固所学知识。
天然水晶和普通玻璃a)天然水晶b)普通玻璃晶体内部原子排列模型晶格和晶胞示意图a)晶格b)晶胞三、金属晶格的类型、体心立方晶格(9个原子)、面心立方晶格(14个原子)、密排六方晶格(17个原子)四、单晶体与多晶体晶粒——组成金属的小晶体。
晶界——由晶粒间不规则排列的原子构成。
五、金属的晶体结构的缺陷晶体缺陷——由于各种原因,实际晶体中原子的规律排列受到干扰和破坏,使晶体中的某些原子偏离正常位置,造成原子排列的不完全性。
点缺陷——空位、间隙原子和置代原子2.线缺陷——位错位错的特点之一是很容易在晶体中移动,的运动来实现的。
在晶体中,位错的晶格畸变发生在沿半原子面端面的狭长区域,陷。
单晶体示意图 多晶体示意图刃型位错示意图 a ) 立体图 b ) 平面图课后小结】基本概念:一、晶体与非晶体 二、晶体的结构的概念 三、金属晶格的类型晶界过渡结构示意图亚晶界结构示意图钢锭浇铸示意图a)浇铸示意图b)钢锭1—盛钢桶2—滑动水口3—钢锭模4—钢液5—底盘液体 --> 晶体液体 --> 固体(晶体或非晶体)二、晶粒大小对金属材料的影响晶粒愈细,强度、硬度愈高,塑性、韧性也愈好。
形核率——单位时间、单位体积所形成的晶核数,用字母N表示。
特点:1、金属的同素异构转变是一个重结晶过程,有恒定的转变温度;转变时需要一定的过冷度;释放结晶潜热;转变过程(晶核的形成和长大过程)2、转变时,晶核优先在原晶粒晶界中产生,大小会影响新晶粒大小,原晶粒越细,转变后可得到更细小的晶粒.内力内力——工件或材料在受到外部载荷作用时,为保持其不变形,在材料内部产生的一种与外力相对抗的力。
任何一种材料,在未受到外力作用时,内部原子之间都有平衡的相互作用的原子力,以保持其固定的形状。
当受到外力作用时,原来的平衡被破坏,其中任何一个小单元都和邻近的各小单元之间产生了新的力(内力)强调:内力是在外力作用下,材料内部产生的那部分相互作用力。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理论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金属材料的分类、性能及应用。
2. 使学生掌握热处理的基本原理、工艺及应用。
3. 培养学生对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技术的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金属材料的分类及性能1.1 金属材料的分类1.2 金属材料的性能2. 热处理的基本原理2.1 热处理的概念2.2 热处理的作用2.3 热处理的种类3. 热处理工艺3.1 退火工艺3.2 淬火工艺3.3 回火工艺3.4 正火工艺4. 热处理的应用4.1 热处理在工业中的应用4.2 热处理在生活中的应用5.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辅助以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2. 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安排课后实践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2. 教材《金属材料与热处理》3. 实物标本(金属材料)4. 热处理设备(示教模型)5. 网络资源(相关论文、案例等)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及问题解决能力。
4. 实践报告:评估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授课方式:理论课结合实践操作。
3. 教学进程:第1-8课时:学习金属材料的分类及性能第9-16课时:学习热处理的基本原理及工艺第17-24课时:学习热处理的应用第25-32课时:学习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并进行总结复习。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金属材料的分类、性能及应用热处理的基本原理、工艺及应用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2. 教学难点:热处理工艺的具体操作和控制金属材料性能的测试与评估八、教学进度计划1. 第1-4课时:介绍金属材料的分类及性能,学习常见金属材料的特性及应用。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理论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金属材料的分类、性能及应用。
2. 使学生掌握金属热处理的基本原理、工艺及应用。
3. 培养学生具备金属材料选择和热处理工艺设计的基本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金属材料的分类及性能2. 金属热处理的基本原理3. 常见热处理工艺及操作4. 金属热处理的应用领域5. 金属材料的选择与热处理工艺设计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金属材料的分类、性能及应用,金属热处理的基本原理、工艺及应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中的金属材料选择和热处理工艺设计。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金属热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金属材料与热处理》2. 教学PPT3. 案例素材4. 讨论话题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在工程中的应用,引发学生兴趣。
2. 教学内容讲解:a. 金属材料的分类及性能b. 金属热处理的基本原理c. 常见热处理工艺及操作d. 金属热处理的应用领域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工程中的金属材料选择和热处理工艺设计。
4. 小组讨论:探讨金属热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金属材料分类、性能及应用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实际工程案例中金属材料选择和热处理工艺设计的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金属热处理技术发展趋势时的表现,评估其分析问题和合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需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反馈意见,评估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2. 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计划,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八、课程拓展1. 邀请行业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介绍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
2. 组织学生参观金属材料生产企业,了解金属热处理工艺流程。
九、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所学内容,重点掌握金属材料的分类、性能及应用,金属热处理的基本原理、工艺及应用。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金属材料的分类及性质,认识常见金属材料。
2. 使学生掌握金属热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热处理对金属性能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金属热处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金属材料的分类及性质2. 金属热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 热处理对金属性能的影响4. 常见金属材料的热处理工艺5. 金属热处理在工程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金属材料的分类及性质,金属热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热处理对金属性能的影响。
2. 教学难点:金属热处理的基本原理,热处理对金属性能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2. 利用实物模型或教具,直观地展示金属材料的性质和热处理过程。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金属热处理在工程中的应用。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金属材料的分类及性质2. 第二课时:金属热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 第三课时:热处理对金属性能的影响4. 第四课时:常见金属材料的热处理工艺5. 第五课时:金属热处理在工程中的应用六、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金属材料分类、性质以及热处理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金属热处理在工程应用中的理解。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吸收和运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包括金属材料图片、热处理视频、动画等。
2. 实物模型或教具:展示金属材料和热处理过程。
3. 案例资料:涉及金属热处理在工程中的应用实例。
4. 练习题库:供课后作业使用。
八、教学拓展1. 邀请行业专家进行讲座,介绍金属热处理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和最新发展动态。
2. 组织学生参观金属加工工厂,实地了解金属热处理的过程和设备。
3. 开展课后研究项目,鼓励学生探索金属热处理技术的新应用。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理论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金属材料的分类、性能及应用。
2. 使学生掌握金属热处理的基本原理、工艺及应用。
3. 培养学生具备金属材料选用及热处理工艺设计的基本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金属材料的分类与性能1.1 金属材料的分类1.2 金属材料的性能2. 金属热处理的基本原理2.1 热处理的定义2.2 热处理的目的2.3 热处理的基本类型3. 金属热处理工艺3.1 退火工艺3.2 正火工艺3.3 淬火工艺3.4 回火工艺4. 金属热处理的应用4.1 热处理在工业中的应用4.2 热处理在制造业中的应用4.3 热处理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金属材料的分类、性能及应用,金属热处理的基本原理、工艺及应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金属热处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提问、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金属材料与热处理》2. 课件:金属材料的分类、性能及应用,金属热处理的基本原理、工艺及应用。
3. 案例素材:金属热处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金属材料的分类与性能,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类型金属材料的特性。
3. 讲解金属热处理的基本原理,使学生掌握热处理的目的和类型。
4. 讲解金属热处理工艺,让学生了解各种工艺的特点及应用。
5. 分析金属热处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6. 课堂互动:引导学生提问、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8.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金属材料分类、性能及应用,金属热处理基本原理、工艺及应用的掌握情况。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金属热处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的分析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4中职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金属材料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理解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处理对其性能的影响;3.掌握金属材料的热处理工艺和方法;4.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三、教学重点:金属材料的分类和性能四、教学难点:金属材料的热处理工艺和方法五、教学过程:1.引入:金属材料是工业制品和生活用品的主要构成部分,具有优秀的导电、导热、机械性能等特点。
然而,金属材料在制造过程中,需要经过各种热处理工艺来提高其性能和使用寿命。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金属材料的基本概念、分类以及热处理工艺和方法。
2.知识介绍:2.1金属材料的基本概念金属材料是由金属元素组成的材料,具有导电、导热、韧性等优良性能。
2.2金属材料的分类根据金属元素的性质和配比不同,金属材料可分为纯金属和合金两大类。
2.3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包括强度、硬度、韧性、延展性等指标。
3.案例分析:学生们可以参考一些实际案例,例如汽车零件、建筑材料等,通过对不同材料的热处理及使用性能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和讨论。
4.热处理工艺:4.1固溶处理将合金加热至固溶温度,保持一定时间后迅速冷却,以改善合金的力学性能。
4.2淬火处理将合金加热至临界温度,保持一定时间后迅速冷却,以获得高硬度和高强度。
4.3绝热处理将合金加热至固相线以上温度,保持一定时间后迅速冷却,以改变合金的组织和性能。
5.实验操作:学生们可以进行一定的实验操作,例如对不同材料的热处理,观察其变化和性能的差异。
6.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金属材料的基本概念、分类以及热处理工艺和方法,并对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进行讨论。
七、作业布置:请学生们分组完成热处理案例分析,并撰写一份报告。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金属材料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热处理工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学生们的实际动手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四川交通技校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案:第五章钢的热处理概论:1、热处理:热处理是将固态金屈或合金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加热、保温和冷却以获得所需妾的组织结构与性能的工艺。
2、热处理的目的:①、提高零件的使用性能;②、充分发挥钢材的潜力;③、延长零件的使用寿面;④、改善工件的工艺性能,提高加工质量,减小刀具的濟损。
3、钢的热处理方法:退火、正火、淬火、冋火及表面热处理等五种。
4、热处理使钢性能发生变化的原因:由于铁有同索异转变,从而使钢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发生了组织与结构变化。
第一节钢在加热时的转变在热处理工艺屮,钢加热的口的是为了获得奥氏体。
―、钢的奥氏体化1、奥氏体晶核的形成及长大;2、残余渗碳件的溶解;3、奥氏体的均匀化;在热处理工艺屮,钢保温的口的是:①、为了使工件热透;②、使组织转变完全;③、使奥氏体成分均匀。
一、奥氏体晶粒的长大:加热温度越高,保温时间越长,奥氏体晶粒越大F:小结G:布置作业: P82 1~3第三^一、三十二教案A:课题:钢在冷却时的转变B:课型:新课C: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过冷奥氏体的等温转变图建立;2、掌握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产物的组织和性能。
D:教学重点与难点:同2E:教学过程:第二节钢在冷却时的转变一、过冷奥氏体的等温转变1、等温转变图的建立2、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产物的组织和性能1)珠光体转变:温度:A】〜550°C-珠光体HRCA】〜650°C -珠光体一P<25650°C 〜600°C -索氏体一S25 〜35600°C-*550°C-> 屈氏体一T35-402)贝氏体型转变:550°C〜Ms-贝氏体一B 40〜45550°C->350°C->上贝氏体一B 上350°C~Ms—下贝氏体一B下45〜553、马氏体转变①碳在a—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称为马氏体,用符号M表示,体心正方品格。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案一、课程概述《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属于材料工程学科的一部分。
本课程综合应用了材料科学、热力学、固态物理、材料物理、材料化学等多门学科的基本原理,旨在介绍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力学性能和热处理过程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金属材料的基本特性和加工性能,了解金属材料的热处理方法和工艺流程,以及热处理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二、课程目标1.了解金属材料的基本组织结构、力学性能和热处理原理。
2.掌握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和分析方法。
3.熟悉金属材料的常见热处理工艺和设备。
4.了解热处理对金属材料性能的影响及其应用。
三、教学内容与方式1.基本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金属晶体结构-晶体缺陷与异质相-金属的晶格缺陷与固溶体-金属的晶粒组织与晶界-金属的位错与塑性变形-金属的相图与相变2.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应力与应变-弹性力学与塑性力学-变形与强化机制-韧性与脆性-疲劳与断裂3.金属材料的热处理原理-固溶处理-时效处理-冷却处理-淬火处理-热处理设备与工艺4.热处理对金属材料性能的影响及应用-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热处理工艺对性能的影响-热处理在材料设计与加工中的应用教学方式主要采用理论讲授、实验演示、案例分析和学生讨论等方式相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评价结合学生的平时表现、课堂参与度、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等内容进行综合评价。
对于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学习情况提供不同形式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讨论、课堂作业、小组项目、期末实验等。
五、教材参考书1.《金属材料导论》第四版,杨宗忱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材料科学基础》第二版,韩士忠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金属学与热处理实验》第三版,张敏等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金属材料的基本性质和分类;2.了解金属材料的热处理方法和原理;3.掌握金属材料的常见热处理工艺;4.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金属材料的基本性质和分类:(1)金属的特性和性质;(2)常见的金属材料分类。
2.金属材料的热处理方法和原理:(1)热处理的基本概念;(2)热处理的分类和目的;(3)热处理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3.金属材料的常见热处理工艺:(1)退火;(2)淬火;(3)回火;(4)面冷加工;(5)预冷加工。
4.实践操作:(1)反射性金属的固溶处理;(2)不锈钢的淬火和回火处理;(3)铝合金的时效处理。
三、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2.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实践操作和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15分钟)教师介绍金属材料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金属材料的基本性质和分类(30分钟)教师讲授金属材料的基本性质和分类,包括金属的特性和性质、常见的金属材料分类等。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金属材料的热处理意义。
3.金属材料的热处理方法和原理(40分钟)教师讲解热处理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目的,同时介绍热处理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4.金属材料的常见热处理工艺(40分钟)教师依次介绍金属材料的常见热处理工艺,如退火、淬火、回火、面冷加工和预冷加工。
结合实例和实验,深入分析每种工艺的原理和应用范围。
5.实践操作(5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如反射性金属的固溶处理、不锈钢的淬火和回火处理、铝合金的时效处理等。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深化对热处理工艺的理解和掌握。
6.总结与展望(15分钟)学生进行课堂总结,并展望热处理在金属材料改性和加工中的重要性。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教学评价1.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听课态度、课后作业等;2.学生的实践操作结果和报告;3.学生对热处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晶界:晶粒与晶粒之间的分界面2、单晶体结构单晶体:只由一个晶粒组成的晶体。
其晶格排列方位完全一致。
必须是人工制作。
注意:普通金属都是多晶体,虽然每个晶粒各向异性,但是由于各个晶粒的相位不同,加之晶界的作用,则使各晶粒的各向异性相互抵消,因而整个多晶体呈现出无相性。
即各项同性。
四、晶体的缺陷晶体缺陷:晶体中原子紊乱排列的现象。
可分为:点缺陷、线缺陷和面缺陷。
具体如下:(表1-3)1、点缺陷晶体在三维的方向尺寸很小,不超过几个原子直径的缺陷常见的有晶格空位和间隙原子、宏观上,影响材料的强度、硬度和导电性,同时出现在缺陷处的原子容易移动。
2、线缺陷晶体在某一平面中呈线性分布的缺陷,典型的有刃型位错由于错位,内应力增大,宏观上,使金属的塑性变形更加容易3、面缺陷金属的空间分布中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常见的有晶界和亚晶界。
高温下,晶界处原子极易扩散,常温下是金属的塑性变形的阻力增大。
宏观上,金属的强度和硬度高,力学性能好。
(四)课堂小结点出重点,分析难点(五)布置作业1、复习本次课的内容2、习题册上的习题3、预习下一节内容听讲记笔记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认真回顾本次课的重点内容20分10分3分教案教与学互动设计教师活动内容学生活动内容时间(一)组织教学点名考勤,稳定学生情绪,准备上课(二)复习提问1、讨论金属如何结晶?(三)讲授新课§1-2 纯金属的结晶一.、.结晶的概念结晶:金属从高温液体状态冷却凝固为固体状态的过程。
二.、.结晶潜热结晶潜热:结晶过程中放出的热量。
三、纯金属的结晶过程(一)、纯金属的冷却曲线及过冷度1、冷却曲线的测定:用测温的方法,描绘时间与温度之间关系。
2、过冷度:理论结晶温度和实际结晶温度之差叫过冷度表示:△T=T o-T13、温度的大小与冷却的速度有关。
冷却速度越快,金属的实际结晶温度越低,过冷度也就越大。
冷却曲线的坐标表示:纵坐标表示――温度(T)横坐标表示――时间(t )提问:为什么纯金属结晶时,冷却曲线有一段是水平的:由于结晶过程的结晶潜热补赏了散失在空气中的热量,因此,结晶时温度并不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
直到结晶终了时,温度下降才快些。
4、温度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冷却的速度有关。
冷却速度越快,金属的实际结晶温度越低,过冷度也就越大。
(二)、纯金属的结晶过程―――晶核的形成与长大准备上课学生思考并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并发言听课记笔记学生分组讨论并发言听讲提问学生分组讨论并发言记笔记学生分组讨论并发言:温度与结晶的关系2分5分30分晶核:作为结晶核心的微小晶体。
1、单晶体:结晶后只有一个晶粒的晶体叫~。
2、单晶体有各向异性:因为单晶体中的原子排列位向是完全一致的,其性能是各向异性的。
3、多晶体:结晶后的晶体是许多位向不同的晶粒组成的。
多晶体中各晶粒的晶格位向互不一致,各向异性彼此抵消。
四、晶粒大小对金属材料的影响晶粒越细,金属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
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金属的力学性能,就要控制金属结晶的大小。
通过研究和分析,发现晶粒的大小与结晶时的形核率有关,与晶核长大的速度有关。
形核率越高,长大的速度越慢,晶粒就越小。
抓住这个规律之后,所以确认:细化晶粒的根本途径是控制形核率及长大速度。
增加过冷度1、常用细化晶粒的方法:变质处理振动处理⑴增加过冷度能使晶粒细化:这种方法的适应范围:中、小型铸件。
⑵变质处理:在熔液中加一些变质剂(形核剂)这种方法可使晶粒显著增加,或者降低晶核的长大速度。
加入哪些元素可细化晶粒:钢:钛(Ti)硼(P)铝(Al)铸铁:硅铁(SiFe)硅钙(SiCa)等⑶振动处理:结晶时金属液加以机械、超声波、电磁振动等,使晶格破碎。
五、同素异构转变1、概念:金属结晶后,晶格类型随温度的改变而发生的变化。
2、举例:纯铁的同素异构转变(图1-7)讨论生产中常见的细化晶粒的方法分组讨论,对比金刚石和石墨认识同素异晶转变学生认真听讲,并详细记笔记10分20分15分教案教与学互动设计教师活动内容学生活动内容时间(一)组织教学点名考勤,稳定学生情绪,准备上课(二)导入新课1、在实际生活中金属与我们的关系如何?2、你是否见过金属的变形与断裂?(三)讲授新课§2-1金属材料的损坏与塑性变形一、机械零件常见的损坏形式(表2-1)1、变形:零件在外力的作用下,形状和尺寸法上的变化。
可分为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
弹性变形:外力消除后能恢复的变形塑性变形:外力消除后无法恢复的永久变形造成零件损坏的通常是塑性变形。
2、断裂:零件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开裂或折断3、磨损:因摩擦而是零件尺寸、表面形状和表面质量发生变化的现象二、与变形有关的几个概念㈠、载荷1、概念金属材料在加工及使用过程中所受的外力。
2、分类根据载荷作用性质分,载荷分三种:⑴、静载荷:大小不变或变化过程缓慢的载荷。
——如:桌上粉笔盒的受力,用双手拉住一根粉笔两端慢慢施力等。
⑵、冲击载荷:突然增加的载荷。
——如:用一只手捏住粉笔的一端,然后用手去弹击粉笔。
⑶、变交载荷:大小、方向或大小和方向随时间发生周期性变化的载荷。
——如:通过在黑板上绘图分析自行车轮转动时辐条的受力。
根据载荷作用形式分,载荷又可以分为拉伸载荷、压缩载荷、弯曲载荷、剪切载荷和扭曲载荷等。
拉伸载荷压缩载荷弯曲载荷准备上课学生思考并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听课记笔记学生认真听讲学生分组讨论大致介绍本课程的内容,让学生有大致的了解2分5分15分15分剪切载荷扭曲载荷㈡、内力1、概念材料受外力作用时,为保持其不变形,在材料内部产生的与外力相对抗的力。
注意:内力一定是在外力的作用下,材料内部所产生的相互作用力。
2、特点⑴、内力的大小:外力增加时内力也增加,其数值大小与外力相等,当内力达到其极限值时,外力再增加,材料将被破坏。
⑵、内力的方向:与外力相反。
⑶、内力的作用方式:随外力的作用方式而变化。
㈢、应力1、概念假设作用在零件横截面上的内力大小均匀分布,单位横截面积上的内力。
即:R = F / S(R——应力,Pa;F——外力,N;S——横截面面积,m2)1Pa=1N/㎡1Mpa=1 *106 N/mm2思考公式中的内力为什么用外力代替?答:内力= 外力2、意义用“应力”可以表示不同材料的承载能力(见各种手册中的强度指标),也可以在现有外力下材料内部单位面积的受力。
——如:相同截面的粉笔和铁棒,在相同外力的作用下的结果。
(粉笔先断,说明铁棒的应力比粉笔大,即承载能力较强。
)——如:相同截面的同一粉笔在不同的外力的作用下的结果。
(作用力大的粉笔先断,说明先断的粉笔内部单位面积的受力较大)三、金属的变形㈠、变形阶段弹性变形→弹—塑性变形→断裂1、弹性变形:当外力消除后变形消失,金属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性能和组织不发生变化。
——如:当铁丝受力较小时产生微量变形,松手后铁丝恢复原状,为弹性变形。
2、塑性变形:当外力消除后,金属变形不能恢复原来的形状。
性能和组织发生变化。
——如:当铁丝受力较大而产生弯曲,松手不能恢复原状,为塑性变形。
——如:晶体的滑移与位错。
听课记笔记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学生积极思考听课记笔记15分15分㈡、金属塑性变形的影响因素1、晶粒位向的影响:提高了塑性变形的抗力。
2、晶界的作用:晶界越多,则晶体的塑性变形抗力越大。
3、晶粒大小的影响:晶粒越细,塑性变形抗力就越大。
细晶粒的多晶体不仅强度较高,而且塑性和韧性也较好。
小结:细晶粒的金属具有较高的强度、塑性及韧性。
四、金属材料的冷塑性变形与加工硬化冷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结构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1、产生纤维组织金属的塑性变形,在外形变化的同时,晶粒的形状也会发生变化。
通常晶粒会沿变形方向压扁或拉长。
如下图。
2、形变强化(加工硬化)冷塑性变形除了使晶粒的外形发生变化外,还会使晶粒内部的位错密度增加,晶格畸变加剧,从而使金属随着变形量的增加,使其强度、硬度提高,而塑性、韧性下降。
(四)课堂小结点出重点,分析难点(五)布置作业1、复习本次课的内容2、课后练习册3、下一节内容预习提示;学生自己总结听讲记笔记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认真回顾本次课的重点内容10分10分3分教案教与学互动设计教师活动内容学生活动内容时间(一)组织教学点名考勤,稳定学生情绪,准备上课(二)复习提问1、强度和判据2、韧性及其判据(三)讲授新课§2-2 金属的力学性能(一)一、强度1、定义:金属在静载荷的作用下,抵抗塑性变形或断裂的性能2、表示方法:应力抗拉强度3、强度的种类抗压强度抗弯强度抗剪强度抗扭强度4、拉伸试验:⑴拉伸试样:是国家规定的标准棒。
拉伸试样的形状一般有圆形和矩形。
试棒直径d0与长度之间的关系:两种L0=5 d0或L0=10 d0力-伸长曲线⑵试验力-伸长曲线△L⑶什么叫力-伸长曲线:拉力与伸长量的关系叫力-伸长曲线。
纵坐标为拉力F(N),横坐标为伸长量△L(mm)⑷通过力-伸长曲线图可以看出拉伸时的几个变形阶段:a、oe:弹性变形阶段:试样变形完全是弹性的,这种随载荷的存在而产生,随载荷准备上课学生思考并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并发言听讲记笔记学生认真听讲并记笔记2分5分10分30分教案教案教案教案金属材料的分类§3-1 合金及其组织一.、.合金的基本概念(1)合金:以一种金属为基础,加入其他金属或非金属,经过熔合而获得的具有金属特性的材料。
即合金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所组成的金属材料。
(2)组元:组成合金最简单的、最基本的、能够独立存在的元物质,简称元(3)相:合金中成分、结构及性能相同的组成部分。
(4)组织:合金中不同相之间相互组合配置的状态。
换言之,数量、大小和分布方式不同的相构成了合金不同的组织。
提问:相与组元的区别:教案教案教 与 学 互 动 设 计教 师 活 动 内 容学生活动内容时间(一)组织教学点名考勤,稳定学生情绪,准备上课 (二)导入新课1、什么是铁碳合金相图? (三)讲授新课§3-3 铁碳合金的相图(一)一、铁碳合金相图1、定义:铁碳合金相图——表示在缓慢冷却(或缓慢加热)的条件下,不同成分的铁碳合金的状态或组织随温度变化的图形。
2、铁碳合金相图简化后的Fe-Fe 3C 相图 二、Fe-Fe 3C 相图中特性点、线的含义及各区域内的组织 1、主要特征点 A 点:纯铁的熔点,15380C D 点:渗碳体的熔点,12270C C 点:共晶点,11480C L C −−→←C11480(A+Fe 3Ci)E 点:C 在γ-Fe 中最大溶解度,C=2.11% G 点:纯铁的同素异构转变点,9120C ,α-Fe ⇔γ-Fe S 点:共析点, As −−→←C7270P =(F+Fe 3C Ⅰ)P 点:碳在铁素体(α-Fe )中最大溶解度 其中,(1)在保持温度不变的情况下,从一个液相中同时结晶出两种固相(奥氏体和渗碳体),这种转变称为共晶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