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优化策略-

  • 格式:docx
  • 大小:11.96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优化策略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和授课思维,拓宽了课堂范围,开拓了学生视野,鼓励学生运用综合能力去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基础教育阶段课改的重要内容,受到各地区重视,如何规范发展、有效实施,避免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的策略来优化小学实践活动课程。一、全方位联动各类资源,保障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展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跨学科特征。它并不是独立的一门学科,而是将其他科目紧密联系、整合统筹的知识平台。发掘合适的课程资源,形成学科、区内、区间、校内、校际资源的联动,有机运用多类可行性资源,从而保障综合实践活动顺利、有序实施。

1. 打通学科脉络,关注学科重组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集思广益、海纳百川的“多彩主题活动”。小学期间所开设的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计算机技术、科学自然、美术、音乐等学科相结合,便能驱动资源分配重组。在学期初,学科教师之间需要根据学龄段课程的主要学习目标和教学要求,提炼多个适合学生开展、激发学生兴趣的主题活动。由班主任进行统筹协调工作,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在主题目标的选择上,要尽量满足各学科的基本表现特征,如观察小能手(观察笔记、记录植物或动物生长过程)、绘画小天才(以图像形式呈现植物或动物形态、想象创作各种手工作品)等,以学科混合动力开发,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科课程的再生沃土,学生在学科课程上习得的知识技能将被强化加深、再度生成。

2. 综合校本课程,实现两者共赢

目前,许多小学都开设了以选修课为基本形态的校本课程。

一些松散、杂乱的教育内容可以巧妙地与选修课进行整合开发,强调以教研促进整合、贴近生活、丰富实用价值和教育价值。如某学校利用楼顶的空置

天台,铺设盆装有机泥土和流水管道,开设“开心农场”选修课。学生在课上能够亲手播种自己喜欢的蔬菜种子,每周定时施肥、锄草、除虫。到学期末,面对学校附近社区居民和家长,由授课教师统筹组织“对外售菜”。学生成立销售、收银、宣传、指

挥小组,体验菜农乐趣,得到语文口才、数学算术、音乐表演和美术绘画、田野劳动的

多重锻炼。这正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初级形态,它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付出与收获的成

就感,让学生体验“做中学、学而思、思而用”的三重乐趣。

3. 启动区间内外资源,实现“ 1+1>2 ”

为小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实践环境和活动氛围,需要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进资源圈,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切实得到直接的实践体验。如广州大学城某小学处在十所高

校和四条保留村交错的环境下,既有大学讲堂中高雅大气的学术熏陶,又不乏村落里古

老技艺和宗祠文化的实景资源。该校引进了广东药学院的中医知识普及课堂,请来广绣

手艺传承人亲身授课,为学生的兴趣发展增添了更多个性选择。把学校与社会中可供使

用的教学资源和教育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体现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地域性特色,让学生

能够关注地区文化,感受民俗韵味。

同时,打破区间各自为政的壁垒,积极充分利用区间地理环境、教学设施、教育特色;交换实施实践活动课程,实现地区间的资源互换,能够激起学生热爱家乡文化、感

受自我成长的能力。

二、借力项目学习的优势架构,充实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细节

项目学习作为一种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其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1.确立项目主题,符合评价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必须经过谨慎思考、精挑细选。教师要在新课标的框架范围内,选取符合该学龄阶段、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主题项目。以项目为活动课程的核心

点而不是从单一的问题出发,必须考虑项目实施的可行性。不可因追求新颖和创意而随

意提供与学生实际情况相差甚远的项目。因小学生心理发展特性和小学教育的规律,受

限于小学生实际生活的范围,具体来说,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需要满足以下评价标准:一致性(是否与“新课标”内

容一致)、趣味性(能否持续激发学生实践和探索兴趣)、实用性(是否符合学生年龄

特征、心理发育规律、阶段学习能力)、情感性(能否唤起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符合

德育价值目标)、探索性(是否有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有无普遍的适用意义)、迁移性(是否能将各学科的基本要素进行统筹利用)、全面性(是否包含认知、情感、态度、

价值观等要素,是否能运用学生的直接生活经验,是否能用到学生已学知识技能)。

2.强调自主探究,鼓励小组合作

教师在确定计划与方案中,应当好学生的“参谋”。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是朋友和把关人;在活动成果展示时,是观众和评委。无论是项目学习还是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为唯一主体。

在活动开始之初,教师中肯地分析学生的智能优势,优化分组的合理性。学生普遍采取小组合作、分工协作的方式来开展探索任务,包括团队组员、小组目标、活动时间安排。三、规范评价方式,以多元评价激发综合实践活动正能量

评价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过程中,来自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评价能够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活动中的收?与失误,以积极正面的评价语言、实在有效的指导意见促进学生发展。

1.教师:正面、向上的激励性评价

在各种评价中,教师是评价过程的参与者和观察者。评价的目的不在于等级选拔和优胜劣汰,教师要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在“基本素养、兴趣潜能、学习方法、思维能力、气质特长、语言表达、社会交际、知识应用、创新精神”等评价量规中做出实事求是的判定。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诉求点,肯定学生的智能优势,帮助其意识到自身短板并予以一定的指导方法。

2.学生:自我认知、实事求是型评价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或者困惑。教师及时指导学生写经验反思和心得体会,有助于其累积实践经验、正视真实困难。在各类评价检测表

中,让学生根据自我表现,评定星级或组织语言进行自我评价;帮助学生清晰认识自己,增强自主意识,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评价过程不是给学生简单地贴标签,而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悦纳,学会赞美他人,扬长避短;引导学生心胸开阔,面向新目标才是评价的初衷和终点。四、教师培训,从专业角度引领综合实践活动个性选择

项目主题活动的多样性、综合性决定了教师既要有专业知识功底,又必须拥有广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