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重要将领石守信:宋朝叱咤风云的开国功臣
- 格式:docx
- 大小:15.89 KB
- 文档页数:4
将相故事-宋开国元勋之首石守信的儿子是谁?如何评价石守信?石守信是宋朝开国元勋,初时为后汉服务,后来在后周为官之时,与宋太祖赵匡胤结实。
此后成为赵匡胤的心腹,深受赵匡胤的信任。
赵匡胤黄袍加身之时,正是石守信在城内作内应,才让赵匡胤等人成功迅速的进入都城,顺利夺位。
赵匡胤登基称帝之后,石守信为赵匡胤南征北战,多次平定叛乱,参加平定潞州、扬州等战役,维护宋朝的国家安全。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之后,石守信主动交出兵权,虽然没有了兵权,但是也因此得到善终。
宋太宗登基征讨辽国之时,石守信被重新启用为前军督军,战争失败之后,虽然受到一定的责备,但是同样也得到了补偿。
石守信一生活到五十七岁,最后得以善终。
石守信有三个儿子,保字辈,分别是石保兴、石保吉、石保从。
石保兴是石守信的长子,十四岁的时候就当了供奉官。
有一次赵匡胤将开国元勋的子嗣都召集到一起问话,石保兴是里面年龄最小的,但是回答问题时却条理清晰,有理有据,让赵匡胤很是惊奇。
开宝年间,石保兴为顺致此时,后随太宗征讨北汉,石保兴奉命驻守澶州前线。
宋军大举征讨辽国之时,石保兴在黑水河打败辽军。
所谓将门虎子,石保兴作为石守信的长子,承担了石守信的全部期望。
而他也没有让自己的父亲失望,此后作战勇猛,步步高升,无论是平叛还是与辽军对战都能取胜。
从供奉官到棣州防御使,不否认石保兴有一个开国元勋的父亲为其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但是也不能忽视他能走到防御使这一步,是他用血汗拼搏出来的。
当初率军平叛,三天打了四十二仗就足以证明他是一个铁血真汉子,而不是靠父荫上位吃软饭的人。
石保吉,石守信次子,也是宋代著名的军事将领。
保吉后来尚公主,娶太祖次女延庆公主为妻。
太宗朝到真宗一朝,保吉一路从知太名府兼兵马都部署到检校太尉、保平军节度使,为河北诸路行营都部署,加同平章事。
宋真宗与辽国在澶州议和,辽军忽然又数万骑而来,石保吉临危不乱,率军以抗。
石宝从,石守信三字,早卒。
石守信作为宋朝开国元勋之首,带领宋军开疆辟土,南征北站。
北宋开国十位名将1、石守信太祖的好哥e68a84e8a2ad7a6431333330363133们。
后周末,为太祖副手。
资历也较深,后周恭帝时建节,兼任殿前都指挥使。
是太祖“义社十兄弟”中第三个建节的,成为后周的高级将领。
“陈桥兵变”时在京城里为内应,赵匡胤的兵变部队得以顺利进城,确保了太祖登极。
建隆元年李筠、李重进反宋,石守信均为主帅,在太祖亲自督战下,迅速平定叛乱。
已加同平章事为使相的石守信深知赵匡胤的心意,自己上表解除兵权,即请求免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的名义,专任天平军节度使。
太平兴国9年死,终年57岁。
2、高怀德后周初,高怀德已是殿前东西班都指挥使了,职位在太祖之上。
后周恭帝时与石守信同时建节。
在“陈桥兵变”中积极拥戴太祖。
宋朝建立后,在为拥戴的功臣的加官进爵中位列第二,仅次与石守信。
受命与石守信平息上党李筠叛乱。
太祖亲征李重进从行。
太祖还将胞妹燕国长公主嫁给高怀德,高怀德是开国功臣中第一个皇亲国戚。
太祖收兵权时被罢殿前都点检军职。
太平兴国7年死,终年57岁。
3、张令铎后周恭帝时升任侍卫步军都指挥使,与高怀德同时分掌侍卫亲军司马、步军,也和高怀德同时建节。
在“陈桥兵变”中同样有拥戴之功,在宋太祖为开国功臣们加官进爵中,略次于高怀德。
建隆2年建节,但同时被罢去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侯军职。
太祖征李筠时,为东京旧城内都巡检。
太祖后为皇弟秦王赵廷美娶其第三女(后封楚国夫人)。
张令铎继高怀德之后成为宋太祖的亲家。
开宝3年春3死,终年60岁。
4、王审琦也是“义社十兄弟”,太祖的好哥们。
后周时屡立战功,恭帝时升任殿前都虞候。
“陈桥兵变”时在京城里与石守信同为为内应。
宋建立初既建节,兼任殿前都指挥使。
参加了平定李筠、李重进叛乱的战争。
建隆2年罢殿前都指挥使。
开宝7年死,终年50岁。
5、张光翰张光翰在后周末任虎捷左厢都指挥使,属侍卫亲军司步军主力之一,是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张令铎的部属。
在参与陈桥之变的翊戴功臣中,张光翰与宋太祖的关系比较疏远,《宋史》里也没有专门的传,但建节应该比较早。
北宋皇室与“将门”通婚现象探析-中国历史故事内容提要:北宋时期,皇室与“将门”通婚的现象相当突出,即:一方面帝王、太子大都娶武将女为后妃,而另一方面武臣及子弟则多尚公主及宗室女。
这一现象最初出现,主要在于宋初统治集团对武将上层收买所致,以后则形成打压和拉拢相结合的武将政策中的一个内容。
由此也造就了一批长期与皇室联姻而又统军的著名将门。
北宋时期,普遍存在皇室与“将门”通婚的情况,或皇帝、太子娶将门女为后妃,或将家子尚公主及宗室女为妻。
这一独特的政治联姻绵延于北宋各个时期,形成一种突出的现象。
目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见,而对此问题加以探讨,无疑将有助于深化宋代政治史的研究。
一在中国古代史上,专制帝王作为统治集团的最高代表,其婚姻往往具有较强的政治色彩。
如汉高祖刘邦死,汉惠帝即位后,主宰朝政的吕太后便为其安排了一场政治婚姻,所谓:“宣平侯(张)敖尚帝姊鲁元公主,有女。
惠帝即位,吕太后欲为重亲,以公主女配帝为皇后。
”1刘秀称帝后,其女内黄公主出嫁功臣大将窦融长子窦穆,涅阳公主嫁窦融侄窦固2;汉明帝娶功臣大将马援女为后,汉章帝娶窦融曾孙女3。
唐高宗为晋王时,唐太宗为其娶并州大族王氏女为妻4;唐高祖女丹阳公主、衡阳公主分别出嫁大将薛万彻和阿史那杜尔;唐太宗女南平公主、东阳公主、合蒲公主分别出嫁文官大臣王珪子王敬直、高士廉子高履行和房玄龄子房遗爱;唐高宗与武则天爱女太平公主先后所嫁武承嗣及武攸暨,则为当权派武氏家人5。
因此,班固即承认:“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
”6但是,在宋代以前,总的说来皇室在与大族、高官通婚时,却并无明显倾向于文臣或武将的现象。
秦汉时期,因文臣与武将之间原本便不存在鸿沟的情况,自不用说,即使在唐朝,考诸《两唐书》后妃、皇子、公主及有关传的资料,不难发现与皇室联姻者,文武臣僚皆有之。
北宋建立后,最高统治者在处理皇室婚娅问题时,开始出现倾向与武臣结亲的独特现象。
石守信:衣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军人作者:孙士承来源:《传奇故事·百家讲坛》2010年第10期因“杯酒释兵权”事件而留名青史的北宋名将石守信,曾是后周禁军的主要将领之一,在抗击北汉和征伐南唐的众多战役中屡立功勋。
他不仅加入了以密友赵匡胤为首的“义社”,为赵匡胤称帝暗中做了许多准备工作,而且在陈桥兵变时指挥殿前司禁军进行策应,帮助兵变部队顺利回京。
因此,赵匡胤称帝后把他列在了六位“翊戴功臣”(即主要开国元勋)之首。
取得了如此崇高地位的石守信,当时正值32岁的盛年,之后的漫漫人生路途,该如何前行呢?这位成功人士曾一度为此感到茫然。
建隆二年(961年),赵匡胤在酒席宴间对他们这些武将宣讲了人生苦短,应及时行乐的价值观,石守信闻言顿有拨云见日之感:义兄是想让俺一边歇着去了!石守信遂于次日主动请求解除兵权,回家养老。
见义弟如此知趣听话,义兄皇帝顺水推舟,大方慷慨地赏赐了良田、美女,以此为代价交换了义弟的兵权。
拥有了巨额财富的石守信,从此开始享受酒梦浮华的人生。
可是闲日子过久了,也挺没劲的。
正在这时,他老朋友梁彦温的儿子梁周翰前来拜访,石守信一见这个文才不错的青年才俊,顿生爱才之心,便在心里记下了这个后生的名字。
又过了一段时间,赵匡胤在酒宴之中跟石守信谈到他身边缺个能文会写的“秘书”,并说要让梁周翰过来试试。
石守信心中暗喜,回家后就把这件好事偷偷告诉给了梁周翰。
青年才俊梁周翰得到石守信的通知后,心情极度兴奋。
他急急忙忙写了一封感谢信给皇上。
收到感谢信的赵匡胤,顿时龙颜大怒,不仅当即取消了这项任命,还把梁周翰赶出京城,外放效力。
石守信听说了这件事,当即惊出了一身冷汗。
他本想既为老朋友做个顺水人情,又帮义兄皇帝找个好笔杆子,可万万没想到会是这么个结果。
这明里是贬谪梁周翰,暗里不就是敲打他石守信吗?你好好听话,服从命令乘凉去,义兄不会亏待你,但如果你敢插手政事,特别是干预人事,就别怪义兄我不客气!领会了义兄皇帝意图后,石守信马上就行动起来,在天平军(今山东东平)节度使的任期内连续17年不离岗,“专事聚敛,积财巨万”,努力践行着义兄皇帝倡导的享乐主义价值观。
北宋22名佞臣名单及简介北宋时期的“22名佞臣”是指被认为对宋徽宗有负面影响的官员。
这个名单的提出主要是在《宋史》中,但并不代表所有这些人都是真正的佞臣。
以下是这些人的名单和简介:1. 王黼(wáng fǔ),他是宋徽宗时期的宰相,因其奸佞而被排斥。
2. 李邦彦(lǐ bāng yàn),他是一位权臣,因其专权而备受非议。
3. 韩琦(hán qí),他是北宋初期的重要宰相,曾经支持靖康之变,对宋朝政权造成了重大影响。
4. 富弼(fù bì),他是北宋时期的重要政治家,被认为是佞臣之一。
5. 文彦博(wén yàn bó),他是北宋时期的重要宰相,因其对靖康之变的态度备受争议。
6. 寇准(kòu zhǔn),他是北宋时期的宰相,因其政治手段而备受争议。
7. 欧阳修(ōu yáng xiū),他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因其政治立场备受争议。
8. 苏轼(sū shì),他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因其对政治的干预备受争议。
9. 苏辙(sū zhé),他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因其与苏轼一样对政治的干预备受争议。
10. 王安石(wáng ān shí),他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因其变法政策备受争议。
11. 程颢(chéng hào),他是北宋时期的哲学家和政治家,因其政治立场备受争议。
12. 程颐(chéng yí),他是北宋时期的哲学家和政治家,因其政治立场备受争议。
13. 王安国(wáng ān guó),他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因其政治手段备受争议。
14. 王安石的三个儿子,王安国、王安国、王安国,他们因其父亲的政治立场备受争议。
15. 王安石的侄子王安中,他因其政治手段备受争议。
16. 王安石的女婿文彦博,他因其政治手段备受争议。
【诗歌鉴赏】宋史?石守信传原文翻译宋史?石守信传原文石守信,开封浚仪人。
事周祖,得隶帐下。
广顺初,累迁亲卫都虞候。
从世宗征晋,遇敌高平,力战,迁亲卫左第一军都校。
师还,迁铁骑左右都校。
从征淮南,为先锋,下六合,入涡口,克扬州,遂领嘉州防御使,充铁骑、控鹤四厢都指挥使。
从征关南,为陆路副都部署,以功迁殿前都虞候,转都指挥使、领洪州防御使。
恭帝即位,加领义成军节度。
太祖即位,迁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改领归德军节度。
李筠叛,守信与高怀德率前军进讨,破筠众于长平,斩首三千级。
又败其众三万于泽州,获伪河阳节度范守图,降太原援军数千,皆杀之。
泽、潞平,以功加同平章事。
李重进反扬州,以守信为行营都部署兼知扬州行府事。
帝亲征至大仪顿,守信驰奏:"城破在朝夕,大驾亲临,一鼓可平。
"帝亟赴之,果克其城。
建隆二年,移镇郓州,兼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诏赐本州宅一区。
乾德初,帝因晚朝与守信等饮酒,酒酣,帝曰:"我非尔曹不及此,然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安枕而卧。
"守信等顿首曰:"今天命已定,谁复敢有异心,陛下何为出此言耶?"帝曰:"人孰不欲富贵,一旦有以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
"守信等谢曰:"臣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之。
"帝曰:"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
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
"守信谢曰:"陛下念及此,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明日,皆称病,乞解兵权,帝从之,皆以散官就第,赏赍甚厚。
已而,太祖欲使符彦卿管军,赵普屡谏,以为彦卿名位已盛,不可复委以兵权,太祖不从。
宣已出,普复怀之,太祖迎谓之曰:"岂非符彦卿事耶?"对曰:"非也。
"因奏他事。
既罢,乃出彦卿宣进之,太祖曰:"果然,宣何以复在卿所?"普曰:"臣托以处分之语有侏亻离者,复留之。
一、寻根“六顺堂”在宿松实验小学——当时的教育局,曾经是老街最繁华处,叫“钦圣门”——“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这里原来是石氏宗祠所在地,是宿松最显赫的祠堂。
石姓在九姑、程集两地是大姓,程岭几乎全是石姓的人。
八十年代末宿松出现一股修谱热,据说石姓仅钺祖后裔西街一股就有男丁一万二千人,(我从一资料中得知宿松石姓人口共43447人,仅次于吴张二姓,名列全县第三)。
89年宿松石氏十三修族谱,得知石氏谱堂叫“六顺堂”,抄下了自“信古”以十二世祖的大致情况。
真正寻根“六顺堂”是以后的事。
那一年,买回一本《安徽名胜楹联辑注大全》。
该书选录了“宿松石氏宗祠”的五幅对联,我很欣赏这几幅词工句丽气势恢宏的对联,但注释中如“东浙侍郎”“西江学士”都注明“具体指该族何人待考”。
二、中国姓氏什么是“姓”?《说文解字》说:“姓,人之生也。
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
从女从生,生亦声。
”这是对“姓”的最权威的解释。
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女姓繁衍后代,子生孙,孙生子,为了把从同一个老祖母繁衍下来的人加以区别,这样就产生了“姓”,意思是女人生的,形象地说明了最早的姓氏跟女人有关,上古时期“姓”又写作“性”“生”或“眚”。
《辞源》对“姓”的解释更直截了当:“姓xìng表明家族系统的符号。
古代社会从母姓,古姓从女从生。
古姓如姒、姬、姜、嬴等皆从…女‟。
《左传隐元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名之字‟。
”《辞源》解释“姓氏”说:“姓与氏的合称。
古代男子称氏,妇人称姓。
氏表示贵贱的身份,或以官为氏,或以封邑,贱者有名无氏。
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
夏商周时,人们有姓也有氏。
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所属部族名称,氏是从居住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死后所加的称号。
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秦汉以后,姓氏合而为一。
”最早的姓氏什么时候出现的呢?一般认为始于夏以前的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首领,这些半人半神的首领名字大约成了最原始的姓。
白驹过隙的成语典故
这个典故出自《宋史.石守信传》。
宋太祖赵匡胤重文轻武。
他即位后想方设法解除重要将帅的兵权。
一天,赵匡胤请一些武将喝酒,喝到一半时,他对众人说:"假若不是依靠你们的拥护和支持,我不会到今天这个地步。
但是皇帝也太难了,还不如当一个节度使省心。
"大将石守信赶忙问:"现天下已平定,谁也没有私心杂念了,你还有何忧虑呢?"宋太祖说:"你们虽无私心杂念,可是你们的部下贪图享乐。
如果也为你们黄袍回身,你们不也会自成一统吗?"石守信等将领一听此言,立该明白皇上的弦外之音,自己不能在朝廷再呆下去了。
便纷纷跪地请求皇帝指出一条生路,赵匡胤说:"人生在世,就好比少壮的`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
你们不如多攒些钱财,去过舒适的生活,这样君臣相安无挂,不是很好的事吗?"石守信等将领见宋太祖驱武用文的决心已定,为了活命保存生路,只好交出了兵权。
现一般用此典故比喻时间过得很快。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本课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北宋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走向完善的一个重要时期。
经过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武将专权,军阀割据和地方豪强割据等顽疾被革除,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建立起文官制度,促进了社会安定,有利于国家统一。
同时,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还促进了宋代文化的繁荣,但是这些新的措施也带来了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军队战斗力弱等社会弊端。
教学目标:1.了解赵匡胤建立北宋、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了解赵匡胤实施中央集权措施的背景条件、具体的措施以及这些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历史结果。
2.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提高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3.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使我们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重文轻武政策的表现与影响。
【教学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材料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个封建王朝,它最多时拥有120多万的大军,但却以打了不少的败仗而出名,它拥有一大批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治国良才,如包拯、王安石、欧阳修,但在历史上却以腐败而著称;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富庶的国家,却给人留下贫弱的印象。
展示图片:《唐末到北宋演变图》教师:通过材料描述,我们知道这说的是宋朝。
那么,为什么北宋有如此数量庞大的军队,如此发达的文化,却被称为“贫弱”呢?北宋是如何建立的?它将如何巩固自身的统治呢?下面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一起来学习第6课—《北宋的政治》。
(设计意图)从材料介绍和时代演变图说起,进而引出北宋这个朝代,同时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问学生为什么北宋有如此数量庞大的军队,如此发达的文化,却被称为“贫弱”呢?北宋是如何建立的?它将如何巩固自身的统治呢?引发学生思考,从而顺利过渡到本课学习内容。
古代诚信的例子1. 韩信的忠诚韩信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将领,他在汉朝初期为刘邦效力,展现了极高的诚信和忠诚。
在战乱时期,韩信始终忠心于刘邦,尽职尽责地完成各项任务,从未背叛过刘邦。
他的忠诚和诚信赢得了刘邦的信任和赏识。
2. 孔子的言行一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言行一致成为了后世人们推崇的标杆。
孔子崇尚诚实和正直,他的言行始终一致,从不言行不一。
他通过自己的榜样,教导后代人要坚守诚信的原则。
3. 岳飞的忠诚岳飞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抗金将领,他对国家和皇帝的忠诚和诚信令人敬佩。
面对金国的入侵,岳飞一直坚守抗金立场,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战斗,从未背离过自己的初衷。
他的忠诚和诚信精神成为后世人们学习的楷模。
4. 赵匡胤的信守承诺赵匡胤是中国古代北宋的开国皇帝,他在太祖庙堂上展现了高度的诚信和信守承诺的品质。
他在太祖病重时发誓不做皇帝,但当时太祖临终时,却将皇位传给了他。
赵匡胤在成为皇帝后,坚守承诺,没有违背自己的誓言,展示了高尚的诚信。
5. 刘备的诚信和宽容刘备是中国古代蜀汉的开国皇帝,他以诚信和宽容而闻名于世。
在三国时期乱世中,刘备一直保持诚信的品质,与人为善,宽容待人。
他尊重他人的才能,重用有能之士,赢得了众多人的拥护和支持。
6. 周恩来的诚实守信周恩来是中国现代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和外交家,他以诚实守信而著称。
周恩来在处理国内外事务时始终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他的言行一致,从不说谎或食言。
他的诚实守信为他赢得了国内外人们的尊重和信任。
7. 张衡的诚信实践张衡是中国古代东汉时期的著名科学家和政治家,他以诚信实践而闻名。
张衡在科学研究和政治活动中坚持诚实和实事求是的原则,从不虚夸或夸大事实。
他的诚信实践为他树立了良好的声誉和形象。
8. 曹操的信守承诺曹操是中国古代东汉末年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以信守承诺而著称。
曹操在处理政治和军事事务时,始终坚守承诺,言出必行。
他的信守承诺赢得了他部下的信任和忠诚,为他的政权稳定和扩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北宋开国十大猛将:第四位富可敌国,第一位被辽人奉为战神慧子月朦朦2017-03-08北宋开国十大猛将,指的是赵匡胤建立北宋之前南征北战,为建立北宋立下汗马功勋的十位大将。
第十位:康保裔,北宋开国将领,河南洛阳人。
在周屡立战功,为东班押班,其父康再遇阵亡后,代理父职从石守信破泽州。
又攻河东广阳,获千余人。
后领彰国军节度,出为并代都部署,徙知天雄军,后又为高阳关都部署。
公元1000年,辽国犯河间,战死。
民间以“康王”称之,并建“康王庙”纪念。
第九位:潘美。
北宋开国名将,后周时就参加了平定李重进叛乱,后来又参与平南唐、灭北汉、雁门之战,立下战功无数,被封为韩国公。
在《杨家将》中,潘美被黑成奸臣“潘仁美”,迫害杨家将,被后人骂了一千多年。
第八位:张光翰(?-967),辽州榆社(今属山西)人,北宋开国将领。
后周末任虎捷左厢都指挥使,属侍卫亲军司步军主力之一,因张光翰与赵匡胤关系比较疏远,后其职被韩重赟接替。
乾德五年(967)正月,卒于永清军节度使任上。
第七位:曹彬(931年-999年),真定灵寿(今属河北)人,北宋开国名将,在北宋统一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
乾德二年(964年)率军灭后蜀,以不滥杀著称。
开宝七年(974年)率水陆军10万攻灭南唐,次年克金陵,又决策伐北汉和攻辽。
雍熙三年,宋分兵三路攻契丹,他为东路军主将,因孤军冒进、兵疲粮乏被契丹军击败降右骁卫上将军。
后复起为侍中、武宁军节度使,宋真宗即位复任枢密使。
第六位:郭守文。
北宋名将,陈桥兵变后,为西头供奉官,后随潘美征讨南汉,开宝七年再跟随大将曹彬征讨南唐,太平兴国元年,跟随大将党进北伐北汉。
后来率军大破辽军,雍熙二年率军大破党项人。
雍熙三年参与收复燕云十六州,兵败被降职。
端拱元年,官复原职,又率军重创辽军。
第五位:王全斌(908年-976年),北宋开国将领,并州太原人。
初事后唐庄宗,显德二年,从镇安节度使向训攻秦州、凤州,六年,从周世宗攻辽,克复瓦桥关,建隆元年五月,与慕容延钊率部由东路进讨潞州叛将李筠,建隆四年八月,与郭进等率军攻北汉,攻克乐平。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帝王权术杯酒释兵权的石守信辞官后咋样?
导语:古代帝王权术向来阴狠,权利上位者一般都会不有余力的整死肱骨之臣。
石守信是大宋开国元勋之首,与宋太祖赵匡胤是异性兄弟。
他是当初与宋太
古代帝王权术向来阴狠,权利上位者一般都会不有余力的整死肱骨之臣。
石守信是大宋开国元勋之首,与宋太祖赵匡胤是异性兄弟。
他是当初与宋太祖打天下的“义社十兄弟”中的一个,也是最受宋太祖信任的人。
石守信在大宋创建之初,为宋太祖南征北战,平定叛乱,功绩不可谓不大。
后来宋朝差不多已经安定了,赵匡胤对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不放心。
毕竟他自己就是功高震主,最终黄袍加身的。
为了解决自己的担忧,宋太祖便将自己的兄弟们都召来了。
推杯换盏,酒足饭饱之后,话题便切入到了正题。
他装作酒醉,对台下的诸将倾述,说兄弟们,哥哥这皇帝不好当呀!你们有没有好的人选,我把这皇位让给他!众人惶恐说,皇上您说的什么呀!这皇帝您不当谁当呀!宋太祖又说,天下想当皇帝的人绝对不少。
我也知道你们是最忠心于我的,我不担心你们。
可是怕就怕日后你们的部下,对你们也来了个黄袍加身,你们该如何呀!哥哥我整日担心的吃不好饭,睡不好觉。
与其这样担心,不如直接将皇位让出来算了,也好过个清闲日子。
众位将领哪里还不知道皇帝心里想什么呀!过后不久,大家就陆陆续续的将兵权上交了。
这就是宋朝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
石守信便是主动交出兵权的将领之一,他本来就最受宋太祖信任,交出兵权之后,更是隆恩浩荡。
石守信没有兵权之后,日子过的很是潇洒,潇洒到后人多有诟病。
生活常识分享。
宋理宗昭勋阁二十四功臣宋理宗昭勋阁二十四功臣宋理宗宝庆二年,图功臣神像于昭勋阁,赵普、曹彬、薛居正、石熙载、潘美、李沆、王旦、李继隆、王曾、吕夷简、曹玮、韩琦、曾公亮、富弼、司马光、韩忠彦、吕颐浩、赵鼎、韩世忠、张浚、陈康伯、史浩、葛邲、赵汝愚,凡二十四人。
在这二十四功臣中,只有曹彬、潘美、曹玮、李继隆、韩世忠是职业军人。
赵普(北宋宰相)赵普(922年-992年),字则平,幽州蓟人,后徙居洛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以黄袍加于赵匡胤之身,推翻后周,建立宋朝。
乾德二年(964年),任宰相,协助太祖筹划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许多重大措施。
992年七月因病辞世,追封真定王,赐谥“忠献”,亲撰并书写八分字神道碑赐之。
咸平元年(998年),追封普为韩王。
次年,又诏普配飨太祖庙。
赵普虽读书少,但喜《论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对后世很有影响,成为以儒学治国的名言。
曹彬(北宋开国名将)曹彬(931年-999年),字国华,真定灵寿(今属河北)人,北宋开国名将,在北宋统一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
曹彬是郭威妃子郭氏的外甥,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奉诏出使吴越,累官至引进使;严于治军,尤重军纪。
乾德二年(964年)率军灭后蜀,以不滥杀著称,升宣徽南院使。
开宝七年(974年)率水陆军10万攻灭南唐,次年克金陵,又决策伐北汉和攻辽,以功擢枢密使。
雍熙三年,宋分兵三路攻契丹,他为东路军主将,因孤军冒进、兵疲粮乏撤军,至岐沟关被契丹军击败,致宋军全线溃退,降右骁卫上将军。
后复起为侍中、武宁军节度使。
宋真宗即位复任枢密使。
死后谥号武惠。
薛居正薛居正(912年—981年7月12日),字子平。
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人[1] 。
北宋大臣、史学家。
后唐清泰二年(935年)进士。
历官后周谏议大夫、刑部郎中、宋初户部侍郎、兵部侍郎、参知政事、门下侍郎、平章事、左仆射、昭文馆大学士、司空。
宋朝赵普等辅佐开国重臣传赵匡胤霸府幕僚集团《宋史》称:“自古创业之君,其居潜旧臣,定策佐命,树事建功,一代有一代之才,未尝乏也。
”①此论虽为赵普而发,但赵匡胤的节度幕府确实聚集了一批人才。
当后周世宗时,赵匡胤官衔、名望迅速上升之际,野心也日益膨胀,不仅早有“义社十兄弟”在军事方面作了兵变夺权的准备,而且逐渐发展了一个相当规模的霸府幕僚集团,聚集了不少人才。
他们不仅在“陈桥兵变”时出谋划策,在宋朝建立后,历任正副宰相及枢密院、三司长官,掌握宋初的政、军、财大权。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时,已聚集了当时的主要军事将领,但文官方面除暗中投靠的次相王溥外,几乎没有其他高级文官事前投入赵匡胤集团。
宋朝建立后,由于政治上的需要,不得不留用全部后周官员,以示政局稳定。
建隆元年(960)正月初五,宋朝正式建立。
十一日,为开国功臣石守信等六人封官进爵后;二十二日,“以佐命功”提升原先的霸府幕僚,“归德节度判官宁陵刘熙古为左谏议大夫,掌书记赵普为右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宋、亳观察判官安次吕馀庆为给事中、端明殿学士,摄观察推官太康沈义伦为户部郎中,归德节度副使张彦柔领池州(今安徽贵池,时属南唐)刺史”①。
其中除张彦柔是武官依例升官外,其余四人都是赵匡胤霸府幕僚中的主要成员,他们都担任过枢密院长官,赵普、沈义伦还先后任宰相,吕馀庆、刘熙古也先后任参知政事(副相)。
霸府幕僚中的次要成员还有楚昭辅、李处耘、王仁赡,他们都是宋太祖的亲信,以后也都担任过枢密副使,是北宋初期统治集团中的重要成员。
赵普赵普(922—992),字则平,祖籍幽州蓟县(今北京)。
后唐末,其父赵迥举族迁居常山(镇州郡名,今河北正定);后晋天福七年(942),赵迥虽又举家迁居洛阳并长期定居,因原籍已属契丹境,以后便自称“今为常山人”②。
赵普的曾祖父,唐末任三河县令;祖父赵全宝,在唐末或五代初任澶州司马;父亲赵迥,五代时任相州(今河南安阳)司马,都是六、七品官员,虽非“世胄”,亦非小吏①。
中国大王朝开国功臣表西汉开国功臣表公元前209年,刘邦斩白蛇于芒砀,历三年灭秦,被项羽封为汉王,其后楚汉相争五载,在张良、韩信、萧何等辅佐下,终在汉五年(公元前202年)毕其功于垓下一战,项羽乌江自刎,后刘邦称帝于汜水。
从此开创汉王朝。
汉六年(公元前201年)刘邦设计擒韩信,罢其楚王称号降为淮阴侯,除去了心中最大的隐患,同年大封功臣,序定十八功臣座次:酇侯萧何平阳侯曹参宣平侯张敖绛侯周勃舞阳侯樊哙曲周侯酈商鲁侯奚涓汝阴侯夏侯婴颖阴侯灌婴阳陵侯傅宽信武侯靳歙安国侯王棘蒲侯陈武清河侯王吸广平侯薛欧汾阴侯周昌阳都侯丁復曲成侯虫达东汉开国功臣表公元8年,王莽灭汉。
17-18年,绿林、赤眉起义,22年,刘秀起兵于南阳,后节持河北,自成一军,被称为铜马皇帝,25年,在鄗南正式称帝,年号建武,册封邓禹为大司徒;吴汉为大司马;王梁为大司空。
先后任命景丹为骠骑大将军、耿弇为建威大将军;盖延为虎牙大将军;朱佑为建义大将军;杜茂为大将军;岑彭为征南大将军;冯异为征西大将军。
在邓禹、吴汉等文臣武将的辅佐下,招降赤眉,夺取长安、洛阳,东征刘永、张步,南伐秦丰,北灭彭宠,西讨隗嚣、公孙述,终于在建武12年(公元36年)平定群雄,中兴汉室。
第二任皇帝刘庄思中兴功臣,于永平三年在南宫云台图开国二十八将:高密侯邓禹广平侯吴汉胶东侯贾复好畤侯耿弇雍奴侯寇恂舞阳侯岑彭阳夏侯冯异鬲侯朱祐颖阳侯祭遵栎阳侯景丹安平侯盖延安成侯铫期东光侯耿纯朗陵侯臧宫扬虚侯马武慎侯刘隆全淑侯马成尹阜侯王梁祝阿侯陈俊参蘧侯杜茂昆阳侯傅俊合肥侯坚镡淮陵侯王霸阿陵侯任光中水侯李忠灵寿侯邳彤槐里侯万修昌成侯刘植。
唐朝开国功臣表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李渊起兵晋阳反隋,十四年称帝于长安,开创李唐王朝,建元武德:册封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
屈突通为蒋国公、兵部尚书。
柴绍为左翊卫大将军;李神通为右翊卫大将军;长孙顺德为薛国公、左骁卫大将军;刘弘基为右骁卫大将军。
北宋赵匡胤义社十兄弟石守信等传赵匡胤发动兵变代周建宋的基本力量之一,是以他为首的所谓“太祖义社兄弟”①,也称为“义社十兄弟”,即赵匡胤、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赟、王政忠。
何时结成“义社兄弟”,最初以何人为首,均已不详,其中赵匡胤、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韩重赟六人,《宋史》和《东都事略》有纪、传,他们都是后汉时投入枢密使郭威部下,当时也都是低级军官,地位大体相当。
杨光义、刘庆义、刘守忠、王政忠的情况当亦近似,结成“义社兄弟”的时间可能就在此时。
因为到后周世宗初年,各人发展情况已有很大差异,地位也已相当悬殊。
此时“义社十兄弟”中地位最高的,不是赵匡胤,而是李继勋。
赵匡胤主要是在世宗后期得到迅速提拔,成为殿前司的正长官。
赵匡胤与其义社兄弟的关系,显然有着亲疏远近的差异,石守信、王审琦、韩重赟三人可能与赵匡胤的关系最为密切,他们参与兵变,成为开国功臣。
而杨光义、刘庆义、刘守忠、王政忠,升迁最慢,与赵匡胤的关系也可能较为疏远。
石守信石守信(928—984),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人。
后汉时,隶枢密使郭威帐下。
后周广顺初年,升任禁军亲卫都虞候。
显德元年(954),后周抗击北汉的高平之战,石守信以功升亲卫左第一军都指挥使;同年师还后,又升任殿前司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
显德三年,从世宗征南唐,石守信任先锋,参与六合等地战役。
显德五年三月,南唐割淮南求和后,石守信以功升铁骑、控鹤四厢都指挥使,成为殿前司禁军主力的指挥官。
显德六年三月,后周攻辽,以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候韩通为陆路都部署,已升任殿前都虞候的石守信任陆路副都部署,石守信已成为后周的主要将领之一。
同年六月,赵匡胤接替张永德任殿前都点检时,石守信接替赵匡胤任殿前都指挥使。
世宗死,子柴宗训即位,石守信以义成军(滑州,今河南滑县东南)节度使,仍兼任殿前都指挥使。
石守信是以赵匡胤为首的“义社十兄弟”中,继李继勋、赵匡胤之后第三个建节的,而且长期与赵匡胤同在殿前司共事,是赵匡胤的部属、亲信,后周末成为赵匡胤的副手,关系最为密切。
将相故事-宋开国元勋石守信简介石守信是怎么死的?石守信,是五代时期到北宋时著名将领,为被宋朝开国元勋,在诸位元勋之中位列首位。
后来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之后,石守信富足奢侈的过完了自己的一生。
石守信生于公元928年,去世于公元984年,为河南开封人,后汉之时在枢密使郭威帐下效命。
后汉破后周立,在后周时期,累官至殿前都指挥使、义成军节度使,与赵匡胤结为异姓兄弟。
石守信虽然是石守信是以赵匡胤为首的“义社十兄弟”中,继李继勋、赵匡胤之后第三个建节的,但是因为他长期与赵匡胤共事,期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在赵匡胤手下为部署之时,又尽心辅佐,所以可以说石守信在十人中与赵匡胤关系最亲,最受赵匡胤信任。
黄袍加身,陈桥兵变之时,石守信并没有在赵匡胤身边,为什么?因为赵匡胤对他最信任,所以将他留下,作为内应。
一旦赵匡胤有变,石守信能够立即应对。
果然陈桥兵变,赵匡胤被部下黄袍加身之后,第一时间派人通知了石守信。
石守信也不含糊,接到赵匡胤的信件之后,立马点将清兵,“将士环列待旦”。
正是因为有石守信指挥的殿前司禁军策应,赵匡胤才能迅速进入皇城,进而夺位成功。
赵匡胤建立宋朝,登基为帝,石守信因功迁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改领归德军节度。
在一干功臣之中,石守信成为开国元勋之首。
由此可见石守信在宋太祖兵变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宋太祖是多么的信任他。
赵匡胤虽然建立了宋朝,但是中原却并没有统一。
此后再宋太祖兴兵各地,开启统一中原道路之时,石守信又为宋太祖赵匡胤开疆辟土,南征北战,贡献颇大。
建隆元年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反宋,石守信作为主帅率军征讨,后在长平关和泽州击败叛军,迫使李筠自焚而死,石守信因此加同平章事为使相。
李筠反宋过了五个月后,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反宋,石守信被宋太祖封为扬州行营都部署、兼知扬州行府事,再次作为主帅率军平叛。
十一月,石守信顺利战神李重进,攻占扬州城,李重进自焚而死。
建隆二年,石守信升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但命其离京就镇。
也是在建隆二年,著名的历史事件发生。
[键入文字]
北宋重要将领石守信:宋朝叱咤风云的开国功臣
北宋开国将领石守信是浚仪(今河南开封)人,他自跟随周世宗柴荣时便屡立战功。
陈桥兵变时,石守信等拥立赵匡胤为帝。
北宋政权建立后,石守信西平李筠,南败李
重进,进一步巩固了北宋政权,是北宋的开国重臣。
赵匡胤听取赵普将兵权集中到朝
廷的建议,“杯酒释兵权”后,石守信自己上表解除兵权。
宋太宗即位后,石守信不问
政治,明哲保身,晚年大肆敛财,平安度过一生。
石守信是北宋初期的重要将领、军
事家、开国功臣。
公元951 年(广顺初年),石守信升任禁军亲卫都虞侯。
公元954 年(显德元年),在后周抗击北汉的高平之战中,石守信立功,升任亲卫左第一军都指挥使;同年又升任殿前司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
公元956 年(显德三年),柴荣攻打南唐,石守信任先锋,参与六合等地战役。
公元958 年(显德五年)三月,南唐割淮南求和后,石守信立功升任铁骑、控鹤四厢都指挥使,成为殿前司禁军主力的指挥官,可以
说是屡立战功。
公元959 年(显德六年),石守信结交赵匡胤,成为他人生的一大转折。
当年三月,后周攻辽,以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侯韩通为陆路都部署,已升任殿前都虞侯的石守信任
陆路副都部署,石守信成为后周的主要将领之一。
同年六月,赵匡胤接替张永德任殿
前都点检,石守信接替赵匡胤任殿前都指挥使。
柴荣驾崩,其子柴宗训即位,石守信
任义成军(滑州,今河南滑县东南)节度使,仍兼任殿前都指挥使。
《宋史》记载,石守信和赵匡胤在后周时便关系密切,同为“义社十兄弟”的成员。
由于长期与赵匡胤同在
殿前司共事,石守信是赵匡胤的部属、亲信,后来成为赵匡胤的副手,关系最为密
切。
公元960 年,有传闻称契丹军队将南下攻后周。
当时,后周恭帝年仅7 岁,太后只好向大臣范质求助。
范质将军权交给赵匡胤,让他出兵抵御契丹军队。
赵匡胤率军北上,石守信是殿前司留京的最高长官,是赵匡胤事前安排的内应。
赵匡胤统率大军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