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课外阅读专题练习何灌
- 格式:doc
- 大小:48.01 KB
- 文档页数:3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1.(2011年高考大纲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
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
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
陈友谅屡胁之,不应。
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
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
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德清县丞。
松江民钱鹤皋反,邻郡大惊,鼎镇之以静。
迁起居注,承诏搜括故事可惩戒者,书新宫壁间。
舍人耿忠使广信还,奏郡县官违法状,帝遣御史廉之。
而时已颁赦书,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鼎偕给事中尹正进曰:“朝廷布大信于四方,复以细故烦御史,失信,且亵威。
”帝默然久之,乃不遣御史。
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鼎为佥事,分部台、温。
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悍将二百人,暴横甚。
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
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己,民数百成诉知州无罪。
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
宁海民陈德仲支解黎异,异妻屡诉不得直。
鼎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
是秋,山东初定,设按察司,复以鼎为佥事。
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
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县各置二历,目书所治讼狱钱粟事,一留郡县,一上宪府,递更易,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
八年,西部朵儿只班率部落内附,改鼎岐宁卫经历。
既至,知寇伪降,密疏论之。
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
鼎既行,寇果叛,胁鼎北还。
鼎责以大义,骂之,遂与成及知事杜寅俱被杀。
(节选自《明史·熊鼎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长:执掌。
B.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结:聚合。
C.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延:招聘。
D.乃留愈幕府赞.军事赞:辅佐。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熊鼎处事精细求实的一组是()①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②复以细故烦御史③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④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⑤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⑥知寇伪降,密疏论之A.①②⑤B.①④⑥C.②③④D.③⑤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熊鼎卓有才能,处变不惊。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宗和“替献曲”或“睃贼”、“曚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泰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区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贼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贼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贼诗言志”。
这种“贼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贼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成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寰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贼《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宗和“替献曲”或“睃贼”、“曚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泰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区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贼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贼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贼诗言志”。
这种“贼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贼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成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寰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贼《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2011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河南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2011年高考各地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解析(全国新课标卷)(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成4-7题。
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
武选登第,为河东从事。
经略使韩缜语之曰:“君奇士也,他日当据吾坐。
”为府州、火山军巡检。
辽人常越境而汲,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忿而举兵犯我。
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
后三十年,契丹萧太师与灌会,道曩事,数何巡检神射,灌曰:“即灌是也。
”萧矍然起拜。
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羌惧而引却。
张康国荐于徽宗,召对,问西北边事,以笏画御榻,指坐衣花纹为形势。
帝曰:“敌在吾目中矣。
” 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
以治城鄣功,转引进使。
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
”奏上,报可。
未几,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间田千顷,湟人号广利渠。
徙河州,复守岷,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
入言:“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则人乐应募,而射士之额足矣。
”从之。
甫半岁,得善田二万六千顷,募士七千四百人,为他路最。
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
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
”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
迁步军都虞候。
金师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阳。
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风迎溃。
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
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
背城拒战凡三日,被创,没于阵,年六十二。
(节选自《宋史?何灌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辽人常越境而汲汲:取水。
B.灌迎高射之,发辄中迎:面对。
C.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敛:躲藏。
D.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彻:穿透。
答案:C 解析:敛,退缩,收缩。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组是(3分)①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②或著崖石皆没镞③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④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⑤得善田二万六千顷⑥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④⑥D.③⑤⑥答案:D 解析:①敌人还是侵犯了边境;②是有时;④是奏章的内容。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何灌阅读答案篇一:文言文课外阅读专题练习何灌文言文课外阅读专题练习学习重点: 1、积累重点实词与词组:见文段中加框的字或词 2、一词多义拓展与积累:治3、积累同义词:荐、进、引、察、推、举——举荐领、摄、兼、权、署——兼任 4、积累虚词: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成4-7题。
(201X年全国新课标卷)为之曰:”为府州、火山军巡检。
辽人常越境而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
nǎng)事,数何巡检神射,灌曰:jué)起拜。
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对,问西北边事,以笏画御榻,指坐衣花纹为形势。
帝曰:“敌在吾目中矣。
”转引进使。
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灌言:dí)之。
河兰湟弓箭手。
入言:士之额足矣。
“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
军都虞候。
金师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阳。
(节选自《宋史·何灌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辽人常越境而汲汲:取水。
B.灌迎高射之,发辄中迎:面对。
C.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敛:躲藏。
D.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彻:穿透。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组是(3分) ①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②或著崖石皆没镞③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④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⑤得善田二万六千顷⑥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④⑥ D.③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灌有军事才能,射技震惊契丹。
经略使韩缜极为赏识他,认为终将取代自己 ;在守边时,何灌大显神威,以致三十年后提及往事契丹丈量都惊恐起拜。
B、何灌泞谙西北边事,受到微宗赞许。
他任洒落将时奋勇击退外敌,经举荐得到徽宗召问,他用笏板指画以助讲解,形象生动,徵宗很快明白了边战形势。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回灌》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回灌慕楠①春上,村主任陪着乡长来到陈九炳的苇田里。
那时候,陈九炳正猫腰撅腚给半腿高的苇子锄杂草、去杂苇。
绿油油的芦苇在春风中抖擞着,歌唱着。
几只呱呱鸟扯着嗓子叫着,在陈九炳的脚下跳来跳去。
②村主任说,九炳,乡长来看你了。
③陈九炳直起腿束,用手背抹抹汗,哎呀,乡长啊,你咋还亲自来了呢?一只呱呱鸟蹦到了乡长的脚面上。
乡长呵呵一笑,老陈,都说你是难剃的头,我不来,这头剃不了啊!④陈九炳把锄头往地上一戳,乡长说哪里话?俺小老百姓头发长了,随便拿个刀子刮吧刮吧就成了。
⑤乡长轰走了蹦到脚而上的呱呱鸟,老陈啊,这里要建一个白洋淀休闲旅游综合体,这三千亩苇田荷塘都要挖掉,水抽干了,建酒店、禅院、会所,还有高尔夫球场。
到时候,会吸引成千上万的人来这里旅游休闲,给国家能创几个亿的税收呢!⑥知道!村主任都跟俺说好几遍了。
陈九炳说,可俺这五亩半苇田碍着啥事了?这屁股大的地方还能建高尔夫球场?⑦村主任扳倒了戳着的锄头,不是跟你说过吗,你这屁股大的地儿是不能建高尔夫球场,可它正在球场中心,你说得不碍事?⑧陈九炳把扳倒的锄头又戳了起来,俺自己的地碍谁什么事了?爷爷种苇编席打箔,爹爹种苇储粮打围,苦田是他们的命呢!再后来就到了俺,俺也有大项目,俺闺女在北京和外贸签了合同,收咱这苇子,做芦苇画出口呢!⑨乡长扑哧一声笑,就你这点儿芦苇,出口?外国人不稀罕!⑩俺这点儿苇子是少,可俺要收购了这三千亩的苇子就不少了吧?陈九炳说着,领着乡长和村主任蹚过几片茂密的芦苇。
向苇田边上走。
扑棱棱,“嘎嘎吉,嘎嘎吉——”几只鸪丁被蹚了起来。
⑪村主任一伸手,没逮住,我说九炳,你小子这苇田里还有鸪丁?⑫陈九炳说,甭说鸪丁了,就是白鹭黄鹤都来过呢!俺这里苇子茂密,鸟儿都愿意来!⑬那你给我弄几只鸽丁炖炖,再抓几只白鹭黄鹤养养怎样?⑭不行啊,村长。
陈九炳说,鸟是苇子的魂儿,鸟不来了,苇子没魂了,不就蔫死了吗?⑮村长拉着陈九炳蹲下,用左手掏出一支烟递过去,又用右手掏出一沓纸递过去,我就是和你说着玩的,我还没这点保护动物意识?喏,你说人家会卖给你苇子?你看看,他们早把苇田卖给开发商了,钱都揣兜里了!就你傻吧,傻得连个呱呱鸟都不如!⑯陈九炳一张一张翻着合同。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专题---文言文阅读(全国新课标卷)(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成4-7题。
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
武选登第,为河东从事。
经略使韩缜语之曰:“君奇士也,他日当据吾坐。
”为府州、火山军巡检。
辽人常越境而汲,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忿而举兵犯我。
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
后三十年,契丹萧太师与灌会,道曩事,数何巡检神射,灌曰:“即灌是也。
”萧矍然起拜。
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羌惧而引却。
张康国荐于徽宗,召对,问西北边事,以笏画御榻,指坐衣花纹为形势。
帝曰:“敌在吾目中矣。
” 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
以治城鄣功,转引进使。
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
”奏上,报可。
未几,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间田千顷,湟人号广利渠。
徙河州,复守岷,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
入言:“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则人乐应募,而射士之额足矣。
”从之。
甫半岁,得善田二万六千顷,募士七千四百人,为他路最。
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
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
”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
迁步军都虞候。
金师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阳。
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风迎溃。
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
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
背城拒战凡三日,被创,没于阵,年六十二。
(节选自《宋史·何灌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辽人常越境而汲汲:取水。
B.灌迎高射之,发辄中迎:面对。
C.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敛:躲藏。
D.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彻:穿透。
答案:C 解析:敛,退缩,收缩。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组是(3分)①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②或著崖石皆没镞③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④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⑤得善田二万六千顷⑥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答案:D 解析:①敌人还是侵犯了边境;②是有时;④是奏章的内容。
《宋史·何灌传》原文翻译及习题答案原文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
武选登第,为河东从事。
经略使韩缜语之曰:君奇士也,他日当据吾坐。
为府州、火山军巡检。
辽人常越境而汲,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忿而举兵犯我。
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
后三十年,契丹萧太师与灌会,道曩事,数何巡检神射,灌曰:即灌是也。
萧矍然起拜。
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羌惧而引却。
张康国荐于徽宗,召对,问西北边事,以笏画御榻,指坐衣花纹为形势。
帝曰:敌在吾目中矣。
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
以治城鄣功,转引进使。
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
奏上,报可。
未几,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间田千顷,湟人号广利渠。
徙河州,复守岷,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
入言: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则人乐应募,而射士之额足矣。
从之。
甫半岁,得善田二万六千顷,募士七千四百人,为他路最。
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
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
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
迁步军都虞候。
金师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阳。
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风迎溃。
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
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
背城拒战凡三日,被创,没于阵,年六十二。
(节选自《宋史?何灌传》)译文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
何灌因为武选登第,做河东路从事。
河东经略使韩缜对他说:您是个奇才,将来总有一天会坐上我今天的座位。
后来何灌担任府州、火山军巡检的军职,辽国人经常越境来取水,何灌亲自划定边界,不允许他们越境过来取水,辽国人愤怒地带领兵马犯境。
何灌朝着山崖向上射箭,每射必中,有的箭头都射到山石里面去了,辽军吃惊的把他当成是神人,悄悄的退去了。
大约过了三十年,契丹的萧太师与何灌相遇,说起了过去的事,历数道何巡检好箭法。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宗和“替献曲”或“睃贼”、“曚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泰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区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贼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贼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贼诗言志”。
这种“贼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贼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成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寰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贼《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高考真题文言文(史专类)阅读训练一、(2013广东,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小题。
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
太平兴国五年,郡举进士,议以.咏首荐。
有夙儒张覃者未第.,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众许其能让。
会李沆、宋湜、寇准连荐其才,以为荆湖北路转运使。
奏罢归、峡二州水递夫。
就转太常博士。
太宗闻其强干,召还。
张永德为并、代都部署,有小校犯法,笞之至死。
诏案其罪。
咏封还诏书,且言:“陛下方委永德边任,若以.一部校故,推.辱主帅,臣恐下有轻上之心。
”太宗不从。
未几,果有营兵胁诉军校者,咏引前事为.言,太宗改容劳之。
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顿师不进。
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
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初,蜀士知向学,而不乐仕宦。
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为.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
士由是知劝。
咸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
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
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
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
”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
俟秋成,当仍旧法。
”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
会遣谢涛巡抚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曰:“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
” 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
霖隐不仕。
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
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选自《宋史·张咏传》,有删节)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 .有夙儒张覃者未第.第:科举考中 B .推.辱主帅 推:追究 C .不痛绳.之 绳:捆绑 D .复命知.益州 知:掌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议以.咏首荐若以.一部校故 B.⎩⎪⎨⎪⎧ 咏引前事为.言为.乡里所称C.⎩⎪⎨⎪⎧ 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咏悉宽其罚而.遣之D.⎩⎪⎨⎪⎧ 饥者.八九求霖者.三十年3.下列文句中,断句准确的一项是(3分)( )A .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B .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C .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D .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张永德被惩办后不久,太宗就意识到张咏的意见是对的。
2011年高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3题。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
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
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上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
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
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
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是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
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
1. 下列关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B.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
C. 意境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外延小于意象,“境生于象外”是意境的特殊规定性的重要体现。
D. 意象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有限的,而意境是对有限的意象的突破,所以意境能够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西方古代艺术家的旨趣是要在作品中再现世界上的具体物象,所以古希腊雕塑家认为把人体刻画得极其逼真、十分完美才是美。
B. 中国古代艺术和西方古代艺术不同,中国艺术家要突破有限的对象,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境中,抒发他们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C. 中国园林的审美价值,在于让人通过它们感受到更大空间的美,所以游览者往往能够产生一种对于整个人生或历史的感受和领悟。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艺术的意境,体现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它往往能给人一种惆怅感,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
B. 意境的美感,是一种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淮南子·汜论训》阅读答案xx年普通高等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语文本试卷共8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完毕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局部(27分)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
1.以下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活性炭 B.谐奏曲 C.威慑力 D.笑咪咪韬光养晦咄咄逼人暇不掩瑜按图索骥冗(rǒng)长.怆(chuàng)然.攫(jué)取.荒唐(niù).恪(kè)尽职守怙恶不悛(qūn).唾(chuí)手可得.返璞(pú)归真.2.以下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这位明星曾带给观众很多快乐,不少“粉丝”竞相模仿他的表演,但这次他因醉酒驾车而触犯法律的行为却缺乏为训。
....B.下午,今年的第一场春雨不期而遇,虽然没有电视台预报的降水量大,但还是让京....城一直枯燥的空气变得湿润了一些。
C.伴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步登上了江边的这座历史名楼,极目远眺,晓霞尽染,鸿雁南飞,江河日下,诗意油然而上。
....D.这本应是一场实力相当的比赛,然而北京国安足球队经过90分钟与对手的激战,却兵不血刃,最终以3:0取得胜利。
....3.以下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高速公路上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司机违反交通规那么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交通部门要加强平安宣传,提高司机的平安意识。
B.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确定将抢救民间木版年画列为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之一。
C.崇安髭蟾蜍是武夷山区特有的两栖类珍稀动物,生活在海拔一千米左右的高山溪水中,最初因五十年在崇安发现而得名。
D.食醋富有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B等成分,因此具有美容成效,皮肤吸收之后,可改善营养缺乏,促使皮肤美白细腻。
4.以下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胜败乃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逡,卷土重来未可知”,这首诗写了与楚汉相争时的项羽有关的事。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河南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陕西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宗和“替献曲”或“睃贼”、“曚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泰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区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贼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贼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贼诗言志”。
这种“贼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贼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成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寰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贼《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宗和“替献曲”或“睃贼”、“曚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泰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区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贼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贼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贼诗言志”。
这种“贼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贼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成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寰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贼《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文言文课外阅读专题练习
学习重点:
1、积累重点实词与词组:见文段中加框的字或词
2、一词多义拓展与积累:治
3、积累同义词:荐、进、引、察、推、举——举荐
领、摄、兼、权、署——兼任
4、积累虚词: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成4-7题。
(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
为
之曰:
”为府州、火山军巡检。
辽人常
越境而
辄
中,或著
崖石皆没镞,敌惊
以为神,逡巡敛去。
nǎng)事,数
何巡检神射,灌
曰:ju
é)起拜。
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
对,问西北边事,以笏画御榻,指坐衣花纹为形势。
帝曰:“敌在吾目中矣。
”
转引进使。
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灌言:
dí)之。
河兰湟弓箭手。
入言:
士之额足矣。
“太尉不能耶?”
曰:“非也,以礼让客耳。
军都虞候。
金师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阳。
(节选自《宋史·何灌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辽人常越境而汲汲:取水。
B.灌迎高射之,发辄中迎:面对。
C.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敛:躲藏。
D.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彻:穿透。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组是(3分)
①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②或著崖石皆没镞
③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④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
⑤得善田二万六千顷⑥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灌有军事才能,射技震惊契丹。
经略使韩缜极为赏识他,认为终
将取代自己 ;在守边时,何灌大显神威,以致三十年后提及往事契丹丈
量都惊恐起拜。
B、何灌泞谙西北边事,受到微宗赞许。
他任洒落将时奋勇击退外敌,
经举荐得到徽宗召问,他用笏板指画以助讲解,形象生动,徵宗很快明白
了边战形势。
C、何灌善于治理政务,举措得到皇上认可。
为完成运粮任务,他建
议将水运改为陆运;在招募射士时,又提出修渠引水,兴造良田,使剩
余劳力乐于应募。
D、何灌力守京城,拒不降敌,不幸阵亡。
金兵南下,梁方平弃城逃遁,
何灌阻止溃退未成;金兵长驱直下,逼近京城,何灌领命背城抗敌三日,
受伤战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
(2)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
自我检测与巩固一
一、解释下列加框线的词语
1
2
3
4
5
6
7
89
1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敌惊以为
神,逡巡敛去。
—————————————————————————————— 2
转引进使。
——————————————————————————————
自我检测与巩固二
一、解释下列加框线的词语
1
d í)之。
”
3 4
5 6 7
8
3、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
—————————————————————————————— 4、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
——————————————————————————————
自我检测与巩固一
一、解释下列加框线的词语
1
2
3
4
5
6
7
89
1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敌惊以为
神,逡巡敛去。
—————————————————————————————— 2
转引进使。
——————————————————————————————
自我检测与巩固二
一、解释下列加框线的词语
1
d í)之。
”
3 4 5 6 7 8
3、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
——————————————————————————————
4、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
文言文课外阅读专题练习——何灌参考答案
4、答案:C 解析:敛,退缩,收缩。
5、答案:D 解析:①敌人还是侵犯了边境;②是有时;④是奏章的内容。
6、答案:D 解析:何灌没有阻止溃退,而是望风溃败。
7、(1)答案: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
解析:注意“整弓、中、诵叹、劳之”的翻译和整句句意。
(2)答案: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
解析:注意“乞入见、控守、西隅”的翻译,补充出“不许”的省略和整句句意。
参考译文:
箭法。
何灌说:“那就是我啊。
皇帝说:
了。
”
“河
”朝廷听从了何
射就没有射中。
客人说:“太尉不行了吧?”何灌答道:你。
”
伤,死在阵地上,当时六十二岁。
文言文课外阅读专题练习——何灌参考答案
4、答案:C 解析:敛,退缩,收缩。
5、答案:D 解析:①敌人还是侵犯了边境;②是有时;④是奏章的内容。
6、答案:D 解析:何灌没有阻止溃退,而是望风溃败。
7、(1)答案: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
解析:注意“整弓、中、诵叹、劳之”的翻译和整句句意。
(2)答案: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
解析:注意“乞入见、控守、西隅”的翻译,补充出“不许”的省略和整句句意。
参考译文:
箭法。
何灌说:“那就是我啊。
皇帝说:
了。
”
“河”朝廷听从了何射就没有射中。
客人说:“太尉不行了吧?”何灌答道:你。
”
伤,死在阵地上,当时六十二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