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坪坝大学城片区地块分析报告PPT2010-04-28
- 格式:ppt
- 大小:610.50 KB
- 文档页数:26
房地产项目地块分析报告1、地块位置本项目地块位于渝中、九龙坡、沙坪坝三区交汇处,临近高九路及长新路,距离石桥铺商圈约4公里,距离大坪商圈5公里。
2、地块经济技术指标备注:如因配套需要,需增加全掩埋的地下建筑面积,经论证,可对地块总建筑面积进行调整。
3、地块周边环境地块处于高九路版块,临近渝中区消防总队、重庆第三设计院新址、重庆324医院心理健康中心。
地块周边区域内分布着三大主题公园:平顶山公园、烟登山公园以及虎头岩生态公园。
地块处于三区交汇中心,交通条件便利,经高九路可直通江北、杨家坪以及沙坪坝,经长新路可便利到达渝中区。
1、功能定位都市新核心圈2、规划重点、以渝中总部经济园为核心,建成新的城市商务核心;、建设200亩的虎头岩生态公园;、以南方、业安、协信、武陵、隆鑫、盾安等大型房地产开发公司建设新的渝中生态社区;、构建高九路为主交通轴线,借助渝州路、长江路、轨道2号线、嘉华大桥、石门大桥等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配套建设一流现代化基础设施系统。
1、产品舒适度普遍优于旧城区内项目。
目前高九路版块新修楼盘大多数项目容积率不超过,同时拥有自然景观优势,较旧城区项目舒适度更强。
2、市场活跃,成为主城区价格上涨速度最快的版块。
3、土地市场升温,成交量与地价快速上涨。
优势:1.项目位于政府政府规划中重点发展的新区,区域整体规划完善,远期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2. 地块周边具有自然景观优势;3. 地块周边区域商业配套日趋成熟;4. 20xx年以来区域成为市场热点,发展前景被消费者广泛看好,多个项目市场表现良好。
劣势:1、高九路作为城市主干道,公共交通稍显滞后;2、地块落差较大,前期土石方工程量大;3、地块不规则,不利于地块的设计及利用。
机会1、重庆总部城已充分为区域造势,商务板块趋于成熟;2、周边社区入驻率高,利于商业板块快速入市。
威胁1、地块规划面积小,难形成规模;2、承接20xx年市场热度,区域内将有大批类似项目入市,未来将面临一定的市场竞争压力。
重庆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书第一章现状条件分析1.1 项目背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进入一个知识经济的新时代,形成新的经济类型。
在新经济时代挑战下,高等学校作为知识生产、传播和教学再生产的综合载体,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教育是立国之本”,但目前我国大学校园在数量、规模、质量上都相对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极大的限制了我国培养高等人才的能力,从而也限制了经济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提出,我国要在“九五”期间“适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优化结构,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大学校园建设计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新的院校不断成立,旧的院校在通过或改造原有校区,或成立新校区等形式进行扩张。
重庆师范大学创办于1954年,是建国后最早设立的高等师范学校之一。
经过近50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成为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的多学科性高等师范学校。
学校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学士学位授权单位和1986年批准的第三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学校还是国务院侨务办公室设立的西部唯一的“华文教育基地”、教育部设立的重庆唯一的“全国职业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是重庆市政府命名的“园林式单位”。
学校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重庆市“科教兴渝”、“人才兴市”战略的发展机遇,立足重庆,面向西部,大力发展本科师范教育,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和非师范本科教育,适度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以造就重庆一流师资和培养地方经济需要的创新人才为目的,深化教育改革,有步骤、分阶段地把重庆师范大学建设成为在全国具有突出地位、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学科优势明显、科研成果突出的重庆市属重点大学。
目前,学校占地仅为950余亩,校舍总面积36万平方米,教职工1500人,各类在校生人数超过16000人。
学校地处重庆市沙坪坝区商贸繁华地带,学校周围用地已建设发展较为成熟,空余用地紧张且用地成本高昂,因此由于学校用地的规模的限制制约了该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重庆大学城商业调查报告第一部分重庆大学城概况1、重庆大学城区位重庆大学城位于沙坪坝区虎溪镇和陈家桥镇,地处中梁山脉与缙云山脉之间,规划面积33平方公里,人口50万左右,建设总投资约300亿元,是西部新城率先启动的第一个功能片区,以教育科研为主,是重庆市重要科教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和重点工程。
按照“五城”(教育城、科技城、人才城、文明城、生态城)、“四化”(现代化、国际化、网络化、生态化)的理念打造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大学城。
2、重庆大学城院校规模及人口自2005年大学城开城以来,已有7所高校先后投入使用,目前入驻学生达到8万人,到2015年,14所高校全部建成,师生规模25万人。
学校名称占地规模(亩)师生人数(人)重庆大学5700 25000重庆师范大学2800 17000重庆医科大学4100 11000四川美术学院800 3000重庆科技学院2000 11000重庆医专学院500 5000重庆电子科技技术学院1350 10000合计820003、区域交通目前,重庆大学城已经形成了一横五纵的交通线路,区域交通配套建设已基本完成。
此外,规划中的地铁一号线和双碑隧道已经动工,预计将在2012建成,届时,将大大缩减大学城与主城其他区域的距离。
4、周边产业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是重庆市政府为优化和提升全市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规划建设的电子信息产业专业化园区,是重庆市“十一五”期间实施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要基地。
园区总规划面积约30平方公里,其中产业区20平方公里,配套服务区(西部新城的城市中心区)10平方公里。
产业区由芯片制造园、封装测试园、软件园、应用产品园、科技创新区和生活配套区组成。
目前,IBM、惠普、方正等世界500强企业已经入驻西永微电产业园。
按规划,到2015年,西永微电园将实现再造一个重庆工业的目标。
园区产业人口也将达到8万人。
小结大学城所在的西永组团是重庆市六大城市副中心之一,也是沙坪坝区未来房地产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
重庆大学城地质调查报告地质学实习第一篇:重庆大学城地质调查报告地质学实习一.前言1.实习目的普通地质学课程的学习即将结束,我们通过对课程的学习,了解并逐步掌握了许多地质知识(如地球的圈层特征及形态特征、地壳的物质组成、生命起源于地质年代学、构造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风化作用、地面流水地质作用、地下流水地质作用、重力地质作用等),然而我们学习的知识仅仅停留在书本和老师提供的一些插图上,掌握的并不完备与全面,为了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同自然中的地质形态联系起来,以更好的理解某些地质现象,最终加深对书本上知识的理解,我们走出了校园,在大学城周围进行了本次地质调查。
2.时间2013年10月26日15:00-17:003.地点重庆大学虎溪校区西门外侧歌乐山脉与缙云山脉之间通往璧山县的山间道路以及周边的房屋施工工地。
二.实习内容2.1大学城所见的岩石类型由于大学城周围是沉积岩地区,所以岩石均为沉积岩大类,本次地质调查,见到了两种沉积岩——砂岩和泥岩。
除此以外,在施工工地,还看到了岩浆岩大类的花岗岩的石材。
(1)砂岩上图为地质调查中我们带回来的一块砂岩标本。
粒度为2~0.0625mm的颗粒含量在50%以上的碎屑岩叫砂岩。
砂岩分布很广,有重要的经济和地质意义。
砂岩的碎屑成分主要是石英、长石和岩屑,还有少量重矿物。
在大多数砂岩中,石英是最主要的岩屑,它是最稳定的组分,长石和岩屑在表生条件下易受破坏,为不稳定组分,故常以石英含量或石英与长石+岩屑的比值代表岩石的成分成熟度。
砂岩中的填隙物除粘土杂志外,还常见钙质、硅质、铁质等胶结物。
砂岩石机械沉积作用的产物,砂粒在流水搬运的过程中又是最活跃的组分,故砂岩中各种层理和层面构造发育,许多研究沉积环境的重要标志主要发育于砂岩中。
某些砂和砂岩本身就可作建筑材料,并常含有金、铜、锡石、锆石、独居石等矿产;孔隙度好的砂岩是良好的储集油、气、水的岩石,是石油、水文和工程地质工作中重要的研究对象。
2003年5月Part 1 规划说明前言根据地形特点、气候条件、基地现状和规划要求,本次工作为重庆市大学园区进行了专门的系列研究,提供了两个系列的结构模式方案,Serie A为线形发展模式,Serie B为环状组团模式,同时在环状模式中考虑了与线形模式结合的方案。
同时为大学提供了适应不同整体发展方式的结构模式。
另外,本次规划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考虑到未来生活在大学园区中的人口将达到20万人以上,因此在结构上必须考虑可生长性、尺度的匹配以及建设的长期性和阶段性。
强化的特色主要包括:多级共享可有机生长的发展结构“重庆风味”的生态系统与景观风貌。
“新”从两个系列方案中各自挑选了一个按照任务书的要求进行了深化。
为更好地对大学园区进行宏观研究,部分方案涉及到了对整个西部新城中部组团的结构性思考和对远景建成状况的设想,并对原规划进行了调整。
主要图纸包括:大学园区结构Serie ASerie B大学校园结构模式Serie ASerie B大学园区的两种系列模式均为大学园区的结构建立了良好的弹性和对不同发展阶段的适应性,并强调大学园区与城市其他功能区之间在交通、生活和形态方面的紧密联系。
学校园的结构模式可以与大学园区的整体模式进行相应组合,为大学园区的建设方式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规划范围本次规划的用地位于重庆市西部新城的中部组团,是西部新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大学园区规划范围是缙云山以东、遂渝高速公路以南、中梁山以西、九龙坡区以北。
用地约成梭形,总用地约为27平方公里。
在紧邻规划区的东面,是规划建设中的中部组团的中心区和科技园区。
挑战A. 规划目标1.合理定位,建立正确的发展战略和开发模式,并带动整个西部新城发展;2.建立与主城中心的整体联系,延续城市的脉络;3.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励教育与科研创新;4.创造有特色的优良环境,吸引优秀人才的加入。
B. 发展的定位规划应明确本地区的发展方向、带动因素、开发模式、管理体系等。
区域规划案例ppt篇一:城市规划案例分析此次我规划的区域属于夏热冬冷地区累年日平均温度稳定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为60天至89天以及累年日平均温度稳定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不足60天但累年日平均温度稳定低于或等于8℃的日数大于或等于75天。
其气候特点是夏季酷热冬季湿冷空气湿度较大当室外温度5℃以下时如没有供暖设施室内温度低、舒适度差。
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省(市)等14个省(直辖市)的部分地区也就是说南京属于夏热冬冷的典型。
所以我决定以南京作为一个目标物将规划场地放置在南京以获得更为精确的规划。
建筑规划南京概况:位于北纬31°14″至32°37″东经118°22″至119°14″亚热带季风气候。
老南京都打趣道:“南京没有春秋只有冬夏。
”所以说南京属于标准的夏热冬冷地区。
苏南经济板块成员江苏与安徽综合交通枢纽、通信枢纽城市和科技创新中心。
位于长江下游是承东启西的枢纽城市是长三角两个副中心城市之一长江中下游主要港口生态宜居城市联合国人居署特别荣誉奖获得城市。
2021年即将举办第二届青奥会。
这些都将形成对南京城市规划的严峻考验。
面积:总面积6597k㎡建成区面积752.83k㎡(20__年)面积算不上最大人口816.1万人(20__年)人口密度高这就由于历史上它是六朝古都名胜古迹古典院校众多同时属于省会经济发达吸引大量国内外的游客、打工者、学生等人群。
同时因为长江的流经造成了江南江北的经济水平、文化水平的差异也导致了江北承担了工业的重担。
城市精神:开明开放、诚朴诚信、博爱博雅、创业创新这就注定了南京将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这对南京的气候交通经济等各方面规划都提出了高要求。
南京一带在100万年至120万年前就有古人类活动又是中国古都在北京之前。
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
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
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之大都市诚难觅如此佳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