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7.33 KB
- 文档页数:5
五年级语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公开课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苗和大树的象征意义。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培养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讨论交流来提高语文素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会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尊重生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苗和大树的象征意义。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教学难点:(1)理解小苗和大树的对话中所蕴含的哲理。
(2)培养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讨论交流来提高语文素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棵大树和一棵小苗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提问:你们知道大树和小苗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吗?(2)板书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2.自主学习(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苗和大树的象征意义。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互相纠正发音,理解词义。
3.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小苗和大树分别代表了什么?(2)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答案:小苗代表弱小、成长中的事物;大树代表强大、成熟的事物。
4.精讲课文(1)教师逐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小苗和大树的对话中所蕴含的哲理。
(2)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大树和小苗的生长过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生命的成长。
5.情境体验(1)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小苗和大树,进行对话表演。
(2)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深入体会课文情感,培养关爱大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感。
6.小组活动(1)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像小苗一样需要帮助的时候?你是如何克服困难的?(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经历,互相鼓励。
8.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内容,理解其中的道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2)通过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学会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自信、勇敢的品质。
(3)培养学生尊敬长辈、乐于助人的美德。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提高词汇运用能力。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品质。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理解小苗与大树对话中所蕴含的哲理。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兴趣。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角色扮演法: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环保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课文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图片中的植物。
(2)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口头练习。
(3)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大意。
3. 讨论与思考(1)分组讨论: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你最喜欢哪一段?为什么?(2)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道理。
4. 角色扮演(1)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参与其中,体验课文内容。
(2)表演结束后,让学生分享感受和体会。
5. 拓展延伸(1)展示相关环保资料,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
(2)讨论: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环境?6. 总结与作业(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了解并欣赏大自然中的植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小苗和大树的成长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
1.3 教学方法通过观察图片,讨论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
1.4 教学步骤(1) 展示不同阶段的植物生长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植物生长的理解和想法。
(3) 总结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小苗的成长2.1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小苗的成长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小苗从种子到成熟植物的成长过程。
2.3 教学方法观察图片,讨论小苗的成长过程。
2.4 教学步骤(1) 展示小苗成长过程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小苗成长的观察和理解。
第三章:大树的壮丽3.1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大树的特点和价值,培养他们的欣赏能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大树的特点和价值。
3.3 教学方法观察图片,讨论大树的特点和价值。
3.4 教学步骤(1) 展示大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大树的欣赏和理解。
(3) 总结大树的特点和价值。
第四章:小苗与大树的对话4.1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了解小苗和大树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4.2 教学内容编写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引导学生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
4.3 教学方法编写对话,讨论小苗和大树之间的关系。
4.4 教学步骤(1) 展示小苗和大树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它们之间的对话。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小苗与大树关系的理解和想法。
第五章:课程总结5.1 教学目的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学生对植物生长的理解。
5.2 教学内容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
5.3 教学方法讨论总结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
5.4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植物生长的理解和想法。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适用年级:一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了解小苗和大树的成长过程,认识到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是正常的,培养学生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
3.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和表达,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理解故事内容,把握故事主题。
2. 学生能够通过故事,认识到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并学会面对。
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理解并体会故事中的象征意义。
2. 学生能够运用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对故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二、教学准备教具准备:1.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故事课件或图书。
2. 学生用书《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3. 教学卡片(小苗、大树、阳光、雨露等)。
教学环境:1. 教室环境布置,以自然为主题,可放置一些植物、图片等。
2. 学生座位排列,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a. 教师出示小苗和大树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b. 学生分享对小苗和大树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的认识。
2. 自主阅读:a. 学生自主阅读《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b.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阅读中的疑问。
3. 集体讨论:a.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故事内容,讨论小苗和大树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b.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讨论如何面对成长中的困难。
4. 深入分析: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象征意义,如小苗代表自己,大树代表父母或老师等。
b. 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思考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并学会面对。
5. 总结提升:a. 教师总结故事主题,强调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是正常的,培养学生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b.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1. 学生绘制一幅以“我与大树共成长”为主题的手抄报。
2. 家长参与评价:请家长观察孩子在家庭中的表现,了解孩子在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行为,填写评价表。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小苗和大树的对话2. 课程年级:一年级3.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小苗和大树的对话,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教学课时:2课时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 第一课时(1)导入:教师展示一颗小苗和一棵大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小苗和大树之间的关系吗?”(2)学生阅读课文《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教师提问:“课文讲述了什么样的故事?”(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模仿对话中的语气和表情。
(4)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果你是小苗,你会和大树说什么?2.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苗和大树的对话,谁能告诉我小苗和大树之间的关系?”(2)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教师提问:“课文中的小苗和大树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对话?”(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小苗和大树的对话。
(4)学生分组进行对话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语言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角色扮演和对话创作中的语言表达能力。
3.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复述课文,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四、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小苗和大树的对话》2. 图片:小苗和大树的图片3. 角色扮演道具:小苗和大树的玩偶五、教学建议1.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师应尽量使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在角色扮演环节,鼓励学生发挥创意,适当添加个人理解。
3. 在对话创作环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个性化指导。
4. 课后,教师可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如让学生回家后,与家人进行类似的小苗和大树的对话,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教学扩展活动1. 小组合作: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颗植物,如花朵、草丛等,模仿小苗和大树的对话,创作一段植物之间的对话。
2. 展示环节:每组选代表进行对话表演,其他学生担任评委,评选出最佳对话小组。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小苗与大树之间的对话。
(2)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小苗与大树的生长过程及其对话的含义。
(2)培养学生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2)教育学生学会尊重他人,懂得倾听他人的意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含义,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理解文章中比喻和象征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展示小苗和大树,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生长过程。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了解到的关于小苗和大树的知识。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问题。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分析讨论:(1)分组讨论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含义,引导学生理解比喻和象征的修辞手法。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对话所传达的道理。
4. 朗读练习:(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教师指导并评价学生的朗读表现。
5. 应用拓展:(1)学生运用生字词编写小苗与大树对话的续编故事。
(2)选取学生作品进行分享和评价。
四、作业布置1. 回家后,向家长分享课文内容,讲解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含义。
2. 家长协助孩子用生字词编写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第二天向老师汇报。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本节课中的教学效果如何?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朗读能力是否有所提高?3. 针对学生的反馈,下次课如何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态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优秀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本文范文为大伙儿带来的5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篇一《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上较浅显,没有过多深奥的词句,要求学生“粗知文章大意”只抓重点、难点,鼓励学生自己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把课文读懂。
课上,我没有对文章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抛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
如“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比较,有什么不同?”“说出你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地方,自读课文后全班交流”;“季羡林和苗苗算不算书虫?两个书虫有什么不同?在文中找出你的理由”等等,这些内容简约,重点突出,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本课作为访谈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文体,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一老一小两个书虫说话的语气,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要读得自然,不做作才好。
这篇课文,我采用大讨论的方式,放手让学生围绕主题,结合课文来讨论:“闲书闲吗?”这个问题,课堂气氛活跃,效果也不错,学生都能结合小苗与季先生的对话,说出自己对于问题的看法。
不够的地方是对古文积累这一块,对谈话内容未作出恰当的引导,从学生的表情中,依然可以看出对这个超难任务的无奈。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篇二下面是第一我整理的小学语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本文为略读课文,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
这一老一小,一个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一个是刚开始求学的小学生。
他们俩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展开了逐步深入的交流。
季老指出: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通过故事《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了解大树的成长过程和小苗的努力。
2. 培养幼儿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3. 帮助幼儿发展观察力、想象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故事《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2. 讨论大树的成长过程和小苗的努力。
3. 观察自然环境中的植物生长。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让幼儿通过故事和实践活动,了解大树的成长过程和小苗的努力。
难点:帮助幼儿在观察自然环境中的植物生长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四、教学方法:1. 故事导入法:通过讲述故事《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引发幼儿的兴趣。
2. 讨论法:引导幼儿讨论大树的成长过程和小苗的努力。
3. 观察法:组织幼儿观察自然环境中的植物生长。
五、教学准备:1. 故事课件:《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2. 图片:大树、小苗、阳光、水分、肥料等。
3. 观察工具:放大镜、笔记本等。
4. 实践活动材料:种子、花盆、土壤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讲述故事《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引导幼儿关注小苗和大树的生长过程。
2. 新课:讲解大树的成长过程和小苗的努力,展示相关图片,帮助幼儿理解。
3. 讨论:组织幼儿讨论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植物生长过程,引导幼儿观察和思考。
4.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观察自然环境中的植物生长,记录观察结果。
5. 总结:让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心得,总结大树的成长过程和小苗的努力。
七、教学反思:八、作业布置:1. 请幼儿回家后,观察家中的植物,记录它们的生长过程。
2. 家长协助幼儿,了解所观察植物的生长需求,如阳光、水分、肥料等。
九、评价方法:1. 课堂参与度: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价他们的参与程度。
2. 实践活动:评价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幼儿回家后的观察记录和家长的协助程度。
十、教学拓展:1. 组织幼儿进行植物种植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植物的生长过程。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优秀10篇)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篇一1、课文中苗苗提出了在数学课上看《水浒传》,而且还看得非常入神。
这一问题正是全文展开的核心,“正课与闲书”、“三贯通”等的“鸿篇大论”就是依此展开的。
季老的回答(若真是原文而不是改编的话)却顾左右而言他,长篇大论地谈他在课外看闲书(放学后和在家里),只字不提在课堂上看闲书对不对。
这种纯“外交辞令”式的语言从别人的口中说出来,也许还不引人注意,但季老毕竟是我国学术界的泰山北斗,树高风大,课文的改编者们(姑且看作改编)借季老的嘴说出这样的“外交辞令”,有着明显的舆论导向——上课的时间可以看闲书。
若是老师或家长反对,学生们会把你反驳的哑口无言:你们比季羡林还高明吗?人家季羡林都提倡看闲书,不论课内还是课外(起码没反对课内看)!我不知道课本和教参的编写者们是否是一套人马。
但教参的编者起码是发现了课文的这一误导作用,他们在教参中明确提出了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在课堂上读闲书对不对这一问题,只是碍于情分面子,不好意思直接点出来而已。
但是,他们这一充老好人,可就惨了几千万小学生了,尤其是师资力量薄弱的偏远山区的苦孩子。
2、三贯通的要求是否过高了?放眼全国,“国宝”的精英们,尚且没几人达到,何况小学生?不知道季老达到了没有,尤其是文理贯通。
小学生们天真活泼,对他们的要求应当实实在在,切实可行。
不切实际的理想只能是美丽的幻想,这个幻想一旦破灭,留在孩子们心中的只有被骗的感觉。
3、至少背二百首诗,五十篇古文,有什么科学依据吗?为什么不是一百首、一百篇,三百首、八十篇,或者其它。
这是季老的意见,还是改编者自己的意思?4、“爷爷,您懂那么多种外语”……,“多种外语”这种病句都可以出现在教科书中呀!这样的教科书不误人子弟才怪呢!翻阅《辞海》《辞源》《现代汉语词典》等书,他们对“外语”一词的解释几乎相同,都是泛指外国的语言。
既然是泛指,哪来的多种?正确的应该是“您懂那么多国家的语言”。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适用年级:一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故事,理解小苗与大树之间的对话内容。
2. 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1. 理解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内容,体会故事所传达的环保主题。
2.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故事中隐含的环保意义,引导学生转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
2.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
二、教学准备教学材料:1. 故事课件:《小苗与大树的对话》2. 环保主题活动卡片3. 学生作业本教学设备:1. 投影仪2. 计算机3. 音响设备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中的小苗和大树,引发学生对植物生长的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小苗是如何长大的吗?”、“大树又有哪些特点?”Step 2:阅读故事(10分钟)1. 播放故事课件,让学生跟随朗读,感受故事氛围。
2. 引导学生关注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内容,边听边思考。
Step 3:讨论与分享(5分钟)1. 分组讨论:故事中小苗和大树说了些什么?他们之间的对话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 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关注环保主题。
Step 4:情景扮演(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小苗或大树)进行情景扮演。
2. 要求学生在扮演过程中,尽量模仿故事中的对话内容和情感。
Step 5: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故事情节,总结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所传达的环保意义。
2. 提问:“我们应该如何爱护环境、珍惜资源?”、“可以从哪些方面做起?”四、作业布置请学生以“我眼中的小苗与大树”为主题,绘制一幅画作,下节课进行展示。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拓展活动,进一步理解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意义。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1. 深入理解故事中的环保主题,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案基本信息小学语文交流课《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适用年级:小学三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体会故事中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内容。
2.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学会用适当的词语和句式进行交流。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尊重他人,发现他人的优点。
教学重点:1. 理解故事内容,体会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寓意。
2. 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学会用适当的词语和句式进行交流。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运用适当的词语和句式进行交流。
2.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尊重他人,发现他人的优点。
二、教学准备教具准备:1. 故事课件:《小苗与大树的对话》2. 教学卡片:小苗、大树、对话相关词汇3. 录音机、录音带课前准备:1. 学生预习故事《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2. 教师准备相关教学卡片和课件。
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为新课做铺垫。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成长吗?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Step 2:阅读理解1. 学生自读故事《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故事的理解。
3. 学生分享阅读感悟,讨论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寓意。
Step 3:口语交流练习1. 教师出示教学卡片,引导学生用卡片上的词语进行口语交流。
2. 学生分组进行口语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 邀请学生上台展示口语交流成果,给予表扬和鼓励。
Step 4:小组讨论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尊重他人,发现他人的优点?2. 学生课后运用所学,与同学、家人进行口语交流,发现并尊重他人的优点。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理解,让学生体会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寓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作业布置1. 抄写故事《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的精彩片段。
2. 结合家庭、学校生活,与家人、同学进行口语交流,发现并尊重他人的优点,记录在日记中。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优秀5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认识3个生字和几个多音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能概括说出季老先生和“苗苗”提出读书问题的见解。
3、能组织语言用一段话语说出自己对读书的感受学习重点: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概括地说出小苗和大树对读书的见解。
学习过程:一、揭示课题,识字读通课文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生:小苗和大树的对话。
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很吸引人,怎么吸引你们了。
生:小苗和大树其实都是指人。
生:小苗是指文中的小姑娘,名字叫苗苗,大树是指季羡林。
师(出示课文插图)季羡林爷爷是怎样的一棵大树呢?生:(读课件上的文字)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精通12国语言。
师:他们在1999年8月21日北京大学季羡林家有一番特别有意义的对话。
我们同桌之间一人读季羡林的话一人读小苗的画,相互检查有没有把每个字音读通顺。
(同学之间相互读课文)师:检查这些字的认读(出示课件)水浒传、绿林好汉、嗯、三侠五义、彭公案二、自主学习,交流概括见解(一)静心自主学习师:全文就围绕读书的话题展开真诚的对话。
在对话中对读书都有自己的见解。
分别是怎样的见解呢?需要静下心来才能捕捉到。
.学生静静读书10分钟,老师巡视了解学习情况。
读后交流,教师引导概括。
(二)引导交流概括1、-突破难点----关于读闲书师:我们交流交流。
生:季老先生的看法是应该多读一点闲书。
自己小时候看的三本闲书是清代侠义小说,以行侠仗义,惩恶扬善为主题的。
师:我们继续补充。
为什么主张看闲书呢?生:因为看闲书对于作文能力提高特别有帮助。
师:季羡林爷爷的见解容易明白,那苗苗的见解呢?生:喜欢读闲书,也认为多读课外书能帮助提高作文能力。
2、其他观点生:苗苗说自己偏科,只喜欢语文,不喜欢数学等。
季老先生的看法是喜欢语文是一件好事,但是仅仅喜欢语文是不够的。
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精选8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语文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默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习重点: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习准备:准备材料《我的童年》,学生人手一份;课前搜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1.各组交流一下读书活动的开展情况。
2.准备好课前发的材料。
阅读《我的童年》,谈一谈读后的感受。
3.比较一下《我的童年》和《窃读记》的异同。
4.读一读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家,采访一下这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听听他对读书的见解。
(板书课题)二、做采访准备说一说自己想采访的感兴趣的读书问题。
(教师做好记录)讨论一下在采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礼貌问题、作记录问题……)二、读课文,找到自己的'答案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在季老的话语中,找到自己问题的答案。
三、感悟课文内容1.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谈谈你对这几点的认识。
(1)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2)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3)进行古诗文积累。
2.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这篇文章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式。
我们在访问爱读书的人时,用这样的记录方式就很好。
希望同学们把我们的读书活动继续进行下去,开展得丰富多彩。
3.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小苗和大树不仅代表着苗苗和季羡林,“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能成才的内容。
四、个性阅读,独特见解1.在小组内就感兴趣的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科目:语文年级:二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认识几个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学生能够理解小苗与大树之间的对话内容,体会到大树给予小苗的关爱和指导。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合作能力。
学生通过模仿课文的对话形式,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尊重生命,关爱环境。
学生能够理解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爱、互相帮助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能够认识并运用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背后的寓意,体会到关爱和帮助的重要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小苗和大树,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小苗和大树之间会发生怎样的对话呢?”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
3.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运用。
教师分析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寓意。
5. 口语表达学生模仿课文的对话形式,进行角色扮演,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教师评价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和建议。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分享课文内容,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学生书写课后日记,记录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
3. 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家校沟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给予相应的评价。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关注学生的字迹、语法和表达是否准确。
3. 口语表达评价:在课堂角色扮演环节,评价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包括语言清晰度、情感表达等方面。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语文优质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了解大树和小苗的生长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思考问题、表达感情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大树和小苗的生长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思考问题、表达感情的能力。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森林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大树和小苗的生长过程。
3.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和表达能力。
3.3 情感教育法:以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的爱心和珍惜生命的意识。
第四章:教学准备4.1 教具准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4.2 环境准备:设置一个充满大自然氛围的教室,如在教室内摆放绿色植物等。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植物,引出大树和小苗的生长过程。
5.2 讲授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讲解大树和小苗的生长过程,让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5.3 互动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大自然中的大树和小苗,思考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5.4 情感教育:通过讲述一个有关大树和小苗相互帮助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的爱心和珍惜生命的意识。
5.5 课堂小结:5.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观察自然、思考问题的作业,如观察身边的植物,了解它们的生长过程,并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的感受。
第六章:教学反思6.1 教师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观察学生对大树和小苗生长过程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对大自然和生命的热爱程度。
6.2 学生反馈:教师可采用问卷调查、学生互评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调整。
第七章:教学评价7.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以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故事内容,认识到大树与小苗之间的对话所传达的寓意。
1.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小组讨论,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大树与小苗的对话,感悟其中的道理。
2.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道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表达自己的感悟。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情境教学法通过故事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故事中的情感。
3.2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第四章:教学准备4.1 教学材料准备故事课件、讨论卡片等教学材料。
4.2 教学环境创设一个舒适、和谐的学习氛围,准备相应的教学场地。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大自然的故事,引发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兴趣,导入新课。
5.2 讲述故事教师生动形象地讲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的故事,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5.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大树与小苗的对话所传达的寓意,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悟。
5.4 分享感悟每组选代表分享自己的感悟,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补充。
5.5 小结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尊重他人、乐于助人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5.6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以“我眼中的大自然”为主题的作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课堂观察教师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讨论情况和表达能力,了解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6.2 学生作业通过学生提交的作文,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观察力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教师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教学效果、学生的反馈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7.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课堂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满意程度,以及他们的学习需求。
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教案「优秀篇」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小苗和大树之间的对话,感受大树对小苗的关爱与指导。
2.培养学生关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小苗和大树之间的对话,体会大树对小苗的关爱。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对话中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2.小苗和大树的道具3.课堂讨论话题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出示小苗和大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2.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故事背景。
(二)课文学习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小苗和大树之间的情感。
3.教师提问:小苗和大树分别代表了什么?它们之间的对话表达了什么?(三)课堂活动1.分组讨论:假如你是小苗,你会怎么回应大树的建议?假如你是大树,你会给小苗提出哪些成长建议?3.情景剧表演:学生分组表演小苗和大树的对话,让其他学生感受故事情节。
(四)拓展延伸1.教师出示讨论话题:你们认为保护环境重要吗?为什么?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1.教师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五、作业布置1.根据本节课的故事,编写一篇关于小苗和大树的日记。
2.画一幅小苗和大树对话的画,展示给大家。
六、课后反思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理解小苗和大树之间的对话,体会大树对小苗的关爱。
教师:同学们,假如你们就是小苗,当大树告诉你们“要挺直腰杆,勇敢面对风雨”,你们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学生A:我会想,大树说得对,我要像大树一样坚强。
教师:很好,那如果大树说“不要焦急,慢慢吸收养分,你会长得更快”,你们又会有什么感受?学生B:我会觉得大树很懂我,它让我不要急功近利,要踏踏实实地成长。
通过这样的对话,学生可以更好地进入小苗的角色,体会到大树的建议不仅是关爱,也是成长的智慧。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
教材分析
本文为略读课文,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
这一老一小,一个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一个是刚开始求学的小学生。
他们俩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展开了逐步深入的交流。
季老指出: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
这些不仅使苗苗受益,也使读者受到启发。
在两者的对话中,你能感受到苗苗的稚气与礼貌,更能感受到季老的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还有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学生分析
本课内容的难度和容量并不大,因而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就自己熟悉的问题发表见解,以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运用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坚持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从而激发学生想象和思考的积极性。
三维目标
知识技能:
1、认识三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我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
过程方法:是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为口语交际、习作打好基础,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教学重难点: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教学策略课前搜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初读课文。
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著名作家吗?(叶圣陶、老舍等),那么你们见过这些作家吗?有一位苗苗小同学不但见过很多著名的作家,还采访过他们呢。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有关苗苗同学采访著名作家季羡林爷爷的内容。
让我们去看看他们都谈了些什么。
2.板书课题。
3.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音(尤其注意多音字),读通句。
4.检查自读情况。
二、精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再读课文,说说苗苗同季老交流交流了哪些问题?(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
3.结合插图,体会文中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并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出来。
苗苗: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
季老:平易近人,亲切随和,幽默中善于引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
三、达成共识,感受阅读乐趣。
1.在小组内,根据文中谈到的问题,选择一两个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感受。
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2.全班交流,重点交流“闲书”问题:
(1)在苗苗对季老的采访中,他们用了很长时间在讨论看闲书。
那么到底闲书知什么,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理解吗?
(2)同学们能从两个人的交流中体会到阅读能带来欢乐,帮助写作。
老师也特别喜欢阅读。
我想这样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的大门”。
你能有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
(3)教师小结:看来,“闲书”不闲,著名诗人也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今天,老师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
四、品味题目寓意。
再读课题,说说题目的含义:
1.与二人名字相关。
2.寓意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
叶茂的大树。
五、课外拓展:(任选一、两项)
1.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
2.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阅读,读书时作摘抄或填写阅读记录卡。
3.调查一下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习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纪录。
六、写一个读书推荐卡,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同学。
七、作业
1、完成黄冈
2、朗读课文
八、板书设计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苗苗季羡林
多看书三贯通学古文
九、教学反思:
本课作为访谈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文体,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一老一小两个书虫说话的语气,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要读得自然,不做作才好。
这篇课文,我采用大讨论的方式,放手让学生围绕主题,结合课文来讨论:“闲书闲吗?”这个问题,课堂气氛活跃,效果也不错,学生都能结合小苗与季先生的对话,说出自己对于问题的看法。
不够的地方是对古文积累这一块,对谈话内容未作出恰当的引导,从学生的表情中,依然可以看出对这个超难任务有点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