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章__记忆实验(一)
- 格式:ppt
- 大小:2.00 MB
- 文档页数:80
题目瞬时记忆姓名:虞结琴班级:10级人力2班学号:2010950077摘要1、研究的问题:本次实验主要是为了证实瞬时记忆现象及其性质,了解部分报告法和延迟报告法。
2、研究过程:6人一组在实验仪器的帮助下,对被试的瞬时记忆进行测量,并记下其瞬时记忆的实验数据。
小组每人各当一次被试和主试,严格按照实验指导进行实验,详细记录了各自的实验数据。
3、研究结果:分别求出立即和延迟报告的平均值。
关键词瞬时记忆部分报告法延迟报告法1 引言感觉记忆也叫感觉登记,瞬时记忆,是指感觉刺激停止之后所保持的瞬间映像。
它作用的时间很短,转瞬消失。
此实验是关于视觉的感觉记忆,也叫图像记忆,是指视觉刺激停止后,视觉系统对信息的瞬间保持,一般保持时间在0.25秒至1秒。
这种记忆虽然为时短暂,但它为人们感知事物的连续性提供了可能,是产生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前提条件。
因此,对瞬时记忆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部分报告法虽然在识记时仍要求被试记住全部内容,但在再现时却只要求再现当时指定的一部分,再由这一部分的保存量来估计获得信息的总量。
2方法2.1被试选取安徽财经大学10人力资源管理系(2)班的六位同学作为被试。
各被试生理各项指标正常,视力正常。
2.2实验仪器EP2004型心理实验台及EP801速示仪,卡片42张,注视卡片1张,笔、纸若干。
2.3程序1.从实验卡片中任取30张,随机分成3组,把每组的卡片号码写在记录纸上,交给被试作反应记录纸(要求回忆行数不要写上),另一张记录纸上主试要写上要求被试记忆的行数。
2.将主机与附机EP801连接好,按<运行/待机>键。
3.主试根据屏显内容设置:联机模式→瞬时记忆→学号→姓名→A视场(1秒)→间隔(10秒)→次数(10),把注视卡片插入B视场,把第一组中第1张卡片插入A视场,对被试讲完指导语后,按<确定>键,主机背后绿色指示灯亮,提示被试可以实验。
实验开始后,主试在屏幕上“”指着间隔时,按事先排好的顺序更换卡片。
第8章记忆8.1 本章重点1.不同的记忆类型;2.感觉记忆系统、短时记忆、工作记忆系统以及长时记忆系统的特点和功能;3.干扰理论的内容;4.系列位置效应的内容及启示;5.加工水平理论;6.记忆术的特点和功能;7.记忆重构过程的重要性;8.人类记忆搜索和网络搜索的不同;9.记忆痕迹研究中涉及的重要方面;10.遗忘症的定义及其相关的脑区;11.脑成像技术的发展对记忆研究的影响。
8.2 复习笔记一、记忆概述记忆是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根据信息加工的术语讲,即是人脑对外界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信息的过程。
(一)艾宾浩斯定义的记忆1.材料:无意义音节。
它是由两个辅音夹着一个元音构成的无意义的三字母单元。
通过对无意义音节的测量,可以对记忆进行“纯”的测量(一种没有被由被试带入实验记忆任务中的先前学习或联想所污染的测量)。
2.学习方法:机械学习。
通过机械复述来识记,以完成任务。
3.过程:机械学习无意义音节直到能背诵所有项目,然后他强迫自己学习很多其他音节序列来分心,而不去复述最初的音节序列。
一段时间后,艾宾浩斯通过考察重学最初的音节序列需要的学习遍数来测量他的记忆。
如果他重学需要的遍数比最初学习需要的遍数要少,那么从最初的学习中信息得到了保存。
4.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如图8-1所示):记忆的最初迅速遗忘,跟随着是逐渐下降的遗忘率。
艾宾浩斯的曲线代表了机械学习实验的结果。
图8-1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二)记忆类型1.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1)内隐记忆:个体在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也称为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2)外显记忆:在意识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影响,也称为意识控制的记忆。
2.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1)陈述性记忆: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2)程序性记忆:对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它被用于获得、保持和使用知觉的、认知的和运动的技能。
(3)知识编辑:在没有意识参与的情况下执行行为序列的能力。
第八章学前儿童的记忆一、名词解释:有意记忆记忆形象记忆表象记忆恢复现象幼儿期健忘无意记忆二、判断题:。
1.幼儿擅长机械记忆,所以幼儿机械记忆的效果比意义记忆好。
()2.幼儿对表演唱比单纯的唱歌容易记住歌词。
()3.及时复习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手段。
()4.表象概括的全是事物的本质属性。
()5.“触景生情”是一种有意回忆。
()6.记忆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和回忆。
()7.遗忘的发展是先慢后快的。
8.从记忆发生的顺序来看,儿童最晚出现的是语词记忆。
()9.无意记忆是指没有理解材料的意义的一种记忆。
()10.表象是感知向思维过渡的中间环节。
()!三、选择题:1.下列有关记忆说法,错误的是( )。
A、按照记忆的目的性可以把记忆分为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B、幼儿只有机械记忆,没有意义记忆C、幼儿形象记忆效果优于语词逻辑记忆D、“记”是“忆”的前提。
2.儿童最早出现的记忆是( )。
A、情绪记忆B、语词记忆C、意义记忆D、运动记忆3.做简答题属于的提取方式。
、A保存B加工 C 再认 D 回忆4、冬冬在街上看到商店招牌上的字时,高兴地说:“妈妈,这个字我认识,老师教过我们。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属于()。
A.识记B.保持C.回忆D.再认5.以下不属于表象特征的是()A、稳定性B、直观性C、形象性D、概括性6.表象是在()的基础上产生的。
A、思维B、记忆C、注意D、感知觉7.3岁前儿童的记忆一般不能永久保持。
这种现象称为( );A短时记忆B瞬时记忆C记忆容量不足D幼儿期健忘8、对参加体育比赛获得好成绩时兴奋激动的心情的记忆,属于。
A.形象记忆B.语词记忆C.情绪记忆D.逻辑记忆9、()是影响幼儿无意识记的关键因素。
A.兴趣B.需要C.情绪状态D.智力水平四、填空题:1.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对遗忘现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实验研究,并绘制了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该曲线表明,遗忘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即:______ 。
2007-2014真题章节分类——实验心理学(一)实验心理学概述单选[09]32.铁钦纳在1901年出版了一部著作,其中对感知觉的研究和心理物理法进行了大量论述,并致力于将实验心理学建立成一个新的学科体系。
该著作是()。
A.《定量分析手册》B.《心理学大纲》C.《实验心理学》D.《心理物理学基础》[10]32.注重对单个被试进行严格控制条件下的实验研究,并由此形成了小样本研究范式的学者是A.费希纳 B.赫尔姆霍茨 C.斯金纳D.韦伯[12] 38. 保持量=(认对刺激数目-认错刺激数目)/(新刺激数目+旧刺激数目)×100%,采用这个公式计算,记忆保持量的方法是()A.再认法B.自由回忆法C.节省法D.系列回忆法[13]32.第一位用实验法研究人类高级心理现象的学者是:()A、冯特B、艾宾法斯C、铁钦纳D、巴甫洛夫36.根据波普尔的证伪观点,在心理学研究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一个理论如能被实验结果证实,则该理论一定正确B.一个理论如果能被实验结果证伪,则该理论不一定正确C.一个理论导出的预测结果如未被实验支持,则该理论一定是错误的D.一个理论导出的预测结果如未被实验支持,则该理论也不一定是错误的[14]32. 最先将物理学的方法引进心理学的研究,并对心理学与物理量之间关系进行系统探索的学者是 (A)A。
韦伯 B。
费希纳 C。
缪勒 D。
赫尔姆霍茨简答、综合题[13]77. 艾宾浩斯以自己为被试,采用机械重复记忆的方法,对遗忘规律进行定量研究,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使用的材料是什么?(2)测量记忆保持量的指标是什么?(3)用简图画出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4)实验的结论是什么?[14]79. 简述心理学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
(二)心理实验的变量与设计单选[07] 37、在一个2×2的完全随机设计中,若每种处理使用6名被试,整个实验设计需使用的被试数是A、6B、12C、18D、2440、一项实验拟考查图片材料是否比文字材料更容易识记,则材料是A、自变量B、因变量C、控制变量D、无关变量41、通过双盲法来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属于A、匹配法B、平衡法C、排除法D、恒定法46、在2×3实验设计中,研究的因素有A、2个B、3个C、5个D、6个48、在心理学实验中要求特征是影响实验效果的因素之一,反映要求特征的典型例子是A、Stroop效应B、练习效应C、霍桑效应D、序列效应[08] 40.在一项研究情绪的实验中,要求A组被试在前后两次情绪测试之间观看恐怖电影,要求B组被试在前后两次情绪测试之间休息,则A组被试通常被看做是()A.后测控制组设计的控制组 B.后测控制组设计的实验组C.前测——后测控制组设计的实验组 D.前测——后测控制组设计的控制组国外某一实验探讨了青年与老年被试阅读自然科学类与社会科学类文章的阅读速度是否存在差异,结果表明:阅读速度受材料类型和年龄因素的影响,青年被试阅读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速度较快,老年被试阅读社会科学类文章的速度较快。
短时记忆再认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考察短时记忆的再认能力,并探讨识别时间、干扰因素对再认准确性的影响。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单组设计,共有30名被试参与。
每位被试参加5个实验条件,随机次序呈现。
实验条件包括识别时间为2秒、4秒、6秒、8秒和10秒,并分别控制了干扰因素(无干扰、数字干扰、颜色干扰、形状干扰、音频干扰)。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为图片,共有50张图片,包括物体、动物、风景等。
实验过程:每个实验条件下,被试首先观看15张图片的幻灯片,每张图片停留1秒。
随后,被试接受再认测试,根据幻灯片中呈现的图片,被试需要选择图片是否在之前的幻灯片中出现过。
当呈现一张新图片时,被试需要选择“否”,当呈现一张之前出现过的图片时,被试需要选择“是”。
被试需要尽可能准确地选择。
实验结束后,记录被试的准确率和平均反应时间。
实验结果:根据被试测试结果的准确率和平均反应时间统计,我们得到以下结果:1.识别时间:在所有的识别时间条件下,被试的准确率都随着识别时间的增加而提高。
从2秒到10秒,准确率分别为68%、72%、80%、85%和90%。
2.干扰因素:各种干扰因素对再认的准确率和平均反应时间有不同的影响。
数字干扰和颜色干扰对准确率没有明显影响,但音频干扰和形状干扰会显著降低准确率。
同时,在形状干扰条件下,被试的平均反应时间明显增加。
3.平均反应时间:平均反应时间在不同条件下也存在差异。
随着识别时间的延长,被试的平均反应时间也增加。
讨论: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识别时间对短时记忆的再认能力有重要影响。
较长的识别时间可以提高再认准确率。
2.干扰因素对再认准确性有明显影响。
形状干扰和音频干扰对再认准确率造成重要的干扰。
3.在进行短时记忆任务时,被试需要尽量减少干扰因素的影响,以提高再认能力。
结论:综上所述,短时记忆的再认准确率受到识别时间和干扰因素的影响。
较长的识别时间和较少的干扰因素可以提高再认准确率。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一)引言概述:内隐记忆是指人们在无意识状态下获得、加工和利用的记忆形式。
内隐记忆实验对于理解人类认知和学习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介绍一项内隐记忆实验的设计和结果,以探讨内隐记忆对人类认知的影响。
正文:1. 实验设计- 参与者招募:从学生群体中随机选取一定数量的参与者;- 实验材料准备:准备一系列与实验目标相关的刺激词汇或图像;- 实验任务设定:设计一系列任务,如判断刺激是否重复、识别曾见过的刺激等;- 实验条件随机分组:将参与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2. 实验过程- 给予指导说明:向参与者解释实验目的、任务要求和流程;- 任务练习:为参与者提供几个练习任务以熟悉实验环境;- 实验任务执行:让参与者按照实验要求进行任务的执行;- 数据记录与保存:记录参与者的反应时间、正确率等数据。
3. 实验结果- 实验组数据分析:分析参与者在实验任务中表现的数据,比较其反应时间和正确率等指标;- 对照组数据分析:同样分析对照组参与者在实验任务中的数据;- 数据对比与统计: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确定内隐记忆的影响;- 结果解释分析:解读实验结果,归纳内隐记忆对认知的影响。
4. 实验讨论- 结果解释与验证:与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对比,验证实验结果的合理性;- 潜在机制讨论:探讨内隐记忆的潜在形成机制,如神经基础、学习规律等;- 实验局限性分析:分析实验设计及操作的局限性,提出改进建议;- 进一步研究设想:根据实验结果和讨论,提出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5. 总结通过该实验的设计和结果分析,我们可以初步得出内隐记忆对人类认知的影响是显著的。
实验结果表明了内隐记忆在学习和思维过程中的重要性。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实验,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内隐记忆的形成机制以及其在各种认知过程中的作用,为进一步提高学习和记忆效果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总结:本文介绍了一项关于内隐记忆的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
实验结果初步证明了内隐记忆对人类认知的重要影响。
目 录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一、单项选择题二、多项选择题三、简答题四、综合题第二部分 章节题库第1章 绪 论第2章 心理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设备第3章 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伦理道德第4章 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各种变量及其控制第5章 心理学实验设计第6章 传统心理物理法第7章 现代心理物理法——信号检测论(SDT)实验第8章 反应时测量技术第9章 听觉实验研究第10章 视觉实验研究第11章 注意与意识实验研究第12章 知觉现象与知觉组织实验第13章 语言认知实验第14章 学习与记忆实验第15章 情绪、动机与归因的实验研究第16章 如何独立选题、设计与实施实验第三部分 模拟试题张学民《实验心理学》(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张学民《实验心理学》(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一、单项选择题1最先将物理学的方法引进心理学研究,并对心理学与物理量之间关系进行系统探索的学者是( )。
[统考2014年研]A.韦伯B.费希纳C.缪勒D.赫尔姆霍茨【答案】B【解析】1860年,费希纳出版的《心理物理学纲要》,是最早系统地阐述感觉测量方法的著作,为科学心理学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实验基础。
2波斯纳(M.L.Posner)采用大、小写字母组合的材料进行实验,结果证实了个体对刺激信息进行加工时既有视觉编码也有听觉编码。
他采用的方法是( )。
[统考2014年研]A.减法反应时法B.加法反应时法C.开窗实验法D.心理旋转实验法【答案】A【解析】波斯纳应用减法反应时确定了某些短时记忆信息有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两个连续的阶段,减法反应时实验的逻辑是安排两种反应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没有的一个处理阶段,并在其他方面相同,然后从这两个反应时间之差来判定此加工阶段。
3在研究交通信号灯亮度对驾驶员反应速度的影响时,交通灯的亮度是( )。
[统考2014年研]A.因变量B.自变量C.控制变量D.无关变量【答案】B【解析】此研究需要控制交通信号的亮度来影响驾驶员的反应速度,所以交通灯亮度是自变量。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班级:11应用心理姓名:娄颖颖_学号:2011326670109实验时间:2012-12-06指导教师:胡信奎_一、引言系列位置效应是在学习一系列内容后,学习者对记忆材料的掌握情况与材料呈现时所在位置有关。
最早研究系列位置效应的是艾宾浩斯,他用一系列无意义音节作为学习材料,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材料开始部分最易学,容易回忆称为首因效应(primary effect),最后呈现的材料也容易回忆,遗忘最少称为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而渐近线(asymptote)指曲线的中间部分回忆最差。
首因效应是指决定第一印象的形成最先出现的中心性格特点所具有的技能效果,近因效应是指新出现的刺激物对印象形成的心理效果。
二、目的检验字母和数字识记和保持的系列位置效应,学习绘制不同形式的曲线图。
三、假设和预期1、假设被试对卡片位置在前面的和在后面的记忆要比在中间的要好。
2、假设实验位置对回忆的效果有影响,表现为实验位置在前的比实验位置在后的回忆效果差。
四、实验仪器10张编号为30~39的投影卡片(每张卡片上都有12个彼此没有意义联系的字母和数字)、速示仪。
五、方法1.被试(人数、性别、年龄)(1)被试基本信息:浙江理工大学应用心理系学生年龄:18~21岁总人数:16人(16位女生)2.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1)自变量:卡片上的系列位置、实验位置(2)因变量:回忆正确个数(3)控制变量:学习方式、材料呈现的时间、材料的长度和回忆方式等。
3.实验设计混合实验设计4.实验任务和流程分组和位置1.被试分组:随机分成A、B两组。
A(主试)组:该组被试先做主试,后做被试B(被试)组:该组被试先做被试,后做主试2.调试好仪器,按随机顺序分别给每个被试呈现10张投影卡片,10张为一组。
每张卡片大约有12秒钟让被试全部念完。
3.念完后,立即要求被试进行自由回忆并且记录在事先准备好的纸上。
回忆不出时,报告主试,进行下一张投影卡片的呈现,每张的回忆时间不超过30秒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