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
- 格式:ppt
- 大小:1.15 MB
- 文档页数:31
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1.什么是土壤的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试用它们二者的关系讨论我国南方土壤酸度偏高的原因。
根据土壤中H+的存在方式,土壤酸度可分为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两大类。
(1)活性酸度:土壤的活性酸度是土壤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直接反映,又称有效酸度,通常用pH表示。
(2)潜性酸度:土壤潜性酸度的来源是土壤胶体吸附的可代换性H+和Al3+。
当这些离子处于吸附状态时,是不显酸性的,但当它们经离子交换作用进入土壤溶液后,即可增加土壤溶液的H+浓度,使土壤pH值降低。
南方土壤中岩石或成土母质的晶格被不同程度破坏,导致晶格中Al3+释放出来,变成代换性Al3+,增加了土壤的潜性酸度,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土壤活性酸度,表现为pH值减小,酸度偏高。
2.土壤的缓冲作用有哪几种?举例说明其作用原理。
土壤缓冲性能包括土壤溶液的缓冲性能和土壤胶体的缓冲性能:(1)土壤溶液的缓冲性能:土壤溶液中H2CO3、H3PO4、H4SiO4、腐殖酸和其他有机酸等弱酸及其盐类具有缓冲作用。
以碳酸及其钠盐为例说明。
向土壤加入盐酸,碳酸钠与它生成中性盐和碳酸,大大抑制了土壤酸度的提高。
Na2CO3 + 2HCl2NaCl + H2CO3当加入Ca(OH)2时,碳酸与它作用生成难溶碳酸钙,也限制了土壤碱度的变化范围。
H2CO3 + Ca(OH)2CaCO3 + 2H2O土壤中的某些有机酸(如氨基酸、胡敏酸等)是两性物质,具有缓冲作用,如氨基酸既有氨基,又有羧基,对酸碱均有缓冲作用。
RCHNH2COOH+ HClNH3ClR CHCOOH+ NaOH + H 2ORCHNH 2COOH R CH NH 2COONa(2)土壤胶体的缓冲作用:土壤胶体吸附有各种阳离子,其中盐基离子和氢离子能分别对酸和碱起缓冲作用。
对酸缓冲(M -盐基离子):土壤胶体 M +HCl 土壤胶体 H +MCl对碱缓冲:土壤胶体 H +MOH 土壤胶体 M +H 2OAl 3+对碱的缓冲作用:在pH 小于5的酸性土壤中,土壤溶液中Al 3+有6个水分子围绕,当OH -增多时,Al 3+周围的6个水分子中有一、二个水分子离解出H +,中和OH -:2Al(H 2O)63+ + 2OH - [Al 2(OH)2(H 2O)8]4+ + 4H 2O3.植物对重金属污染产生耐性作用的主要机制是什么?不同种类的植物对重金属的耐性不同,同种植物由于其分布和生长的环境各异可能表现出对某种重金属有明显的耐性。
电子教案四土壤环境化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环境化学》教材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土壤的组成与性质、土壤污染及其影响、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与保护。
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土壤环境化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壤污染的防治技术。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性质以及土壤污染的类型和危害,掌握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土壤环境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土壤环境问题,树立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重点:土壤的组成、性质,土壤污染的类型及防治措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教学视频、实物模型。
2. 学具:土壤样品、实验室仪器、记录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土壤污染案例,引发学生对土壤环境问题的关注。
2. 新课导入:讲解土壤的组成、性质,让学生了解土壤的基本知识。
3. 土壤污染及其影响:分析土壤污染的类型、危害,介绍防治措施。
4.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土壤样品采集、分析,了解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5. 例题讲解: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具体步骤。
6.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2. 土壤污染类型及危害3.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方法4. 土壤污染防治措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内容,分析家乡土壤环境问题,提出防治措施。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实际情况,给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土壤环境化学的基本知识,但在实践操作中,部分学生操作不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土壤环境问题,开展课外实践,如参观土壤污染治理项目,了解土壤环境保护的最新动态。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的理解与应用。
第四章 土壤环境化学1、土壤圈:处于岩石圈最外面的一层疏松的部分,具有支持植物和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能力。
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还具有同化和代谢外界进入土壤的物质的能力。
主要元素 O 、Si 、Al 、Fe 、C 、Ca 、K 、Na 、Mg 、Ti 、N 、S 、P 等。
2、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共同组成的多相体系。
其本质属性是具有肥力 土壤固相包括土壤矿物质和土壤有机质。
土壤矿物质:是岩石经过物理和化学风化的产物,由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构成。
土壤有机质:土壤中含碳有机物的总称,是土壤形成的标志,土壤肥力的表现。
土壤水分:来自大气降水和灌溉土壤中的空气:成分与大气相似,不连续,二氧化碳比氧气多。
3、土壤具有 缓和其酸碱度 发生激烈变化的能力,它可以保持土壤反应的相对稳定,称为土壤的缓冲性能。
4、土壤中存在着由土壤动物、土壤微生物和 细菌 组成的生物群体。
5、典型土壤随深度呈现不同层次,分别为覆盖层、淋溶层、淀积层和母质层。
6、土壤的显著特点是具有:隐蔽性、潜在性 和不可逆性。
7、岩石化学风化分为氧化、水解和酸性水解三个过程。
8、什么是土壤的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根据土壤中H +的存在方式,土壤酸度可分为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两大类。
(1)活性酸度:土壤的活性酸度是土壤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直接反映,又称有效酸度,通常用pH 表示。
(2)潜性酸度:土壤潜性酸度的来源是土壤胶体吸附的可代换性H +和Al 3+。
当这些离子处于吸附状态时,是不显酸性的,但当它们经离子交换作用进入土壤溶液后,即可增加土壤溶液的H +浓度,使土壤pH 值降低。
根据测定潜性酸度的提取液不同,可分为代换性酸度、水解性酸度:代换性酸度:用过量的中性盐(KCl 、NaCl 等) 淋洗土壤,溶液中金属离子与土壤中H +、Al 3+离子交换。
用强碱弱酸盐淋洗土壤,溶液中金属离子可将土壤胶体吸附的H +、Al 3+离子代换出来,同时生成弱酸,此时测定该弱酸的酸度称水解性酸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