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数字身份认证
- 格式:ppt
- 大小:377.50 KB
- 文档页数:16
目录1. 系统需求 (1)1.1背景概述 (1)1.2现状与需求概述 (1)1.3需求分析 (2)1.3.1 CA建设与使用的分析 (2)1.3.2 证书存储方式的分析 (3)1.3.3 签名数据类型的分析 (3)2. 技术方案 (4)2.1系统总体架构 (4)2.2系统数据库 (4)2.3CA数字证书受理系统 (5)2.3.1 数字证书及其格式 (5)2.3.2 自建CA数字证书受理系统 (6)2.3.3 自建CA切换到第三方CA的可行性分析 (9)2.3.4 基于第三方(CTCA)的数字证书受理系统 (9)2.4数字签名认证系统 (9)2.4.1 数字签名认证的原理及流程 (10)2.4.2 客户端浏览器签名控件 (10)2.4.3 签名认证服务器及认证的业务流程 (11)2.4.4 基于WEB的签名验证管理系统 (12)2.5数据加密传输通道(SSL) (13)3. 成功案例 (13)4. 设备软件汇总及报价 (14)4.1基本设备及软件 (14)4.2CA系统设备及软件 (14)4.2.1 自建CA系统设备及软件 (14)4.2.2 基于CTCA的数字证书受理系统设备及软件 (15)4.3数字签名认证系统设备及软件 (15)4.4USB智能卡类型 (15)5. 附录 (15)1. 系统需求1.1 背景概述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大力推广,越来越多的传统办公和业务处理模式开始走向电子化和网络化,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效率、节约了成本。
与传统的面对面的手工处理方式相比,基于网络的电子化业务处理系统必须解决以下问题:(1)如何在网络上识别用户的真实身份;(2)如何保证网络上传送的业务数据不被篡改;(3)如何保证网络上传送的业务数据的机密性;(4)如何使网络上的用户行为不可否认;基于公开密钥算法的数字签名技术和加密技术,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可行性;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的颁布和实施为数字签名的使用提供了法律依据,使得数字签名与传统的手工签字和盖章具有了同等的法律效力。
JIT SRQ05 V5.0.2吉大正元电子证书认证系统技术白皮书Version 1.2有意见请寄:************.cn中国·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113号银网中心B座12层电话:86-010-******** 传真:86-010-********吉大正元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声明本文档是吉大正元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机密文档,文档的版权属于吉大正元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任何使用、复制和公开此文档的行为都必须经过吉大正元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书面许可。
内部资料请注意保密版本、密级及修改记录目录1前言 (1)1.1应用场景描述 (1)1.2需求描述 (1)1.3术语和缩略语 (3)1.3.1术语 (3)1.3.2缩略语 (4)2产品概述 (5)2.1产品简介 (5)2.2产品实现原理 (5)2.3产品系统架构 (7)3功能流程 (8)3.1产品功能 (8)3.1.1认证中心(CA Server) (8)3.1.2注册中心(RA Server) (8)3.1.3密钥管理中心(KM Server) (8)3.1.4在线证书状态查询服务(OCSP Server) (8)3.2工作流程 (9)3.2.1认证中心(CA Server) (9)3.2.2注册中心(RA Server) (12)3.2.3密钥管理中心(KM Server) (16)3.2.4在线证书状态查询系统(OCSP Server) (20)4产品特点 (20)4.1丰富完备的功能 (20)4.2部署灵活、操作简单 (21)4.3完全符合国内、国际PKI建设标准 (21)4.4系统平台的高安全性 (22)4.5稳定的性能保证系统的高可用性 (23)4.6广泛的平台兼容性 (23)4.7系统架构的可扩展性 (24)4.8良好的易用性与安全清晰的管理模式 (24)4.9应用平台的开放性 (25)5运行部署 (25)5.1交付产品和系统配置 (25)5.1.1产品逻辑结构图 (25)5.1.2产品清单 (26)5.1.3推荐配置 (27)5.2产品规格和L ICENSE机制 (27)5.3系统组成 (27)5.3.1部署结构-全面型 (27)5.3.2部署结构-精简型 (29)5.3.3部署结构-密钥托管型 (30)6资质证书 (32)7典型案例 (32)图表目录图表1-1术语对照表 (4)图表1-2缩略语对照表 (4)图表2-1系统体系结构 (7)图表4-1SRQ05支持的标准 (22)图表5-1逻辑结构图 (25)图表5-2产品清单 (26)图表5-3推荐配置 (27)图表5-4部署结构图-全面型 (28)图表5-5系统组成清单-全面型 (29)图表5-6部署结构图-精简型 (29)图表5-7系统组成清单-精简型 (30)图表5-8部署结构图-密钥托管型 (31)图表5-9系统组成清单-密钥托管型 (31)1 前言1.1 应用场景描述在现实生活中,表达人身份的是居民身份证,而在当前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网络环境中,证书越来越被广泛的用来代表人、设备、服务器等实体的身份;现实生活中,居民身份证是由公安局进行颁发和管理的,那么在网络环境中,用来颁发和管理身份证书就是公钥基础设施。
信息安全技术05章第五章认证技术现代密码的两个最重要的分⽀就是加密和认证。
加密的⽬的是防⽌敌⽅获得机密信息。
认证则是为了防⽌敌⽅的主动攻击,包括验证信息真伪及防⽌信息在通信过程中被篡改、删除、插⼊、伪造、延迟及重放等。
认证主要包括三个⽅⾯:消息认证、⾝份验证和数字签名。
上⼀章介绍了数字签名技术,本章将对认证技术的另外两个⽅⾯进⾏介绍。
5.1 消息认证⽹络安全所⾯临的基本攻击类型,包括:被动攻击(获取消息的内容、进⾏业务流分析)主动攻击(假冒、重放、消息的篡改、业务拒绝)。
抗击被动攻击的⽅法是加密,抗击主动攻击的⽅法则是消息认证。
消息认证是⼀个过程,⽤以验证接收消息的真实性(的确是由它所声称的实体发来的)和完整性(未被篡改、插⼊、删除),同时还⽤于验证消息的顺序性和时间性(未重排、重放、延迟)。
除此之外,在考虑⽹络安全时还需考虑业务的不可否认性,即防⽌通信双⽅中的其⼀⽅对所传输消息的否认。
实现消息的不可否认性可通过数字签字,数字签字也是⼀种认证技术,也可⽤于抗击主动攻击。
5.1.1 消息认证的模式5.1.2 认证函数消息认证机制和数字签字机制都有⼀产⽣认证符的基本功能,这⼀基本功能⼜作为认证协议的⼀个组成成分。
认证符是⽤于认证消息的数值,它的产⽣⽅汉⼜分为消息加密、消息认证码MAC(Message Authentication Code)、杂凑函数(Hash Function)三⼤类,下⾯分别介绍。
1.消息加密(Message Encryption Function):消息加密产⽣认证符是指将消息加密后的密⽂作为认证符,其⽤法⼜根据单钥加密还是公钥加密有所不同。
1)单钥加密图5.1表⽰消息M的发送⽅A根据单钥加密算法以与接收⽅B 共享的密钥K对消息加密后发往B。
第三⽅不知密钥K就不能恢复消息的明⽂,因此系统提供了保密性。
图5.1单钥消息加密:保密性和认证性该系统还向B保证所收到的消息的确来⾃A,因为只有A知道密钥K。
文/张子轩 张艳培 四川轻化工大学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5G超级SIM卡在信息安全和反诈骗应用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介绍了智能卡、动态口令认证、生物特征识别等身份认证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场景,并强调了双因素识别方式在防止身份盗窃方面的优势。
文章详细阐述了5G超级SIM卡如何利用其内置安全元素(SE)提供的信息安全处理功能,实现移动终端APP的身份认证和授权,从而确保信息安全。
此外,本文还讨论了5G超级SIM卡在支付应用过程中的安全性,特别是通过结合运营商大数据能力和数据短信功能,为交易安全提供了有效保障。
在反电诈应用方面,文章介绍了5G超级SIM卡作为数字身份认证载体的优势,包括与可信身份认证平台的互通、支持访客认证以及高安全性等特点。
同时,探讨了运营商如何利用大数据手段建立反电信诈骗数据库,并通过与银行反诈中心的合作,实现对风险电话的预警和拦截。
此外,本文还总结了5G超级SIM卡在反诈骗方面的其他应用,包括采用高级加密技术、支持多种安全防护功能以及与其他反诈骗技术的结合使用。
通过这些措施,5G超级SIM卡有助于保护用户隐私和安全,降低被骗风险。
关键词:5G超级S I M卡;身份认证;安全元素(SE);反诈骗引言经过10余年的发展,我国的互联网移动支付业务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中国人民银行在2024年2月10日发布的高频监测数据显示,今年除夕夜,伴随着零点钟声的敲响,网联清算公司和中国银联处理的全行业网络支付交易达到峰值,最高并发量达到每秒10.9万笔,相比去年增长4.61%,创同期历史新高[1]。
近日,中国银联发布2023移动支付安全大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支付安全是用户的首要诉求,超七成用户选择设置支付验证。
愿意使用小额免密支付的用户中近半数用户倾向于低免密限额。
电诈威胁依然严峻,但人均电诈损失有所下降,虚假购物、刷单返利诈骗等为造成用户损失的主要电诈手法,短信、电话等传统渠道仍是电诈信息主要来源[2]。
数字人民币的身份认证与用户隐私保护对于数字人民币的身份认证与用户隐私保护,应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身份认证:为了确保数字人民币的安全和合规使用,可以采用有效的身份认证机制。
这可以包括使用数字身份证明、生物特征识别等技术来验证用户的身份信息。
但是,需要确保身份认证过程符合隐私法律法规,并且用户的个人信息不会被滥用或泄露。
2. 匿名性与隐私保护:数字人民币在设计上可以提供一定程度的匿名性和隐私保护,以保护用户的个人隐私。
这意味着在支付过程中,用户的身份信息和交易细节可以被适当加密和隐蔽。
然而,需要权衡隐私保护与反洗钱、反恐怖主义金融等法律法规之间的平衡,以确保数字人民币的合规性。
3. 数据安全和加密技术:为了保护用户的隐私和支付安全,数字人民币的运行需要采用强大的数据安全和加密技术。
这包括对用户数据进行加密存储、传输和处理,确保用户的个人信息和交易细节得到恰当的保护。
4. 合规监管与法律保障:数字人民币的运营需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个人信息保护、支付安全、反洗钱等方面的规定。
同时,相关监管机构也应制定相应的监管政策和措施,加强对数字人民币的监管,以保障用户的隐私和权益。
5. 用户知情权与选择权:在数字人民币的使用中,用户应当有权知情并控制自己的个人信息和隐私。
平台和运营商应提供清晰而透明的隐私政策,明确用户的权力和权益,同时提供用户选择是否参与数字人民币支付的权利。
总之,在数字人民币的设计和推广过程中,应该经过充分的隐私风险评估,并采取必要的技术和管理措施来保护用户的隐私和身份信息。
同时,相关政府机构和监管机构应配套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政策,建立有效的隐私保护和监督机制,以推动数字人民币的安全和可信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