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2019学年高中历史考点含2016年高考试题人民版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2
学霸推荐学习七法一、听视并用法上课听和看注意力集中一、听思并用法上课听老师讲并思考问题三、符号助记法在笔记本上课本上做记号标记四、要点记取法重点要点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记下五、主动参与法课堂上积极主动的参与老师的讲题互动六、听懂新知识法听懂老师讲的新知识并做好标记七、目标听课法课前预习不懂得标记下,在课堂上不会的标记点认真听讲做笔记带着求知的好奇心听课,听不明白的地方就标记下来,并且课后积极的询问并弄懂这些知识,听明白的知识点也要思考其背后的知识点,打牢基础。
绝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试题类型: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历史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历史试题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20 题,每题3 分,共计6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冶“小儿不及长孙冶的说法。
这些说法体现的是A.家族和睦B.等级秩序C.贵族世袭D.宗法观念2 .《史记》记载:“秦王发图,图穷匕首见……(荆轲)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铜柱。
山东嘉祥武氏祠的汉代画像石《荆轲刺秦王》(下图)再现了这一场景。
《史记》记载和这块画像石在A.描绘上是一致的B.形式上是一致的C.风格上是一致的D.主题上是一致的3 .《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冶这里“水车冶的使用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4 .“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
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
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
冶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5 .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冶,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
2019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其参考答案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72分)注意事项: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案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第小题1.5分,共4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我国的氏族社会始于A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2、今桂林与长沙之间,历史上的水路交通最早开通于A战国 B 秦朝 C西汉 D隋朝3、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人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
”这种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A东汉 B曹巍 C唐朝 D北宋4、元朝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是图中的A (1)B (2)C (3)D (4)5、《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中关于社会经济的主张A互相矛盾 B大同小异 C完全一致 D互为补充6、甲午战争后,列强竟相对清政府代款,是为了(1)取高额回扣利息(2) 长期把持中国海关(3)进一步控制中国命脉(4) 扩大在华政治势力A、(1) (2) B (1) (2) (3) C (1) (2) (4) D (1) (2) (3) (4)7、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A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 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政治体制C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 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的出路8、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是美国侵略中国新阶段的标志。
这主要是因为该政策A得到了列强的认可 B可使美国在华获得的权益居列强之首C表明美国承认列强的在华特权 D有利于美国加快侵华步骤9、武昌起义后,列强由准备武装干涉转为“严守中立”,导致这一变化的决定因素是A列强之间利益冲突,争执不下 B受到“门户开放”政策的约束C革命形势的发展超出列强的预料 D袁世凯出任内阁总理大臣足以应付局面10、列关于二次革、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都是国民党直接领导的 B都是为了维护辛亥革命C都反对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最终都未取得成功11、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功绩在于A确立了“民主”和“科学”的主导地位B批判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C揭开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D沉重打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权威12、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原因是A日本侵略军战线太长 B抗日根据地有力牵制敌军C中国人民抗日力量尚未充分发展 D英美主张接受“近卫声明”13、中共中央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三大口号,主要是针对A近卫关于“建立东亚新秩序”的声明 B汪精际集团公开叛国投敌成立伪政权C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前后的政策转变 D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破抗战14、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提出的土地政策的共同点是(1) 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2) 消灭封建剥削制度(3)农民基本利益(4)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A (1) (2)B (1) (2) (3)C (1) (3) (4)D (1) (2) (3) (4)15、中国共产党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急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条件中,不包括A没收官僚资本 B完成土地改革C合理调整工商业 D节减国家机构经费16、造成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多种因素中,主要的是A空前严重的自然灾害 B国际反共势力的破坏C“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反右倾”的后果 D苏联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17、1975年邓小平主持全面整顿的实质是A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B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C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 D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全党工作大局18、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强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C巩固和完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D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19、17世纪的英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考点9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2016·课标全国Ⅰ卷·T25)如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解题指南】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解答关键:理解古代中国个体经营和田庄经营的特点。
【解析】选D。
个体农户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图片中有多人进行集体劳作,故A错误;精耕细作指的是以一家一户为经营单位,在一定面积土地上,采用较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故B错误;土地公有制出现于先秦时期,C与题干“汉代”不符;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汉代土地高度集中,出现了田庄式的生产方式,豪强地主将贫民和破产自耕农禁锢在土地之上,采用集体劳动的办法,故D正确。
2.(2016·课标全国Ⅱ卷·T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解题指南】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解答关键:正确理解土地兼并现象的原因及影响。
【解析】选B。
由材料中“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可知宋代出现了土地的高度集中即土地兼并现象;多数封建政府都采取过抑制兼并的措施,北宋政府却“不抑兼并”,导致兼并现象严重,故B正确。
3.(2016·课标全国Ⅲ卷·T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解题指南】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及商业发展的特点。
《高考真题》2019届高考历史高频考点题型分类汇编__卷7含解析新人教版高频考点题型分类汇编——卷71、下面为1949—1952年中国私营工业产品的销售情况统计表(单位:%)。
据表可知,当时的中国()A.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建立B.国家对国民经济影响力增强C.私营工业占据主导地位D.开始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2、“一五”计划从1951年初开始酝酿,至1955年2月基本定案,历时4年多,共编制了5次。
1955年7月,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九五三—一九五七)》,至此,“一五”计划的编制工作最终完成。
材料反映了() A.党内对实行计划经济存在分歧 B.“一五”计划有利于恢复经济C.新中国对经济建设探索的迷茫D.新中国对经济建设探索的谨慎3、1953年至1955年,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的形式是“四马分肥”,即企业在分配利润时,国家税收占3(4)5%,职工福利费占15%,企业公积金占30%,资本家红利占20.5%。
这一措施表明()A.国家对私营企业实行代购代销制度B.工人阶级获得对企业的民主管理权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已经完成D.这类企业已带有明显社会主义性质4、“队里花生大丰收,一颗能榨十缸油,豆荚用来做军舰,十万军队装不够。
”这首民间歌谣最有可能出现在中国()A.20世纪40年代末B.20世纪50年代末C.20世纪60年代末D.20世纪70年代末5、图中所示是改革开放新时期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轴,其中,对空白的三个时间曾经发生的事件解读正确的是()A.①实行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经济政策和政治制度B.②带动了珠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C.③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增长D.以上三个事件都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表现6、鸡毛换糖的说法最初源自浙江省义乌市廿三里镇,是指在物资匮缺的年代,小商小贩走街串巷,以红糖、草纸等低廉物品,换取居民家中的鸡毛等废品以获取微利。
2016年全国卷一(主观题)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朝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
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
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
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材料二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
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
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
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据《康有为全集》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13分)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晋冀鲁豫湘鄂赣徽闽粤10省使用)材料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
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
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
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高中历史考点6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含2016年高考试题人民版
1.(2016·上海卷·T30)一个历史事实可以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
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四国条约》
B.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十月革命——社会主义思潮
C.罗斯福新政——《全国工业复兴法》——《社会保险法》
D.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突袭波兰——德国投降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十月革命、罗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
解答关键:理解上述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
【解析】选A。
B错在十月革命不是直接受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影响;C 错在后两项不是包含关系,而是并列关系;D后面两项不是包含关系;A 每一环节都是上一环节的内容,故选A。
1 / 1。
考点15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1.(2016·课标全国Ⅱ卷·T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
四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解题指南】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解答关键:理解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解析】选B。
由材料中的信息“第一个五年计划”“四年以后”可知,当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时候,美国正处于经济危机期间,美国关注苏联的经济建设的出发点是想为摆脱经济危机寻找出路。
A说法不正确,苏联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之外,并未受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C不正确,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并不是用农业保障工业发展;美国关注的不是苏联的公有制而是其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国家的作用,即计划经济体制,故D不正确。
2.(2016·江苏单科·T19)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
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
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解题指南】本题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题关键:农业增收的各要素中,工具革新是一方面,关键还要看劳动者的积极性。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
【解析】选C。
材料“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表明农村并不缺少机械操作员,故A错误;农业集体化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机械化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不是农业没有明显增产的原因,故B错误;苏联“一五”计划期间片面发展重工业,从农民那里拿走的过多,导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阻碍了农业的发展,故C正确;苏联的土地归国家或集体所有,农庄拥有土地所有权,故D错误。
绝密★启用前2019年高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1卷)历史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4分)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2.(4分)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3.(4分)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
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
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
”据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4.(4分)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D.地区经济的差异5.(4分)表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黄彬国学生,干练有才,上海招商局创办时,章程皆其手订。
朱纯祖监生,幼时孤苦伶仃,学习米业,中年创设朱丽记花米行。
姚光第南邑生员,感于地方贫瘠日甚,就其家设机器轧棉厂。
2019届石景山区2016级高三下学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祝考试顺利★考生须知1.本试卷共17页,共两大部分,41道小题,满分30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在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姓名和准考证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请将答题卡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140分)本部分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下图是西周分封示意图,其布局结构能够反映出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下列有关分封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以宗法制为原则的权利分配B. 加速民族重组与融合的进程C. 同姓亲族均分布在中原战略要地D. 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的政治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族召公奭的封地在今天的北京地区,因此同姓亲族均分布在中原战略要地的说法错误,C选项符合题意。
分封制以宗法制为原则的权利分配的说法正确,A选项排除。
分封制通过在地方建立诸侯国和武装扩张,加速民族重组与融合的进程,B选项排除。
分封制是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的政治制度,D选项排除。
2.“夫大块(自然)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先秦时期表现出善生乐死的超然态度,主张薄葬的学派应该是A. 道家B. 墨家C. 儒家D. 法家【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家主张善生乐死的超然态度和薄葬,A选项符合题意。
墨家主张薄葬,但是和善生乐死的超然态度无关,B选项排除。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政和民本思想,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
法家主张加强中央集权,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3.故宫博物院钟表馆收藏了十八世纪200多件中外各式钟表,其中最特别的是一件进贡给乾隆皇帝的礼物——“铜镀金写字人钟”(见下图)。
当启动开关时,一个欧洲绅士模样的机械人就会在面前的纸上写下“八方向化,九土来王”8个汉字。
考点2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016·课标全国Ⅰ卷·T48)【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量。
高丽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唐玄宗开元后期出任安西副都护,镇守西域。
天宝六年(747),高仙芝率一万骑兵,历经艰难险阻,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境内),俘其国王。
经此一役,“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
天宝八年(749),高仙芝以石国(依附于唐朝的西域小国)不守蕃属之礼为由,率军征讨,大肆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
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与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战于怛逻斯城(在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唐军大败。
自此,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
(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高仙芝的功过。
(6分)【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对高仙芝的评价。
解答关键: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
【解析】第(1)题,据材料“唐朝开边拓土”及所处时代,得出其积极的边疆政策;任用少数民族将士体现出开放的民族政策与用人政策;结合所学知识,从唐朝综合国力的强大,民族和对外交往的繁荣等方面分析。
第(2)题,由“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可知高仙芝为维护唐朝统治,为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西域稳定做出过贡献;由材料“率军征讨,大肆杀掠”“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可知高仙芝的个人贪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朝的西域开拓。
答案:(1)背景:强大的综合国力,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对外贸易繁荣;积极的边疆政策;开放的民族政策与用人政策。
(2)评述:维护唐朝的统治;为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西域稳定做出过贡献;个人贪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朝的西域开拓。
2.(2016·课标全国Ⅱ卷·T48)【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郑板桥,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为“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
考点15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2016·课标全国Ⅱ卷·T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
四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解答关键:理解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解析】选B。
由材料中的信息“第一个五年计划”“四年以后”可知,当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时候,美国正处于经济危机期间,美国关注苏联的经济建设的出发点是想为摆脱经济危机寻找出路。
A说法不正确,苏联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之外,并未受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C不正确,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并不是用农业保障工业发展;美国关注的不是苏联的公有制而是其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国家的作用,即计划经济体制,故D不正确。
2.(2016·江苏单科·T19)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
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
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
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
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题关键:农业增收的各要素中,工具革新是一方面,关键还要看劳动者的积极性。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
【解析】选C。
材料“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表明农村并不缺少机械操作员,故A错误;农业集体化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机械化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不是农业没有明显增产的原因,故B错误;苏联“一五”计划期间片面发展重工业,从农民那里拿走的过多,导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阻碍了农业的发展,故C正确;苏联的土地归国家或集体所有,农庄拥有土地所有权,故D错误。
3.(2016·浙江文综·T22)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
它集中反映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
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
解答关键:提取材料信息与把握斯大林模式。
【解析】选C。
图片反映了变化前个体农户所占比重最大,集体农户与工人占很小比重;调整后个体农户减少,集体农户与工人所占比重增大。
结合所学知识,斯大林时期进行工业化运动与农业集体化运动,符合图片中的变化,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