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45学子 2017.01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当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王 云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质水平的极大提高,人的自我意识高前高涨,过分注重自我,加之人文教育的缺乏,让整个社会付出沉痛的代价。
语文教学中对生命意识缺乏关注,教师孤立地讲解字词,很少顾及学生的情感体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需求,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其灵气被扼杀、人格被异化、意志被消磨。
一、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淡薄的主要表现1.对生命意识理解有误。
传统教学中,教师迫于升学压力,迷恋于对考分的追逐,以致学生的价值观也被扭曲,学生因考得不好会被老师批评、家长责骂、学生嘲笑,他们并不认为活着就是一种幸福。
“蝼蚁尚且偷生”,学校要进行必要的生命教育,让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2.整个社会生命意识淡漠。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封建思想体现了对生命的漠视,社会主流意识观念过于强调集体利益。
“拎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的英雄主义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难能可贵,但对于小学生过于强调这种观念,会导致他们视生命如草芥。
西方不良思想的影响,“人生烦恼”、“生命权利是属于自己的”等观念使他们不能正面挫折,甚至会出现极端的选择。
3.生命意识教育的导向错误。
传统教育中,教师重知识灌输轻人文关怀,学生对生命现象缺乏认识,对生命过程缺乏思考,感受不到生命的意义,体会不到生命的快乐。
语文教学沦为单纯的技术训练,而情感、审美等因素被抛弃,课文被人文肢解,“真、善、美”的缺失使“学会做人”成为一句口号。
4.受功利性的影响。
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只注重短期的效益,而忽视了长远的发展,学生步入社会后根本不知道能干些什么。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功利性超越人性,凡是与考试挂钩的就重视。
功利性教育也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左右着人们的行为习惯。
二、强化生命意识教育的有效对策1.增加教材的生命意识教育内容。
语文教材肩负着传承文化的使命,文字传递着深刻的思想、叩击丰富情感的声音,闪烁着个性的光芒,流淌着富有生命之泉。
培养小学生生命意识的建议教案近年来,社会上发生了一些与生命有关的事件,引起了大家对生命意识的关注。
生命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他人和自然界中一切生命的尊重、保护和珍视的意识。
培养小学生生命意识已成为现代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我国小学生是人口最大的学生群体,由于他们年龄较小,知识面较窄,需要在平常的教育中注重生命意识的培养。
本篇文章就是针对小学生的生命意识培养提出一些建议教案。
1. 丰富的生命故事生命是一个神奇而又脆弱的过程,为了让小学生深刻了解这个过程,我们应该以生命故事为主题展开一系列活动。
比如可以用《小蜜蜂的一生》、《小鹿过马路》、《小鸟如何飞行》、《生命树》等生命故事书籍来引导小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
故事不仅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还可以让他们慢慢领悟到生命的神奇和可贵之处。
学校可以在中午时段或放学后,开展生命故事分享活动,让同学们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生命故事,分享出来,彼此交流,并且能够学以致用,体现生命的重要性。
2. 探究自然生态自然界中存在着丰富的生命体,当小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就会对生命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通过学校组织到自然中去观察、了解、探究,小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直观地体验到生命。
可以在田野里观察花卉、各种小动物等,搜集它们的名字、特征、成长环境等信息。
这样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生命中的许多奥妙和玄黄,在观察与探究中能够更加深刻地体认到自己与自然的关联性。
3. 视频教学通过有趣的生命意识视频课程来引导小学生需要关注生命,爱惜珍惜生命。
生命观念教育课程中,不仅能够给孩子们带来愉快的学习体验,更能够让他们明白保护生命的意义。
同时,视频课程中资料丰富、有趣而且主题鲜明,能够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与研究兴趣。
举个例子,可以录制与动物保护有关的短片或动画片,让小学生来了解不同的动物,它们的生长和喜好,还能让他们明白行为对动物、环境的影响。
4. 游戏教学在学生集中注意力和专注力显著低下的情况下,采用游戏教学形式对于培养小学生生命意识也是很有效的。
浅谈在语文课堂中唤醒学生生命意识柳石路第二小学黄婉霞【论文摘要】加强生命教育,强化生命意识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文字教育的同时,也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
关注生命,培养生命意识是语文教育的要求,也是人本化教育的体现。
【关键词】生命教育、小学语文【正文】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是一种责任。
尤其是在本校生命教育“健雅文化”课题建设环境下,将生命教育与语文相结合,在孩子们的生活中落实生命教育更显重要。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把握生命教育的正确时机,适时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他们在关注生命存在中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我们的课文与阅读读本中里篇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文,有描写大自然旖旎风光的、有蕴含深刻道理的故事、有闪耀人物精神光环的……面对蕴涵丰富的课文,我们要善于挖掘文章的内涵,筛选适合进行生命教育的内容。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以生为本,以文会话,注重阅读理解和感悟,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学习语文需要两条腿走路,即“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
小学生认识一定数量的汉字后,教师要渐进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的变化,知识的增长,先引导学生阅读注音读物,再读纯汉字读物,先引导阅读短文,再读长篇文章或整本读物。
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如何阅读一篇文章,如何阅读整本书的方法。
教师要鼓励学生摘录好词佳句,制作读书卡片,撰写读书笔记,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要经常组织亲子读书会,召开读书汇报会,开展读书评比活动,通过多种载体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觉地在动漫卡通、儿童文学、人文教育、科普知识的陪伴下成长,就能在成长中向更高更深的阅读领域迈进,生命教育就自然向更深更宽的领域扩展开去。
古诗教学:唤醒学生生命意识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思想的深入人心,教育开始转向以学生为本,开始注重学生的“智能形成”与“个性发展”,开始关注学生的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是个体生命为了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依据先天的基因,加上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具有对客观事物进行解读、摄取、表现和改造的潜在能量和欲求。
语文教学具有浓厚的人文性、鲜明的形象性、强烈的情感性,这就为语文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提供了宽广的天地。
下面笔者着重从古诗教学的角度来加以阐述。
小学语文课本每册都选有古诗,这些古诗风格流派各异,有哲理诗,写景诗,也有咏物诗。
每一首诗都流淌着生命意识之泉,汩汩清流,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
古诗是融音乐美、书画美、意境美为一体的古典艺术,走近、学习和感悟古诗的前提是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而随着学生生命意识的被唤醒,他们对古诗的理解会更深刻,把握会更准确,感悟会更透彻。
那么怎样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以古诗的形象性为突破口,以咬文嚼字为手段,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在感受自然美的同时,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语文学科的基本要素是语言,由语言组成的文章,绝不是字词句的简单拼凑堆砌,而是生命意识的符号化。
诗的语言极其凝练含蓄又生动形象,古诗中描写的对象,往往具有形象性和可感知性。
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形象性为突破口,充分注意到由色彩、线条所构成的形象画面,以适合小学生认知的一般规律。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整首诗是从“望”字展开的。
“日照”、“紫烟”、“瀑布”、“银河”每个物体中分别包含着色彩红、紫、白、蓝这四项组合起来,就是一幅斑斓的画面,从无色彩的字词的描述中,引导学生看到绚丽的七彩,引起他们对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的热爱与赞美。
诗中“挂前川”,“飞流直下”、“落九天”,浩浩荡荡奔流的声势与一泻千里飞流的动感中,具有了线条美。
其线条笔墨随意、酣畅淋漓,大有踏破贺兰山之气势的快感。
无数线条加上多种色彩织成了雄伟壮美的庐山风景画,生命意识的唤醒使学生读诗时仿佛把着诗人的脉,身临其境地沐浴着大自然的美丽。
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生命教育逐渐成为学校教育,尤其是新时代教育的热点话题。
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既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紧迫任务。
本文将通过多个生命教育案例分享,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一、生命教育案例分享1.《小学生感恩递心情教育计划》在河北的某小学,学生们通过该计划将生命意识融入到了每个细节中。
学生们不仅把自己的感受、想法和心情通过信的形式寄给老师和同学,还拍下自己参与公益活动的照片,发在班级微信群中。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们逐渐深入地理解到感恩、爱心、公益等含义,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懂得尊重他人的生命。
2.《捐献器官,传递爱心》在上海的某中学,学校开办了关于器官捐献的生命教育课程,也让学生们实地参观了器官捐献中心。
通过讲解和实践,学生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懂得了器官捐献的重要性,并表示要将来成为一个器官捐献志愿者,为更多需要的人送去生命。
3.《青春无悔,传递正能量》在江西的一所中学,学生们参与了一次爱心义卖活动。
在活动中,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收集物品,并将义卖的收益全部捐献给了当地困难儿童,用自己的生命传递着无私的爱。
此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生命意识,也树立了正面的价值观,激励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通过上述案例的分享,我们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需要加强学校的生命教育,让学生们深度体会生命的可贵和脆弱,从而激发生命的自觉性和生命的责任感。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1.多角度宣传,使生命意识深入人心学校应该加强对生命教育的宣传,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包括专业讲座、实地考察、参观、电影欣赏等,让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生命,从而激发出不同角度的思考和理解。
2.多元化教育,培养生命观学校要注重整合各方资源,不断开发新的科普课程,让学生们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深刻理解生命科学知识,并借助相关的教育设施,比如生命科学博物馆、生命科学馆等,让学生们全方位感受生命的奥秘。
也谈课堂教学智慧——课堂教育生命意识的唤醒一、我们的办学理念我们朝阳中学的办学理念与核心是“根植生命,唤醒智慧”。
把生命还给教育,让教育充满智慧是全校师生的共同的追求和愿景。
二、人的生命组成与课堂教育的生命意识的唤醒“人的生命可以分为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价值生命、智慧生命四个组成部分,自然生命是生命的根本,是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和本能的存在方式;精神生命是生命的升华,是它赋予人灵性、灵魂和人格;价值生命是人的生命有了价值取向,赋予人价值标准和判断,使人的主观性、目的性和客观性、实践性统一起来,达到真善美的完美的结合;智慧生命是生命的创造与超越,使人的认识更加理性、科学与艺术,使人的精神更加健康、崇高、丰富、完美,是人发展的动力源泉:这四种生命体现出了人的身体、心理、智慧、价值和道德的完整性和统一性,是生命系统不同的要素,发挥着不同的功能。
”[1]这四种生命的要素赋予了课堂教学生命的含义。
课堂教育的生命意识主要途径在于对生命意识的唤醒和引导,唤醒沉淀在人生命意识和潜意识中生活经验、尊严感、道德感,使人产生求知、向善、创造的生命激情。
三、课堂教育的目的就是唤醒被教育者沉睡的自我意识德国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目的就是采用合适的教育方式从生命深处唤醒被教育者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创造力、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四、采用何种合适的教育方式来唤醒学生(1)、用有生命价值的生活资源唤醒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
”唤醒是课堂教学生命表达的关键,学生的生活是唤醒的基本催化剂。
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用有生命价值的生活资源唤醒学生,为学生发展服务。
在教学中要瞄准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生物学与生物的密切关系,从而唤醒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谈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唤醒本文是关于谈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唤醒,感谢您的阅读!所谓生命意识,就是指个体对生命存在的一种自觉的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生命存在的一种深刻感觉,是对人的生命存在终极价值的审视。
在教学论的范畴中,生命意识就是优良的品格、聪慧的悟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感觉……我们的教育如贯之以生命就从知识化转向生命化,便显得智慧、灵动、勃发盎然生机。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知的堆积。
”一、透析现状,反思生命意识在教育中缺失的原因1.功利主义思想的主宰功利主义下的应试教育让学生过早地接触到成人社会才有的残酷竞争,把物质欲求作为唯一追求的结果。
这使得我们无法为生命寻求安顿。
对于所追求的目标也越来越没有了把握,失落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所以,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是大大改善了,但是精神生活的质量并没有获得同步的发展。
人的精神失衡了,生命意义缺失了。
2.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我们的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只注重与升学考试有关的科目,只关注能用分数来衡量的有形的“知识”。
对于人生命成长至关重要的、内在的诸如理想、信念等精神的东西往往漠不关心。
这样的教育必然是使学生缺乏生命意识的教育。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二、实施策略,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1.创设最佳情境,点燃生命的激情人作为人的存在是时空性存在,生活世界是他们的生命存在赖以展开与充实的情境。
创设情境是对具体时间具体地点的某一具体情境的领悟。
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天地,创设一些具体情境,点燃他们的生命激情,感受作品作者的生命情怀。
父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朱自清的《背影》是永恒的经典。
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课前深情诵读小诗《父亲老了》渲染气氛,温情四溢之时带领学生一起欣赏刘和刚的《父亲》MTV,让学生说说此刻的感受,或是哪个画面深深感动了自己?学生沉浸在笔者创设的情境中,也能结合自己的经历,畅所欲言。
笔者趁机把歌曲背后的辛酸故事推出来:刘和刚生长在农村,家境贫寒,父亲刘滋溪为了给儿子积攒学费,披星戴月地在庄稼地里忙碌,由于过度疲劳,在一次耕地时,不小心被“起垄犁”轧断了左手小指。
在体育课堂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体育是体现人的生命性的活动,体育课堂把少年儿童的生命意识看作一个特有的特征来看待,把儿童少年的生命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依据生命的特征来开展体育教学,才能真正的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激活生命的潜能。
体育课堂为成就学生的生命意识,让孩子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成就人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体育课堂生命意识健康生活生命在于运动,通过运动强健我们的体魄,锻炼我们的身心,让学生在释放身心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意志,铸就坚强的品格,培养生命意识,让孩子担负起更多的生命责任。
体育《新课标》中尽管没有提及生命生存教育的相关内容,但快速发展的经济建设和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使得生命教育日渐重要。
体育课作为培养孩子健康意识的重要载体之一,我们广大体育老师应充分认识到在体育课堂进行生命教育的特殊性,通过体育活动让孩子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成就人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以人为本,播下生命意识的种子“生命意识”在字典里面这样解释:每一个现存的生命个体对自己生命的自觉认识,其中包括生存意识、安全意识和死亡意识等等。
体育课是培养全面、协调、健康、的重要手乐观人生的重要手段,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
眼于全体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依托于体育课堂的生命教育以锻炼为本,让孩子学会健康的生活、学习成为时下学生成长的需要。
因此,在体育课堂对青少年播下生命生存意识的种子,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提高生命质量,才能更好的焕发体育课堂的魅力。
体育课堂不仅仅是运动的教育,还要将生命教育视为体育活动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运动这一载体,围绕培养“健康的人”、“有信仰的人”、“有责任感的人”、“有意志力的人”而展开,真正地落实“生命为重”的理念。
要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我们的生命来之不易,它是父母感情的结晶,心力和体力的结晶。
无论在任何情况,都要爱惜自己的生命。
利用古诗教学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摘要:学生的生命意识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生命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语文的古典诗歌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以期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
关键词:生命教育诗歌学习生命意识新课程改革下,在初中古典诗歌教学中融入生命意识教育,能够更好地起到激发学生呵护生命、善待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对于初中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豪迈开阔的胸襟杜甫《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虽然他身处战乱的年代,现实多么残酷,却直到晚年都心系国家命运。
唐代的诗人还有豪迈的胸襟,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李白的《将进酒》,在悲歌慷慨中见精神气魄,从中见时光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屈原《离骚》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现了诗人虽身处污秽时代,却坚持九死不悔、永远求索的伟大精神。
二、热爱大自然,追求人性坦率豁达、自然纯真古代的智者、仁者从自然山水的形象中看到了和自己道德品质相通的特点,通过歌咏自然景物来体现自己人性的坦率豁达、自然纯真。
陶渊明以充满睿智的内省态度来观照一切,独具慧眼地将自然景物、生活画面“当作生命意象来观赏玩赏”。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归园田居》)“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读《山海经》)“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辞》)诗中的飞鸟、池鱼、野菊、孤松、岫云实为诗人艺术人格的化身,自然意象承载着的是他那颗刚正不阿、淡泊名利的心,而主宰着自然意象的无疑是诗人熠熠生辉的人格意境。
三、学会与生命对话,感悟生命意义,珍惜生存价值在初中古诗教学中,要给学生渗透生命意识教育,让学生与古人对话、与时代对话、与生命对话,反思生命的意义和生存的价值,使学生形成丰富而舒展的个性、正直而刚健的人格,形成独立、自由的价值主体。
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独生子女家庭成员过于溺爱孩子,只注重孩子的吃穿玩,略了对自身价值——生命的认识和把握,孩子轻生现象严重,文章论述了唤醒学生生命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标签:体验;触动;拓展;生命意识生命的消失是希望的彻底毁灭,青春之花的凋零,让人痛心。
悲剧一次又一次上演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教育者在加强自身业务水平的同时,更要注重加强自身的师德和个人素质;家长悲伤之余,要做好子女的心理疏导工作。
在教育者、家长、学生之间,最为重要的还是学生自己,让学生自己彻底走出轻视生命的误区,树立起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自觉意识,即增强对生命意识的认识。
那么,教育者又该做些什么呢?1 以教材为起点,体验生命意识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即人文关怀。
那么,何为人文主义呢?人文主义是为人之本,是满足个人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人的精神世界的需要。
人的本性,最起码的就是要保存生命。
生命的存在才能使本性得到最好的体现,也能充分表现人文主义。
针对学生中出现的种种现象,显示着学生对生命意识的认识还是比较薄弱的。
新教材非常注重“生命”教学,把“生命”这一内容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教材所选的文章也充分体现了“生命意识”。
特别是《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写道“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看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其实,文章给学生的启示是学生们面对再大的困难也不要惧怕,把一个大困难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困难,逐一解决,困难就不存在了,而不应该选择放弃生命的方法来解决困难。
教材的课外链接也非常注重“生命意识”。
课本中选用的美国克伦·沃森写的《生命生命》。
课后拓展中的《生命之歌》《串白杨》从动植物身上来挖掘“生命”的力量,以崭新的角度给学生以启迪和深思,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对“生命”的认识。
语文教学中,增强“生命意识”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教育教学活动。
2 加强课外阅读,拓展生命意识教育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发挥学生各自的特长和兴趣,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去寻找与“生命”有关的课外阅读。
小学语文对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心得小学语文是培养学生生命意识的重要课程之一。
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还要着力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让他们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下面我将分享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心得。
我会通过课文导入和讲解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在教学中,我会精心挑选一些与生命相关的优秀文学作品,并通过朗读、解读等方式向学生阐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让他们在品读文章的过程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珍贵。
我会选取一些关于生命成长、生命与自然的作品,如《小兔子乖乖》、《蜗牛与黄鹂鸟》等,引导学生从中感悟生命的顽强与美好,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
我会通过启发式发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命中的各种情感和价值。
在教学中,我会通过提出一些关于生命的问题,如“你认为生命有哪些价值?你认为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你觉得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特别之处?”等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通过这种方式,我旨在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生命意义,让他们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我会通过开展一些关于生命的主题活动,帮助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珍贵。
在教学中,我会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有关生命的主题活动,如“我的生命和我”、“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激发他们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
我会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户外活动,让他们在大自然中感受生命的脆弱与坚强,让他们明白珍惜生命的重要性。
我会通过讲述一些感人的生命故事,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和珍惜生命。
在教学中,我会精心选择一些关于生命的感人故事,并通过讲述的方式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可贵。
我会讲述一些与生命有关的真实故事,如一位孩子救人的故事、一位癌症患者乐观面对生活的故事等,通过这些故事,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宝贵,学会感恩和珍惜生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会通过课文导入、启发式发问、开展主题活动、讲述感人故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让他们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摘要:独生子女家庭成员过于溺爱孩子,只注重孩子的吃穿玩,略了对自身价值——生命的认识和把握,孩子轻生现象严重,文章论述了唤醒学生生命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关键词:体验;触动;拓展;生命意识
生命的消失是希望的彻底毁灭,青春之花的凋零,让人痛心。
悲剧一次又一次上演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教育者在加强自身业务水
平的同时,更要注重加强自身的师德和个人素质;家长悲伤之余,要做好子女的心理疏导工作。
在教育者、家长、学生之间,最为重要的还是学生自己,让学生自己彻底走出轻视生命的误区,树立起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自觉意识,即增强对生命意识的认识。
那么,教育者又该做些什么呢?
1 以教材为起点,体验生命意识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即人文关怀。
那么,何为人文主义呢?人文主义是为人之本,是满足个人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人的精神世界的需要。
人的本性,最起码的就是要保存生命。
生命的存在才能使本性得到最好的体现,也能充分表现人文主义。
针对学生中出现的种种现象,显示着学生对生命意识的认识还是比较薄弱的。
新教材非常注重“生命”教学,把“生命”这一内容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教材所选的文章也充分体现了“生命意识”。
特别是《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写道“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看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
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其实,文章给学生的启示是学生们面对再大的困难也不要惧怕,把一个大困难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困难,逐一解决,困难就不存在了,而不应该选择放弃生命的方法来解决困难。
教材的课外链接也非常注重“生命意识”。
课本中选用的美国克伦·沃森写的《生命生命》。
课后拓展中的《生命之歌》《串白杨》从动植物身上来挖掘“生命”的力量,以崭新的角度给学生以启迪和深思,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对“生命”的认识。
语文教学中,增强“生命意识”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教育教学活动。
2 加强课外阅读,拓展生命意识
教育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发挥学生各自的特长和兴趣,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去寻找与“生命”有关的课外阅读。
同时也可以在同学间进行交流、评价活动。
有学生在看了梁实秋的《时间就是生命》之后,谈了自己的感受:文章通过秒针的移动,撕下日历来表现时间的流逝,就像生命的流逝。
特别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健康的身体是做人做事的真正的本钱。
”使他觉得不但要珍惜时间,还要锻炼身体,否则真要一事无成。
于是推荐给了其他的同学。
还有学生推荐沈从文的《生命》,朱湘的《说自我》,林语堂的《发现自己:庄子》等好文章。
伟人们通过自身的言行,使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受着“生命意识”的熏陶。
笔者把《藏羚羊的跪拜》推荐给学生。
学生深深的被老藏羚羊的举动所打动了。
老藏羚羊为了救小藏羚羊的生命,竟然深深地向老猎人下跪,那种对生命的渴求震撼了学生,文章中的那个老猎人从此放下猎枪,永远的离开了这里,这就是生命的力量。
3 深入社会,触动生命意识
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各种特殊的生活环境,增强个人体验,使抽象的说教变得形象具体。
为了加强这种体验,我特意带学生去感受盲人的生活。
学生怀着好奇,激动的心情来到了盲童学校。
课堂上,只看到专注的神情,倾听的耳朵,移动的双手。
对知识的渴求,令学生们自愧不如。
课间休息,没有杂乱的声音,没有横冲直撞的举动,他们在交谈着,比划着,说着自己的故事,绽放着自信的微笑。
无限的时间,有限的空间,但生命依然灿烂。
学生来时的那种喜悦之情荡然无存,取而带之的是一脸的凝重。
在以后的一段日子里,学生的一言一行都显露着新的信息。
回来后,有学生说:“从没有感受到生命是如此之美好,自由是如此之可贵。
想想自己……”亲身的体验远比抽象的概括说教有力,对学生的影响,将是永恒的,对“生命”的触动,也将是无期的。
4 成立兴趣小组,宣传生命意识
学生觉得让一部分人有认识是不够的,要让更多的人对“生命”有新的认识。
学生们开始行动了--成立兴趣小组。
他们的分工非常明确,有人专门收集初中生非正常死亡事件,有人专门收集成人非正常死亡事件,有人专门收集初中生正常死亡事件,有人专门收集成人正常死亡事件。
学生的出发点和愿望是好的,但由于种种原因,
学生没有得出精确的数字,但收集了很多的资料,增长了阅历。
用自己的话来说:这也是一种进步。
一个月的活动结束之后,通过主题班会“生命的认识”对这个活动进行了总结。
作文教学正是情感表现的最佳手段。
教师也能从学生的心声中进一步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感受学生对“生命意识”的认识,针对“生命”,进行了话题作文。
在学生的习作中,笔者很欣慰地看到学生的生命意识正在增强。
5 注重亲情的培养和再现,升华生命意识
生命的存在,都是有价值和意义的,让学生明白和懂得这一点很重要。
学生自杀除了心灵比较脆弱之外,也是自身价值无法得到体现的结果。
在这种状态之下,只要一遭受挫折,哪怕是很小的,也可以成为学生自杀的导火线。
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就要注重亲情的培养和再现。
平时要和孩子平等的交流、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和存在的危险信号。
在日常生活中,同学、老师要努力发掘学生的优点并加以肯定,帮助学生逐步克服缺点,取得进步。
在班级中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得到同学、老师的肯定。
自己拥有的同时,还要学会和别人共享,在共享中让自我的价值得到提升。
在经过一系列的尝试之后,学生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了。
学生的精神面貌也和以前不一样了,更有精神,更有青春的气息。
这些细小的变化,正是学生们的“生命意识”增强的最好表现。
让增强“生命意识”这一活动,融合于学生的言行,渗透于人们的生活,贯穿于整个社会。
那么,每个生命才有了真正的价值。
生命是无价的,应该把“生命意识”这一内容推向全社会。
在全社会共同的关心之下,生命之花会更加灿烂。
只要教育者、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都投入到这种活动中来,那么那些徘徊在死亡边缘的青少年,他们一定会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心,感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温暖,高扬起生命的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