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基本操作(一)
- 格式:ppt
- 大小:821.00 KB
- 文档页数:73
针灸操作的规范流程1、确定体位:仰卧位:适合前身部的腧穴俯卧位:适合后身部的腧穴侧卧位:适合侧身部的腧穴俯伏坐位:适合头顶、枕项部的腧穴2、定点、定穴:根据骨度分寸法等,用手揣摸按压欲针之处,确定穴位3、消毒:针具器械消毒:高压蒸汽灭菌法医者手指消毒:针刺前,用肥皂水将手指洗干净,再用75%乙醇棉球擦拭后,尽量避免手指直接接触针身。
针刺部位消毒:用75%乙醇棉球从腧穴部位的中心点向外绕圈消毒4、针具选择:按照不同施术部位选择相应针具,基本要求是针刺入体内后针根露在体外1-- 2cm左右为宜。
5、进针:针刺时,力争微痛或无痛刺入,同时需要注意确定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6、行针:通过提插捻转等不同的操作方式的变化组合来达到不同的目的,同时要结合患者的感受选择应用不同的强度。
7、留针:按照具体治疗需要,选择相应留针时间。
一般体针的留针时间大概在30-40min 之间,头皮针留针时间可稍长,一般6小时左右。
同时可间歇行针,注意向患者交代留针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好施术部位。
8、出针:出针前要稍捻转针柄,待针下轻松滑利时方可出针。
出针时,按照“先上后下,先内后外”的顺序进行,左手持一消毒棉球按压穴位,右手拇、食指持针柄,捻针退出皮肤,动作要轻柔。
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尤其是面部和头部等易出血的部位,应按压较长时间。
针刺注意事项:应将针灸操作过程中的消毒棉球和废用针具放置在医用垃圾袋里,避免乱扔乱放。
1.过于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者,不行针刺。
体质虚弱者,刺激不宜过强,并尽可能采取卧位。
2.怀孕三个月以下者,下腹部禁针。
三个月以上者,上下腹部、腰骶部及一些能引起子宫收缩的腧穴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均不宜针刺。
月经期间,如月经周期正常者,最好不予针刺。
月经周期不正常者,为了调经可以针。
3.小儿囱门未闭时,头顶部腧穴不宜针刺。
此外因小儿不能配合,不宜留针。
4.避开血管针刺,防止出血;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中医执业医师常用针刺基本手法1.1进针法———手法轻巧无痛少痛进针是整个针刺手法中的第一步,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进针时少痛或无痛是患者乐意接受针刺治疗的重要方面,故医者要达到手法娴熟轻巧。
具体操作如下:(1)速刺法:进针时以左手拇指或食指切压在穴位上,右手拇、食、中三指捏住针身下端,无名指顶住针身,针具靠在押手指甲缘,在进针时切按稍重,右手运用腕力、指力迅速按压刺入皮下,而后将针缓慢插入或稍带捻转,使针刺至要求的深度。
此法较多的适用于1.5寸以内的毫针。
长针进针法,可用拇、食、中三指捏住针身下端,在押手的协同下,一压一刺迅入皮下,再作插入或捻转至一定深度。
若针头面部等皮肤浅表部或施透刺法时,可改用提捏押手法相结合的速刺法。
以上进针方法,只要定位准确,一般可以达到少痛或无痛的目的。
亦即古人云: “针入贵速,既入徐进”;“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 。
(2)缓捻法:在押手的协同配合下,用轻、慢、细的捻转并微加压力,向皮下捻入,此法常用于腹部腧穴及体质虚弱者。
总之,在进针时可根据不同部位,施以不同的`进针术式,但两手的协同作用很重要。
古人云:“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确为经验之谈。
1.2行针法———多种术式务求得气进针后再施以一定手法,称为行针。
行针技术是针刺基本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提插法和捻转法又是行针中最常用的方法,定要熟练掌握,运用自如,这与针刺得气有着直接的联系,而得气是取得疗效的前提,亦是施行针刺补泻手法的基础。
(1)提插法:进针达一定深度后,均匀上下提插,待针下有沉紧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
催令气至,这是一种激发气至(或气至病所)的常用方法。
行补泻法时,在进针得气基础上,重插轻提为补,提重插轻为泻。
(2)捻转法:进针后拇食两指均匀捻转,以催气至,或结合提插作上下捻转,以加速得气。
在应用补泻手法时,拇指向前力量增强,食指后退用力稍轻为补。
针灸康复科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毫针刺法毫针刺法,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基本操作方法: 包括消毒、进针、留针、行针、出针等。
(一)消毒针刺前必须做好针具、腧穴部位及医生手指的消毒。
(二)进针法进针时,一般用左右双手配合。
右手持针,靠拇指、食指、中指夹持针柄,左手按压针刺部位,以固定腧穴皮肤。
具体的进针方法临床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切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者的指甲掐切腧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
2、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指、食指将所刺腧穴部分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刺入。
常用于皮肤松弛部分的腧穴。
3、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指、食者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刺从捏起皮肤的上端刺入。
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等。
4、夹持进针法左手拇指、食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在腧穴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腧穴。
用于较长毫针的进针。
(1) 行针与得气毫针刺入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及进行补泻,要施行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
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
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生会感到针下有沉紧的感觉;同时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
得气与否以及得气的快慢,直接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行针手法有以下两种1、提插法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部位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
将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有深层向上退至浅层为提。
2、捻转法捻转法是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右手拇指与食、中指夹持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
3、留针与出针医生可根据病情确定留针时间,一般病症可酌情留针15~30分钟。
出针时,用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
适应症:(1)上呼吸道疾病1、急性(慢性)鼻窦炎;2、急性(慢性)鼻炎;3、感冒;4、急性(慢性)扁桃腺炎。
中医不同针灸疗法介绍毫针刺法毫针刺法,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基本操作方法: 包括消毒、进针、留针、行针、出针等。
(一)消毒针刺前必须做好针具、腧穴部位及医生手指的消毒。
(二)进针法进针时,一般用左右双手配合。
右手持针,靠拇指、食指、中指夹持针柄,左手按压针刺部位,以固定腧穴皮肤。
具体的进针方法临床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切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者的指甲掐切腧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
2、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指、食指将所刺腧穴部分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刺入。
常用于皮肤松弛部分的腧穴。
3、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指、食者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刺从捏起皮肤的上端刺入。
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等。
4、夹持进针法左手拇指、食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在腧穴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腧穴。
用于较长毫针的进针。
(1) 行针与得气毫针刺入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及进行补泻,要施行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
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
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生会感到针下有沉紧的感觉;同时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
得气与否以及得气的快慢,直接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行针手法有以下两种1、提插法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部位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
将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有深层向上退至浅层为提。
2、捻转法捻转法是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右手拇指与食、中指夹持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
3、留针与出针医生可根据病情确定留针时间,一般病症可酌情留针15~30分钟。
出针时,用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
适应症:(1)上呼吸道疾病1、急性(慢性)鼻窦炎;2、急性(慢性)鼻炎;3、感冒;4、急性(慢性)扁桃腺炎。
针灸手法及针灸急救知识香河县中医医院徐冬梅一、针灸技术得掌握与操作技能一、毫针刺法1、针刺进针法(1)单手进针法:操作: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紧靠针身下段。
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得深度、适用:短针进针。
(2)双手进针法:①指切进针法操作: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得爪甲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适用:短针进针。
②舒张进针法操作: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得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得中间刺入、适用:皮肤松弛部位得腧穴。
③夹持进针法操作: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得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得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二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穴位皮肤、适用:此法适用于长针得进针。
④提捏进针法操作: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部位得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得上端将针刺入。
适用:适用于皮肤浅薄部位(如印堂、列缺)得进针。
2、行针手法行针又名运针,就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与进行补泻而施行得各种针刺手法。
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行针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
在第二站得操作考试中,行针手法题目极少,主要就是考基本手法,考生要注意两个基本手法动作要领得语言叙述、(1)提插法: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得操作手法、(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得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得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得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要领:使用提插法时得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与深度。
(2)捻转法: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捻转动作得操作手法。
针灸手法及针灸急救知识香河县中医医院徐冬梅一.针灸技术的掌握与操作技能一、毫针刺法1、针刺进针法(1)单手进针法:操作: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紧靠针身下段。
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适用:短针进针。
(2)双手进针法:①指切进针法操作: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爪甲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适用:短针进针。
②舒张进针法操作: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适用:皮肤松弛部位得腧穴.③夹持进针法操作: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的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二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穴位皮肤.适用: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④提捏进针法操作: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适用:适用于皮肤浅薄部位(如印堂、列缺)的进针.2、行针手法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
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行针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
在第二站的操作考试中,行针手法题目极少,主要是考基本手法,考生要注意两个基本手法动作要领的语言叙述.(1)提插法: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的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要领:使用提插法时的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2)捻转法: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捻转动作的操作手法。
针灸的操作技巧与注意事项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它以针刺皮肤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然而,在进行针灸治疗之前,医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以确保疗效的安全和有效。
本文将介绍针灸的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一、操作技巧1. 穴位寻找:在进行针灸时,准确定位穴位是至关重要的。
医生需要准确地找到穴位的位置。
一般来说,寻找穴位主要依靠经络、骨骼突起和肌肉的特征。
医生需要通过仔细触摸和观察来寻找穴位。
2. 针刺深度:针刺深度是针灸治疗的关键之一。
针灸师需要根据病情来确定针刺的深度。
一般来说,治疗浅表疾病时,针刺深度较浅,不宜过深;治疗深部疾病时,可以适当增加针刺深度。
3. 针刺角度:针灸师在进行针刺时,需要注意针刺的角度。
不同穴位有不同的针刺角度。
一般来说,针刺角度以与皮肤平行或与经络方向平行为主。
但在一些特殊穴位的处理上,可能需要有不同的角度。
4. 插针技巧:插针时需有稳定的手法,医生需要掌握正确的插针技巧。
一般来说,插针时要用力均匀,避免过快或过慢。
另外,要确保插针的深浅适中,并注意观察病人的反应。
5. 操纵与疏通:针刺后,医生可以通过操纵来调节气血的流动。
操纵的手法多样,如旋转、提插、弹压等。
医生需要根据疾病和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操纵手法。
二、注意事项1. 消毒与无菌:在进行针灸操作时,必须注意消毒与无菌。
创口消毒是防止感染的重要一环,医生需要使用消毒酒精对皮肤进行擦拭。
此外,针具的使用也需要注意无菌,一次性使用针具可以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
2. 针具选择:医生在进行针灸操作时,需要根据病情和穴位特点选择合适的针具。
一般来说,常用的针具有银针、不锈针等。
医生需要选择质量可靠的针具,以确保治疗效果的稳定和可靠。
3. 针灸禁忌:针灸虽然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并不是适用于所有人群。
有些情况下,针灸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或加重疾病。
一些针灸禁忌包括孕妇、病情严重或恶化、出血倾向、感染性疾病等。
针灸科操作常规范文针灸科作为中医学的一种治疗手段,已经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现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一项重要的非药物治疗方法。
下面是针灸科操作的一些常规步骤。
1.望诊:针灸治疗的第一步是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特征来判断病情。
包括面色、舌苔、眼底、皮肤等方面的观察,从而帮助医师初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机。
2.问诊:医师会询问患者关于病情的详细信息,包括病史、主诉、病程、伴随症状等,以进一步了解病情。
3.闻诊:医师通过闻患者的呼吸、声音、尿便等情况,来判断患者的体质、脏腑功能等。
4.触诊:医师通过按摩,以及触摸患者的脉搏、穴位、经络等,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及疼痛部位。
5.诊断:医师根据以上的检查和判断,结合中医理论,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确定疾病名称、病因、病机、证型等,为后续的针灸治疗提供依据。
6.针刺:根据诊断结果,医师选择相应的针刺方法和穴位,进行针刺治疗。
常用的针刺方法包括拔罐,磁疗,耳针,手针等。
7.疗程:针灸治疗需要一定的疗程。
通常来说,每次治疗的时间约为20-30分钟,每周治疗一次,连续治疗2-3个月,才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8.注意事项: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医师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反应,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同时,患者也需要注意一些基本的保健事项,如不要在空腹或饱食后进行针灸治疗,以免出现晕厥、恶心等症状;避免感冒、饮酒、剧烈运动等,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9.随访:针灸治疗后,医师需要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了解治疗效果以及出现的不适症状等,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治疗方案。
以上是针灸科操作的一些常规步骤,每个步骤都需要医师进行详细的观察、判断和调整。
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医师需要综合运用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提供个性化的针灸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一、毫针刺法1.进针法在针刺时,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称“刺手”,右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称“押手”。
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①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旁,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图10-66)②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腧穴表面,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图10-67)③舒张进针法用左手食、拇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弛部位的腧穴。
(图10-68)④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薄部位的进针,如印堂等。
(图10-69)2.针刺的角度和深度在针刺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是增强针感,提高疗效,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
同一腧穴,由于针刺角度、方向、深度的不同,所产生的针感强弱、方向和疗效常有明显差异。
①角度指进针时的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所的夹角。
它是根据腧穴所在位置和医者针刺时所要达到的目的结合而定,一般有: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是900角左右垂直刺入。
此法适于大部分腧穴。
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0角左右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在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穴位。
平刺即横刺、沿皮刺。
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0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适于皮薄肉少的部位,如头部的腧穴等。
(图10-70)②深度指针身刺入人体内的深浅程度。
每个腧穴的针刺深度,在腧穴各论中已有详述,在此仅根据下列情况作介绍。
体质:身体瘦弱浅刺,身强体肥者深刺。
年龄:年老体弱及小儿娇嫩之体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宜深刺。
针刺的角度和深度关系极为密切,一般来说,深刺多用直刺;浅刺多用斜刺或平刺。
针刺前的准备一、针刺的练习针刺的练习,主要是指力的练习、手法的练习和自身试针。
由于毫针针身细软,如果没有一定的指力,就很难力贯针尖顺利进针以减少刺痛,对于手法的操作也不能运用自如,从而会影响治疗效果。
因此,针刺练习是初学针刺者的重要基本技能训练。
(一)指力练习指力,是指医者持针之手的力度。
凡欲施针进行针刺,其手指应有一定的力度,方能将针刺人机体。
指力的练习,可先在纸垫上或橡胶块上进行。
制作纸垫可用细草纸或毛边纸折叠成长约8厘米、宽约5厘米、厚约2-3厘米的纸块,用线扎紧成“井”字型即成。
练针时左手执纸垫或橡胶块,右手拇、食、中三指持针柄,如执笔状地持0.5-1.5寸毫针,垂直于纸垫或橡胶块,当针尖抵于纸垫或橡胶块时,手指渐加压力,待针刺透纸垫或橡胶块后,再换一处如前刺之。
第二步可在棉团上练针,即用棉花一团,以棉纱线绕扎,内松外紧,做成直径约6-7厘米的圆球,外包白布一层,练针时将毫针在棉球中捻转提插,并可按各种针刺手法的姿势和动作要求反复练习。
通过练针有了一定的指力和掌握了一些行针手法,才能做到进针不痛,针身不弯,刺人顺利,行针自如,指力均匀,手法熟练,指感敏锐,针感出现快。
指力练习如图5-2所示。
(二)手法练习针刺手法练习是在指力练习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有以下几种:1.速刺的练习:此法是以左手拇指或食指爪切,右手持针,使针尖迅速刺人2—3厘米,反复练习并掌握进针速度,减少疼痛。
2.捻转练习:捻转练习是以右手拇、食、中三指持针,刺人后,拇指和中指、食指向前、向后在原处不动地来回捻转。
要求捻转的角度均匀,运用灵活,快慢自如。
3.提插练习:提插是以右手拇、食、中三指持针,针刺人后,在原处作上下提插的动作。
要求提插的深浅幅度适宜,针体垂直无偏斜。
练到一定程度,可将以上三种方法综合起来练习,使之浑然一体。
(三)自身试针通过纸垫和棉团练习后,掌握了一定的指力和行针技巧,便可以在自己身上选择一些穴位进行试针,也可彼此相互试针,以体会进针时皮肤的韧性和进针需要用力的大小,以及针刺后的各种感觉。
中医针灸操作规范【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头痛、腰痛、眩晕等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 进针法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穴位针灸技术基本操作一、引言穴位针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功能,促进健康。
本文档将介绍穴位针灸技术的基本操作。
二、准备工作在进行穴位针灸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1. 确保工作环境整洁、安静,并保持适宜的温度。
2. 为患者做好舒适的准备,包括提供舒适的座椅或床铺。
3. 准备好所需的针灸工具,如针具、消毒液等。
三、操作步骤1. 患者评估:在进行穴位针灸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评估,了解患者的症状、健康状况等相关信息。
2. 穴位选择:根据患者的症状和需要治疗的部位,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可以参考相关的穴位图或专业指导。
3. 穴位准备:用消毒液清洁选定的穴位,并用棉球或棉签进行消毒。
4. 针灸操作:将所选穴位上的针具悄然插入,插入深度和角度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注意操作要轻柔、稳定,以避免患者的不适。
5. 针灸调理:根据患者的反应,进行针灸的调整和调理,如调整针具的深度或在特定的穴位上施加特定的刺激。
6. 针灸结束:在针灸治疗完成后,将针具轻轻取出,并用消毒液再次清洁穴位。
四、安全注意事项在进行穴位针灸操作时,需要注意以下安全事项:1. 使用专业的针具,并确保其完整、无损。
2. 在操作过程中保持清洁,并注意消毒。
3. 注意穴位和深度的选择,确保对患者的针灸治疗安全。
4. 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刺激强度和时间。
5. 若出现任何不适或不良症状,应立即停止针灸操作,并就医咨询。
五、结论穴位针灸技术的基本操作包括准备工作、患者评估、穴位选择、穴位准备、针灸操作、针灸调理和针灸结束。
在进行操作时,需要注意安全事项,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