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统计分析--聚类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77 MB
- 文档页数:60
应用多元统计分析聚类分析多元统计分析是一种利用多个变量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数据的内在规律,揭示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依据和参考。
其中,聚类分析是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一种方法,它通过将样本数据划分为不同的组别,使得组内的样本之间相似度较高,组间的样本相似度较低,从而实现数据的分类和整理。
聚类分析的过程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聚类的目标与方法:在进行聚类分析之前,需要明确分析的目标,即希望把样本分成多少个组别,以及采用什么样的分析方法。
2.选择合适的变量和数据:聚类分析需要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变量作为分析对象,并准备好相应的数据。
这些变量可以是数值型、名义型或顺序型的,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的变量需要采用不同的距离度量。
3.计算样本间的距离:通过选择合适的距离度量方法,可以度量各个样本之间的相似度或距离,常用的距离度量方法有欧氏距离、曼哈顿距离和相关系数等。
4.执行聚类分析:根据选定的聚类方法,进行聚类分析。
常用的聚类方法有层次聚类和非层次聚类两种,其中层次聚类可以进一步分为凝聚聚类和分裂聚类等。
5.判断聚类结果的合理性:根据实际情况和问题要求,对得到的聚类结果进行合理性检验。
可以通过观察不同聚类组别内的样本特征和组间的差异度,评估聚类结果的合理性。
6.解释和应用聚类结果:根据聚类分析得到的结果,可以对分类的样本进行解释和应用。
例如,可以找到各个类别的典型样本,分析其特征和规律,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和支持。
聚类分析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很广泛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市场细分方面,可以利用聚类分析将消费者划分为不同的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营销;在医药领域中,可以通过聚类分析将疾病患者划分为不同的病种,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可以利用聚类分析将受访者划分为不同的人群,通过对不同人群的特征分析,了解社会问题背后的机制和原因。
在多元统计分析中,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是两种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
它们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数据中的潜在结构和相似性,从而揭示数据背后的规律和关系。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一种主成分分析方法,用于研究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因子提取,可以将一组相关的变量转换为少数几个无关的维度,这些维度被称为因子。
因子分析的核心思想是将一组相关的变量解释为共同的因素或维度,从而减少数据的复杂性。
因子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变量之间的内在结构,并找到隐藏在数据背后的影响因素。
聚类分析是一种无监督学习方法,用于将数据集中的对象划分为不同的群组。
聚类分析的目标是找到数据中的相似性并将其归类到同一组中。
聚类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识别数据中的模式和群组,并进行数据的分类和分析。
聚类分析可以基于数据的相似性进行聚类,也可以基于数据的距离进行聚类。
通过聚类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数据中的群组结构,并推断这些群组之间的关系。
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在多元统计分析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因子分析更侧重于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和潜在结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变量之间的共同特征和因素。
聚类分析则更侧重于数据的相似性和群组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数据中的模式和群组。
由于它们的不同特点和应用场景,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常常被结合使用,以获得更全面的数据分析结果。
在实际应用中,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可以用于许多领域。
在社会科学中,因子分析可以用于分析调查问卷数据,找到共同的问题维度和影响因素。
聚类分析可以用于市场细分和受众分析,帮助企业发现潜在的目标市场并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
在医学研究中,因子分析可以用于分析疾病的症状和因素,聚类分析可以用于发现疾病的亚型和患者的分类。
综上所述,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在多元统计分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们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数据中的潜在结构和相似性,并用于数据分类、模式识别和关联分析。
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是数据分析中常用的工具,研究人员可以根据具体问题和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
多元统计分析-聚类分析聚类分析是⼀个迭代的过程对于n个p维数据,我们最开始将他们分为n组每次迭代将距离最近的两组合并成⼀组若给出需要聚成k类,则迭代到k类是,停⽌计算初始情况的距离矩阵⼀般⽤马⽒距离或欧式距离个⼈认为考试只考 1,2⽐较有⽤的⽅法是3,4,5,8最喜欢第8种距离的计算 欧式距离 距离的⼆范数 马⽒距离 对于X1, X2均属于N(u, Σ) X1,X2的距离为 (X1 - X2) / sqrt(Σ)那么不同的聚类⽅法其实也就是不同的计算类间距离的⽅法1.最短距离法 计算两组间距离时,将两组间距离最短的元素作为两组间的距离2.最长距离法 将两组间最长的距离作为两组间的距离3.中间距离法 将G p,G q合并成为G r 计算G r与G k的距离时使⽤如下公式 D2kr = 1/2 * D2kp + 1/2 * D2kq + β * D2pq β是提前给定的超参数-0.25<=β<=04.重⼼法 每⼀组都可以看成⼀组多为空间中点的集合,计算组间距离时,可使⽤这两组点的重⼼之间的距离作为类间距离 若使⽤的是欧⽒距离 那么有如下计算公式 D2kr = n p/n r * D2kp + n q/n r * D2kq - (n p*n q / n r*n r ) * D2pq5.类平均法 两组之间的距离 = 组间每两个样本距离平⽅的平均值开根号 表达式为D2kr = n p/n r * D2kp + n q/n r * D2kq6.可变类平均法 可以反映合并的两类的距离的影响 表达式为D2kr = n p/n r *(1- β) * D2kp + n q/n r *(1- β) * D2kq + β*D2pq 0<=β<17.可变法 D2kr = (1- β)/2 * (D2kp + D2kq) + β*D2pq8.离差平⽅和法 这个⽅法⽐较实⽤ 就是计算两类距离的话,就计算,如果将他们两类合在⼀起之后的离差平⽅和 因为若两类本⾝就是⼀类,和本⾝不是⼀类,他们的离差平⽅和相差较⼤ 离差平⽅和:类中每个元素与这⼀类中的均值距离的平⽅之和 若统⼀成之前的公式就是 D2kr = (n k + n p)/(n r + n k) * D2kp + (n k + n q)/(n r + n k) -(n k)/(n r + n k) * * D2pq⼀些性质 除了中间距离法之外,其他的所有聚类⽅法都具有单调性 单调性就是指每次聚类搞掉的距离递增 空间的浓缩和扩张 D(A)>=D(B) 表⽰A矩阵中的每个元素都不⼩于B D(短) <= D(平) <= D(长) D(短,平) <= 0 D(长,平) >= 0 中间距离法⽆法判断。
多元统计分析期末考试考点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二名词解释1、多元统计分析:多元统计分析是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来研究多变量(多指标)问题的理论和方法,是一元统计学的推广2、聚类分析:是根据“物以类聚”的道理,对样品或指标进行分类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将个体或对象分类,使得同一类中的对象之间的相似性比与其他类的对象的相似性更强。
使类内对象的同质性最大化和类间对象的异质性最大化3、随机变量:是指的值无法预先确定仅以一定的可能性(概率)取值的量。
它是由于随机而获得的非确定值,是概率中的一个基本概念。
即每个分量都是随机变量的向量为随机向量。
类似地,所有元素都是随机变量的矩阵称为随机矩阵。
4、统计量:多元统计研究的是多指标问题,为了了解总体的特征,通过对总体抽样得到代表总体的样本,但因为信息是分散在每个样本上的,就需要对样本进行加工,把样本的信息浓缩到不包含未知量的样本函数中,这个函数称为统计量三、计算题解:答:答:题型三解答题1、简述多元统计分析中协差阵检验的步骤答:第一,提出待检验的假设和H1;第二,给出检验的统计量及其服从的分布;第三,给定检验水平,查统计量的分布表,确定相应的临界值,从而得到否定域;第四,根据样本观测值计算出统计量的值,看是否落入否定域中,以便对待判假设做出决策(拒绝或接受)。
2、简述一下聚类分析的思想答: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一批样品的多个观测指标,具体地找出一些能够度量样品或指标之间相似程度的统计量,然后利用统计量将样品或指标进行归类。
把相似的样品或指标归为一类,把不相似的归为其他类。
直到把所有的样品(或指标)聚合完毕.3、多元统计分析的内容和方法答:1、简化数据结构,将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多个变量综合成数量较少且互不相关的变量,使研究问题得到简化但损失的信息又不太多。
(1)主成分分析(2)因子分析(3)对应分析等2、分类与判别,对所考察的变量按相似程度进行分类。
K聚类一、实验过程1.将数据5.7导入至SPSS中,分析-分类-K均值聚类分析,将8个行业放到变量中,地区放到label cases中,设定聚类数=3。
2.点击“迭代”,设定最大迭代次数为10,迭代标准为0,点击继续3.点击“保存”,选择“聚类成员”及“与聚类中心的距离”4.点击“选项”,选择如下点击继续5.点击确定后,得到如下实验结果:二、实验结果分析:1. 给出初始的聚类中心2. 给出每次迭代结束后类中心的变动从表中可以看出共经历了4次迭代,即4次迭代后,聚类中心的变化为0,迭代停止。
表中,聚类一列中给出观测量所属的类别,距离列给出了观测量与所属聚类中心的距离。
综合第三个表及第四个表,可以看出将31个地区按8个产业分成3类后,北京,江苏,浙江,山东,广东为第一类。
这一类聚类中心8个产业的产值分别为1165.95,143.78,135.89,263.39,61.36,176.16,152.99,559.62亿元。
第二类包括天津和上海,剩下的24个地区为第三类。
表中给出的是三类聚类中心间的距离6. 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8个变量在三个类别中均存在显著差异,说明结果有效。
综合上述表格,按照个产业的发展水平将中国31个地区分成3类:第一类为北京,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属于经济发达地区。
该类中心的产值分别为1165.95,143.78,135.89,263.39,61.36,176.16,152.99,559.62亿元。
第二类为天津和上海,属于较发达地区。
该类中心的产值分别为2064.94,170.58,272.73,445.55,80.96,266.19,251.86,717.59亿元。
第三类为余下的24个地区,属于欠发达地区。
该类中心的产值分别为428.07,82.50,73.91,89.18,26.04,28.29,38.64,185.03亿元。
多元统计分析——聚类分析多元统计分析中的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是一种将相似的个体或对象归为一类的数据分析方法。
聚类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寻找数据中的相似性来识别或发现存在的模式和结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数据中的复杂性。
聚类分析在许多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市场细分、社会学、生物学、医学等。
聚类分析的基本原理是将数据样本根据其相似性归为不同的组或类。
相似性可以通过计算数据之间的距离或相似度来度量。
常用的距离度量方法有欧氏距离、曼哈顿距离、闵可夫斯基距离等,相似度度量方法有相关系数、夹角余弦等。
在聚类分析中,我们通常将相似的样本放在同一类别中,不相似的样本放在不同类别中。
聚类分析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层次聚类和划分聚类。
层次聚类是一种将数据样本分层次地组织成树状结构的聚类方法。
划分聚类则是将数据样本划分为预先确定的K个不重叠的类的聚类方法。
其中最常用的层次聚类算法有聚合法和分裂法,最常用的划分聚类算法是K均值算法。
聚类分析的基本步骤包括数据准备、相似度度量、类别划分和结果解释。
在数据准备阶段,需要选择合适的变量和样本。
相似度度量是聚类分析的核心,不同的距离或相似性度量方法可能会导致不同的聚类结构。
类别划分可以根据层次聚类算法或划分聚类算法来进行。
结果解释则是对聚类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常用的方法包括聚类矩阵、平均距离图、树状图等。
聚类分析的优势在于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数据中的结构和模式,发现数据中的共性和差异性。
聚类分析可以为我们提供有关样本之间的关系和特征的重要信息。
此外,聚类分析还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选择、发现新的疾病群和药物靶点等。
然而,聚类分析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聚类结果可能会受到初始聚类中心选择的影响。
其次,聚类结果的解释需要结合领域知识和专家判断,可能存在主观性。
此外,聚类分析对数据的样本大小和变量数目也有一定的要求,数据的维度增加会导致计算量的增加。
多元统计分析聚类分析多元统计聚类分析论文多元统计分析论文—论科研经费与效益的关系[摘要]研究多元统计分析的理论,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区域经济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和综合,找出实质体的数量特征和内在统计规律性。
通过实际的历史数据进行演算,证实与当时的客观实际情况相吻合,为决策部门衡量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制定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利的支持。
[关键词]多元统计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Study on the theory of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using the methods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on the index system of regional economyFor analysis and synthesis, to find out the essence of the number of features and the internal statistical regularity. Through the historical data of calculus, tha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actual circumstances, to measure the local area for the decision-making departmen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vide beneficial support to make scientific decision.1.引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一些计算量大,分析工作复杂度高的数据分析工作,为了能够更加简便的进行数据分析,在此给大家介绍几种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了聚类分析法,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对科研经费与效益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