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时代《诗》的结集(一)
- 格式:docx
- 大小:16.12 KB
- 文档页数:3
关于《诗经》“国风”采集问题的再探讨金荣权【摘要】班固等人的“采诗说”值得怀疑,它是根据汉代采诗行为的一种推测;“十五国风”最早的采集人当为西周至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乐官,“国风”中绝大部分乐曲的谱制者也为诸侯国的乐官;“二南”之诗是流行于当时江、汉、汝流域的众诸侯国之间的诗歌的合集.当这些诗歌被献给周王朝的太师之后,周太师对之重新选择、加工、编辑成册,在社会上流传开来,这就是今天所见的《诗经》“十五国风”最早的底本.【期刊名称】《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34)001【总页数】4页(P29-32)【关键词】诗经;采诗;十五国风;二南【作者】金荣权【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信阳46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22.2《诗经》作为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籍,对中国后代的文学、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汉代以来,随着“删诗说”、“采诗说”的相继提出,对诗序作者、《诗经》结集过程和成书时代、《诗经》性质的争论,推进了《诗经》研究的逐步深入,从而也形成了学术界聚讼纷纭的诸多不同观点。
由班固等人提出的“采诗说”是有问题的,甚至不存在于先秦时代,它是根据汉代采诗行为的一种推测;“十五国风”最早的采集人当为西周至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乐官,“国风”中绝大部分乐曲的谱制者也为诸侯国的乐官;当这些诗歌被献给周王朝的太师之后,周太师对之重新选择、加工、编辑成册,在社会上流传开来,这就是今天所见的《诗经》“十五国风”最早的底本。
弄清楚这个问题之后,可以解释学术界诸多有争议的问题:为什么在周代八百诸侯国中只有十五国风;为什么在当时有影响的大国没有诗歌入集,而一些小国家的诗歌反而被收入诗集中;各国诗歌为什么在篇数上相差极大。
一、对“采诗说”的质疑关于《诗经》的来源,有“献诗说”和“采诗说”两个著名的观点。
《国语·周语上》载邵公语曰:“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
诗经的第一篇和最后一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诗歌集,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其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宫廷乐舞、祭祀祈祷、风土人情等等。
第一篇和最后一篇在这部经典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反映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演变过程。
第一篇《关雎》是《诗经》中的第一篇诗歌,描写了古代中国春季田野中喜鹊的鸣叫场景。
诗歌通过描写乡村田野中的自然景色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表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关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展现了古代诗歌的朴素和真诚。
而最后一篇《抑》则是《诗经》中的最后一篇诗歌。
在这首诗中,诗人借用风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表现出对人生沧桑和沉痛的思考。
诗歌中的“风”被描绘得极其凄凉和悲哀,反映了古人对人生无常和生死轮回的深刻认识。
通过《抑》,我们可以体会到古代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命运的探索,展现了古代诗歌的哲理和深度。
从《关雎》到《抑》,《诗经》所呈现的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演变过程。
第一篇描绘了古代生活的繁华和欢乐,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而最后一篇则表现了古代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命运的感悟,反映了古代诗歌的哲理和境界。
通过对第一篇和最后一篇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经》这部经典文化遗产的内涵和意义。
第二篇示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誉为中华文明的瑰宝,记录着远古时代的风俗、庙堂和礼仪。
它共收录了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第一篇和最后一篇分别为《关雎》和《泮水》。
《关雎》是《风》中的第一篇,也是整部《诗经》中的第一篇诗歌。
它以古代传说中的关羽和雎鸠为题材,描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
诗中描写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场景,展现了一种美好祥和的氛围。
通过对古代爱情故事的诗化再现,诗人表达了对纯洁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展现了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左洪涛:今文《诗经》之《齐诗》传授考西汉时期《诗经》是最早被立于官学传授的,为了讲述的方便,这些写本都用当时通行的隶书书写,是为今文经。
正如《后汉书·儒林传下》所云:“鲁人申公受《诗》于浮丘伯,为作诂训,是为《鲁诗》。
齐人辕固生亦传《诗》,是为《齐诗》。
燕人韩婴亦传《诗》,是为《韩诗》。
三家皆立博士。
赵人毛苌传《诗》,是为《毛诗》,未得立。
” [1]2569这就形成了《诗经》流传史上著名的“三家诗”。
《齐诗》称其来源于孔子,而有文献可考的始宗是齐地儒生辕固生,《齐诗》以流传于齐国而得名。
由于齐国特殊的历史文化原因,《齐诗》的传授者多引用阴阳五行灾异来解《诗》。
西汉中后期学《诗经》的文人,习《齐诗》得高官者最多,在西汉政坛影响很大,这从前四史中可以看出来。
故考察《齐诗》的传授,对《诗经》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自汉武帝独尊儒学以后,儒家经典垄断了教育,成为人们必读之书,朝廷取士也以“明经术”作为首要标准。
弟子跟着儒家经师学习,能通一经者就可以做官,凡是被立为博士的经学大师,便成为师法的对象,于是经学的传授就有了师承关系。
汉代博士讲经,最重师法:“汉人最重师法。
师之所传,弟之所受,一字毋敢出入。
”[2]77 具体来讲,西汉重师法,东汉重家法。
(一)《齐诗》传授研究简述对于经学的传授,前贤今哲作过一些有益的探讨,但都是从整体上对经学进行考察,并不专门对某一经中的某一家进行研究。
关于《齐诗》的传授情况,没有任何两家的记载是完全相同的,也尚未发现专门论述《齐诗》传授的论著。
仅王国维的《汉魏博士题名考》有其考证内容,其他各家只有简略的、仅列人名的传授表,也各有不同,俱无考证内容,可信度不是很高。
具体来说,王国维在该专著的《两汉博士·诗博士》部分①[3]31-33 ,考得《齐诗》博士仅西汉7 人,这主要是因为该书不是专考《齐诗》的,而只考在两汉立为博士的经师。
由于《齐诗》的大多数传授者没有被立为博士,故难免有一些遗漏。
《诗经》的结集和流传情况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有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称为《诗》,或以诗篇的约数称《诗三百》。
汉代儒者尊之为经典,始称为《诗经》。
关于它的成书情况有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多种说法。
关于《诗经》中民歌的汇集,后代有“采诗”之说。
《汉书·艺文志》中记载“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汉书·食货志》中记载“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采诗是统治者了解民情的一种手段。
《诗经》中贵族文人作品的汇集则是通过“献诗”的方式来完成。
《国语·周语上》中记载“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
周代有让公卿列士献诗的制度,以表达他们对政事的批评或歌颂的意见。
而孔子删诗之说并不可靠,也许孔子做过一番“正乐”之类的整理工作。
春秋时期,《诗经》被广泛应用于祭祀、宾宴等各种典礼仪式以及社会交往和外交应对。
春秋晚期,孔子在私人讲学中把《诗三百》作为政治伦理教育、博物知识传授的教本。
秦朝焚书,《诗经》依靠口耳相传得以保全。
汉朝时期,传习《诗经》的有鲁、齐、韩、毛四家。
鲁诗出于鲁人申培,齐诗出于齐人辕固,韩诗出于燕人韩婴,毛诗由其传授者毛公而得名,具体指大毛公鲁人毛亨、小毛公赵人毛苌。
鲁、
齐、韩三家诗属今文经学派,兴盛于汉武帝后百余年间,后相继失传。
毛诗属于古文经学派,东汉以后,盛行于世,流传至今。
高考文学常识识记与例析(一)春秋时代l 《诗经》本只称《诗》后又以"诗三百"为代称。
著名篇目《关雎》《氓》、《伐檀》、《硕鼠》、《七月》。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周初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开创我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
2 孔子,名丘,字仲尼,又称尼父、圣父,鲁国人,儒家创始人。
主要作品为《论语》20篇,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代表了孔子的基本思想。
诸子哲理散文,语录体。
3 左丘明,鲁国史官。
主要作品为《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
《曹刿论战》、《崤之战》、《烛之武退秦师》等选自此书。
我国第1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历史散文。
记载春秋时期史实,富有文学性。
(二)战国时代4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
书由其弟子编辑。
主要作品为《孟子》,共7篇,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
孟子长于论辩,善用比喻,对后世议论性散文的发展影响较大。
5 庄子,名周,字子休,道家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为《庄子》,现存33篇。
诸子哲理散文,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
6 荀子,名况,字卿。
主要作品为《荀子》其中《劝学篇》《天论》等最有代表性。
建立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又兼采法家和其他各家学说的思想体系。
韩非、李斯都是他法治思想的继承者。
7 韩非,法家集大成者。
主要作品为《韩非子》全书55篇《扁鹘见蔡桓公》、《五蠹》等都出于此书。
诸子哲理散文,先秦法家的代表著作。
8 屈原,名平。
我国第一个爱国主义、浪漫主义诗人,开创楚辞新诗体,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主要作品为《离骚》《九歌》(包括《山鬼》《国殇》等11篇)《天问》《九章》(包括《涉江》《哀郢》《橘颂》等9篇)。
西汉刘向编成《楚辞》一书,以屈作为主。
因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称"楚辞",后世因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骚体"。
周朝文学史知识要点:要了解周朝文学,必先了解《诗经》周朝是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结束。
这一时期,封建经济、奴隶经济已逐步发展起来。
要了解周朝文学,必先了解《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诗歌。
《诗经》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而且还是一部优秀的诗歌总集。
一、《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的种类很多,按地域分,有《周南》《豳风》;按内容分,有《小雅·采薇》《郑风·有女同车》《小雅·鹤鸣》《小雅·鹤鸣》等;按风格分,有《小雅·车攻》《小雅·采薇》等;按主题分,有《大雅·民劳》四民》《大雅·公刘》等。
“雅”的内容是周王朝君臣祭祀上帝、先祖或宗庙的诗歌,这类诗歌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颂”是宗庙祭祀时所唱的乐歌,这类诗歌篇幅较短,内容单纯。
“颂”共分有二十多篇,其中最著名的是《周颂·无逸》和《鲁颂·大雅·既醉》。
“雅”和“颂”两部分中都有贵族诗人的作品。
二、《诗经》中的作品主要有四类:(1)颂诗:周代用来祭祀的乐歌,其中包括《大雅》《小雅》《大旻》等,内容有赞美国家、歌颂帝王的,有歌颂劳动、爱情、战争的,也有反映民间疾苦和社会生活的。
(2)赞诗:主要是赞美帝王、贵族和劳动人民的。
(3)赋诗:是用散文的形式写成的诗,又叫“赋”,主要是对民歌进行加工、提炼而成的。
(4)赋、比、兴。
赋比兴是中国古代诗歌最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也是周代文学的一个特点。
赋、比、兴,即以一定的语言形式来铺陈描写事物,起到突出主要事物、烘托主要情感、使读者获得美的享受的作用。
赋、比、兴三者相互依存,各有侧重。
赋,即铺陈;比,即对比;兴,即引起联想或发人深思。
三、《诗经》中的“国风”,是“周南”、“召南”、“小雅”、“大雅”四篇民歌,作者不详,是周代民间歌谣。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11.文房四宝:虎壁、徽墨、宣纸、端砚。
2.四言诗是中国汉代以前最流行的诗歌形式,每句四个字。
3、四体不勤中的四体指:人的四肢4、四大皆空是指:(佛语)地水火风组成的宇宙四种元素5.管仲把礼义廉耻四德作为治国的四纲。
6.四六个参考文献;骈文的一种,全文多由四六个字组成,盛行于南朝。
7、春秋五霸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公秦穆公宋襄公8、五等爵位指:公爵候爵伯爵子爵男爵9、五经:诗书礼易春秋10、五行:金木水火土、仁义礼智信11、五常(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12、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13、五音:宫商角徵羽14、五刑:(隋前)墨劓刖宫大辟(隋后)笞杖徒流死15、死的五称:天子—崩诸候—薨大夫—卒士—不禄平民—死16、唐代五大书法家:柳公权颜真卿欧阳洵褚遂良张旭17、五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金瓶梅》18、五谷:稻麦黍菽麻19、五彩:青黄红白黑20、唐代以后的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21、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22、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23、五更与时钟的对应是:一更(19—21)二更(21—23)三更(23—1)四更(1—3)五更(3—5)24、五官:耳目口鼻身25、新中国五位语言大师: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赵树理26、五荤:(佛语)大蒜韭菜薤葱兴渠27、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28、五味:甜酸苦辣咸29、五香:花椒八角桂皮丁香花蕾茴香子30、五脏:心肝脾肺肾31、五陵:高祖长陵惠祖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32、五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33、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34、六艺经传指:诗书礼易乐春秋35、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指:礼乐书数射御36、造字六书: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37、诗经六义措:风雅颂赋比兴38、六部;户部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39、六亲;父母兄弟妻子40、古代婚嫁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徵清期亲迎41.六朝;东晋、宋、齐、梁、陈都建康,史称六朝。
先秦文学诗经知识点总结一、《诗经》的编订和体制,四家诗●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编订1.数目●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2.作品时期●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3.成书情况(编集)●采诗说●民歌的汇集●是统治者了解民情的手段●献诗说●贵族文人作品的汇集●周代让公卿列士献诗,以表达他们对政事的批评或歌颂的意见●删诗说●孔子4.流传情况●春秋时期●广泛应用于祭祀、宾宴等各种典礼仪式以及社会交往和外交应对●春秋晚期●孔子私人讲学●秦朝●焚书,口耳相传●汉朝●鲁、齐、韩●属今文经学派,兴盛于汉武帝后百余年间,后相继失传●鲁:鲁人申培●齐:齐人辕固●韩:燕人韩婴●毛●属古文经学派,东汉以后,盛行于世,流传于今●大毛公:鲁人毛亨●小毛公:赵人毛苌●体制1.风雅颂●●二雅●“雅”是“正”的意思,是“朝廷正乐”。
诗经中包含《大雅》和《小雅》,称“二雅”●产地是西周王畿地区●《大雅》31篇,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74篇,大部分作于西周末期,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小雅》中有少量民歌。
●四家诗1.齐,鲁,韩,毛二、思想内容(类别)●●周部族史诗1.周民族史诗的五篇作品●政治怨刺诗●兵役、徭役诗●婚姻爱情诗●农事劳作诗●爱国抗敌诗●歌功颂德诗●现实主义精神1.写实精神: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2.朴素自然的风格:是劳动人民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笙诗1.“六笙诗”三、艺术特点●赋比兴1.●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诗人的情感。
●赋比兴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2.比兴●比……兴……●比兴与直接叙述描写相对立,借比喻、象征等手法对某一特定内容所作的曲折委婉的表达●比兴就成为一个固定的词,用来指诗歌的形象思维,或有所寄托的艺术表现形式●比兴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
第0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一、从《诗经》到唐诗1.《诗经》(1)内容:收录西周至春秋中期诗歌,分①三部分。
(2)特点:以四言为主,重章叠句,语言丰富,内容古朴,现实感强。
(3)地位:出现于春秋末年,是中国第一部②;奠定了古典文学③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2.楚辞(1)含义:④以南方民歌为基础创作的新的诗歌体裁。
(2)特点: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感情。
(3)代表:具有浪漫主义风格的长诗《⑤》。
3.汉赋(1)含义:以楚辞为基础创造的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2)特点: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⑥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3)代表:⑦的《子虚赋》《上林赋》,张衡的《二京赋》。
4.唐诗(1)原因:唐朝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⑧以诗赋为主。
(2)代表①初唐:著名诗人⑨、陈子昂等。
②盛唐: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孟浩然、王维的⑩;“诗仙”⑪的浪漫主义创作;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⑫”。
③中唐:白居易的讽喻诗。
二、宋词和元曲1.宋词(1)原因: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数量增加,词更适应市井生活需要。
(2)特点:句子⑬,更便于抒发感情。
(3)代表:婉约派的柳永、⑭;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
2.元曲(1)宋代:散曲是民间兴起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2)元代:散曲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⑮。
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成就最高。
三、明清小说1.原因(1)⑯进入强化阶段。
(2)经济领域出现新气象,⑰出现。
(3)市民阶层扩大。
2.特点(1)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
(2)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人物性格的塑造、细节的描绘、语言的运用等方面,超过前代。
3.代表(1)珍品:《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⑱》。
(2)名作:《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K知识参考答案⑬长短不齐⑭李清照⑮元曲⑯专制中央集权⑰资本主义萌芽⑱红楼梦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主流形式及其特点(2017—2018学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唐代诗人白居易主张“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集,共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
其最后一篇名为《颂·商颂·殷武》。
该诗主要描绘了殷商的武丁中兴之世,赞美其辉煌的武功和文化成就。
武丁是商朝的一位杰出君主,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商朝国力昌盛,开创了商朝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该诗通过赞颂武丁的功绩,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强盛、文化繁荣的向往和追求。
整首诗结构严谨,语言优美,采用了大量的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同时,该诗还反映了那一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状况,为我们了解和研究那一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除了《颂·商颂·殷武》之外,《诗经》中的其他诗歌也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意义。
这些诗歌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爱情、亲情、友情、农事、战争等等,反映了那一时期社会的真实面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总之,《诗经》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最后一篇《颂·商颂·殷武》更是其中的精品。
通过学习和欣赏这些诗歌,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那一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水平。
诗经知识点归纳总结诗经的成书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2500年前的西周时期,当时的诗经还被称为《诗三百》。
根据历史记载,最早的《诗三百》是由周武王时期的周室官员所编纂的,共计305篇。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篇章被遗失,其他篇章则进行了整理、修订或增补,最终形成了现在所见的《诗经》。
在古代,《诗经》曾有着不同的版本,其中以毛诗和毛诗外传最为有名。
毛诗是其中的核心部分,总计包括了300余首诗歌,在历代诗学家的传承下,形成了现在所见的《诗经》版本。
《诗经》的内容主要包括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主要是以民间的歌谣和吟诵为主,以爱情、生活、家族等为题材;“雅”则是以宫廷的音乐为主,以祭祀、宴会等为题材;而“颂”则主要是以歌颂君主、祖先等为主题,是一种具有祭祀性质的诗歌。
《诗经》的内容广泛,而且形式多样,既有五言古诗,也有古曲词和长篇歌颂。
关于《诗经》,人们通常会提到它的“诗言志”、“风雅颂”、“民族风情”、“祭祀文化”等诸多方面。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诗经》被誉为“诗之大鼎”,有着非常高的文学价值。
它对后世的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它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的重要资料,对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尽管《诗经》已经有着2500多年的历史,但它的魅力依然不减。
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感受到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和情感。
特别是在当代,我们更应该加倍珍惜和研究《诗经》,因为它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也是我们民族的根。
通过研究《诗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情况,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总之,《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有着非常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是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通过研究《诗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与文化,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国最早诗歌总集《诗经》原文、译文、注释、赏析!(江有汜篇)《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江有汜【原文】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
不我以,其后也悔。
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
不我与,其后也处。
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
不我过,其啸也歌。
【译文】江水决堤啊又流回,心爱的人儿别处飞,从此再不和我相随。
没有我相伴相陪你,终有一天你会懊悔。
江水静流啊积沙岛,心爱的人儿别处飞,从此再不和我相交。
在没有我的日子里,祝你平安岁月静好。
江水改道啊又成河,心爱的人儿别处飞,从此再不来看望我。
虽然我们不再相逢,愿你好日子歌里过。
【注释】江:长江。
汜(sì):由主流分出而复汇合的河水。
归:荣归故里。
妇人谓嫁曰归。
一《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
内容编排分为风雅颂(风:各地民歌;雅:宫廷音乐;颂:宗庙祭祀之乐),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它是中国诗歌的源头,积淀了丰富的上古文化内涵,开创了中国诗歌关怀现世、注重民生疾苦、再现普通民众思想情感的现世主义传统。
1、《采薇》:西周中后期作品。
该诗表现了戍边战士转战边陲、爱国恋家的忧伤情绪,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这是一首描写戍卒生活的诗。
兵士们在归途中追思戍边作战时的苦况,反映了征人痛定思痛的心情。
该诗重复出现“采薇”可以将其理解为兴句,没有实意,只起开头作用;也可理解为赋的手法,及对戍卒生活的实写。
诗采用重章叠调的方式来表情达意,借字句上的微小变化来表现感情上的变化。
诗最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全诗最有抒情意味的部分。
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上路时内心悲苦,却赶上了春光明媚,预示了此行艰难重重,回来的时候心情愉快,却赶上了漫天大雪,连老天爷都不配合高兴的心情。
一股幽深复杂、缠绵深邃、轻灵飘忽的情愫油然而生。
2、《七月》是一首农事诗,风诗中最长的一篇,反映周人的农业生产。
表现周代农事生活的叙事诗,细致描绘了农民一年四季的生活状况,对于研究西周社会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叙事、写景、抒情浑然一体。
诗人按时间顺序,详细地描写了西周初期人们一年四季的生活状况,展现了西周初年的社会风貌。
其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对“赋、比、兴”的手法运用很娴熟。
3、《虻》:该诗是一首弃妇自伤之诗,抒情色彩很浓。
全诗以倒叙的手法,叙述了女主人公爱情婚姻悲剧的全过程:恋爱、定情、出嫁、婚后生活、遭遗弃。
《虻》是我国最早的叙事诗之一,为后世叙事诗开了先河。
它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它写的传神,自然焕美的语言特色,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的诗体格局,是《诗经》中较有代表性的弃妇诗,也是《诗经》中较为成熟的抒情色彩浓厚的叙事诗,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毛诗大序》【原文】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讲话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妻,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民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毛诗大序》①《关雎》②,后妃之德也③,风之始也④,因此风天下⑤而正夫妻也。
故用之村夫焉⑥,用之邦国焉⑦。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⑧之,教以化⑨之。
【讲解】①毛诗序:汉代传《诗》(《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
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早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
赵人毛苌传《诗》,为“毛诗”,属古文学派,汉代未立官学,毛诗汉末兴盛,取代三家而独传于世。
毛诗于古《诗》三百篇均有小序,而首篇《关雎》题下的小序后,还有一段较长文字,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
看来很像是一篇总序。
②《关睢》:《诗经·国风·周南》第一首诗的篇名。
③后妃之德也:后妃,天子之妻,旧说指周文王妃太姒。
此处说《关雎》是颂扬后妃美德的。
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言后妃性行合谐,贞专化下,寤寐求贤,供奉职事,是后妃之德也。
”④风之始也:本指《关雎》为《诗经》的国风之首之意。
驰驱,归唁卫侯。
(上)驰驱,归唁卫侯。
(上)如冰恋枫她有母亲的倾国容貌,更加才华横溢。
她有娘姨的热情开朗,却没有她的放荡不检。
在政治眼光方面,她不像她的母亲,却更像她的姨母一样有眼光,长袖善舞。
春秋时的女人没有地位,泛化到连具体的名字也没有。
却也不像宋明时期那样深受礼教束缚,所以当时的女性是不好用一种标准去衡量的。
许穆夫人,是一个奇特的女人。
她的青史留名,惊才觉艳,不是因为她的眉毛,而是因为她的爱国和果敢,在历史上留下深重的一笔。
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史记的爱国女诗人,《诗经》里就摘录了她的三首诗。
多数的学者认为《泉水》和《竹竿》、《驰》都是许穆夫人自伤不能救卫之作。
如单以作诗的时间而论,她的爱国诗作《驰》要比屈原的《离骚》早三百几十年。
《诗·国风》里有不少歌咏妇女的诗,也可能有不少为妇女自己所作。
但一直到现在,可确认女姓名的诗,许穆夫人所赋的《驰》是唯一的诗篇。
她身世复杂到一言难尽,《列女传》上的“卷之三·仁智传”中,说她是“许穆夫人者,卫懿公之女,许穆公之夫人也。
”这个说法有误,更多的说法是卫懿公是许穆夫人的哥哥(这个说法也不完全对),她的辈份说起来很麻烦,前面我说过齐女宣姜,先受聘于太子伋,乃父宣公悦而妻之,生子寿与朔。
寿与伋争死,便宜了朔这个阴险小人,宣公死了以后,朔登上王位,为卫惠公,奈何这厮很不得人心,所作所为为宗室大臣所不喜,卫国的大臣贵族们拥护和伋一母所生(应该就是卫宣公的庶母,后来收为他老婆的那个夷姜所生)的黔牟即位,朔这家伙被驱逐出境。
他借助齐国的强大国力重登王位后不久,就一命呜呼了,即位的卫懿公,是卫惠公的儿子,朔死之后他就即了位。
所以说卫懿公是许穆夫人的哥哥,这是从许穆夫人的父亲(昭伯顽和朔一辈)来论的,如果以许穆夫人的母亲是卫懿公的亲奶奶这一点来论,卫懿公还要比许穆夫人低一辈,得叫许穆夫人姑姑才对。
齐襄公为了维护齐国和卫国旧族的关系,居然力主让宣姜再嫁给和她原来许配的未婚夫伋一母所生的兄弟昭伯顽,这在后世来看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当时好像并不算太出格的行为。
齐桓公时代《诗》的结集(一)【内容提要】本文从《国风》作品的创作与编定时代、赋引诗篇时称名的前后变化以及齐桓公时代的礼乐状况等方面入手,具体地讨论了齐桓公时代编辑诗文本的条件与可能。
本文认为:在齐桓公时代,周王室确实有过一次编辑诗文本的活动;在这次编辑活动中,不但《国风》中的大部分作品得到了采集和编定,而且,春秋前期仍以独立形式流传的《周颂》与《商颂》,也在此时被纳入了以“诗”为名的文本当中,《风》、《雅》、《颂》合集的诗文本从此产生出来。
【关键词】齐桓公《诗》礼乐在《诗文本的结集与〈诗〉名称的出现》①一文中,笔者系统讨论了西周至东周平王时代诗文本的形成历史,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以《诗》为名、《风》《雅》合集的诗文本是经过周康王、周穆王、周宣王、周平王时代的累次编辑才产生出来的,而平王时代的诗文本,与平王时代的历史、政治一样,表现了相当明显的过渡性特点。
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在平王之后的公元前7世纪中叶,即齐桓公称霸中原的时代,还应发生过一次编辑诗文本的活动。
这个观点看似无稽,那么,它到底有没有合理的依据呢?如果此说成立,经过这次编辑的诗文本,其基本状况又是如何呢?本文拟就上述问题再做一些讨论。
一讨论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诗经》作品的产生时代。
据笔者考证,《国风》作品的创作主要集中在春秋前期约一百年间。
具体情况分别如下:“二南”作品的创作集中在东周平、桓之世,《王风》的创作下限不出周厘王时代,包括《邶风》、《鄘风》、《卫风》在内的卫诗和《郑风》、《齐风》的最后完成期分别是卫文公、郑文公、齐桓公在位期间,《魏风》之下限在晋献公灭魏之前,而《唐风》终于晋献公之世,《陈风》的大部分作品产生于陈宣公以前,《曹风》首二篇的产生时代在曹昭、共之世②。
根据史书的记载可知,周厘王、卫文公、郑文公、晋献公、陈宣公、曹昭公以及曹共公等皆与齐桓公为同时之人。
这意味着,在齐桓公称霸中原的时代,《国风》中的绝大部分作品已经产生出来了。
换句话说,从诗文本编辑的角度而言,齐桓公时代具备了再次编辑诗文本的作品基础。
但是,我们根据什么来断定这些作品一定是在齐桓公时代得到编辑的呢?最先被作为证据提出来的,当然是《诗经》本身反映出来的一些特点。
其中最具说服力的莫过于这批作品产生的时代。
据笔者考证,《国风》中的作品,除数量不多的一部分出现于西周末年至东周平王时代之外,其余绝大部分的创作时代集中在平王末年至齐桓公称霸约七十年间。
而根据《诗文本的结集与〈诗〉名称的出现》一文的讨论可知,在诗文本的形成史上,诗文本的每一次编辑,都是在前代所传文本的基础上,通过采集当世或稍前时代创作和流传的诗歌作品并加以编定的方式完成的。
从周康王的“定乐歌”到周穆王的“比缀以书”,从周宣王的重修礼乐到周平王时代《诗》的结集,每一次被增入诗文本的作品,都非常明显地体现了“当世”的色彩。
换一个角度,从被编辑作品的来源方面看,也只有那些在当世流传的诗歌作品,才最容易成为被采集和编定的对象,因而成为诗文本的内容之一。
所以,当《诗经》作品的创作时代相对集中并且表现出了相当明显的时间段落时,当发生在周康王、周穆王、周宣王、周平王等时代的诗文本的编辑活动正好与这些时间段落相互重合时,我们不能不承认,正是发生在这些时间段落中的诗文本的编辑活动,才是造成《诗经》作品呈现出相对集中的时段性的根本原因。
根据这样一个思路,当《国风》中的绝大部分作品相对集中地被考订为齐桓公时代或稍前的作品时,我们认为,这些作品被采集和编辑的事件,必然也发生在这个时间段落上。
这是我们认为齐桓公时代编辑过诗文本的第一个原因。
其次,从《何彼矣》一诗的编辑时代,可以进而推知齐桓公时代发生过一次诗文本的编辑活动。
从诗歌的内容可知,《召南·何彼矣》是一首歌颂齐侯嫁女的作品。
这样的作品,堂而皇之地被编入东周王室的乐歌集《召南》当中,这是一件耐人寻味的事情。
此诗之被编入《召南》除了诗歌主人公“齐侯之子”具有“平王之孙”的特殊身份这个表面的原因之外,“齐侯”的势力与影响应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也就是说,歌颂“齐侯之子”的诗歌出现在东周王室乐歌《召南》中,实质上折射出了当时周王室与齐国之间的政治关系,是周王室在政治上倚重齐国的一个表现。
由此而言,这一事件应当发生在齐国能够对周王室施加影响的时代。
根据史书记载,自周王室东迁之后,从齐僖公开始,齐国开始发展与中原诸侯之国的关系。
隐公三年,“齐侯、郑伯盟于石门”,齐郑结盟,不但使齐国在中原诸侯中的地位与影响日渐加强,同时也为齐国接近周王室打开了方便之门。
隐公八年,“郑伯以齐人朝王”,关于齐人朝王的记载首次出现在东周史籍中。
在这一时期,由于主持瓦屋之盟的成功,齐僖公已隐具盟主之实,《郑语》“齐僖小伯”之说即因此而来。
尽管如此,周、齐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周王室的外交政策并未表现出任何倚重齐国的迹象。
至公元前685年,齐桓公继位,前683年,“王姬归于齐”,周、齐关系开始密切。
前680年,“诸侯伐宋,齐请师于周,夏单伯会之”,周王室与齐国之间有了直接的军事往来。
根据《左传》的记载,尽管在鲁庄公十五年(前679年)齐桓公已复会诸侯而“始霸”,但促使周、齐关系发生重大转折的契机却是鲁庄公十九年(前675年)的王子颓之乱。
鲁庄公二十七年(前667年),“王使召伯廖赐齐侯命,且请伐卫,以其立子颓也”,“二十八年春,齐侯伐卫,战,数之以王命,取赂而还”。
由周王室的赐命开始,崇天子以征讨四方成为齐桓公奉行不二的政策,周王室的外交也进入了倚重齐国的阶段。
及齐桓公卒后,齐霸衰而晋霸兴,东周王室的外交政策亦随之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鉴于上述情况,我们认为,表现了倚重齐国的政治倾向的《何彼矣》,应是在齐桓公之世被编入《召南》当中的。
更进一步而言,由《何彼矣》被编入诗文本的时代可以推知,齐桓公时代应当进行过诗文本的再次编辑。
这是我们提出齐桓公时期曾经编辑诗文本的第二个证据。
以齐桓公时代为界,春秋时代人们赋诗引诗时称名的前后变化是诗文本在这一时期重新编辑的第三个证据。
根据我们对《国语》、《左传》等先秦史籍中赋诗引诗记载情况的统计可知,以齐桓公时代为界,在此之前人们凡引及《周颂》与《商颂》者,无不直称其名(“君子曰”不计在内)。
其例有如下数条:《国语·周语上》:“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不可。
先王耀德不观兵。
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
是故周文公之《颂》曰:“载戢干戈,载櫜弓矢。
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
”’”《国语·周语上》:“厉王说荣夷公,芮良夫曰:‘王室其将卑乎!夫荣夷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
……夫王人者,将导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使神人百物无不得其极,犹日怵惕,惧怨之来也。
故《颂》曰:“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莫匪尔极。
”’”《国语·晋语四》:“公子过宋,与司马公孙固相善。
公孙固言于襄公曰:‘晋公子亡,长幼矣,而好善不厌,父事狐偃,师事赵衰,而长事贾佗。
……公于居则下之,动则咨焉,成幼而不倦,殆有礼矣。
树于有礼,必有艾。
《商颂》曰:“汤降不迟,圣敬日跻。
”降,有礼之谓也。
君其图之。
’襄公从之,赠以马二十乘。
”《国语·晋语四》:“公子过郑,郑文公亦不礼焉。
叔詹谏曰:‘臣闻之:亲有天,用前训,礼兄弟,资穷困,天所福也。
……在《周颂》曰:“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荒,大之也。
大天所作,可谓亲有天矣。
’”当人们仍以《周颂》、《商颂》之名来称引相关的诗句时,《大雅》、《小雅》却已经以“《诗》”的名义出现,如以下几例:《左传·桓公六年》:“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大子忽辞。
人问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
《诗》云:“自求多福。
”在我而已,大国何为?’”(句出《大雅·文王》)《左传·闵公元年》:“狄人伐邢,管敬仲言于齐侯曰:‘戎狄豺狼,不可厌也。
诸夏亲昵,不可弃也。
宴安鸩毒,不可怀也。
《诗》云:“岂不怀归,畏此简书。
”简书,同恶相恤之谓也,请救邢以从简书。
’齐人救邢。
”(句出《小雅·出车》)《左传·僖公五年》:“初,晋侯使士□为二公子筑蒲与屈,不慎。
薪焉。
夷吾诉之,公使让之。
士□为稽首而对曰:‘臣闻之:……守官废命,不敬。
固雠之保,不忠。
失忠与敬,何以事君?《诗》云:“怀德惟宁,宗子惟城。
”君其修德而固宗子,何城如之?’”(句出《大雅·板》)《左传·僖公九年》:“公谓公孙枝曰:‘夷吾其定乎?’对曰:‘臣闻之:唯则定国。
《诗》曰:“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文王之谓也。
又曰:“不僭不贼,鲜不为则。
”无好无恶,不忌不克之谓也。
’”(分别出自《大雅·皇矣》与《大雅·抑》)《国语·晋语四》:“《姜氏》言于公子曰:‘从者将以子行,其闻之者吾以除之矣。
子必从之,不可以贰,贰无成命。
《诗》云:“上帝临女,无贰尔心。
”先王其知之矣,贰将可乎?’”(句出《大雅·大明》)其例甚多,无需一一列举。
由此可知,在《大雅》与《小雅》已被纳入以《诗》为名的诗文本的春秋前期,《周颂》与《商颂》仍然是以独立的形式流传的。
但是,在齐桓公卒后,情况开始发生变化。
在《左传》的记载中,僖公二十二年(前638年)出现了第一例引《颂》而称“《诗》曰”的情况:《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臧文仲曰:“国无小,不可易也。
无备虽众,不可恃也。
《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又曰:‘敬之敬之,天惟显思,命不易哉。
’先王之明德,犹无不难也,无不惧也,况我小国乎?”(前句出自《小雅·小旻》,后句出自《周颂·敬之》)臧文仲之后约四十年,到公元前6世纪初叶,《左传》中又记载了三次引《颂》而称“《诗》曰”的例子:《左传·宣公十一年》郤成子曰:“非德莫如勤,非勤何以求人,能勤有继,其从之也。
《诗》曰:‘文王既勤止。
’文王犹勤,况寡德乎?”(句出《周颂·赉》)《左传·成公二年》齐宾媚人云:“今吾子求合诸侯,以逞无疆之欲。
《诗》曰:‘布政优优,百禄是遒。
’子实不优,而弃百禄,诸侯何害焉?”(句出《商颂·长发》)《左传·成公四年》:“公如晋,晋侯见公,不敬。
季文子曰:‘晋侯必不免。
《诗》曰:“敬之敬之,天惟显思,命不易哉。
”夫晋侯之命,在诸侯矣,可不敬乎?’”(句出《周颂·敬之》)从此以后,引《颂》而称《诗》乃成为常例。
在上引材料中,《晋语四》公孙固与郑叔詹之引《商颂》、《周颂》等事,发生在公元前642年,即齐桓公卒后一年。
而臧文仲引《周颂》而称《诗》,则在公元前638年,即齐桓公卒后五年。
这两件事充分说明,在齐桓公时代,《风》、《雅》、《颂》合集之诗文本虽未在诸侯各国流传,但至少已经传至与周王室关系最为密切的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