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
- 格式:docx
- 大小:26.84 KB
- 文档页数:7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古文赏析【作品介绍】《齐桓公伐楚盟屈完》讲的是:公元前656年的春天,齐桓公在打败蔡国之后,又联合诸侯国军队大举进犯楚国。
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楚成王先派使者到齐军中质问齐桓公为何要侵犯楚国,随后又派屈完到齐军中进行交涉,双方先后展开了两次针锋相对的外交斗争,最终达成妥协,订立盟约。
【原文】《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出处:《左传》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1),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曰(2):“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3),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4)。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5),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6):‘五侯九伯(7),女实征之(8),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9):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隶。
尔贡包茅不入(11),王祭不共(12),无以缩酒(13),寡人是征(14);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15)。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师进,次于陉(16)。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17)。
师退,次于召陵(18)。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19)。
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20),辱收寡君(21),寡君之愿也。
”齐侯曰:“以此众战(22),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23),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24),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25)。
【注释】(1)诸侯之师:指参与侵蔡的鲁、宋、陈、卫、郑、许、曹等诸侯国的军队。
蔡:诸侯国名,姬姓,在今河南上蔡、新蔡一带。
(2)楚子:指楚成王。
使:使者。
这里名词作动词,译为“派使者”。
(3)北海、南海:泛指北方、南方边远的地方,不实指大海。
(4)唯是:因此。
风:公畜和母畜在发情期相互追逐引诱。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由于相距遥远,虽有引诱,也互不相干。
(5)虞:料到。
【原文】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1),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日(2):“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3),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4)。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5),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6):‘五候九伯(7),女实征之(8),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9):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隶。
尔贡包茅不入(11),王祭不共(12),无以缩酒(13),寡人是征(14);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15)。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师进,次于陉(16)。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17)。
师退,次于召陵(18)。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19)。
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20),辱收寡君(21),寡君之愿也。
”齐侯曰:“以此众战(22),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候(23),准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24),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25)。
【注释】(1)诸候之师:指参与侵蔡的鲁、宋、陈、卫、郑、许、曹等诸侯国的军队。
蔡:诸侯国名,姬姓,在今河南上蔡、新蔡一带。
(2)楚子:指楚成王。
(3)北海、南海:泛指北方、南方边远的地方,不实指大海。
(4)唯是:因此。
风:公畜和母畜在发情期相互追逐引诱。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由于相距遥远,虽有引诱,也互不相干。
(5)不虞:不料,没有想到。
涉:淌水而过,这里的意思是进入,委婉地指入侵。
(6)召(shao)康公:召公爽(shi),周成王时的太保,“康”是溢号。
先君:已故的君主,大公:太公,指姜尚,他是齐国的开国君主。
(7)五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诸侯。
九伯:九州的长官。
五侯九伯泛指各国诸侯。
(8)实征之:可以征伐他们。
(9)履:践踏。
这里指齐国可以征伐的范围。
(10)海:指渤海和黄海。
河:黄河。
齐桓公伐楚原文】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1),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日(2):“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3),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4)。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5),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6):‘五候九伯(7),女实征之(8),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9):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隶。
尔贡包茅不入(11),王祭不共(12),无以缩酒(13),寡人是征(14);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15)。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师进,次于陉(16)。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17)。
师退,次于召陵(18)。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19)。
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20),辱收寡君(21),寡君之愿也。
”齐侯曰:“以此众战(22),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候(23),准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24),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25)注释】(1)诸候之师:指参与侵蔡的鲁、宋、陈、卫、郑、许、曹等诸侯国的军队。
蔡:诸侯国名,姬姓,在今河南上蔡、新蔡一带。
(2)楚子:指楚成王。
(3)北海、南海:泛指北方、南方边远的地方,不实指大海。
(4)唯是:因此。
风:公畜和母畜在发情期相互追逐引诱。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由于相距遥远,虽有引诱,也互不相干。
(5)不虞:不料,没有想到。
涉:淌水而过,这里的意思是进入,委婉地指入侵。
(6)召(shao)康公:召公爽(shi ),周成王时的太保,“康”是溢号。
先君:已故的君主,大公:太公,指姜尚,他是齐国的开国君主。
(7)五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诸侯。
九伯:九州的长官。
五侯九伯泛指各国诸侯。
(8)实征之:可以征伐他们。
(9)履:践踏。
这里指齐国可以征伐的范围。
(10)海:指渤海和黄海。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原文齐桓公伐楚盟屈完(选自《左传·僖公四年》)【原文】春,齐侯以诸之师侵蔡。
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①。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②?”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③。
’赐我先君履④,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⑤。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
师退,次于召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齐侯曰:“岂不榖是为⑥?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敞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⑦。
”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⑧?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⑨;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注释】①风马牛不相及:比喻齐、楚相距遥远,即使牛马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
风:放牧。
②虞:料到。
③女(rǔ):同“汝”,你。
夹辅:辅佐。
④履:践履,这里指可以征讨的范围。
⑤包茅:裹成捆的青笋,是楚国特产,可以用来滤酒糟以供祭祀,楚国应向周王进贡以供王室使用。
入:纳。
共:同“供”,供给。
征:问,追究。
⑥岂不榖是为:即“岂为不榖”,难道是为了我。
不榖:不善,古代诸侯自称的谦词。
⑦徼:求。
此句意为承蒙你向我国的社稷之神求福,给了我们恩惠,使我们国家得以保全。
⑧绥:安抚。
⑨方城:山名,在今河南省叶县南、方城县东。
方城以为城:以方城作为城墙。
【鉴赏】齐桓公为春秋首霸,在此之前,他已然控制了北方各诸侯国,为了进一步称霸天下,便假借“夹辅周室”的名义,于公元前656年亲率齐、鲁、宋、卫、郑、许、曹、陈八国军队,寻找借口向楚国进军,以树立威信,巩固盟主的地位;与此同时,楚国也日渐强大,并逐步向北扩张,于是齐国和楚国就展开了一场唇枪舌剑的外交斗争。
左丘明《齐桓公伐楚盟屈完》赏析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先秦:左丘明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
公惧变色;禁之,不可。
公怒,归之,未之绝也。
蔡人嫁之。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徵通征)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
师退,次于召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齐侯曰:“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
译文齐桓公与夫人蔡姬在园林中乘舟游玩,蔡姬故意晃动小船,桓公吓得脸色都变了,他阻止蔡姬,蔡姬却不听。
桓公一怒之下让她回到了蔡国,但没有说与她断绝*关系,蔡姬的哥哥蔡穆侯却让她改嫁了。
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
蔡国溃败,接着又去攻打楚国。
楚成王派使节到诸侯之师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双方相距遥远,即使是马牛牝牡相诱也不相及。
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先君姜太公说:‘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
’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隶。
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我特来查问这件事。
”楚国使臣回答说:“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问吧!”于是齐军继续前进,临时驻扎在陉。
齐桓公伐楚原文解析及翻译公元前656年的春天,齐桓公在打败蔡国之后,又联合诸侯国军队大举进犯楚国。
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楚成王先派使者到齐军中质问齐桓公为何要侵犯楚国,随后又派屈完到齐军中进行交涉,双方先后展开了两次针锋相对的外交斗争,最终达成妥协,订立盟约。
【原文】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
公惧变色;禁之,不可。
公怒,归之,未之绝也。
蔡人嫁之。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
师退,次于召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齐侯曰:“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与不榖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选自《左传》注释:(1)诸侯之师:指参与侵蔡的鲁、宋、陈、卫、郑、许、曹等诸侯国的军队。
蔡:诸侯国名,姬姓,在今河南汝南、上蔡、新蔡一带。
以:率领;师:军队。
溃:溃败(2)楚子:指楚成王。
与:介词,跟,和。
(3)处:居住。
北海、南海:泛指北方、南方边远的地方,不实指大海,形容两国相距甚远。
(4)唯是:即使。
风:公畜和母畜在发情期相互追逐引诱。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由于相距遥远,虽有引诱,也互不相干。
(5)不虞:不料,没有想到。
涉:淌水而过,这里的意思是进入,委婉地指入侵。
(6)昔:从前;召(shào)康公:召公。
周成王时的太保,“康”是谥号。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文言文翻译齐桓公伐楚盟屈完用精练的语言描绘了这场外交斗争的激烈场面,将齐桓公、管仲、屈完等人的形象描绘得活灵活现。
下面,店铺为大家分享齐桓公伐楚盟屈完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原文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
公惧变色;禁之,不可。
公怒,归之,未之绝也。
蔡人嫁之。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徵通征)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
师退,次于召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齐侯曰:“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
译文齐桓公与夫人蔡姬在园林中乘舟游玩,蔡姬故意晃动小船,桓公吓得脸色都变了,他阻止蔡姬,蔡姬却不听。
桓公一怒之下让她回到了蔡国,但没有说与她断绝夫妻关系,蔡姬的哥哥蔡穆侯却让她改嫁了。
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队伍攻打蔡国。
蔡国溃败,接着又去攻打楚国。
楚成王派使节到诸侯之师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双方相距遥远,即使是马牛牝牡相诱也不相及。
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先君姜太公说:‘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
’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隶。
【原文】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1),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日(2):“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3),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4)。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5),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6):‘五候九伯(7),女实征之(8),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9):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隶。
尔贡包茅不入(11),王祭不共(12),无以缩酒(13),寡人是征(14);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15)。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师进,次于陉(16)。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17)。
师退,次于召陵(18)。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19)。
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20),辱收寡君(21),寡君之愿也。
”齐侯曰:“以此众战(22),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候(23),准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24),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25)。
【注释】(1)诸候之师:指参与侵蔡的鲁、宋、陈、卫、郑、许、曹等诸侯国的军队。
蔡:诸侯国名,姬姓,在今河南上蔡、新蔡一带。
(2)楚子:指楚成王。
(3)北海、南海:泛指北方、南方边远的地方,不实指大海。
(4)唯是:因此。
风:公畜和母畜在发情期相互追逐引诱。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由于相距遥远,虽有引诱,也互不相干。
(5)不虞:不料,没有想到。
涉:淌水而过,这里的意思是进入,委婉地指入侵。
(6)召(shao)康公:召公爽(shi),周成王时的太保,“康”是溢号。
先君:已故的君主,大公:太公,指姜尚,他是齐国的开国君主。
(7)五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诸侯。
九伯:九州的长官。
五侯九伯泛指各国诸侯。
(8)实征之:可以征伐他们。
(9)履:践踏。
这里指齐国可以征伐的范围。
(10)海:指渤海和黄海。
河:黄河。
【原文】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1),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日(2):“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3),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4)。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5),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6):‘五候九伯(7),女实征之(8),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9):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隶。
尔贡包茅不入(11),王祭不共(12),无以缩酒(13),寡人是征(14);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15)。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师进,次于陉(16)。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17)。
师退,次于召陵(18)。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19)。
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20),辱收寡君(21),寡君之愿也。
”齐侯曰:“以此众战(22),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候(23),准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24),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25)。
【注释】(1)诸候之师:指参与侵蔡的鲁、宋、陈、卫、郑、许、曹等诸侯国的军队。
蔡:诸侯国名,姬姓,在今河南上蔡、新蔡一带。
(2)楚子:指楚成王。
(3)北海、南海:泛指北方、南方边远的地方,不实指大海。
(4)唯是:因此。
风:公畜和母畜在发情期相互追逐引诱。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由于相距遥远,虽有引诱,也互不相干。
(5)不虞:不料,没有想到。
涉:淌水而过,这里的意思是进入,委婉地指入侵。
(6)召(shao)康公:召公爽(shi),周成王时的太保,“康”是溢号。
先君:已故的君主,大公:太公,指姜尚,他是齐国的开国君主。
(7)五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诸侯。
九伯:九州的长官。
五侯九伯泛指各国诸侯。
(8)实征之:可以征伐他们。
(9)履:践踏。
这里指齐国可以征伐的范围。
(10)海:指渤海和黄海。
河:黄河。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原文及翻译译文1、《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原文及翻译译文《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原文及翻译左传原文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
师退,次于召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齐侯曰:“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与不榖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齐侯。
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译文:春天,齐桓公以诸侯的军队进攻蔡国。
蔡军逃散瓦解,于是又攻打楚国。
楚成王派遣使者到诸侯军中说:“君王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纵使牛马跑散也不会到达彼此的边境。
不料君王来到我国境内,这是什么原故?”管仲代表桓公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的祖先太公说:‘天下诸侯,你都可以征伐他们,以从旁辅佐周室。
’赐给我祖先征伐的范围,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
你们的贡物包茅不进贡王室,天子的祭祀不能供应,没有什么用来滤酒祭神,我特来追究这件事。
周昭王到南方征伐楚国没有返回,我特来追问这件事。
”楚国使者回答说:“贡物没有进贡王室,是敝国国君的罪过,岂敢不供给?至于昭王没有返回,君王到汉水边上去查问吧!”诸侯军队继续前进,驻扎在陉地。
夏天,楚成王派遣屈完前往诸侯军中。
诸侯军队稍稍退却,驻扎在召陵。
齐桓公陈列诸侯军队,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
桓公说:“这次用兵难道是为了我自己吗?这是为了继承先君建立的友好关系。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原文和翻译原文:标题:齐桓公伐楚盟屈完作者或出处:左丘明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
师退,次于召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齐侯曰:“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与不榖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齐侯。
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 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译文或注释:春天,齐桓公以诸侯的军队进攻蔡国。
蔡军逃散瓦解,于是又攻打楚国。
楚成王派遣使者到诸侯军中说:“君王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纵使牛马跑散也不会到达彼此的边境。
不料君王来到我国境内,这是什么原故?”管仲代表桓公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的祖先太公说:‘天下诸侯,你都可以征伐他们,以从旁辅佐周室。
’赐给我祖先征伐的范围,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
你们的贡物包茅不进贡王室,天子的祭祀不能供应,没有什么用来滤酒祭神,我特来追究这件事。
周昭王到南方征伐楚国没有返回,我特来追问这件事。
”楚国使者回答说:“贡物没有进贡王室,是敝国国君的罪过,岂敢不供给?至于昭王没有返回,君王到汉水边上去查问吧!”诸侯军队继续前进,驻扎在陉地。
夏天,楚成王派遣屈完前往诸侯军中。
诸侯军队稍稍退却,驻扎在召陵。
齐桓公陈列诸侯军队,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
桓公说:“这次用兵难道是为了我自己吗?这是为了继承先君建立的友好关系。
原文繁体字齊侯與蔡姬乘舟於囿,蕩公。
公懼變色;禁之,不可。
公怒,歸之,未之絕也。
蔡人嫁之。
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1)侵蔡,蔡潰,遂伐楚。
楚子使與師言曰(2):“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3),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4)。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5),何故?”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6):‘五侯九伯(7),女實征之(8),以夾輔周室。
’賜我先君履(9):東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無棣(10)。
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11),無以縮酒(12),寡人是徵(13);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14)。
”對曰:“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
”師進,次於陘(15)。
夏,楚子使屈完如師(16)。
師退,次於召陵(17)。
齊侯陳諸侯之師,與屈完乘而觀之。
齊侯曰:“豈不榖(18)是為?先君之好是繼,與不榖同好,何如?”對曰:“君惠徼福於敝邑(19)之社稷,辱收寡(20)君,寡君之願也。
”齊侯曰:“以此眾(21)戰,誰能禦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對曰:“君若以德綏(22)諸侯,誰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國方城(23)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屈完及諸侯盟(24)。
原文简体字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
公惧变色;禁之,不可。
公怒,归之,未之绝也。
蔡人嫁之。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1)侵蔡,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曰(2):“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3),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4)。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5),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6):‘五侯九伯(7),女实征之(8),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9):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10)。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11),无以缩酒(12),寡人是徵(13);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14)。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师进,次于陉(15)。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16)。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原文|译文|简析《齐桓公伐楚盟屈完》这篇文章精练的语言描绘了这场外交斗争的激烈场面,将齐桓公、管仲、屈完等人的形象描绘得活灵活现。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齐桓公伐楚盟屈完》的翻译鉴赏等相关资料,欢迎大家参考。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原文先秦:左丘明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
公惧变色;禁之,不可。
公怒,归之,未之绝也。
蔡人嫁之。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徵通征)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
师退,次于召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齐侯曰:“岂不榖()是为? 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译文齐桓公与夫人蔡姬在园林中乘舟游玩,蔡姬故意晃动小船,桓公吓得脸色都变了,他阻止蔡姬,蔡姬却不听。
桓公一怒之下让她回到了蔡国,但没有说与她断绝夫妻关系,蔡姬的哥哥蔡穆侯却让她改嫁了。
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
蔡国溃败,接着又去攻打楚国。
楚成王派使节到诸侯之师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双方相距遥远,即使是马牛牝牡相诱也不相及。
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先君姜太公说:‘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
左丘明《齐桓公伐楚盟屈完》赏析左丘明《齐桓公伐楚盟屈完》赏析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先秦:左丘明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
公惧变色;禁之,不可。
公怒,归之,未之绝也。
蔡人嫁之。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徵通征)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
师退,次于召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齐侯曰:“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
译文齐桓公与夫人蔡姬在园林中乘舟游玩,蔡姬故意晃动小船,桓公吓得脸色都变了,他阻止蔡姬,蔡姬却不听。
桓公一怒之下让她回到了蔡国,但没有说与她断绝*关系,蔡姬的哥哥蔡穆侯却让她改嫁了。
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
蔡国溃败,接着又去攻打楚国。
楚成王派使节到诸侯之师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双方相距遥远,即使是马牛牝牡相诱也不相及。
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先君姜太公说:‘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
’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隶。
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我特来查问这件事。
齐桓公伐楚原文翻译及赏析《齐桓公伐楚》选自《左传·僖公四年》。
公元前656年的春天,齐桓公在打败蔡国之后,又联合诸侯国军队大举进犯楚国。
文章精练的语言描绘了这场外交斗争的激烈场面,将齐桓公、管仲、屈完等人的形象描绘得活灵活现。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先秦:左丘明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
公惧变色;禁之,不可。
公怒,归之,未之绝也。
蔡人嫁之。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
师退,次于召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齐侯曰:“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
译文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
蔡国溃败,接着又去攻打楚国。
楚成王派使节到齐军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因此牛马发情相逐也到不了双方的疆土。
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先君大公说:‘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
’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隶。
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工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我特来查问这件事。
”楚国使臣回答说:“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工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间吧!”于是齐军继续前进,临时驻扎在陉。
【原文】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1),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日(2):“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3),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4)。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5),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6):‘五候九伯(7),女实征之(8),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9):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隶。
尔贡包茅不入(11),王祭不共(12),无以缩酒(13),寡人是征(14);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15)。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师进,次于陉(16)。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17)。
师退,次于召陵(18)。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19)。
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20),辱收寡君(21),寡君之愿也。
”齐侯曰:“以此众战(22),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候(23),准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24),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25)。
【注释】(1)诸候之师:指参与侵蔡的鲁、宋、陈、卫、郑、许、曹等诸侯国的军队。
蔡:诸侯国名,姬姓,在今河南上蔡、新蔡一带。
(2)楚子:指楚成王。
(3)北海、南海:泛指北方、南方边远的地方,不实指大海。
(4)唯是:因此。
风:公畜和母畜在发情期相互追逐引诱。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由于相距遥远,虽有引诱,也互不相干。
(5)不虞:不料,没有想到。
涉:淌水而过,这里的意思是进入,委婉地指入侵。
(6)召(shao)康公:召公爽(shi),周成王时的太保,“康”是溢号。
先君:已故的君主,大公:太公,指姜尚,他是齐国的开国君主。
(7)五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诸侯。
九伯:九州的长官。
五侯九伯泛指各国诸侯。
(8)实征之:可以征伐他们。
(9)履:践踏。
这里指齐国可以征伐的范围。
(10)海:指渤海和黄海。
河:黄河。
左传全集《齐桓公伐楚》原文赏析与注解齐桓公伐楚(僖公四年)【题解】文中最值得称道的非楚国的屈完莫属,面对咄咄逼人的霸主,军容强大的联军阵势,他没有一丝一毫的屈服退让,反而以其理直气壮的词锋,阻止了齐桓公的侵略野心。
【原文】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蔡溃。
遂伐楚。
【译文】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其他诸侯国的军队进攻蔡国。
蔡国大败,然后他们又去攻打楚国。
【原文】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1]。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2]。
’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尔贡包茅不入[3],王祭不共[4],无以缩酒[5],寡人是征。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
昭王之不复[6],君其问诸水滨。
”师进,次于陉。
【注释】[1]风马牛不相及:比喻齐国和楚国距离遥远,互不相干。
[2]夹辅:左右辅助。
[3]包茅:包扎捆束好的菁茅。
菁茅是一种带刺的草,用来滤酒。
[4]共:通“供”。
[5]缩酒:滤酒去掉渣滓。
[6]不复:不回。
【译文】楚成王派遣使臣到齐军,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即使牛马*** 相逐也到不了双方的疆土。
没想到您会进入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呢?”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先君大公说:‘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
’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隶。
你们应当进贡的包扎捆束好的菁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我特来查问这件事。
”楚国使臣回答说:“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问吧!”于是齐军继续前进,临时驻扎在陉。
【原文】夏,楚子使屈完如师[7]。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
【作品介绍】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讲的是:公元前656年的春天,齐桓公在打败蔡国之后,又联合诸侯国军队大举进犯楚国。
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楚成王先派使者到齐军中质问齐桓公为何要侵犯楚国,随后又派屈完到齐军中进行交涉,双方先后展开了两次针锋相对的外交斗争,最终达成妥协,订立盟约。
【原文】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出处:《左传》
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1),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曰(2):“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3),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4)。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5),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6):‘五侯九伯(7),女实征之(8),以夹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9):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隶。
尔贡包茅不入(11),王祭不共(12),无以缩酒(13),寡人是征(14);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15)。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师进,次于陉(16)。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17)。
师退,次于召陵(18)。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齐侯曰:“岂不谷是
为?先君之好是继(19)。
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20),辱收寡君(21),寡君之愿也。
”齐侯曰:“以此众战(22),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23),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24),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25)。
【注释】
(1)诸侯之师:指参与侵蔡的鲁、宋、陈、卫、郑、许、
曹等诸侯国的军队。
蔡:诸侯国名,姬姓,在今河南上蔡、新
蔡一带。
(2)楚子:指楚成王。
使:使者。
这里名词作动词,译为“派使者”。
(3)北海、南海:泛指北方、南方边远的地方,不实指大海。
(4)唯是:因此。
风:公畜和母畜在发情期相互追逐引诱。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由于相距遥远,虽有引诱,也互不相干。
(5)虞:料到。
涉:淌水而过,这里的意思是进入,委婉
地指入侵。
(6)召(shào)康公:召公爽(shì),周成王时的太保,“康”是谥号。
先君:已故的君主,大公:太公,指姜尚,他
是齐国的开国君主。
(7)九伯:九州的长官。
五侯九伯泛指各国诸侯。
(8)实征之:可以征伐他们。
(9)履:践踏。
这里指齐国可以征伐的范围。
夹辅:辅佐。
(10)海:指渤海和黄海。
河:黄河。
穆陵:地名,在今湖北麻城北的穆陵山。
大隶:地名,在今河北隆卢。
(11)贡:贡物。
包:裹束。
茅:菁茅。
入:进贡。
(12)共:同“供”,供给。
(13)缩酒:渗滤酒渣。
(14)寡人:古代君主自称是征:即“征是”。
倒装句,责问这件事情。
(15)昭王:周成王的孙子周昭王。
问:责问。
(16)次:军队临时驻扎。
陉(xíng):楚国地名。
(17)屈完:楚国大夫。
如:到,去。
师:军队。
(18)召(shào)陵:楚国地名,在今河南偃城东。
(19)陈:同“阵”,摆开阵势。
不谷:不善,诸侯自己的谦称。
(20)惠:惠临。
徼(jiǎo):求。
敝邑:对自己国家的谦称。
(21)辱:屈辱,这里作表示敬意的词。
(22)众:指诸侯的军队,
(23)绥:安抚。
(24)方城:指楚国北境的大别山、桐柏山一带山。
(25)盟:订立盟约。
【译文】
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
蔡国溃败,接着又去攻打楚国。
楚成王派使节到齐军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
南方,因此牛马发情相逐也到不了双方的疆土。
没想到您进入
了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
令我们先君大公说:‘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
’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隶。
你们应当进
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
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我特来查问
这件事。
”楚国使臣回答说:“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
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
到水边去问一问吧!”于是齐军继续前进,临时驻扎在陉。
这年夏天,楚成王派使臣屈完到齐军中去交涉,齐军后撤,临时驻扎在召陵。
齐桓公让诸侯国的军队摆开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
看军容。
齐桓公说:“诸侯们难道是为我而来吗?他们不过是
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
你们也同我们建立友好关系,怎么样?屈完回答说:“承蒙您惠临敝国并为我们的国家
求福,忍辱接纳我们国君,这正是我们国君的心愿。
”齐桓公
说:“我率领这些诸侯军队作战,谁能够抵挡他们?我让这些
军队攻打城池,什么样的城攻不下?”屈完回答说:‘如果您
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敢不顺服?如果您用武力的话,那么
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
众多,恐怕也没有用处!”
后来,屈完代表楚国与诸侯国订立了盟约。
【简析】
据说,“春秋无义战”。
这意思是说,春秋是一个诸侯混
战的时代,大家都是为了实际的利益(攻城掠地、抢夺财富之类)而打仗,大国凭借实力抢夺、吞并小国,弱肉强食,没有谁是
为了真理、正义而战。
这种说法也许过于夸张,但齐桓公伐楚,似乎证明了战争
的不合道义。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齐桓公寻找的借口一望而知
是站不住脚的,无法掩盖住恃强凌弱的本来面目,继而赤裸裸
地以武力相威胁。
这一典型事例足以让人相信那时大多数战争
的非正义性质,相信强者为王的竞争逻辑。
不过,这场战争之所以载入史册,引起人们的兴趣,并不
是谁是谁非、谁代表正义和非正义的问题,而是在一个“无法
无天”、凭强力攫取利益的时代之中,弱者如何凭借智慧保护
自己的技巧,以及在强大的武力面前不甘称臣的精神。
“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
“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
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我们通过这个故事看到了楚
国处理事情游刃有余,不卑躬屈膝,不畏强权,灵活巧妙,随
机应变,这是整个故事的最大看点。
由此让我们想到,咱们国人热心并擅长于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争斗。
我们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过多
地用在了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之上,而不是用在征服自然、改造
自然、为更多的人造福之上。
这是否同我们的谋略自古以来就
特别发达有关系呢?
【讲解】
此文在记述春秋时代齐楚两国的这场外交斗争时,并不是
用叙述语言来记述它的过程,而是把“出场”人物放在双方的
矛盾冲突中。
并通过他们各自的个性化语言和“交锋”方式,
把这场外交斗争一步步引向深入,直到双方达成妥协,订立盟约。
这样,既使我们明白了这场外交斗争的性质及其过程,又
让我们看到了各具情貌的四位历史人物。
楚国两位使者,特别
是作为楚平王“特命全权代表”的屈完,沉稳冷静、不卑不亢
的外交风度,坚毅果敢、不为威武所屈的外交风范,机智灵敏、随机应对的外交智慧,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而作为政治
家的管仲,他那熟悉历史、谙于事故、无理也能说出理来的外
交才情,以及齐桓公那种虽然骄横霸道、软硬兼施,却也不失
身份的霸主形象,也都让我们过目难忘。
总之,阅读欣赏此文,
不像是读史,倒像是看一场高潮迭起、精彩纷呈的外交斗争话剧。
此文作为记叙外交斗争的一段史体散文,在语言的运用上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双方出场人物,虽然使用的都是各具情貌的外交辞令,但并不觉得做作、生硬。
而且,即使针锋相对,也不金刚怒目;即使咄咄逼人,也不疾言厉色。
尤其是楚国两位使者的语言,更是柔中有刚,刚中有柔。
此文有的选本题为《齐桓公伐楚》,怕远不如以《齐桓公伐楚盟屈完》为题好,因为此题虽然多了三个字,却较切合此文的中心内容。
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题目确实是文章的眼睛和窗子。
其实在齐桓称霸的时候,楚国已经非常强大了。
这次召陵之盟,齐桓公纵天下诸侯之兵浩浩荡荡而来,到底还是无功而返,也正是因为忌惮楚国的强大不敢用强之故。
正史虽然为此歌颂齐桓公的怀仁高义之举,在其霸业上增加了一条醒目的功绩;其中的不得已恐怕只有齐桓公和管仲自己知道了。
楚国之所以一直要到楚庄王才完成霸业,主要还是因为楚国早早地自立为王,僭越诸侯之礼制,不臣不贡,实力再强,总还是山寇流贼的模样;纵使强霸一方,终还是不见于正统势力。
实在是有点委屈了。
要怪也只能怪楚庄王之前的历代楚国国君都太要强而不会做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