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课 中国民俗风物介绍
- 格式:doc
- 大小:69.00 KB
- 文档页数:13
端午节传统习俗介绍大全端午节,是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中国人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有很多各种各样的习俗,大家知道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端午节传统习俗介绍大全,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端午节的习俗介绍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很丰富,从早晨天蒙蒙亮开始,一直持续到正午才结束。
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1、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
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
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
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
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
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
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
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
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
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
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
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
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教案(5篇可选)第一篇:《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教案《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教案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1、背景说明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和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外的一些节日也逐步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
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他们对中国的传统的节日的理解只停留在很肤浅的含义上,对它反应冷淡,相反,对于外国的圣诞节,反应强烈,以多种形式来庆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我们通过探寻,力图在生活中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学习中国的传统知识,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流失的危机感,让学生传承民族文化,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2、课题的意义通过对我国传统民风民俗的了解和认识,可以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课题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有很多,如:春节(农历一月一日)、元宵节(农历一月十五日)、清明节(4月5日)、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日)等。
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一个传统节日入手,探究它的来源、各个地方的习俗、蕴含中国那些文化以及如何传承这种文化等。
也可以指导学生从一个切入点探究我国主要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1、知识与技能:(1)增进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组织交际能力。
中国民俗文化PPT课件•民俗文化概述•中国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中国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中国民俗文化的节日庆典•中国民俗文化的艺术表现•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民俗文化概述定义与特点定义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
特点民俗文化具有普遍性、传承性和变异性。
它贴近人民的生活,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心理、信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民俗文化的历史与发展起源民俗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而产生。
发展在历史长河中,民俗文化不断积累、沉淀,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变化。
它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对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传承民俗文化作为社会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和认同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凝聚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可以吸引游客前来体验不同的文化风情,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开发民俗文化是艺术教育的重要资源,通过学习和了解民俗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艺术教育民俗文化的重要性中国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介绍中国各民族传统服饰的特点、历史演变及文化内涵,如汉服、蒙古袍、苗族银饰等。
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居住文化探讨中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包括八大菜系、地方小吃、茶酒文化等。
展示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空间布局及居住习俗,如四合院、福建土楼、窑洞等。
030201阐述中国家族制度的历史演变、特点及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如族谱、家训、家风等。
家族制度介绍中国传统婚丧嫁娶的习俗、礼仪及文化内涵,如婚礼中的拜堂、闹洞房,葬礼中的守孝、祭祀等。
婚丧嫁娶概述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及庆祝方式,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节日庆典探讨中国传统宗教信仰的多元性,包括佛教、道教、儒教及民间信仰等。
端午节传统习俗简介端午节传统习俗简介_禁忌马上就到端午节了,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并列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端午节传统习俗简介,供大家参考,快来一起看看吧!端午节传统习俗简介1.扒龙舟扒龙船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古代龙图腾祭祀的节仪,乃遗俗也。
据《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称,早在7000年前,远古先民已用独木刳成木舟,并加上木桨划舟。
中国最早的“龙舟竞渡”的图形,发现于浙江宁波市鄞州区云龙镇甲村。
龙舟最初是用单木舟上雕刻龙形的独木舟,后来发展为木板制作的龙形船。
扒龙舟历史悠久,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
龙舟竞渡分为请龙、祭龙神、游龙和收龙等几个版块。
龙舟竞渡前一般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先要请龙、祭神。
在端午前要择吉日从水下起出,祭过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
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
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福佑、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
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划龙舟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
2.挂艾草与菖蒲在端午节布置种种可驱邪祛病的花草,来源亦久。
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端午节重要内容之一。
如挂艾草于门,《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这是由于艾为重要的药用植物,又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
五月艾含艾油最多,(此时正值文生长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们也就争相采艾了。
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菖蒲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如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
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3.端午食粽粽,即“粽籺”,俗称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或柊叶)包裹而成,形状多样,有尖角状、四角状等。
中国的民俗文化都有哪些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是息息相关的,中国的民俗文化内容相信很多人都很了解吧。
下面是由小编分享的中国的民俗文化主要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的民俗文化内容1、正月正,万象新,贴春联,穿新衣。
吃饺子,放鞭炮,去拜年,懂礼貌。
尊老爱幼有人夸,压岁钱可别乱花。
2、正月十五是小年,元宵节上庆团圆。
赏花灯,猜灯谜,新年打算准备齐,一年之计在于春,过了小年气象新。
3、二十五要打囤,新年不能瞎糊混。
一年的计划定的对,确保粮食满囤钱满柜。
捞干饭做羹汤,吃的满嘴喷喷香。
4、二月二,龙抬头,行云布雨好兆头,预祝丰收好年景,风调雨顺有盼头。
切葱花摊面片儿,蝎子尾巴剪一段儿,拍墙山扎旮旯,害虫毒虫全不怕。
5二月十二是花朝,百花生日在今宵,少女祈福求美貌,姿容更比百花俏。
6、三月三,暖风吹,漫天风筝翩翩飞。
三月三,花开艳,风吹桃李更烂漫。
7、四月里,清明后,踏青郊游乐不够。
清明前,宜祭扫,落花飘絮添烦恼。
有人伤感因伤春,寸金难买寸光阴。
介之推披火志不移,清明节开始吃寒食8、五月五,是端阳,屈原投水汨罗江。
包粽子赛龙舟,纪念习俗不可丢。
吃炸糕,绣香囊,挂艾蒿,饮雄黄,驱邪除秽有偏方,卫生习惯天天讲。
9、六月六,看谷秀,天贶节,吃鱼肉。
10、七月七,去油泥,牛郎鹊桥会织女。
想学织女巧巧手,葡萄架下听私语。
11、七月十五是鬼节,心底无私不怕邪。
超度水鬼放河灯,迷信说法不可听。
12、八月里,是中秋,月圆之夜庆丰收。
吃月饼,饮美酒,幸福生活更长久。
明送月饼暗盟誓,相约十五杀鞑子。
13、九月九,是重阳,尊老敬老理应当。
河北登高去赏菊,江南习俗插茱萸。
14、十月一,送寒衣,秋风紧,寒霜欺,凄风苦雨天变凉,祭告先人痛断肠。
15、十一月,天气寒,居家易,出门难。
16、十二月,进年关,最是数九严寒天。
大雪飘,冷风飕,节俭习俗腊八粥。
二十三,祭灶王,要吃糖瓜麦芽糖。
吃了糖瓜嘴儿甜,吉祥话儿说不完。
二十四,家家忙,又扫屋子又扫房。
中国古代的民间习俗和风俗习惯有哪些知识点:中国古代的民间习俗和风俗习惯1.传统节日:中国古代民间习俗中,节日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习俗和风俗,如贴春联、赛龙舟、赏月等。
2.婚礼习俗:中国古代的婚礼习俗丰富多样,如纳采、问名、订婚、迎亲等。
其中,六礼是婚礼的主要程序,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3.丧葬习俗:中国古代的丧葬习俗有着严格的礼仪规范,如守丧、出殡、下葬、守孝等。
其中,守丧是子女表达对逝去父母的一种哀思和尊重,出殡是送别逝者的仪式,下葬是安放逝者遗体的地方。
4.传统服饰:中国古代民间的服饰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地域特色。
如汉服、旗袍等。
不同的服饰代表着不同的身份、地位和民族。
5.饮食习俗:中国古代的饮食习俗多样,如满汉全席、八大碗等。
饮食习俗反映了古代人们对食品的讲究和饮食习惯。
6.传统建筑:中国古代民间建筑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如四合院、园林等。
这些建筑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和审美观念。
7.传统艺术:中国古代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如书法、绘画、戏曲、剪纸等。
这些艺术形式展示了古代人们的才华和创造力。
8.民间信仰:中国古代民间信仰种类繁多,如道教、佛教、儒家等。
民间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
9.社交礼仪:中国古代民间的社交礼仪有着严格的规范,如尊老爱幼、礼貌待人等。
这些礼仪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追求。
10.传统习俗:中国古代民间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习俗,如过大年、闹元宵、庆祝生日等。
这些习俗代表着古代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以上仅为中国古代民间习俗和风俗习惯的部分知识点,还有许多其他的习俗和风俗未能一一列举。
这些知识点对于中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习题及方法:1.习题:请简述中国古代婚礼的六礼及其意义。
方法:回顾课本中关于婚礼习俗的相关内容,提取六礼的定义和意义,进行整理和归纳。
答案: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第五次课中国民俗风物介绍(一)中国饮食文化:饮食是一种文化,体现了一个地域的民俗观和特点。
中国烹饪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
当今世界,中国、法国和土耳其,被认为是“三大烹饪流派”的代表,而中国烹饪由于历史最悠久、特色最丰富、文化内涵最为博大精深、使用人口最多的特点而首屈一指。
三大菜系是指:中国菜系,包括中国、朝鲜、日本、东南亚若干国家及南亚一些国家,以中餐为代表,这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一个菜系。
法国菜系:包括欧洲、美洲、大洋洲等许多国家,占地面积最大,以西餐为主体。
土耳其菜系:又称清真菜系,包括中亚、西亚、南亚及非洲一些国家。
中国烹饪以色、香、味、意、形的合一为核心,法国以用餐的礼仪为核心,土耳其以营养搭配为核心。
分别体现出世界三种文化的在饮食方面的不同表现。
中国有独特的饮食文化的风俗,比如蒸,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如此的烹饪方法。
中国饮食注重形制,注重色彩搭配和五行的调和。
讲究“四性分明“,“五味调和”(四性指寒热温凉,五味指甜酸苦辣咸)。
一、中国烹饪不同类型的风味流派:南甜北咸,东辣西酸1、从地域角度分各地的气候、习俗影响着各地的烹饪习惯,便出现了山东风味、广东风味、、四川风味等等。
清代出现“帮口”、“帮口菜”的名称,有如“扬帮”、“川帮”、“扬帮菜”、“川帮菜”的叫法。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菜系取代帮口的说法。
中国有“四大菜系”之说——即山东(鲁)、淮扬(扬)、四川(川)、广东(粤)菜系;“八大菜系”之说,即“四大菜系”再加上浙江(浙)、安徽(徽)、湖南(湘)、福建(闽)菜系;“十大菜系”之说,即“八大菜系”再加上北京(宫廷菜)、上海(本帮菜)两个菜系。
十二大菜系——十大菜系再加上河南(豫)、陕西(陕、秦)菜系。
2、从原料性质划分可分为素食风味和荤食风味。
素食从南朝梁开始形成流派,到清代形成宫廷、寺院、民间三个派别。
3、从功用划分:有普通食品和保健医疗风味之分。
4、从时代划分:有仿古风味和现代风味之分。
中国的民俗习惯中国拥有着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化,而民俗习惯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地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中。
这些民俗习惯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传统价值观。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中国的民俗习惯。
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迎接新年的方式。
春节期间,人们会贴春联、剪纸和挂灯笼来装饰自己的家,以祈求新年的好运。
此外,吃年夜饭是春节的重要传统之一,家人们会团聚在一起,品尝传统菜肴,并互相祝福。
此外,放鞭炮、舞龙舞狮和观看烟花表演也是春节的重要活动。
2.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另一个重要节日。
这一天人们纪念屈原,以及为了驱邪避灾。
人们会包粽子和赛龙舟,这两项活动都与纪念屈原有关。
人们相信拥有龙舟和吃粽子的习俗能驱走邪恶,并带来好运。
3. 中秋节中秋节是一个浪漫的中国传统节日,也称为月饼节。
这一天人们会与家人和朋友一起赏月,并品尝着各种美味的月饼。
其中最有名的是传统的广式月饼,通常含有蛋黄和莲蓉馅,每年都备受人们喜爱。
4. 婚嫁习俗中国的婚嫁习俗因地域和民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有一些共同的传统仪式。
例如,在婚礼之前,新娘通常会穿上华丽的红色婚纱,并戴上金饰。
而在婚礼当天,新娘会被丈夫背过门槛,象征新娘离开家庭而成为新的一员。
此外,舞龙、敬茶和拜堂也是传统婚礼中重要的环节。
5. 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农历正月十五的节日,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人们会在这一天吃元宵,这是一种由糯米制成的甜点,有多种馅料,如花生、豆沙和水果。
此外,人们还会举行猜灯谜活动,并观看精彩的舞狮和舞龙表演。
6. 京剧京剧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戏剧形式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传统戏曲之一。
京剧的表演形式独特,融合了音乐、舞蹈、话剧和杂技。
它有着严格规定的表演技巧,华丽的戏服和独特的脸谱。
京剧在中国被广大人民喜爱,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总结:中国的民俗习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习俗,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价值观。
我知道的风俗普通话30篇一、中国各地特色风俗1.北京的风俗•春节时,人们会穿上新衣,贴春联,放鞭炮,拜年送祝福。
•中秋节时,人们会赏月、吃月饼、赏灯笼,还会举行舞龙舞狮表演。
2.上海的风俗•传统婚礼上,新娘会穿红色婚衣,新郎会和亲友一起迎接新娘。
•春节期间,人们会举行灯谜晚会,观赏花灯,品尝汤圆。
3.广东的风俗•广东人重视祭祖,每年清明节会扫墓、烧香,祭拜先人。
•过年时,人们会贴年画、燃放烟花爆竹,喜庆热闹。
4.四川的风俗•四川人婚礼上会有“迎亲”仪式,新郎会用了棉被护着新娘出娘家门。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制作糖画、观看变脸表演,品尝美食。
二、传统节日风俗1.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贴春联、放鞭炮,家家户户会进行年夜饭和拜年。
•还有传统的舞龙舞狮表演,猜灯谜和观赏花灯等各种活动。
2.元宵节•元宵节是春节的最后一天,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元宵节晚上,人们会吃元宵、赏花灯,还有舞狮子和舞龙灯等活动。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也是扫墓的日子。
•人们会烧香拜祭祖先,扫墓祭奠,还会举行祭祀仪式和插柳等活动。
4.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纪念屈原的日子。
•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和穿五彩丝线等。
5.中秋节•中秋节是另一个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人们会吃月饼、赏月和拜月。
•还有猜灯谜、赏花灯等各种活动,家人团聚共度佳节。
三、日常生活风俗1.问候语•在普通话中,人们常用的问候语有“你好”、“早上好”、“晚上好”等。
•在不同场合中,还有更加细致的问候语,如祝您吉祥如意、身体健康等。
2.餐桌礼仪•在中国的餐桌上,人们通常要注意使用筷子,尊老爱幼,不言语时要静静等待。
•还有一些特殊场合的礼仪,如举杯敬酒、拜年时的双手捧桃等。
3.红包文化•在过年时,长辈会给晚辈发红包,以示祝福和关爱。
•在其他场合,如结婚、生孩子等喜庆日子,也会给亲朋好友送红包。
4.尊老爱幼•在中国,尊老爱幼的传统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民族民俗说课课件中国民俗文化是一门以社会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文科学。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民族、民俗学常识,教学内容既包括了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也注重民俗文化内涵的揭示,同时也适当介绍了本学科的研究与最新发展。
民俗实体部分的介绍构成了课程的整体框架。
以下是XX整理的中国民族民俗说课课件,欢迎阅读。
第一章概论一、民族民俗(一) 什么是民族狭义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广义是指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
(二) 什么是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是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习成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民俗的内容包括: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仪礼、民间信仰、民间科学技术、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语言、民间艺术、民间二、中国民族民俗概论(一) 中国民族的族称和人口我国是世界上少数民族最多的国家之一。
目前全国已识别出的少数民族有55个。
其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有1300多万人。
人口最少的是赫哲族,只有1400多人。
分布最广的是回族,散布全国各地。
少数民族最多的省(区)是云南省,那里居住着25个民族,其中白、傣、哈尼、佤、僳僳、纳西、拉祜、景颇、布朗、阿昌、普米、怒、独龙、崩龙、基诺族,是云南独有的。
只有极少数分散在其他省。
我国目前有5个省级的少数民族自治区,面积最大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1646800平方公里。
我国现在共有31个自治州,其中最南端的自治州是广东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在保亭县通什镇。
(二) 中国民族的分布状况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
汉族除外,全国还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
第五次课中国民俗风物介绍(一)中国饮食文化:饮食是一种文化,体现了一个地域的民俗观和特点。
中国烹饪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
当今世界,中国、法国和土耳其,被认为是“三大烹饪流派”的代表,而中国烹饪由于历史最悠久、特色最丰富、文化内涵最为博大精深、使用人口最多的特点而首屈一指。
三大菜系是指:中国菜系,包括中国、朝鲜、日本、东南亚若干国家及南亚一些国家,以中餐为代表,这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一个菜系。
法国菜系:包括欧洲、美洲、大洋洲等许多国家,占地面积最大,以西餐为主体。
土耳其菜系:又称清真菜系,包括中亚、西亚、南亚及非洲一些国家。
中国烹饪以色、香、味、意、形的合一为核心,法国以用餐的礼仪为核心,土耳其以营养搭配为核心。
分别体现出世界三种文化的在饮食方面的不同表现。
中国有独特的饮食文化的风俗,比如蒸,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如此的烹饪方法。
中国饮食注重形制,注重色彩搭配和五行的调和。
讲究“四性分明“,“五味调和”(四性指寒热温凉,五味指甜酸苦辣咸)。
一、中国烹饪不同类型的风味流派:南甜北咸,东辣西酸1、从地域角度分各地的气候、习俗影响着各地的烹饪习惯,便出现了山东风味、广东风味、、四川风味等等。
清代出现“帮口”、“帮口菜”的名称,有如“扬帮”、“川帮”、“扬帮菜”、“川帮菜”的叫法。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菜系取代帮口的说法。
中国有“四大菜系”之说——即山东(鲁)、淮扬(扬)、四川(川)、广东(粤)菜系;“八大菜系”之说,即“四大菜系”再加上浙江(浙)、安徽(徽)、湖南(湘)、福建(闽)菜系;“十大菜系”之说,即“八大菜系”再加上北京(宫廷菜)、上海(本帮菜)两个菜系。
十二大菜系——十大菜系再加上河南(豫)、陕西(陕、秦)菜系。
2、从原料性质划分可分为素食风味和荤食风味。
素食从南朝梁开始形成流派,到清代形成宫廷、寺院、民间三个派别。
3、从功用划分:有普通食品和保健医疗风味之分。
4、从时代划分:有仿古风味和现代风味之分。
前者如仿宫廷、仿官府、仿唐、仿宋、仿“红楼”、仿“随园”等风味。
二、各大菜系介绍:鲁菜(山东菜)——最有影响力的菜系诞于齐鲁大地的孔子儒家思想奠定了中国文化的根基,而不管是四大菜系、八大菜系,还是十大菜系,山东菜也总被摆在第一位置。
事实上,鲁菜在中国饮食文化史中的重要地位的确是其他菜系所不可逾越与替代的。
它奠定了北方菜的基础,并深深影响着其他菜系的走向。
山东菜于明代盛于京城,以工艺讲究,醇厚不腻,鲜咸脆嫩为特色,极为北京人接受。
特别是清初期至中叶,有很多山东人在京城做官,山东菜系更是大量涌现,清末民初北京响当当的“八大楼”(萃华楼、东兴楼、安福楼等)、“八大堂”(惠丰堂、庆和堂、聚贤堂定)、“八大居”(同和居、沙锅居等),经营的基本上都是山东菜。
川菜(四川菜)——最有“味”的菜(食在中国,味在四川)近十年来,川菜大举落户北京,大大小小的川菜管,火锅城一时间红遍京城。
川菜的魅力一言以蔽之,在“有味”。
什么菜没味?什么菜都有味,而川菜的味道专能下饭,下了饭就舒服了,这是川菜最原始的魅力。
火锅和涮羊肉不同。
涮羊肉的来历川菜十分古老,秦汉已经发端,是中国最大的菜系,味型之多,据各大菜系之首。
“三香三椒三料”,“七滋八味九杂”是川菜的特点。
“三香”乃葱、姜、蒜,“三椒”乃辣椒、胡椒、花椒,“三料”乃醋、庳县豆瓣酱、料糟,“七滋”是指:酸、甜、苦、辣、麻、香、咸,“八味”是说:鱼香、麻辣、醋辣、干烧、辣子、红油、怪味、椒麻,“九杂”是指用料之杂。
最简单的鱼香肉丝,是考川菜厨师的入门菜。
苏菜(淮扬菜)——开国第一菜叫化鸡“春有刀鲸夏有鳃,秋有肥鸭冬有蔬”,富饶的物产为江苏菜系的形成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
江苏菜主要由淮(安)扬(洲)、苏(洲)(无)锡,徐(州)海(启)三个地方风味组成,是我国主要菜系之一,历史渊源流长。
淮扬菜是江苏菜的代表,淮扬菜讲究选料,制作精良,注重火工,色调淡雅,造型清新,口味咸甜适中,颇受南北不同人士的欢迎,在1949年开国大典的国宴上,毛泽东主席就亲点了淮扬菜为“开国第一菜”,从那时起淮扬菜就了“开国第一菜”的美誉。
粤菜(广东菜)——没有什么不能吃的菜系有人说粤菜是世界上味道最“鲜美”的菜,食林啖还中“最”是轻易不敢用的一个字但要说“最”敢吃的,我们却能直指广东。
上天入地,我们想得到的,想不到的,都会在广东人的菜单中看到,似乎世界上没有他们不敢用于饮食的东西。
九道最残酷的菜广东菜由广州、潮州、东江(客家菜)三个地方菜组车,其中以广州才嗯个为代表。
由于水陆交通方便,商业发达,广东有机会广泛地吸取了川、鲁、苏、浙等地方菜的烹调技术净化,自成一格。
粤博取百家之长,用料广博,选料珍奇,善于在模仿中放心,调味遍及“酸甜苦辣咸鲜”,菜肴有“香酥脆肥浓”之别,“五滋六味”俱全。
浙菜(浙江菜)——淡妆浓抹总相宜自古江浙一带不仅景色宜人,才子佳人聚集,颇多美食。
回溯历史,京师人南下开店,用北方的烹调方法将南方丰富的原料做得美味可口,因此“南料北调”便成为浙菜系的一大特色。
过去南方人口味并不偏甜,北方人南下后,影响南方人口味,菜中也放糖了。
汴京名菜“糖醋黄河鲤鱼”到临安后,以鱼为原料,烹成浙江名菜“西湖醋鱼”。
此外,“生爆鳝片”、“龙井虾仁”这些经典名菜人们也耳熟能详。
现在浙菜一致体现着清俊飘逸的风格,其中的杭州菜烹调方法以爆、炒、烩、炸为主,咸中带甜,鲜爽脆;宁波菜以蒸、红烧、炖海鲜见长,讲求鲜嫩软化滑,咸鲜合一;绍兴则擅长烹饪河鲜、家禽、入口香酥绵糯,富有乡村风味。
湘菜(湖南菜)——不辣不革命湘菜历史悠久,早在汉朝已经形成菜系,烹调技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在长沙市郊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墓中,不仅发现了鱼、猪、牛等遗骨,而且还有酱、醋以及腌制的果菜遗物。
唐宋以后,由于长沙曾是封建王朝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城市,因此湘菜发展很快,形成了一套以炖、焖、煨、烧、熘、煎、熏、腊等烹调技术。
如果将湘菜做一部分,湘江流域以长沙、湘潭为中心的菜肴是湘载的主要代表,它制作精细,用料广泛,品种繁多,以油多、色浓、讲究实惠为特色;在品位上注重香酥、酸辣、软嫩,而湘西菜擅长酸辣,具有浓郁的山乡风味。
值得一提的是,湘菜中的酸辣是区别于四川麻辣,贵州香辣、云南鲜辣和陕西咸辣与辣味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味,叫人欲罢不能。
闽菜(福建菜)——佛闻弃禅跳墙来佛跳墙的来历在八大菜系中,闽菜的出镜率远远不如川菜、粤菜高,但这并不能掩盖它的独特韵味。
早在一千多年前,福建地区利用山珍海产烹制出各种珍馐佳肴就已经脍炙人口,逐步形成了闽菜独具一格的特点。
目前,闽菜由福州、泉州、厦门等地的地方菜发展而来。
福州菜清香、淡爽,偏于甜酸。
尤其讲究调汤,汤鲜。
味美,汤菜品种多,有“百汤百味”之誉;还有善用红糟作配料制作的各式风味特色菜。
民闽南菜以讲究佐料,善用甜辣铸成。
而闽南偏咸辣,有浓厚的扇区风味特色。
另外,福建还有许许多多风味小吃,颇受欢迎。
如福建的“太平燕”,“鱼丸”;厦门的“南普陀素菜”、“面线糊”;漳州的“猫崽粥”、“五香卷”;泉州的“油锯红虫寻”、脆丸”;南平的“文公菜”,“建鸥板鸭”和莆田的“醉螃蟹”、“妈祖宴菜”等。
这些风味小吃多姿多彩,影响无穷。
徽菜(安徽菜)——寻找失去的美味徽菜的扬名与徽商的兴盛相生相伴,徽商荣时徽菜荣,徽退时徽菜退。
曾几何时,徽随着徽商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密集于各繁华城市,风靡一时,大有舍我其谁的态势。
徽菜是八大菜系第一个进驻上海的,多时曾到500多家,直到40年代,仍有130多家,徽菜馆。
那时,徽菜影响着半个中国,而现在,想找家徽菜馆都要费点周折。
但其实,徽菜自有其独到的特色,自有其他菜系不可比拟的优势。
比如徽菜主要是以少污染的山区物产为主,如黄山的植物就有100多种,其他不少是可以食用的。
据说仅竹笋就有17种。
自外,花菇、蘑菇、平菇、香菇、白木耳、黑木耳、石耳、蕨菜、黄花菜、金针菜、水芹菜……在徽州人的巧手烹饪下变成千种味道。
所以,徽菜一直以烹饪山真野味而著称。
盛产“文房四宝”的安徽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诸如“臭鳜鱼”、“李鸿章杂烩”、“朱元璋豆腐”、“胡适一品锅”等留驻历史的名菜,颇值食客寻访一番。
三、中国饮食文化的礼仪:(1)中餐餐具的使用注意事项:1.筷子筷子是中餐最主要的餐具。
使用筷子,通常必须成双使用。
用筷子取菜、用餐的时候,要注意下面几个“小”问题:筷子文化十五忌疑筷:忌举筷不定,不知夹什么好;脏筷:忌用筷子在盘里扒拉夹菜;指筷:不能拿筷子指人;抢筷:就是两个人同时夹菜,结果筷子撞在一起;刺筷:就是夹不起来就用筷子当叉子,扎着夹;横筷:这表示用餐完毕,客人和晚辈不能先横筷子;吸筷:即使菜上有汤汁也不能嘬筷子;泪筷:夹菜时不干净,菜上挂汤淋了一桌;别筷:不能拿筷子当刀使用,撕扯肉类菜;供筷:忌讳筷子插在饭菜上;拉筷:正嚼着的东西不能拿筷子往外撕,或者当牙签;粘筷:筷子上还粘着东西时不能夹别的菜;连筷:同一道菜不能连夹3次以上;斜筷:吃菜要注意吃自己面前的菜,不要吃得太远,不要斜着伸筷够菜。
分筷:摆筷子,不要分放在餐具左右,只有在吃绝交饭时才这样摆。
2.勺子它的主要作用是舀取菜肴、食物。
有时,用筷子取食时,也可以用勺子来辅助。
尽量不要单用勺子去取菜。
用勺子取食物时,不要过满,免得溢出来弄脏餐桌或自己的衣服。
在舀取食物后,可以在原处“暂停”片刻,汤汁不会再往下流时,再移回来享用。
暂时不用勺子时,应放在自己的碟子上,不要把它直接放在餐桌上,或是让它在食物中“立正”。
用勺子取食物后,要立即食用或放在自己碟子里,不要再把它倒回原处。
而如果取用的食物太烫,不可用勺子舀来舀去,也不要用嘴对着吹,可以先放到自己的碗里等凉了再吃。
不要把勺子塞到嘴里,或者反复吮吸、舔食。
3.盘子稍小点的盘子就是碟子,主要用来盛放食物,在使用方面和碗略同。
盘子在餐桌上一般要保持原位,而且不要堆放在一起。
食碟的主要作用,是用来暂放从公用的菜盘里取来享用的菜肴的。
用食碟时,一次不要取放过多的菜肴,看起来既繁乱不堪,又像是饿鬼投胎。
不要把多种菜肴堆放在一起,弄不好它们会相互“窜味”,不好看,也不好吃。
不吃的残渣、骨、刺不要吐在地上、桌上,而应轻轻取放在食碟前端,放的时候不能直接从嘴里吐在食碟上,要用筷子夹放到碟子旁边。
4.水杯,不要用它来盛酒,也不要倒扣水杯。
另外,喝进嘴里的东西不能再吐回水杯。
5.中餐用餐前,比较讲究的话,会为每位用餐者上一块湿毛巾。
它只能用来擦手。
有时候,在正式宴会结束前,会再上一块湿毛巾。
和前者不同的是,它只能用来擦嘴,却不能擦脸、抹汗。
6.牙签。
尽量不要当众剔牙。
非剔不行时,用另一只手掩住口部,剔出来的东西,不要当众观赏或再次入口,也不要随手乱弹,随口乱吐。
剔牙后,不要长时间叼着牙签,更不要用来扎取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