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和核对流程
- 格式:docx
- 大小:32.95 KB
- 文档页数:2
患者身份识别确认制度
1.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进行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及其它护理操作等活动时,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如:姓名、年龄、出生年月、性别、床号等。
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2.对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即要求患者或近亲属陈述患者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抢救、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必须使用腕带。
在各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医嘱执行单以外,必须核对腕带,以识别患者身份。
4. 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腕带”原则上佩戴病人左手,佩戴时,松紧适宜,防止扭曲、勒伤。
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护士长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5.在实施任何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6.需进行手术的患者,护士应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的流程,对患者姓名、年龄、科室、住院号等信息进行确认。
手术室与科室交接中重点环节进行准确的有效核对,做好交接登记。
7.患者转科交接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做好转科交接登记。
患者身份识别流程图
手术患者身份识别流程
包括(干细胞采髓术、深静脉置管术、细胞成分分流术等)
无名身份患者就诊处置流程。
正阳县人民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门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一)工作人员在为患者建立就诊卡时必须正确输入患者身份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身份证号及联系电话等,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在各项诊疗、建卡、发药、收费、退费等操作前,均应当运用反问式核对法核对患者就诊卡内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地址、联系电话及药物过敏史等。
(二)分诊护士应当运用反问式核对法认真核对患者就诊卡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地址、联系电话及药物过敏史等,了解患者基本病情后进行正确分诊,帮助患者选择医师。
(三)医师为患者诊治前应当运用反问式核对就诊卡内患者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地址、联系电话及药物过敏史,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四)门诊医务人员在进行各项医技检查、特殊治疗、抽血及给药前,均应由操作者本人亲自运用反问式询问法询问患者就诊卡内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地址、联系电话及药物过敏史,准确识别患者身份,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二、住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一)医务人员在进行各项诊疗、护理前均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必须通过以下途径确定患者身份⑴反问式询问患者的床号、姓名、年龄;⑵查看患者腕带标识信息;⑶查看床头卡标识信息;⑷再次与确认家属。
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住院号等三项内容核对患者身份(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二)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住院号三种信息确认患者身份。
同时使用床头卡、治疗卡、腕带、反问式等方法确认患者身份;对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即要求患者(或家属)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三)在实施任何诊疗护理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确认患者的身份,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四)完善并落实护理关键流程(病房与急诊、手术室、ICU、NICU、产房)患者身份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患者身份识别核对流程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
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6.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科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7.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8.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9."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患者识别制度,患者使用腕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10、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
10、在检验、放射、CT、MRI、超声、放射治疗、高压氧等直接与患者当面接触的科室都应进行识别患者11、定期检查腕带使用情况,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月督导并有记录。
关键流程患者识别、转接与登记制度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2)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皮肤完整情况、出血情况、引流情况等,填写门诊急诊患者与ICU、手术室、病房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无名患者身份标识别制度和核对流程
为了确保医疗安全,对无法进行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有身份标识的方法和核对流程,同时使患者权益及生命安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特制定本制度。
一、身份标识方法
(一)接诊护士给患者戴上腕带并注明:姓名(无名+日期)、性别(注明男女)、年龄(不详)、住院号或门诊号、过敏史(不详)。
如患者住院还需填写床头卡。
(二)如需急诊检查、手术、住院,各类单子均填无名、住院号或门诊号、性别等。
(三)对所有身份不明患者,接诊人员要及时报告总值班或保卫科,联系政府相关部门协助确认患者身份。
二、身份确认后
(一)联系患者家属,确认患者姓名,并换上标有患者正确姓名、年龄等信息的腕带和床头卡。
(二)未住院的无名患者如在离开急诊科时其身份已得到确认,急诊科医院应在急诊病历上记录。
(三)住院的无名患者身份确认后医护人员要在病历资料上完整准确记录患者信息。
三、无名患者身份核对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核对流程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或
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以外还要
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
带,
4.
6.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科使用“腕带”
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7.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
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8.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
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9."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患者识别制度,患者使用腕带松
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
10.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
新生儿)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
11.在检验、放射、CT、MRI、超声、放射治疗、高压氧等直接与患
者当面接触的科室都应进行识别患者
12.定期检查腕带使用情况,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月督导并有记录。
诊疗活动时患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及发放特殊饮食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腕识带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识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
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6. 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科使用腕识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7.填入腕识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8.腕识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9."腕识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患者识别制度,患者使用腕识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
10、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
11、定期检查腕识带使用情况,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月督导并有记录。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
医嘱查对与处理流程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外二科贺芳菊一、医嘱查对制度与处理流程(一)医嘱查对制度1、处理长期医嘱或临时医嘱是要记录处理时间,执行者签全名,若有疑问必须问清后方可执行。
各班医嘱均由当班护士两名进行查对。
2、行重整医嘱时,整理医嘱后需经另一人查对,方可执行。
3、抢救患者时,下达口头医嘱后执行者须复诵一遍,由两人核对后方可执行并暂保留用过的空安瓶。
抢救结束后及时补全医嘱,执行者签全名,执行时间为抢救当时时间。
4、护士长每周参加大查对医嘱一次。
(二)、医嘱处理流程1、处理医嘱的护士接医生下达的医嘱后,认真阅读及查对。
2、查对医嘱无质疑后确认医嘱。
3、处理医嘱的护士按医嘱执行要求的缓急分配给护士执行。
4、处理医嘱的护士接医嘱执行单后,认真查对,严格按照医嘱的内容、时间等要求准确执行,不得擅自更改。
5、医嘱执行后,应认真观察疗效与不良反应,必要时进行记录并及时与医生反馈。
(三)紧急情况下口头医嘱执行及流程1、在非抢救情况下,护士不执行抢救医嘱及电话通知的医嘱,口头医嘱只有在抢救或手术中可以执行。
2、危重抢救过程中,医生下达口头医嘱后,护士需复诵一遍,得到医生确认后方可执行。
3、在执行口头医嘱给药时,需请下达医嘱者再次核对药物名称,剂量及给药途径,以确保用药安全。
4、抢救结束医生应及时补记所下达的口头医嘱,保留用过的空安瓶,须经两人核对记录后方可丢弃。
5、在接获电话医嘱或重要检验结果时,接听护士需对医嘱内容或检验结果进行复述,确认无误后方能记录和执行。
(四)流程(1)医生下达口头医嘱(2)护士复述一遍(3)与医生共同核对(4)实施治疗护理(5)保留空安瓶(6)记录口头医嘱内容(7)医生补开医嘱(8)护士签名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1、门/急诊患者识别(1)急诊观察室和抢救室的患者实施腕带管理,急诊输液时根据输液执行单核对患者信息,由患者自述姓名及至少一项个人资料(年龄、诊断)。
急诊危重患者由急诊护士佩戴腕带,普通急诊患者入院后由病房护士给患者佩戴腕带。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者输血及发放特殊饮食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 2 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腕识带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者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识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
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者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者家属) 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6. 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科使用腕识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7.填入腕识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8.腕识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9."腕识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患者识别制度,患者使用腕识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10、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
11并有记录。
安全工作是学校的重要工作,是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正常、有序进行的重要环节,必须把安全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为搞好我镇学校的安全工作,作到点点有人管,事事有人抓,责任明确,目标落实,特制定学校安全工作组织保障制度。
1.学校校长是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安全工作分管领导是学校安全工作的具体负责人,各业务副校长负责本部门安全工作的组织、检查、落实情况,各中层领导负责本口对应业务、功能室等一系列安全事项,村小负责人是学校安全工作的具体负责人,当周值班领导负责统筹安排、管理当周校园安全工作,当周值周教师、安全巡查人员为本周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班主任教师是该班学生安全工作的直接责任人,科任教师为本堂课安全工作的直接责任人。
患者身份的确认制度、方法及其核对程序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供临床检验及病理标本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如姓名、年龄、出生年月、病历号、床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年龄两项等项目核对患者身份,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力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
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6. 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7.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8.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9."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患者识别制度,患者使用腕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10、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
11、在检验、放射、超声、放射治疗、等直接与患者当面接触的科室都应进行识别患者12、定期检查腕带使用情况,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月督导并有记录。
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一、目的通过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确保所执行的诊疗活动过程准确无误,保障每一位患者的安全,特制定查对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核对规程1.目的增强医务人员核对意识,提高服务质量,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2.标准2.1原则2.1.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2.1.2完善并落实(急诊、病房、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室)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2.1.3在执行各项操作前,医务人员除了认定患者身份,还应认真执行“三查九对”制度,方可执行操作。
在核对患者信息时要主动询问患者,让患者回答然后将患者回答与手中的信息进行核对。
2.1.4医务处、护理部负责监督医务人员遵守患者身份识别规程,若未认真执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经查实,按本部门质控标准相关内容进行处理。
2.2门诊患者身份识别2.2.1实施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2.2.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在进行各项诊疗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年龄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2.2.3挂号室工作人员认真核对患者门诊就诊卡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地址等信息,根据患者需求,准确为患者刷卡挂号,避免因分诊错误导致换号、退号。
2.2.4对预约患者认真核对预约单上患者的基本信息,挂号后安排优先就诊。
给患者建卡时核对身份证、医疗卡或病历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地址、药物过敏史及联系电话等,正确输入患者信息。
2.2.5医师为患者诊治前核对就诊卡及门诊病历患者基本信息,准确识别患者身份,认真为患者诊查,正确开检查单及处方。
2.3住院患者身份识别2.3.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3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2.3.2对昏迷、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必须使用腕带作为识别身份的标识和查对的有效手段。
2.3.3标本采集、给药、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以下简称MECT)、发放特殊饮食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核对手腕带信息确认患者身份。
患者身份【2 】辨认查对流程1.严厉履行查对轨制,精确辨认患者身份.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运动前,必须严厉履行查对轨制,应至少同时应用2种患者身份辨认办法.2.能有用沟通的患者,实施双向查对法,既除查对床头卡以外还请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履行.3.对无法有用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晕厥.神志不清.无自立才能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说话交换障碍.无名.儿童.沉着时代的患者必须按划定应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辨认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查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查对腕带, 辨认患者的身份.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运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眷)沟通,作为最后肯定的手腕,以确保对精确的患者实施精确的操作.5.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说话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本身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伴人员陈述患者姓名.6.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挽救室.新生儿科应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辨认标识.7.填入腕带的辨认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查对后方可应用,若破坏需更新时,须要经两人从新查对.8.腕带填写的信息笔迹清楚规范,精确无误.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纪.住院号等信息9."腕带"原则上佩戴在病人"左手".患者辨认轨制,患者应用腕带松紧适度,皮肤完全无破损10.完美并落实护理各症结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的患者辨认措施,交代程序与登记轨制.11.在磨练.放射.CT.MRI.超声.放射治疗.高压氧等直接与患者当面接触的科室都应进行辨认患者12.按期检讨腕带应用情形,护理质量掌握小组每月督导并有记载.第1页,-共1页。
患者身份识别核对流程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2.对于能够有效沟通的患者,实施双向检查法。
除检查床边卡外,患者还需说出自己的姓名,确认后才能实施。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
4.在实施任何干预或侵入性诊断和治疗活动之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确保正确患者正确操作的最终手段。
5.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6.在重症监护室、手术室、急救室和新生儿儿科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识别标志。
7.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8.腕带上书写的信息清晰、标准、准确。
项目包括:病房、床位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9."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患者识别制度,患者使用腕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10.完善并落实关键护理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和登记制度。
10、在检验、放射、ct、mri、超声、放射治疗、高压氧等直接与患者当面接触的科室都应进行识别患者11.定期检查腕带使用情况,护理质控组每月监督并记录。
关键流程患者识别、转接与登记制度急诊室、病房、手术室、ICU、产房和新生儿室的患者识别必须采取以下患者识别的具体措施:(1)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入院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XXX医院
无名氏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流程
无名氏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对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无名氏患者,统一由急诊科分诊护士通过绿色通道编码为无名氏n(=1、2……),医生以此(无名氏n1)为姓名为无名氏患者开具入院证办理入院。
2、对于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急诊无名患者,使用“腕带”标注:无名氏+编号、性别、诊断、住院号。
3、无名氏入住临床科室后应认真书写腕带,标注无名氏n、住院号、性别、床号、科室,由至少两名医务人员共同核对无误后为无名氏佩戴腕带。
4、医务人员在为无名氏患者进行诊疗时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正确处置治疗。
认真查对腕带信息内容及床头卡相关内容,再进行操作。
5、患者物品由护士与安保人员共同确定打包,由安保科留存至家属认领。
6、待无名氏确认身份后,按医院相关规定到入院处修改患者个人身份信息。
7、及时上报医务部、护理部及保卫部,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报警,配合警方进行查找亲属。
无名氏患者身份识别流程:
无名氏急诊→使用腕带:标注相关信息→无名氏住院→更换腕带,重新标注相关信息→诊疗前认真查对腕带及床头卡内容→上报→做好记录
1。
患者身份识别核对流程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 识别患者的身份.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5.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6.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科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7.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8.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9."腕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患者识别制度,患者使用腕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10.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
11.在检验、放射、CT、MRI、超声、放射治疗、高压氧等直接与患者当面接触的科室都应进行识别患者12.定期检查腕带使用情况,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月督导并有记录。
诊疗活动时患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及发放特殊饮食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腕识带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识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
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6. 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科使用腕识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7.填入腕识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8.腕识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9."腕识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患者识别制度,患者使用腕识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
10、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
11、定期检查腕识带使用情况,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月督导并有记录。
无名患者身份标识别制度和核对流程为了确保医疗安全,对无法进行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有身份标识的方法和核对流程,同时使患者权益及生命安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特制定本制度。
(一)身份标识方法
1、接诊护士给患者戴上腕带并注明:姓名(无名+日期)、性别(注明男女)、年龄(不详)、住院号或门诊号、过敏史(不详)。
如患者住院还需填写床头卡。
2、如需急诊检查、手术、住院,各类单子均填无名、住院号或门诊号、性别等。
3、对所有身份不明患者,接诊人员要及时报告总值班或保卫科,联系政府相关部门协助确认患者身份。
(二)身份确认后:
1、联系患者家属,确认患者姓名,并换上标有患者正确姓名、年龄等信息的腕带和床头卡。
2、未住院的无名患者如在离开急诊科时其身份已得到确认,急诊科医院应在急诊病历上记录。
3、住院的无名患者身份确认后医护人员要在病历资料上完整准确记录患者信息。
(三)无名患者身份核对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