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务川,世界的仡佬-PPT
- 格式:pptx
- 大小:27.86 MB
- 文档页数:33
古老的仡佬族仡佬族即中国古代“僚人”聚居在贵州省务川、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散居在贵州省西部的织金、黔西、六枝、关岭等20多个县,少数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广南、文山、富宁、马关等县。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仡佬族人口57.94万。
仡佬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
节庆、礼仪食俗、传统节日大体与汉族相同。
一族源迁徙仡佬族是贵州的古老民族。
与古代的“濮”、“像僚”人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商、周、西汉时期,始有“百濮”或“濮”的称谓,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称“濮”“僚”或“夷僚”。
隋、唐以后,则称“仡僚”、“葛僚”、“革僚”等,解放以后统称仡佬族。
毕节境内的仡佬族,多是在清代中叶以后因躲避灾荒或经商等原因陆续由邻县迁入。
有高、刘、陈、张、赵、余、李、龙、杨、金、王等11个姓氏。
分布在普宜、朱昌、阴底、鸭池、燕子口、龙场营等乡(镇)及毕节城区。
二、语言文字仡佬语属汉藏语系。
作词头,“把”(ba+)没有独立的单一文字。
作词尾,由于长期与其它民族交错杂居毕节境内仡佬语的特点,现在能讲本民族语言人已经很少,日常生活中均通用汉语。
三、居住环境境内仡佬族居住之地,多在边远高寒山坡地带。
住房的结构和建筑材料,大体与邻近的汉族族相仿。
住房一般分三间,中间为堂屋,不住人,两边为卧室和厨房。
山地以茅草土墙居多。
少数在坝区的,为木板结构的瓦房。
个别特别贫困的,住的是树条、树枝等编织成的“篱笆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仡佬族的生活条件也随着不断改善,砖墙平房代替土墙茅草的逐年多起来了。
四、饮食嗜食仡佬族主要从事农业。
农作物以玉米为主。
也种植水稻、小麦及其它作物。
饮食以玉米为主,辅之以大米、小麦及蔬菜类。
仡佬族对糍粑特别爱好,逢年过节,走亲串戚,婚丧嫁聚以及追荐祖先等场合,都要打上糯米糍粑。
仡佬族爱饮酒,有宾客来家,必置酒盛情招待,无酒则觉得脸上不光彩。
清《大定府志文微五》“……古……传至把幕腊,男女好饮,饮必酩弗已,一卧数日方起”的记载。
贵州务川景点
【仡佬之源景区】位于贵州省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大坪镇九天大道。
核心区九天母石,是世界仡佬之源和仡佬族胞祭天朝祖的圣地;龙潭千年仡佬古寨,是世
界仡佬和丹砂文化中心;丹砂圣水(湖),是仡佬源头的高原平湖,涉水面积11.84平方公里;大坪汉代墓葬群2013年7月被列为全国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九天母石景区】位于贵州省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大坪镇346县道附近。
“九天母石寨”是世界仡佬之源,位于务川自治县大坪镇。
主要由仡佬山寨、百合台、天主坳、九天母石等人文自然景点组成,风光旖旎,文化厚重,是体验古朴神秘仡佬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节点。
四:栗园草场栗园草场堪称西南第一草场,地处泥高乡境内,南起都濡,北迄浞水,距
县城40公里,面积近13万亩,海拔1360米。
场内牧草丰茂,生机盎然,上有奇石如林,四大片石林蜿蜒成南北一条线,恰似一条巨龙在原野腾飞。
周边有梅丈洞飞瀑、槐溪河、响水泉、大岩门、小岩门、青坪水库(天池)等景点。
【务川洪渡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贵州省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公园北起珍珠大桥、南至洪渡河大桥,总面积2172.40公顷。
是供市民休闲娱乐的全开放性生态公园。
仡佬族,现有437997⼈。
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治县。
其余少数散居在云南、⼴西地区。
仡佬族聚居区地处黔北,在贵州与四川交界处,是云贵⾼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
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年降⾬量居全国平均数之⾸,有丰富的⽔利资源和动植物资源,适合于农业与多种经营的发展。
仡佬族以农业为主,平坦地区多种⽔稻,⼭区旱地多种杂粮,属稻作农耕经济⽂化类型。
仡佬族历史悠久,商周⾄西汉时期的“百濮”,东汉⾄南北朝时代的“濮”、“僚”,都与其先祖有渊源关系。
“仡僚”、“葛僚”、“(亻⾰)僚”、“仡佬 ”是隋唐以后各个时期对他们的称谓,新中国成⽴以后,正式定名为仡佬族。
仡佬族有⾃⼰的语⾔,属汉藏语系。
语族语⽀的归属,学术界尚未定论。
仡佬族没有本民族⽂字,以汉字为共同⽂字,⽬前也只有少数⽼年⼈通仡佬语。
年节喂树 仡佬族⼀年之中要过两个年节,⼀个是春节,别⼀个仡佬年。
春节的时间和习俗⼤致与汉族相同。
⽽仡佬年则是农历三⽉初三,且有“喂树”的特殊内容。
“喂树”⼜被称为“祭树”或“拜树”,起源于仡佬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古树(⼤树)崇拜。
仡佬年的第⼀个虎⽇,各家备好⽶酒、猪⾁、鲜鱼、糯⽶饭等供品,带着红纸鞭炮,以亲友关系相约上⼭拜树。
见树后先鸣鞭炮,然后选择⾼⼤粗壮的古树烧纸焚⾹跪拜。
拜毕给树“喂”祭品:⼀⼈执⼑在树⽪上砍3个⼝⼦,另⼀⼈“喂”些⾁饭酒于⼑⼝中,最后⽤红纸把⼑⼝封住,给树除草培⼟。
“喂”饭时,针对不同的树,要对答不同的词。
如对果树,要说:“喂你饭,结串串;喂你⾁,给坨坨”,表⽰预祝果实累累。
“喂”树之后,⼈们欢聚宴饮。
有些地区在农历⼋⽉⼗五也捧着⽜⼼和新⽶饭祭拜寨旁的神树“菩萨树”,祈祝丰年。
风趣的婚俗 仡佬族姑娘出嫁前三五天便开始“哭嫁”。
娶亲时新郎不亲迎,⽽是于婚期前⼀⽇派轿夫天⿊时到⼥家。
进门前,⼥⽅有专⼈主持“栏门礼”,要⾏敬酒、铺毡、恭候等礼数,每道程序都有传统的对答礼词,必须说唱得合乎规矩,否则要遭轰笑。
务川县县情介绍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成立于1987年,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大娄山、东南麓,南北长125公里,东西长62公里。
地理坐标为东经107°30′~108°13′,北纬28°11′~29°05′。
东与德江县和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相连,南与凤冈县接壤,西与正安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毗邻,北与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交界。
务川县城距遵义市190公里,距省城贵阳348公里,距重庆市376公里,是遵义乃至贵州进入重庆、长江的出境县之一。
全县总面积2777.59平方公里,人口41万余人,辖10镇5乡,有民族17个,少数民族占91.5%,其中仡佬族、苗族占85%。
务川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是仡佬族的发祥地,因“婺星”陨石降于此而得名,从隋开皇十九年(599年),置县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地形由西北、东南分别向中部倾斜,以中山、低山、丘陵为主,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海拔多在650米至1000之间,平均海拔为1034米,相对高差1417.7米,最高处为濯水的笋子盖,海拔1743米,最低处为红丝乡洪渡河出口,海拔325.3米。
务川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全年无霜期289天,平均气温15.5摄氏度,降水量1271.7毫米,日照1001小时,山地气候立体差异明显。
务川县境内多系崇山峻岭,溪流纵横,银瀑飞溅,林木幽深,景色旖旎,素有“黔北多佳景,风物在思州”的美誉。
全县土地面积大,林地、草地多,1000亩以上的成片草场24片,总载畜量达32670个黄牛单位。
县境内河流均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共有大小河流溪沟286条,总长1033公里,可开发的水能量为14万千瓦。
务川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汞、煤、铝土矿、重晶石、萤石等。
其中汞驰名中外,属全国特大型矿床之一。
其产品“银瀑牌”汞和“红峰牌”朱砂,多次荣获国家、省优质证书。
民族风情:仡佬族仡佬族即中国古代“僚人”,散居在贵州省西部的织金、黔西、六枝、关岭等20多个县,少数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隆林各族自治县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广南、文山、富宁、马关等县。
人口437997人(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
仡佬族有自已的语言,但各地仡佬语差别很大。
仡佬语属汉藏语系。
如今,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还会仡佬话,汉语已成仡佬人进行交际的工具。
一部分人还会讲苗语、彝语或布依语等。
仡佬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仡佬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
仡佬族主要从事农业。
手工打铁业比较发达,因此,史书上把有些地方的仡佬称为“打铁仡佬”。
仡佬族因长期与汉族杂居,生活习俗等方面和当地汉族相似。
节日大体与汉族相同,春节是他们的节日。
禁忌平时不能站立或坐在家门口;有分娩或有丧事的人家,外人不得入内;妇女生孩子未满40天的,不能跨门槛,也不能到井边挑水。
日常食俗仡佬族习惯日食三餐,早餐稀饭或酸汤(发酵发酸后的肉菜汤)烫饭,中餐和晚餐多为干饭,即大米干饭或玉米干饭。
仡佬族制作的玉米干饭很别致,一种是先将玉米磨成细粒,放入锅内蒸熟或半熟,然后摊开碾碎、拌水,再复蒸两次,成饭后软香可口;另一种是将玉米磨成小粒,用水浸淘一次,直接入锅煮成半熟后捞出再蒸熟食用。
平坝地区的仡佬族喜食玉米大米混合饭,制作时先将玉米粒和大米分别蒸成半熟,然后拌匀再蒸即可食用。
糯米食品,是仡佬族最喜食用的食品之一。
糯米一般都用来制作糯米粑,做糯米粑时先将糯粑,烤、炸、煮均可。
因制作方法不同,各具不同的风味。
食用时,常配以蜂蜜、红糖、白糖、芝麻、苏子等。
仡佬族大都喜欢把鲜菜做成酸菜和腌菜再吃,如用青菜、辣椒、大蒜、生姜混合腌制的酸辣菜,用香椿芽腌制的腌香椿,不仅可以凉拌,单独作菜,而且还可用来做成大菜(即扣肉底菜)。
肉类主要有猪肉、羊肉和牛肉、马肉,其中较有代表性的风味菜肴是用猪骨头、鸡肉加大量的辣椒粉舂碎,加各种佐料做成的辣椒骨,食用时既可单独做汤,又可与其他菜相配,制成各种风味菜肴。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仡佬族仡佬族源于古代百濮。
他们的先民,先秦称濮人,隋唐泛称僚,宋代以后称葛僚、仡僚、革老、仡佬。
仡佬一词,最早见于南宋朱辅的《溪蛮丛笑》。
他们自称仡佬族,本意是竹,现在指人,即仡佬族人。
建国后,统一称为仡佬族。
关于人类起源,《人皇制人》记载:洪水滔天,兄妹俩在一个白胡子老公公(实是天神)的指引下分别躲在葫芦和抠空的梧桐树里逃难。
兄妹俩照老公公的吩咐一人拿一个鸡蛋放于腋下,等鸡崽孵出来后就打开葫芦和梧桐树(传说人不知天地,鸡知道天地,它知洪水何时消)。
结果哥哥落于平地,妹妹挂在悬崖上。
后在岩鹰的帮助下,岩鹰驮着妹妹到山脚,兄妹相见成婚。
仡佬祖先就是因为葫芦、梧桐树、鸡和岩鹰的搭救才得以保住性命,延续子孙。
殷商时期,濮人就已经进入部落联盟阶段,并形成了庞大的民族集团。
商灭后,濮人向周王朝奉献丹砂。
春秋以来,仡佬族先民就定居在今西南、中南地区,并在西南地区建立了牂牁国,被楚国打败后,大部分与其他民族融合,一部分西迁。
战国时,南部被南越国占领。
北部另一支濮人兴起,建立了夜郎国。
夜郎国迅速扩张,其辖域,约在今贵州大部、云南东北部、广西西北一小部及四川南部少许地方。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与五尺道相邻的其中包括夜郎、且兰、滇等国境内的若干地区设置官吏,从而将仡佬族先民居住的广大地区,纳入了封建中央集权的郡县体制之中。
西汉时期,在中原先进的封建经济、文化影响下,以夜郎、滇、句町、邛都等为中心的仡佬族先民与其他民族一起,通过辛勤的劳动,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自汉武帝六年起,大批中原人迁入夜郎地区进行屯垦,促进了仡佬族地区的发展。
设且兰、夜郎两县,由一都尉来管理。
夜郎王、滇王多次反抗汉朝统治,均被镇压下去。
汉成帝时期,夜郎王兴、句町王禹、漏卧侯俞为了扩张势力,互相攻击。
夜郎势力重新崛起,对汉王朝的统治构成了威胁。
在汉将陈立的率领下,灭掉了统治仡佬族先民400 多年的夜郎国。
夜郎国灭亡后,句町成为西南地区最大势力。